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录病毒教案

合集下载

反转录病毒教案

反转录病毒教案
微生物学·病毒·反转录病毒 6
1、形态与结构
p24衣壳蛋白
脂双层膜
RNA
反转录酶
gp120 包膜糖蛋白
gp41 p17内膜蛋白
微生物学·病毒·反转录病毒 7
2、HIV复制
侵入和脱壳
反转录以 及与宿主 DNA整合
活化和转录
病毒蛋白 的表达和
装配
包膜的形 成与病毒 的释放
微生物学·病毒·反转录病毒 8
(1) 侵入和脱壳
微生物学·病毒·反转录病毒 9
(2) 反转录以及与宿主细胞DNA整合
微生物学·病毒·反转录病毒 10
(3) 病毒活化转录
微生物学·病毒·反转录病毒 11
(4) 病毒蛋白的表达和装配
微生物学·病毒·反转录病毒 12
(5) 肿 瘤 病 毒 的 RNA 复 制 过 程 中 需要合成DNA。
RSV 子 代 病 毒 颗 粒 的 产生被放线菌素D所 抑制。
转录对于RNA肿瘤 病毒增殖可能是必 须的。
微生物学·病毒·反转录病毒 3
证明:
1970 年 H.Temin 和 D.Baltimore 分 别 从 RNA 病 毒 中发现了反转录酶,能催化以单链RNA为模板 合成双链DNA的反应。1975年获诺贝尔生理与 医学奖。
微生物学·病毒·反转录病毒 4
二、反转录病毒特点 含反转录酶的RNA病毒称为反转录病毒。
1
病毒为球形, 有包膜,表面 有刺突。
2
病毒体含反转 录酶,基因组 为单正链RNA 双体结构。
3
病毒核酸复制 通过DNA中间 体,能与宿主 细胞DNA整合。
微生物学·病毒·反转录病毒 5
三、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 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即艾滋病(AIDS)的病原体

2024年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第30章逆转录病毒(特殊条款版)

2024年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第30章逆转录病毒(特殊条款版)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第30章逆转录病毒(特殊条款版)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第30章:逆转录病毒一、引言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es)是一种RNA病毒,具有逆转录酶(reversetranscriptase,RT)活性,能够将病毒RNA转录成DNA,并插入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

这种独特的复制方式使得逆转录病毒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如基因治疗、基因工程等。

本章将详细介绍逆转录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分类、生命周期、致病机制以及防治策略。

二、逆转录病毒的生物学特性1.结构特征逆转录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约为100-120纳米。

