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矿地质学 实训三地层对比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实习大作业

φ=(0.002272△t-0.409)/(1.68-0.0002H) (1)
式中:φ为孔隙度,(%)数;△t为声波时差(μs/m );H为油层中部深度(m)
在测井曲线上读出渗透层段的时差和埋藏中部深度值,
即可求得孔隙度。 该区地层因素F与φ之间关系式为:
F
R0 Rw
0.5
2
(2)
式中:Ro和Rw分别为孔隙中完全含水时岩石电阻率和地层水电阻率,该区Rw为 0.30Ω·m
地层对比 油层细分对比 栅状图的编制
作业一:地层对比
一、意义和目的
地层对比是油气田地质勘探的基础工作之一,是研究 地层特性和构造形态的前提。通过本实习作业使学生掌握 地层对比的基本方法。
二、要求
1、根据已知骨架剖面,确定出各井相应层段位置。 2、找出剖面中的断点位置,初步确定断距大小及断 层性质。
二、要求
根据所给资料,计算渗透层段的孔隙度和含油饱和度, 综合判断油、水层。
三、作法
1、根据微电极、自然电位及井径曲线划分渗透层段。 2、利用声感组合测井资料计算渗透层段的孔隙度和含油饱 和度。
其计算方法如下:据东部油田统计,孔隙度(φ)与声 波时差(△t)及渗透层埋藏中部深度(H)间存在如下关系:
四、资料
图1-5 某井储层综合测井曲线
图1-6 某井储层综合测井曲线
图1-5为碎屑岩之综合曲线,图1-6为碳酸盐岩之综合曲线。
五、思考题
1.碳酸盐储层与碎屑岩储层在测井曲线上有何异同点? 2.根据钻井和测井资料如何判断裂缝性碳酸盐储层?
实习大作业Ⅱ 地层及油层对比图的编制
作业一 作业二 作业三
作业三:栅状图的编制
一、意义和目的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矿地质学第七章温压PPT课件

1. 地震资料分析法
原理:
地震资料分析法 钻井资料分析法 地球物理测井法
地震波传播速度(或旅行时间) 地层岩石密度
密度小 速度低 时间长
异常压力
美国湾岸地区深度与地震波传播时间关系图
2. 钻井资料分析法
(1)钻井速度
地震资料分析法 钻井资料分析法 地球物理测井法
正常:井深增加----密度增大----钻速降低
2号井原始地层压力:
油水界面压力
减
----
界面至井底油柱重量的压力
6.17Mpa
741.2m油柱高度
(相当于)
(折算)
液面海拔241.2m
(低于井口,不能自喷)
测压面 +100m
-500m
-350m -700m
-500m
0.85103kg/m3 1.0 103kg/m3
4号井原始地层压力:
6.17Mpa
异常:钻速快速增大
(2)d指数(标定钻进速度)
(Jorden & Shirley,1966)
d = (lg0.054Vm/N) / ( lg0.672P/D)
Vm----钻速,m/h N----转速,r/min P----钻压,t D----钻头直径,mm
dc= d*1/2
1 ----正常地层压力下的钻井液密度 2 ----实际使用的钻井液密度
井底流动压力(井底流压)(pb): 油井生产时测得的井底压力。
(代表井口剩余压力与井筒内液柱重量对井底产 生的回压。)
pb ps
(1)单井生产时油层压力的分布 假定油层各向同性,只有1口井
压力 分布
流线
平面径向流渗流场示意图
径向渗流公式: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矿地质学复习重点(推荐阅读)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矿地质学复习重点(推荐阅读)第一篇: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矿地质学复习重点油矿地质学复习重点第一章1、井名判别2、录井方法:填空题为主,原理作了解,以前五种为主,大题不考第二章地层测试:了解为主第三章这是以后学习工作中中必用知识,在其他课程中讲述。
