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海研究生创新学术论坛——社会转型与哲学关怀

合集下载

2019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动态盘点

2019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动态盘点

2019年10月28~31日,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纲领性文件,必将给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带来深刻影响。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作为文化传承、成果发布、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在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可以预见,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一大批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文章会发表在学术期刊上。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本身也会通过促进学术体系、学科体系的发展,在国家治理中担负重要作用。

一、总体情况由于数据汇总和统计的时滞,2019年的总体情况需要到2020年才能公布。

2019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了《2018年全国新闻出版行业基本情况》。

2018年,全国共出版期刊10139种,平均期印数12331万册,每种平均期印数1.25万册,总印数22.92亿册。

与2017年相比,品种增长0.09%,平均期印数降低5.76%,总印数降低8.03%。

其中,哲学、社会科学类期刊2678种,平均印数6609万册,总印数114607万册,总印张5896301千印张;占期刊品种26.41%,总印数50.00%,总印张46.52%。

与2017年相比,品种增长0.07%,平均期印数降低0.62%,总印数降低4.22%,总印张降低2.74%。

从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数据来看,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总体仍处于下降的趋势,期印数、总印数和总印张跟2017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期印数、总印数和总印张的降幅较2016年相比,有所收窄。

此外,从表1不难看出,与全部期刊的情况相比,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在期印数、总印数和总印张三个维度上下降的幅度要小很多,这一定程度上表明,哲学社会科学就发布了微刊,24小时内阅读量超过2500次,下载363次。

高军等总结了《激光技术》在新媒体融合发展方面的实践经验,指出新媒融合出版加快了期刊传播,缩短了出版周期,对期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届_社会转型与社会心态_学术研讨会综述_朱志萍

首届_社会转型与社会心态_学术研讨会综述_朱志萍

道美国,网速才能稍微快一点。

所以,阻碍互联网发展的最大障碍,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原因,而也有我们国家的文化、传统和观念问题。

胡泳则讨论了网络中的公共空间问题。

他说,《数字化生存》、《比特之城》的作者都有建筑学的背景,空间概念在网络发展中非常重要。

比如,当我们为北京城的公共空间的日益缩小感到不满时,是否应想一想,网络世界中那些供人们交流的地方,该如何建设呢?此外,参加会议的学者还就网络对传统媒体的冲击、网络与知识社会、电子超文本对知识传播方式的影响、千年虫问题的反思、人工智能的哲学问题等展开了讨论。

(责任编辑 徐兰)(《哲学动态》2000年第5期)首届“社会转型与社会心态”学术研讨会综述朱志萍 (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上海200137)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2-8862(2000)05-0007-022000年3月23日,上海市哲学学会、华东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举办了上海市首届“社会转型与社会心态”学术研讨会。

近30名专家学者与会。

会议就以下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

一、社会转型的内涵和标志 这个问题的不确定性最大,观点也最多。

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社会转型的标志是市民社会的兴起。

中西方的市民社会有明显不同:西方完全由民间兴起,具有自发性;中国的市民社会则是官方性与民间性、分离性与结合性并存。

第二种观点认为,转型时期的重要特征是旧体制、旧机制、旧制度已经解体,但其影响仍旧存在,拥有这些旧东西的优势的群体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自己;同时新体制、新机制、新制度也基本选定,但尚未根本确立,其中有一批先进人物将成为新的代言人。

第三种观点认为,社会转型体现在三大矛盾中:一是世界潮流与中国特色之间的矛盾,二是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三是调控主体之间的矛盾,矛盾解决了,则说明社会转型成功了。

第四种观点认为,转型伴随着社会机制的转轨、观念的转变、时代的转折和目标的转向。

第五种观点认为,社会转型意味着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样化,社会由此成为一个万象的图景。

聚焦主题主线 坚持守正创新——在中国期刊协会六届三次理事会上的讲话

聚焦主题主线 坚持守正创新——在中国期刊协会六届三次理事会上的讲话

2中国期刊协会第六届三次理事会已圆满完成各项议程。

这次会议内容非常丰富,大家感到收获很大。

这不仅仅是一次例行的理事会议,还是一次期刊行业的交流盛会和高峰论坛。

这次会议的收获主要有四点:一是传达学习了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精神,明确了2020年的工作要求和方向;二是报告了中国期刊协会(以下简称“协会”)2019年的工作情况,研究讨论了2020年工作要点,明确了2020年工作目标和任务;三是首次举办了中国期刊协会年会论坛,聚焦期刊业融合创新、转型发展问题,开阔了思路,借鉴了经验,增强了信心;四是调整增补了协会部分副会长和常务理事、理事,增强了工作的新生力量。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回顾这一年,中国期刊协会与全国期刊界一道,在中宣部的领导下,凝心聚力、笃定前行,五项重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积极推动主题宣传,壮大了主流舆论。

