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主要海湾水环境
泉州湾近岸海域水质状况调查与评价

泉州湾近岸海域水质状况调查与评价篇一:泉州环境专题铸绿色长城,造美丽泉州1、泉州地区目前存在的环境问题泉州目前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水平较高,资源数量多,总量大。
主要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资源、海洋资源、矿产资源。
但局部地区还存在着环境污染。
部分农村没有合理的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的措施。
对工厂的排污的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由于没有注意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有退化的现象。
另外工业的发展也加剧了水污染。
植被退化状况:草地、森林的退化状况。
土地退化状况:水土流失、沙漠化、盐渍化等。
水生态失衡状况:江河断流、洪涝、湖泊萎缩、地下水位下降等。
污染状况:点源和面源污染状况。
生物多样性破坏状况:物种减少、退化等。
主要有水污染,大气污染,海域沿岸的水污染。
(一)泉州市陆域及海域水污染(1)陆域水污染晋江水系是泉州市的主要水体。
其中金鸡水闸至河口长21公里,为感潮河段。
泉州市陆域水系主要指晋江水系,其水系包括上游东、西溪及下游的南、北干渠。
其他各小支流多数直接入海。
晋江水系主要河段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排放和cod排放直接导致水污染。
(2)海域水污染根据实验调查,泉州湾为ii级水质,主要污染物是油类,崇武海区为i级水质;祥芝海区为i级水质;永宁海区为i 级水质;深沪海区为ii级水质,主要污染物是无机磷,围头澳为i级水质;晋江东部海区为ii级水质,主要污染物为无机磷;安海湾为i级水质;湄洲湾潮间带及海域为i级水质。
评价结果表明,泉州市沿海海域泉州湾,深沪湾及晋江东部海域为ii级水质,其余各海区为i级水质。
主要污染物是油类和无机磷。
海湾内的污染物含量相对较高,有机污染物含量偏多,这是我国多数港湾、近岸海域普遍存在的现象。
油类及无机磷含量与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排放,以及农业肥料的流失有关。
磷是海洋含量浮游生物的营养物质,磷氮等营养元素如大量增加,再加上适宜的环境条件,就,有可能诱发“赤潮”污染的发生,近年来我市海域己发生过“赤潮污染”,给沿海渔业及养殖也造成很大损失。
龙海市地理环境

龙海市地理环境
龙海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处福建东南沿海的中部,东临台湾海峡,南界南海,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滨海城市。
龙海市地理环境优越,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特点。
自然气候
龙海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温和多雨,适宜农作物生长。
由于受到台湾海峡的影响,龙海市夏季多台风登陆,需做好防灾准备。
地形地貌
龙海市地势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形起伏不大。
市区位于海拔较低的平原地带,而周边山区山峦叠翠,风景如画。
龙海市的海岸线长,拥有许多优美的沙滩和海湾,是理想的休闲度假胜地。
水系地貌
龙海市水系发达,境内河流众多,主要河流有九龙江、大溪河等。
水资源丰富,为当地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了重要保障。
同时,龙海市也注重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致力于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总体来说,龙海市地理环境优越,气候宜人,地形优美,水资源丰富。
这些优势为龙海市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福建省近岸海域海洋生态健康评价与分析

福建省近岸海域海洋生态健康评价与分析1.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2.莆田职业技术学校;3.福建省湄洲湾环境监测站蔡爱萍1,2洪雄业3 杨玉波3[摘要] 根据《近岸海洋生态健康评价指南》中的“河口及海湾生态系统生态环境健康评价方法”,利用2006年~2010年以来福建省环保厅的近岸海域监测网络的监测数据及相关文献资料,对福建省近岸海域的海洋生态健康状况进行分析评价。
评价结果显示:福建省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健康指数为60.3,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水环境、沉积物、生物残毒和栖息地环境处于健康状态,而生物处于不健康状态。
根据当前实际情况,该文从法律保障、管理机制和补偿机制等方面提出了适合保持生态健康的具体策略,为推动福建近岸海域经济发展与海域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福建省 近岸海域 生态 健康评价海洋生态系统是由海洋中复杂的生物群落和环境条件组成的生命支持系统。
海洋是全球污染物的最终归宿,污染物通过生物富集和食物链传递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造成潜在威胁。
海洋环境污染与破坏一旦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整个海洋生态系统就会崩溃,从而产生生态安全问题[1,2]。
当人们在关注生态环境的同时,对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国家海洋局[3]将生态系统健康定义为:“生态系统保持其自然属性,维持生物多样性和关键生态过程稳定并持续发挥其服务功能的能力。
”1 概况福建省海域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海港资源、渔业资源、海涂资源、海洋矿产及海洋能资源相当丰富,是进行海洋开发、发展海洋经济的广阔场所。
近年来,沿海各地市一系列开发海洋的重要举措,表明福建省实施海洋大开发的时代已经到来。
由于近岸港湾资源的稀缺性、综合性和海洋开发强度的不断加大,海洋生态保护问题日益突出,使得这些海湾的开发与生态保护调控越发显得艰巨而复杂,并将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进程的发展而日益凸显出来。
目前,仍鲜有文献对福建近岸海域生态健康状况进行评价。
2012年春秋季罗源湾表层海水水质状况及富营养化评价

或建 设 中 ; 截至到 2 0 0 5年 , 整 个 湾 已建 和 计 划建 设
的港 口和 围垦海域 面积 , 占到 了整 个 罗 源 湾海 域 面 积 的约 4 9 %; 根 据 罗 源 湾 中长 期 规 划 目标 , 到2 0 1 5 年将 建成 环罗 源 湾临港 经 济 区雏 形 , 并于 2 0 2 0年建 成功 能完 备 的临 港经 济区 .
