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常用的测量速度的方法
逐差法测加速度的公式

逐差法测加速度的公式逐差法是一种在物理实验中用于测量加速度的常用方法,它所依据的公式可是相当重要的哟!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我们常常会遇到需要测量加速度的情况。
而逐差法就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利器。
逐差法测加速度的公式是:$a =\frac{\Delta x}{T^2}$ ,其中 $\Delta x$ 表示相邻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T$ 表示时间间隔。
比如说,咱们做一个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实验。
我们在斜面上每隔相等的时间记录下小车的位置,假设第一次记录的位置是$x_1$,经过一个时间间隔$T$ 后,记录的位置是$x_2$,再经过一个时间间隔$T$ ,位置是$x_3$ ,以此类推。
那这个位移之差$\Delta x$ 怎么算呢?就是用后面的位移减去前面的位移,比如:$\Delta x_1 = x_2 - x_1$ ,$\Delta x_2 = x_3 - x_2$ ,$\Delta x_3 = x_4 - x_3$ 等等。
还记得我曾经给学生们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有个学生特别较真儿。
他就一直在那琢磨,为啥要这么算,会不会有误差。
我就告诉他,你看啊,咱们这样做是为了尽可能减小误差。
因为在实验中,测量总是会有一些小偏差的,如果只用两组数据来算加速度,那偶然误差就可能会比较大。
但是用逐差法,多取几组数据,就能把这个误差给平均掉,算出来的加速度就更接近真实值啦。
而且逐差法还有个好处,就是能充分利用我们测量得到的数据。
比如说,我们测了六组数据,如果不用逐差法,可能就只用了两组,那剩下的四组不就浪费了嘛。
但是用逐差法,这六组数据都能派上用场,算出的结果自然就更可靠。
再比如说,如果时间间隔$T$ 是 0.1 秒,我们测得了 $x_1 = 0.2$ 米,$x_2 = 0.5$ 米,$x_3 = 0.9$ 米,$x_4 = 1.4$ 米,$x_5 = 2.0$ 米,$x_6 = 2.7$ 米。
那 $\Delta x_1 = x_2 - x_1 = 0.5 - 0.2 = 0.3$ 米,$\Delta x_2 = x_3 -x_2 = 0.9 - 0.5 = 0.4$ 米,$\Delta x_3 = x_4 - x_3 = 1.4 - 0.9 = 0.5$ 米,$\Delta x_4 = x_5 - x_4 = 2.0 - 1.4 = 0.6$ 米,$\Delta x_5 = x_6 - x_5 =2.7 - 2.0 = 0.7$ 米。
G1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4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学习目标] 1.了解电磁打点计时器、电火花计时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2.学会使用打点计时器.3.掌握测瞬时速度的方法,会用打出的纸带求瞬时速度.4.理解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的意义,掌握描点法画图象的方法,并能根据图象分析物体的运动.义,掌握描点法画图象的方法,并能根据图象分析物体的运动.一、了解打点计时器 1.打点计时器的作用及分类.打点计时器的作用及分类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当电源频率为当电源频率为50 Hz 时,时,它每隔它每隔0.02 s 打一次点.打点计时器和纸带配合,可以记录物体运动的时间及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可以记录物体运动的时间及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这就为研究这就为研究物体的运动提供了可能,供高中学生实验用的打点计时器有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计时器两种.两种.2.电磁打点计时器(如图1所示) 图1 (1)工作电压:6 V 以下的交流电源;以下的交流电源;(2)原理:接通交流电源后,在线圈和永久磁铁的作用下,振片便振动起来,带动其上的振针上下振动.这时,如果纸带运动,振针就通过复写纸在纸带上留下一行小点.针上下振动.这时,如果纸带运动,振针就通过复写纸在纸带上留下一行小点. 3.电火花计时器(如图2所示) 图2 (1)工作电压:220 V 交流电源;交流电源;(2)原理:当接通电源、按下脉冲输出开关时,计时器发出的脉冲电流经放电针、墨粉纸盘到纸盘轴,产生火花放电,于是在运动的纸带上就打出一行点迹.到纸盘轴,产生火花放电,于是在运动的纸带上就打出一行点迹. 4.两种计时器误差比较.两种计时器误差比较电火花计时器使用中对纸带运动阻力极小,因而系统误差较小.电火花计时器使用中对纸带运动阻力极小,因而系统误差较小.二、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1.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桌子上并穿好纸带..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桌子上并穿好纸带.2.把打点计时器的两个接线柱接到交流电源上(电磁打点计时器接6 V 以下低压交流电,电火花计时器接220 V 交流电).3.