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德清风俗
湖州特色习俗

湖州特色习俗:轧蚕花(轧,方言音“嘎”)浙江湖州市含山、善琏、德清县及新市等地,在每年清明庙会祭拜蚕种的习俗,其中多有民间艺术表演,规模盛大。
每年从清明节(俗称“头清节”)开始至清明第三天(俗称“三清明”)结束。
头清明最热闹。
除本省蚕民外,更有从江苏吴江等地,及苏州和杭州的游人,纷纷涌向含山,大多是蚕乡农民,多达七、八万人。
传说蚕花娘娘在清明节时化作村姑踏遍含山土地,留下蚕花喜气,得“蚕花廿四分”,因此,蚕民把含山作为“蚕花圣地”。
蚕姑们踏蚕花前都要先到山顶蚕神庙进香,争购彩纸蚕花戴在簪头上,有的在甘蔗上插几枝蚕花,意为“甘蔗(甜)节节高,蚕花养得好”;年长者身背红布包的种蚕,称“蚕种包”,上山绕一围,可让蚕种染上喜气。
湖州房屋旧时城市房屋以砖木结构为主。
豪门富贾有前厅、中楼、后花园或3进5进,间以回廊、小院、天井,并“五匠精工”(泥、木、石匠外,加雕花匠、漆匠)。
闹市区,多建高大风火墙。
乡村中上人家是砖墙楼房,中下人家是泥墙楼房,平民较少。
一般多取前后有附檐式,前附檐一侧间(东边居多)隔出为灶间,其余为走廊,可以从走廊进入灶间,后附檐为猪羊棚。
若两兄弟3间(或5间),另一侧亦设灶间,兄弟各占l间(或两间),中间为“人家屋”,往往为父母和祖父母所住。
民国初,农村也有微州式楼房,即无前附檐,但大门推进约1米为前廊。
大门外,另置一对随手开关的矮门,以防鸡、鸭、犬入内。
十地贫瘠的丘陵区多草棚,普遍为外籍(如温州、平阳、安徽、河南、苏北等地)贫穷移民所居住。
解放后,城市多建钢筋水泥三四层楼房,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楼房多四五层楼,通常一户为1间或数间,农村在70年代前变化不大,进入80年代,开始兴建西欧田园式别墅,俗称“西洋楼”,但为数不多,大都是仿照城市住房模式,设有阳台栏杆等。
湖州饮食习俗饮食以大米为主,辅以麦面、番薯、六谷等。
解放前,由于城乡居民生活贫困,也有以瓜、菜和杂粮代之的。
今一般一日3餐,1稀(早餐)2干(中、晚餐)。
德新六廿四会亲节

-
01
历史渊源
02
节日活动
03
文化意义
德新六·廿四会亲节
历史渊源
历史渊源
1
历史渊源 2
3
德新六·廿四会亲节起源于明朝时期,当时德清县的 婚庆习俗尚未形成,人们大多在农历六月廿四前后举 行婚礼
由于当时社会经济不发达,许多新婚夫妇无法承担高 昂的婚礼费用,因此当地乡绅便发起了一个"集体婚 礼",让当地的新人一起举行婚礼
文化意义
01
总之,德新六·廿四会 亲节作为德清地区独特 的婚庆节日,具有丰富 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02
通过加强对这个节日的宣传和推 广,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 发展,增强社区凝聚力和认同感,
为当地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
感谢您的莅临
这个习俗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固定的节日,并被命名为 "德新六·廿四会亲节"
节日活动
德新六·廿四会亲节的主要 活动包括婚礼仪式、婚庆展 览、文艺表演、美食展览等。 其中最具有特色的活动是"花 轿迎亲"。在这个环节中,新 郎身穿长袍马褂,骑着高头 大马,手捧鲜花,新娘则坐 花轿前往婚礼现场。在现场, 新郎新娘进行拜堂仪式,并 向亲友敬酒致谢。整个仪式 充满了浓厚的民俗风情和传
化意义
文化意义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德新
六·廿四会亲节作为当地特有的
婚庆节日,承载了丰富的传统文
化内涵。通过这个节日,人们可ຫໍສະໝຸດ 以了解和传承当地的婚俗文化和
ONE
民间艺术,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德新六·廿 四会亲节不仅是一个文化活动, 也是一个商业活动。在节日期间, 当地的餐饮、住宿、旅游等行业 都会得到促进发展,为当地经济
