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氯的制备及注意事项1

二氧化氯的制备及注意事项1
二氧化氯的制备及注意事项1

二氧化氯的制备及注意事项

一、原理:氯酸钠+盐酸法(全盐酸法或开斯汀法)。

反应方程式:

NaClO3+2HCl= ClO2+1/2 Cl2+NaCl + H2O

副反应为:

2NaClO3+6HCl= 3Cl2+2NaCl+3 H2O

通过理论计算可知:

NaClO3+2HCl= ClO2+1/2 Cl2+NaCl + H2O

106.5/1.56 +74/1.1= 67.5/1+ 35.5/.53+ 58.5/.87+ 18/.27

产生1吨二氧化氯需用1.56吨氯酸钠、1.1吨氯化氢同时产生0.53吨氯气、0.87吨NaCl和0.27吨水。

换算成氯酸钠溶液(1吨氯酸钠固体配2吨水),比重为1260kg/m3 (20℃)体积为3.67m3。氯化氢换算成盐酸(31%),比重为1160 kg/m3 (20℃)体积为3.45m3。

二、运行中的注意事项:

1、反应温度:因为现场发生二氧化氯为化学反应,反应为吸热反应,所以对反应釜内温度要求较高。据有关资料显示,反应釜内反应温度在50℃时原料转化率为50%。在71℃时,原料转换率86%。当80℃时反应速度过快以副反应为主,氯气量大于二氧化氯量。在现操作面板显示的温度为88℃—85℃为水浴温度不能真实代表反应釜内温度,特别在秋、春季当未点炉时,夜间氯库温度在-4—-5℃,

点炉后氯库白天温度9℃,夜晚5℃。而反应釜与水浴加热间隔着厚厚的PVC塑料板和聚四氟涂层(传热性不好),这一时期的加热如不及时,出液管温度会明显下降(反应效率特别低)。建议对原料和进气加热,以弥补发生器加热量不足的问题,提高反应效率,降低副产物的产生量。

2、进气量的控制:

进气的作用主要四个方面:

(一)使原料充分混合,提高原料转换效率。

(二)进气可降低二氧化氯的浓度,防止二氧化氯在发生器上部聚集发生爆炸。

(三)进气量的大小决定反应釜的液位,据厂家提供的资料,反应时间不应低于30min,但反应30min后,原料转换没有明显提高。在实际运行中应根据生产条件,适当延长反应时间以提高转换效率。

(四)二氧化氯具有遇曝气即从溶液中逸出的特性,可降低反应液中的二氧化氯含量,防止因反应液内二氧化氯含量超30%发生的爆炸。

3、原料的进料量:

通过理论计算可知: 3.67 :3.45 (溶液体积比)。

但厂家规定1:1。酸过量,主要提高氯酸钠转换率,防止未反应的氯酸钠进入出厂水污染水质。在实际工作中要严格掌握原料进料比例,防止因进料比例不当,而导致的原料转换率低,并产生大量副产物污染水质和生产成本的不必要增加。

三、关于二氧化氯在水厂使用的建议

随着水质标准的提高及水源微污染日益严重,二氧化氯必将替代氯气在水厂大量使用。二氧化氯在水厂应用后将出现新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应用二氧化氯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⒈加强操作人员技术水平。

由于二氧化氯须现场发生,所以二氧化氯发生器的运行效率取决于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应组织他们进行系统的培训,包括性质、原理、反应条件、操作要点等。(厂家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尤其用户使用目的各不相同,应编写相应的教材及操作规程。)

⒉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

由于二氧化氯现场发生是化学变化,不象氯气是简单的物理变化。应建立一套相应管理体系如原料质量的检测、复配、进料数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设备清洗、维护等管理标准和管理手段。

⒊针对二氧化氯的特点进行工艺改造。

由于二氧化氯的化学性质较氯气有很大不同,所以在应用时针对其特性相应的进行改造。例如低浓度杀菌效果突出、遇光分解、遇瀑气溢出、自身分解等。相应的调整投加点、避光、缩短工艺流程时间等。

⒋针对二氧化氯发生器的情况及现场条件进行适应性改造。

二氧化氯发生器的效率是厂家在标准条件下测定出来的,在生产实际工作中应达不到相应条件。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发生器的特点及本身实际工作条件,抓住影响效率的主要因素,进行相应的进行调

整、改造,使发生器在高效率状态下运行。如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从而提高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水质。

四、二氧化氯发生器操作规程:

⑴、设备运行中的检查:

1、操作面板数据是否正常。(温度,频率等)

2、检查进气量是否正常,反应釜液位及反应液颜色是否正常。(保证有充足的反应时间)

3、检查计量泵声音及机温是否正常有无泄露。

4、检查水浴液位是否正常。

5、检查氯酸钠及盐酸罐液位是否正常。(不要低于计量泵中心线)

6、观察出液管单流阀是否有异物及动作是否灵活。

7、防爆塞是否正常。

8、出液管温度是否正常。(不低于35℃)

(2)、开机:

1、检查水浴及反应釜内液位应在1/3处。(液位管)

2、开启温控器使水浴温度升至设定温度。(85~88℃)

3、排除计量泵内空气并校定计量泵(校定应以背压阀后出液量为准,同时应保持同一机器的两台泵计量泵背压一致)背压应高于进口最大压力1bar。

4、调整动力水压力至稳定状态,使水射器稳定工作。

5、运行计量泵,并逐步调整至所需流量。

6、待运行稳定后调整反应釜处于最佳液位。(保证最少反应时间30分钟以上)

7、观察反应釜液位管颜色,单流阀工作状态及出液管温度是否正常。

(3)、关机及发生器清冲:

1、停止计量泵工作。

2、打开进水阀,稀释反应釜内反应液浓度将反应釜内浓度降至安全浓度(反应釜内颜色基本无色),关闭进水阀。

3、停止水射器工作。

4、停止水浴加热。

5、将进气孔用堵死,从安全塞进水,将反应釜内注满水浸泡十分钟,后将水从排污阀排出。

6、重新进水至反应釜1/3处。(液位管)

负压复合型发生器适用

4)、原料的配制与添加:

氯化钠:

1、氯酸钠配制工作人员应穿戴好防护用具。

(防酸碱工作服、护目镜、口罩、防酸碱手套、长统胶鞋)

2、配制过程中有严禁吸烟及明火。(不许使用摔砸等方法)

3、配制过程必须按照氯酸钠与水按1:2的比例混合。(例如:1公斤氯酸钠加2公斤水)

4、必须保证氯酸钠完全溶解。

5、配制后的液体经比重检测合格后方可抽入原料罐中。(例如:1260kg/m3 20℃)

盐酸:

(1)、盐酸进厂后应检测

①氯化氢含量是否达到标准31%。

②检测其密度是否合格。例如:1160kg/m3 20℃

③目测盐酸的颜色是否正常有无杂质。(工业品盐酸因含有铁、氯等杂质略带微黄色、清澈、透明)

(2)、盐酸绝对不可含有无机物,否则因此而产生的问题将十分严重。

(3)、盐酸储存不宜过长时间,否则易发生因储存时间过长而造成的氯化氢含量降低。(氯化氢极易挥发)

(4)、操作盐酸时,应穿戴好防护用品。(耐酸碱工作服,护目镜、口罩、橡胶手套,长统胶鞋)

五、型号的意义:

—20000型→指额定产量为20000g/h,有效氯的化学二氧化氯复合消毒发生器。

1克二氧化氯等效于2.63克氯(厂家以1克二氧化氯等效于2.5克有效氯计算)按此计算:

1台20000 g/h满负荷发生器实际产量ClO2≈6.73kg/h Cl2≈3.3kg/h

1台10000 g/h满负荷发生器实际产量ClO2≈3.35kg/h Cl2≈1.65kg/h

1台5000 g/h满负荷发生器实际产量ClO2≈1.675kg/h Cl2≈0.825kg/h

20000g/h发生器的实际进料NaClO3=10.5 kg(固体)

NaClO3≈25L (溶液)

HCl=7.37kg

HCl=23.7L

10000g/h发生器的实际进料NaClO3=5.25 kg (固体)

NaClO3≈12.5L (溶液)

HCl=3.665kg

HCl=11.65L

5000g/h发生器的实际进料NaClO3=2.625 kg (固体)

NaClO3≈6.25L (溶液)

HCl=1.8325kg

HCl=5.825L

六、二氧化氯系统的维护与保养:

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原料质量、温度等)定期进行清洗。

(一)、清洗发生器:

发生器的清洗将进气口用胶皮堵死,将发生器注满水,浸泡二十分钟,在排污阀将水排净。如果原料杂质较多,可用氢氧化钠5%溶液浸泡,确保发器内部清洗干净管路畅通无阻。

(二)、计量泵的维护:将进出口的单向阀拆下,清洗干净如小球损坏或底座破损(用放大镜观察),以免因单向阀不严造成的计量不准。膜片每8000小时更换一次。

(三)、清洗原料过滤器滤网及管线。

(四)、清洗原料罐可每一年进行一次。

故障表现防暴塞暴开故障原因及排除

①进气量过小,造成反应釜液位过高,部分位置二氧化氯浓度过高发生暴塞,增加水射气吸力。

②原料、进气温度过低,反应不充分,提高进料、进气温度。

③因发生器内杂质过多造成管路堵塞,彻底清洗发生器。

④压力水突然中断,停止进料加水稀释反应釜内反应液。

反应效率过低

①进料比例不对,校计量泵及调整背压阀,清洗原料管线过滤器。

②原料、进气温度过低,反应不充分。

③反应釜液位过低,反应时间不足,降低水吸器吸力,提高反应釜液位。

七、氯酸钠:

1、无色或白色立方晶系结晶,相对密度2.490G/m3,熔点255℃,易溶于水,加热到300℃以上易分解放出氧气,有极强的氧化能力,与硫、磷及有机物混合或受撞击易引起燃烧和爆炸。有潮解性,在湿度很高的空气中能吸水气而成溶液有毒。

2、粉尘能刺激皮肤、粘膜和眼睛,如不慎将氯酸钠溶液溅入眼睛或皮肤上,应立刻用大量清水冲洗干净。吸入氯酸钠粉尘,因积累在体内而引起中毒,会出现恶心、大量呕吐、下泻、呼吸困难、,肾损害等症状;误食时,要立即饮服食盐水或温肥皂水使其吐出,然后速送医院治疗,致死量10克。生产人员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防护口罩和乳胶手套、穿塑料或橡皮围裙、穿长统胶靴等劳保用品,以保护呼吸器官和皮肤,车间应通风良好,下班后要洗淋浴。

3、应贮存在阴凉、通风、干燥的库房内,注意防潮,如有散落,

必须立即用湿黄砂拌和后扫干净,不得与糖类、油类、木炭等有机物、硫黄、赤磷等还原剂、酸类(尤其是硫酸)和一切易燃物品共贮,装卸时要轻拿轻放,防止磨擦,严禁撞击。失火时,先用砂土,再用雾状水和各种灭火器扑救,但不可用高压水。

八、盐酸:

高浓度盐酸对鼻粘膜和结膜有刺激作用,会出现角膜浑浊,嘶哑,窒息感,胸痛,鼻炎,咳嗽,有时痰中带血,盐酸雾可导致眼脸部皮肤剧烈疼痛,如发生事故,应立即将受伤者移到新鲜空气处输氧,清洗眼睛和鼻,并用2%的苏打水漱口,浓盐酸溅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5-10分钟,在烧伤表面涂上苏打浆,严重者送医院治疗。

操作人员工作时要穿耐酸工作服、穿长统胶靴、戴防护眼镜、口罩、橡胶手套、袖套、围裙以保护呼吸器官和皮肤,工作人员应每半年体检一次,纯盐酸无色,工业品因含有铁、氯等杂质略带微黄色,

相对密度1.160,氯化氢熔点-114.8℃,沸点-84.9℃,失火时,可用水砂土和二氧化碳灭火器扑救。

二氧化氯附属设备工作原理

一、计量泵基本工作原理:

计量泵主要由动力驱动,流体输送和调节控制三部分组成,动力驱动装置经由机械联杆系统带动流体输送隔膜实现往复运动,隔膜于冲程的前半周将被输送流体吸入并于后半周将流体排出泵头,所以改变冲程的往复运动频率或每一次往复运动的冲程长度即可达到调节流体输送量的目的。

二、隔膜式计量泵工作原理:

隔膜计量泵利用特殊设计加工的柔性隔膜取代活塞,在驱动机构作用下实现往复运动,完成吸入——排出过程,由于隔膜泵的隔离作用,在结构上真正实现了被计量流体与驱动润滑机构之间的隔离。

三、液压式隔膜计量泵工作原理:

液压驱动式隔膜泵采用了液压平均地驱动隔膜,克服了机械直接驱动方式下泵隔膜受力,过分集中的缺点,提升了隔膜寿命和工作压力上限。

四、背压阀的作用:

背压阀能够在计量泵的出口保持一定的压力,确保计量精度。同时也防止工艺压力低于吸入压力时产生虹吸。在泵的排出冲程,压力作用于隔膜,将起抬离泵座,从而使计量的物料通过背压阀。当排出

流量减小到零时(吸入冲程),隔膜复位,将泵出口和阀门之间的低压物料与外界隔离,从而在泵的出口单向阀保持一个恒定压力。

五、背压阀的调节注意事项:

(1)背压阀压力不能超过计量泵的最大工作压力。

(2)当计量泵的吸液端有压力时,泵排出端的压力至少要比吸入端压力高1bar。(1bar ≈1kg/cm3)

六、脉动阻尼器工作原理:

在恒定温度下容器中一定量的气体的绝对压力回其空积成反比。脉动阻尼器由装有可挠弹性内胆的压力容器组成。此内胆的上部腔中的压缩气体和下部腔中的被输送的流体隔离开。当计量泵进入排出行程,被输送的液体被压入管器,使得管路压力升高,如果此压力超过脉动阻尼器上所预充的压力,在排出行程的剩余物料被压入阻尼器,内胆被物料压着向上运动直到气体和被输送的流体压力平衡,此容积通常为泵行程容积的一半,当泵排出行程结束,在泵的吸入行程,管路压力下降并保持低值,定段时间,气体腔中的压力大于管路压力,于是,内胆被气体压回其原始的位置,并将物料压回管路中,通过这种方式在每个完整的泵循环里,泵每个行程中过多的流量由阻尼器吸收又回到管路中从而有效地缓和了被输流体的脉动流动,使流动状态接近于层流状态。

七、计量泵的使用与维护:

1、流量调整:

可采用两种方法调节吐出量,即:调节冲程频率和调节冲程距离。大多数情况采用调节频率的方法。(建议冲程范围在40~100%之间调整。当泵没有处于工作状态时,不要旋动冲程长度调节旋钮。)故障原因和故障排除:

故障原因故障的排除不能吸液

1、吸入管中有空气吸入1、正确配管

2、没安装阀垫片2、安装阀垫片

3、阀的安装方向错误3、从新安装阀

4、泵发生了气锁4、进行排气操作

5、泵的冲程距离太短5、使泵在冲程距离为100%下运行,重新设置冲程距离

6、进出单向阀异物堵塞6、拆开、检查和清洁

7、阀球卡在阀座上7、拆开、检查和清洁

二氧化氯系统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示范文本

二氧化氯系统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示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二氧化氯系统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示范文 本 使用指引:此操作规程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一、岗位人员必须经过三级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考核 合格后方可上岗操作,按规定穿戴使用好劳动防护用品, 非本岗人员严禁操作。 二、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加二氧化氯间内,二氧化氯 间、盐酸储存间要上锁。值班人员要定时巡查,发现问题 及时向厂领导报告。 三、如遇停电,要及时检查正在工作的二氧化氯发生 器是否安全可靠,及时关闭相关管路阀门。 四、使用或更换盐酸时,要用专用工具开启盐酸罐, 并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开启罐时要缓慢操作,关闭时不 能用力过猛或强力关闭。

五、在设备运行时先打开出二氧化氯阀门,启动控制面板上电源开关,启动盐酸、氯酸钠计量泵。如设备需自动运行,将控制仪上手动/自动转换开关按至自动状态。 六、在连接和拆卸支管时,必须配戴防毒面具,和防酸橡胶手套。 七、设备停止运行,先关闭控制仪上电源开关,再运行40分钟后关闭出二氧化氯阀。因为在盐酸、氯酸钠计量泵停止工作后,反应罐内还存有大量反应液,需继续反应40分钟才能彻底反应完。设备在长时间停止运行时应打开反应罐放空阀放空残液。 八、预防泄漏和抢救 1、严格按二氧化氯气安全操作规程,及时排除泄漏和设备隐患,保证系统处于正常状态。 2、二氧化氯及盐酸泄漏时,现场负责人应立即组织抢修,撤离无关人员,抢救中毒者。抢修、救护人员必须

二氧化氯的制备及注意事项1

二氧化氯的制备及注意事项 一、原理:氯酸钠+盐酸法(全盐酸法或开斯汀法)。 反应方程式: NaClO3+2HCl= ClO2+1/2 Cl2+NaCl + H2O 副反应为: 2NaClO3+6HCl= 3Cl2+2NaCl+3 H2O 通过理论计算可知: NaClO3+2HCl= ClO2+1/2 Cl2+NaCl + H2O 106.5/1.56 +74/1.1= 67.5/1+ 35.5/.53+ 58.5/.87+ 18/.27 产生1吨二氧化氯需用1.56吨氯酸钠、1.1吨氯化氢同时产生0.53吨氯气、0.87吨NaCl和0.27吨水。 换算成氯酸钠溶液(1吨氯酸钠固体配2吨水),比重为1260kg/m3 (20℃)体积为3.67m3。氯化氢换算成盐酸(31%),比重为1160 kg/m3 (20℃)体积为3.45m3。 二、运行中的注意事项: 1、反应温度:因为现场发生二氧化氯为化学反应,反应为吸热反应,所以对反应釜内温度要求较高。据有关资料显示,反应釜内反应温度在50℃时原料转化率为50%。在71℃时,原料转换率86%。当80℃时反应速度过快以副反应为主,氯气量大于二氧化氯量。在现操作面板显示的温度为88℃—85℃为水浴温度不能真实代表反应釜内温度,特别在秋、春季当未点炉时,夜间氯库温度在-4—-5℃,

点炉后氯库白天温度9℃,夜晚5℃。而反应釜与水浴加热间隔着厚厚的PVC塑料板和聚四氟涂层(传热性不好),这一时期的加热如不及时,出液管温度会明显下降(反应效率特别低)。建议对原料和进气加热,以弥补发生器加热量不足的问题,提高反应效率,降低副产物的产生量。 2、进气量的控制: 进气的作用主要四个方面: (一)使原料充分混合,提高原料转换效率。 (二)进气可降低二氧化氯的浓度,防止二氧化氯在发生器上部聚集发生爆炸。 (三)进气量的大小决定反应釜的液位,据厂家提供的资料,反应时间不应低于30min,但反应30min后,原料转换没有明显提高。在实际运行中应根据生产条件,适当延长反应时间以提高转换效率。 (四)二氧化氯具有遇曝气即从溶液中逸出的特性,可降低反应液中的二氧化氯含量,防止因反应液内二氧化氯含量超30%发生的爆炸。 3、原料的进料量: 通过理论计算可知: 3.67 :3.45 (溶液体积比)。 但厂家规定1:1。酸过量,主要提高氯酸钠转换率,防止未反应的氯酸钠进入出厂水污染水质。在实际工作中要严格掌握原料进料比例,防止因进料比例不当,而导致的原料转换率低,并产生大量副产物污染水质和生产成本的不必要增加。

盐酸滴定液配制标准操作规程

1.目的: 建立本规程旨在为盐酸滴定液的配制、标定提供操作标准。 2.范围: 本规程对本公司的中心化验室盐酸滴定液的配制,标定有效。 3.责任: 中心化验室滴定液配制人、标定人。 4.检验依据: 《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 5.内容: 分子式:HCl 分子量:36.46 5.1 配制 ◆盐酸滴定液(1mol/L):取盐酸90ml,加水适量使成1000ml摇匀。 ◆盐酸滴定液(0.5、0.2或0.1mol/L)照上法配制,但盐酸的取用量分别为45 ml、18 ml、或9.0ml。 5.2 标定 ◆盐酸滴定液(1mol/L):取在270-300℃干燥至恒重的基准无水碳酸钠约 1.5 g,精密称定,加水50ml使溶解,加甲基红—溴甲酚绿混合指示液10滴,用本液滴定至溶液由绿色转变为紫红色时,煮沸2分钟,冷却至室温,继续滴定至溶液由

绿色变为暗紫色。每1ml的盐酸滴定液(1mol/L)相当于53.00mg的无水碳酸钠。根据本液的消耗量与无水碳酸钠的取用量,算出本液的浓度,即得。 ◆盐酸滴定液(0.5mol/L)照上法标定,但基准无水碳酸钠的取用量改为约 0.8g。每1ml的盐酸滴定液(0.5mol/L)相当于26.50 mg的无水碳酸钠。 ◆盐酸滴定液(0.2mol/L)照上法标定,但基准无水碳酸钠的取用量改为 0.3g。每1ml的盐酸滴定液(0.2mol/L)相当于10.60 mg的无水碳酸钠。 ◆盐酸滴定液(0.1mol/L)照上法标定,但基准无水碳酸钠的取用量改为约 0.15g。每1ml的盐酸滴定液(0.1mol/L)相当于5.30 mg的无水碳酸钠。 ◆如需用盐酸滴定液(0.05mol/L、0.02mol/L、或0.01mol/L)时,可取盐酸滴定液(1mol/L或0.1mol/L)加水稀释制成。必要时标定浓度。 5.3 原理 Na 2CO 3 +2HCl 2NaCl+CO 2 +H 2 O 5.4 计算公式 m×1000 盐酸滴定液的浓度(mol/L):= V×T 式中:m为基准无水碳酸钠的称取量(mg); v 为本滴定液的消耗量(ml); T为与每1ml的盐酸滴定液相当的无水碳酸钠的毫克数。 5.5 试剂与仪器。 ◆试剂:盐酸、基准无水碳酸钠、甲基红—溴甲酚绿混合指示液。 ◆仪器:锥形瓶250ml、量筒(1000ml、100ml)100ml烧杯、碱式滴定管、电热恒温干燥箱、电子天平、干燥器、扁形称量瓶、胶头滴管、研钵、坩埚。 5.6 注意事项 ◆配制中,盐酸的取用量如按药典的规定量取,则配制成的滴定液的F值常为1.05-1.10;因此,在加水稀释并摇匀后,首先与已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滴定液作比较试验,求得其粗略浓度,再加水适量稀释,以调节其浓度使其F值为0.95-1.05,而后再进行标定; ◆基准无水碳酸钠应在270-300℃干燥至恒重,以除去水分和碳酸氢钠。具