先接通电源开关,再用手水平拉动纸带,纸带上就打出一行小点,随后立即关闭电源..先接通电源开关,再用手水平拉动纸带,纸带上就打出一行小点,随后立即关闭电源. 4.取下纸带,从能够看得清的某个点开始,往后数出若干个点,如果共有n 个点,那么n 个点的间隔数为n -1个,则纸带的运动时间Δt =(n -1)×0.02 s. 5.用刻度尺测量出从开始计数的点到最后一个计数点间的距离Δx . 6.利用公式v =ΔxΔt 计算出纸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计算出纸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三、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瞬时速度1.既然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既记录了物体的运动时间,又记录了这段时间内物体的位移,那我们能不能借助打点计时器和纸带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呢?能不能测量物体运动的瞬时速度呢?瞬时速度呢?答案 ①利用纸带计算平均速度①利用纸带计算平均速度根据v =ΔxΔt 可求出任意两点间的平均速度,Δx 是纸带上两点间的距离,Δt 是这两点间的时间间隔.间间隔.②利用纸带粗略计算瞬时速度②利用纸带粗略计算瞬时速度纸带上某点的瞬时速度可以粗略地由包含该点在内的相距较近的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来表示.平均速度的公式v =ΔxΔt ,当Δt 或Δx 较小时,这个平均速度代表纸带经过某点的瞬时速度.度.2.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 50 Hz Hz ,某次实验中得到一条纸带,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如图3所示,纸带在A 、C 间的平均速度为间的平均速度为 m /s ,在A 、D 间的平均速度为间的平均速度为 m/s ,B 点的瞬时速度更接近于速度更接近于 m/s. 图3 答案 0.35 0.42 0.35 解析 由题意知,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02 s .A 、C 间的距离为14 mm =0.014 m ,A 、D 间的距离为25 mm =0.025 m. 由公式v =Δx Δt 得v AC=0.0142×0.02m/s=0.35 m/s,v AD=0.0253×0.02m/s≈0.42 m/s. s. B点的瞬时速度更接近于0.35 m/s. 一、打点计时器的应用原理及操作一、打点计时器的应用原理及操作例1使用打点计时器时应注意() A.无论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还是电火花计时器,都应该把纸带穿过限位孔,再把套在轴上的复写纸压在纸带的上面的复写纸压在纸带的上面B.使用打点计时器时应先接通电源,再拉动纸带.使用打点计时器时应先接通电源,再拉动纸带C.使用打点计时器拉动纸带时,拉动的方向应与限位孔平行.使用打点计时器拉动纸带时,拉动的方向应与限位孔平行D.打点计时器只能连续工作较短时间,打点之后要立即关闭电源.打点计时器只能连续工作较短时间,打点之后要立即关闭电源解析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复写纸,电火花计时器不用复写纸,故A错;实验时应当先接通电源,再拉动纸带,故B正确;为减小摩擦,拉动纸带的方向应当与限位孔平行,故C 正确;打点计时器不能长时间连续工作,故D正确.答案BCD [归纳总结]使用打点计时器的注意事项(1)使用打点计时器打点时,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打点稳定后,再拉动纸带.(2)打点前应使物体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臵.(3)打点计时器不能连续工作太长时间,打点之后应立即关闭电源.(4)对纸带进行测量时,不要分段测量各段的位移,正确的做法是一次测量完毕(可先统一测量出各个测量点到起始测量点O之间的距离).读数时应估读到毫米的下一位.针对训练1(多选)当纸带与运动物体连接时,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点迹,下列关于纸带上点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点迹记录了物体运动的时间.点迹记录了物体运动的时间B.点迹记录了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和某段时间内的位移.点迹记录了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和某段时间内的位移C.纸带上点迹的分布情况反映了物体的质量和形状.纸带上点迹的分布情况反映了物体的质量和形状D.纸带上点迹的分布情况反映了物体的运动情况.纸带上点迹的分布情况反映了物体的运动情况答案ABD 解析打点计时器每隔一定的时间打下一个点,因而点迹记录了物体运动的时间,也记录了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臵和某段时间内的位移;纸带上点迹的分布情况反映了物体的运动情况,而不能反映物体的质量和形状. 