论杭嘉湖地区的蚕桑文化与风俗——以德清县新市镇为例

【 关键字 】 蚕桑;文化;风俗
德 清 县 新 市 镇 ,位 于 杭 嘉 湖 平 原 腹 地 , 水 网密 布 ,拥 有 1 7 0 0多 年历 史 ,是京 杭 大 运 河 上 一个 重 要 的 蚕 丝产 品 中 转 站 ,享 有 “ 江
在 杭 嘉 湖 地 区 的蚕 乡 ,蚕 神 祭 祀 中最 盛 2 . 蚕 桑 文化 与 丧 葬 行的是做 “ 茧山圆子”。 “ 圆子 ” 是 德 清 县 在 丧 礼 中 ,与 死 者 关 系 最 近 的 亲 属 要 在 新 市镇 一种 最 为 常 见 的用 米 粉做 成 的点 心 , 死者身上盖上一层薄丝绵,裹进被套里 面, 而 “ 茧 山圆子 ”就 是形 似蚕 茧 的 米粉 “ 圆子 ” 称 “ 扯 蚕 花 挨子 ” ,而 死 者 的 手 里 ,要 放 进 叠成小山状 ,在冬 至时节用 以供奉 蚕神 。有 颗 茧 子 。蚕 宝 宝 的生 长 规 律 给 人 以神 秘 的
文化 的 中 心地 带 ,得 天 独 厚 的 自然 环 境 赋 予 产 区之 一 , 由 于蚕 桑 生产 在 社 会 经济 生 活 中 的丰 厚底 蕴 。
2做 “ 茧 地位,因此 ,当地 的民俗 活动 , 大多与蚕 桑活动有关。
特的习俗。当新娘进男家 门拜完天地之后 , 男 方 的 兄 弟 要 向 四周 撒 一 些 硬 币 ,供 在 场 看 热闹的人们拾取,称 “ 撤蚕花铜钿”。 在新婚房里 ,老人们还要位新人们点上 “ 蚕花 蜡烛 ”, 红 烛高 照 , 以求祥 瑞 和蚕 花茂 盛 。 而 新 娘 在 回 门前 ,要 将 嫁 来 的 衣 箱 钥 匙 交 给 婆 婆 , 由女 性 长 辈 陪着 打 开箱 子 ,点 数 衣 裙 等 陪嫁 物 ,俗称 “ 点蚕 花 ” 。
要】 浙江省杭嘉湖地 区地处吴越 争相 目睹 “ 蚕花娘娘 ”的风采。同时带有地 方特色的铜管队、腰鼓队、武术队、唢呐队、 了 当地 悠 久 的蚕 桑 生 产 历 史 。栽 桑育 蚕 的兴 舞龙队等闪亮登场,到千年古刹觉海寺举办 旺发达 , 形成 了各种与育蚕有关的 习俗 , 并进 祭祀 活动,以求风 调雨顺 。当夜幕 降临时, 而形成了蚕 乡独特 的蚕 桑文化 。湖 州市的德 各种造型别致的景灯、 花灯组成蚕文化灯展 , 清县新市镇则是杭 嘉湖地 区蚕 桑生产 的主要 交 相 辉 映 ,栩 栩 如 生 ,反 映 出 当地 桑 蚕 文 化
德清历史典故

德清县位于中国浙江省北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以下是几个与德清相关的典故:
1. 孔愉放龟:据《左顾亭记》记载,晋车骑将军孔愉在会稽山举行祭祀活动时,晚到的防风氏被禹杀而戳之,孔愉见此情景后深感震惊和悲哀,于是他将一只乌龟放入水中,以表达对生命的尊重。
2. 丁家弄传奇:丁家弄是德清乾元镇上的一条具有江南特色的古老巷子,这里曾发生过许多动人的故事,包括乱世姐弟的传奇人生等。
3. 防风神话:防风神话讲述的是古代洪水泛滥时期,防风氏作为首领,带领人民修建堤坝,成功抵御了洪水的故事,体现了先民们英勇抗争的精神。
4. 余不溪传说:根据《今县释名》的记载,德清县得名于境内的余不溪,这条溪流清澈见底,寓意着人们希望生活平静、纯净的愿望。
5. 四时歌白苎池上舞前溪:这是描述德清当地民间风俗的诗句,表达了人们对四季更替和自然美景的热爱。
6. 白鹿洞讲学:明朝开国文臣宋濂曾在德清的白鹿洞讲学,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和诗篇。
7. 莫干山的历史遗迹:德清县内的莫干山是中国著名的避暑胜地,历史上有许多名人在这里留下了足迹,如蒋介石和毛泽东都曾在此居住并进行过重要的会谈。
这些典故和故事反映了德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多彩的地方民俗风情。
浙江湖州德清特产

