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的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一、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二、语音: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 )外见(xiàn )祗(zhǐ)石(dàn)一食(shí)食(sì)马者而食(sì)也三、重点词语解释1、马之千里者之:助词,无义2、世有伯乐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3、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4、祗辱于奴隶之手祗:只是辱:辱没5、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6、不以千里称也以:凭,凭借称:著称7、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尽:吃完 8、才美不外见才:才能,美好的素质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常:普通的等:等同,一样 10、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11、策之不以其道道:方法,正确的方法 1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竭尽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马鸣叫通:通晓 14、执策而临之临:面对15、其真不知马也知:识别,了解四、特殊字(一)、通假字①食马者(食,通“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
)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二)词类活用1.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马鞭子。
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动词使动用法,使……尽。
)五、重点语句翻译1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一顿有时要吃掉一石粮食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千里马叫唤的时候,马夫却不能通晓它叫的意思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常有,然而会挑选千里马的伯乐却不常有。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
或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马说知识点归纳

马说知识点归纳马说知识点归纳一、作者作品:韩愈唐朝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
二、说的特点:可以说明事物,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三、阅读理解:1、本文中心句:(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下文都是从反面论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2、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中心思想)本文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作者的真意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愚昧和昏庸,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地愤慨,表达了作者痛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强烈愤慨。
作者认为对有才能的人必须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这样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
3、本文段意:一段: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二段: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
三段:总结全文,写食马者的愚妄,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讽刺。
4、表明千里马与伯乐依赖关系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名句)5、千里马必然被埋没的原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6、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及作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作用: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
(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7、表明食马者无知的句子: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8、食马者无知所造成的恶果的句子及作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再次从反面论证论点,揭示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9、写食马者的愚妄(平庸浅薄)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0、'其真不知马也'的作用:与开头呼应,点明全文主旨。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1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意义:伯乐比喻知贤识才的人,千里马比喻出类拔萃的人,食马者比喻埋没摧残人才的统治者。
12、《马说》中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13、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①伯乐不常有。
《马说》知识点梳理——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马说》知识点梳理——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作为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小说,《马说》以其生动形象的叙事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唐代将领安禄山叛变内乱时期的真实历史故事,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历史的残酷和荒谬。
以下从几个方面来梳理一下《马说》的知识点。
一、历史知识1. 安禄山叛乱:安禄山是唐代将领,他在758年开始叛乱,成立了大藩镇,自称为大燕皇帝。
史称“安史之乱”,这是唐代历史上一次比较大的内乱。
在叛乱的过程中,民众受到了极大的痛苦,使得唐朝的国力大幅削弱。
2. 唐玄宗:唐玄宗是唐朝的第八任皇帝,他是唐高宗的儿子。
他在位期间,采用了许多宽政措施,追求和平安定。
但由于他不善政治,导致唐朝最终走向了衰败,安史之乱也是在他的统治期间爆发的。
3. 唐朝后期:唐朝后期指的是唐朝在安史之乱之后的一段时期,这个时期有着非常多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国力逐渐衰落,这也使得唐朝最终被推翻。
二、文学知识1. 描述手法:小说中采用了大量的描写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小说更加生动活泼,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主旨。
2. 情节结构:小说采用了双线结构,不仅讲述了马和张义真的故事,同时也描写了唐朝后期的历史背景。
双线结构结织通过交错和对比,使小说更加有层次。
三、生态知识1. 马的保护:小说中描述了人们对藏马的保护,这也提醒着我们,同样要保护好野生动物,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
2. 人类与自然:小说中亦涉及了人类的生存问题,也呼吁我们在人类与自然的冲突中,需要顺应自然规律,保持谦虚及敬畏之心对待自然,不要破坏生态环境。
以上便是《马说》知识点的梳理,小说从人类的历史、文学、生态等多方面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启示。
通过阅读,我们也可以得出如下几点感悟:一、身为人类的我们,应该爱护我们的环境,不要破坏大自然,二、历史是我们的财富,要珍惜历史,讲述好历史。
三、人类与自然,需要谦虚及敬畏之心看待。
比如让动物生态趋于平衡。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马说》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马说》中考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七)
八年级下册
■(七)马说
韩愈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策之不以其道:驾驭;方法
2、执策而临之。
鞭子;面对
3、其真无马邪:难道
4、其真不知马也:恐怕。
5、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6、食之不能尽其材:喂;通“才”指才能。
7、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样。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尚且;一样。
9、才美不外见:通“现”
表现出来。
10、故虽有名马:即使。
11、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日行千里。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所以虽有好马,也只好屈辱在做贱役的(养马)人的手里。
