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课文详解

合集下载

【语文知识点】月光曲课文原文及赏析

【语文知识点】月光曲课文原文及赏析

【语文知识点】月光曲课文原文及赏析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一个传说。

下面整理了课文原文,供大家参考。

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

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

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

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该有多好哇!”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

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

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

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

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

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

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六年级语文重要课文知识点讲解:《月光曲》.doc

六年级语文重要课文知识点讲解:《月光曲》.doc

六年级语文重要课文知识点讲解:《月光曲》课文题目《月光曲》1.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读后,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和爱戴之情。

2.对句子的理解。

①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答: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是盲姑娘一直以来的愿望,而盲姑娘把这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说明了她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她十分理解哥哥说的”音乐会入场券太贵,咱们又太穷”话中含有的不安和痛楚之意,她对自己说的那句话感到不安和后悔。

这”随便说说”,让我们感受到了盲姑娘的善解人意,让我们感受到淡淡的凄楚和酸涩,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盲姑娘那种被生活所迫,而强压住内心对音乐热爱的无奈。

是啊,生活本来就已经很艰难了,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是多么奢侈而又无望的事啊!学习本句,要侧重语意的领会。

可通过联系上文中兄妹俩的对话,反复朗读,让学生领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②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答:”多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多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

句子中的两个”您”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

后来她做出了判断,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贝多芬才行,因此第二个”您”就很肯定。

梦寐以求的愿望变成现实,盲姑娘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

盲姑娘的这几句话使贝多芬十分激动,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这么爱音乐,又这样懂音乐,这是知音啊!正因为遇到了知音,贝多芬才产生要为她弹奏第二支曲子的想法──创作的激情顿时而生。

③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答:”清幽”,秀丽、幽静。

清亮如水的月光下,一切是那么朦胧,那么美,就连破旧的茅屋也显得诗情画意。

月光曲课文讲解

月光曲课文讲解

月光曲课文讲解
月光曲是一篇描绘月亮美丽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月光曲的背景、作者以及文章的主题。

月光曲的作者是一位德国作曲家,他的名字叫约翰·威廉·格奥尔布雷特。

月光曲是在1775年创作的,当时作曲家还是一个年轻的艺术家。

虽然月光曲是一首轻松愉快的曲子,但它蕴含着深刻的思想。

月光曲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作曲家的一次露天音乐会。

那是一个美丽的夜晚,月光洒在舞台上,使得音乐家们的演出格外精彩。

这也许就是月光曲这个名字的由来。

在这首曲子中,作曲家格奥尔布雷特用自己的音乐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对人生的思考。

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中也充满了困难和挑战。

为了创作月光曲,作曲家必须面对当时的流行音乐风格,同时还要结合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

这种风格融合了巴洛克和古典音乐的特点,既体现了作曲家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又体现了他对个人艺术思想的表达。

月光曲的演奏和录音也成为了历史上的经典。

许多著名的音乐家都曾尝试演奏月光曲,其中包括浪漫主义音乐家肖邦、指挥家卡尔·尤因、钢琴家约翰·菲尔等。

这些演奏和录音不仅让人们欣赏到了月光曲的美丽,还让人们感受到了作曲家格奥尔布雷特独特的音乐风格。

总的来说,月光曲是一首充满诗意和思想深度的作品。

它体现了作曲家格奥尔布雷特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同时,它也展示了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特点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我们应该好好欣赏月光曲的美,同时也要体会它所蕴含的深刻思想。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2课《月光曲》图文讲解+练习(全)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2课《月光曲》图文讲解+练习(全)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2课《月光曲》图文讲解+练习知识点生字组词:谱:谱曲谱写歌谱棋谱乐谱年谱莱:莱卡莱塞莱茵河茵:茵褥绿茵茵绿草如茵盲:盲人盲目盲道盲从文盲色盲纯:纯熟纯洁纯蓝纯净清纯纯真键:按键琴键键盘关键键入霎:霎时一霎霎时间缕:缕述一缕炊烟条分缕析一丝一缕陶:陶醉陶瓷彩陶陶器陶俑陶土多音字:乐:yuè音乐lè快乐弹:tán弹力dàn弹弓形近字:键(键盘)健(健康)霎(霎时)雾(云雾)陶(陶瓷)淘(淘气)词语解释:幽静:寂静。

断断续续:时而中断,时而继续。

文中指琴声不连贯。

清秀:美丽而不俗气。

纯熟:很熟练。

清幽:(风景)秀丽而幽静。

微波粼粼: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恬静:安静;宁静。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记录: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