考试不作重点,略作了解第四章(重点)第一节了解第二、三节重点:作图题(例如:地层对比)第五章第一节(重点):断层识别,断点组合(作图)第二、三节作了解第六章(重点)第一节:填空为主第二节(重点):填空、简答题第三节:掌握裂缝几种成因,及描述裂缝的常用参数第四节:常考查定义(概念模型、静态模型、预测模型)第五节:了解第七章第一节:作了解,掌握概念(流动单位、流体系统)第二节(重点)第三节(重点)P245第八章作了解第九章(重点)第一节:理解不同类型储量的含义,名词解释第二、三节(重点):掌握容积法和物质平衡法储量计算原理,掌握相关计算参数及地质含义储量计算部分,常有计算题,(参考试题)第四节:了解第十章作了解第二篇:自我介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自我介绍大家好!我叫黎丹红,来自马来西亚的一名留学生。
我在北京石油大学读本科,学石油工程专业。
明年就快要毕业了,好舍不得离开中国!我是一个普通的人;有普通的爱好和兴趣:看书、上网、听音乐、旅游等。
我呢,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让大家容易认识我、记住我!我今年21岁了,个子不高也不胖,爸爸和妈妈一直说我从来不会再长胖,再长高。
有时候还会被人家误以为是高中学生呢。
哎,好郁闷!我喜欢中国!我总觉得中国的天空很高,马来西亚的天空比较低,因为中国的云比马来西亚的少。
我在中国呆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了。
最初的时候觉得很难适应这儿的新环境,但是两年就很快地过去了,我逐渐爱上了这儿!我发现中国人很善良、很热情。
作为外国人,也是一名留学生,不管我到哪里去、不管我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他们都会不犹豫地帮我。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矿地质学-实训三地层对比

750 900 996 1126 1206 1268 1380
692 833 977 1078 1196 1240 1288 1300▽
700.5 845 910 968 1100 1190 1259 1325▽
3.地层分层对比数据表
地层
井名 平 原 组Q
广华寺组N1g
荆河镇组E3j
潜一段E2q1
W04
2.地层对比
W01
W04
E2q31
2.地层对比
W01
E2q2 W04
2.地层对比
E2q1
W01
W04
2.地层对比
W01
W03
3.地层分层对比数据表
井名
地层
W01
W02
W03
W04
W05
W06
W07
W08
W09
平 原 组Q
41.5
41
38.5
40
38.5
39
53.5
52.5
37.5
广华寺组N1g
谢谢大家!
盐构造是指由于盐岩流动引起上覆地层隆起、变形而形成的构造。其基本原理是 由于盐岩具有塑性,当一定厚度的盐岩达到一定的埋深时,在不均衡负荷作用下 ,盐岩就可以发生塑性流动,由高压区向低压区流动,在其流动过程中若遇到沉 积岩的薄弱带或低压区,盐岩就上侵拱起,形成构造
4.含油气特征
盐间地层是指上、下盐岩所夹持的一套地层,由泥质、硫酸盐、碳酸盐等多种成 分混杂互层组成 根据岩矿地化分析结果表明,盐间页岩中的泥质岩类和碳酸盐岩类生烃能力良好 ,它们生成的油气纵向运移的过程中,被上覆和下覆的盐层所阻挡,纵向上运移 困难;横向上可以顺层缓慢的运移,最终可以聚集成为上下盐层封隔的广泛分布 的多层状盐间页岩油。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矿地质学第六章油气藏流体PPT课件

2.边水层状油(气)藏
•单油层厚度小, 由多层油层组合而成, 油层之间有连续性隔层 •水体位于油层的边部 •含油气高度大于油气层厚度
多油层统一油(气)水系统
各油层独立油(气)水系统
两种类型的边水油(气)藏
3.透镜状油(气)藏