2、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棚里,不能用“千里马”(的称号)去称呼它。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而(根据它的食量)喂养它。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驾驭千里马而不采用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让它吃饱以充分发挥它(日行千里的)才能,(马)嘶叫又不懂得它的意图。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吧!。
《马说》知识点梳理

《马说》知识点梳理1.字音祗(zhǐ)骈死(pián) 槽枥(lì)2.通假字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同“衹(只)”,只、仅]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喂)才美不外见.(见:同“现”,表现)3.一词多义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马鞭驱赶)策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食马者不知其能里而食也(动词,读sì,同“饲”,喂)食食不饱,力不足(动词,读shí,吃)虽有于里之能(名词,才能)能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能够)不以千里称也(介词,用)以策之不以其道(介词,按照)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它,指千里马)鸣之不能通其意(代词,它的)其其真无马邪(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其真不知马也(副词,表示推测语气,恐怕)衹辱于奴隶人之手(助词,的)马之千里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之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指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调节音节,不译)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表转折)而执策而临之(表承接)4.词类活用策.之不以其道(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衹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用作动词,受屈辱)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用作动词,日行千里)食之不能尽.其材(使动用法,使……尽,竭尽)5.古今异义食或.尽果一石(古义:有时。
今义:或许;也许)6.特殊句式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句,“千里”是“马”的定语)衹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句,“于奴隶人之手”是“辱”的状语)文章主旨本文通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全文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无知与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文章结构提出问题——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食不饱马说分析问题力不足被埋没托物寓意才美不外见得出结论——不知马(嘲讽)二、问题整理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哪类人?伯乐:喻指善于识别发现人才的人。
千里马:喻指有才能的人。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笔记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笔记一、文章主旨《马说》这篇文章通过描述千里马和伯乐之间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不公、人才被埋没的强烈不满和控诉。
作者韩愈借马寓人才,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罪恶行径,同时表达自己强烈的愤懑和不平。
二、文章结构文章开篇即点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重要性和决定性。
然后通过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揭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伯乐不常有”的现象。
最后作者以“执策而临之”的形象描绘,进一步强化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悲剧性。
三、重要段落及解释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两句话点明了伯乐的重要性,只有伯乐存在,千里马才能被发现并得到重用。
同时,也暗示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伯乐不常有”的现象,这也是造成千里马被埋没的主要原因。
2.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这三句话描绘了人们对待千里马的不当方式,即不能以正确的方法进行驱使、饲养和了解其叫声的含义。
这也进一步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和千里马被埋没的悲剧性。
3.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是对前文所述的总结和升华,强调了千里马被埋没的严重后果。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不公现象的强烈不满和控诉。
四、写作特点1. 托物寓意:作者通过描述千里马和伯乐之间的关系,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统治者比作伯乐,从而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不公、人才被埋没的强烈不满和控诉。
2. 对比强烈:文章通过对比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以及常马与千里马的关系,揭示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伯乐不常有”的现象以及人才被埋没的悲剧性。
3. 语言简练:文章用词简练、有力,句式整齐、有节奏感,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4. 情感强烈: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不公、人才被埋没的强烈不满和控诉,情感饱满、热烈。
五、重点词语解释1. 伯乐:善于识别、发现和选拔人才的人。
2. 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
马说知识点整理

马说知识点整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是唐代文学家韩愈《马说》中的名句。
这篇文章短小精悍,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接下来,咱们就来详细整理一下《马说》的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2、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马说”即谈马、论马。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2、一词多义(1)之①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指千里马)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③虽有千里之能(结构助词,的)(2)食①食不饱,力不足(动词,吃)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动词,喂养)(3)能①虽有千里之能(名词,能力)②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能够)(4)策①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马鞭驱赶)②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3、古今异义(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动词(2)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今义:平安,安全(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等同,一样今义:等候(4)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4、词类活用(1)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用作动词,日行千里)(3)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三、重点句子翻译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3、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最新《马说》知识点整理

最新《马说》知识点整理1.历史唯物主义:《马说》是马克思主义权威著作之一,其中最重要的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而经济基础又决定着上层建筑。
这一理论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核心之一2.无产阶级革命:《马说》强调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必然导致阶级矛盾的加剧和无产阶级的贫困化,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彻底解放。
