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报告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实践报告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实践报告1. 实验目的本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实践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了解常见数据结构的实现原理,提高代码实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实验背景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的基础课程,它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计算机科学中,数据结构是针对计算机中的数据存储、管理和操作的方法论。
数据结构中的“数据”是指计算机中存储的各种信息,而“结构”则是指这些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
常见的数据结构包括数组、链表、栈、队列、树和图等。
3. 实验内容本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实践包括以下内容:3.1 栈和队列实现一个基于栈和队列的计算器程序,能够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和括号运算。
3.2 链表与树实现一个简单的文件系统,包括文件的创建、删除、移动、复制等操作,利用链表实现文件存储,利用树来实现文件目录结构。
3.3 图实现最短路径算法,并利用Graphviz工具将结果可视化展示出来。
4. 实验过程我们小组首先进行了团队分工,每个成员负责一个模块的代码实现,同时进行代码审查。
我们使用C++语言进行编码实现,采用面向对象设计思想,将每个数据结构封装成一个类,方便日后的调用和扩展。
在实现栈和队列的计算器程序时,我们使用了双栈法来进行括号运算的处理,使用队列来实现多项式的存储和输出。
在实现文件系统时,我们构建了一颗树形结构来表示文件的目录结构,同时在每个节点处保存了一个链表,来存储该目录下的文件信息,方便进行操作。
在实现最短路径算法时,我们采用了Dijkstra算法,并使用Graphviz 工具将结果可视化展示出来。
5. 实验结果我们小组经过不断尝试和调试,最终实现了所有要求的功能,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我们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链表的指针操作、树的遍历方法以及Dijkstra算法的实现等,我们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和团队讨论得以解决。
6.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实践,我们加深了对数据结构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编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实验报告完整版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实验报告完整版【正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主要目的是通过实践,掌握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常见数据结构的实现方式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应用场景和效果。
二、实验背景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研究数据的组织方式、存储方式、访问方式以及操作等方面的方法论。
在计算机科学领域,数据结构是实现算法和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对数据结构的理解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验内容本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实验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实验环境的准备:包括选择合适的开发平台、安装必要的软件和工具。
2. 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通过合适的方式收集实验所需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整理。
3. 数据结构的选择和实现: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并进行相应的数据结构实现。
4. 数据结构的测试和优化:对所实现的数据结构进行测试,包括性能测试和功能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对数据结构进行优化和改进。
5. 实验报告的撰写:根据实验过程和结果,撰写完整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背景、实验内容、实验结果和结论等。
四、实验过程1. 实验环境的准备本实验选择了Visual Studio作为开发平台,安装了相应版本的Visual Studio,并根据官方指引进行了相应的配置和设置。
2. 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本实验选取了一份包含学生信息的数据集,包括学生姓名、学号、性别、年龄等信息。
通过编写Python脚本,成功提取了所需信息,并对数据进行了清洗和整理。
3. 数据结构的选择和实现根据实验需求,我们选择了链表作为数据结构的实现方式。