反义词:幽静——喧闹微弱——强烈陌生——熟悉纯熟——生疏断断续续——接连不断近义词:著名——闻名清秀——秀丽激动——兴奋纯熟——熟练恬静——安静照耀——照射陶醉——沉醉词语搭配:(幽静)的小路(清幽)的月光(美妙)的琴声(波涛汹涌)的大海课文主题:本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故事,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以及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

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妙乐曲的创作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源于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课内问题:1、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答:这篇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俩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2、体会贝多芬和兄妹俩的品格。

答:贝多芬:同情劳苦大众,具有音乐天赋和卓越才华。

兄妹俩:虽然生活艰苦,但热爱音乐,对生活充满乐观态度;相互关心、体贴.感情深厚。

3、贝多芬为什么弹琴给盲姑娘听?答:因为贝多芬听到茅屋里传出自己的钢琴曲,又听到兄妹俩的谈话,他为他们生活在穷苦中却仍热爱音乐、追求艺术所感动,所以要弹琴给盲姑娘听。

《月光曲》文本解读

《月光曲》文本解读

Z HONG GUO NONG CUN JIAO YU一、文本简介《月光曲》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被一对穷苦兄妹的境遇感动而触发灵感,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体现了贝多芬同情贫苦人民的善良品格。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学习能力,大多数学生能初步感知课文,但还不能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学生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联想的能力还很薄弱。

三、根据学情,必须处理的语言文字训练点(一)单元知识目标1.在朗读中感悟文章内涵,体会人物品格。

2.抓住课文的情节主线———读课文、品文字。

(二)本课知识重点1.通过理解人物对话,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2.分辨事实和联想,体会联想的好处。

四、语文知识点的处理方式(一)通过理解人物对话,体会人物性格特点丰富的语言描写,能恰到好处地反应人物的内心世界,充分凸显人物形象。

对于这个知识点的处理,我具体分为以下四步:第一步,在教学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时我会出示句子:“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到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让学生自由读一读这句话,说一说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根据学生的汇报我顺势小结:盲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只要能听一听贝多芬的演奏就会很高兴、很满足;同时,也说明她很喜欢音乐。

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进入情境,体会人物性格,在理解盲姑娘的话是什么意思时,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环节,请学生选择。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意思是:a.哥哥,我和你说着玩的。

()b.哥哥,你不要伤心,这音乐会对我来说可听,可不听,你别在意。

()c.姑娘在安慰哥哥,不想让哥哥着急,其实,她很想听音乐会。

()这样,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姑娘在安慰哥哥,不想让哥哥着急,其实,她很想听音乐会。

接着我继续提问:通过这句话你又读懂了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我顺势引导学生体会盲姑娘是一个热爱音乐、善解人意的人。

六年级上册语文《月光曲》课文原文及练习题

六年级上册语文《月光曲》课文原文及练习题

六年级上册语文《月光曲》课文原文及练习题《月光曲》课文原文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很多闻名的乐曲。

其中有一首闻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奇是这样谱成的。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

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漫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

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该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姑娘说∶“哥哥,你别难受,我不过任凭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

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

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

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白。

皮鞋匠观察进来个生疏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赶忙站起来让座。

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刚弹的那首曲子。

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感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答复,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

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似乎披上了银纱,显得非常清幽。

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悄悄地听着。

他似乎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突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舒适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射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奇妙的琴声沉醉了。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二课《月光曲》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二课《月光曲》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导语】《⽉光曲》⼀⽂讲述了德国⾳乐家贝多芬即兴创作《⽉光曲》的故事,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民的同情和热爱,以及他丰富的想象⼒和卓越的才华。

同时也告诉⼈们,美妙乐曲的创作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更源于⾼尚⽽真挚的情感。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第⼆⼗⼆课《⽉光曲》课⽂原⽂ 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的乐曲。

其中有⼀⾸的钢琴曲叫《⽉光曲》①,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有⼀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个⼩镇上。

⼀天夜晚,他在幽静的⼩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所茅屋⾥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

贝多芬⾛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有⼈在谈话。

⼀个姑娘说:“这⾸曲⼦多难弹哪!我只听别⼈弹过⼏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听贝多芬⾃⼰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个男的说:“是呀,可是⾳乐会的⼊场券太贵了,咱们⼜太穷。

”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 贝多芬听到这⾥,推开门,轻轻地⾛了进去。

茅屋⾥点着⽀蜡烛。

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鞋。

窗前有架旧钢琴,前⾯坐着⼀个⼗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站起来问:“先⽣,您找谁?⾛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曲⼦给这位姑娘听的。