病毒颗粒由核心、衣壳和包膜三部分组成。

核心含有病毒RNA、逆转录酶、病毒蛋白等;衣壳呈二十面体对称,由病毒蛋白组成;包膜来源于宿主细胞,含有病毒糖蛋白。

2.基因组结构逆转录病毒的基因组为单链正链RNA,长度约为9-11千碱基对(kb)。

基因组包含5'和3'非翻译区(UTR)、Gag、Pol、Env和辅助蛋白基因。

其中,Gag编码衣壳蛋白,Pol编码逆转录酶和整合酶,Env编码病毒包膜糖蛋白,辅助蛋白基因参与病毒复制、装配和释放等过程。

3.逆转录酶活性逆转录酶是逆转录病毒复制的关键酶,具有DNA聚合酶、RNA 聚合酶和DNA内切酶活性。

在病毒复制过程中,逆转录酶将病毒RNA转录成单链DNA,然后合成双链DNA,将双链DNA整合入宿主细胞基因组。

三、逆转录病毒的分类逆转录病毒可分为两大类:简单逆转录病毒和复杂逆转录病毒。

1.简单逆转录病毒简单逆转录病毒包括HIV、SIV、FIV等,它们的基因组结构较为简单,仅含有Gag、Pol、Env和辅助蛋白基因。

这类病毒主要感染哺乳动物,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类,导致艾滋病。

2.复杂逆转录病毒复杂逆转录病毒的基因组结构较为复杂,含有多个基因家族,如长末端重复序列(LTR)、整合酶、病毒蛋白等。

这类病毒主要感染鸟类、哺乳动物和昆虫,如劳斯肉瘤病毒(RSV)感染鸟类,诱发肉瘤。

第33章 反转录病毒

第33章 反转录病毒

*分类:反转录病毒科(Retraviridae)
慢病毒属(Lentivirus) * 型别:有两型 HIV-1:大多数AIDS由HIV-1引起。 HIV-2:主要在西非和西欧流行。
AIDS——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美国1981年诊断出首例艾滋病患者; 1984年我国首例艾滋病报告;
1993年贵州省报告第一例艾滋病
第33章
反转录病毒
教学要求
• • • • (一)掌握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二)熟悉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生物学性状与免疫 性。
反转录病毒
一组含有反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
的RNA病毒。 *对人致病的反转录病毒主要有: 1.人类嗜T细胞病毒(HTLV),为成人 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病原体。 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人类 艾滋病的病原体。
我国的传播特点
(1)吸毒、性传播和采供血途径传播
并存
(2)经性传播途径呈上升趋势
(3)自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
2、致病机制
(1)主要感染细胞*: CD4+ T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 突状细胞、神经细胞等。
(2)引起机体免疫系统的进行性损伤。
2、致病机制
(3)细胞受体: CD4分子
2、致病机制
共同特性
①球形,直径为80~120 nm,包膜表面有刺突。 ②基因组有两条相同的单正链RNA*,病毒体含 反转录酶和整合酶。 ③复制有独特的反转录过程,病毒DNA整合到 细胞DNA中,构成前病毒。 ④成熟病毒以芽生方式释放。
第一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HIV-1于1983年从一例淋巴腺综合症患 者的淋巴结中分离出。
一、生物学性状

(2024年)逆转录病毒课件

(2024年)逆转录病毒课件
2024/3/26
提供心理支持
为感染者及其家庭提供心理支持 和关怀,减轻其心理压力和负担。
推动政策制定和实施
倡导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逆转录 病毒问题,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
和实施。 25
公共卫生意义及挑战
保护人类健康
逆转录病毒可引起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危及生命。通过预防和控 制措施,可以减少病毒感染和传播,保护人类健康。
猫免疫缺陷病毒(FIV)
03
FIV感染猫科动物,导致猫的免疫功能缺陷,类似于人类的艾滋
病。
14
04
实验室诊断方法与技术应用
Chapter
2024/3/26
15
血清学检测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或抗原,用于逆转录病毒的筛查和 诊断。
免疫荧光法(IFA)
RNA的检测和定量分析。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
在PCR过程中加入荧光染料或荧光探针,实时监测荧光信号的变化,实现病毒RNA的 定量检测和动态监测。
2024/3/26
基因芯片技术
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同时检测多个病毒基因序列,提高检测通量和准确性。
17
细胞培养法及动物模型应用
细胞培养法
将病毒接种到敏感细胞系中进行培养,观察细胞病变效应(CPE)并检测病毒 增殖情况,用于病毒的分离、鉴定和药物筛选等研究。
避免与不熟悉的人发生性行为, 减少不必要的输血和注射,不共 用注射器等。
寻求医疗帮助
如果出现疑似感染症状,应及时 就医并告知医生自身情况。
24
社区和群体防控策略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社区宣传、学校教育等途径, 普及逆转录病毒的防治知识,提

《逆转录病毒》课件

《逆转录病毒》课件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可能包括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研 发、病毒疫苗的研发等方面
挑战:逆转录病毒研究的挑战包括病毒变异、病毒耐药性、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复 杂性等方面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可能包括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研 发、病毒疫苗的研发等方面
逆转录病毒与癌症的关系研究 逆转录病毒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研究 逆转录病毒治疗药物的研发 逆转录病毒疫苗的研发与推广
逆转录病毒是一种RNA病毒, 其基因组为单链RNA
逆转录病毒的复制过程包括逆 转录、整合和转录
逆转录病毒的基因组可以整合 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
逆转录病毒可以引起宿主细胞 的基因突变和细胞转化
逆转录病毒的复制 过程
吸附过程:逆转录病 毒通过其表面蛋白与 宿主细胞膜上的受体 结合,实现吸附
吸附机制:逆转录病 毒通过其表面蛋白与 宿主细胞膜上的受体 结合,实现吸附
逆转录病毒可以激 活原癌基因,导致 细胞无限增殖和癌 变
逆转录病毒可以抑 制抑癌基因,导致 细胞癌变
逆转录病毒可以促 进细胞凋亡,导致 细胞癌变
逆转录病毒: 一种RNA病毒, 可以逆转录成 DNA并整合到宿 主细胞基因组

致病性:逆转 录病毒可以引 起多种人类疾 病,如艾滋病、
白血病等
传播途径:逆 转录病毒可以 通过血液、性 行为、母婴传 播等方式传播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物和疫苗
逆转录病毒的复制过程包括RNA复制、DNA合成和病毒粒子组装三个阶段 RNA复制阶段:逆转录病毒通过逆转录酶将RNA逆转录为DNA DNA合成阶段:逆转录病毒通过DNA聚合酶将逆转录的DNA复制为双链DNA 病毒粒子组装阶段:逆转录病毒通过病毒蛋白组装成新的病毒粒子,释放到细胞外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第三十六章 逆转录病毒(Ritroviridae)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第三十六章 逆转录病毒(Ritroviridae)