协会积极推动和指导期刊单位,围绕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宣传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发展成就和经验、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重大主题,推出了一批优秀栏目和优秀文章。

主题采访活动更加出彩,“主题宣传好文章”更加优秀。

二是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增强了期刊工作者的荣誉感、使命感。

组织开展“致敬创刊70周年”活动,召开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期刊出版座谈会,深入宣传期刊业与新中国同行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就。

首次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精品期刊展”,引起了海内外读者的关注和媒体的广泛报道。

这些活动彰显了期刊在社会发编者按:2020年1月7~8日,“2020中国期刊协会年会”在北京召开。

此次年会包含“创新·融合·发展——2020中国期刊协会年会论坛”“中国期刊协会六届三次常务理事会”“中国期刊协会六届三次理事会”三大单元部分。

在中国期刊协会六届三次理事会上,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吴尚之主持会议并讲话,中宣部副秘书长、出版局局长郭义强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宣部干部局、传媒监管局、进出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出席会议。

教、赛、研深度融合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对师范院校双创教育的思考

教、赛、研深度融合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对师范院校双创教育的思考

显成效% 从学校或学院的层面与相关专业&行业的知名企 '8(何斐然!李圆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
业建立联系"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创新工坊 问题与对策':(&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3&
等'与企业合作申报课题&开展产品研发'高校老师走进企 '0(蔡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研究***评/双
来"国家层面提出#破四维$)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 众创空间&实训基地等平台开展双创教学与实践活动% 现
唯奖项*的指导方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科技创新要坚持 有科技创新平台拥有更丰富的资源&更合理的资源配置"
#四个面向$"即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坚持面向经济主 能加速各创新要素聚集% 利用创新平台的场地&设备&师
赛实践中促进教与学融合"双创教育有了坚实稳定的载体 有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为学生必修课'同时根据学生参与
和人力与时间的保障%
双创竞赛的次数&贡献度和成绩给予不同的学分加分"激
%三&以+科研,为方法
发了学生参与双创实践的热情%
在构建创新型社会的背景下"高校越来越重视科技创 %二&依托创新平台!促进资源整合
建设"提高双创教育水平%
师生教与学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作为传统师范类院校"不
%二&以+竞赛,为载体
少学生认为自己未来职业是教师"创新创业与自己职业规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三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三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三题◎樊志辉,李佳琦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上海200234摘要:本文力求从哲学反思的层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一问题加以探究。

“三题”并非简单地意味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三个问题的探讨,“三题”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题前”“题中”“题后”的反思,也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前提性分析、内在含义分析以及效果历史的批判性审视。

如此研究,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从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意识形态叙事推进到哲学反思的层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华夏新统中图分类号:D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00-8594(2021)03-0081-06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在中国当代学术界已经开展得较为深入与广泛。

其主要论题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与研讨;二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意识形态叙事。

这两个方面的研究产生了持久而深入的影响,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传统的建构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对于这些论题,中国当代学术界还需要进一步在哲学反思的层面加以探究。

本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三题”就是力求从哲学反思的层面对此论题加以推进。

“三题”并非意味着是简单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三个相关问题的探讨,“三题”指的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题前”“题中”“题后”的反思,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前提性分析、内在含义分析以及效果历史的批判性审视。

一、题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前提性分析所谓“题前”,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前提性分析。

也就是分析这一论题得以成立的实践前提。

这里所谓的前提性分析不是传统思辨哲学的反思,即不是所谓的抽象的理论前提的分析,而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活动进行实践性前提的分析。

换言之,就是要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课题在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层面何以可能的现实性约束条件。