莫干黄芽,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莫干黄芽产于莫干山,是采自竹林中的茶。莫干山为西天目山东支余 脉,森林覆盖率达92%。大竹海构成一道天然屏障,营造了茶区小气候, 山区夏季平均最高气温26℃,适宜种植茶树。莫干黄芽(黄茶)外形细紧 略曲、嫩黄显毫;汤色嫩黄明亮;香气清甜;滋味甘醇;叶底嫩匀、嫩黄 明亮。莫干黄芽(绿茶)细紧绿润、显毫;汤色嫩绿明亮;香气嫩香持久; 滋味鲜爽甘醇;叶底嫩匀、绿明亮。
2017年12月2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莫干黄芽” 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莫干黄芽莫干黄芽,品质特点是“黄叶黄汤”。这种黄色是制茶过程 中进行闷堆渥黄的结果。莫干黄芽(黄茶)品质特征:外形细紧略曲、嫩 黄显毫;汤色嫩黄明亮;香气清甜;滋味甘醇;叶底嫩匀、嫩黄明亮。莫 干黄芽(绿茶)品质特征:细紧绿润、显毫;汤色嫩绿明亮;香气嫩香持 久;滋味鲜爽甘醇;叶底嫩匀、绿明亮。
名称:熏豆茶 产地: 熏豆茶浙江(湖州、杭州、嘉兴部分地区)、江苏(苏州吴江)一带 功效: 提神、通气、开胃、健脾,有养生保健之功效。 制作工艺: 熏豆茶选用优质青黄豆,配以炒芝麻、橙皮、丁香萝卜、紫苏或笋干、 桂花等原料,精心制作而成。饮用时,再加入几片嫩绿茶叶沸水中
德清早园笋,浙江省德清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湖州湖羊,浙江省湖州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湖羊原来叫做胡羊,源于北方蒙古羊,已有1000多年历史。据历史资 料记载,南宋迁都临安,黄河流域的居民大量南移,同时把饲养在冀、鲁、 豫的“大白羊”携至江南,主要饲养在江浙两省交界的太湖流域一带。
2015年2月10日,பைடு நூலக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湖州湖羊”实施 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德清新市蚕花庙会

德清新市蚕花庙会
德清县新市镇的蚕花庙会源自春秋战国时期,相传越国范蠡送美女西施去姑苏,途经新市,给养蚕的姑娘嫂子送过鲜花,祝愿她们风调雨顺,蚕茧丰收。
此后,方圆百里的当地蚕农为纪念西施,每到清明时节,都要举办盛大的蚕花庙会。
蚕花庙会在新市民间也叫“轧蚕花”,与含山蚕花节的“轧蚕花”相仿。
养蚕缫丝自古以来就是当地蚕农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来源。
为祈求蚕茧收成好,蚕农总要在养蚕之时祭拜“蚕神”和“蚕花娘娘”的习俗。
久而久之,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形成到觉海寺祭祀的蚕花庙会。
庙会期间,由德清县各乡镇评选的“蚕花娘娘”在新市镇上大巡游,沿途向人们抛洒蚕花。
届时新市镇上人山人海,万人空巷,争相目睹“蚕花娘娘”的风采。
同时带有地方特色的铜管队、腰鼓队、武术队、唢呐队、舞龙队等纷纷闪亮登场,到千年古刹觉海寺举办祭祀活动,以求风调雨顺,得到蚕花廿四分。
晚上还有蚕花庙会灯会,当夜幕降临时,各类造型别致的景灯、花灯组成蚕文化灯展交相辉映,栩栩如生,反映出桑蚕文化的丰厚底蕴。
德清新市蚕花庙会,在根据民问习俗的基础上,为推陈出新,弘扬蚕乡文化,德清县旅游局和新市镇人民政府于1999年联合举办首届蚕花庙会。
此后每年一届。
至今已举办七届蚕花庙会,吸引了海内外数十万宾客和群众前来观看。
[VIP专享]湖州德清风俗
![[VIP专享]湖州德清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137fee9bb14e852458fb57f8.png)
目录一、德清简介 (1)二、下渚湖“三道茶”风俗 (1)三、下渚湖一带节日风俗 (3)四、蚕花庙会 (5)五、乾龙灯会 (5)六、所感所想 (6)家乡德清的风土人情一、德清简介德清县位于浙江北部,东望上海、南接杭州、北连太湖、西枕天目山麓,处长三角腹地。
总面积936平方公里,现辖9个镇、2个乡、151个行政村,总人口43万。
德清因濒临余不溪,取政德清明如水之义。
宋代诗人葛应龙《左顾亭记》道:“县因溪尚其清,溪亦因人而增其美,故号德清。