•多以岩性圈闭为主; 储层分布不连续,呈透镜状或条带状; •单个储集体分布面积较小; •各透镜体形成各自的油气系统。
MG1
GS14-15
3 45 0
GS16-14 GS16G-S1964
GSG1S41-41-71GGM8SSG11146-G--1S211084-2G2S135450-24 GS11
3 50 0
GS18-16 3 55G0 S20-18
GS18-18
GS18-20
3 60 0
3 65 0
GS39K
GS23
井名
2500
等深线
含油区
推测含油区
油水同层区
水层
干层
552000
未知区
282000
284000
286000
3. 断层边界
二、含油饱和度
含油饱和度高
油底
含油饱和度 向上快速增大
水顶
含油饱和度低
影响原始含油饱和度的因素
水湿
浮力克服毛管阻力进入油藏
pb0.0(1 wo)H
pc
2103cos
r
影响因素
陈堡油田陈3断块K2t1-K2c油藏剖面图
第一节 油气藏流体系统
一、含油边界
----理论分析
----限定工业性油流分布的界线。
构造油藏 地层-岩性油藏 复合油藏
油水边界 岩性边界 断层边界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层物理实验指导书》

油层物理实验指导书第一节岩石孔隙度测定第二节岩石渗透率的测定第三节岩石比表面积的测定第四节岩石碳酸盐含量的测定第五节界面张力的测定第六节岩心流体饱和度的测定第七节液体粘度的测定第八节地层油高压物性的测定第一节岩石孔隙度测定岩石的孔隙度分为有效孔隙度和绝对孔隙度。
岩样有效孔隙度的测定一般是测出岩样的骨架体积或孔隙体积,再测出岩样的视体积,即可计算出岩样的有效孔隙度。
常用的孔隙度测定方法有:气体法,煤油法,加蜡法。
一、气体法(一)实验目的(1)掌握测定岩石孔隙度、骨架体积及岩石外表体积的原理;(2)学会使用气体法测定岩石孔隙度。
(二)实验原理气体法孔隙度测定原理是气体玻义耳定律,其原理示意图如图1-1所示。
容器阀门样品室图1-1 气体法孔隙度测定原理示意图容器中气体压力为P1,样品室压力为大气压。
打开阀门,容器与样品室连通。
压力平衡后,整个系统的压力为P2。
每次使容器中气体压力保持不变。
当样品室中放置不同体积的钢块时,连通后系统的压力不同。
可得到钢块体积与系统压力的关系曲线,称为标准曲线。
然后将样品室中的钢块换成待测岩心。
可得到连通后系统压力。
根据此压力从标准曲线上可查到对应的体积,即为岩心的骨架体积。
通过其它测量手段,可以测出岩心的视体积,从而求出岩心孔隙度υ。
(三)实验仪器气体孔隙度测定仪。
如图1-2所示。
图1-2 气体孔隙度仪(四)操作步骤(1)逆时针旋转气瓶阀门,打开气瓶开关(注意:打开气瓶开关前,除放空阀外,其它阀门均处于关闭状态。
(2)顺时针旋转减压阀开关,气瓶出口压力调至1MPa左右;(3)打开气源阀;(4)顺时针旋转调压阀,将压力调至0.3~0.4MPa;(5)打开供气阀,给容器供气,然后关闭供气阀。
(6)逆时针旋转样品室夹持器把手,取出样品室,装入一标准钢块(样品室有4 个标准钢块,厚度分别为1〃,1/2〃,3/8〃,1/8〃),将样品室装入夹持器,顺时针旋紧夹持器把手。
(7)关闭放空阀,打开样品阀,使容器与样品室连通。
【油田开发地质学】第8章地层对比

由若干相互邻近的单油层组合而成。 同一砂层组内的油层其岩性特征基本一致。
3.油层组
由若个油层特征相近的砂层组组合而成,以较厚的 非渗透性泥岩作盖、底层,且分布于同一相段内。
4.含油层系
若干油层组的组合,同一含油层系内的油层其 沉积成因、岩石类型相近,油水特征基本一致 。顶、底界与地层时代分界线具有一致性。
一、油层对比的概念
在油田范围内,对区域地层对比时 已确定的含油层系中的油层,进行 细分和连通的对比。 →小层对比
区域地层对比 地层层位关系 油层对比 相同层内油气层连续关系
二、油层对比资料选择
岩性 区域地质资料、各种地质录井资料
静态资料电性 地震、测井资料
测试 分析化验资料
动 态 资 料 : 试 油 、 试 采及 生 产 资 料 验 证 工 作 精 度
