读《不做教书匠》心得体会范文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范文(30篇)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范文(精选30篇)不做教书匠读后感范文(精选30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提供的不做教书匠读后感范文,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寒假前,我们园内每位老师都发到了一本名为《不做教书匠》教育书籍。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第一个疑问就是:老师不做教书匠,那要做什么呢?从教几年来,在我心中总是认为自己就是个教书育人的教书匠。
此书的作者管建刚老师是一位教育人生智慧的思考者,他睿智的思想,生动的例子和质朴的语言给了我很大启发,他的话语不是简单说教,而是充满了一种人生哲学、价值的思索和发现。
我利用寒假空闲的时间,大致翻阅了一遍,其中“第七章做一名有亲和感的教师”给我印象最深刻。
管老师说“微笑使人平安”、“教育在欣赏中微笑”、“教育在人性中微笑”等哲理,老师的微笑能给学生一种平安感,一种心灵的平安感。
作为一位幼儿教师,我深有体会,就拿刚刚来上小班的幼儿来说吧,他们离开了熟悉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接触陌生的老师和小朋友,他们害怕得哭闹,这时老师的微笑尤为重要,幼儿看到了老师的微笑,他们就感受到了平安,渐渐地不再害怕,努力适应幼儿园生活。
书上还讲到:请我们给自己定一个微笑的方案,每天至少要对全体同学微笑三次,每天至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笑一次,这就是教育,教师以行动在教育学生,要微笑着面对学习,微笑着面对生活。
每天向学生露出几次真诚的笑,会发现,课还是这么上,作业还是这么批改,但是,教育效益却提高了,确实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
《不做教书匠》中提到了“教育在欣赏中微笑”。
很久以前大文豪笔下的私塾先生就是教书匠,他们手拿戒尺,板着脸,苛刻严厉,只管教书,而不管学生的感受及环境的渲染作用。
其实,教书匠们不明白,教师的爱心和欣赏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自身的心境对学生心境的影响相当大,它可以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推荐8篇)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推荐8篇)这篇《不做教书匠》读后感范文是我们精心挑选的,但原对你有参考作用。
这些日子我读了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感悟颇深,今天应该怎样做教师?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做教师,就是做学问,想从学问里去找黄金屋,是一种错误的想法。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古训,绝不是真的叫你到书中去搜寻黄金,而是从中找到像金子一样珍贵的精神世界。
做教师就是做学问,就是从学问中感受生活的快乐,的幸福,人生价值的轻舞飞扬。
人要生存,要有一定的物质资料作保证,衣食足而知荣辱,对大多数人来说,精神是在物质得到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去追求的。
今天,教师在物质上的生活已经超越衣食足,大多数教师的收入在本地区已进入中上水平,发达地区已有越来越多的教师筹划购买私家车。
但,我还是必须告诉年轻的你,教师这个工作是以精神追求为主的。
我们的物质由国家保证供给,有了它,不是图安逸,而是能使我们更好发沉下心来,做一趟人生美好的精神之旅。
人生最糟糕的境遇是,在没有答案的选择中永远地迷失,在没有答案的选择中不断地消耗。
而且,我相信,不管未来怎样变迁,暂且坐定目前那把叫做‘教育的椅子,用心地去做,投入地去做,这是无愧于只有一次青春、一次生命的人生行动。
而当你心无旁骛地工作时,工作的乐趣也就离你不远了,即便你还是没有机会走向你梦想的那条道路,但那个时候,你一定恍然大悟,先人把教育喻为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并非是无病呻吟的赞誉。
知识都像人的衣服一样,会旧,会过时,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瞬息万变,知识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的爆炸过。
作为教师,如果你不睁大眼睛,不以积极的心态去关注和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你就会被淘汰。
给你一篇《不做教书匠》读后感的写作范例,你可以参考它的格式与写法,进行适当修改。
你应该知道,种在泥土里的花,一些在春天绽放,一些在夏天绽放,还有一些在秋天绽放,这个时候你或许担心了,冬天马上到了,我的花怎么还没开呢?你知道吗,你种的是梅,只有到了冬天,才会绽放她傲雪的丰姿。
《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

《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体会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
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收集整理的《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体会1沉浸在管老师那掷地有声的文字里,我时而心潮澎湃,时而热泪盈眶,时而俯首沉思,时而感慨不已。
管老师的叙述让我回想起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很多经历都似曾相识。
虽然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的是“全国第一本为青年教师量身定做的励志书”、“全国第一本为学校管理而作的的入岗培训书”,但是读过之后就会感觉这本书适合于每一个年龄段的教师。