二、瞬时速度的计算和速度图象的画法二、瞬时速度的计算和速度图象的画法例2 在用打点计时器(电源频率为50 Hz)研究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直线运动的某次实验中,研究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直线运动的某次实验中,纸带的记录如图4所示,图中前几个点模糊,因此从A 点开始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试根据纸带求解以下问题:根据纸带求解以下问题:图4 (1)纸带的哪一端与物体相连?纸带的哪一端与物体相连? (2)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是多少?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是多少? (3)BD 段对应的平均速度是多大?段对应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4)打C 点时瞬时速度的大小?点时瞬时速度的大小?解析 (1)由物体的初速度为零,可判断纸带左端与物体相连.(2)由交流电源频率为50 Hz 知,相邻计时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02 s ,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则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Δt =5T =0.1 s. (3)由纸带可知x BD =(49.60-12.38) cm =0.3722 m. t BD=2Δt =0.2 s 由平均速度公式得v =x BD t BD =0.372 20.2 m /s =1.861 m/s . s. (4)C 点瞬时速度近似等于BD 段的平均速度,故v C =1.861 m/s. 答案 (1)左端左端 (2)0.1 s (3)1.861 m/s (4)1.861 m/s [总结提升](1)对纸带进行测量时,不要分段测量各段的位移,正确的做法是一次测量完毕(可先统一测量出各个测量点到起始测量点O 之间的距离).读数时应估读到毫米的下一位. (2)某点瞬时速度的测量:利用v =ΔxΔt ,其中Δx 为包含待测点的较近的一段距离. 针对训练2 除打点计时器外,人们还用频闪照相法来记录物体运动的时间和位移.如图5所示是采用每秒闪光10次的相机拍摄的小球沿斜面滚下的频闪照片,照片中每两个相邻小球的影像间隔的时间就是0.1 0.1 s s ,这样便记录了小球运动的时间,而小球运动的位移可以用尺子量出.尺子量出.图5 根据小球的频闪照片提供的信息在图6中作出小球的v -t 图象,并由图象确定第一次曝光时小球的速度.时小球的速度.图6 答案 v -t 图象见解析图图象见解析图 0.40 m/s 解析 可以求出第2、3、4、5次曝光时小球的速度. v 2=0.1600.2 m /s =0.80 m/s ,v 3=(0.300-0.070)0.2 m /s =1.15 m/s , v 4=(0.500-0.160)0.2 m /s =1.70 m/s , v 5=(0.710-0.300)0.2m /s =2.05 m/s , 小球的v -t 图象为直线(如图所示),延长图线可知第一次曝光时小球的速度v 1=0.40 m/s. 1.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时,接通电源与释放纸带让纸带(随物体)开始运动,这两项操作的先后顺序是() A.先释放纸带,后接通电源.先释放纸带,后接通电源B.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C.释放纸带的同时接通电源.释放纸带的同时接通电源D.先接通电源或先释放纸带都可以.先接通电源或先释放纸带都可以2.你左手拿一块表,右手拿一支笔,当你的合作伙伴沿直线拉动一条纸带,使纸带在你的笔下向前移动时,每隔1 s用笔在纸带上点下一个点,这就做成了一台“打点计时器”.如果在纸带上点下了10个点,则在打下的这些点的过程中,纸带的运动时间是() 3.如图7所示为某次实验时打出的纸带,打点计时器每隔0.02 s打一点,图中O点为第一个计数点,A、B、C、D为相邻的计数点,每相邻计数点间还有一个点未画出.根据图中标出的数据,打A、D两点时间内纸带的平均速度是,打B点时纸带的瞬时速度是,你能算出两点时间内纸带的平均速度吗?为什么?打O、D两点时间内纸带的平均速度吗?为什么?图7 一、选择题(1~3为单项选择题,4~6为多项选择题) 1.关于打点计时器的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的是6 V以下的直流电源以下的直流电源B.在测量物体速度时,先让物体运动,后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在测量物体速度时,先让物体运动,后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C.使用的电源频率越高,打出的两点间的时间间隔就越小.使用的电源频率越高,打出的两点间的时间间隔就越小D.电源的电压越高,打出的两点间的时间间隔就越小.电源的电压越高,打出的两点间的时间间隔就越小Hz的交流电,其相邻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若纸带上共打2.打点计时器所用的电源是50 50 Hz出N个点,这条纸带上记录的时间间隔为t,则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A.T=0.1 s,t=NTB.T=0.05 s,t=(N-1)TC.T=0.02 s,t=(N-1)TD.T=0.02 s,t=NT50 HzHz,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3.打点计时器使用交流电源的频率为50 验中,若交流电的频率变小了而未被发现,则测得小车的速度值与真实值比较将() A.