第三十六章逆转录病毒〔Ritroviridae〕知识要点:逆转录病毒种类特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结构基因组及功能病毒复制 AIDS 传播途径致病机制微生物检查法疫苗鸡尾酒疗法人类嗜T细胞病毒成人T细胞白血病 HTLV 致病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逆转录病毒科〔Retroviridae〕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的RNA 病毒,按其致病作用可分为3个亚科,即RNA肿瘤病毒亚科、慢病毒亚科及泡沫病毒亚科,其中对人致病的主要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和人类嗜T细胞病毒〔human T cell leukemia virus,HTLV〕。

逆转录病毒具有以下共同特性:1.病毒呈球形,有包膜,外表有刺突,其大小100nm左右。

2.病毒核心由两条相同单股RNA组成,在5’端通过局部碱基互补配对形成双体结构,它与内层衣壳构成电子密度强的中央类核。

类核呈圆形的病毒称C型病毒颗粒,如人类嗜T细胞病毒;类核呈圆柱型的病毒称D型病毒颗粒,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3.逆转录病毒基因组组成相似,均含有序列及功能相似的 gag、pol和env等3个结构基因及多个调节基因。

4.病毒体内含有逆转录酶、核酸内切酶及RNA酶H等酶类,它们与病毒核酸逆转录、病毒的整合作用有关。

5.病毒增殖的特点是在复制病毒RNA时,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首先合成cDNA,构成RNA:DNA 中间体。

第一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形态结构HIV为直径100nm~120nm大小的球形颗粒。

电镜下病毒内部有一致密的圆柱状核心,该核心是由两条相同单股RNA构成的双体结构及包裹其外的衣壳蛋白〔p24〕组成,构成病毒核衣壳。

病毒核衣壳外侧包有两层膜结构,内层是内膜蛋白〔p17〕,亦称跨膜蛋白,最外层是脂质双层包膜,包膜外表有刺突并含有gp120和gp41包膜糖蛋白。

</span >病毒基因组及功能HIV基因组全长约9200bp,其5′端与3′端各有一段相同核苷酸序列,称为长末端重复序列〔long terminal repeat,LTR〕。

《动物病毒学》课件:第十二章-反转录病毒

《动物病毒学》课件:第十二章-反转录病毒

3.囊膜蛋白(Env)
由env基因编码,为糖基化蛋白,蛋白质部分由 二条肽链组成。
穿膜蛋白(TM):较小,贯穿 病毒的囊膜
表面蛋白(SU),或受体结合 蛋白:较大,通过二硫键和氢 键与TM相连,暴露于囊膜之外
四、反转录病毒的生活周期
➢吸附:病毒粒子表面的囊膜蛋白与细胞表面受体结 合而吸附在细胞表面。
➢穿入:病毒核心进入细胞浆。 ➢反转录:在病毒核心复合体中,RNA反转录产生DNA
➢转运:DNA转运至细胞核中 ➢整合:病毒DNA整合于细胞
染色体
➢ 转录:整合的前病毒DNA,借助于细胞的RNA聚合酶 Ⅱ,转录生成病毒RNA
➢ 加工转录产物:转录产物被加工成基因组RNA和指 导蛋白质合成的mRNA
2.酶蛋白(pol)
✓蛋白酶(PR):水解前体蛋白形成成熟蛋白。 ✓反转录酶(RT):聚合酶活性、RNA酶H活性 ✓整合酶(IN):将前病毒DNA基因组整合至宿主细
胞的染色体DNA中。
反转录病毒科的共同特点是具有编 码反转录酶的基因,编码的反转录 酶同时作为RNA依赖的DNA聚合酶、 DNA依赖的DNA聚合酶、RNA酶H,由 一个分子的不同功能域执行不同酶 的功能
❖根据病毒中和试验、宿主范围以及分子特性,禽 白血病/肉瘤病毒群可分为A-J共10个亚群;
✓A-D亚群可引起经典的以淋巴细胞瘤为主的鸡白 血病;
✓J亚群主要引起肉鸡的以骨髓细胞瘤为主的白血 病。
❖ ALV病毒基因组从5’-3’为gag-pro-pol-env,
分别编码群特异性抗原蛋白、蛋白酶、RNA依 赖的DNA聚合酶和囊膜糖蛋白。
六、禽白血病/肉瘤病毒 (Avian Leucosis/sarcoma Virus)
❖禽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 ❖禽骨髓细胞瘤病毒 ❖禽成红细胞白血病病毒 ❖禽成髓细胞白血病病毒

