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梁启超的思想与贡献

梁启超的思想与贡献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化名流,生于19世纪末的中国时代,与时代同步,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是一个兼具思想深邃与务实的学者,他的思想主张以新学学派为基础,既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融合了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并被誉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
一、梁启超的思想1. “封建既死,则孔孟其肝胆。
”梁启超认为孔子与孟子都是中国文化的优秀篇章,但他同时认为中国现代教育的改革需要摒弃孔孟思想中的某些非现代化的因素,比如等级观念与个人追求自由与民主的冲突等。
而且,在他看来孔孟之道应该被重新审视和研究,因为在这种全新文化格局下,它的局限性和重要性都在逐渐显现。
2. “吾日三省吾身”梁启超崇尚“自由思想”,提倡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反省自己的错误,以便更好的改正错误、提高自己的人格。
他在其《新民说》中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检验法,以此教育人们不断自我反思、自我提高,使自己更加成熟,更加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3. “古今中外,孔子与耶稣最为人类所共尊”梁启超认为孔子和耶稣是两位东方和西方文化的代表,二者不谋而合,在道德思想和人性价值上,二人有许多相同之处。
他们都强调爱、善、道德等多个方面,并对其强调“近人情”、“和平”,在为人处世和道德价值观方面对人类文明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梁启超的贡献1. 德先生与学掌门作为一个教育家和思想家,梁启超非常关注青年的成长和教育。
他足迹遍及全国,担任了不少学校的重要教职,如北京大学、南洋大学等。
他在教育行业的最大贡献是他提倡“德先生、学掌门”教育理念,这套教育理念主张把德育和知识传授并重起来,将校园培养的学子作为德行优秀、知识丰富、具备个性特点的优秀人才和领袖。
2. 提出“改革创新”的口号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改革家,他曾在1903年在《民报》上发表了《变法通议》,强调要推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的改革。
师德榜样教育家梁启超

师德榜样教育家梁启超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振铎,号杨逆斋,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作为一位杰出的师德榜样,梁启超在中国的教育事业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精湛的教学技艺和高尚的师德风范,深深影响着后人。
本文将对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和师德表现进行深入探讨。
1.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梁启超非常重视教育,他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而教育家是塑造人才的关键。
他主张为人师者应具备高尚的品德、广博的知识和卓越的教学能力。
在他看来,教育家应该以身作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思维能力,使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具备创新精神。
他提倡教育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认为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个性化教学,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的能力。
2. 梁启超的师德表现作为一位优秀的教育家,梁启超注重培养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并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他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想法,鼓励他们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积极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
他注重教师的职业道德,强调师生之间的互信和平等相待。
他倡导教育家应该做到守信用、恪守承诺,坚守教育事业的纯洁性和公正性。
梁启超还注重自身的学习和进修,他认为教育家应该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他经常参加教育研讨会和学术讲座,与其他教育家交流心得和经验。
他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创新,并尝试引入实践教学和实习环节,以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
3. 梁启超的教育成就梁启超在教育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
他积极推动了新式教育的发展,提出并实施了普及教育、女子教育、职业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改革方案。
他倡导“教育以尚德为宗,以启智为用”,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
他坚持培养学生综合发展的能力,不断推动教育内容的改革和创新,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梁启超还致力于促进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他积极参与国际教育组织和活动,推动中国的教育融入世界教育的发展潮流。
他的卓越贡献和师德表现赢得了广泛赞誉,被誉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奠基人”。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实践

一、梁启超的教育思想1. 教育救国论梁启超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根源在于教育。
他提出“教育救国”的口号,强调教育对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明、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2. 德育为先梁启超主张德育为先,强调道德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他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的灵魂,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成为有用之才。