关键词: 海洋化 学; 海水水质 ; 富营养化 ; 分级控制 区; 控制 目标 ; 罗源湾
D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2 0 9 5 49 7 2 . 2 0 1 5 . 0 2 . 0 1 4
中 图分 类号 : P 7 3 4
文献标识码 : A
王继纲 ,邝伟 明, 霍云龙 , 黄海宁 , 陈金 民
(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 福建 厦 门 3 6 1 0 0 5 )
摘要: 根据 2 0 1 2年 5 、 1 0月春秋 两季福 建省 罗源湾 海水化 学调 查数 据 , 对 罗源湾 内的 4个 海 洋环 境 分级 控制 区的水 质状 况及 水质控 制 目标 实现情 况进 行 了分析 , 并 对该 湾 的营养 盐含 量 的平 面分 布 、 季 节 变化 、 N / P比值 结构进行 了分析 , 对 罗源 湾水体 富 营养化 程度 进行 了评 价. 调 查 结果 显示 , 罗源
湾 主要 污染 物 质 为 无机 氮和 活性磷 酸 盐 , 春秋 季 无机 氮平 均含 量 分 别 为 0 . 3 6 3 mg / d m 和 0 . 4 2 8
m g / d m , 活性磷 酸盐 平均含 量分 别 为 0 . 0 3 9 m g / d m 和 0 . 0 6 2 m g / d m , 含 量均 显著 高于该 湾功 能 区
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福建 省近岸海域污染 源主要来自陆域 和海域两大部 分,陆源污染源主要有工业废水污染源、生活污染源以及
2010 年第 6 期(总第 42 期)
95
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禽畜养殖、农业污染源等,污染物类型主要为 COD、氨氮、 石油类等。 2.1.1 直排海污染源
根据环境统计资料,2008 年福建省沿海 6 个地市直排
4042.46
24.30
28795.50
332.91
48.60
1441.80
591.50
946400.00
18395.65
—
30.40
25201.60
1878.72
—
87482.85 2453.28
1.67
3522.49
298.35
27.41
1004.18
14.20
36778.00
1299.54
59.17
2008 年福建省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因子仍是 无机氮、活性磷酸盐。
海域 名称
宁德 福州 莆田 泉州 厦门 漳州 全省
一类 8.3 8.3 9.1 18.2 0 0 7.7
表 1 福建省近岸海域质量现状(2008 年)
各类海水比例(% )
二类
三类
四类
劣 四类
功能 区达 标率 ( %)
南安市地理环境

南安市地理环境
南安市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地处闽南金三角腹地,地理位置优越。
南安市地势起伏较大,主要分布在丘陵和平原地区。
市境内有湄洲岛、东峤岛等多个岛屿,沿海地区景色优美。
南安市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适宜农作物生长。
市内有多条河流穿境而过,水资源丰富。
湄洲湾是南安市著名的海湾,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南安市的地理环境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自然风光
南安市山清水秀,自然风光优美。
市内有多座山峦起伏,丰富的植被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市境内的湄洲湾海水清澈见底,海滩洁净宽阔,是理想的海滨度假胜地。
同时,南安市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灰岩、沙石等,为当地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南安市地理环境多样丰富,为市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休闲娱乐选择。
气候特点
南安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温和干燥。
春秋两季气候宜人,是旅游的最佳季节。
市内降水充沛,水汽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南安市气候宜人,四季分明,适宜居住和旅游,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和投资者前来南安市置业投资。
福建近岸海域海底地貌研究

福建近岸海域海底地貌研究一、本文概述《福建近岸海域海底地貌研究》一文旨在对福建省近岸海域的海底地貌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
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其近岸海域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复杂的海底地貌形态。