反转录的实验报告(3篇)

反转录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学习反转录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方法;2. 掌握从RNA模板合成cDNA的第一链的方法;3. 熟悉反转录试剂盒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反转录(Reverse Transcription)是指将RNA模板逆转录成cDNA的过程。

反转录酶是一种RNA指导的DNA聚合酶,可以在RNA模板的指导下合成cDNA。

反转录技术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如基因克隆、基因表达分析等。

三、实验材料1. 实验试剂:反转录试剂盒、RNA提取试剂、DEPC水、引物、dNTPs、RNase抑制剂等;2. 实验仪器:离心机、PCR仪、恒温水浴锅、电泳仪、凝胶成像系统等;3. 实验样本:含有目的RNA的细胞或组织。

四、实验步骤1. RNA提取:按照RNA提取试剂说明书操作,提取细胞或组织中的RNA;2. RNA浓度测定: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RNA的浓度和纯度;3. 反转录反应:按照反转录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将提取的RNA作为模板,在特定条件下合成cDNA第一链;4. cDNA纯化:使用柱式或磁珠纯化cDNA,去除未反应的RNA、dNTPs、RNase抑制剂等杂质;5. PCR扩增:将纯化的cDNA作为模板,进行PCR扩增,验证反转录结果;6. 电泳检测:将PCR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扩增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RNA提取:成功提取出目的RNA,A260/A280比值在1.8-2.2之间,表明RNA纯度较高;2. cDNA合成:反转录反应完成后,在特定条件下进行PCR扩增,成功扩增出目标片段;3. 电泳检测:PCR产物在琼脂糖凝胶上呈现清晰的条带,表明反转录和PCR反应均顺利进行。

六、实验结论1. 成功从RNA模板合成cDNA的第一链,为后续的基因克隆、基因表达分析等研究提供了基础;2. 反转录技术操作简便,结果可靠,适用于分子生物学研究。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操作过程中应避免RNA降解,使用DEPC水处理实验器材和试剂;2. 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避免人为误差;3. 实验结果可能受到RNA质量、反转录酶活性、引物设计等因素的影响,需进行多次实验验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NA 肿 瘤 病 毒 的 RNA 复 制 过 程 中 需要合成DNA。
RSV 子 代 病 毒 颗 粒 的 产生被放线菌素D所 抑制。
转录对于RNA肿瘤 病毒增殖可能是必 须的。
微生物学·病毒·反转录病毒 3
证明:
1970 年 H.Temin 和 D.Baltimore 分 别 从 RNA 病 毒 中发现了反转录酶,能催化以单链RNA为模板 合成双链DNA的反应。1975年获诺贝尔生理与 医学奖。
微生物学·病毒·反转录病毒 6
1、形态与结构
p24衣壳蛋白
脂双层膜
RNA
反转录酶
gp120 包膜糖蛋白
gp41 p17内膜蛋白
微生物学·病毒·反转录病毒 7
2、HIV复制
侵入和脱壳
反达和
装配
包膜的形 成与病毒 的释放
微生物学·病毒·反转录病毒 8
(1) 侵入和脱壳
微生物学·病毒·反转录病毒 9
(2) 反转录以及与宿主细胞DNA整合
微生物学·病毒·反转录病毒 10
(3) 病毒活化转录
微生物学·病毒·反转录病毒 11
(4) 病毒蛋白的表达和装配
微生物学·病毒·反转录病毒 12
(5) 包膜的形成与病毒的释放
微生物学·病毒·反转录病毒 13
微生物学·病毒·反转录病毒 4
二、反转录病毒特点 含反转录酶的RNA病毒称为反转录病毒。
1
病毒为球形, 有包膜,表面 有刺突。
2
病毒体含反转 录酶,基因组 为单正链RNA 双体结构。
3
病毒核酸复制 通过DNA中间 体,能与宿主 细胞DNA整合。
微生物学·病毒·反转录病毒 5
三、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 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即艾滋病(AIDS)的病原体
反转录病毒教案
授课内容:反转录病毒
一 反转录与反转录酶的发现 二 反转录病毒特点 三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微生物学·病毒·反转录病毒 2
一、反转录与反转录酶的发现
1964 年 , Temin 等 首 次 发 现 : DNA 合 成 抑 制剂可以遏制Rous肉 瘤 病 毒 (RSV) 所 造 成 的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