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等动物咬伤者处置工作规范

合集下载

动物咬伤的急救与处理

动物咬伤的急救与处理

动物咬伤的急救与处理动物咬伤是一种常见的意外伤害,无论是家庭宠物还是野生动物,都有可能咬伤人类。

正确的急救和处理方法对于减少感染风险和促进伤口愈合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动物咬伤的急救与处理步骤,以帮助您正确应对此类伤情。

1. 急救措施当遭受动物咬伤时,首先需要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以减少伤害和感染的风险。

1.1 停止出血如果伤口出血,应立即用干净的纱布或无菌纸巾轻轻按压伤口,帮助止血。

如果出血较为严重,应尽快就医。

1.2 清洁伤口用温水和肥皂轻轻清洗伤口周围的皮肤,以去除可能存在的细菌和污垢。

注意不要用酒精或过氧化氢等刺激性物质清洁伤口。

1.3 利用冷敷将冷敷物(如冰块或冷水毛巾)轻轻敷在伤口上,有助于减轻疼痛和肿胀。

每次冷敷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并与休息时间交替使用。

2. 伤口处理在急救措施之后,应对伤口进行适当的处理,以促进伤口的愈合和预防感染。

2.1 用抗菌药膏涂抹伤口在清洁伤口后,涂抹一层薄薄的抗菌药膏,如红霉素软膏。

这有助于防止细菌感染,并促进伤口的愈合。

注意,如果伤口较大或深度较深,应尽快就医。

2.2 覆盖伤口使用无菌纱布或创可贴等透气材料覆盖伤口,以保护伤口免受细菌和外界污染。

定期更换纱布,并注意观察伤口的愈合情况。

2.3 避免撕咬伤口疤痕避免用手指或其他物体撕咬伤口,以免引起感染和疤痕。

如果伤口较大或需要缝合,应尽快就医。

3. 寻求医疗帮助即使伤口较小,也建议尽快就医,特别是在以下情况下:3.1 动物咬伤导致较大或深度较深的伤口。

3.2 动物咬伤后出现明显的红肿、疼痛、渗液等症状。

3.3 动物咬伤后出现发热、乏力、头晕等全身症状。

3.4 动物咬伤后没有接种过狂犬病疫苗或不确定接种情况。

3.5 动物咬伤发生在野外或可能存在狂犬病的地区。

医生会根据伤口的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可能包括伤口缝合、狂犬病疫苗接种、抗生素治疗等。

4. 预防措施为了减少动物咬伤的发生,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的建议:4.1 尊重动物与动物相处时,要尊重它们的个体空间和情绪。

动物咬伤应急处置预案演练

动物咬伤应急处置预案演练

一、演练目的为了提高应对动物咬伤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在发生动物咬伤事件时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行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特制定本预案,并组织本次演练。

二、演练背景某地发生一起流浪狗咬伤人的事件,受害者受伤严重,紧急送往医院救治。

为确保类似事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置,提高相关部门的应急处置能力,决定开展动物咬伤应急处置预案演练。

三、演练组织1. 演练指挥部:由当地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演练的总体协调和指挥。