二氧化氯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化学品中文名称:二氧化氯 化学品英文名称: chlorinedioxide 中文别名2 英文别名 技术说明书编码: 分子式:学C1O2 分子量:品65.5 安 全 主要成分支纯品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明 危险性类别: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M 本品具有强烈刺激性。接触后主要引起眼和呼吸道刺激。吸入高浓度可发生肺水 肿。能致死。对呼吸道产生严重损伤浓度的本品气体,可能对皮肤有刺激性。皮肤接触或摄 入本品的高浓度溶液,可引起强烈刺激和腐蚀。长期接触可导致慢性支气管炎。 环境危害: 燃爆危险: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 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 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 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CASNol 49-04-4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危险特性:具有强氧化性。能与许多化学物质发生爆炸性反应。对热、震动、撞击和摩擦相当敏感,极易分解发生爆炸。 有害燃烧产物: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隔离式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 在上风向灭火。迅速切断气源,用水喷淋保护切断气源的人员,然后根据着火原因选择适当 灭火剂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从上风处进入现常尽可能切断泄漏源。用工业覆盖层或吸附/吸收剂盖住泄漏点附近的下水道等地方,防止气体进入。喷雾状水稀释。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易(可)燃物、还原剂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最高容许浓度:中国MAC未制定标准;前苏联MAC未制定标准监测方法:酸性紫R比色法 工程控制: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必须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穿连衣式胶布防毒衣。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工作完毕,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黄红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 PH 熔点(C ): -59 沸点(C ): 9.9(97.2kPa,爆炸) 相对密度(水=1): 3.09(11 C )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2.3 饱和蒸气压(kPa):无资料 燃烧热(kJ/mol):无意义 临界温度(C):无资料

实验室常用液体配制标准操作规程

常用液体配制标准操作规程(SOP) 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二〇〇八年九月修订

目录 一、细菌培养系统(责任人:郑子峥) 二、DNA操作系统(责任人:罗文新、陈瑛炜) 三、蛋白质操作系统(责任人:李少伟、顾颖、潘晖榕) 四、细胞培养相关(责任人:程通、张涛) 五、单克隆抗体制备系统(责任人:陈毅歆、) 六、EIA系统(责任人:葛胜祥、熊君辉)

一、细菌培养系统 1、LB培养基: 每1000mL加分析纯NaCl 10g ,蛋白胨10g,酵母粉5g,用ddH2O 配制,再用10M NaOH调pH至7.4(1000mL一般加450ul),高压蒸汽灭菌15min冷却后使用。 2、固体培养基: LB培养基中加入琼脂至1.5%,高压蒸汽灭菌15min后使用。3、10%(g/V) 氨苄青霉素钠(Ap): 注射用氨苄青霉素钠(粉末)50g溶于500ml无菌去离子水中,溶解后分装入4ml灭菌的EP管,全程超净工作台内操作,避免染菌,分装后-20度保存,培养细菌时做1000×使用。 注:如果购买的氨苄青霉素粉末不是无菌包装的,溶解后需用0.22滤膜过滤除菌后再分装。 4、2.5%(g/V)硫酸卡那霉素(Kan) 注射用硫酸卡那霉素(液体)通常是2ml/支,内含0.5g卡那霉素。取25支药剂(50ml),加入450ml无菌去离子水中,分装入4ml灭菌的EP管,全程超净工作台内操作,避免染菌,分装后-20度保存,培养细菌时做1000×使用。 注:如果购买的卡那霉素是粉末状的非无菌包装,溶解后需用0.22滤膜过滤除菌后再分装。 5、细菌培养: 配制相应抗性培养基,每试管倒入3~4ml培养基(卡那霉素抗性

二氧化氯生成

二氧化氯生成 二氧化氯是一种黄绿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沸点11℃,凝固点-59℃,易溶于水。液态或气态的二氧化氯都不安定,易挥发,易爆炸。早在1811年就由英国化学家Humphrey Davey 制得,但由于二氧化氯的不稳定性使得大规模的应用受到了限制。直到近十几年来才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国外正在积极开发和研制各种新产品,扩大应用范围。目前国际上公认二氧化氯很有开发和应用的价值,市场前景广阔。但是,二氧化氯在我国的应用尚不够广泛,为此本文将介绍有关二氧化氯的各种制备方法及在各领域中的应用。 1 二氧化氯及稳定性二氧化氯的制备 二氧化氯的制备 1.1.1化学法 ⑴氯酸钠还原法 以氯酸钠为原料制备二氧化氯时,常用的还原剂和发生的化学反应如下: 方法 还原剂化学反应 Mathieson法 SO2+H2SO4 2NaCLO3+SO2+H2SO4══2CLO2+2NaHSO4 R1法 SO2+H2O 3NaCLO3+4SO2+3H2O══2CLO2+Na2SO4+3H2SO4+NaCL R2法 NaCL+H2SO4 NaCLO3+NaCL+H2SO4══CLO2+?CL2+Na2SO4+H2O Solvey CH3OH+H2SO4 2NaCLO3+2H2SO4+3CH4OH══2CLO2+2NaHSO4+HCHO+2H2O R5法 无水HCL NaCLO3+2HCL══CLO2+?CL2+H2O+NaCL 有机酸法 H2C2O4+H2SO4 2NaCLO3+H2SO4+H2C2O4══2CLO2+2CO2+Na2SO4+2H2O NO2 NaCLO3+NO2══NaNO3+CLO2 Na2SO3+H2SO4 2NaCLO3+Na2SO3+H2SO4══2CLO2+Na2SO4+H2O ⑵亚氯酸钠氧化法 A.与氯气反应 2NaCLO2+CL2══2CLO2+2NaCL B.与盐酸反应

二氧化氯发生器说明书

化学法二氧化氯说明书 一、概述 化学法二氧化氯发生器是我厂吸收美国先进技术研制成功的新颖消毒设备, 该产品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可靠、基本不需维修、运行费用低等特点,现已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二、二氧化氯发生器的性能及其应用 二氧化氯是一种黄绿色或橙色的气体,与氯有相似的难闻的臭味和类似 硝酸的气味,当CLO2气体很薄时,具有臭氧味,其性质不稳定,只能现场制备使用。 二氧化氯的杀菌能力优于液氯,杀生速度快,对异养菌、铁细菌、硝化细菌、硫酸盐还原菌等的杀菌效果都比液氯杀菌效果好。 二氧化氯可化PH3-9 范围内有效地杀灭细菌,而液氯或次氯酸盐类杀生剂只有在中性,或酸性条件下能有效地杀灭细菌。因此在循环冷却水碱性环境中,比氯气或次氯酸盐杀生效果好,二氧化氯用作循环冷却不杀生剂,具有药效持续时间长,受氨影响小,比氯气杀生效果好,对于化肥厂冷却水泄漏氨的情况下使用,其性能更为优良,二氧化氯在水中作用126 小时,仍具有很强的杀菌能力 二氧化氯在饮用水消毒上,不仅杀菌效果好,持续时间长,无致癌物质产生,其灭藻效果也相当好,而且还可除铁、除锰、脱臭、提高水质的新鲜度,在医院污水处理中,可直接替代次氯酸钠发生器,氯投加装置,电解法二氯发生器及其它一些消杀设备。