注意:不能用于不同盆地间的地层对比。同一盆地之内, 如果岩性变化太大,也不能单独使用这种方法。
1.岩性对比法
原理:沉积成层原理及在沉积过程中相邻地区岩 性的相似性、岩性变化的顺序性和连续性。
步骤——参见岩性对比图 标准层:岩性特殊、岩层稳定、厚度较薄、 分布广泛的岩层
注意:对于岩性和厚度变化剧烈、有不整合以及经 受强烈构造运动的地区、井资料少的情况, 应采用岩相对比法
第八章 地层对比及油层沉积相研究
地层对比
世界范围的对比 大区域的对比
古生物群、岩石绝对年
龄和古地磁
地层学的研究范畴
区域对比 油层对比
油区内全井段对比 油区内含油井段的对比
油气勘探阶段和开发初
期
•区域地层对比方法简介 •碎屑岩油层对比 •碳酸盐岩油层对比 •油层细分沉积相研究 •储层非均质性简介
地质实习报告 (2)

京西北地区基础地质认识实习报告姓名:学号:班级:指导教师:实习成绩: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年7月1简要本论文主要对北京周边地区的一些地质现象进行了描述,并且对其中一些现象进行了解释。
本论文共分六个主要部分,第一章为绪言,叙述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等信息;第二章为地层与沉积,主要描述了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的分布位置等信息;第三章为岩浆岩,描述在实习区所观察到的深成侵入岩,浅成侵入岩,喷出岩的分布位置等信息;第四章为变质岩,描述太古界区域和上古生界接触变质岩的分布位置等信息;第五章为构造,主要对褶皱背斜,向斜加以描述,并对其成因进行解释,还有断层的识别以及张节理与剪节理的区别;第六章为表生作用,主要是对野外所观察到的风化作用,河流作用,地下水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类型特征及成因过程分析。
第七章为特殊地质现象分析,对整个地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有争议的地质现象,通过各种手段深入了解其地质现象的特征等;第八章是本作者关于本次实习的认识,体会及建议。
目录第一章绪言第二章地层与沉积一、太古界二、元古界三、古生界(一)寒武系(二)奥陶系(三)石炭系—二叠系四、中生界(侏罗系)五、新生界第三章岩浆岩一、侵入岩二、喷出岩第四章变质岩第五章构造一、褶皱二、断层三、节理(一)张节理(二)剪节理第六章表生作用(一)河流作用(二)风化作用(三)地下水作用第七章特殊地质现象分析第八章认识和体会鸣谢及参考文献第一章绪言我很高兴参加这次地质实习,结束之际我要用这九天的所见所闻和基本的地质知识来完成这篇地质实习报告。
本次野外实习观察时间为九天,具体时间为7月2日至7月10日,早晨7点30分从润洁公寓发车,完成当天实习任务即可返回。
第一天:昌平虎峪公园太古界-中元古界地层观察主要观察内容:(一)太古界岩性组合特征观察;(二)中元古界长城系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团山子组岩性组合及分界特征观察;(三)太古界与中元古界不整合接触特征观察;(四)正断层,走滑断层特征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断层数据
二、潜江组地层韵律分析
1.区域地质概况
潜江凹陷位于江汉盆地中部,是扬子陆块上发育起来的江汉盆地的一个重要的次级 构造单元,也是江汉盆地最重要的的富烃凹陷和层组。北部以潜北控凹断层为界, 分别与荆门、汉水凹陷及乐乡关、永隆河隆起相邻;南以通海口断层分界东西两侧 分别与岳口低凸起和丫角新沟低凸起相接
2.沉积特征
潜江组沉积时期,由于古气候干湿频繁交替,使携带碎屑物质的外来补给水流时 强时弱,古盐湖水体呈咸、淡周期性频繁变化 淡化期、半咸化期、咸化期沉积充填模式是潜江凹陷潜江组三种沉积充填模式
干旱时期:碎屑物少,水动力 弱,蒸发强度高,盐度高 潮湿时期:水动力强,碎屑物 多,蒸发弱,盐度低