”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

贝多芬坐在钢琴前⾯,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曲⼦。

盲姑娘听得⼊了神,⼀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吧。

” ⼀阵风把蜡烛吹灭了。

⽉光照进窗⼦,茅屋⾥的⼀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光,按起了琴键。

⽪鞋匠静静地听着。

他好像⾯对着⼤海,⽉亮正从⽔天相接的地⽅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亮越升越⾼,穿过⼀缕⼀缕轻纱似的微云。

北师小学语文四上第九单元《月光曲》课文解读

北师小学语文四上第九单元《月光曲》课文解读

课文解读
《月光曲》是一首著名的钢琴独奏曲,具有清新、激越的意境和优美、和谐的曲调。

贝多芬被后人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交响曲作家。

他用音乐表达“全世界人民团结拥抱起来,像兄弟一样,经过艰苦的斗争,才能获得真正的欢乐”的理想。

他认为艺术是贡献给人民的,他曾写道:“我的艺术应当为穷苦人造福。

当我能接近这地步时,我该多么幸福啊!”
课文《月光曲》通过记叙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故事,表现了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的人民性。

课文是按照情节的发展记叙的:(数字为自然段序数)
故事是从贝多芬听见路旁传出钢琴弹奏开始的。

第2自然段描写了当时的环境:“夜晚”,“一个小镇”,从“一所低矮的房屋里”传出贝多芬的曲子,这一方面说明贝多芬的名气很大,他的作品几乎家喻户晓;另一方面说明贝多芬的作品受到广大穷苦人们的喜爱。

“断断续续的钢琴声”是个疑点,也许钢琴有毛病,也许曲子太难,也许弹琴人识谱弹奏有困难……这些在下文都有交代,这里只是埋下伏笔。

听到有人在弹自己的曲子,贝多芬“驻足倾听”,这时他本来可能只是想听弹琴人是否理解和把握好自己的曲子,但是他却听到了两兄妹的对话,因而得知他们很穷苦,姑娘非常渴望“听一听贝多芬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光曲》详解一、课文简说。

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读后,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和爱戴之情。

对于《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及表达的情感,作者以生动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天高云淡月朗星稀,平静的海面上“洒满了银光”,这时月下的一切是那么幽静。

月亮“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我们在体味作者用词精妙的同时,更为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和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所感动。

哥哥因为“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家里“又太穷”,无法使妹妹得到满足而遗憾内疚。

妹妹听出哥哥话中的不安之意,反过来温言相慰,懂事地叫哥哥“别难过”。

兄妹互相体贴,手足之情感人至深。

盲姑娘把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于凄楚中饱含了对哥哥的体贴。

正是盲姑娘兄妹的手足深情,感动了贝多芬,使得他即兴创作《月光曲》,并为之演奏。

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文章熔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文字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二是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联想,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感情更深刻。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难点是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因为它关系到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激情来自何处,这一点课文没有具体的答案,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教学,才能突破难点。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是盲姑娘一直以来的愿望,而盲姑娘把这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说明了她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她十分理解哥哥说的“音乐会入场券太贵,咱们又太穷”话中含有的不安和痛楚之意,她对自己说的那句话感到不安和后悔。

这“随便说说”,让我们感受到了盲姑娘的善解人意,让我们感受到淡淡的凄楚和酸涩,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盲姑娘那种被生活所迫,而强压住内心对音乐热爱的无奈。

是啊,生活本来就已经很艰难了,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是多么奢侈而又无望的事啊!学习本句,要侧重语意的领会。

可通过联系上文中兄妹俩的对话,反复朗读,让学生领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②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多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多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

句子中的两个“您”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

后来她做出了判断,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贝多芬才行,因此第二个“您”就很肯定。

梦寐以求的愿望变成现实,盲姑娘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

盲姑娘的这几句话使贝多芬十分激动,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这么爱音乐,又这样懂音乐,这是知音啊!正因为遇到了知音,贝多芬才产生要为她弹奏第二支曲子的想法──创作的激情顿时而生。

③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清幽”,秀丽幽静。

清亮如水的月光下,一切是那么朦胧,那么美,就连破旧的茅屋也显得诗情画意。

这样的美,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

此情此景,深深打动了贝多芬,他“望了望”穷兄妹俩,同情之心油然而生。

是啊,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而又爱好音乐的人们,这样想着,使他情不自禁地按起琴键来。

④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微波粼粼”,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形容水清澈的样子。

“霎时间”,极短的时间。

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

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

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轻幽舒缓。

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

随着景象的变化,音乐气势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

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强音乐骤然响起。

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

多么美丽的画面,多么丰富的联想!时而舒缓,时而明快,时而悠扬,时而激烈。

清新梦幻的境界,优美和谐的曲调,让我们不得不叹服贝多芬高超的技艺。

⑤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恬静”,形容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色。