他提倡“以德育人”,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3. 知识与能力并重梁启超主张知识与能力并重,认为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他提倡“学以致用”,强调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开放教育梁启超主张开放教育,认为教育要面向世界,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他提倡“中西合璧”,主张借鉴西方教育制度,改革我国教育体制。
5. 个性发展梁启超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认为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潜能。
他提倡“因材施教”,强调教育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特长。
二、梁启超的教育实践1. 创办新式学堂梁启超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创办了多所新式学堂,如清华学堂、南开中学等。
这些学堂以西方教育制度为蓝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道德品质。
2. 推动教育改革梁启超积极参与教育改革,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教育主张。
他主张改革科举制度,推行新式教育,使教育更加贴近社会需求。
3. 撰写教育著作梁启超撰写了大量的教育著作,如《中国教育史》、《教育杂论》等,为我国教育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 培养人才梁启超注重人才培养,他创办的学堂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梁启超教育思想及实践的启示1.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实践表明,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只有重视教育,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2. 德育为先,全面发展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强调德育为先,全面发展。
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同时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个性发展。
梁启超教育思想总结

梁启超教育思想总结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家,他对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强调“以人
为本”、“教育为本”的理念,倡导实用主义教育、注重师德师风、提倡素质教育等。
首先,梁启超强调“以人为本”、“教育为本”的理念。
他认为,
教育的中心不是课本、教材,而是学生本身。
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有思想、有素质、有创造力的人才。
他主张“教育以人为本”,认为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力。
其次,梁启超倡导实用主义教育。
他认为,教育应该贴近生活,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他主张将学生培养成为有创造力的人,他认为真正的教育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创新,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此外,梁启超非常注重师德师风的培养。
他认为,教育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师风,成为学生的榜样。
他强调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倾听他们的声音,关心他们的成长,以人格魅力和学术水平的提升来影响学生。
最后,梁启超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思想。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他主张将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
公民。
总的来说,梁启超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教育以人为本、强调实用主义教育、注重师德师风以及倡导素质教育等特点。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为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宝库中一颗闪亮的明星。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及现代启示初探

四、结论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是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理 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他的思想提醒我们,家庭教育是一种社会责任,应该充 分认识到其重要性,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注重实际操作,帮助孩子解决实际问 题。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和教育事业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感谢观看
3、实现“为学和做人的贯通”
梁启超认为,“为学和做人的贯通”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他主张在 家庭教育中,不仅要注重孩子的知识学习,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 社会责任感。他认为,只有将学习和做人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子女。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家长往往只孩子的知识学习,忽略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和人際交往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方式容易导致孩子成为高分低能的人。因此, 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会做人处事 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3、注重能力培养