3.构造特征
3.地层分层对比数据表
地层
井名 平 原 组Q
广华寺组N1g
荆河镇组E3j
潜一段E2q1
潜二段E2q2
潜
潜
三
江
段
组
潜 四 段
E2q31 E2q32 E2q41 E2q42 E2q43
W10
W11
W12
W13
W14
W15
39
49
37.5
37
43
42
618
617.5
620
622.5
614
617
694.5
一、地层对比
1.确定标志层
E2q41
砂泥岩互层,下部发育 薄层盐岩
E2q42 砂泥岩互层
1.确定标志层
E2q32 泥砂韵律,发育薄层盐岩
E2q31 泥砂韵律层发育夹盐岩层
1.确定标志层
E2q2
底部发育砂岩,发育厚层的 盐岩层
E2q1
上部泥岩夹盐岩,中部砂泥岩互层, 下部砂泥岩和盐岩互层
2.地层对比
W01
W04
E2q42
2.地层对比
W01
W04
E2q41
2.地层对比
E2q32
W01
W04
2.地层对比
W01
W04
E2q31
2.地层对比
W01
E2q2 W04
2.地层对比
E2q1
W01
W04
2.地层对比
W01
W03
3.地层分层对比数据表
井名
地层
W01
W02
W03
W04
W05
W06
W07
W08
W09
平 原 组Q
41.5
41
38.5
40
38.5
39
53.5
52.5
37.5
广华寺组N1g
612.5
653
624.5
630.5
623.5
624.5
620
617.5
622.5
荆河镇组E3j
潜一段E2q1
潜二段E2q2
潜
潜
三
江
段
组
潜 四 段
E2q31 E2q32 E2q41 E2q42 E2q43
盐构造是指由于盐岩流动引起上覆地层隆起、变形而形成的构造。其基本原理是 由于盐岩具有塑性,当一定厚度的盐岩达到一定的埋深时,在不均衡负荷作用下 ,盐岩就可以发生塑性流动,由高压区向低压区流动,在其流动过程中若遇到沉 积岩的薄弱带或低压区,盐岩就上侵拱起,形成构造
4.含油气特征
盐间地层是指上、下盐岩所夹持的一套地层,由泥质、硫酸盐、碳酸盐等多种成 分混杂互层组成 根据岩矿地化分析结果表明,盐间页岩中的泥质岩类和碳酸盐岩类生烃能力良好 ,它们生成的油气纵向运移的过程中,被上覆和下覆的盐层所阻挡,纵向上运移 困难;横向上可以顺层缓慢的运移,最终可以聚集成为上下盐层封隔的广泛分布 的多层状盐间页岩油。
谢谢大家!
断层数据
660.5 792.5 934.5 1028.5 1156 1237.5 1295 1300▽
687 761 900 989 1121 1202 1254 1315▽
689.5 827 902 976 1116 1198 1273 1300▽
753 895 992 1125 1201 1275 1315 ▽
694.5 837 906 1007 1104 1189 1255 1300 ▽
697 843 880 981 1114 1193 1267 1290▽
750 900 996 1126 1206 1268 1380
692 833 977 1078 1196 1240 1288 1300▽
700.5 845 910 968 1100 1190 1259 1325▽
760
816
890
977
1087
1125
1157
1197
1185
1264 1325▽
1257 1310▽
688
699.5
687
694
828
742
828
797
935
881
1000
910
993
1003
1060
992
1106
1117
1166
1123
1187
1192
1245
1193
1260 1310 ▽
1255 1310 ▽
1301 1310 ▽
1267 1305▽
W16 38 622.5
W17 36 611.5
W18 35 629.5
753 900 995 1125 1206 1268 1275▽
690 757 888 986 1124 1199 1257 1360▽
674 824 972 1076 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