”在近1800年的建县历史中曾有永安、永康、武康、武源、临溪等名。
唐天授二年(691)分武康东境17个乡置武源县,后改为临溪县;天宝元年(742)改临溪为德清县。
宋至清,武康、德清两县相沿。
1958年武康县并入德清县,并置武康镇。
德清有千年古刹云岫寺、宋代石桥等一大批历史文化遗迹,还孕育了沈约、孟郊、管道昇、俞平伯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
德清“五山一水四分田”,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名山之胜、竹茶之地、文化之邦”之美誉。
德清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良渚文化、古代防风文化和瓷文化。
境内有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莫干山,江南最大湿地、防风古国故里下渚湖,东部千年水乡古镇、素有“千年古运河、百年小上海”之誉的新市。
德清区位优势十分突出。
全县11个乡镇有7个乡镇与杭州接壤,是杭州都市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县(区)之一。
杭宁高速公路、申嘉湖(杭)高速公路、104国道、09省道、宣杭铁路、京杭运河、杭湖锡线航道穿境而过,杭州K588公交车直通县城武康。
武康距杭州市中心仅半小时车程,距杭州萧山国际机场40分钟车程,距上海、宁波、南京均在2小时车程以内。
随着宁杭高铁的加快建设、杭州绕城高速公路西复线和轻轨的规划,德清临杭近沪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显现。
二、下渚湖“三道茶”风俗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
人生雅事,莫过如此……江南灵秀之地德清,山水清嘉,历史悠久。
德清习俗作文

德清习俗作文Deqing, a small county located in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is known for its rich cultural traditions and customs. (得清县,位于中国浙江省,以其丰富的文化传统和风俗而闻名。
) These customs have been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shaping the identity and heritage of the local community. (这些习俗代代相传,塑造了当地社区的身份和传统。
)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aspects of Deqing's customs is the celebration of traditional festivals, such as the Spring Festival, Mid-Autumn Festival, and Dragon Boat Festival. (得清县的习俗中,最显著的部分之一是庆祝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和龙舟节。
)These festivals are not just occasions for merriment and feasting, but also serve as opportunities for family reunions and strengthening bonds between relatives. (这些节日不仅是欢庆和盛宴的场合,也是家庭团聚和加强亲属关系的机会。
