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与管理制度(精品)

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与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繁荣发展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形成优势和特色,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和《XX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管理办法》,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下简称“重点研究基地”)是学校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支撑,是学校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的重要平台,是学校面向社会开展决策咨询服务的重要窗口。
第三条重点研究基地的范围:(1)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教育部评审认定的国家级基地。
(2)经国家其它部委、XX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XX省教育厅和XX省社科联评审认定的省部级基地。
(3)经XX省其它政府部门认定的厅局级基地。
(4)由学校根据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需要或社会发展需求而设立的省部级培育基地(以下简称“省部级培育基地”)。
第四条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按照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规律和运行机制,坚持“合理布局、重点发展”的原则。
同时,优化配置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资源,积极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协同共建研究基地,促进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出精品、创品牌、成特色。
第五条校人文社科处是重点研究基地的主管部门,负责各类基地的管理、验收与评估等。
第二章省部级培育基地的遴选第六条以学科导向为主的省部级培育基地,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所依托的学科是校级以上重点建设学科或博士点、一级硕士点学科。
(2)负责人具有教授职称、年龄在55岁以下,并在本学科领域取得突出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知名度和影响力,拥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3)拥有3~5个明确的研究方向,具有特色研究领域,有明确的近、中、远期研究目标及实现目标的计划和措施。
(4)研究人员原则上要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队伍构成具备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梯度,要注重吸纳校外研究人员、专业人员。
(5)有科学的基地建设规划,目标明确、举措有力。
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年度建设计划

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年度建设计划Annual Construction Plan for Key Research Base in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The annual construction plan for the key research base in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is designed to outline the goals, objectives, and strateg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ase in the upcoming year. This plan serves as a roadmap to guide the research activities,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overall management of the base.The first step in the annual construction plan is to identify the research areas and themes that will be the focus of the base. This involves conducting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current trends and developments in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selecting the most relevant and impactful topics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Once the research areas are determined, the plan outlines the specific research projects that will be undertaken within each area. These projects should be designed to address key theoretical andpractical issues, and contribute to the advancement of knowledge in the respective fields. The plan also includes a timeline for the completion of each project, as well as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such as funding, manpower, and equipment.In addition to research projects, the annual construction plan also includes provisions for academic exchanges and collaborations. This involves organizing conferences, seminars, and workshops to facilitate the exchange of ideas and promot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The plan also encourages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s and partnerships with other research institutions, fostering a global perspective in the base's research activities.Furthermore, the plan addresses the infrastructure and facilities needed to support the research activities. This includes the construction or renovation of laboratories, libraries, and other research facilities, as well as the acquisition of necessary equipment and resources. The plan also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creating a conducive environment for research, by providing adequate support servic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Finally, the plan includes a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to assess the progress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annual construction plan. This involves regular review meetings, performance evaluations, and feedback from stakeholders.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results, adjustments and improvements can be made to ensure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the plan.中文回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年度建设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年度建设计划旨在为基地未来一年的发展制定目标、任务和策略。
上海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管理办法