链表是一种常见的动态数据结构,能够高效地插入和删除元素,适用于频繁插入和删除的场景。
在实现链表时,我们定义了一个节点结构,包含数据域和指针域。
通过指针的方式将节点连接起来,形成一个链式结构。
同时,我们还实现了相关的操作函数,包括插入、删除、查找等操作。
4. 数据结构的测试和优化在完成链表的实现后,我们对其进行了性能测试和功能测试。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实验报告引言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实验是为了加深对数据结构基本概念和算法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数据结构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本实验报告将介绍在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实验中所完成的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环境、实验过程、实验结果以及实验总结。
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旨在掌握以下内容: - 理解并掌握线性表、栈、队列、链表、二叉树等基本数据结构的概念和实现; - 熟悉数据结构的插入、删除、查找等基本操作; - 学习并掌握基本排序算法和查找算法的实现; - 通过实验加深对数据结构和算法的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实验环境本次实验在以下环境下进行: - 操作系统:Windows 10 - 编程语言:C语言 - 集成开发环境:Visual Studio Code实验过程1. 线性表的操作设计1.1 定义结构体首先,定义表示线性表的结构体,包括数据域和指向下一个结点的指针。
typedef struct Node {int data; // 数据域struct Node* next; // 指向下一个结点的指针} Node;1.2 初始化线性表编写函数以初始化一个空的线性表。
void InitList(Node** head) {*head = (Node*)malloc(sizeof(Node));(*head)->next = NULL;}1.3 插入元素编写函数以在线性表的指定位置插入元素。
```C void Insert(Node* head, int pos, int data) { if (pos < 1) { printf(。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完整版

第一章链表的应用线性表是数据结构中最简单、最常用的一种线性结构,也是学习数据结构全部内容的基础,其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后继课程的学习。
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即顺序表的概念相对比较简单,因此,本章的主要任务是使用有关单链表的操作来实现通讯录信息系统的管理。
1.1设计要求本章的设计实验要求使用有关链表的操作来实现通讯录信息系统的管理。
为了验证算法,通讯录管理包括单通讯录链表的建立、通讯者的插入、通讯者的删除、通讯者的查询及通讯录表的输出等。
主控菜单的设计要求使用数字0—5来选择菜单项,其他输入则不起作用。
程序运行后,给出6个菜单项的内容和输入提示:1.通讯录链表的建立2. 通讯者结点的插入3. 通讯者结点的查询4. 通讯者结点的删除5. 通讯录链表的输出0. 退出管理系统请选择0—5:1.2设计分析1.2.1主控菜单函数设计分析1.实现循环和功能选择首先编写一个主控菜单驱动程序,输入0—5以进入相应选择项。
假设输入选择用变量sn存储,它作为menu_select函数的返回值给switch语句。
使用for循环实现重复选择,并在主函数main()中实现。
实际使用时,只有选择大于5或小于0的值,程序才能结束运行,这就要使用循环控制。
这里使用for循环语句实现菜单的循环选择,为了结束程序的运行,使用了“return”语句,也可以使用“exit(0);”语句。
2.得到sn的合理值如前所述,应该设计一个函数用来输出提示信息和处理输入,这个函数应该返回一个数值sn,以便供给switch语句使用。
假设函数名为menu_select,对于sn的输入值,在switch 中case语句对应数字1—5,对于不符合要求的输入,提示输入错误并要求重新输入。
将该函数与主函数合在一起,编译运行程序,即可检查并验证菜单选择是否正确。
1.2.2功能函数设计分析1.建立通讯录链表的设计这里实际上是要求建立一个带头结点的单链表。
建立单链表有两种方法,一种称之为头插法,另一种称为尾插法。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5篇)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5篇)第一篇: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设计名称:数据结构课程设计题目:设计五:二叉树的相关操作学生姓名: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学号:指导教师:日期: 2012 年 3 月 5 日课程设计任务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年级班一、设计题目设计五二叉树的相关操作二、主要内容建立二叉树,并对树进行相关操作。
三、具体要求1)利用完全二叉树的性质建立一棵二叉树。
(层数不小于4层)2)统计树叶子结点的个数。
3)求二叉树的深度。
4)能够输出用前序,中序,后序对二叉树进行遍历的遍历序列。
四、进度安排依照教学计划,课程设计时间为:2周。
本设计要求按照软件工程的基本过程完成设计。
建议将时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即系统包括哪些功能模块,每个模块的实现算法,并画出相应的流程图.同时编写相应的设计文档;第二阶段,根据流程图编写程序代码并调试,再将调试通过的各个子模块进行集成调试;第三阶段,归纳文档资料,按要求填写在《课程设计说明书》上,并参加答辩。