2. 演练小组:由公安、卫生、畜牧、社区等部门组成,负责演练的具体实施。

3. 演练观摩组:由其他相关部门和单位人员组成,负责观摩和评估演练。

四、演练内容1. 事件报告(1)发现流浪狗咬伤人事件后,现场目击者立即向公安部门报告。

(2)公安部门接到报告后,立即向演练指挥部报告。

2. 应急处置(1)演练指挥部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通知相关部门和单位。

(2)卫生部门组织医疗救援队伍,对受害者进行救治。

(3)畜牧部门对咬伤人的流浪狗进行捕捉,并对狗只进行隔离观察。

(4)公安部门对现场进行封锁,保护现场,协助调查。

3. 信息发布(1)演练指挥部组织相关部门,对事件进行信息收集、整理,并对外发布。

(2)通过新闻媒体、网络等渠道,及时向公众发布事件进展和处置情况。

4. 后期处理(1)对受害者进行跟踪救治,确保其生命安全。

(2)对咬伤人的流浪狗进行隔离观察,如发现病情,及时上报并采取措施。

(3)对事件进行调查,查明原因,追究相关责任。

五、演练步骤1. 准备阶段(1)演练指挥部召开会议,明确演练目的、内容、组织架构等。

(2)各部门和单位根据演练要求,做好人员和物资准备。

2. 实施阶段(1)发现流浪狗咬伤人事件,现场目击者报告。

(2)演练指挥部启动应急预案,各部门和单位迅速响应。

(3)各参演单位按照预案要求,开展应急处置。

3. 总结评估阶段(1)演练结束后,演练指挥部组织参演单位进行总结评估。

犬类伤人事件处置应急预案

犬类伤人事件处置应急预案

一、指导思想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出发点,遵循“预防为主、快速处置、及时救治、责任追究”的原则,建立健全犬类伤人事件处置机制,确保事件得到及时、有效、有序的处置。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区域内发生的犬类伤人事件,包括居民区、公共场所、工作场所等。

三、组织体系(一)成立犬类伤人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部由公安、卫生、疾控、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部门组成,负责事件的统一领导和协调。

(二)设立现场处置组、医疗救治组、调查取证组、信息发布组、后勤保障组等专项工作组。

四、处置流程(一)事件报告1. 发现犬类伤人事件后,现场人员应立即向公安部门报警。

2. 公安部门接到报警后,立即向应急处置指挥部报告。

(二)现场处置1. 现场处置组迅速到达现场,对伤者进行初步判断,采取必要措施保护现场。

2. 如伤者伤势较重,立即启动医疗救治组,将伤者送往附近医院进行救治。

3. 如犬类已被控制,调查取证组对现场进行勘查,收集相关证据。

(三)医疗救治1. 医疗救治组根据伤者伤势,及时进行救治。

2. 如伤者伤势严重,启动紧急救援机制,确保伤者得到及时救治。

(四)调查取证1. 调查取证组对现场进行勘查,收集犬类相关信息,如犬种、年龄、健康状况等。

2. 调查取证组对伤者、目击者进行询问,了解事件经过。

3. 如犬类属于禁养犬种,依法进行查处。

(五)信息发布1. 信息发布组及时向公众发布事件进展情况,回应社会关切。

2. 如事件涉及敏感信息,经指挥部批准后方可发布。

(六)责任追究1. 对犬类伤人事件中的责任人,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2. 对不履行职责、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等行为,依法依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犬类管理1. 严格执行犬类登记、领养、免疫等制度。

2. 加强犬类收容、救助工作,对流浪犬进行妥善处理。

(二)提高应急处置能力1. 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2. 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实战水平。

(三)加强宣传教育1. 加强犬类伤人事件防范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安全意识。

犬伤暴露处置规范

犬伤暴露处置规范

黄埔区红会医院犬伤暴露伤口分级处臵规范一、犬伤暴露分级处臵标准:按照接触方式和暴露程度将狂犬病暴露分为三级。

Ⅰ级暴露:接触或喂养动物,或者完好的皮肤被舔。

无需进行处臵Ⅱ级暴露:裸露的皮肤被轻咬,或者无出现的轻微抓伤、擦伤。

立即处理伤口并接种狂犬疫苗。

确认为免疫功能低下,或暴露位于头面部且致伤动物不能确定健康时按照Ⅲ级暴露处臵。

Ⅲ级暴露:单处或者多处贯穿性皮肤咬伤或者抓伤,或者破损皮肤被舔,或者开放性伤口、粘膜被污染。

立即处理伤口并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随后接种狂犬疫苗。

二、犬伤暴露伤口处理:伤口处理包括彻底冲洗和消毒处理。

1、犬伤暴露伤口冲洗:用20%的肥皂水(或者其他弱碱性清洁剂)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彻底清洗、冲洗所有咬伤和抓伤处至少15分钟。

然后用生理盐水(也可用清水代替)将伤口洗净,最后用无菌脱脂棉将伤口处残留液吸尽,避免在伤口处残留肥皂水或清洁剂。

较深伤口冲洗时,用注射器或者高压脉冲器械伸入伤口深部进行灌注清洗。

2、犬伤暴露伤口消毒处理:彻底冲洗后用2—3%碘酒或者75%酒精涂擦伤口。

如伤口碎烂组织较多一定首先予以清除。

三、接种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狂犬病血清、狂犬病疫苗:1、接种狂犬疫苗:程序:0、3、7、14、28天各注射狂犬疫苗1针。