首届全国社会科学研究生学术论坛在中央党校召开

首届全国社会科学研究生学术论坛在中央党校召开

10⽉16⽇,⾸届全国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论坛在中共中央党校隆重召开。

此次论坛的主题为“中国与科学发展”,参与代表是全国各地获奖优秀论⽂的作者。

副校长李书磊、研究⽣院院长卓泽渊出席会议并讲话。

中央党校⼋部⼀所的⽼师、来⾃全国各地的嘉宾和获奖⼈员,研究⽣院博⼠⽣、硕⼠⽣以及新闻媒体代表参加了会议。

本次论坛由中共中央党校研究⽣院发起创办,2008年10⽉份正式启动项⽬,筹备⼯作历时⼀年。

论坛创办的主旨就是要为全国尤其是社会科学⽅⾯的研究⽣打造⼀个学术交流平台、营造启迪思维、⼤胆创新的学术氛围。

主办⽅希望将此论坛打造成年轻⼈交流思想、碰撞观点、⼴交朋友、指点江⼭的⾼端平台和学术盛宴。

此次论坛主题是“中国与科学发展”,获奖论⽂⽴⾜改⾰开放30周年与建国60周年的时代背景,探讨了中国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化建设、法制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等⽅⾯如何发展的现实问题,以及深化改⾰的出路。

在开幕式上,李书磊副校长代表中央党校校委向嘉宾光临中央党校表⽰热烈欢迎,向获奖同学表⽰衷⼼祝贺。

李书磊副校长围绕如何做学术,怎样写⽂章作了重要讲话。

主要分为以下四点:第⼀,爱读书,善读书,读好书。

研究⽣阶段是⼈⽣的求学黄⾦(231,0.08,0.03%)时期,在读期间应多写⽂章,多动笔,打下扎实基础。

第⼆,治学要严谨,养成写⽂章的好习惯。

⼈的⽂字表达习惯养成有时间性,写⽂章是把思想外化、真实化、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因此要积极锻炼,及时抓住灵感,推敲和完善思想。

第三,敢于创新,勇于探索。

赞成和⿎励同学们多读本学科经典,⼴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全⾯发展。

对想法不要静态描写和凭空罗列,要动态展⽰思想过程。

第四,把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敢于说真话,⽂章要真切。

最后李书磊副校长希望各位嘉宾和中央党校研究⽣多多交流,碰撞出思想的⽕花;祝愿⼤家在中央党校⽣活愉快,留下美好回忆!宣布论坛开幕!卓泽渊院长致欢迎词。

他代表中央党校研究⽣院的全体⽼师和同学向嘉宾的到来表⽰热烈的欢迎,对获奖⼈员表⽰衷⼼的祝贺,同时衷⼼感谢新闻媒体的积极参与。

上海社科院 哲学硕士

上海社科院 哲学硕士

上海社科院哲学硕士
上海社会科学院(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简称SASS)是中国上海市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也是中国国内一流的哲学研究机构之一。

在上海社科院可以攻读哲学硕士学位。

上海社科院的哲学硕士专业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哲学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

硕士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哲学理论研究:培养学生对哲学基本理论、经典著作和重要学派的深入理解,使其具备分析和思考哲学问题的能力。

2. 学术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系统运用哲学研究方法和工具,进行科学规范的学术研究,具备撰写高水平学术论文的能力。

3. 理论创新与应用:培养学生具备开展原创性哲学研究和学术创新的能力,能够将哲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哲学思考和建议。

4. 学术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学术道德素养,
能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与国内外同行开展学术合作。

上海社科院通过开设相应的课程、指导学术研究和组织学术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术培养。

硕士研究生在完成学位课程和论文要求后,经过答辩和评审合格后,可以获得上海社科院颁发的哲学硕士学位。

聚焦语言战略研究 服务语言文字工作——第四届国家语言战略高峰论坛召开

聚焦语言战略研究 服务语言文字工作——第四届国家语言战略高峰论坛召开

·简 讯·聚焦语言战略研究 服务语言文字工作———第四届国家语言战略高峰论坛召开 2019年11月25日至29日,“第四届国家语言战略高峰论坛”在南京大学召开。

论坛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指导,南京大学文学院、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浙江师范大学孔子学院发展战略研究院、武汉大学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鲁东大学汉语辞书研究中心、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研究中心协办。

本届论坛包括工作坊(25—27日)和国际学术研讨会(28—29日),来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大学,以及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等国内外40余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60余名学者应邀出席,30余名工作坊学员应邀列席了国际学术研讨会。

研讨会开幕式由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徐兴无教授主持,南京大学校长助理吴俊教授、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刘宏副司长分别致辞,对中心的建立和发展进行了回顾与展望。

研讨会分为大会发言和分组发言两种形式。

十五位大会发言专家就农村语言生活、多语与语言扩散、智库建设、新时代民族语文政策、人工智能研究与语言研究、语言融合、语言和语言教育现代化、香港的语言格局、日本的语言规划政策、语言经济与语言景观、城市语言文明、城市社区语言规划等话题报告了研究成果,引起了与会代表的热烈讨论。