管建刚老师在书中谈到这个故事:有位哲学家让弟子们在麦田里行走,并摘下一颗最大的麦穗,前提是只许进不许退。
结果,当哲学家说“时间到了”的时候,很多弟子两手空空。
因为他们总在比较中,总以为前面的机会还很多,没有必要过早决定,于是一次次的错失良机。
直到此时,弟子们才恍然大悟:人要追求生命中最大的麦穗,就有把眼前的那个握在手中,才是最实实在在的。
“这山望着那山高”这句话的意思我们都懂。
书中引用这个故事,就是想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也许很多老师都和管老师一样是为了户口、为了事业单位的稳定等多种原因报考了师范,我也是其中的一员。
但是不管你喜不喜欢、愿不愿意从事现在的工作,既然现在你从事了这项工作,就要排除杂念,全身心地投入目前的工作中。
这是对学生、家长负责的表现,也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
家长把自己的心肝宝贝、心中的唯一交付到你手中,把一家的希望寄托在你身上,你就更应该认真对待这项工作,告诉自己要倾其所能,努力做到问心无愧。
人生在世,正如管老师所说:一个人的活法有很多种,归根到底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精神立身或者富贵立身。
选择了教育就意味着告别了“富贵立身”,那么要做到“精神立身”,唯有“握紧自己手中的麦穗”,明白自己是干什么,这是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方向感。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14篇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14篇《不做教书匠》读后感篇1书本发下来,我花了两个小时就看完了。
时间短暂并不代表我对待此书的态度是阳奉阴违,而事实上恰恰与之相反。
我怀着无比虔诚的态度抱着同等量的观念想要啃完它。
我想只有啃这样的词,才足以表达我对不做教书匠,这句话的认同。
虽然我并不是完全以赞同式的方式全盘去接受它。
首先,我不做教书匠。
我的理想曾经以秋风扫落叶的架势扎根在我的心里。
但现实是,将理想这杆秤以截然相反的方向拉直了。
于是,我做了老师,并且在教育的这个岗位上浑水摸鱼,摸滚打爬。
管建刚告诉我,教育恰恰是一个可以实现理想和抱负的事业。
它不仅可以将你的精神提升到一个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而且它能让这个无法企及的高度一直延续,延续到下一个生命将要的开始。
所以有人说:“教师是最神圣的职业。
”神圣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努力去找到的那个深度。
其次,书本告诉我要做一个有方向感,约束感,责任感,上进感,奋斗感,专业感,亲和感,智慧感的八感老师。
而我以自身的实践出发,总结为,我们要做一个有理想的智慧型的老师。
理想一词,及其辽阔,有理想的老师必定会有其奋斗的目标,并且为实现这目标而努力上进。
只要别把这理想当成是空头支票的梦想,那么其他的都是依附在其身上的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本能感觉。
这些感觉在理想面前,就好比是小河仰仗着海洋,只要这大海就在前面不远的地方,那么小河的方向就是大海。
这让我想起薛林的《小河》。
小河(薛林)小河,唱着激昂的歌儿,自山谷中奔来。
我问:去哪里?她说:大海。
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跟这小河又有多么极其相似的地方。
只要我们不为仅仅做个教书匠而端坐在教室的桌椅板凳上。
不仅仅是为了拿着月末的奖金而对学生说:同学们,上课。
那么教育便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有着八感的好老师。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去扬州听课的时候遇上的那一批人,那一批敢于打着为了孩子的口号而勇敢地站出来的老师们。
他们用他们的努力和见识告诉我,原来教育真不是授教,传道,解惑而已。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范文(精品3篇)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精选3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不做教书匠读后感(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1不做“教书匠”,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名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亲和感的教师;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师。
书中亲切生动的语言,一个个鲜活灵动的小故事来说理,来引领着我们走向自己美丽的教育人生。
通过细细的品读,让我的确是受益多多。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段是“老师们,不管你经受何种失败,你不会贬值,只会升值。
失败本身就是一种收获。
对于一个勇敢的人来说,惟有失败,真正给你带来进步的思索。
或许这次评优课你失败了,或许这次论文评比你名落孙山了,或许这堂研讨课你上砸了,或许你多次投稿都石沉大海,或许你的教改实验没有预期的效果,或许这学期你的教学质量不高。
请记得,你没有贬值,在这些磨练中你已经升值,只是这些价值还没有适当的方式和机会展露出来,它需要在下一轮的实践中带给你惊喜。
”我们缺少的就是对失败的正确认识,很多时候在失败面前迷茫而不知所措,这本书,给了我们启发,让我们有勇气去面对失败,让我们有勇气去接受失败,让我们有勇气去挑战失败,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勇于创新与改变,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教学之路。
《不做教书匠》是一本催人奋进的好书。
管校长说:“教育是朵带笑的花。
”教育工作更需要微笑,我们微笑的价值,将超越经济的总和。
是啊,所有孩子都喜欢老师能把微笑挂在脸上。
当你能微笑着倾听学生讲述,微笑着赞许,微笑着抚摩孩子的头,那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无法比拟的快乐。