偏大.无法判断.无影响 D.无法判断.偏大 B.偏小.偏小 C.无影响4.对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计时器的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计时器都使用交流电.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计时器都使用交流电B.两种打点计时器的打点频率与交流电源的频率一样.两种打点计时器的打点频率与交流电源的频率一样C.电火花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点是靠振针和复写纸.电火花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点是靠振针和复写纸D.电磁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点是靠放电针和墨粉纸盘.电磁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点是靠放电针和墨粉纸盘5.通过打点计时器得到的一条纸带上的点不均匀,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点密集的地方物体运动的速度比较大.点密集的地方物体运动的速度比较大B.点密集的地方物体运动的速度比较小.点密集的地方物体运动的速度比较小C.点不均匀说明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发生的位移不相等.点不均匀说明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发生的位移不相等D.点不均匀说明打点计时器有故障.点不均匀说明打点计时器有故障6.采用下列哪些措施,有利于减少纸带因受到摩擦而产生的误差() A.改用6 V直流电源直流电源B.将电磁打点计时器换成电火花计时器.将电磁打点计时器换成电火花计时器C.用平整的纸带,不用褶皱的纸带.用平整的纸带,不用褶皱的纸带D.纸带理顺摊平,不让它卷曲、歪斜.纸带理顺摊平,不让它卷曲、歪斜二、非选择题7.在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小车在重物牵引下运动的实验中,某同学有如下操作步骤:.在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小车在重物牵引下运动的实验中,某同学有如下操作步骤: A.拉住纸带,将小车移至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松开纸带后再接通电源.拉住纸带,将小车移至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松开纸带后再接通电源B.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并接好电路.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并接好电路C.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面悬挂适当的钩码.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面悬挂适当的钩码D.取下纸带.取下纸带E.放手,使小车在平板上运动.放手,使小车在平板上运动F.将纸带固定在小车尾部,并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将纸带固定在小车尾部,并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其中错误的步骤是,有遗漏内容的步骤是,将以上步骤完善后以合理的顺序排列为.其中错误的步骤是,有遗漏内容的步骤是,将以上步骤完善后以合理的顺序排列为.8.某同学在做“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实验时打出的纸带如图1所示,每相邻两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没有画出来,图中上面的数字为相邻两点间的距离,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为50 Hz. 图1 (1)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 s. (2)打第4个计数点时纸带的速度v4=m/s.(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9.用气垫导轨和数字计时器能更精确地测量物体的瞬时速度.如图2所示,滑块在牵引力作用下先后通过两个光电门,配套的数字毫秒计记录了遮光板通过第一个光电门的时间为Δt1=0.29 s,通过第二个光电门的时间为Δt2=0.11 s,已知遮光板的宽度为3.0 cm,则滑块通过第一个光电门和第二个光电门的速度大小分别为多少?(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图2 10.如图3所示,甲、乙两位同学对同一条纸带上的点进行测量读数,甲采取的方法是用刻所示,甲、乙两位同学对同一条纸带上的点进行测量读数,甲采取的方法是用刻度尺先测出AB间距离为x1,再分别测出BC间距离x2,CD间距离x3,DE间距离x4,再代入公式求解.而乙同学只把刻度尺零刻度线对齐A点,依次读出B、C、D、E 4点的刻度值x1、x2、x3、x4.通过计算的方法求出AB间距离为x1,BC间距离为x2-x1,CD间距离为x3-x2,DE间距离为x4-x3,再代入公式求解,你认为哪位同学的测量方法更好一些,误差更小一些?更小一些?