北京语言大学李宇明教授的报告主题为“重视农村语言生活的调查与规划”,指出农村语言生活与城市语言调查相比,研究还较不自觉、较不系统。

传统的乡村语言及其图景正在发生重大改变,学界亟须农村语言生活的调查与规划。

德国杜伊斯堡—艾森大学库尔马斯教授(Florian Coulmas)关注经济理论和语言传播,发言在回顾已有经济模型的基础上探讨了语言与政治经济、去殖民化与移民、发展和国家财富、人类资本和商品化、公共产品、交换方式等七个方面的问题,为回答经济理论是否能够解释语言传播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上海研究生创新学术论坛——社会转型与哲学关怀暨复旦大学博士生论坛哲学篇论坛议程〔论坛时间:2018年11月23日-24日,地点:复旦大学邯郸路校区〕11月23日安排开幕式上半场8:30-9:15〔地点:逸夫楼1楼报告厅〕主持人邵强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发言人陈玉刚〔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俞吾金〔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长江学者〕沙宗平(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王新生(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合影9:15-9:30〔地点:逸夫楼正门前〕下半场9:40-11:00主题学术报告及问答互动演讲者:俞吾金〔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长江学者〕演讲题目:社会转型与自我裂变11:00以后午餐参会学生:旦苑餐厅二楼专窗〔凭用餐券领取客饭〕论坛嘉宾:旦苑餐厅三楼14:00-16:40分组讨论〔光华楼西主楼24楼会议室〕11月24日安排8:30-11:00分组讨论〔光华楼西主楼24楼会议室〕11:00以后午餐参会学生:旦苑餐厅二楼专窗〔凭用餐券领取客饭〕点评专家:旦苑餐厅三楼13:30-16:00分组讨论〔光华楼西主楼24楼会议室〕16:20-17:00闭幕式暨颁奖仪式〔光华楼西主楼25楼2501报告厅〕主持人邵强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党委副书记〕总结发言袁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党委书记〕王新生〔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颁奖仪式论坛闭幕各分组讨论会场安排〔11月23日14:00-11月24日16:00〕1.光华楼西主楼24楼2401会议室:西方哲学经典研究专场〔11月23日14:00-16:40〕14:00-14:20亚里士多德之“现在”的同一与差异——论《物理学》217b29-224a20中的“时间-存在”之思及海德格尔的误释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邵奇慧14:20-14:40《利维坦》中的自由状态辨析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周铁影14:40-15:10点评:林晖副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自由讨论15:10-15:30茶歇15:30-15:50图式法中形象概念之例证——兼回应《康德时间观的困境和启发》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张清涛15:50-16:10康德关于休谟因果性问题解决的四种不同理解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徐重骏16:10-16:40点评:莫伟民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自由讨论现代西方哲学研究专场〔11月24日9:00-11:00〕9:00-9:20论尼采《苏鲁支语录》中的“读与写”篇——从“血”、“笑”、“舞”说起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许可9:20-9:40意义之撒播——关于德里达《论文字学》的理论内容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赵长伟9:40-10:00简论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关于“世界—心灵—语言”的意向构造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刘学良10:00-10:20茶歇10:20-11:00点评:莫伟民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自由讨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场1〔11月24日14:00-16:00〕14:00-14:20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看人的全面进展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李志慧14:20-14:40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中的“非同一性”思想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肖鹏14:40-15:00在电影中遇到马克思——论电影的空间性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陆心宇15:00-15:20茶歇15:20-16:00点评:汪行福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自由讨论2.光华楼西主楼24楼2403会议室:逻辑学研究专场〔11月23日14:00-16:40〕14:00-14:20彩票悖论新解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成力杰14:20-14:40国际数学史与数学哲学当代研究趋向分析——以《国际数学历史》杂志1999-2018内容为例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曹婧博14:40-15:10点评及自由讨论15:10-15:30茶歇15:30-15:50规律的担保功能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魏立三15:50-16:10逻辑悖论的人文向度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任帅军16:10-16:40点评及自由讨论点评:邵强进副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杨睿之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专场〔11月24日9:00-11:00〕9:00-9:20语言、技术与物——论海德格尔晚期思想中“物”的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庞昕9:20-9:40评反成物类之形而上学论证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刘振9:40-10:00微博中的风险传播与引导操纵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沈继睿10:00-10:20茶歇10:20-11:00点评:王志伟副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自由讨论3.