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吸波材料的比较
吸声材料如何选择?

吸声材料如何选择?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为了保障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减少噪声污染已经成为了一个紧迫的问题。
吸声材料作为一种有效的噪声控制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机械、交通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吸声材料的种类和选择原则,以帮助读者更好的了解和运用吸声材料。
吸声材料的种类一、多孔吸声材料多孔吸声材料是指具有大量微小孔洞的材料。
这些小孔会使得声波在材料中反复衰减,从而有效吸收声波能量。
多孔吸声材料的代表是泡沫塑料、玻璃纤维等。
这类材料的吸声性能好,适用于高频噪声控制。
二、共振吸声材料共振吸声材料利用材料内部的谐振效应,使得声波在材料中反复增强和衰减,从而达到吸声的效果。
共振吸声材料的代表是薄膜材料和聚苯乙烯板等。
这类材料的吸声波段较宽,适用于低频噪声控制。
三、阻抗吸声材料阻抗吸声材料利用材料内部的反射作用,把声波反射回来,使之反复衰减,从而达到吸声效果。
这类材料的代表是橡胶、海绵等。
这类材料的吸声性能相对较差,但具有较好的隔声性能,适用于隔音和吸声兼备的场合。
吸声材料的选择原则吸声材料的选择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场合和要求。
以下是一些选材原则供参考。
一、材料的吸声性能材料的吸声性能是考虑吸声材料的关键因素,要选择具有良好吸声性能且符合要求的材料。
不同的吸声材料适用于不同的频率范围,需要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进行选择。
二、材料的安全环保材料的安全环保是吸声材料选择的基本原则之一。
要选择符合环保要求、无毒无害、不易燃的吸声材料,确保使用中不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影响。
三、材料的耐久性能材料的耐久性是吸声材料选择的重要指标之一,尤其是在震动或高温等复杂环境下,材料的稳定性和高耐久性能尤为重要。
四、材料的成本和可用性材料的成本和可用性是吸声材料选择的另外两个重要指标。
要选择成本合理且易于获得的吸声材料,确保在应用中能够获得良好的性价比。
综上所述,吸声材料的种类和选择原则都是十分丰富的。
只有我们基于实际应用需求,合理选择吸声材料,才能有效地降低噪声水平,为我们创造一个更加和谐安静的环境。
有机高分子吸波材料优缺点及应用

有机高分子吸波材料优缺点及应用
有机高分子吸波材料,是一种特殊的材料,具有吸收电磁波能量的能力。
它们在吸波材料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从优缺点和应用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优点:
有机高分子吸波材料具有较好的柔韧性和可塑性,可以根据需要制备成各种形状和结构,适应不同领域的需求。
其次,这种材料具有较高的吸波性能,可以有效吸收电磁波的能量,减少反射和散射的现象。
再次,有机高分子吸波材料制备工艺简单,成本较低,可大规模生产,具有较好的经济性。
缺点:
然而,有机高分子吸波材料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这种材料的吸波性能受到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易受到外界条件的限制。
其次,有机高分子吸波材料的稳定性较差,容易受到光、热、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性能的衰减和寿命的缩短。