图3 11.如图4所示是用小车拖动、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一条纸带,A、B、C、D、E为我们在.试求:纸带上所选的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 s.试求:图4 (1)打点计时器打下B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2)在图5中作出小车的速度—时间图象.时间图象.图5 1.答案 B 解析 开始记录时,开始记录时,应先给打点计时器通电打点,应先给打点计时器通电打点,应先给打点计时器通电打点,然后释放纸带,然后释放纸带,然后释放纸带,如果先放开纸带,再接通如果先放开纸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会导致物体运动较快,会导致物体运动较快,不利于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不利于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不利于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会对实验产生较大的会对实验产生较大的误差;同时先打点再释放纸带,可以使打点稳定,提高纸带利用率,可以使纸带上打满点,A 、C 、D 错误;B 正确. 2. 答案 B 解析 每隔1 1 ss 用笔在纸带上点下一个点,如果在纸带上点下了10个点,也就有9个时间间隔,所以纸带的运动时间是9 s .故选B. 3.答案 2.312 5 m /s 2.125 0 m/s 不能不能 不知道OD 段的时间间隔段的时间间隔 解析 根据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定义式求解. AD 段的平均速度 vAD =AD t AD =43.25-15.500.02×2×3×10-2 m /s =2.312 5 m/s. 当时间间隔很短时,可以用平均速度代替瞬时速度, 故打B 点时的瞬时速度v B =AC t AC =32.50-15.500.02×2×2×10-2 m /s =2.1250 m/s . s. 无法算出OD 段的平均速度,因为不知道O 、D 间有多少个点,因而不知道OD 段的时间间隔.1.答案 C 2.打点计时器所用的电源是50 50 Hz Hz 的交流电,其相邻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 ,若纸带上共打出N 个点,这条纸带上记录的时间间隔为t ,则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 A .T =0.1 s ,t =NT B .T =0.05 s ,t =(N -1)T C .T =0.02 s ,t =(N -1)T D .T =0.02 s ,t =NT 答案 C 解析 电源频率f =50 Hz ,则相邻点间的时间间隔T =1f =150s =0.02 s ,纸带上共打出N 个点,则有N -1个时间间隔,即t =(N -1)T ,C 正确.3.答案 A 解析 打点计时器打点的频率是由电源的频率决定的,且打点的频率等于电源的频率.当交流电的频率为50 Hz 时,打点计时器每隔0.02 s 打一个点;当交流电频率低于50 Hz 时,打点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将大于0.02 0.02 s s ,计算速度时如果仍按0.02 0.02 s s ,由v =Δx Δt 可知,将导致测量出的速度值大于其真实值.4.答案 AB 解析 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6 V 以下的交流电,电火花计时器使用220 V 的交流电,A 对;两种打点计时器的打点频率都由交流电源的频率决定,B 对;电火花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点是靠放电针和墨粉纸盘,C 错;电磁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点是靠振针和复写纸,D 错. 5.答案 BC 解析 纸带上每相邻两个点之间的时间间隔都相等,所以点密集的地方,说明相同长度的纸带通过打点计时器的时间长,所以物体运动的速度比较小,故A 错,B 对.点不均匀说明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发生的位移不相等,故C 对,D 错.6.答案 BCD 解析 改用6 V 直流电源,直流电源,打点计时器无法工作,打点计时器无法工作,A 项错误.项错误.电火花计时器与纸带间的摩擦电火花计时器与纸带间的摩擦更小,B 项正确.用平整的纸带,纸带理顺摊平能减小摩擦,C 、D 项正确.二、非选择题7.答案 A D BFCAED 解析 合理的步骤如下:B .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并接好电路F .将纸带固定在小车尾部,并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C .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面悬挂适当的钩码A .拉住纸带,将小车移至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 E .放手,使小车在平板上运动D .断开电源,取下纸带8.答案 (1)0.1 (2)1.20 0.11+0.129=d Δt =3.0×100.29 d Δt =3.0×100.11 =x AC 2T =52.0×1032×0.1 =x BD 2T =(84.0-24.0)×102×0.1 =x CE 2T =(120.0-52.0)×102×0.1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