) For example,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families gather to make dumplings, visit temples to pray for good fortune, and set off fireworks to ward off evil spirits. (例如,在春节期间,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到庙里祈求好运,放鞭炮驱走邪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德清简介 (2)二、下渚湖“三道茶”风俗 (4)三、下渚湖一带节日风俗 (7)四、蚕花庙会 (9)五、乾龙灯会 (10)六、所感所想 (12)家乡德清的风土人情一、德清简介德清县位于浙江北部,东望上海、南接杭州、北连太湖、西枕天目山麓,处长三角腹地。
总面积936平方公里,现辖9个镇、2个乡、151个行政村,总人口43万。
德清因濒临余不溪,取政德清明如水之义。
宋代诗人葛应龙《左顾亭记》道:“县因溪尚其清,溪亦因人而增其美,故号德清。
”在近1800年的建县历史中曾有永安、永康、武康、武源、临溪等名。
唐天授二年(691)分武康东境17个乡置武源县,后改为临溪县;天宝元年(742)改临溪为德清县。
宋至清,武康、德清两县相沿。
1958年武康县并入德清县,并置武康镇。
德清有千年古刹云岫寺、宋代石桥等一大批历史文化遗迹,还孕育了沈约、孟郊、管道昇、俞平伯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
德清“五山一水四分田”,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名山之胜、竹茶之地、文化之邦”之美誉。
德清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良渚文化、古代防风文化和瓷文化。
境内有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莫干山,江南最大湿地、防风古国故里下渚湖,东部千年水乡古镇、素有“千年古运河、百年小上海”之誉的新市。
德清区位优势十分突出。
全县11个乡镇有7个乡镇与杭州接壤,是杭州都市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县(区)之一。
杭宁高速公路、申嘉湖(杭)高速公路、104国道、09省道、宣杭铁路、京杭运河、杭湖锡线航道穿境而过,杭州K588公交车直通县城武康。
武康距杭州市中心仅半小时车程,距杭州萧山国际机场40分钟车程,距上海、宁波、南京均在2小时车程以内。
随着宁杭高铁的加快建设、杭州绕城高速公路西复线和轻轨的规划,德清临杭近沪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显现。
二、下渚湖“三道茶”风俗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
人生雅事,莫过如此……江南灵秀之地德清,山水清嘉,历史悠久。
东苕溪、古运河流淌不息,曾孕育像唐代诗人孟郊、当代红学大师俞平伯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厚德载物,名扬天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德清,人且尚德,如水至清,民风古朴,茶事清雅。
比如下渚湖畔的“三道茶”风俗,就深深烙有古代茶道遗风。
“三道茶”,古老而淳朴的迎宾待客之礼数,在千年后的今天,在德清城乡坊间,仍得到完美的传承与弘扬,令无数观光游客心仪神往。
春夏秋冬,四时佳节,或走亲访友,或谈古论今,主人都会端上“三道茶”招待宾朋与故旧。
这古老的“三道茶”习俗早已融入寻常百姓人家日常生活起居,特别是下渚湖一带民间一直延续这种“三饭六茶”之茶礼古俗。
“三道茶”分甜茶、咸茶和清茶三种风味迥异的茶道,当您一一品尝过后,或许唇齿留香,或许一生难忘。
有俚歌云:“洪钓一转天为云,纸薄冰莹鸭羽轻,看似平常最珍贵,只馈产妇与亲朋。
”这是指一种用糯米做成的食品:镬糍,地地道道原汁原味的农家特产,“三道茶”里泡甜茶用的。
镬糍是人工挞出来的,颜色乳白,完整的宛如大碗,碎裂的则像天上片片云朵。
镬糍既可干吃,也能加几小勺糖,冲入开水泡软吃,甜甜的,香香糯糯的,入口即化。