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明确了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接着,文章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海底地貌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包括海底地形测量、海底沉积物分析、海底地貌分类等方面,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支持。
在此基础上,文章详细描述了福建近岸海域的海底地貌特征,包括海底地形、海底地貌类型、海底沉积物分布等。
通过对这些特征的深入分析,揭示了福建近岸海域海底地貌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
文章还探讨了福建近岸海域海底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分析了人类活动对海底地貌的影响和潜在风险。
这对于制定合理的海洋开发政策、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总结了研究成果,提出了福建近岸海域海底地貌研究的展望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福建近岸海域的海底地貌特征,还为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本研究的主要区域聚焦于福建省近岸海域,涵盖了福建沿海的所有重要海域,包括闽江口、厦门湾、泉州湾等主要港口和海湾。
这些区域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海洋环境,对于福建省的海洋经济、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数据来源方面,本研究主要采用了多源、多尺度的海洋地理数据。
其中包括了海洋地形数据,这些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海洋局发布的海洋地形图,提供了海底地形的高程模型(DEM)数据,为海底地貌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还采用了海洋气象、水文等环境数据,这些数据来源于福建省气象局、海洋环境监测站等机构,为我们理解海底地貌的形成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环境背景。
除了上述的基础数据外,本研究还结合了遥感影像数据,包括卫星遥感影像和无人机航拍影像,这些数据能够提供大尺度的海底地貌信息,对于识别和解析海底地貌特征具有重要的作用。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1-2020)的通知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1-2020)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6.15•【字号】闽政[2011]51号•【施行日期】2011.06.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1~2020)的通知(闽政〔2011〕51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福建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1~2020)已经省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福建省人民政府二〇一一年六月十五日福建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1年~2020年)二〇一一年六月前言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介于东经11550~12043,北纬2330~2822之间。
东临台湾海峡,与台湾省隔海相望,北接浙江省,西连江西省,西南部与广东省接壤。
福建省海域总面积1360万公顷,大陆岸线总长3752千米,海岸线直线长度535千米,海岸线曲折率为1∶7.01。
全省分布有海岛2215个,面积大于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1321个,海岛总面积11.56万公顷,海岛岸线总长2503千米。
福建省拥有丰富的港口资源、渔业资源、滨海旅游资源、盐业资源、砂矿资源、风能和海洋能资源等,具备发展海洋经济的良好资源条件和突出区位优势。
沿海分布大小海湾125个,海湾屏蔽性好,条件优良,有7个海湾可大规模开发建设5万吨级以上的深水泊位,其中多处可建设20~30万吨的超大型深水泊位,岸线资源为全国之最。
海洋渔业资源丰富,近海有海洋生物3312种,其中鱼类752种,水深200米以内的海洋渔场面积1215万公顷,沿海浅海滩涂资源丰富,可利用养殖面积达15万公顷。
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岛屿众多,滨海文化渊源深厚,滨海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海岸带和近海海域蕴藏的矿产资源已发现60多种,矿产地300多处,其中20多种具有工业利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主要海湾水环境质量通报(2010年第二季度)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二○一○年六月印发根据2010年第二季度我省主要海湾环境质量监测结果,经分析评价,现将主要海湾环境质量状况通报如下:一、主要海湾功能区水环境质量状况(一)污染状况2010年第二季度,我省主要海湾受污染海域面积1071.1平方千米,占全省主要海湾总面积的22%,较上季度减少925.5平方千米。