高中物理实验测量速度和加速度

高中物理实验测量速度和加速度速度和加速度是物理中重要的概念,通过实验测量它们的值可以增进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本文将介绍高中物理实验测量速度和加速度的过程,并提供相应的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物体的位移和时间,计算出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并通过实验验证速度和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实验器材:1. 测量器(如尺子或软尺)2. 计时器或秒表3. 物体(如小球或块)4. 斜面或平滑的表面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测量器固定在适当的位置,并确保它能够准确地测量物体的位移。
2. 确定起点和终点:选取一个起点和终点,它们之间的距离应足够长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3. 测量位移:将物体从起点释放,让其沿着斜面或平滑的表面滚动或滑动,并使用测量器测量物体在起点和终点之间的位移。
4. 计时:用计时器或秒表计时物体从起点到终点所经过的时间,并记录下这个时间。
5. 计算速度: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物体在测量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速度的计算公式为:速度=位移÷时间。
6. 计算加速度:在实验中,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时刻的速度来计算物体的平均加速度。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为:加速度=(终末速度-初速度)÷时间。
实验注意事项:1. 确保实验环境安全,避免人身伤害和物体损坏。
2. 确保测量器的准确性,使用合适的测量器材。
3. 实施实验时保持仪器的稳定性,以避免由于外界因素引起的误差。
4. 重复实验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并计算实验结果的平均值。
5. 将实验数据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包括位移、时间、速度和加速度等相关数据。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测量,我们可以获得物体在实验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和平均加速度。
分析实验结果时,我们可以观察到物体在斜面上滚动或滑动时的速度和加速度不断变化。
而且,根据实验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物体在不同时间和不同位置时的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
通过本实验的数据和结果,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测量物体的位移和速度

测量物体的位移和速度物体的位移和速度是物理学中重要的概念,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测量物体的位移和速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并为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物体位移和速度测量方法,并讨论它们的原理和应用。
一、位移的测量方法1. 直尺法直尺法是测量物体位移最简单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适用于物体的直线运动,并假设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保持直线运动路径。
测量时,只需将直尺与物体的参考位置和末位置对齐,读取直尺上的位移数值即可得到物体的位移量。
然而,直尺法对于曲线运动或运动过程中的方向变化无法准确测量,因此在一些复杂情况下并不适用。
2. 高精度测距仪法高精度测距仪是一种利用电子测量技术测量物体位移的设备,具有高精度和灵活性的特点。
它可通过测量物体运动过程中的时间和速度来计算位移。
一种常用的高精度测距仪是激光测距仪,它利用激光束测量物体与测距仪之间的距离。
该方法适用于较长距离的位移测量,且可以实时测量运动物体的位移变化。
3. 光电测量法光电测量法常用于测量物体的短距离位移。
它利用光电编码器或光电门等装置,通过测量光源被物体遮挡的时间来计算位移。
该方法具有快速、精确的特点,广泛应用于机械加工、自动控制等领域。
二、速度的测量方法1. 平均速度法平均速度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测量物体速度的方法。
它通过测量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来计算速度。
公式为:速度=位移/时间。
然而,平均速度法只能得到物体在整个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无法反映物体速度变化的细节。
2. 瞬时速度法瞬时速度法是一种能够准确测量物体速度变化的方法。