三个阶段时间分配的大概比例是:35: 45: 20。
五、完成后应上交的材料本课程设计要求按照学校有关规范的要求完成,在课程设计完成后需要提交的成果和有关文档资料包括课程设计的说明书,课程设计有关源程序及可运行程序(含运行环境)。
其中课程设计说明书的格式按学校规范(见附件),其内容不能过于简单,必须包括的内容有:1、课程设计的基本思想,系统的总功能和各子模块的功能说明;2、课程设计有关算法的描述,并画出有关算法流程图;3、源程序中核心代码的说明。
4、本课程设计的个人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课程设计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2)你的创新和得意之处;(3)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及改进的设想;(4)本次课程设计的感想和心得体会。
5、源代码要求在关键的位置有注释,增加程序的可读性。
程序结构和变量等命名必须符合有关软件开发的技术规范(参见有关文献)。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报告总结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报告总结一、背景与目的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门核心课程,它涉及到如何有效地组织、存储和处理数据。
本次课程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实际项目,加深对数据结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项目内容与实现本次课程设计,我们选择了“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作为项目主题。
该系统需要存储和管理学生信息,包括学号、姓名、年龄、成绩等。
为了满足这些需求,我们采用了多种数据结构,如数组、链表、栈、队列和二叉搜索树等。
在实现过程中,我们首先定义了学生类,包含各种属性。
然后,我们使用数组来存储学生信息。
为了方便查找,我们采用二叉搜索树对学生信息进行排序。
此外,我们还实现了添加、删除、查找和修改学生信息的功能。
三、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在实现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以下几个问题:1. 如何在O(log n)的时间内查找学生信息?解决方案:我们采用了二叉搜索树来存储学生信息,从而实现了在O(log n)的时间内查找学生信息。
2. 如何有效地实现对学生信息的批量修改?解决方案:我们采用链表作为底层数据结构,对学生信息进行动态管理。
当我们需要修改大量学生信息时,只需遍历链表,修改对应节点的值即可。
3. 如何处理大量数据的存储和查询?解决方案:我们采用数据库作为存储系统,将学生信息存储在数据库中。
通过编写SQL语句,我们可以方便地对学生信息进行查询和修改。
四、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次课程设计,我们不仅加深了对数据结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还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实现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中,也意识到了数据结构在软件开发中的重要性。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数据结构相关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编程能力和算法水平。
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将所学的数据结构知识应用到更多的实际项目中,为软件开发做出更大的贡献。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报告范本(doc 8页)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报告范本(doc 8页)《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报告一、课程设计的内容、要求1 线性表的另一种实现。
对顺序表空间被耗尽问题的一个解决办法是:当数组溢出时,用一个更大的数组替换该数组。
一个较好的法则是:当出现溢出时,数组长度加长一倍具有较高的时间和空间效率。
参照教材中顺序表的有关内容,按上面的要求实现顺序表,并测试当数组溢出时你的实现的运作情况。
二、所采用的数据结构ADT List{数据对象: D = {a i|a i ∈ElemSet, i=1,2…n>=0}数据关系: R1={<a i-1, a i>|a i-1, a i∈D, i=1,2,…,n}基本操作:void IniList(SqList& L);void DestroyList(SqList& L);bool ListEmpty(SqList L);int ListLength(SqList L);void GetElem(SqList L, int i, Elem &e);bool PriorElem(SqList L, Elem cur_e, Elem &pre_e);bool NextElem(SqList L, Elem cur_e, Elem &next_e);void ListInsert(SqList &L, int i, Elem e);void ListDelete(SqList &L, int i);void ClearList(SqList& L);}三、主要模块(或函数)及其功能typedef struct LIST{ElemType *data;int size;int max_size;}LIST;void InitList(LIST *list)//初始化{list->data = (int*)malloc(sizeof(ElemType)*INIT_SIZE);list->size = 0;list->max_size = INIT_SIZE;}void DestroyList(LIST &list){}bool NextElem(LIST list,int cur_e,int &next_e)//后继{if(cur_e < 0 || cur_e > list.size) return false;else{next_e = cur_e + 1;return true;}}void Insert(LIST *list,ElemType value){if(list->size>=list->max_size){int i;ElemType *temp = (int*)malloc(sizeof(ElemType)*list->size*2);cout<<endl<<"线性表原容量改变:原大小为"<<list->max_size;for(i=0;i<list->size;i++){temp[i] = list->data[i];}free(list->data);list->data = temp;list->max_size*=2;cout<<"改变后大小"<<list->max_size<<endl;}list->data[list->size] = value;list->size++;}void Insert_Back(LIST *list,int idx,ElemType value){if(list->size>=list->max_size){int i;ElemType *temp = (int*)malloc(sizeof(ElemType)*list->size*2);cout<<endl<<"线性表原容量改变:原大小为"<<list->max_size;for(i=0;i<list->size;i++){temp[i] = list->data[i];}free(list->data);list->data = temp;list->max_size*=2;cout<<"改变后大小"<<list->max_size<<endl;}if(idx>list->size){list->data[list->size] = value;}else{int i;for(i=list->size;i>idx;i--){list->data[i] = list->data[i-1];}list->data[idx] = value;}list->size++;}void ListDelete(LIST *list,int i,ElemType *e)//删除一个元素{int j;*e=list->data[i];for(j=i+1;j<=list->size-1;j++)list->data[j-1]=list->data[j];list->size--;}void Print_list(LIST *list){int i;if(list->size == 0){cout<<"当前线性表内没有元素。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报告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报告一、课程目标《数据结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中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实现方法,培养其运用数据结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目标如下:1. 知识目标:(1)理解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线性表、栈、队列、串、数组、树、图等;(2)掌握各类数据结构的存储表示和实现方法;(3)了解常见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分析;(4)掌握排序和查找算法的基本原理和实现。
2. 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所学数据结构解决实际问题,如实现字符串匹配、图的遍历等;(2)具备分析算法性能的能力,能够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算法和数据结构;(3)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能够用编程语言实现各类数据结构和算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精神;(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3)培养学生面对问题勇于挑战、善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引导学生认识到数据结构在计算机科学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其学习后续课程的兴趣。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课程性质为专业核心课。
结合学生特点,课程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扎实的数据结构基础,为后续相关课程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数据结构基本概念:线性表、栈、队列、串、数组、树、图等;教学大纲:第1章 数据结构概述,第2章 线性表,第3章 栈和队列,第4章 串。
2. 数据结构的存储表示和实现方法:教学大纲:第5章 数组和广义表,第6章 树和二叉树,第7章 图。
3. 常见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分析:教学大纲:第8章 算法分析基础。