光华楼西主楼24楼2404会议室:中国传统思想研究专场1〔11月23日14:00-16:40〕14:00-14:20论荀子哲学中的“听”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伍龙14:20-14:40作为哲学依据的中庸——试论孔子的中庸思想之于经权关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姜妮伶14:40-15:10点评及自由讨论15:10-15:30茶歇15:30-15:50“寂”范畴在阳明学中的运用——兼与聂豹、王畿进行比较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王其福15:50-16:10论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的哲学架构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焦德明16:10-16:40点评及自由讨论点评:林宏星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中国传统思想研究专场2〔11月24日8:30-11:00〕8:30-8:50经济之道初探——基于儒家思想观看经济生活的尝试四川大学哲学系李毅8:50-9:10孔子为己之学的三重意蕴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何益鑫9:10-9:40点评及自由讨论9:40-9:55茶歇9:55-10:15再论戴震哲学的“重知”倾向及其原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沈娟10:15-10:35自然与必定——戴震性道之学及其现代意义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许振旭10:35-11:00点评及自由讨论点评:郭晓东副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研究专场〔11月24日13:30-16:00〕13:30-13:50二律交战,能与愿的分离——对奥古斯丁《忏悔录》的一种解读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赵炜蓉13:50-14:10当代中国迎神赛会研究——海南省海口市永兴镇的公期和公祖信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季怡雯14:10-14:40点评及自由讨论14:40-14:55茶歇14:55-15:15启蒙理性与习俗宗教——从《论戏剧》的序言和开篇看卢梭的意图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郝春鹏15:15-15:35论休谟的“真正宗教”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农永光15:35-16:00点评及自由讨论点评:沙宗平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王新生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4.光华楼西主楼24楼2409会议室: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场1〔11月23日14:00-16:40〕14:00-14:20资本问题: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核心问题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雪婷14:20-14:40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对公私对立的消解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张寅14:40-15:10点评:王金林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自由讨论15:10-15:30茶歇15:30-15:50《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资本论》之间的人学关联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元晋秋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治理学院冯经纶15:50-16:10进展虚拟经济的哲学思考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王程16:10-16:40点评:吴猛副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自由讨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场2〔11月24日9:00-11:00〕9:00-9:20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再解读——评肖恩·塞耶斯《现代工业社会的劳动——围绕马克思劳动概念的考察》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刘丹琦9:20-9:40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野下的中国梦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邵长鹏9:40-10:00论分工理论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重要地位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陶鹏10:00-10:20茶歇10:20-11:00点评:王金林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自由讨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场2〔11月24日14:00-16:00〕14:00-14:20论埃内斯特·曼德尔对晚期资本主义的批判——以《晚期资本主义》一书为中心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吕佳翼14:20-14:40知识考古学:知识的用途与滥用——“精神性知识”批判与福柯知识-生活观复旦大学中文系刘阳军14:40-15:00安德烈·高兹的生态理性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李先悦15:00-15:20茶歇15:20-16:00点评:吴猛副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自由讨论5.光华楼西主楼24楼2410会议室:当代伦理学研究专场〔11月23日14:00-16:40〕14:00-14:20正义与美德的结构及其内在张力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张新国14:20-14:40海德格尔“良知”概念析论湖北大学哲学学院袁勋14:40-15:10点评及自由讨论15:10-15:30茶歇15:30-15:50克利福德认识规范思想的批判性认识——兼论信念伦理学的认识规范假设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戴益斌15:50-16:10城镇化背景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保障水平调查研究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治理学院邢景朋朱蓉16:10-16:40点评及自由讨论点评:邓安庆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新文副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伦理反思与可能生活”研究专场1〔11月24日9:00-11:00〕9:00-9:20卢梭论家庭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以《爱弥尔》为例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杨丽9:20-9:40自然状态、个体自由与历史进程——卢梭式伦理生活的三个向度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汪功伟9:40-10:00生命与道德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王悦之10:00-10:20茶歇10:20-11:00点评:邓安庆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新文副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自由讨论“伦理反思与可能生活”研究专场2〔11月24日14:00-16:00〕14:00-14:20公共权力异化的一个独特视角:集体权力异化的成因及遏制的伦理维度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肖楠楠14:20-14:40如何走出自由与意识形态生产之间的悖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高红明14:40-15:00茶歇15:00-15:30点评:邓安庆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新文副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自由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