其中各主要功能区污染状况如表1所示:表1 2010年第二季度主要功能区污染状况统计表 (单位:平方千米)2010年第二季度,我省13个主要海湾中大部分海湾增养殖区水环境质量继续好转,受污染面积较第一季度减少16%。
湄洲湾、深沪湾和诏安湾等3个海湾的增养殖区环境质量符合要求的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而其他10个海湾增养殖区水质因无机氮或活性磷酸盐超标,无法达到增养殖区要求的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
此外,沙埕港和泉州湾部分增养殖区还存在粪大肠菌群超标的现象。
航道、港口区的水环境质量较上季度也有改善,但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超标现象依然存在。
除兴化湾、湄洲湾、深沪湾、东山湾和诏安湾外的其他8个海湾航道、港口区因无机氮或活性磷酸盐超标,水质无法达到其海洋功能区所要求的海水水质第三类、第四类标准。
各类海洋保护区的水环境质量较上季度有所改善。
但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保护区、厦门珍稀海洋物种自然保护区的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依然处于超标状态,无法达到保护区所要求的海水水质一类标准。
各主要海湾水质污染状况见表2。
表2 2010年第二季度主要海湾水质污染状况统计(二)主要污染物含量变化趋势2010年第二季度主要海湾主要污染物含量与上季度监测结果比较见图1-图3。
图1 2010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主要海湾无机氮含量变化趋势图2 2010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主要海湾活性磷酸盐含量变化趋势图3 2010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主要海湾石油类含量变化趋势(三)原因分析2010年第二季度,我省沿海水温开始回升,浮游生物开始进入生长繁殖旺盛期,该过程中吸收了较多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使主要海湾富营养化状况有所缓解。
但由于一季度我省中北部部分海湾积累了较多的营养盐,而本季度我省阴雨天气偏多,且沿海水温持续处于15-23℃之间,非常适合东海原甲藻的生长,是造成我省主要海湾本季度东海原甲藻赤潮持续大面积暴发的主要原因。
第二季度沙埕港和泉州湾增养殖区出现了粪大肠菌群超标的现象,超标区域主要分布于沙埕港八尺门以内海域以及泉州湾晋江入海口处,主要是由陆源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排放造成的。
二、涉海工程2010年第二季度所监测的70多个涉海工程项目中,未发现有违反环境影响报告书规定的随意排污的事件。
三、陆源入海排污口及其邻近海域2010年第二季度对全省58个陆源入海排污口监测结果显示:全省污水排海总量约为8.14亿吨,较上季度增加23.7%。
主要污染物排海总量约为6.74万吨,较上季度增加12.5%。
其中重点排污口约6.08万吨,一般排污口约0.66万吨。
各主要污染物排海总量参见表3:表3 第二季度陆源入海排污口主要污染物排海总量明细表(单位:吨)类别CODCr悬浮物氨氮总磷石油类重金属小计重点排污口8965.5 50950.6 670.5 93.5 99.5 3.26 60782.9一般排污口5362.6 1196.4 31.0 7.4 0.002 0 6597.4总计14328.152147701.5100.999.5 3.2667380.32010年第二季度,全省56.9%的陆源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与上季度比例相同,部分排污口超标排放严重的现象依然存在。
全省41%的重点排污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处于差和极差状态(表4)。
四、海洋赤潮2010年第二季度我省共发生赤潮13起,累积面积约2600平方千米,发生次数和累积面积较去年同期同比增长85.7%和852%。
图4 黄岐半岛沿岸的东海原甲藻赤潮赤潮主要发生在宁德福鼎-霞浦间海域,福州黄岐半岛附近海域、福州长乐-莆田南日岛海域、泉州惠安崇武海域以及厦门的同安湾海域。
表4 2010年第二季度重点陆源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质量序号排污口名称类型邻近主要海洋功能区要求水质类型实际水质类别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主要超标污染物1 福鼎白琳石板材排污口工业养殖区不劣于第二类劣四类极差无机氮、活性磷酸盐2 福鼎市政排污口市政养殖区不劣于第二类劣四类极差活性磷酸盐、无机氮3 宁德市蕉城区市政排污口工业养殖区不劣于第二类劣四类极差无机氮、活性磷酸盐4 罗源松山排污口市政养殖区不劣于第二类劣四类极差悬浮物、pH、油类5 连江可门电厂排污口工业港口区不劣于第四类第四类符合海洋功能区划无6 连江百胜市政排污口市政养殖区不劣于第二类第四类差无机氮7 连江苔录工业排污口工业增殖区不劣于第二类第二类符合海洋功能区划无8 长乐市金峰陈塘港排污口工业海洋自然保护区不劣于第一类劣四类极差无机氮、铅、活性磷酸盐9 