反之如果老师板着一张严肃的脸,动辄就批评教育,那学生肯定是大气不敢出,战战兢兢的坐在课堂里。
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不做教书匠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不做教书匠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1不做“教书匠”,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名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亲和感的教师;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师。
书中亲切生动的语言,一个个鲜活灵动的小故事来说理,来引领着我们走向自己美丽的教育人生。
通过细细的品读,让我的确是受益多多。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段是“老师们,不管你经受何种失败,你不会贬值,只会升值。
失败本身就是一种收获。
对于一个勇敢的人来说,惟有失败,真正给你带来进步的思索。
或许这次评优课你失败了,或许这次论文评比你名落孙山了,或许这堂研讨课你上砸了,或许你多次投稿都石沉大海,或许你的教改实验没有预期的效果,或许这学期你的教学质量不高。
请记得,你没有贬值,在这些磨练中你已经升值,只是这些价值还没有适当的方式和机会展露出来,它需要在下一轮的实践中带给你惊喜。
”我们缺少的就是对失败的正确认识,很多时候在失败面前迷茫而不知所措,这本书,给了我们启发,让我们有勇气去面对失败,让我们有勇气去接受失败,让我们有勇气去挑战失败,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勇于创新与改变,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教学之路。
《不做教书匠》是一本催人奋进的好书。
管校长说:“教育是朵带笑的花。
”教育工作更需要微笑,我们微笑的价值,将超越经济的总和。
是啊,所有孩子都喜欢老师能把微笑挂在脸上。
当你能微笑着倾听学生讲述,微笑着赞许,微笑着抚摩孩子的头,那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无法比拟的快乐。
反之如果老师板着一张严肃的脸,动辄就批评教育,那学生肯定是大气不敢出,战战兢兢的坐在课堂里。
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
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15篇(精华)

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15篇(精华)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15篇(精华)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1“我有一个信念: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不可能走的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学校,也不可能走的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教育,更加不可能走多远。
”翻开《不做教书匠》,这几行字印入了我的眼帘。
这是朱永新先生对教育的呼唤,更是多少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而得出的人生精谛。
我感慨颇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也不例外。
而我为什么在这一行中的进步缓之又缓呢?苦苦反思、追寻这几年来我走过的路,结论是:我为自己寻找了太多的“借口”,而教育,正是不允许有任何借口!有句名言:成功的人永远在找方法,而失败的人永远找借口。
的确,许多教师不假思索就能拎出一箩筐的借口,我也不例外。
记得有一次家访回执调研结果不理想,分管校长找到了我们几位年轻教师谈话,而我们的借口是:身背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再加上繁事琐碎的班主任工作,被压的透不过气来了,哪还有什么时间个个上门家访。
再说了,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又不非得上门,还有电话与网络呢,一切“证据”显示,并不能说明我们工作不到位,我们已经尽力了。
其实呢?这只是一个借口。
似乎没有把工作做完善、做完美,出现问题开动脑筋找寻各种借口说明自己没做好是有充分理由的。
现在想想可称之为惭愧。
而这种借口就是一种不负责任,它预示着在工作中始终不会全力以赴,在劳动——收获这一因果关系中犹豫着。
我们应该如何克服它呢?方法一:改变不良的工作习惯,以便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习惯一好,借口自然会少。
良好的工作习惯可以分为(一)把办公桌理干净,只保留与目前工作有关物品。
(二)按事情的轻重程度逐一去做,立即行动。
(三)当碰到问题时,我马上解决或做个决定,决不搁置一旁。
方法二: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到倦怠,而应当使之充满乐趣。
因为事情本身并没有厌恶和欢喜,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随之产生的效果。
所以我们应当去尽量想的开心,做的开心,而结果呢,我们真的会很开心的完成这件事情。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范文5篇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范文5篇《不做教书匠》读后感范文5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不做教书匠》读后感范文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范文5篇1这次师徒结对,让我有幸拜读了管建刚校长写的《不做教书匠》这本书。
粗粗一读,已经让我感慨颇多,受益非浅。
