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和对中国的冲击

合集下载

专题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专题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专题: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三、形成过程:1.开始形成:(16—19世纪初)14—16初新航路开辟后西葡的殖民扩张和17-18世纪英法荷等国的殖民扩张和争夺,使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开始形成。

17—19世纪初,英法美等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开始确立。

2.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19世纪中期,由于工业革命的扩展,俄德日意等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对外扩张变本加厉,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沦为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

(1857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3.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普遍确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巩固,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模式定型。

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帝国主义国家已控制和奴役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

具体来看:1、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过程:(1)通过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若干原则。

时间:17~18世纪地点:西欧、美洲代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等。

结果: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颁布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文件,特别是法国拿破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虽然没有建立完全的资本主义制度,却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若干原则。

资本主义社会政治体系开始形成。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的统治确立。

时间:19世纪中期地点:欧洲、亚洲、美洲代表:革命------1848年革命、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统一------德意志统一、意大利统一结果: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专题十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时空坐标■知识线索本专题主要阐述了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历程。

新航路开辟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发展;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世界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线索一:雏形出现。

15、16世纪的新航路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线索二:不断拓展。

16-18世纪,荷、英、法等国的殖民扩张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拓展。

线索三:初步形成。

19世纪中叶,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为寻求市场和原料加紧对外扩张,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线索三:最终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接近尾声,为寻求商品和资本输出的场所,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绝大多数亚、非、拉国家被卷入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必备知识一.新航路的开辟(15~17世纪)——世界市场雏形出现1.背景⇒目的:寻金、传教、拓殖(1)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根本原因)(2)社会根源:西欧社会对黄金和香料的狂热追求。

(3)文化因素:①思想根源: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推动。

②宗教因素:基督教会传播天主教的狂热。

(4)政治因素:欧洲政局动荡,各国君主依仗武力,强化王权,积极对外扩张。

(5)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阻断了传统的东西方商路。

(直接原因)(6)主要条件:①客观条件: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地理知识的提高;中国指南针的传入与应用。

②主观条件: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统治者支持海外探险活动。

2.过程:迪亚士抵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达·伽马开辟了由欧洲到达亚洲(印度)的航路;哥伦布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

(向东方向——葡萄牙王室支持,向西方向——西班牙王室支持)3.影响:(1)对欧洲:①“商业革命”:贸易规模扩大;商品种类增多;商业经营方式变化;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

世界经济史史实时间及简要内容

世界经济史史实时间及简要内容

世界经济史-- -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我国古代农业进步的进程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耕作技术:春秋战国(垄作法)-汉朝(赵过推行代田法)-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灌溉工具:曹魏:(翻车,驱动为人力)-唐朝(筒车)-宋(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详细进程:(1)春秋:春秋末年开始使用牛耕;开始出现铁农具。

(2)战国:在春秋开始使用铁器的基础上,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牛耕得到推广;各国兴修水利,最著名的是秦国的都江堰。

(3)秦朝:中原铁器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珠江流域(今广东、广西),逐渐为越族人民所掌握。

(4)西汉:铁农具向边疆传播,西域开始使用铁器;发明和使用了播种工具——耧车;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族得到了铁器,还学会内地铸造铁器的技术;西汉西域传人的作物品种有葡萄、苜蓿、核桃、胡罗卜等。

(5)三国:大批北方农民为避战乱迁居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

(6)南北朝:贾思勰总结北方人民长期生产经验,写出《齐民要术》这部我国历史上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7)隋唐:为加强南北经济交流,隋朝开凿大运河;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造了曲辕犁;创制了新型灌溉工具——筒车。

(8)北宋: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在福建普遍种植,政府把它推广到江浙和淮河流域。

(9)南宋:棉花种植从广东、福建向北扩展到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

(10)元朝:棉花种植区域进一步推广到全国。

(11)明朝:政府推广植棉,棉花种植遍及南北各地,棉布成为人民的主要衣料;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烟草等作物传入我国。

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时期,形成原因:铁犁牛耕的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铁犁牛耕,自给自足,精耕细作。

