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
油藏地质学课程设计

油藏地质学课程设计
一、设计背景
油藏地质学是石油工程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它主要研究石油地质
和油藏特征等方面的知识。
本门课程是探究油田采收率和寿命的关键课程之一,也是石油工程专业本科教育中难度较大、重要性比较高的一门课程。
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石油行业发展的需求,我们设计了本次油藏地质学课程设计。
二、设计目的
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有三:
1.提高学生对油藏地质和特征的理解、掌握和分析能力,加强对其应用
的掌握;
2.强调实践应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应用,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3.增强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增长经验,提高自身素质。
三、设计内容
本次课程设计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1.油藏地质与地球物理勘探
–理论学习:学生需要了解油藏地质调查与综合研究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与技术等;
–实践操作:学生需要进行实地考察、样本、岩心的采集、分析、取样,进行地球物理勘探数据处理与解释。
2.油藏物理特征分析
–理论学习:学生需要了解油藏物理特征分析的基础理论、基本分析方法等,掌握油藏的物理特性参数的测定方法;
1。
塔里木盆地石油地质课程设计 刘濮毓 雷琳琳

论文绪论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问题讨论
论文总结
2、主要成烃史:
主要分布有中下寒武统和中、上奥陶统两 套烃源岩。张水昌等通过对塔里木盆地烃 源岩和原油特殊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对比研 究认为,轮南地区原油来源于中、上奥陶 统烃源岩。
论文绪论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问题讨论
论文总结
3、油气运移聚集:
塔里木盆地由于多 期构造运动形成了 一系列的不整合面, 这些不整合面是油 气进行横向运移的 有利通道
研究结果
问题讨论
论文总结
盖层及储盖组合
图1-3塔东地区复合型生储盖组合
复合型生储盖组 合由两种或两种 以上基本类型复 合而成,最基本 的两种类型为连 续+断层复合型和 连续+不整合而复 合型,也可以出 现连续+断层+不 整合而复合型等, 其特点是生储盖 组合以连续型为 基础,断层或不 整合而为油气的 运移提供重要通 道口门。
论文绪论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问题讨论
论文总结
二、碎屑岩盐岩储集层
2、储层孔隙类型 根据普通薄片镜下 观察,泥盆系东河 砂岩储集空间一般 以原生粒间孔为主, 少量粒间溶孔;稍 细的石英砂岩,岩 屑石英砂岩中为粒 间孔和粒间溶孔的 组合。此外还有粒 内溶孔、晶间孔但 所占比例较小。
论文绪论
研究背景
油迹
荧光
合计
TZ18 TZ10 TZ20 TZ11 TZ12 TZ30 TZ16
表1-1塔中地区志留系油气显示与储盖关系统计 盖层封闭性能好油气散失少,盖层封闭性能差油 气散失量大。
1、盖层的存在是油 气藏保存的必要条 件 2、盖层的封闭性能 控制着油气的聚集 与散失 3、局部优质盖层可 以控制单井单层产 量
石油地质学电子教案

石油地质学电子教案一、课程简介1.1 课程定位石油地质学是研究石油的形成、分布和开发利用的学科,是石油工程、地质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石油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从事石油地质工作奠定基础。
1.2 课程目标(1)石油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石油与天然气的基本性质和组成;(3)地质时期与地质构造;(4)沉积盆地分析与油气藏评价;(5)油气田开发与环境保护。
二、教学内容2.1 石油地质学基本概念(1)石油、天然气的定义及分类;(2)石油的形成与演化;(3)油气藏的成藏条件。
2.2 石油与天然气的基本性质(1)物理性质:密度、粘度、凝固点等;(2)化学性质:组成、烃类分布、含硫量等;(3)运移与聚集规律。
2.3 地质时期与地质构造(1)地质时期划分及其特征;(2)断裂构造、褶皱构造及其分类;(3)地质构造对油气藏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直观展示石油地质学知识;(2)地质模型: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地质模型,帮助理解复杂地质现象;(3)软件工具:利用地质软件进行盆地分析、油气藏评价等实践操作。
四、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采用平时成绩、课堂讨论、课后作业、期中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4.2 评价内容(1)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2)石油与天然气基本性质的理解和运用;(3)地质时期与地质构造的知识运用能力。
五、教学计划5.1 课时安排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5.2 教学进度安排(1)第1-4课时:石油地质学基本概念;(2)第5-8课时:石油与天然气的基本性质;(3)第9-12课时:地质时期与地质构造;(4)第13-16课时:沉积盆地分析与油气藏评价;(5)第17-20课时:油气田开发与环境保护。
石油地质课程设计