它通过测量物体在某一瞬间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来计算速度。
对于直线运动,可以通过微分法求得瞬时速度的导数形式。
对于曲线运动,需采用微元法进行计算。
瞬时速度法在研究物体运动规律和分析速度变化时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3. 高速摄影法高速摄影法是一种通过连续拍摄物体运动图像来测量物体速度的方法。
测量速度的18种方法

测量速度的18种方法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命题更加注重新课程理念的领航作用,“考试容要实现与高中新课程容的衔接,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这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新考试观的核心容,这更是新高考的命题方向。
从近年高考命题来看,试题越来越体现这一新考试观的核心容。
而这一类问题的选材灵活,立意独特新颖,要求考生能从物理情境中研究对象和物理过程,建立物理模型,利用相应的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日常生活、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中,需要对某些物体的速度进行测量,如交通车辆的速度,子弹的速度,流体的流速,声、光的传播速度等等,那么速度测量方法有几种方法呢?笔者对此作了归纳总结如下,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1.利用计时器测速度利用电磁打点计时器(电火花计时器)在与运动物体相连的纸带上打点(孔)以记录运动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用刻度尺测出纸带某点与相邻点(计数点)间的距离,利用计算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
例1(09·理基卷-18)“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使用电磁式打点计时器(所用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得到如图1所示的纸带。
图中的点为计数点,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来,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实验时应先放开纸带再接通电源B.(S6一S1)等于(S2一S1)的6倍C.从纸带可求出计数点B对应的速率D.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02s解析: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实验时应先接通电源再放开纸带,A错.根据相等的时间间隔通过的位移有,可知(S6一S1)等于(S2一S1)的5倍,B错.根据B点为A与C的中间时刻点有,C对.由于相邻的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点没有画出,所以时间间隔为0.1s,D错.点评:利用方法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在力学实验中经常用到,提醒考生要掌握此方法。
高中物理实验测量加速度的方法

高中物理实验测量加速度的方法在高中物理实验中,测量加速度是非常重要且常见的任务。
加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的量度,是许多力学问题的核心参数。
下面将介绍几种测量加速度的常用实验方法。
一、小球自由下落法小球自由下落法是一种简单且有效的测量加速度的方法。
实验中,我们首先准备一个光滑的竖直运动轨道,轨道上有两个固定的刻度标尺,标尺之间的距离为L。
然后,我们用一个计时器记录小球自由下落的时间t,从而可以测量出小球下落的平均速度v。
根据物理学中的公式,我们知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a等于2L/t²。
二、动态平衡法动态平衡法是一种常用的测量加速度的方法。
实验中,我们将一个适当质量的小球放置在一个水平运动的平衡轨道上,然后运用质量块、弹簧等装置,使小球保持在一个动态平衡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小球受到的重力和弹力等力的平衡所产生的加速度可以通过测量弹簧的伸长量或者质量块的位移来计算得出。
三、受力表面法受力表面法是一种常见的测量加速度的方法。
实验中,我们需要准备一个平滑的倾斜面,并在其上放置一个物体。
通过调整倾斜角度和测量物体在不同角度下的运动时间,可以计算得出物体在倾斜面上的加速度。
根据斜面倾角和物体的运动时间,我们可以应用运动学公式推导得出加速度的数值。
四、旋转实验法旋转实验法是测量加速度的一种特殊方法,适用于某些特殊的物理实验。
在旋转实验中,我们通过将物体固定在转速恒定的转盘上,然后观察物体所受到的向心加速度来测量加速度。
通过调整转速和测量物体的运动半径,可以计算出所需的加速度。
总结在高中物理实验中,测量加速度的方法多种多样。
无论是小球自由下落法、动态平衡法、受力表面法还是旋转实验法,都有其各自的适用场景和操作要点。