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补充规定第一条为更好地实施《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管理办法》,强化规范、科学管理,激励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潜心研究,不断推出服务于党和政府科学决策的优秀成果,特制定《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补充规定》)。
第二条基地除承担规定的研究任务外,还应积极主动地承接市委、市政府以及实际部门根据当前重点热点问题,临时部署的应急性研究任务。
第三条建立简报制度。
简报分为两类:一类是工作简报,内容反映基地的日常工作和活动,包括承担的任务、研讨活动、对外交流、科研管理和考核总结等。
工作简报每月上报一次,字数不限,根据内容可长可短。
另一类是成果简报,主要反映基地形成的各类研究成果。
编写成果简报,应着眼于现实针对性和实际应用价值,一个研究成果可编写多篇成果简报,着重反映研究成果对某个难点、热点问题的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观点、对策思路等。
每篇成果简报字数限在2000-3000字以内,篇数不限。
基地应指定专人负责简报的撰写和上报。
第四条建立联络员制度。
每个基地配备一名由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委派的联络员。
其职责是,跟踪基地的研究过程,了解基地建设的进展,参与基地的主要活动,传达实际部门对于某项研究工作的具体要求,督促基地及时上报各类简报。
第五条基地实施中期检查制度。
每年年底,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将对各基地进行检查,检查包括实地考察、听取汇报、检查各类成果简报等。
基地必须报告本年度任务完成和研究进展情况,并制定下年度研究重点内容、设想和工作计划。
检查合格的基地,可按原计划继续开展研究;检查不合格的基地,将令其限期整改,并根据要求调整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六条本补充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各基地应依据《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管理办法》和本《补充规定》,自行制定具体管理办法,并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备案。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简报(2010年第二、三季度)上海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管理处2010年10月15日本期要目◆我校三个上海市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顺利通过市教委中期检查◆三基地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创新高◆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科研成果丰硕◆“中日两国的传统都市与市民生活”第二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第二届佛经音义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第四届“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召开◆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派遣数名成员至海外进行学术交流◆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举办丰富多彩学术讲座◆应用语言学研究所引进国内知名青年语言学者曹秀玲教授◆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吴俊范获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应用语言学研究所2010年度录取17名获孔子学院奖学金留学生基地管理:我校三个上海市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顺利通过市教委中期检查 5月24、25日,上海市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期评审工作会议在我校举行。
包括我校“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应用语言学研究所”三个基地在内的全市10个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接受了市教委专家组的检查与评估,并对我校三个基地作了实地考察。
会议由市教委副主任印杰主持,校长李进代表我校致欢迎辞,副校长李和兴出席了会议。
市教委主任薛明扬在讲话中肯定了十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成果,并对基地今后的建设提出了六点要求:做强基础理论研究,做大决策咨询研究;注重基地科研团队建设,要有标志性人物;创新机制,加强管理,善用外力,加大基地开放力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善于将基地成果物化为教学成果;更好地转化基地研究成果,使决策咨询研究形成智库,使基础理论研究形成一家之言;进一步加强基地数据库建设。
市教委科技处副处长苏忱简要总结了10个基地两年来取得的成绩,并指出了基地建设中存在的诸如团队意识、科研成果及梯队建设方面的问题。
专家组组长陈学明、冯绍雷介绍了专家打分与学科互评的基本情况,并对各基地的建设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中文-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范剑勇个人信息:现工作单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技术职务:教授、博士生导师(区域经济学方向),复旦大学区域经济学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新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与产业经济学出生年月:1971.9.社会学术兼职:《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世界经济》、《管理世界》、《世界经济文汇》、《南方经济》等杂志匿名审稿人,荣誉: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上海市“曙光”学者(2009)。
教育背景及工作经历:1999.9- 2002.7 复旦大学经济学系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士。
1996.9- 1999.7 浙江行政学院经济学专业,硕士。
1994.7-1996.8 浙江省湖州市经济发展总公司工程部工作。
1990.9- 1994.7 浙江师范大学生物学系生物学专业,学士。
教学:本科:区域经济学、空间经济学,研究生:区域与城市经济学前沿专题。
论文及专著:《产业集聚与中国地区差距研究》,专著,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ISBN978-7-5432-1399-9,陈昕主编,2008年3月,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入选第二届新闻出版总署 “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2008年12 月。
《制造业扩散的时刻是否已经到来?》,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工作论文(与王非暗等人合作)。
《房产价格、差异化产品区位分布与城市结构体系:基于ThunenKrugman Helpman -- 模型的估计》,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工作论文(与邵挺合作,第一作者)。
《产品相似性、区域间贸易的边界效应与国内市场一体化水平测度》,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工作论文。
“Regional Trade and Domestic Market Integration in China”,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工作论文(与徐振辉合作,第一作者)。
《经济地理、低技能劳动力流动与区域协调发展》,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工作论文。
上海社会科学院

-1
t
上海社会科学院成立于1958年9月7日,是全国最早的社科院,是全国 最大的地方社科院,是上海唯一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是上海哲 学社会科学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为更好地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上海社会科学院提出了 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新智库”的目标,积极推进智库建 设和学科发展双轮驱动,着力提升科研核心竞争力、创新体制机制、建设人 才队伍、拓展学术国际化,努力成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基地,成 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和最有影响力、竞争力的战略智库。
2015年入选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 评审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评审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评审一、引言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评审是上海市政府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重要管理和支持机制。