部位:上臂三角肌肌肉注射。

2岁以下婴幼儿可在大腿前外侧肌肉内注射。

禁止臀部注射。

2、接种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注射剂量:每公斤体重20个国际单位(20IU/kg)。

注射部位:伤口周围。

不得把被动免疫制剂和狂犬疫苗注射在同一部位。

禁用同一注射器注射狂犬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

黄埔区红十字会医院二零一一年十一月十五日。

动物伤害应急处置方案

动物伤害应急处置方案

动物伤害应急处置方案动物伤害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件之一。

当我们被动物咬伤或抓伤时,应该及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本文将详细介绍动物伤害应急处置方案,帮助大家理性、科学地应对这一突发事件。

一、动物伤害的危害动物伤害可能会带来如下危害:1.疼痛。

被动物咬或抓伤后会感受到疼痛。

2.出血。

伤口破皮,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

3.感染。

动物咬伤脱落的牙齿或者留在伤口里的细菌会引起感染,表现为红肿、疼痛、发热等症状。

4.疾病。

动物咬伤可能会传染疾病,如狂犬病。

二、应急处置方案当遇到动物伤害时,我们应该及时地采取以下应急处置方案:1. 把伤口清洗干净动物咬或抓伤后,我们应该尽快用流动的清水将伤口冲洗干净。

冲洗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增加伤口感染的可能。

如果手较脏,也要先清洗干净再进行包扎处理。

2. 止血处理伤口出血严重时,我们需要进行止血处理。

一般情况下,小摔跤或割伤可以用手指按住伤口上方压迫数分钟,如果是动物咬伤或抓伤,可用一块干净的纱布包住伤口,用手指或夹子握住纱布在伤口上方压迫止血。

3. 消毒伤口有些人可能会使用碘伏、酒精等药水对伤口进行消毒。

但是注意,如果伤口较大或疼痛严重,这种做法会加剧疼痛和不适,并可能造成局部损伤。

因此,建议使用适宜的消毒药水进行消毒处理。

4. 去医院就诊如果伤口较深或出血严重,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就诊,由专业医生进行处理。

医生会进行相关检查,对伤口进行处理,并对疫情进行评估和处理。

在医院就诊的过程中,应配合医生的诊治,避免自行乱用药物或进行治疗。

三、动物咬伤后需要留意的细节问题动物伤害后,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保持伤口清洁。

伤口愈合期间保持清洁干燥,避免受到污染;2.观察疫情是否进一步恶化。

如果感觉伤口发热或红肿,应及时就医;3.如果被犬或猫咬伤,要询问该犬或猫是否注射了狂犬疫苗。

如果没有或不清楚,应及时前往医院进行疫苗接种或其他处理;4.在医院就诊过程中,应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检查、治疗,避免自行急于求成。

动物咬伤应急预案

动物咬伤应急预案

动物咬伤应急预案一、引言动物咬伤是生活中常见的意外情况,无论是人类还是其他动物都可能遭受到咬伤的风险。

针对动物咬伤事故的突发性和危险性,建立一套完善的应急预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份针对动物咬伤的应急预案。

二、预防措施1.加强动物行为观察:在与动物接触之前,尽量观察动物的行为举止和表情,特别是对于野生动物来说。

如发现动物行为异常,如焦躁、狂躁等,要迅速远离,避免接触。

2.佩戴防护装备:对于工作需要与动物接触的人员,应佩戴符合要求的防护装备,如手套、护目镜等,有效减少咬伤的风险。

3.避免骚扰动物:尊重和保护动物的生活环境,避免去骚扰它们。

不要试图去触摸野生动物,以免引起它们的攻击反应。

4.儿童安全教育:对于儿童来说,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对儿童的动物安全教育,教导他们不要随意接近或骚扰陌生动物。