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保守性。

是封建君主专制的经济基础。

国家的主要税收来源。

中国古代手工业,商业的进程官营手工业:西周-明中期占据手工业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民营手工业: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艰难发展,一直到明中期才超过官营手工业。

知识点5_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原因、过程及影响

知识点5_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原因、过程及影响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原因、过程及影响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原因】
3.两次工业革命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助推剂。工业革命极大地提 高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和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能力。第一次工业 革命后,机器生产在英、法、美、德等国普及,这驱使资本主 义工业国到世界各地抢占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以满足工业 发展的需要。其结果是,资本主义工业国用廉价的商品征服了 许多资源丰富、市场潜力较大的国家和地区。第二次工业革命 进一步提高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垄断组织的产生、跨国公司的 发展、资本的国际流通加速促成世界经济联系更为紧密。可见 ,工业革命的进行与扩展大大加快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 发展的速度。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原因、过程及影响
【典型试题】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殖民体系研究》一文中指出 :“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扩张性决定了它的发展要以世界为 舞台。“________”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这里的“________”应填入
()
A.技术传播 C.殖民扩张
B.市场拓展 D.制度渗透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原因、过程及影响 【解析】
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时间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后, 其生产力水平不足以达到对其他国家地区进行技术传播、市场 拓展和制度渗透以建立这一体系的程度,故排除ABD项;资本 主义的开放性和扩张性在这时就变现为其殖民扩张的野蛮属性 ,故选择C项正确。
【答案】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原因、过程及影响 【典型试题】
1.随着城市化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美国洛杉矶市中心的 居民向郊区搬迁的现象剧增。促成这一变化的因素有
()
A.新式交通工具得到广泛使用 B.联邦政府在郊区兴建大批住宅 C.普通劳动者的基本收入得到法律保障 D.大型国有 企业多位于郊区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概念: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于工业革命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全形成。

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1、概念:世界市场是指通过国际间的买卖而使各国国内市场得以联系起来的交换领域。

2、形成过程(1)开始形成: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不断扩大。

(一)新航路开辟1、背景①经济根源:15世纪,西欧商品货币关系进一步发展。

②社会根源:东西方贸易逆差,西欧市场普遍短缺用作货币的黄金白银。

《马可·波罗行纪》使很多西欧人希望到东方“寻金”。

③商业危机:奥斯曼帝国崛起后,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

西欧人希望开辟直达东方的新航路。

④条件:生产力的进步;葡萄牙和西班牙已经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权,统治者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以及地理知识的提高,为远航创造了必要的条件2、经过15、16世纪之交①葡萄牙王室支持迪亚士绕过非洲最南端,克服了前往东方道路上的主要障碍。

之后,达伽马率领舰队驶抵印度,开通了欧亚之间的海上航路。

②西班牙王室支持哥伦布四次横渡大西洋,抵达美洲,开辟了欧美航路。

之后,麦哲伦船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3、影响①使世界开始逐渐结束了相互孤立的状态,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②全球贸易空前扩大和商品流通数量、品种急剧增加,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③使东西方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④欧洲国家开始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殖民扩张是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西欧早期殖民活动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给亚、非、美洲人民带来了空前的浩劫。