通过对各类课题的评审,旨在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高水平、深度和广度,推动学术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在本文中,我将从多个角度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评审进行全面评估,并共享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二、评审标准和流程1. 评审标准: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评审将以学术水平、研究创新性、实践应用价值和研究团队的能力等多个方面作为评审标准。
在评审过程中,将充分考虑课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并对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给予更多关注。
2. 评审流程:课题评审分为申报阶段、初审和终审阶段。
申报阶段,研究人员需提交课题申报书,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线上提交。
初审阶段,评审专家将对申报书进行初步评审,筛选出符合条件的课题进行终审。
终审阶段,评审专家将对入围的课题进行深入评审和研讨,最终确定优秀课题并给予资助。
三、深度和广度评估针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评审,我认为其深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评审标准的多维度考量,包括学术水平、研究创新性等,能够有效保证课题研究的深度和高水平;在评审流程中,初审和终审两个阶段的设置,有利于对课题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评估,确保了评审工作的深入性和严谨性。
而在广度方面,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评审也有其独特之处。
评审标准中对跨学科、跨领域研究的重视,能够促进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拓展课题研究的广度和前沿性;在评审流程中,对研究团队的能力和实践应用价值的考量,也体现了对课题广度的关注,有助于引导课题研究将学术成果转化为社会价值。
四、总结与展望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评审在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高水平、深度和广度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探索。
然而,在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下,课题评审工作还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问题,如如何更好地发挥评审专家的作用、如何更好地引导课题研究创新等。
2024上海市教育科研项目 上海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2024上海市教育科研项目上海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上海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是上海市教育科研领域重要的研究项目之一。
自2008年启动以来,该项目已经成为上海市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平台之一,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关注和支持。
上海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以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育优秀青年学术骨干、推进学科建设为主要目标,致力于搭建高水平、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平台,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
该项目通过不断扩大合作范围,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学术交流、合作研究等形式推动学科建设和创新发展。
2024年上海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将在以下方面进行重点工作:1.学科研究:加强学科前沿领域的研究工作,推动学科的发展,培养学术骨干,扩大学术影响力。
2.国际合作: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渠道,吸引国际学者参与项目研究,推动国际化水平的提升。
3.人才培养:注重培养学术创新人才,鼓励青年学者参与项目研究,提升学术研究能力和水平。
4.学术交流:组织学术会议、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促进学术研究成果的及时传播和交流。
5.社会服务:深入开展学科服务社会的研究工作,为政府决策和社会发展提供咨询和支持。
上海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将充分发挥学科研究团队的优势和专业特色,积极开展重大学术研究,加强学术交流合作,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和学术影响力。
同时,该项目还将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决策,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贡献力量。
总之,2024年上海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强的创新意识,更高的学术追求,为上海市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简介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上海市人民政府设立的一个专注于哲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
基地致力于推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并为上海市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使命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使命是:
- 为上海市的政策制定、社会管理及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 促进本地区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繁荣和创新发展
- 鼓励学术研究和学科交流,提升上海市的学术声誉
研究领域与重点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致力于多个研究领域,包括但不限于:
1. 哲学研究
2. 社会学研究
3. 政治学研究
4. 经济学研究
5. 法学研究
6. 教育学研究
7. 心理学研究
8. 文化研究
基地通过组织学术研讨会、研究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等方式,推动以上领域的研究进展。
同时,基地与相关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搭建起学术交流和合作的平台。
具体的研究重点根据当前社会发展和学术热点的变化而定,基地定期评估并调整研究方向,确保研究的实用性和前瞻性。
学术活动与合作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学术
讲座和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为学者提供一个深入探讨研究课题的平台。
基地鼓励学者之间的合作研究,并支持学者参与国际学术会议
和交流项目。
此外,基地还与相关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开
展合作研究项目,并互相分享研究成果和资源。
通过这些合作,基
地拓宽了研究领域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了学术研究的质量和影响力。
研究成果与影响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和
学术活动的影响力而闻名。
基地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引用和应用于学
术界和实际社会中,为上海市的政府决策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
参考。
基地的学术杂志和学术出版物成为学术界的重要刊物,为学者
发表优秀的研究成果提供了渠道,并扩大了学术影响力。
结束语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将继续致力于哲学和社会科
学领域的研究工作,推动学术研究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为上海
市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欢迎各界学者与基地合作,共同探索哲学社会科学的前沿课题,并为推动学科创新和社会进步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