三、应急预案1.咬伤人员的处置:a.伤口处理:伤者应立即用流动水冲洗伤口,然后用温盐水或碘酒进行消毒,再用无菌敷料包扎上。

b.就医治疗:咬伤后应尽快到医院寻求医疗救助,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抗感染治疗或狂犬病疫苗注射。

c.记录情况:对于咬伤事件,要尽快记录伤者和动物的信息,并咨询相关部门或专家进行分析和评估。

2.攻击动物的处置:a.迅速撤离:当动物咬伤发生时,应尽快离开攻击现场,确保自己的安全。

b.报警求助:在远离动物后,应及时拨打当地的应急电话,向相关部门报告咬伤事件,并请求紧急救援。

c.记录情况:在等待相关部门到达之前,应尽量记录动物的特征,如体型、颜色等,并提供详细信息。

四、社会救助和预防1.对伤者的社会心理援助:咬伤事件可能对受害者造成心理创伤,相关部门应及时提供心理援助和咨询服务,帮助伤者恢复身心健康。

2.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如媒体报道、社区宣传等,提高公众对动物咬伤风险的认识,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与动物的接触。

3.加强动物管理: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减少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冲突,降低咬伤事件的发生率。

动物咬伤应急预案

动物咬伤应急预案

动物咬伤应急预案动物咬伤是一种常见的突发事件,尤其对于户外活动的人群来说,预防和处理动物咬伤至关重要。

在面对动物咬伤时,我们需要紧急采取措施,以保障伤者的安全和健康。

本文将向您介绍一份全面的动物咬伤应急预案。

一、预防动物咬伤1. 加强教育宣传:普及动物咬伤的防范知识,特别是针对小孩和外出旅游的人群,教导他们如何与动物正确互动,避免激怒动物导致咬伤事故的发生。

2. 使用保护装备:根据需要,使用合适的保护装备,如手套、面罩等。

特别是工作人员在处理动物时,应该戴上相应的防护措施,以规避潜在危险。

3. 维持环境安全:在动物的栖息地或涉及与野生动物接触的场所,保持环境的清洁和安全,避免吸引动物进入区域。

二、应急响应措施1. 保护伤者:首要任务是确保受伤者的安全。

将伤者移至安全地区,远离伤害源。

同时,阻止其他人靠近,以免造成更多的咬伤事故。

2. 控制出血:对于出血的伤口,迅速采取控制血流的方式。

用干净的纱布或衣物进行轻压,直至出血停止。

若伤者的情况较为严重,建议尽早联系医护人员。

3. 水冲洗伤口:在没有大量出血的情况下,可用温水冲洗伤口,以清洁伤口,并促进伤口愈合。

避免使用肥皂或其他刺激物质。

4. 获得医疗救助:根据受伤情况的严重程度,及时寻求专业的医疗支持。

对于轻微的咬伤,可以使用消毒药膏和创可贴进行基本处理;而对于严重的咬伤,必须立即前往医院进行专业治疗。

三、降低感染风险1. 清洁伤口:将伤口彻底清洗,确保清除异物和污垢。

使用温水和肥皂轻轻清洗伤口,并用无纺布或纱布轻拭伤口周围。

2. 使用抗生素:对于较严重的伤口,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抗生素来预防感染。

按照医生的嘱咐,正确使用药物,完成全套疗程。

3. 观察伤情:咬伤后,密切关注伤者的身体反应。

如果伤口出现红肿、渗液或发热等症状,立即寻医咨询。

四、加强预案的宣传和培训1. 宣传意识提升:定期举办动物咬伤应急预案的宣传活动,向公众普及相关知识和应对技巧。

提醒人们在户外活动中,注意动物的存在和潜在威胁。

犬伤医学处理门诊工作制度

犬伤医学处理门诊工作制度

精品文档犬伤医学处理门诊工作制度
一、按照卫生部《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及省市有关规定设置,经卫生行政部门验收合格,取得相关资质后承担本地区犬伤暴露处置工作,接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业务指导。

二、门诊医务人员应经卫生行政部门培训并考核合格,取得上岗证后方可上岗。

三、规范书写《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病历》,严格按照工作规范开展伤口处理及生物制品接种。