观赏优雅的茶艺表演是一种美的享受,茶艺讲究谦、静、和、美。
茶艺者彬彬有礼,一名煮水人,一名泡茶人,一名持果盘。
泡茶人温杯净手,煮水人点头摇扇。
将片片雪白镬糍轻轻拨入茶碗中,加白砂糖,玫瑰点缀其中,色香味俱佳,在清静祥和的氛围中品尝第一道可口的甜茶,不经意间勾起了我们儿时的回忆,今夕是何年。
第二道咸茶,为下渚湖最具特色的“防风神茶”。
三合乡方圆百里为夏禹时代治水英雄防风汪芒氏故国。
当地民间以配料独特的烘青豆咸茶为饮,家家户户浸润古老的乡土茶俗“打茶会”,世代相沿,令世人叹为观止。
这道江南咸茶在茶圣陆羽的《茶经》中有记载。
将新鲜青毛豆剥壳,入淡盐水煮熟,炭火焙烘,加工成绿如翡翠,松脆上口,咸淡适中香而鲜美的烘豆。
橙子皮与柑橘同属芸香科,取其皮切成细丝条,加盐腌制,有理气化痰,健脾胃之功效。
草本植物圆珠状的紫苏籽、细细的野芝麻冲泡时浮于水面,齿嚼而碎,余清香,提神醒脑,健脾开胃。
胡萝卜干丁有健脾养血之效,这些均称之为茶礼果。
上好绿茶叶也不可或缺。
三名端庄文雅茶艺者身着唐装,温婉轻盈,手端茶盘,演绎防风神茶冲泡过程。
茶礼果被请进茶盏,称为五子登科,若使茶香可口,润茶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茶艺者将茶簪放在茶盏中轻轻转动,茶礼果开始慢慢地在水中融化。
高提茶壶,凤凰点头,水在碗中转,果在水中游,翡翠般碧绿的烘豆在热水的浸泡下膨胀起来,胡萝卜干色泽鲜艳,芳香四溢,一碗香喷喷,咸滋滋的烘豆茶冲泡完毕,请诸位品尝。
防风神茶的吃法颇有讲究,头道,先品尝茶汤原汁;第二道,才吃烘青豆。
吃茶者左手举茶盏至胸前,盏口朝里作45度倾斜,右手掌底轻轻叩击盏口,叩一下,茶盏底部的食物往上推一点,再叩再吃,如此再三,直到全部吃完。
饮者举止有礼,主客皆大欢喜。
三合杨坟一带独特的乡村茶道“打茶会”,早在十余年前,已被央视制作成茶文化民俗纪录片而声名远扬。
有道是:一碗满口甜,二碗精神爽,三碗促膝拉家常。
当我们品尝了甜茶和咸茶以后,再来吃第三道沁人心脾的“清茶”,才算功德圆满。
这“清茶”产自清幽的莫干山高山区莫干黄芽,为稀有的黄茶珍品,其品质可与安吉白茶、长兴紫笋等名茶媲美。
莫干黄芽的生长环境得天独厚,群山连绵,生态绿色,吸露吞雾,纯手工炒制自然深受世人青睐,现已获得国家“原产地保护商标“注册。
莫干黄芽茶香馥郁,汤色清澈,茶味鲜醇,回味甘甜。
茶被誉为神奇的“东方之草”。
形成茶叶色香味的茶多酚具有保健功能。
饮茶不仅有助于清除人体血液中的毒素,还有固齿消脂,清肝明目,提神醒脑,解除疲劳等功效。
常喝一杯茶,有利于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茶为国饮,名不虚传。
下渚湖畔三道茶,新朋故友四季春。
“三道茶”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陶冶人的淡泊、博爱、谦和、善美和刚强的襟怀。
到下渚湖吃茶去!三、下渚湖一带节日风俗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是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届时,无论外出工作或经商者,一般都回家团聚,以叙天伦。
旧俗初一早晨,家家吃甜汤圆,又称顺风圆子,意为一年顺利,一年甜到头。
清晨开门放迎新鞭炮,人不分老幼,都穿新衣服。
这一天不扫地、不洗衣裳、不做家务,大人小孩不准说脏话。
遇见亲朋好友或熟人,抱拳为礼,言必“恭喜发财”。
节前,自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起,过节气氛渐浓。
二十三日,小年夜,准备跌盘三果(豆腐干、千张、油豆腐、苹果、桔子、梨子)送“灶神爷”上天。
用饴糖涂抹灶神嘴巴,不让他到天上说家人罪过。
二十四日,家家“掸悬尘”(即搞卫生)迎新年。
二十五日,吃豆腐渣,当天吃素,吃芋艿、山芋等。
二十六日到二十九日,各家随选日子“拜利市”祈求来年发财。
年三十(除夕)全家团聚吃年夜饭,菜肴丰盛,都寓意吉利。
如笋干(节节高),元宝蛋(招财进宝),虾圆、肉圆(团团圆圆),全鱼(吃剩有余)等。
当晚灯烛不熄,大人聚居一起,坐谈到子夜,称为“守岁”。