实习一生油岩有机质成烃演化曲线及成烃阶段划分一、实习目的富含有机质的细粒沉积物,随着被埋藏深度和温度的不断增加,其有机质经历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的变化,并逐步向油气转化。
由于不同埋深范围内促使有机质向烃类转化的营力不同,致使其转化的反应过程和主要产物有显著区别,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生油岩有机质演化曲线的编制和成烃阶段的划分对含油气盆地油气成因理论的认识和研究,对指导油气勘探,计算生油量和评价区域含油气远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次实习要求通过某盆地某一生油气层不同埋深所取样品的地球化学分析数据,运用学过的理论和方法,编制生油岩有机质成烃演化曲线,并进行成烃阶段的划分。
二、实习步骤及要求(1)在课前复习好有关有机质成烃演化以及烃源岩研究方法等章节的内容。
准备好实习用的坐标纸、三角板、铅笔和橡皮。
(2)阅读表1-1所提供的资料,初步了解某一生油气层各地球化学指标随埋藏深度或(温度)的增加而发生的变化规律。
(3)在坐标纸上以深度为纵坐标,各地球化学指标为横坐标编绘关系曲线(图1-1),比例尺:纵坐标:1:20000(深度);横坐标:1cm=0.01[氯仿抽提物(g)/有机碳(g) ],1cm=0.01[烃(g)/有机碳(g)],1cm=0.2,1cm=0.1%(有机碳,%),1cm =10℃(古地温)。
注:CPI-岩石抽提物中奇、偶碳原子正烷烃的相对丰度,称为正烷烃奇偶优势比。
CPI 值<2.1,表示奇数正烷烃略占优势,说明岩石中有机质向石油转化程度高,否则,当CPI值>2.1,说明奇数正烷烃有明显优势,说明岩石中有机质向石油转化程度低(参考教科书第二章有关内容)。
在深度轴上标明有机质各重要演化阶段的镜煤反射率(R0%)和古温度(℃)的分界值。
(4) 根据图1-1的关系曲线,划分有机质成烃的演化阶段(未成熟、成熟、过成熟阶段)。
对各演化阶段的基本特征加以简单的小结,并填入表学实1-2中。
三、实习作业:1.在坐标纸上按照要求完成图1-1;2.完成表1-2内容.注:已知地表平均温度10.5℃,古地温梯度为3.8℃/100m。
油矿地质课程设计

油矿地质课程设计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油矿地质学这门学科显得越发重要。
油矿地质学是研究油气地质规律和勘探开发技术的学科,它涉及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工程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
针对这门学科的课程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教学目标油矿地质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油矿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对石油、天然气等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并具备分析和解决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的地质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油气的成因地质学2. 油田勘探地质学3. 油田地质工程学4. 油气储藏地质学5. 油气勘探地球物理学6. 油藏开发地质学7. 油气地球化学8. 油田环境地质学以上八个方面是油矿地质学的基本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讲授,能够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油田勘探开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在油矿地质学的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文献阅读、试验、观摩等。
其中,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和实际问题的讨论,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试验和观摩也是很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油矿地质学的理论知识。
四、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例如PPT演示、视频教学、电子白板、实物模型、三维动画等。
这些教学手段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五、评价方法评价方法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才能真正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油矿地质学的教学中,教师需要采用各种形式的评价方法,例如平时作业、课堂测验、实验报告、论文等,同时也可以评选优秀学生进行奖励和表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总之,油矿地质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也是未来能源供应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