四、建立知情同意制度,知情同意书一式二份,受种者和接种单位各持一份,保存三年。

五、接种疫苗和被动制剂后,应认真做好《门诊记录》,项目齐全。

发现疫苗接种不良反应,按要求及时报告处理。

六、配备专用冷链设施,保证生物制品在运输贮存过程的冷藏需要,并加强疫苗及被动免疫制剂管理,严格按照生物制品及冷链设备管理制度规范管理。

七、执行医院消毒隔离有关规定,规范个人防护,严格无菌操作。

每天对门诊空气、地面、接种台及相关器械进行消毒,规范处理医疗废弃物。

做好消毒和医疗废弃物处置相关记录。

八、处置过程中的医疗文书和登记记录及时归档,保存三年。

每月及时完成监测数据汇总并上报相关报表。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犬等动物咬伤者处置工作规范
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卫生部《狂犬病暴露后处置工作规范(试行)》的通知精神,规范我区犬等动物咬伤的处置工作,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犬等动物咬伤者处置工作规范》。

一、本《规范》中的犬等动物咬伤者是指被犬或可能感染狂犬病毒的动物咬伤或与携带狂犬病毒动物的密切接触者。

二、犬等动物咬伤门诊设置
1、工作流程:登记→伤口处理→告知→接种疫苗与免疫球蛋白→留观。

2、门诊设置:门诊可单独设置或与外科门诊兼用,面积宜25平方米以上,室内清洁明亮、空气流畅。

候诊、登记、注射、留观功能区分,标识明显,布局合理。

工作台配有白色消毒台布,配足桌椅供候诊及留观使用,卫生用具齐全。

门诊应配置器械柜、专用冰箱、紫外线清毒装置、适合伤口冲洗处理高低水池(脚踏式或感应式水笼头)等;备碱性肥皂、带把软涮、2~3%碘酒或75%酒精等伤口清洗消毒处理用品。

备足一定数量的体检器材、接种器材及应急处理药品。

3、预防接种人员:门诊预防接种人员应由工作责任性强、具执业助理医师(护士)以上资格、经区级以上疾控中心预防接种专业知识培训并获得区级预防接种合格证的专业人员担任。

4、门诊宣传:门诊张贴狂犬病预防宣传材料、暴露后处理规范及处理流程。

预防接种前后告知事项等。

三、工作规范
1、建立各项门诊工作制度,包括:疫苗管理制度、告知制度、登记制度、报告制度和冷链管理制度等。

2、犬等动物咬伤者伤口处理原则:按照及时、正确、彻底的原则。

对犬等动物咬伤患者严格按急诊要求及处理程序进行伤口处理,即使患者在被咬后几小时或数日后就诊,也必须彻底清洗伤口。

3、人用狂犬病疫苗和狂犬免疫球蛋白使用原则:应遵循“及时、足量、全程”的原则。

犬等动物咬伤后预防接种人用狂犬病疫苗无绝对禁忌症,根据患者指征,联合接种人用狂犬免疫球蛋白。

咬伤前预防,在保证近期不会有接触传染源及狂犬病毒机会的前提下,妊娠期、疾病急性期、过敏体质、使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者可推迟接种。

犬等动物咬伤门诊应对每一例使用人用狂犬病疫苗或狂犬免疫球蛋白病例按《人用狂犬病疫苗及人用狂犬免疫球蛋白接种知情告知书》进行告知。

按登记表要求填写犬等动物咬伤者的情况,记录疫苗和免疫球蛋白接种情况。

4、预防接种副反应的报告及处理:各犬等动物咬伤门诊必须加强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对出现副反应的病例应进行登记,并按《无锡市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指南》的要求及时报告。

预防接种副反应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调查处理,并及时上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严重副反应处置应在市疾控中心指导下开展调查处理。

5、疫苗管理:由区疾控中心负责统一订购人用狂犬病疫苗和狂犬免疫球蛋白,严禁使用非正规生物制品生产企业和非正规渠道的人用狂犬病疫苗及被动免疫制剂。

各接种点的疫苗应按品种、批号(失效期)分类存放于专用冰箱,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做好测温记录。

6、门诊台帐及报表:统一使用犬等动物咬伤病人登记簿(表),每月完成监测数据汇总及报表的上报工作。

犬等动物咬伤者具体处置工作按卫生部《狂犬病暴露后处置工作规范(试行)》执行(见附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