除了品德和知识教育外,梁启超还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他认为,能力是 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保障。他主张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领导能力等能力素质,帮助他们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
三、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的实践 价值
1、强化家庭教育的责任感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提醒我们,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家庭内部的事情,更是 一种社会责任。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承担起培养孩子的责任, 为他们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教育。
2、孩子的全面发展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强调孩子的全面发展,包括品德、知识、能力等方面。 这提醒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孩子的全面发展,帮助他们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 人才。
3、注重家庭教育的实际操作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不仅强调理论的重要性,也注重实际操作。他主张家 长应该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和教育孩子,同时也应该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互动, 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这提醒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应 该注重实际操作,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互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梁启超师范教育思想

一、梁启超: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县人,清末民国初期著名的改良主义者、教育家。
曾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讲学任教。
梁启超首论师范教育,批判传统教师教学中的流弊,倡行教学革新及新教学方法实践,他的教师思想既带有时代特征,更寓有深刻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但梁启超更多的是一位师范教育思想家与理论家,而非一位师范教育实践家。
名师出高徒,梁启超培养了一大批卓越的人才。
著名学生有:蔡锷、秦力山、林锡圭、范源廉、周宏业、唐才质、田邦璇、李炳寰、冯自由、郑贯一、徐志摩、徐中舒、蔡尚思、谢国桢、吴其昌、周恩来等。
鲁迅、毛泽东等一代著名知识分子,无不受梁启超的影响。
特别是他倡导文体革命,以流利畅达的文学代替死板僵硬的八股文,开创了近代新文体的时代,对教育界有巨大影响。
因此说,梁启超是近代中国最早的杰出教育家。
他的家庭教育也是非常成功的。
9个儿女中8个留学异国,个个回国报效,卓有成效,其中有3位院士。
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家中是首屈一指的。
二、师范教育:我国自古重视师资培养。
许多教育家都论及师德、师术、师表等为师之道,对教师应具备的道德和学问,以及身教和言教的方式方法,提出过许多严格的要求。
但创办师范学校,建立系统的师资培训制度,却是在晚清时期出现的。
现代汉语“师范”一词,系来自日语。
古汉语中也有师范这个词,原义是“学习的模范”,名词,如《后汉书•赵壹传》,“学成师范,缙绅归慕”,引申为动词“效法”,如《文心雕龙•才略》,“相如好书,师范屈宋”。
宋元以后有了“教师、师傅”义。
该词传到日本后,成为日语中的“汉字”,其义大致与古汉语同。
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学习西方设置专门的师资养成机构,名之曰“师范学校”。
19世纪70年代,黄遵宪在《日本杂事诗广注》中将其介绍回中国,后渐流行。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先后创立了一系列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和广州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江南制造局、广东实学馆以及水师学堂和武备学堂等。
开学第一课教案:梁启超的教育案例分享

开学第一课教案:梁启超的经典教育案例分享梁启超,字鸿儒,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先驱者之一。
作为一位优秀的教育家,梁启超倡导以“教育人”的思想,从而在教育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文将通过对梁启超经典教育案例的分享,为大家介绍梁启超在教育方面的思想和成就。
一、梁启超的教育理念梁启超在教育方面的思想主要包括:以教育人为中心、注重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人格的培养、提倡实践教育等。
他认为,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以教育人为中心是梁启超的核心教育理念,他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人格的塑造。
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有人文素养、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人。
教育应该从学生本身出发,注重发掘学生的潜能,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格、智力、身体、美感和实践多方面的本领。
二、梁启超的经典教育案例1.讲温故知新,以史为鉴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梁启超推崇“以史为鉴”的思想。
他常说,“史为照鑑,谓之温故知新,不温故而知新,虽学贯天下,必有所闵矣。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历史的了解才能够更好地认识现实,而且历史上的成败教训也能够给我们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借鉴。
梁启超的教学方法经常采用历史事例来阐述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道理。
他讲授课程时,经常让学生一起读经典文献,探讨诸如人生目的、价值观念、理想信仰等问题,使学生在内心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
2.注重培养革命精神梁启超认为,革命是民族自我振兴的必由之路。