长乐市松下腿口工业排污口工业度假旅游区不劣于第二类第四类极差活性磷酸盐、无机氮10 福清三山后郑排污口市政养殖区不劣于第二类第二类符合海洋功能区划无11 福清江阴工业集中区排污口工业港口区不劣于第四类劣四类较差无机氮12 平潭竹屿排污口排污河港口区不劣于第四类劣四类较差活性磷酸盐13 莆田大地纸业有限公司排污口工业港口区不劣于第四类劣四类较差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悬浮物14 莆田市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污口市政航道区不劣于第三类劣四类差无机氮、活性磷酸盐15 莆田众和集团有限公司排污口工业一般工业用水区不劣于第三类劣四类差无机氮16 莆田涵江牙口排污口工业航道区不劣于第三类劣四类差无机氮、活性磷酸盐17 太平洋电力有限公司排污口工业航道区不劣于第三类劣四类差无机氮18 福建炼油厂排污口工业港口区不劣于第四类第一类好无序号排污口名称类型邻近主要海洋功能区要求水质类型实际水质类别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主要超标污染物19 湄洲湾氯碱有限公司排污口工业锚地不劣于第三类第一类好无20 南埔火电厂排污口工业锚地不劣于第三类第二类符合海洋功能区划无21 泉港区市政排污口市政锚地不劣于第三类第一类好无22 晋江陈埭乌边港排污口排污河养殖区不劣于第二类劣四类极差无机氮、活性磷酸盐、pH23 晋江、石狮11孔桥排污口排污河养殖区不劣于第二类劣四类极差无机氮、活性磷酸盐、BOD524 安东污水处理厂排污口工业港口区不劣于第四类劣四类较差无机氮、BOD5、活性磷酸盐25 晋江深沪东海安集控区排污口工业港口区不劣于第四类第二类好无26 石狮大堡集控区排污口工业港口区不劣于第四类第一类好无27 石狮伍堡集控区排污口工业排污区不劣于第四类第一类好无28 晋江东石电镀集控区排污口工业港口区不劣于第四类劣四类较差无机氮、BOD5、活性磷酸盐29 石狮锦尚集控区排污口工业排污区不劣于第四类第一类好无30 漳州后石电厂排污口工业港口预留区不劣于第四类劣四类较差无机氮31 龙海市龙海桥市政排污口工业航道区不劣于第三类劣四类较差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悬浮物32 招商局漳州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排污口工业排污区不劣于第四类第四类符合海洋功能区划无33 常山开发区竹港排污口工业养殖区不劣于第二类劣四类极差活性磷酸盐、无机氮、pH34 东山铜钵坜沟排污口市政度假旅游区不劣于第二类第三类较差悬浮物本季度发生的赤潮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并有有毒的米氏凯伦藻赤潮出现。
五、建议1、第二季度,我省沿海赤潮频发。
目前除漳州外的五个沿海设区市均有赤潮发生记录,并出现了有毒的米氏凯伦藻赤潮,给海洋渔业、水产养殖以及滨海旅游度假区的观光游览活动造成较大影响。
建议各设区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和监测单位做好赤潮跟踪监视监测工作,对赤潮监测预报实行一日一报制。
当地的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及时为渔业生产和渔民群众提供防灾指导和技术咨询服务,减少和避免赤潮带来的危害。
各级卫生、工商部门要加强对赤潮海域水产品质量的监控,严控受赤潮污染的海产品上市。
旅游部门应对赤潮附近的海水浴场和滨海旅游度假区进行严密监视,必要时关闭浴场,防止赤潮给游客造成伤害。
2、针对沙埕港和泉州湾海域出现的粪大肠菌群超标现象,建议福鼎市和泉州市人民政府及环保部门加大对生活污水排放的监管力度,通过布设管网、统一收集等手段尽快改变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的局面,以改变目前粪大肠菌群超标的现状。
分送:黄小晶省长、刘德章副主任、张昌平常务副省长、李川副省长、苏增添副省长、张志南副省长,郑松岩省长助理,冯声康秘书长、刘明秘书长、庄稼汉副秘书长、林依标副秘书长、张福寿副秘书长,福建省海洋开发管理领导小组成员。
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国家海洋局,国家海洋局环保司,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省环保厅,省水利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林业厅,省外经贸厅,省监察厅,省旅游局,省气象局,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环保处,省政府办公厅农业处,相关设区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沿海各设区市、县(市、区)海洋与渔业局。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东海环境监测中心,厦门大学,福建省海洋环境与渔业资源监测中心,福建海洋研究所,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厦门海洋环境监测中心,闽东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各设区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中心(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