再次,有机高分子吸波材料的机械强度较低,容易受到外力的损伤,限制了其在一些应用场景中的使用。
应用:
有机高分子吸波材料在军事、通信、电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军事领域,它可以用于制造隐身飞机、舰船等装备,有效减少雷达波的反射,增强隐身效果。
在通信领域,它可以用于制造天线罩、
吸波室等设备,减少信号的干扰和泄漏。
在电子领域,它可以用于制造电磁波屏蔽材料、电磁波吸收器等器件,提高电子设备的性能和稳定性。
总结:
有机高分子吸波材料具有柔韧性、吸波性能高、制备工艺简单等优点,但也存在受环境影响大、稳定性差、机械强度低等缺点。
在军事、通信、电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材料研究的深入,有机高分子吸波材料有望在更多的领域发挥作用,为人类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各种吸波材料的比较

各种吸波材料的比较Christopher L Holloway沙斐翻译一前言最早暗室(全电波)建于50年代,用于天线测量。
吸波材料由动物毛发编制而成,外涂一层碳,厚2英寸(5.08cm)。
在2.4~10GHz正入射时,反射系数为-20dB。
60年代,以上的吸波材料被新一代、由一定形状的吸波材料所取代,正入射时反射系数为-40dB。
目前普遍使用的聚氨酯锥体40年代就开始研究,60年代才有产品。
正入射时的反射系数为-60dB。
然而可使用的频率范围较高,要求锥体的厚度(尖顶到基座)至少是几个波长。
电-厚锥体的良好性能主要来源于锥体直接的良好多重反射。
由于锥体的厚度大于波长,锥体的周边反射入射波。
波在相邻的锥体间不断的反射,再反射很多次。
每次反射时总有一部分波被锥体吸收。
因此,仅有小部分抵达锥体基座。
基座吸收后到达金属板,金属板反射后又进入锥体,再通过多重反射和吸收。
最后从锥体的尖返回的波已是非常小了。
电-厚锥体的最佳性能的获得,依靠锥体内渗碳加载的调节,要求碳负载足够小,以便每次波反射时进入锥体的波尽可能多,但渗碳加载又要足够大,以便充分吸收进入锥体的波的能量。
半电波暗室最早用于70年代,作为开阔场地的替代场地,测量辐射发射。
频率范围为30-1000MHz。
但最早暗室中粘贴的典型的吸波材料厚度为3-6英尺(0.91-1.83m)。
显然在30MHz的频率上,厚度不可能是几个波长。
因此暗室的频率范围被限制在90-1000MHz。
30-90MHz频段的吸波材料开发缓慢,因为无法预测和测量电-薄吸波材料(即厚度<14λ)的性能,只能安装上以后,测量暗室特性来判定。
直到80年代中期,计算和测量技术发展以后,对小型宽带吸波材料的评估才成为可能。
【4】-【6】中叙述了在理论模型中使用“均质化方法”可以精确地计算吸波材料的反射特性。
【7】-【10】中叙述了使用大测试装置直接测小型宽带吸波材料的反射特性。
在整个30-1000MHz的频段都要获得小的反射率,则小型宽带吸波材料必须使用锥形模型,它们在高频段是电-厚模型,但在低频段则是电-薄形材料。
吸波材料现状和应用——整理超经典

吸波材料的发展现状一。
1。
目前吸波材料分类较多,现大致分成下面4种:1.1按材料成型工艺和承载能力可分为涂覆型吸波材料和结构型吸波材料。
1。
2按吸波原理吸波材料又可分为吸收型和干涉型两类。
吸收型吸波材料本身对雷达波进行吸收损耗,基本类型有复磁导率与复介电常数基本相等的吸收体、阻抗渐变“宽频"吸收体和衰减表面电流的薄层吸收体;干涉型则是利用吸波层表面和底层两列反射波的振幅相等相位相反进行干涉相消.1.3按材料的损耗机理吸波材料可分为电阻型、电介质型和磁介质型3大类。
碳化硅、石墨等属于电阻型吸波材料,电磁能主要衰减在材料电阻上;钛酸钡之类属于电介质型吸波材料,其机理为介质极化驰豫损耗;磁介质型吸波材料的损耗机理主要归结为铁磁共振吸收,如铁氧体、羟基铁等。
1。
4按研究时期可分为传统吸波材料和新型吸波材料。