由于该设备投资少、运行费用低,使用安全可靠等特点,进速得到了推广,目前已广泛用于饮用水,游泳池水、医院污水、工业循环水等领域。 三、工作原理、产品 该产品是以盐酸与氯酸钠溶液,在一定温度及催化剂和负压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氯和氯气的混合气体。 反应式为: NaCLO+2HC1 CO2+1/2Cl2+NaC1+H)生成的混合气体经水射器吸收制成的一定浓度的消毒液,即可通入待处理水中。 该产品是由原料供给系统、反应系统、温控系统、安全系统及残液自动处理系统组成。 四、工艺流程图 自来水H------------ 计量泵亍 盐罐NaCIO

稳定性二氧化氯的制备方法

稳定性二氧化氯的制备方法 二氧化氯不仅可用于纸浆、纺织品漂白等,还是一种广谱、高效的理想消毒剂,可广泛用于水处理、杀菌消毒、食品防腐、空气净化等领域[1],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 A1 级安全消毒剂。目前,生产二氧化氯主要有电解法和化学法两类[1,2]。电解法即离子膜法,其生产设备复杂、一次性投资较大、运行费用高、易损坏,故应用较少。应用最多的是化学法,包括还原法和氧化法两类。还原法根据所选用还原剂可分为四类:(1) HCl 为还原剂[3];(2) NaCl 为还原剂; (3) 醇为还原剂[46];(4) SO2为还原剂。氧化法用氧化剂氯气[7]或酸(盐酸、碳酸等)氧化亚氯酸钠来产生 ClO2。Roensch 等[8]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到亚氯酸钠溶液中,制备了高安全性的二氧化氯溶液,其特点是投资少、工艺简单、易于控制、应用领域广。 二氧化氯是一种呈黄绿色或桔黄色的气态物质(冷凝时为红色液体,沸点 284K),具有一种同氯气相似的强刺激性气味,气体浓集到分压 6.66kPa 以上时有爆炸性。二氧化氯在水中溶解度很大,但其水溶液很不稳定,对光很敏感,是一种难以储存、运输的危险物质。它的这种特点使其在很长的时间内只能现场配制、现场使用,不利于散户使用,严重阻碍了其推广应用。由于二氧化氯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也不以二聚和多聚状态存在,因此可将其稳定在惰性溶剂或某些固态物质中,形成一定浓度的液态或固态稳定性二氧化氯。 1 稳定性二氧化氯溶液的制备方法 稳定性二氧化氯溶液无色、无味、无腐蚀、不易燃、不挥发、不分解,性质稳定,便于储存和运输。其中 pH 对二氧化氯溶液的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4],pH 越大,溶液的稳定性越好,保存期越长。根据溶液 pH 的大小,液态稳定性二氧化氯可分碱性和中性两种制剂。 1.1 碱性条件下稳定性二氧化氯溶液的制备 现在市场上普遍使用的是碱性的稳定性二氧化氯水溶液,其主要制备原料均为氯酸钠。根据所用还原剂的不同,其制备方法可分为以下两种。 1.1.1 以甲醇为还原剂制备稳定性二氧化氯溶液[46]生产装置包括反应器、冷凝器、吸收和负压产生装置。以氯酸钠为氧化剂,甲醇为还原剂(物料比 NaClO3/CH3OH=1/0.05~1),在浓度为26%~33%的硫酸介质中进行反应,甲醇连续滴加,生成的二氧化氯气体用 1%~3%的 NaOH溶液(或 5%~8%的 Na2CO3溶液)与 0.5%~1.5%的 H2O2溶液进行稳定和吸收。该装置由水力喷射器产生 99.3~100.5kPa 的负压,保证反应器和吸收装置在负压条件下运行,循环吸收液在必要条件下采用冷却水冷却,控制吸收液温度在30℃以下,最终可制成 pH 为 8.2~9.2、ClO2含量在 2.0%以上的稳定性二氧化氯水溶液。本生产工艺与现有生产技术相比具有甲醇连续加料、原料利用率高、设备投资少、二氧化氯浓度高等优点。 1.1.2 以盐酸为还原剂制备稳定性二氧化氯溶液[3]生产装置包括发生器、纯化器、吸收塔、水射器和残留罐。以氯酸钠为氧化剂,盐酸为还原剂,亚氯酸钠为纯化剂。将氯酸钠配制成 25%~40%的水溶液,并与盐酸(物料比 NaClO3/HCl=1/0.7~1.4)在负压条件下向二氧化氯反应器中加料,将发生器中生成的二氧化氯和氯气的混合气体在负压条件下通过浓度为20%~40%的NaClO2水溶液进行纯化。将纯化的二氧化氯气体用浓度为 1%~3%的 NaOH 溶液(或浓度为 5%~8%的Na2CO3溶液)与浓度为 0.5%~1.5%的 H2O2混合溶液进行吸收。同时残液罐和纯化器顶部设有防爆塞,以保证生产过程的安全性。为保证生产过程的连续性,残液罐和纯化器与 ClO2的发生器的连接采用二级并联方式。 该工艺具有生产连续化、无残留液排放、不污染环境、设备投资少、占地面积少和二氧化氯浓

培养基配制标准操作规程

1.目的: 建立本规程旨在为培养基配制提供操作标准。 2.范围: 公司培养基配制 3.责任: 质量管理科、菌检员对实施本SOP负责。 4.检验依据: 《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 5.内容: 5.1 营养琼脂 ◆称本品34g,置三角烧瓶中,加1升纯化水,加热溶解、分装,用牛皮纸包扎好,高压灭菌121℃30分钟,室温下冷却至45℃(PH应为7.2±0.2范围内),放于冰箱内保存,备用。 5.2 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 ◆用于霉菌总数测定。 称本品30g,置三角烧瓶中,加1升纯化水,加热溶解、分装,用牛皮纸包扎好,高压灭菌121℃30分钟,室温下冷却至45℃(PH应为6.4±0.2范围内),放于冰箱内保存,备用。

5.3 普通琼脂斜面培养基 ◆称本品33g,置三角烧瓶中,加1升纯化水,加热溶解、分装,用牛皮纸包扎好,高压灭菌121℃30分钟,室温下冷却至45℃(PH应为8.0~8.2),放入冰箱内保存、备用。 5.4 胆盐乳糖培养基 ◆称本品36g,置三角烧瓶中,加1升纯化水,加热溶解、分装,用牛皮纸包扎好后高压灭菌121℃30分钟,室温下冷却至45℃(PH应为7.2~7.4),放入冰箱内保存、备用。 5.5 营养肉汤培养基 ◆适用于一般细菌的培养。 称取本品19g,加纯化水1000ml,煮沸到完全溶解后分装,高压灭菌121℃ 30分钟备用。 5.6 伊红美兰琼脂培养基 ◆用于大肠杆菌及肠道致病菌的分离鉴别。 称取本品36g,加纯化水1000ml,浸泡10分钟,煮沸至完全溶解,高压灭菌115℃30分钟,冷至55℃左右,振摇培养基,倾注灭菌平皿备用。 5.7 室温菌种保存培养基 ◆用于常用菌种的保存。 称取本品28g,加纯化水1000ml,浸泡10分钟,加热煮沸,高压灭菌121℃30分钟,备用。 6.文件变更历史:

二氧化氯的制备试验

二氧化氯高效广谱消毒杀生作用于1944年美国尼加拉大瀑布水厂对原水脱色除嗅中获得成功后,对二氧化氯开始进行应用研究。随着人们对氯消毒过程产生的副产物有害研究深入,发现氯代产物氯仿、四氯化碳、氯乙烯、三氯乙烯、氯酚类后致癌作用,国际癌症研究中心认为致癌物质或潜在致癌物质,氯消毒工艺对人体健康有不可忽视的危害性。二氧化氯的不致癌性,对有害有毒物质的有效分解功能,应用二氧化氯取代氯消毒工艺,受到应有的重视。美国有300-400家大水厂应用二氧化氯取代氯的消毒工艺,欧洲国家更是在供水系统中广泛应用,并和臭氧、活性碳复合应用于供水系统全过程处理。二氧化氯发生器是二氧化氯广泛应用的主要方式,评价二氧化氯发生器的好坏,主要看发生器的二氧化氯转化率及有害副产物氯气发生量的多少。只有高转化率、发生气体中二氧化氯含量高、不发生或很少发生氯气不形成有害有机物、无需SO42-/HSO4-处理的发生器才是当前二氧化氯研究开发的方向。目前发达国家的小型化学法二氧化氯发生器均采用亚氯酸钠为原料发生,这类发生器的二氧化氯转化率高、纯度高、很少发生有害副产物氯气及其他有害物质。 1.亚氯酸钠发生二氧化氯实验 1.1 实验材料 亚氯酸钠溶液:取亚氯酸钠结晶(江苏响水县科斯达化工有限公司产,有效含量82%)400克加水至1000毫升,用ZBG12015—89中规定方法测NaClO2浓度(mol/L)。 24%盐酸溶液:取36%盐酸溶液(分析纯)稀释至24%浓度。 实验用水:非离子纯净水。 0.1mg电子分析天平 负压真空反应装量 微量滴定管:分度值为0.02ml 1.3 实验操作: 用100 ml移液管精确吸取亚氯酸钠溶液100 ml,吸取24%盐酸溶液100 ml,分别通过加液器加入三颈反应瓶内,常温下反应时间4分钟,反应压力-0.02Mpa,反应结束后立即加凉水定容至1250ml,按碘量法测定残留液亚氯酸钠含量。 反高原料 反应液 反应时间 (min) 残留液 转化率 (%)浓度 (mol/L) 投加量 (ml) M 浓度 (mol/L) 加水定 容量 (ml) M, NaClO2 3.65 100 0.365 4 0.05144 1250 0.0643 82.38 24%盐酸溶液等量投加 ClO2产量为16.01克 Cl2产量为0.69克 ClO2有效转化率为63.32% Cl2/ClO2为4.31% ClO2转化率=(M -M')/M×100%

二氧化氯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二氧化氯(CLO2)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二氧化氯 化学品英文名称:chlorine dioxide 中文别名: 英文别名: 技术说明书编码: 分子式:ClO 2 分子量:65.5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主要成分:纯品 CAS No.:10049-04-4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本品具有强烈刺激性。接触后主要引起眼和呼吸道刺激。吸入高浓度可发生肺水肿。能致死。对呼吸道产生严重损伤浓度的本品气体,可能对皮肤有刺激性。皮肤接触或摄入本品的高浓度溶液,可引起强烈刺激和腐蚀。长期接触可导致慢性支气管炎。 环境危害: 燃爆危险: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具有强氧化性。能与许多化学物质发生爆炸性反应。对热、震动、撞击和摩擦相当敏感,极易分解发生爆炸。 有害燃烧产物: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隔离式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迅速切断气源,用水喷淋保护切断气源的人员,然后根据着火原因选择适当灭火剂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从上风处进入现常尽可能切断泄漏源。用工业覆盖层或吸附/吸收剂盖住泄漏点附近的下水道等地方,防止气体进入。喷雾状水稀释。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易(可)燃物、还原剂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最高容许浓度:中国MAC:未制定标准;前苏联MAC:未制定标准 监测方法:酸性紫R比色法 工程控制: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必须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穿连衣式胶布防毒衣。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工作完毕,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黄红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 PH: 熔点(℃):-59 沸点(℃):9.9(97.2kPa,爆炸) 相对密度(水=1):3.09(11℃)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2.3 饱和蒸气压(kPa):无资料 燃烧热(kJ/mol):无意义 临界温度(℃):无资料 临界压力(MPa):无资料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无资料 闪点(℃):无意义 引燃温度(℃):无意义 爆炸上限%(V/V):无意义 爆炸下限%(V/V):无意义 溶解性:不溶于水。 主要用途:用作漂白剂、除臭剂、氧化剂等。 其它理化性质:

二氧化氯(ClO2)是如何制取的

二氧化氯(ClO2)是如何制取的 我国自八十年代引进国外二氧化氯产品并开始研究其生产工艺以来,经过十几年的时间,不仅有了国产二氧化氯产品,而且生产工艺有了较大的提高,对二氧化氯作为氧化消毒剂的问题出也有了相当的认识和应用。随着产品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产品剂型的发展,目前已有二氧化氯发生器、稳定性二氧化氯、以及片剂等固态二氧化氯产品。现将用于消毒的二氧化氯剂型情况综述如下。 1.二化氯发生器 1.1二氧化氯的性质和制备 二氧化氯是氯的氧化物,具有与氯气类似的刺激性气味,分子式ClO2,分子量67.457,熔点-59°C,沸点11°C,在室温下以气体形式存在,为一种黄绿色气体。浓度增加时,颜色变为橙红色,气体二氧化氯极不稳定。二氧化氯易溶于水,在20°C下溶解度为107.98mg/L,可制成不稳定的液体,其液体和气体对温度、压力和光均较敏感,当空气中的含量高于10%时,火花即可引爆[1],二氧化氯是一种不稳定的化合物,在水中可变成HClO2和HClO3.,在室温下每天约有2-10%的离解率[2],因此不利于大批量制备和运输,一般多在使用场所现用现制备。 二氧化氯发生器制备二氧化氯的方法主要有电解法和化学法,电解法使用广泛的是隔膜电解法,以食盐为原料,在电场的作用下生成含有二氧化氯,次氯酸钠、双氧水、臭氧的混合溶液,二氧化氯的浓度一般仅为10-30%左右,大多为氯气。化学法主要有以氯酸钠和亚氯酸钠为原料的两类发生二氧化氯的方法。在氯酸钠法生产二氧化氯过程中,若用氯离子作还原剂,则制得的二氧化氯存在纯度低的缺点,而亚氯酸钠法制得的二氧化氯比例高,一般在90%以上。 1.2设备和杀菌性能 国外引进的发生器主要有Tetraralent公司、RioLindo公司、德国的Prominent等,李玲文等[3]报道了Tetraralent公司的二氧化氯协同消毒器的协同杀菌作用,该发生器利用电解食盐溶液,同时产生二氧化氯、氯气、臭氧和双氧水,溶于水中,协同杀菌,其杀菌效果优于上述任何一种消毒剂,实验结果还说明,电解槽的电解电压、电流、电解质浓度及阳极有效面积对消毒器的产气量都有影响。宦彭成等[4]对美国VulcanRioLindaT140二氧化氯发生器作了消毒效果观察,发生器发生的二氧化氯浓度可调节在2000-300mg/L,杀灭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1mg/L3分钟,杀灭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125mg/L5分钟,破坏HBsAg125mg/L2分钟,能量实验的最低浓度为400mg/L,25%与50%小牛血清保护菌液,则可影响杀菌效果,发生器在低浓度时(10mg/L),对铜片、碳钢片、铝片呈轻度腐蚀,对不锈钢片基本不腐蚀。 1.3在消毒上的应用 目前二氧化氯发生器主要用于对饮用水消毒和污水处理等,传统饮用水消毒使用的氯消毒剂在处理原水时会有大量的卤代烃产生,包括三卤甲烷如氯仿以及氯代酚和二氯乙腈等有机卤代物[9][10][11],氯仿已被美国国家肿瘤研究所确认为致癌物质[12],氯代酚和二氯乙腈等同样也具有致癌或致突变作用,而二氧化氯产物是强氧化剂。在水中对有机物的氧化降解不会象用氯消毒剂那样产生氯化产物,在用二氧化氯替代氯用作水处理的研究中表明[13],用氯气处理后的水中三卤甲烷的含量比用二氧化氯高100%,因此二氧化氯的使用可大大降低三氯甲烷的生成,另外它还能氧化水中的铁、锰、镁离子以及硫化物。不和水中的酚类反应,不会产生不愉快气味[14],因而二氧化氯是一种有前途的可替代氯的水消毒剂。目前越来越多的欧洲发达国家已把二氧化氯杀菌效果优于氯,长江水加二氧化氯0.5mg/L,作用30分钟。闵行水投入1.0-1.5mg/L,作用30分钟,都可达到消毒标准,细菌数<30个/ml,甚至达到未检出,并可较好地除水中的铁、锰、酚。水中基本上无三卤甲烷生成,

稀盐酸配制标准操作规程规程

稀盐酸配制标准操作规程 1目的 制定稀盐酸配制标准操作程序和方法,确保稀盐酸配制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2适用范围 本标准操作方法适用配制稀盐酸。 3依据 《中国药典》2010年版 4职责 提取操作人员按照本规程进行操作,提取工班长、QA人员、前提车间工艺员、前提车间主任、生产部负责对本标准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5内容 5.1配制前的准备 5.1.1由操作人员检查配制现场应有“清场(清洁)合格”的状态标志,并在3天有效期限内,若超过有效期应重新进行清场。 5.1.2检查磅秤,是否正常,有检定证书,并在检定效期内。 5.1.3报工班长检查合格,并在渗漉记录上签字认可后,方可进行生产。生产时,换上“正在生产”状态标志。 5.1.4准备好洁净的盛装容器。 5.1.5由操作人员核对现存盐酸的品名、数量,并检查盐酸的澄明度。 5.1.6用盐酸配制成稀盐酸应提前备好足够的蒸馏水。 5.2操作法 5.2.1将盐酸配制成稀盐酸 配制比例 水:盐酸=4:1(每1kg盐酸应加水4kg稀释) 配制流程:准备洁净容器,加水4份,再加入盐酸1份,混合均匀。 5.2.2由于盐酸具有挥发性,配制后应及时密封,贴上状态标示,并填写稀盐酸配制使用台账。 5.3质量检查

由工班长对配好后稀盐酸的数量及性状进行复核检查。 5.4配制完毕后,操作人员应按《清场管理制度》及时清洁、清场,报工班长检查合格,发放“清场(清洁)合格”状态标志。 5.5注意事项 因盐酸是强酸,腐蚀性强,故生产操作中操作人员应做好安全防护措施,佩戴护目镜,口罩及塑胶手套,以免发生安全事故。 6.培训 前提车间操作人员、班/组长、工艺员、QA、物料员、车间主任及副主任。 7.相关文件 《一般生产区物料卫生管理规程》

二氧化氯含量检测方法样本

二氧化氯含量检测方法 文章一、 碘量法 珠化99 ——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 1999.11) 第三版 1. 配制 2mol/L 硫酸, 10% 碘化钾, 0.5% 淀粉溶液及 10% 丙二酸溶液( 10g 丙二酸加无离子水溶解成 100ml ) 。配制并标定 0.05mol/L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 2. 取二氧化氯样液 1.0ml( 若预计其含量 >1.5% , 需经 50ml 容量瓶稀释后取样 ) 。置于含 100ml 无离子水的碘量瓶中, 加 10% 丙二酸溶液 2ml , 摇匀。静置反应 2min 后, 加 2mol/L 硫酸 10ml , 10% 碘化钾溶液 10ml 。盖上盖并振摇混匀后加蒸馏水数滴于碘量瓶盖缘, 置暗处 5min 。打开盖, 让盖缘蒸馏水流入瓶内。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 装入 25ml 滴定管中) 滴定游离碘, 边滴边摇匀。待溶液呈淡黄色时加入 0.5% 淀粉溶液 10 滴, 溶液立即变蓝色。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 记录用去的硫代硫酸钠溶液总量。重复测 3 次, 取 3 次平均值进行以下计算。 3. 由于 1mol/L 硫代硫酸钠溶液 1ml 相当于 13.49mg 二氧化氯, 故可按下式计算二氧化氯含量: 二氧化氯含量( mg/L ) =M × V × 13.49/W ×1000 [M 与 V 分别为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溶液浓度( mol/L ) 与滴定中用去的毫升数; W 为碘量瓶中所含二氧化氯样液毫升数。]

广东番禺珠江化工研究所广州九九消毒剂有限公司 文章二、 二氧化氯 (ClO2) 含量的测定--五步碘量法 来源: 本站原创作者: 佚名发布时间: -08-13 查看次数: 638 第一法: 五步碘量法 (1) 制备无氯二次蒸馏水( 蒸馏水中加入亚硫酸钠, 将余氯还原为氯离子, 并以DPD检查不显色, 再进行蒸馏, 即得) 。配制并标定0.1mol/L硫代硫酸钠滴定液(见 2.2.1.3.1)。配制并标定0.01mol/L硫代硫酸钠滴定液( 临用时现配) 。配制5g/L淀粉溶液, 2.5 mol/L盐酸溶液, 100g/L碘化钾溶液( 称取10g碘化钾溶于100ml蒸馏水中, 储于棕色瓶中, 避光保存于冰箱中, 若溶液变黄需重新配制) , 饱和磷酸氢二钠溶液, pH = 7磷酸盐缓冲溶液( 溶解25.4 g无水KH2PO4和86.0gNa2HPO4·12H2O于800ml蒸馏水中, 用水稀释成1000ml) , 50g/L溴化钾溶液( 溶解5g溴化钾于100ml水中, 储于棕色瓶中, 每周重配一次) 。 (2)在500ml的碘量瓶中加200ml蒸馏水、 1ml磷酸盐缓冲液, 吸取1.0ml~10. 0 ml二氧化氯溶液或稀释液于碘量瓶中, 再加入10ml碘化钾溶液, 混匀。用0. 01mol/L硫代硫酸钠滴定液滴定至淡黄色时, 加1ml淀粉溶液, 继续滴至蓝色刚好消失为止, 记录读数为A。 (3)在上述滴定出A值的溶液中再加入2.5 mol/L盐酸溶液2.5ml, 并放置暗处5min。用0.01mol/L硫代硫酸钠滴定液滴定至蓝色消失, 记录读数为B。 (4)在500ml碘量瓶中加200ml蒸馏水、 1ml磷酸盐缓冲液, 吸取1.0ml~10.0