4. 排序和查找算法:教学大纲:第9章 排序,第10章 查找。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如下:1. 第1-4章,共计12课时,了解基本概念,学会使用线性表、栈、队列等解决简单问题;2. 第5-7章,共计18课时,学习数据结构的存储表示和实现方法,掌握树、图等复杂结构;3. 第8章,共计6课时,学习算法分析基础,能对常见算法进行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分析;4. 第9-10章,共计12课时,学习排序和查找算法,掌握各类算法的实现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设计说明书TSP 问题起止日期:2016 年 6 月27 日至2016 年7 月 1 日学生姓名班级学号成绩指导教师( 签字)2016 年7 月 1 日目录第1 章需求分析.................................................................................1...1.1 简介 (1)1.2 系统的开发背景 (1)1.3 研究现状 (1)第2 章概要设计.................................................................................2...2.1 系统开发环境和技术介绍 (2)2.2 系统需求分析 (2)2.2.1 总体功能分析 (2)2.2.2 核心功能分析 (3)第3 章详细设计...................................................................................4...3.1 系统开发流程 (4)3.2 系统模块设计 (4)3.3 系统结构 (6)3.2 系统流程图 (6)第4 章调试分析...................................................................................7...4.1 程序逻辑调试 (7)4.2 系统界面调试 (8)第5 章测试结果...................................................................................9...5.1 测试环境 (9)5.2 输入输出测试项目 (9)5.3 测试结果 (10)结论.....................................................................................................1..1.. 参考文献................................................................................................1..1. 附录.......................................................................................................1..2..第1章需求分析1.4简介旅行商问题,即TSP问题(Travelling Salesman Problem )又译为旅行推销员问题、货郎担问题,是数学领域中著名问题之一。
假设有一个旅行商人要拜访n 个城市,他必须选择所要走的路径,路径的限制是每个城市只能拜访一次,而且最后要回到原来出发的城市。
路径的选择目标是要求得的路径路程为所有路径之中的最小值。
1.5系统的开发背景TSP的历史很久,最早的描述是1759年欧拉研究的骑士周游问题,即对于国际象棋棋盘中的64 个方格,走访64 个方格一次且仅一次,并且最终返回到起始点。
TSP由美国RAND公司于1948年引入,该公司的声誉以及线形规划这一新方法的出现使得TSP成为一个知名且流行的问题。
1.6研究现状T SP问题是一个组合优化问题。
该问题可以被证明具有NP计算复杂性。
因此,任何能使该问题的求解得以简化的方法,都将受到高度的评价和关注。
旅行推销员问题是图论中最著名的问题之一,即“已给一个n 个点的完全图,每条边都有一个长度,求总长度最短的经过每个顶点正好一次的封闭回路”。
Edmonds,Cook和Karp 等人发现,这批难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性质,对其中一个问题存在有效算法时,每个问题都会有有效算法。
迄今为止,这类问题中没有一个找到有效算法。
倾向于接受NP完全问题(NP-Complete或NPC)和NP难题(NP-Hard或NPH)不存在有效算法这一猜想,认为这类问题的大型实例不能用精确算法求解,必须寻求这类问题的有效的近似算法。
第2 章概要设计1.7系统开发环境和技术介绍Microsoft Visual C++ 6.0 不仅是一个C++ 编译器,而且是一个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可视化集成开发环境(IDE)。
Visual C++6.0 由许多组件组成,包括编辑器、调试器以及程序向导AppWizard、类向导Class Wizard 等开发工具。
这些组件通过一个名为Developer Studio 的组件集成为和谐的开发环境。
1.8系统需求分析2.3总体功能分析TSP问题最容易想到的也肯定能得到最佳解的算法是穷举法,即考虑所有可能的旅行路线,从中选择最佳的一条。
但是用穷举法求解TSP问题的时间复杂度为Ο(n!) ,当n 大到一定程度后是不可解的。
于TSP问题,一个旅行家要穿过多个城市,已知城市个数,以及城市间距,每个城市经历且只经历一次,求出最短路径解和最短路径长度。
本实验只要求近似解,可以采用贪心法求解:任意选择某个城市作为出发点,然后前往最近的未访问的城市,直到所有的城市都被访问并且仅被访问一次,最后返回到出发点。
输入城市数目N为正整数,城市间距离按邻接矩阵方式排列输入,最小值为0,共有N*N个数值;输出最优解和最优值。
2.4核心功能分析以下是核心功能代码分析:贪心算法排序:为了解决问题,需要寻找一个构成解的候选对象集合,它可以优化目标函数,贪婪算法一步一步的进行。
起初,算法选出的候选对象的集合为空。
接下来的每一步中,根据选择函数,算法从剩余候选对象中选出最有希望构成解的对象。
如果集合中加上该对象后不可行,那么该对象就被丢弃并不再考虑;否则就加到集合里。
每一次都扩充集合,并检查该集合是否构成解。
如果贪婪算法正确工作,那么找到的第一个解通常是最优的。
代码如下图所示:WORD格式第3章详细设计1.9系统开发流程1、上网查找与题目相关的资料,并重点阅读课本上的相关知识。
2、对问题进行抽象,得到描述问题的算法,编写出程序。