铁氧体、钛酸钡、金属微粉、石墨、碳化硅、导电纤维等属于传统吸波材料,它们通常都具有吸收频带窄、密度大等缺点。
其中铁氧体吸波材料和金属微粉吸波材料研究较多,性能也较好。
新型吸波材料包括纳米材料、手性材料、导电高聚物、多晶铁纤维及电路模拟吸波材料等,它们具有不同于传统吸波材料的吸波机理.其中纳米材料和多晶铁纤维是众多新型吸波材料中性能最好的2种。
2.无机吸波剂2.1 铁系吸波剂2。
1.1 金属铁微粉金属铁微粉吸波剂主要是通过磁滞损耗、涡流损耗等吸收衰减电磁波,主要包括金属铁粉、铁合金粉、羰基铁粉等.金属铁微粉吸收剂具有较高的微波磁导率,温度稳定性好等优点,但是其抗氧化、抗酸碱能力差,介电常数大,频谱特性差,低频吸收性能较差,而且密度大。
2.1.2 多晶铁纤维多晶铁纤维具有很好的磁滞损耗、涡流损耗及较强的介电损耗,并且是良好的导体,在外界电场作用下,其内部自由电子发生振荡运动,产生振荡电流,将电磁波的能量转化成热能,从而削弱电磁波.2.1.3 铁氧体铁氧体吸波材料是研究较多也较成熟的吸波材料.它的优点是吸收效率高、涂层薄、频带宽;不足之处是相对密度大,使部件增重,以至影响部件的整体性能,高频效应也不太理想。
各种吸波材料的比较教材

各种吸波材料的比较Christopher L Holloway沙斐翻译一前言最早暗室(全电波)建于50年代,用于天线测量。
吸波材料由动物毛发编制而成,外涂一层碳,厚2英寸(5.08cm)。
在2.4~10GHz正入射时,反射系数为-20dB。
60年代,以上的吸波材料被新一代、由一定形状的吸波材料所取代,正入射时反射系数为-40dB。
目前普遍使用的聚氨酯锥体40年代就开始研究,60年代才有产品。
正入射时的反射系数为-60dB。
然而可使用的频率范围较高,要求锥体的厚度(尖顶到基座)至少是几个波长。
电-厚锥体的良好性能主要来源于锥体直接的良好多重反射。
由于锥体的厚度大于波长,锥体的周边反射入射波。
波在相邻的锥体间不断的反射,再反射很多次。
每次反射时总有一部分波被锥体吸收。
因此,仅有小部分抵达锥体基座。
基座吸收后到达金属板,金属板反射后又进入锥体,再通过多重反射和吸收。
最后从锥体的尖返回的波已是非常小了。
电-厚锥体的最佳性能的获得,依靠锥体内渗碳加载的调节,要求碳负载足够小,以便每次波反射时进入锥体的波尽可能多,但渗碳加载又要足够大,以便充分吸收进入锥体的波的能量。
半电波暗室最早用于70年代,作为开阔场地的替代场地,测量辐射发射。
频率范围为30-1000MHz。
但最早暗室中粘贴的典型的吸波材料厚度为3-6英尺(0.91-1.83m)。
显然在30MHz的频率上,厚度不可能是几个波长。
因此暗室的频率范围被限制在90-1000MHz。
30-90MHz频段的吸波材料开发缓慢,因为无法预测和测量电-薄吸波材料(即厚度<14λ)的性能,只能安装上以后,测量暗室特性来判定。
直到80年代中期,计算和测量技术发展以后,对小型宽带吸波材料的评估才成为可能。
【4】-【6】中叙述了在理论模型中使用“均质化方法”可以精确地计算吸波材料的反射特性。
【7】-【10】中叙述了使用大测试装置直接测小型宽带吸波材料的反射特性。
在整个30-1000MHz的频段都要获得小的反射率,则小型宽带吸波材料必须使用锥形模型,它们在高频段是电-厚模型,但在低频段则是电-薄形材料。
吸波材料有哪些

吸波材料有哪些吸波材料是一种可以吸收电磁波能量的特殊材料,广泛应用于通信、雷达、航空航天等领域。
吸波材料的主要作用是减少电磁波的反射和散射,从而降低电磁干扰和提高通信和雷达系统的性能。
目前市场上有许多不同类型的吸波材料,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吸波材料及其特点。
1. 碳基吸波材料。
碳基吸波材料是一种由碳纳米管、石墨烯等碳材料制成的吸波材料。
这类材料具有良好的吸波性能,能够有效吸收宽频段的电磁波。
同时,碳基吸波材料具有质量轻、耐高温、耐腐蚀等优点,适用于航空航天领域。
2. 铁氧体吸波材料。
铁氧体吸波材料是一种由铁氧体颗粒和聚合物基质组成的复合材料。
这类材料具有较高的磁导率和介电损耗,能够有效吸收微波和毫米波段的电磁波。