脸上是“恬静”的,心里是舒适安逸的。

“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

“波涛汹涌”,波浪猛烈地向上涌。

“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又是多么光明美好的景象,这正是兄妹俩所向往的情景。

贝多芬的琴声带给了兄妹俩无穷无尽的想象。

音乐,真的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2)对词语的理解。

断断续续:时断时续,本文指琴声不连贯。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课文中指优美的琴声让兄妹俩听得入迷,似乎忘掉了周围的一切。

苏醒:昏迷后醒过来。

课文中指穷兄妹俩从美妙的音乐中回过神来。

二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4.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三教学建议1.这篇课文在知识思想情感意境等方面同当前六年级学生都有一定的距离,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教学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讨论。

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去说去想象。

在自读自悟中理解语言文字,感受《月光曲》的美好。

2.课文意境隽永文质兼美,蕴涵着丰富的美育因素。

无论是乐曲语言情感,都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可从以下三方面体会:①从鲜明的形象中领略人格美。

《月光曲》一文塑造了贝多芬穷兄妹俩两种人物形象。

教学时,可以抓住人物的外在形象,揭示人物的心灵美,使学生受到人格力量的陶冶。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钢琴家,理解这一人物形象时,教师着重向学生介绍他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

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从贝多芬为穷兄妹俩弹奏乐曲这一故事中,让学生感受到贝多芬不辞劳苦,一心为民作曲弹琴的精神。

作为劳苦大众的代表穷兄妹俩,他们生活很困苦,但十分爱音乐,对生活充满了乐观的态度。

穷兄妹俩能相互关心相互体贴相依为命,这种善良的品性正是审美教育的“源流”。

②从生动的语句中感受文之美。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听再听,而文中的词句更值得反复诵读体会,以帮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

如,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可以指导学生抓住“水天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并练说:“通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到海面由平静──波涛汹涌,体会到乐曲由舒缓流畅──高亢激昂。

此时,即使学生没亲耳聆听《月光曲》,也能通过充溢着优美意境的语言文字,想象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

③从优美的乐曲中品味艺术美。

《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其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音乐爱好者。

课文中,美妙的琴声让兄妹俩深深“陶醉”,“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这些都体现了音乐艺术的巨大感染力。

教学时,教师可以播放《月光曲》的音乐,让学生配乐诵读,从而切身体会音乐的旋律,感受艺术的魅力。

3.分清课文中的事物与联想。

在教学第八九自然段时,让学生先读文,再看图,知道哪些语句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

如,贝多芬面对纯洁善良酷爱音乐的盲姑娘,思绪万千,心情激荡,决定再给她弹一首曲子。

这时,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屋里显得格外清幽,这些描写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事物。

贝多芬此时弹起的《月光曲》,正是从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音乐联想。

那微波粼粼的海面景象,仿佛是穷兄妹俩淳朴美丽善良勤劳的美好情操;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波涛汹涌的海面,仿佛是贝多芬在替兄妹俩向不平等的社会提出的抗议,为兄妹俩鸣不平。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如果去掉这些联想的句子,只是实实在在的事物,这段文字就失去了一大半的美。

通过学生的比较阅读,教师总结:在阅读文章时注意分辨事物和联想,就能按照作者的思路,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平时观察时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得具体,并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

4.课文景美情深,根据这一特点,整篇课文的朗读应该是徐缓抒情的基调,只有个别地方,如,描写风起浪涌的大海的语句,语调是激昂的。

要通过指导,把人物思想感情变化的层次表现出来。

比如,盲姑娘想听贝多芬演奏的急切心情;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隐隐痛楚;贝多芬说明来意时的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都应该读得恰如其分,读出其中所蕴含的感情。

5.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茵”读“yīn”,不读“yīng”;“霎”读“shà”,不读“chà”;“粼”的左半部分要范写清楚。

“盲”上边一个“亡”,是“无”“没有”的意思,下面一个“目”,没有目,就是瞎子盲人,这正是“盲”的意思。

老师可以提醒学生从汉字的构字规律对字词进行分析比较。

此外,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读准“啊”的变调,如,这首曲子多难弹啊“nɑ”,那有多好啊“uɑ”,弹得多纯熟啊“uɑ”。

四教学案例片段一:由点及面,层层剖析《月光曲》里写贝多芬走近茅屋时琴声突然停了,屋里传来了兄妹俩的对话。

这段对话的最后一句是妹妹说的话:“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师:“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生:没有考虑,顺便说的话。

师:“随便说说”指的是哪句话?生:指的是“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

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师:盲姑娘的话真的是随便说说吗?生:不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