《不做教书匠》一书中,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观点,让人感受很深,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像珍珠一样熠熠发光的思想:做教师,就是做学问!古人曾经说过:“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因此,只有愿意做小事的人才能做大事,只有能把小事做好的人才能把大事做好。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一些零零碎碎的小事,比如每天的点名、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备课、上课……虽然我们花费了许多时间,做的又不是什么大事情。
但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小事”组成了学校的“大事”,我们只有把这些工作做好了,才能保证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转,学校才能在此基础上谋求新的发展。
我们每一位教师就是一颗镙丝钉,只有每一颗镙丝钉都发挥了自己应有的作用,学校的宏伟建筑才会褶褶生辉。
教师这份工作,人们都说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我们普通教师看来,还是很辛苦的职业。
但管老师在工作中找到了乐趣,字里行间给我们教师指明了方向。
看了这本书后,我明白了快乐来自对所做的事的投入,要使教育人生充满快乐,就一定要在工作中快乐起来,使工作快乐起来的奥秘就是投入地工作。
工作的乐趣往往蕴藏在你做事的态度里,而非工作本身。
要么教育之水把你冷却,过那种冷却的平庸的生活,要么就用你生命的激情与烈焰把教育这锅水煮沸,沸腾的教育将带来一个充沛的,充满活力与生机、乐趣与魅力的教育人生。
要想把教育这一锅水煮沸,要想使自己的教育工作不再枯燥乏味,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投入地工作,富有创意地工作,你的每一个教学设计都是属于自己的智慧和结晶,那么你将对你的每一堂课充满情感,不管成功还是失败,你都能感受到教学的生命力和震撼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不做教书匠》心得体会范文
看到此书题目时,在我脑海里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不做教书匠,还能做什么。
随着阅读的深入,渐渐明了作者的观点是要求老师们用心做事,不做教书匠就是心中要有教育的终极目标,做一名有方向感、有约束感、有责任感、有上进感、有奋斗感、有专业感、有亲和感和智慧感的教师。
读完此书,心中的很多困惑都烟消云散。
面对以后的教育人生,眼前豁然开朗了。
作者的很多思想深深地触动了我、鼓励了我,让我的思想提升了不少,甚至改变了我以往的一些观点。
这本书用一个个鲜活灵动的小故事来说理,来指引,激励着我们广大青年教师。
里面对教师的心理分析很有道理,也给一些教师指明了方向:一些不切实际的理想就是空想,只有踏踏实实做好身边每一件事情,才能更进一步接近自己的理想。
“做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教师的约束感体现在教育道德、规章制度的自制力上,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自制力的强弱或者说高低。
自制力是指一个人在意志行动中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
自制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使自己在实际工作、学习中努力克服不利于自己的恐惧、犹豫、懒惰等;一方面应善于在实际行动中抑制冲动行为。
自制力对人走向成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自古代百科全书式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的哲学家们都注意到:“美好的人生建立在自我控制的基础上。
”教师的美好理想更是建立在约束力的基础之上。
“做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
教师的责任感是教师对待教育的
态度不做机械重复的事,作出灵气来,不做不动脑子的事,做出思想来,不做人云亦云的事,做出个性来,不做应付检查的事,做出实效来。
做一名与责任感的教师还要对家庭负责,对学生负责。
“做一名有上进感的教师”。
利用上下班时间充实自己,现在
进入了终身学习的时代,新时代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又不断学习才能天天向上,从小事做起,不要给自己找任何借口。
用自己的力量成长,充满自信,勇气从挫折中走向成功。
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这项工作固然需要经验的支持,更需要智慧的决断。
一个教师是否具备专业水准正在于他是否具有教育实践的智慧,能否使教育的设想和意图在智慧、愉悦的实践中得以完成。
可以肯定地说,一个爱敲教鞭的教师还不具备专业水准,一个爱发脾气的教师也不具备专业水准。
具有专业水准的教师是睿智的、平和的、博大的,他们能从多元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他们能从人的心灵深处出发,找到教育的契机和力量。
他们还具备创生教育资源的能力,教材只是一个例子、一个样本,他们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出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特征以及自己的教学个性的方法来。
严格意义上讲,教师不是知识的象征,而是智慧的象征。
反思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是否具有智慧,或者是否将智慧
作为人生追求呢?敲教鞭、发脾气一度成为我们无可奈何的代名词,对学生缺乏细致有效的心灵沟通,所以在教学中找不到教育的契机——学生作业没完成,原因何在,如何弥补?学生违犯了纪律,原因何
在,如何改正?甚至是课堂上学生答错了问题,我们又有多少思考、面对的机会呢?更别说拥有“四块糖”的人生启示和教育智慧了。
所以,从现在开始,调整心态,勇于实践,做一名专业化的教师,将是我永久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