铁氧体吸波材料在雷达隐身、电磁兼容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
3. 多孔吸波材料。
多孔吸波材料是一种具有微孔结构的材料,能够通过多次反射和折射来实现对电磁波的吸收。
这类材料具有较宽的吸波频段和较高的吸波性能,适用于通信基站、无线电设备等领域。
4. 复合吸波材料。
复合吸波材料是一种由多种吸波材料组合而成的复合材料,能够充分发挥各种吸波材料的优点,实现对不同频段电磁波的吸收。
复合吸波材料具有较高的吸波性能和较宽的应用范围,是目前吸波材料研究的热点之一。
总的来说,吸波材料在电磁兼容、雷达隐身、通信保密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不同类型的吸波材料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科研人员和工程师们需要根据具体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吸波材料。
随着材料科学和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吸波材料将会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用于EMI-RF吸波材料性能比较

用于EMI/RF吸波材料性能比较随着工程师们需要遵循的辐射电磁干扰(EMI)规范的不断增多,市场上开始出现各种类型的EMI吸波材料。
一般而言,市场上所提供的这些吸波材料的厚度很薄并具有很好的外形柔韧性,再加上其背面带有粘合剂的设计使得我们能够很容易地将这些吸波材料应用到一些不符合电磁干扰和射频干扰(EMI/RFI)相关规范的产品表面。
因此,选择合适的吸波材料就成为符合EMI/RFI相关规范、维护系统性能完好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10MHz到3000MHz的频率范围内,大部分吸波材料都会采用加入有损耗的磁性材料(例如,羰基铁或者铁氧体粉末等)的方式来削弱其表面电流。
这些表面电流源于有害EMI和导体的相互作用,而且它们的出现还会导致电磁场的二次辐射,因此为了保证产品符合相关规范,通常都会设法降低该表面电流。
除此之外,这些表面电流还可能会对其它电路造成干扰,妨碍系统的正常运行。
比较不同生产厂家提供的吸波材料的性能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
考虑到EMI测试试验室每天几千美元的费用,试错试验(trialanderrortesting)的次数必须被限制到最少。
因此,通过携带若干种可能会使用到的吸波材料到EMI试验室进行测试以确定效果最好的一种材料的方法已经被证明是一种非常昂贵的解决方法。
而本文所介绍的这种简单的表面电流减小测试装置(SCRF)则允许我们对各种吸波材料样品的性能进行快速、简单的比较,从而缩小吸波材料的选择范围,确定某频率范围内具体EMI问题所需的性能最好的一种或两种吸波材料。
SCRF装置主要由两个经过静电屏蔽的磁场环形天线构成,而且通过将它们小心地放置在相互垂直的位置上可以在相关频率范围内获得70dB甚至更高的隔离度。
SCRF中的一个环形天线被连接到射频(RF)扫频源,而另一个环形天线则被连接到RF扫频接收机。
如果将一块与产品壳体相仿的导体板放置在接近两环形天线的一个固定的位置上,那么就会在导体表面产生电流,该表面电流所产生的二次辐射会被环形天线接收,由此造成的天线接收信号的增大的典型值约为20dB到30dB。
各种吸波材料的比较

各种吸波材料得比较ChristopherL Holloway沙斐翻译一前言最早暗室(全电波)建于50年代,用于天线测量。
吸波材料由动物毛发编制而成,外涂一层碳,厚2英寸(5、08cm)。
在2、4~10GHz正入射时,反射系数为-20dB。
60年代,以上得吸波材料被新一代、由一定形状得吸波材料所取代,正入射时反射系数为-40dB。
目前普遍使用得聚氨酯锥体40年代就开始研究,60年代才有产品。