(2)初步形成: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二)工业革命(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中叶)概念:工业革命是指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变的过程。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和对中国的冲击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和对中国的冲击
(3)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看:
世界的联系更加便捷和紧密; 资本主义国家争夺世界的矛盾更加 尖锐;瓜分世界的狂潮; 东西方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对殖民地的资本输出逐渐取代商品 输出占据主要地位;
4.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代表领域: 代表人物: 代表国家: 5.垄断组织的形成
(1)垄断组织的广泛出现; (2)垄断组织的对社会的影响:
(3)从国际关系的角度: 人类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是世界 的会合; 亚、非、美地区逐渐遭受到西欧国 家的“火与剑”殖民侵略:不同地区的 具体表现,在亚洲的毒品走私、在非洲 的黑奴贸易、在美洲的金银掠夺和种族 屠杀(传染病的大流行);“三角贸易” (4)从世界文明的角度来看: 不同文明的链接,不同文明的交会; (5)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看:
资本总量;资本的投资和投向结构; 思想启蒙;政治和社会变革;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A.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 (1)时间段:
(2)主要推动因素: (3)主要表现: (4)地位和社会影响: B.国民党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短暂 发展: (1)时间段: (2)主要影响因素: (3)主要表现: 官僚买办资本的形成和对民族工业 的排挤; C.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的困境:
5.中国面临的冲击 (1)中国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 市场;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的诞 生和中国近代化的开始; (二)进入电气时代——第二次工 业革命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需求-条 件模式 (1)稳定的市场; (2)稳定的政治局面;
(3)充足的资金; (4)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 2.第二次工业革命 (1)发源地和中心:美国与德国; (2)基本过程和态势:
外在的形式:血腥、非法、欺诈性 的行动——强盗的贸易;武力、暴力行 动:4. 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1)从地区的角度看:特别是对中 国; (2)从经济的角度看; 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世界市场初具 雏形; (3)从社会变革和国际关系的角度 (二)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基本历程: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对欧洲
引起了欧洲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对世界
世界各地的贸易联系日益密切,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浮现。
对亚非拉:西欧开始殖民扩张,给亚非拉人民带去了灾难;同时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推动了近代化。
三、两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①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确立
②殖民贸易和掠夺提供了资金
③圈地运动提供了劳动力
④海外殖民地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充足的原料
⑤工场手工业时期的技术经验积累
18世纪60年代以后
①纺织技术的革新:飞梭、珍妮机等
②动力机器:瓦特改良蒸汽机
③能源结构:煤
④交通工具:轮船、火车
⑤新兴部门:煤炭开采业、机器创造业
2、目的不同: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是为了掠夺财富,发展资本主义。
3、影响不同:郑和下西洋没有对中国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推动作用,也未能触及封建制度;欧洲开辟新航路加速封建制度的解体,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原因:郑和下西洋是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随着明朝经济的衰落,朝贡贸易难以为继,中国航海逐渐衰落;新航路开辟使欧洲获得大量财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使航海获得越来越兴旺。
c.它们都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泛博亚非拉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世界被瓜
分完毕,世界殖地体系最终形成。
②不同点:
a.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发明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济,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的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许多发明来自科学家,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和技术、工业生产密切结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以及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知识精讲 人教版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以及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知识精讲 人教版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以及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知识精讲一. 本周教学内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以及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含第二单元、第五单元和第六单元)二. 重点与难点:1. 重点:促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后带来的影响(空前规模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以及应对危机的措施);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后的畸形发展。

2. 难点:殖民扩张刺激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但同时也造就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

第五单元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概述:新航路开辟是世界市场的雏形;而殖民扩张进一步拓展了世界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完全形成。

在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中,那些主动开辟新航路的国家、那些积极殖民扩张的国家、那些积极改进生产技术的国家,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心和主宰,而那些没有积极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国家、被殖民的国家日益被边缘化,当然在这里这些国家也被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当中,也对他们客观上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生产方式的变革,但是在外力侵略下纳入世界体系决定了即使有先进生产方式也是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

这部分以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为例。

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后就开始有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如:1857年有了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而当时正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之时(19世纪中叶),而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世界市场完全形成,因此如果再发生经济危机,它的时间长、涉及范围更广(国家更多、行业更多)、破坏性会更大。