3、设计完整的程序进行演示。
4、对设计进行总结分析。
1.10系统模块设计功能模块:主函数:int main()主要由以下函数构成:int DistanceMin(int *p) :搜索得到与当前距离最近的城市,返回当前距离最短节点对应下标void CreatArry() :动态创建标记数组void CreateMatrix() :动态创建矩阵void TSP() :贪心算法排序1.11系统流程图第4章调试分析1.12程序逻辑调试由于以下程序中定义CreateMatrix 时忘记加括号导致程序错误。
1.13系统界面调试请输入城市数:输入城市间距离的邻接矩阵:输入一个邻接矩阵0 20 30 30 80 5020 0 40 55 70 3030 40 0 60 65 4530 55 60 0 75 3580 70 65 75 0 9050 30 45 35 90 0第5章测试结果1.14测试环境安全无误,测试运行其上的软件和硬件环境的描述。
准备一些数据用于测试。
设计测试用例时,相应的输出结果正确,而且测试用例应包括合理的输入数据和不合理的输入数据。
1.15输入输出测试项目(1)输入:a. 城市数:6(如下图):b. 城市间距离的邻接矩阵(如下图)(2)输出:a. 最短路径:1->2,2->6,6->4,4->3,3->5,5->1.b. 最短距离:2901.16测试结果结论本次数据结构的课程设计,从第一天的选题到最后一天的设计成果,虽然时间只有短短一周,但我收获良多。
开始对于TSP这个问题,只是对旅行者的问题比较感兴趣,经过百度详细的TSP问题实例与计算,我选择了TSP问题。
我认为在程序设计中细心很重要,常常一个符号的错误就需要很长时间的修改。
在设计过程中要善于查找资料,认真查看课本,又不懂的问题及时问老师或者同学。
数据结构这是一门知识,纯属于设计的科目,它需用把理论变为上机调试。
纯属于设计的科目,它需用把理论变为上机调试。
我选的上机题目是TSP问题。
刚开始都没什么思路,后面问了老师和同学加上自己百度逐渐有了思路,刚开始调试代码的时候有时就是一个很小的错误,导致整个程序不能运行。
在看程序的过程中,不断的上网查资料以及翻阅相关书籍,通过不断的模索,测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在老师的帮助下一步一步慢慢的正确运行程序,终于完成了这次课程设计。
过程中每当程序错误时我都非常焦躁,甚至想到了放弃,但我最终找到了状态,一步一步慢慢来,经过无数次的检查程序错误的原因后慢慢懂得了耐心是一个人成功的必然具备的条件!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巩固了课本的基本知识,熟练运用课程知识。
提高我们组织数据及编写程序的能力,使我们能够根据问题要求和数据对象的特性,学会数据组织的方法,把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在计算机内部表示出来并用软件解决问题,本次实验大大提高了我们对编程的爱好。
同时,通过此次课程设计使我了解到,硬件语言必不可缺少,要想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必须懂得硬件语言。
自已懂得的知识很是不足,学无止境,以后还会更加的努力深入的学习。
参考文献[1] 严蔚敏,吴伟民. 数据结构[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 谭浩强. 《C语言程序设计》(第三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3] 刘振鹏,罗文劼,石强. 《数据结构》(第三版). 中国铁道出版社。
[4] 李长云,廖立君,王平,童启,王志兵.《C语言程序设计》国防工业出版社。
附录源代码如下:#include<stdio.h>#include<stdlib.h>int *choiced; // 定义于全局,所有函数都能访问int **matrix; // 定义二级指针,操作矩阵int n; // 节点数int DistanceMin(int *p); // 返回当前距离最短节点对应下标void CreatArry(); // 动态创建标记数组void CreateMatrix(); // 动态创建矩阵void TSP(); // 贪心算法排序int main(){printf(" 输入城市数:\n");scanf("%d",&n);CreateMatrix();CreatArry();TSP();return 0;}void CreateMatrix(){int i=0,j=0;matrix=(int **)malloc ((sizeof(int *))*n); // 动态创建n 行n 列矩阵for(i=0;i<n;++i){matrix[i]=(int *)malloc ((sizeof(int *))*n);}printf(" 输入城市间距离的邻接矩阵:\n",n);for(i=0;i<n;i++) // 输入数据到矩阵{for(j=0;j<n;j++){scanf("%d",&matrix[i][j]);}}}void CreatArry(){int i=0;choiced=(int *)malloc ((sizeof(int *))*n); choiced[0]=0;for(i=1;i<n;i++){choiced[i]=1;}}int DistanceMin(int *p){int start=0,min=p[0],k=0;while(choiced[start]==0){start++;min=p[start];}for(;start<n;start++){if((choiced[start]==1)&&(min>=p[start])){k=start;min=p[k];}}return k;}void TSP(){int i=0,j=0,s=0;int log=0;printf(" 最短路径为:\n");for(;log<n;log++){j=DistanceMin(matrix[i]);choiced[j]=0;printf("%d->%d,",i+1,j+1);s=s+matrix[i][j];i=j;}printf("\n");printf(" 最短距离为:%d\n",s);char wait;scanf("%c",&wait);scanf("%c",&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