正入射时得反射系数为-60dB。
然而可使用得频率范围较高,要求锥体得厚度(尖顶到基座)至少就是几个波长。
电-厚锥体得良好性能主要来源于锥体直接得良好多重反射。
由于锥体得厚度大于波长,锥体得周边反射入射波。
波在相邻得锥体间不断得反射,再反射很多次。
每次反射时总有一部分波被锥体吸收。
因此,仅有小部分抵达锥体基座。
基座吸收后到达金属板,金属板反射后又进入锥体,再通过多重反射与吸收。
最后从锥体得尖返回得波已就是非常小了。
电-厚锥体得最佳性能得获得,依靠锥体内渗碳加载得调节,要求碳负载足够小,以便每次波反射时进入锥体得波尽可能多,但渗碳加载又要足够大,以便充分吸收进入锥体得波得能量。
半电波暗室最早用于70年代,作为开阔场地得替代场地,测量辐射发射。
频率范围为30-1000MHz。
但最早暗室中粘贴得典型得吸波材料厚度为3-6英尺(0、91-1、83m)。
显然在30MHz得频率上,厚度不可能就是几个波长。
因此暗室得频率范围被限制在90-1000MHz。
30-90MHz频段得吸波材料开发缓慢,因为无法预测与测量电-薄吸波材料(即厚度<)得性能,只能安装上以后,测量暗室特性来判定。
直到80年代中期,计算与测量技术发展以后,对小型宽带吸波材料得评估才成为可能。
【4】-【6】中叙述了在理论模型中使用“均质化方法”可以精确地计算吸波材料得反射特性。
【7】-【10】中叙述了使用大测试装置直接测小型宽带吸波材料得反射特性。
在整个30-1000MHz得频段都要获得小得反射率,则小型宽带吸波材料必须使用锥形模型,它们在高频段就是电-厚模型,但在低频段则就是电-薄形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ristopher L Holloway沙斐翻译一前言最早暗室(全电波)建于50年代,用于天线测量。
吸波材料由动物毛发编制而成,外涂一层碳,厚2英寸()。
在~10GHz正入射时,反射系数为-20dB。
60年代,以上的吸波材料被新一代、由一定形状的吸波材料所取代,正入射时反射系数为 -40dB。
目前普遍使用的聚氨酯锥体40年代就开始研究,60年代才有产品。
正入射时的反射系数为 -60dB。
然而可使用的频率范围较高,要求锥体的厚度(尖顶到基座)至少是几个波长。
电-厚锥体的良好性能主要来源于锥体直接的良好多重反射。
由于锥体的厚度大于波长,锥体的周边反射入射波。
波在相邻的锥体间不断的反射,再反射很多次。
每次反射时总有一部分波被锥体吸收。
因此,仅有小部分抵达锥体基座。
基座吸收后到达金属板,金属板反射后又进入锥体,再通过多重反射和吸收。
最后从锥体的尖返回的波已是非常小了。
电-厚锥体的最佳性能的获得,依靠锥体内渗碳加载的调节,要求碳负载足够小,以便每次波反射时进入锥体的波尽可能多,但渗碳加载又要足够大,以便充分吸收进入锥体的波的能量。
半电波暗室最早用于70年代,作为开阔场地的替代场地,测量辐射发射。
频率范围为30-1000MHz。
但最早暗室中粘贴的典型的吸波材料厚度为3-6英尺(-)。
显然在30MHz 的频率上,厚度不可能是几个波长。
因此暗室的频率范围被限制在90-1000MHz。
30-90MHz频段的吸波材料开发缓慢,因为无法预测和测量电-薄吸波材料(即厚度<14λ)的性能,只能安装上以后,测量暗室特性来判定。
直到80年代中期,计算和测量技术发展以后,对小型宽带吸波材料的评估才成为可能。
【4】-【6】中叙述了在理论模型中使用“均质化方法”可以精确地计算吸波材料的反射特性。
【7】-【10】中叙述了使用大测试装置直接测小型宽带吸波材料的反射特性。
在整个30-1000MHz的频段都要获得小的反射率,则小型宽带吸波材料必须使用锥形模型,它们在高频段是电-厚模型,但在低频段则是电-薄形材料。
电波入射到电-薄型吸波材料上时,它们并不在乎吸波材料的实际几何形状是锥型还是楔型。
相反,它们的行为就象照射到一固体媒质上,该媒质的有效ε和μ随进入媒质的距离而变化。
注意这是有效ε和有效μ和构成吸波材料的实际ε和μ是不同的。
最佳的吸波材料提供了从空气阻抗到吸波材料基座的波阻抗的逐渐过渡。