通过实验的设计和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准确测量出物体的加速度,并进一步应用于力学和动力学的研究中。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任何实验之前,我们应该保证实验环境的安全,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并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
高中物理中常用的测量速度方法

高中物理中常用的测量速度方法瞬时速度可以用等效的方法近似测量。
通常我们研究的是一个作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其运动过程中选定一小段,用其平均速度近似地来代替瞬时速度。
这个平均速度,虽然只能粗略地反映运动质点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但如果我们把时间取得越短,物体速度的变化就越小,依据瞬时速度的表述,当该段时间趋向0时,这个平均速度的极限值就等于该时刻的瞬时速度。
一、打点计时器思想方法: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来粗略的代替这段时间内的某点的瞬时速度.所取的时间间隔越接近,该点计算出的瞬时速度就越精确。
例1.在用打点计时器测定手拉动纸带的瞬时速度实验中,得到如图所示的纸带,图中A,B,C,D,E为测量点,相邻测量点之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打点计时器交流电频率是50赫兹,求:V B=,V C=,V D=三点的瞬时速度.二、光电门当物体通过光电门时光被挡住,计时器开始计时,当物体离开时停止计时,这样就可以根据物体大小与运动时间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若计时装置具备运算功能,使用随机配置的挡光片(宽度一定),可以直接测量物体的瞬时速度。
例2.为了测定气垫导轨上滑块的加速度,滑块上安装了宽度为3.0cm的遮光板,如图所示,滑块在牵引力作用下先后匀加速通过两个光电门,配套的数字毫秒计记录了遮光板通过第一个光电门的时间为△t1=0.30s,通过第二个光电门的时间为△t2=0.10s,遮光板从开始遮住第一个光电门到开始遮住第二个光电门的时间为△t=3.0s.则(1)滑块上的遮光板通过第一个光电门时,速度大小为m/s;(2m/s;(3(4三、频闪照相用多次曝光把运动物体每隔一定时间间隔所在的位置记录在同一底片上的摄影技术叫频闪照相。
例3.有一高度为1.70米的田径运动员正在进行100米短跑比赛,在终点处,有一站在跑道终点旁边的摄影记者用照相机给他拍摄冲刺运动.摄影记者使用的照相机的光圈(控制进光量的多少)是16,快门(曝光时间)是1/60秒.得到照片后测得照片中人的高度为1.7×10-2米,胸前号码布上模糊部分的宽度是2×10-3米,由以上数据可以知道运动员冲刺时1/60秒内的位移是0.2m;冲刺时的速度大小是12m/s.四、超声波超声波每隔相等时间,发出一超声,每隔一段时间接收到物体反射回的该超声。
高中物理必修一实验用打点计器测速度

例如在实验中测量长度时,会存在偶然误差。为减小此 偶然误差,应通过多次测量来取平均值。
③ 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 区分计时点和计数点:
④ 手拉纸带时,速度应快一些,以防点迹太密集。
纸带与限位孔、墨粉纸盘的摩擦
电源频率为50Hz时,打点时间间隔为0.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 4 节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速度计算公式: 刻度尺
用秒表测量较短的时间时,误差较大
电磁打点计时器
电源
原理
阻力 来源
打点 时间 间隔
精确 程度
电火花打点计时器
电磁打点计时器
电火花打点计时器
电源
4~6V低压交流电源
220V交流电源
原理
阻力 来源
打点 时间 间隔
精确 程度
电源频率为50Hz
△x
△ t =_0_._1_s
点迹的疏密与速 度有什么关系?
如何测出E点的瞬时速度? 不准确
A
B
C
D
准确可行
MN
不可行
➢ 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瞬时速度
测量原理: 测量某一位置的瞬时速度,可以取包含这一位置在
内的一小段位移△x(一般在该点两侧各取一点),测出 这一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用这个平均速度粗略代替纸 带经过该位置时的瞬时速度。
计时点 (3)接通电源,释放纸带;
3、一同学在使用打点计时器时,纸带上点不是圆点而是一些短线,这可能的原因是(
)
打点计时器不能连续工作太长时间,打完点后应立即关闭电源。
③ 释放物体前,应使物体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
纸带与限位孔、墨粉纸盘的摩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速度.所取的时间间隔越接近,该点计算出的瞬时速度就越精确。
例1.在用打点计时器测定手拉动纸带的瞬时速度实验中,得到如图所示的纸带,图中A,B,C,D,E为测量点,相邻测量点之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打点计时器交流电频率是50赫兹,求:
V B=,V C=,V D=三点的瞬时速度.
二、光电门
当物体通过光电门时光被挡住,计时器开始计时,当物体离开时停止计时,这样就可以根据物体大小与运动时间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若计时装置具备运算功能,使用随机配置的挡光片(宽度一定),可以直接测量物体的瞬时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