长辈将新衣帽放置孩童床前,枕边放有桔子(意为开口吉利)、寸心糖(一寸长的芝麻糖,取“称心如意”义)及小红包(即压岁钱),深夜接灶(神)。
初一,人们喜用春联、年画把家里装饰一新。
早上放开门百响,走喜神方。
这一天一般不出门做客人,小辈向长辈拜年,长辈给孩童发拜年钿。
初二起开始走亲访友,互道恭喜,至亲轮流请吃“新年饭”。
农村此风更甚,戏称新年饭要吃到正月半,以此使亲戚关系融洽长年不断。
初三广安灶,把灶君放人灶堂,祈求终年平安。
初四,一般家庭都用活鲤鱼接“财神”。
贫苦人家过节的排场要简单得多。
初五商店开门营业。
解放后,改革了旧俗,春节为国定假日,放假三天。
近几年,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除夕年夜饭比较丰盛。
有些人家到饭店包宴团聚。
饭后家人围坐电视机前,欣赏“春节联欢晚会”节目,伴随新年到来。
随着电视里新年钟声敲响,许多人家放焰火、爆竹,全镇彩焰蔽空,蔚为壮观。
大年初一,早点有面食、顺风圆子、汤团、小笼包子等繁多品种。
自此后几天内,访亲拜友,以握手代替抱拳,互祝新年,各单位门前彩旗招展,七彩珠光炮映亮夜空。
各娱乐、体育场所,活动丰富多样。
街上车流、人流滚滚,人们穿着流行服饰,喜迎新年来到。
2.元宵节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
各家门前悬挂纸灯,乡里百姓扎制各式花灯,入夜举灯游行,观灯人涌如潮。
吃年糕汤,闹元宵锣鼓:解放后,镇上曾多次举办元宵灯会。
有沿街夜游的,有在镇工会球场展出的,各类花灯玲珑剔透,别具匠心,受到群众称赞。
近几年,流行灯谜,集灯展与娱乐于一身,颇受广大群众所喜爱。
3.清明节清明日,旧时家家备有冷餐、香烛去亡亲坟头烧祭,清理墓地杂草,称“上坟”。
解放后,殡葬改革后,多数家庭到亡亲骨灰安放地或公墓扫墓,迷信色彩基本杜绝。
清明日“踏青”之风,自古沿袭至今。
浔地百姓喜到小莲庄、藏书楼踏青游览。
农村家家户户做清明团子、裹粽子。
清明节前和清明日,镇区单位、学校则组织团员、少先队员、师生、职工到南浔烈士陵墓祭扫、敬献花圈、悼念、明志,已成为本地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新风尚。
近几年,烈士陵园进行了扩建,增设了烈士事迹展览室,以教育后代。
4.立夏日农历四月立夏日,旧俗有秤人习惯,无论老幼都要秤体重看增减。
秤体重表示一个夏天不落肉之意。
立夏日,饮食店和农家要做“麦芽塌饼”,人人都吃麦芽塌饼。
这一天,不少人家还吃咸蛋和新蚕豆。
此俗沿至今日。
5.端午节五月初五端午节,为民间传统节日,含有悼念屈原和消除各种病、虫辟疫之意。
民居门旁插艾叶、菖蒲、大蒜头,是为“辟邪”,饮黄酒,吃炒豆、咸蛋、黄鱼、黄蟮和粽子。
小孩额头上用“雄黄”写“王”字,穿“虎头”鞋,戴虎头帽,身上挂内装有樟脑、芸香之物的用红绿丝线绕成的三角形饰物,以辟邪免灾疾。
各家用苍术、白芷、芸香薰室内以除邪驱虫。
解放后,除吃端午粽外,有些旧习渐失。
6.天贶节农历六月六日为天贶节。
俗言“六月六猫狗洗蓬浴”,大人、小孩在这一天都要洗个澡。
有家猫家狗等家畜的,要下河冲洗。
因时值黄梅天已过,进入伏天,阳光曝厉,这天也是晒书画、衣被等物品的日子。
农家则晒蓑笠等。
迷信者说这天是土地菩萨的晒银日,百姓为图吉利,倾家而晒,实为伏天曝晒,驱霉杀虫。
六月六,还有吃馄饨的习惯,以示伏夏避瘟。
此俗延至今日不改。
南浔人有“六月六,买碗馄饨落一落”之说,镇上居民这一天赶早市,买皮子买肉裹馄饨,甚是热闹,形成风气。
7.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旧俗“七月半请上祖”。
民间做羹饭素食祭祖,寺庙里点香烛、烧纸人纸马,称谓“放焰口”。
夜则沿河放水灯(莲灯)叫做“盂兰盆会”。
此俗今已废。
8.地藏皇生日农历七月三十日为地藏皇生日,晚上家家在庭院里及沿街石板缝里插点燃的“地藏”香(棒香)。
根据民间传说,张士诚举兵造反,占领江南,建都平江,在南浔驻军囤粮,因张士诚赶走“元军”,军纪严肃,施政廉明,故为南浔人所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