正确的渗碳加载可使大部分入射波穿透锥或楔,并在通过基座时被吸收。
更进一步调节渗碳可以使入射波被锥或楔反射的那一部分和从金属板反射后从吸波材料中透出来的那一部分那互相抵消,这种抵消可以获得非常小的反射率。
显然只能发生在较窄的频率范围。
一般说来渗碳加载对电-厚和电-薄材料的要求是不同的,【6】因此对于工作频率在30-1000MHz的小型宽带吸波材料(锥或楔型),渗碳加载既要考虑高频时的电-厚,又要考虑低频时的电-薄情况。
这是极富于挑战性的。
60年代初期日本开发了电-薄型铁氧体瓦作为聚氨酯锥型和楔型的替代物。
由于瓦的吸波性能和空气比较接近,在空气-瓦片界面反射很小,入射波直接渗入瓦片。
又因为瓦片对磁场损耗大,所以渗入波被吸收。
如有穿过瓦片的,则被金属板反射,重又回到瓦片,被再次吸收。
如还有穿出瓦片回到空气中的,则可以象锥型和楔型吸波材料那样,调节瓦片厚度,在一定的较窄的频率范围内使其与瓦片直接反射到空气中的那一部分相抵消。
近年来,薄锥和楔(200-1000MHz)+铁氧体瓦+介质层(30-600MHz)构成了超小型宽带“混合”吸波材料在30-1000MHz 获得了很好的性能【14】【15】。
本文将叙述吸波材料的反射率,包括全锥、绞锥、楔、铁氧体瓦、铁氧体格混合吸波材料,将讨论它们的优缺点及其应用。
二.吸波材料的反射率反射系数(reflection coefficient ) r i E E Γ= (1)反射率(reflectivity )1020log ()R =⋅Γ (dB )(2)对各种暗室需要什么样的吸波材料,反射率如何,与暗室大小、形状、用途有关。
最可靠方法是先进行预测分析。
【16】-【20】叙述了在暗室内部进行麦克斯韦方程式的全三维解法。
这里绘出一般指导表格,是根据以往的设计和实践总结出来的。
表一 吸波材料反射率的一般指导表格 ,正入射,由表可知:吸波材料在斜入射时的反射率劣于正入射,所以暗室越窄长,对吸波材料的反射率要求越高(例,3m 法和110m 法比较)。
对吸波材料的反射率要求,发射>抗扰度>军标。
因为,NSA 是与开阔场地的理论值相比较,要求较严。
NSA 规定4dB ±的允许值中只有1dB ±是给暗室场地的。
抗扰度对均匀场要求是室内场互相比较要求低一些,军标原本就没有硬性规定,测试距离又是1m ,所以要求更低些。
对于斜入射反射率的测试,原先的大测试装置【7】-【10】只能用作正入射测试(30-1000MHz ),如果用拱形架测试【26】【27】斜入射也只能测>600MHz 以上频段。
美国NIST (in Boulder CO )已开发了一种装置,利用时域测量方法,可以测量30-1000MHz 的斜入射反射率【28】-【30】。
三.聚氨酯锥型吸波材料锥的反射率已经可以很精确地用数值模型来计算,已采用有限元法、矩量法和有限差分技术【16】【17】【31】-【39】。
这些技术计算精度高,但太精深,耗时长。
【4】-【6】和【40】中研究了低频段(即锥或楔型吸波材料的顶点之间的距离小于波长的频段)电磁波的相互作用,提出利用“均质化方法”把横截面为周期性变化的结构,看成是横截面是均匀的介质,从而可以用大家熟知的Riccati 方程式的数字解法来求出平面波入射到该介质上的反射率。
【4】【6】【14】【37】和【39】计算了锥型顶点间距小于1/2波长时的反射率。
计算结果和实测很符合。
Riccati 方程解法等效于计算一个分层区域的综合反射率,但是它需要一个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
然而,分层区域的反射率本可以用经典传输线方法得到【41】。
本文将使用分层方法计算。
根据“均质化方法”,电波在锥型吸波材料区域中的传播可以看成波在平面分层区域中传播。
平面分层垂直于锥的轴向,设为Z 。
每层由周期性分布的吸波方块组成,如果吸波方块阵的周期小于波长和趋肤效应,于是各层可以被模拟为单轴向异性的材料,材料特性由【5】【40】给出。