二氧化氯消毒液的使用方法

二氧化氯消毒液的使用方法 二氧化氯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新一代安全、高效、广谱的消毒杀菌剂。它的有效氯是氯的倍,氧化能力约为氯的倍,灭菌效果是次氯酸的5倍左右;特别是它与水中的有机物反应不生成三氯甲烷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物质,被确认是医疗卫生、食品加工、保鲜、饮水和工业循环水等方面消毒杀菌理想药剂,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A1级安全杀菌剂。 【应用范围】 适用于食品加工厂(如乳品厂、饮料厂、水厂等) 、制药厂、养殖场、医院等的设备、管道、容器、用具、空间的杀菌消毒、防霉、除臭;餐饮业的餐具、织物、用品、水体等的消毒。 【主要成分】二氧化氯,含量2% 【产品规格】25kg/桶 【使用方法】本品浓度: 2% (20000ppm) 按10份本品中加入1份活化剂(柠檬酸)的配比加入活化剂,搅拌后静置10分钟,此时浓度为20000ppm。使用时参考下表浓度稀释: 消毒对象使用浓度(ppm)使用方法 使用时间 管道消毒50—80CIP 循环消毒 15—20分钟 食品加工厂、饮料厂、酒厂、制药厂 等行业的管道、工器具、设备、生产线等设施30~80 浸泡、冲洗、 擦拭 10~20 分钟 车间、医院、家庭及公共场所的墙壁、 地面 30—80喷淋、冲刷 饮料瓶、纯净(矿泉)水包装桶、奶瓶、酒瓶等容器、储罐50—80 浸泡、高压冲 洗 ~5分 钟 水果、蔬菜的保鲜30—50浸泡、喷淋10分钟 环境空间20—50喷雾30分钟3000熏蒸连续 员工手50—100浸泡、浸泡1分钟工作服60—80浸泡浸泡

饮用水地下水~投加-井水~1投加-地表水1~2投加- 【注意事项】 1、本品于低温、避光、干燥处保存; 2、消毒剂应现配现用; 3、稀释宜用塑料、玻璃容器; 4、高浓度本品不慎接触人眼,用清水冲洗; 5、高浓度本品具有漂白性,应置于塑料器避免接触衣物和皮肤; 【保质期限】一年

二氧化氯日常使用管理规定

二氧化氯的使用操作规程 1、目的: 加强二氧化氯使用管理规范,保证车间使用效果,保证人员安全。 2、二氧化氯灭菌液的配制及使用: 2.1 一级二氧化氯液的配制:依具体产品说明。 2.2 二级二氧化氯液的配制:依据使用范围,按比例做稀释液,配制方式同2.1。 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 3、岗位操作规范: 3.1 酿造车间: 3.1.1 选麦工序: 3.1.1.1工作标准:小麦输送皮带每天擦拭干净后用蘸有二氧化氯灭菌液的抹布全部擦拭灭菌。 3.1.1.2 关键控制点: 3.1.1.2.1 小麦输送皮带在静止时擦拭,配戴橡胶手套,有必要时戴口罩,保证操作人员安全。 3.1.1.2.2 擦拭输送皮带时要在静止状态下进行,擦拭完一面再开机擦拭另一面。 3.1.2 豆粕蒸煮工序: 3.1.2.1 工作标准: 3.1.2.1.1 豆粕输送绞笼、润水绞笼、预蒸绞笼、高压蒸煮罐、转阀、下料口、风冷网床、混合料输送绞笼、混合料输送皮带、混合料下料斗、拌曲绞笼、下料输送皮带等经清洗干净后,用二氧化氯喷淋的方式进行灭菌。灭菌要彻底、均匀无死角。 3.1.2.1.2 豆粕蒸煮工序使用工具、可能接触物料的地面需用二氧化氯喷淋灭菌。灭菌要彻底。 3.1.2.1.3下水道口及一些容易污染杂菌的地面采用二氧化氯喷淋灭菌。 3.1.2.2 关键控制点: 3.1.2.2.1 不能在机器运转时进行擦拭工作,一些需运转状态下喷淋的操作注意人身安全。操作时配戴口罩。 3.1.2.2.2擦拭输送皮带时要在静止状态下进行,擦拭完一面再开机擦拭另一面。 3.1.2.2.3 擦拭、喷淋要全面彻底,不留死角。 3.1.3 制曲、吸曲工序: 3.1.3.1 工作标准: 3.1.3.1.1 曲池、曲床、墙面、风机送风口、下料口每次清洗干净后,用二氧化氯灭菌液喷淋灭菌。灭菌要彻底、均匀无死角。 3.1.3.1.2 下料斗、翻曲机擦拭干净后,用二氧化氯灭菌液喷淋灭菌。 3.1.3.1.3 吸曲管道、清扫工具、温度计采用浸泡灭菌的方式。 3.1.3.2 关键控制点:

二氧化氯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doc

二氧化氯( CLO2)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二氧化氯 化学品英文名称:chlorine dioxide 中文别名: 英文别名: 技术说明书编码: 分子式:ClO 2 分子量: 第二部分:成分/ 组成信息 主要成分:纯品 CAS No:. 10049-04-4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本品具有强烈刺激性。接触后主要引起眼和呼吸道刺激。吸入高浓度可发生肺水肿。能致死。对呼吸道产生严重损伤浓度的本品气体,可能对皮肤有刺激性。皮肤接触或摄 入本品的高浓度溶液,可引起强烈刺激和腐蚀。长期接触可导致慢性支气管炎。 环境危害: 燃爆危险: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 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 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 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具有强氧化性。能与许多化学物质发生爆炸性反应。对热、震动、撞击和摩擦相 当敏感,极易分解发生爆炸。 有害燃烧产物: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 (全面罩 )或隔离式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迅速切断气源,用水喷淋保护切断气源的人员,然后根据着火原因选择适当灭火剂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从上风处进入现常尽可能切断泄漏源。用工业覆盖层或吸附 / 吸收剂盖住泄漏点附近的下水道等地方,防止气体进入。喷雾状水稀释。漏气 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易(可) 燃物、还原剂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 个体防护 最高容许浓度:中国MAC:未制定标准;前苏联MAC:未制定标准 监测方法:酸性紫R 比色法 工程控制: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 。紧急事态抢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必须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 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穿连衣式胶布防毒衣。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工作完毕,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黄红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 PH: 熔点 (℃ ): -59 沸点 (℃ ):,爆炸 ) 相对密度 (水 =1): (11℃ ) 相对蒸气密度 (空气 =1): 饱和蒸气压 (kPa):无资料 燃烧热 (kJ/mol) :无意义 临界温度 (℃ ):无资料 临界压力 (MPa):无资料 辛醇 / 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无资料 闪点 (℃ ):无意义 引燃温度 (℃ ):无意义 爆炸上限 %(V/V):无意义 爆炸下限 %(V/V):无意义 溶解性:不溶于水。 主要用途:用作漂白剂、除臭剂、氧化剂等。 其它理化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