于是就有了1929——1933年空前规模的大危机。

那么面对这样的危机,各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有的国家为应对危机走向专制独裁侵略反人类的法西斯道路;有的国家则实行新政,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从而保留了民主制度,是资本主义避免了灭亡的命运,并从此在世界范围内推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务派创办的部分企业;一部分中 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 资于近代工矿企业(代表继昌隆缫丝厂、 贻来牟机器磨坊);原来的极少部分手 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代表发昌机 器厂);
“来”在古汉语有小麦的意思,而
“牟”通“麦牟”,当大麦讲,“来牟” 可统称麦子。在《诗· 周颂· 思文》中则有: “贻我来牟,皇命率育”。所以“贻来 牟”即为送来麦子。
买办的变化;贸易中心的变化:
3.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1)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形成; (2)洋务运动的开展: 目的: 思想(或者旗帜): 主要内容:四大内容; 主要成就: 主要影响: 主要思考: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产生的条件: 基本条件;诱导条件; (2)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 产生的三种途径:
(3)亚、非、拉美世界的变化;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1)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 (2)交通运输业的革命提供了技术 条件; (3)世界格局的改变,资本主义世 界殖民体系的形成:用质优价廉的商品 比炮舰更为有效;
(4)按自由主义的原则确立了更为 理智国际交流的基本准则; 从重商主义到自由主义; 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后的殖民侵略扩 张的比较:主要目标;主要手段;产生 的影响; 4.英国打造“世界工厂” (1)英国的民主化改革:英国的三 次议会制度改革——确立工业资产阶级 在国家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地位; (2)运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经 济:亚当· 斯密的《国富论》;
垄断组织渗透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各 个方面; 垄断组织对社会经济正反两个方面 的影响;
(3)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 段(帝国主义阶段);
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主要 含义; 新兴殖民国家:美国、德国、日本;
6.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概念:
框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手段: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 主要内容:物质和物种的交流、人 口迁徙与种族融合、各种文化的交流与 撞击、各种社会形态的的冲突与选择; 过程:从孤立、分散、局部性世界 变成互动的、连成一体的整体性世界; 经历了早期的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 的推动,其中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关键;
5.中国面临的冲击 (1)中国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 市场;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的诞 生和中国近代化的开始; (二)进入电气时代——第二次工 业革命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需求-条 件模式 (1)稳定的市场; (2)稳定的政治局面;
(3)充足的资金; (4)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 2.第二次工业革命 (1)发源地和中心:美国与德国; (2)基本过程和态势:
从手工生产到机器大生产;人类由 农业时代进入到工业时代;
(2)生产组织:
从手工作坊到工厂制度;工厂制度 本身的变化;
(3)生产的总量: (4)经济格局和生产结构问题: 2.从政治的角度看:
(1)社会的变革:
资本主义迅速取代封建主义和资本 主义自身的变化;
(2)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3)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的变化: 3.从社会生活的角度看: (1)城市化的迅速展开: (2)人们生活方式、交通方式、通 讯方式等的变革: 三.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 主义的曲折发展
上述需求和条件在英国最早实现和 最为突出,所以,第一次工业革命自然 首先发生在英国;(英国是发源地和中 2.第一次工业革命: 心。) A.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 (1)领域: (2)主要发明和标志性发明: (3)主要发明之间的相互推动: B.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扩展: (1)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的限令: (2)法、美等国的工业革命:
(3)世界殖民扩张的基本格局: 以欧洲国家为中心,囊括亚、非、 拉丁美洲的世界殖民扩张基本格局: 3. 早期殖民扩张的基本特点: (1)如何理解这个“早期”: 时间: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 内容:资本的原始积累; (2)特点: 承担的主体: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 的贸易公司; 主要的内容:资本的原始积累;
美国机器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 (3)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 标志:机器制造业的独立; C.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对经济生产和社会的影响:
(1)对社会生产总量:“狂飙时代” (2)对社会的转型:欧美国家从农 业社会到工业社会; (3)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4)对生产组织管理形式:从工场 制度到工厂制度;
科学思想的传播,推动自然科学研 究的发展; 冲击神学理论,推动人类思想的解 放; (6)从地理的角度来看: “地理大发现”; 二.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血 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一)早期的殖民扩张 1.早期殖民扩张的主要代表: (1)葡萄牙、西班牙:
(2) “海上马车夫”荷兰:商业 资本主义的发达; (3) “日不落帝国”英国:工业 资本主义的优势;16世纪末开始;(17 世纪上半叶)地中海和东印度的商业贸 易开发、纽芬兰湾的渔业开发、北美殖 民地的农业拓殖; (4)法国: 2. 殖民霸权的角逐: (1)殖民霸权角逐的主要战争; (2)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西方对华的商品输出促使自然 经济逐渐解体; (2)西方对华的原料掠夺促使自然 经济逐渐解体; (3)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主要表现 是: (4)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2.中国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 场:(1)中外贸易中国地位的变化;
(2)中国商业和金融业的变化:
(3)进行法制化建设,废除阻碍经 济发展的旧法令,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维护资本主义自由贸易、自由竞争、自 由生产和自由劳动力市场; (4)对外推行“炮舰政策”,控制 海洋,强制推行自由贸易; (5)充分利用大工厂制,兴办教育 科技;
英国工业产量在世界的地位;伦敦 成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1851年伦敦 第一次世界博览会——“水晶宫”;
资本总量;资本的投资和投向结构; 思想启蒙;政治和社会变革;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A.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 (1)时间段:
(2)主要推动因素: (3)主要表现: (4)地位和社会影响: B.国民党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短暂 发展: (1)时间段: (2)主要影响因素: (3)主要表现: 官僚买办资本的形成和对民族工业 的排挤; C.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的困境:
电力的广泛使用;内燃机的创制和 使用;新型的通讯和交通方式;化学工 业的发展;传统工业的进步;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从经济和生活的角度:
工业结构的变化; 垄断组织大量的出现和工厂制度的 变革; 人类生活的变化;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从社会变革的角度看:
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 资本主义阶段; 资产阶级革命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地区广泛展开;
历史必修2第二框复习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发展和对中国的冲击
主要包括课本第二单元、第三单元、 第五单元的部分内容。
一.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 (一)分散的文明 1.主要的古老文明: 按地域分: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 印度河流域、黄河长江流域、爱琴海沿 岸地区; 按文明内容分:(东亚)儒家文明、 (南亚)佛教、印度教文明、(西亚北 非)伊斯兰教文明、(欧洲)基督教文 明、(美洲)印第安文明; 2.古老文明的有限联系: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贸易。
(二)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需求-条件模
式;
(1)根本原因-经济需求:欧洲商 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所带来的 对资金、市场的迫切需要;首选中国、 (2)社会需求:欧洲的嫡长子继承 印度; 制推动欧洲社会的向外争夺生存空间; (3)宗教需求:欧洲基督教的对外 扩张倾向; (4)直接原因——商品需求:亚洲 奢侈品的困乏和高额利润的诱惑;
(3)近代民族工业的两大障碍和特
点:
近代民族工业的两大障碍: 特点:使用机器生产;中国人创办;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部分官办企业相 比);新兴生产因素,力量弱小;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 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时间段: (2)主要影响因素: (3)主要表现: (4)地位和社会影响:
(5)经济条件; (6)科技条件:地理学术、航海技 术、造船技术; (7)政治条件:葡萄牙、西班牙的 中央集权统治; (8)安全条件:(索马里护航) 2.新航路开辟的基本经过: (1)主要路线: (2)代表人物: (3)主要理解: 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世界的会 合,文明的链接:
(1)从经济的角度来看: “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价格 革命与资本的原始积累; 以西欧为中心பைடு நூலகம்世界市场雏形开始 形成; 加快资本主义的发展; 客观上刺激亚洲经济的发展; (2)从社会变革的角度来看: 加速欧洲社会分化;加速封建制度 解体,加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一步发 展;客观上也刺激了世界其他各地的传 统社会的解体;
从实验室的科学研究发明到实际运 用于生产;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最大推 动力。(第一次工业革命则是从生产到 生产。) 世界几乎同时展开,是一种平行型 的;(第一次是放射型的。)
(3)主要发明和成就; 开始的标志:1866,西门子,世界
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
标志性成就:
电力的广泛应用,“电气时代”;
主要成就:
最大的受益者和受害者;
(2)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大推动世界 连为一体:
世界范围内工业的空前发展,使得 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更加紧密 的连接在一起; 世界范围内的人口流动、动植物物 种交流; 国际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
7.中国面临的冲击
(三)世界的改变 1.从经济的角度看: (1)生产力:
主要途径: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
张; 3.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1)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2)对经济的影响; (3)对中国的冲击; 三.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第一次 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需求-条 件模式
有什么样的需求和条件?都与殖民 掠夺有或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1)庞大的世界市场对商品的巨大 需求; (2)和外来商品争夺国内市场的需 求; (3)市场条件:国际、国内市场; (4)资金条件; (5)劳动力条件; (6)技术条件; (7)政治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