(1)(1)2()1(1)(1)2()1(1)(1)z o az o aa o t o o a a o t o o a g g g g g g g g g g εεεμμμεεεεεεμμμμμμ=-+=-+⎡⎤-=+⎢⎥++-⎣⎦⎡⎤-=+⎢⎥++-⎣⎦ (3) 式中, o ε o μ真空中的参数a ε a μ 吸波材料的实际参数z ε z μ各层 z 方向的参数(轴向)t ε t μ各层X 、Y 方向的参数(横向)()2z g L =(注:当z L =时,z t a εεε==,z t a μμμ==)(3)式中,z ε、z μ是精确的t ε、t μ是近似的,称为 Hashin-Shtrikman 公式【42】以上方程精度为5%【43】。
平面波入射到一个轴向异性的分层区域时,各层的有效ε和μ由【5】【40】给出。
()2sin o o eff y z eff xμεθεθεμμμ=-= 对于垂直极化 ( TE ) (4)式中,θ为入射角 ()2sin o o eff y z eff xμεθμθμεεε=-= 对于平行极化 ( TM ) (5)所谓垂直极化(TE )是指电场与入射面垂直;平行极化(TM )是指电场与入射面平行。
图1 标准聚氨酯锥(氨基甲酸酯urethane )示意图【41】(利用经典传输线理论)Kong 给出了分层区域的综合反射率 ()201oz o j k d e θΓ=Γ 10011102()220121201111z z z z j k k d j k d j k d e e e +⎡⎤-⎢⎥Γ⎣⎦++Γ⎛⎫ ⎪Γ⎝⎭ ()()21111212()22122112111z z n n z z j k k d j k d j k d n n e e e --+-⎡⎤-⎢⎥Γ⎣⎦++⋅⋅⋅+Γ⎛⎫ ⎪Γ⎝⎭()()()1112()21221111nz n n z nz n nz n j k k d n n j k d nt j k d n n e e e ---+--⎡⎤-⎢⎥Γ⎢⎥⎣⎦++Γ⎛⎫ ⎪Γ⎝⎭ (6) 式中n d 是指从区0和区1到区n 和区1n +的总距离。
()1n n -Γ是区1n -和区n 间的反射系数,由下式给出:()()()11111n nn nn npp----Γ=+(7)()()()111nzn zn nnz n zkpkμμ---=对于TE 波()()()111nzn zn nnz n zkpkεε---=对于TM 波式中nzk是Z 方向区n的传播常数,由下式给出()()()nz eff effkθϖμθεθ=(8)本文计算反射率时所用的材料参数来自于“附录”,请查阅。
图2,正入射时的反射率,锥为:1.22(4) 1.02(40.16)()0.2(7.87)()m ft m in L m in D=+图3,正入射时的反射率直径为:2.44(8) 2.10(82.67)()0.34(13.33)()m ft m in L m in D=+渗碳加载10%、26%、34%,频率30——1000MHz8ft 锥比4ft锥的反射率至少低10dB。
图2 (4ft) 聚氨酯锥阵、三种不同渗碳加载的正入射反射率图2和图3显示4ft锥最佳渗碳加载为34%,8ft锥为26%。
锥的作用象阻抗匹配网络。
渗碳负载量决定锥的有效特性阻抗。
碳负载过高则阻抗变化(从自由空间到吸波材料基座)太陡峭,引起入射波从锥尖附近区域反射。
反之,渗碳负载过低,则入射波透入锥体后不被吸收,从而被金属墙反射。
图4和图5是正入射和45入射时的反射率,长度分别为4ft 和8ft ,渗碳加载为26%(典型值)。
图3 (8ft) 聚氨酯锥阵、三种不同渗碳加载的正入射反射率图4的反射率(4ft 锥)符合军标和抗扰度要求,在70-1000MHz 符合辐射测试要求。
这符合【3】German 报告的结果,该报告叙述了35个半电波暗室,暗室使用锥体厚度0.9(3)~2.0(6.6)m ft m ft 测得NSA 在90MHz 以上与开阔场地基本相符。
图4 (4ft) 聚氨酯锥阵、26%渗碳加载0和45斜入射时的反射率图5的反射率(8ft 锥)符合军标、抗扰度和3m 法辐射测试要求(40~1000MHz )可见,锥体厚度以加一倍后,使40-70MHz 频段也符合了辐射测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