他一直注重培养革命精神。
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他努力培养学生有志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精神,鼓励学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3.强调实践教育梁启超强调实践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了解知识,掌握技能。
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社会服务、志愿者活动、社区建设等。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增长知识、提高技能、增强自信、培养实际工作能力。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梁启超的教育改革思想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
康有为的弟子,也是康有为从事变法维新活动的主要骨干和助手。
1897年与他人在长沙创办时务学堂,并任中文总教习,这所学堂以培养知识广博的变法人才为目的,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普通学传授经学、诸子学和公理学、中外史治格算之粗浅者,专门学从入学后第七个月开始学习,从公法学、格算学和掌故学三个门类中任选一门。
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也坚持保皇立场。
但民国成立后他在政治上不再追随康有为,晚年主要从事学术活动。
梁启超是近代学术最为渊博的学者之一,著述多达七百余万言,重要的有《饮冰室文集》、《清代学术概论》、《先秦政治思想史》等。
㈠论培养新式国民梁启超也像他的老师康有为一样,强调变法是使国家富强的关键,而改良教育又是变法的关键。
他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由“力”而趋于“智”,所以他指出:“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
”针对封建时代只注重培养少数治国精英,对民众则只讲道德教化,乃至实行愚民政策。
梁启超提出“开民智”,即普遍提高民众素质,其意义不仅是促进国家富强,而且能促进社会进步。
他指出民权来源于民智“昔者欲抑民权,必以塞民智为第一义;今曰欲兴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
开民智可以说是由专制走向民主的必备条件。
开民智的基本途径自然是兴办教育。
他说:“欲求新政,必兴学校,可谓知本矣。
”基于这一思路,梁启超指出:“教育之意义,在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
使结团体,以自立竞存于列国之间,不徒为一人之才与智也。
”他认为传统教育最大缺点是培养的人缺乏国家观念、公共观念和自治观念,只求个人完善,或者就想升官发财,奴性、作伪、自私、怯懦、麻木是人们的通病。
他要求培养的新式国民,应具有独立的人格,权利义务并重的思想,有知识、道德和才干,既能自主、自立,又有团体协作精神。
这些主张已显然具有反封建的色彩。
㈡论变科举、兴学校梁启超对八股文取士的科举制度也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将八股文取士视为中国锢塞文明之一大根源,结果是“愚其士人,愚其民,愚其王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启超的教育改革思想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
康有为的弟子,也是康有为从事变法维新活动的主要骨干和助手。
1897年与他人在长沙创办时务学堂,并任中文总教习,这所学堂以培养知识广博的变法人才为目的,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普通学传授经学、诸子学和公理学、中外史治格算之粗浅者,专门学从入学后第七个月开始学习,从公法学、格算学和掌故学三个门类中任选一门。
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也坚持保皇立场。
但民国成立后他在政治上不再追随康有为,晚年主要从事学术活动。
梁启超是近代学术最为渊博的学者之一,著述多达七百余万言,重要的有《饮冰室文集》、《清代学术概论》、《先秦政治思想史》等。
㈠论培养新式国民梁启超也像他的老师康有为一样,强调变法是使国家富强的关键,而改良教育又是变法的关键。
他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由“力”而趋于“智”,所以他指出:“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
”针对封建时代只注重培养少数治国精英,对民众则只讲道德教化,乃至实行愚民政策。
梁启超提出“开民智”,即普遍提高民众素质,其意义不仅是促进国家富强,而且能促进社会进步。
他指出民权来源于民智“昔者欲抑民权,必以塞民智为第一义;今曰欲兴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
开民智可以说是由专制走向民主的必备条件。
开民智的基本途径自然是兴办教育。
他说:“欲求新政,必兴学校,可谓知本矣。
”基于这一思路,梁启超指出:“教育之意义,在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
使结团体,以自立竞存于列国之间,不徒为一人之才与智也。
”他认为传统教育最大缺点是培养的人缺乏国家观念、公共观念和自治观念,只求个人完善,或者就想升官发财,奴性、作伪、自私、怯懦、麻木是人们的通病。
他要求培养的新式国民,应具有独立的人格,权利义务并重的思想,有知识、道德和才干,既能自主、自立,又有团体协作精神。
这些主张已显然具有反封建的色彩。
㈡论变科举、兴学校梁启超对八股文取士的科举制度也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将八股文取士视为中国锢塞文明之一大根源,结果是“愚其士人,愚其民,愚其王公”。
在当时世界以智慧竞争的形势下,“人皆智而我独愚,人皆练而我独闇,岂能立国乎?”只是因为科举是整个传统教育的指挥棒,所以他断言:“欲兴学校、养人才以强中国,惟变科举为第一义。
”他还提出了变革科举的三种方案:上策是“合科举于学校”,即废除科举制度,使学校毕业生具有相当于科举及第的身分(如小学毕业生相当于秀才,中学毕业生相当于举人,大学毕业生相当于进士)。
中策是“多设诸科”,例如明经、明算、明字(中外语言文字)、明法(中外刑律)、绝域(各国公法)、通礼、技艺、学究(师范)、明医、兵法等科目,以选拔各种专门人才。
下策是“略变其取士之具”,即在维持现有科目的情况下,加试一些实学知识,使应试者能够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他认为行上策国强,行中策国安,行下策国存,如果仍一成不变的话,国将不保。
梁启超参照日本教育制度,按人的身心发育将教育分为四个时期: 5岁以下为幼儿期,受家庭教育或幼稚园教育。
6岁至13岁为儿童期,受小学教育。
14岁至21岁为少年期,受中学教育或同等程度的实业教育、师范教育。
21岁至2 5岁为成人期,受大学教育。
㈢论小学教育、师范教育和女子教育出自对传统官方教育只重高等教育而忽视初等教育的批判,梁启超尤其强调小学的重要性,因为这是人生治学的基础,他比喻作登楼,不可能不经过初级就登上楼顶。
所以他认为:“今日中国不欲兴学则已,苟欲兴学,则必自以政府干涉之力强行小学制度之始。
”也是要仿效西方实行强迫义务教育。