3.资本论:《马说》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的著名著作《资本论》的精华部分。
《资本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进行深入分析的一部巨著,其中包括对商品、劳动力、剩余价值等重要概念的阐述。
4.剩余价值理论:《马说》详细介绍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无产阶级的产物。
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过程,也是阶级斗争的焦点。
5.历史发展阶段:《马说》论述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四个主要阶段,并探讨了每个阶段的特点和矛盾。
6.科学社会主义:《马说》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必然会导致社会主义的胜利,而社会主义则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归宿。
他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并主张通过无产阶级的统一行动来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7.阶级斗争:《马说》强调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
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和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
8.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马说》详细阐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概念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层建筑则是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文化等反映和维护。
他的这一理论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9.科学方法:《马说》展现了马克思的科学研究方法。
他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强调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和全面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的知识点总结
马说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
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马说》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 )外见(xiàn )祗( zhǐ)石(dàn)一食(shí) 食(sì)马者而食(sì)也
1、马之千里者之:助词,无义
2、世有伯乐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3、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4、祗辱于奴隶之手祗:只是辱:辱没
5、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6、不以千里称也以:凭,凭借称:著称
7、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尽:吃完 8、才美不外见才:才能,美好的素质
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常:普通的等:等同,一样 10、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
11、策之不以其道道:方法,正确的方法 12、食之不
能尽其材尽:竭尽
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马鸣叫通:通晓 14、执策而临之临:面对
15、其真不知马也知:识别,了解
(一)、通假字
①食马者(食,通“饲”,喂。
)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
)
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
(二)词类活用
1.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马鞭子。
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
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动词使动用法,使……尽。
)
1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一顿有时要吃掉一石粮食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千里马叫唤的时候,马夫却不能通晓它叫的意思
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常有,然而会挑选千里马的伯乐却不常有。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
或喂马的人不
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作者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引发出去,阐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文章处处写马,而句句都在贬“人”,它借有关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把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本文属于“说”这种体裁,与现在的杂文相似。
本文总体上可归纳为以下两个特点:
1.托物寓意:文章以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
2.中心突出:本文贯穿全文的是“不知马”这句话。
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痛斥“食马者”的无知,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1、本文的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表明论证前提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
7、全文的主旨句(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8、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这篇文章表面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韩愈在文中强调了识别(发现)人才和善待(尊重、正确对待)人才的重要性。
2、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3、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4、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5、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6、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7、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8、“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式。
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9、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10、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先有
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
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11、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12、文的体裁是“说”。
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最终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13、第1段伯乐不常有的深刻含义是:统治者缺少能发现人才、重用人才的人,含有愤世嫉俗之意。
14、第2段是从反面论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在于谴责食马者。
15、说明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排比。
愤怒谴责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感情强烈。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反问。
强烈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加强了否定的语气,增强了否定的力量。
16、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这是托物寓意的写法。
17、你如果是千里马该怎样做?是“食马者”该怎样做?
我如果是千里马,我会挣脱缰绳,摆脱“食马者”的束缚,主动寻求碧绿的草地,使自己膘肥体壮,再找机会显示自己的超凡本领,相信会有伯乐发现自己的才能的。
我如果是“食马者”,我会平等对待所喂养的所有的马,使它们有强壮的身体,各尽其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