他对小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都有具体论述,还草拟了日课表。
他反对体罚,强调减少课时,充分开展有益于儿童身心发展的课外活动,如参观、游戏、体育、音乐等。
在各类教育中,师范教育又是发展的基础。
梁启超撰写《论师范》一文,他指出:“师范学校立,而群学之基悉定。
”因此师范学校必须首先办理,以保证小学有合格师资。
他设计的教育制度表中包括寻常师范学校、高等师范学校直到师范大学的师范教育系统,他还详细介绍了日本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作为我国办师范学堂的参考。
梁启超是积极提倡开展女子教育的思想家之一。
1896年他撰写了《论女学》一文,认为中国女子不学也是造成国家贫弱的重要原因,因为如此巨大的人力资源得不到利用,还要消耗社会财富。
开展女子教育,既可以增加社会生产,又可以和睦家庭,“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有利后代)”,所以开展女子教育意义重大。
女子教育应与男子教育平等,凡“农商医律格致制造等事,国人无男无女,皆可各执一业以自养,而无能或不能之别,故女学与男学必相合”。
他计划先在上海办一所女学,还起草了章程。
提倡女子教育,是维新派向封建礼教发起的又一重大挑战。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一、关于“开民智、育人才”的教育作用思想梁与康一样,都持有“教育救国论”的观点,故非常重视教育作用,认为国家的强弱以教育为转移。
他说:“世界之运,由乱而近于平,胜败之原,由力而趋于智,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
又说:“今日中国之大患,苦于人才之不足,而人才不足由学校不兴也。
”只有变法图强,才能兴学校、开民智。
他还阐述了“民智”与“民权”的关系。
他说:“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有一分之智,即有一分之权;有六七分之智,即有六七分之权;有十分之智,即有十分之权。
”他的意思是说,只有首先提高了人民的文教素质,然后才能在中国实现民权政治。
他把“育人才”、“开学校”手作是“开民智”,提高人民素质的主要手段,认为这是实行维新变法的根本之所在。
这实质就是把变法图强的希望,寄托在培养大批具有维新变法思想、掌握西方科学技术的人才上。
梁启超就是从这一角度论述教育作用的,他的这种认识是卓越而深刻的,然而在当时的中国,仅靠教育去“救亡图存”显然是行不通的。
这一点他与康有为的见解是一致的。
他与康有为不同的是,他更强调了教育应有明确的“完旨”,即指出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梁启超认为,教育是人类一项极其复杂的活动,更不能没有宗旨,他曾说:“他事无宗旨犹可以苟且迁就,教育无宗旨,则寸毫不能有成。
”他批评中国传统教育最大的缺点,是培养出来的人缺乏国家观念,“可以为一个人的资格”,“而独无可以为一国国民之资格”,所以他提出教育要培养“特色的国民”(“新民”),这种“新民”必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新的特性和品质。
事实上,这就是资产阶级的新一代,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在培养人才上的积极要求,不失为一种进步的教育思想。
二、论儿童教育梁启超重视儿童教育,他说:“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他写了《论幼学》,集中阐述了他关于儿童教育的主张,并介绍了西方国家儿童教育的经验,对改革当时中国的儿童教育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批评了中国传统教育中对儿童采取的体罚──“扑教”,认为“导之不以其道,抚之不以其术”,“但凭棒喝”,结果使儿童视学校如囚牢,畏教师如狱吏。
他认为这种儿童教育必须彻底改革,他大声疾呼,若要保国保种,“非尽取天之下学究再可教之不可,非尽取天下蒙学之书而再编之不可。
”他详尽介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儿童教育:“先识字,次辨训,次造句,次成文,不躐等也。
识字之始,必从眼前名物指点,不好难也。
必教以天文地学浅理,如演戏法,童子所乐知也。
必教以古今杂事,如说鼓词,童子所乐闻也。
必教以数国语言,童子舌本末强,易于学也。
必须以算,百业所必用也。
多为歌谣,易于上口也。
多为俗语,易于索解也。
必习音乐,使无厌苦,且和其血气也。
必习体操,强其筋骨,且使人人可为兵也。
日授学不过三时,使无太劳,致畏难也。
”他认为儿童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要从小及早传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常识,然后逐步扩大学生的眼界。
要重视实物教学、直观教学,引起儿童的兴趣。
要从小教以外国语,孩子容易记住和掌握。
还要授以歌谣、俗语、音乐、体育,使儿童德、智、体、美得到和谐的发展。
他还建议为儿童编好蒙学读物,认为儿童应读七种书:识字书、文法书、歌诀书、问答书、说部书、门径书、名物书。
对这七种书,都作了详细的说明,并且还指出了教学方法,是我国近代最早提倡各科教材教法的教育家。
三、论女子教育《论女学》一文详述论述了女子教育的重大作用。
他认为女子教育的好坏,关系到家庭和种族的后代,关系到国家的强弱。
他说:“吾推极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
”即:中国积弱的原因,就是由于妇女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他认为良好的女子教育,“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
”他批判了封建主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所以他从主张男女平权的思想出发,要求仿照西方各国,创办女学。
为了推行他的女子教育的主张,他曾计划先在上海创办女子学堂一所,然后逐步推广至各省府州县。
为此,他写了《倡设女学堂启》,并附《女学堂试办略章》,对女学的办学宗旨、课程设置、教职人员、管理制度、招生对象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
他计划这所女学堂招收8-15岁的“良家闺秀”,其教学内容:“中文西文各半”,设三种学科:算学、医学、法学,另设师范科,“专讲求教育童蒙之法”,学成后,发给文凭,即可充任医师、律师、教习。
梁主张男女平等、妇女解放,提倡创设女学,以及他对女学的规划和设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四、论师范教育专论《论师范》集中阐述了师范教育的重大作用。
他认为师范教育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础。
他说:“师范学校立,而群学之基悉定”,“师范也者,学子之根核也。
师道不立,而欲学术之能善,是犹种稂莠而求稻苗,未有能获也。
”故他得出一结论:“欲革旧习、兴智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
”在他设计的《教育制度表》里,就包括有“寻常师范学校”、“高等师范学校”、“师范大学”三级比较完整的师范教育系统。
可见他对师范教育的重视。
他把师范教育看成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这是深刻、卓越的见解,表现出一位教育家的战略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