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前言石油地质学是矿产资源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石油地质学更加受到关注。
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油气藏的形成、分布、储量评价、勘探开发和管理等方面。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围绕着石油地质学展开课程设计,旨在为师生提供一份详实的课程设计参考。
一、设计目的石油地质学作为一门具有高度实用性和科学性的课程,需要以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来展现其研究成果。
通过设计本课程,旨在让师生更充分地理解石油地质学的基础知识、科研现状和研究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研究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石油地质学基础知识–地质时间与地层学–古生物学和古地理学–油气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与测井技术2.油气藏勘探与评价–搜索策略与方法–勘探技术和资源评价–分析与评价石油地质资料3.油气藏开发与管理–石油地质工程概述–采油采气工艺技术–油田开发和油气管理–油田环境保护与建设4.石油地质学前沿–油气勘探新技术和新领域–油气藏研究新方向和新成果–石油地质学与能源转型三、教学方法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导、实践为主线、探究为核心、营造探究式学习的氛围。
以多种形式展开教学活动,其中包括但不限于:1.讲授式教学,打好课程的基础知识;2.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3.网络化教学,利用网络手段扩大教学范围和广度;4.研讨式学习,通过研讨课题加深理解和提高思维能力;5.实践性学习,通过实验、实地考察、模拟操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保障为方便石油地质学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需要保障以下措施:1.教学场地。
必须具有一定的条件和场地,用于课堂讲授、实验教学和实地考察等。
2.教学资源。
图书、多媒体设施、地质标本、模型、仪器设备等都是必要的教学资源。
3.师资力量。
要求石油地质学学科专业师资力量强、教学经验丰富,能够熟练地运用新技术、新方法进行教学活动。
4.实践支持。
实习、实训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体验。
油气藏形成条件的分析与综述—《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共52页文档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油气藏形成条件的分析与综述—《石 油地质学》课程设计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石油开发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 孤岛油田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孤岛采油厂开发调整方案石油开发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姓名:学号:班级:指导教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前言孤岛采油厂位于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孤岛镇。
是中石化产量最高的采油厂,隶属于中石化集团胜利油田有限公司。
孤岛采油厂隶属于胜利油田有限公司,是以油气勘探开发生产为主的二级骨干企业。
孤岛油田是一个典型的稠油疏松砂岩油藏,1971年投入开发以来,经历了细分层系、加密井网、强化提液、低品位储量动用、扩大聚合物驱和稠油热采等开发阶段,自1983年以来,年产油量已在400×104t以上连续稳产了20年。
随着油田的深度开发,长期水驱造成油藏储层物性发生了显著变化,非均质性增强,主要表现在高渗透带窜流严重,水驱油效率降低,油井高含水增多,原有的堵水工艺适应性变差;聚合物驱造成地层细砂和粘土大量运移,至使部分注聚井注入困难,油井近井地带和防砂工具堵塞严重,导致油井液量降低或不供液;稠油热采井受边底水影响,多轮次吞吐后含水升高,效果变差。
本文将针对以上突出问题提出在孤岛油田特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的措施方案调整。
孤岛油田开发现状分析孤岛油田为大型整装稠油油藏,自1971年11月投入开发以来,针对不同开发阶段的特点和需要,研究并实施了相应的开发政策和措施。
20世纪70年代,针对天然能量弱的特点,实施了早期面积注水、周期性注采凋配措施,使油田采收率由弹性溶解气驱的5%提高到19.4%。
在中高含水期,针对层间干扰日趋严重,实施了细分层系和强化完善注采系统等调整技术,使油田水驱采收率达到29.6%。
20世纪90年代,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针对采收率低的问题,通过应用化学驱和稠油热采技术¨J,加快了油田驱替方式的转变,强化储层精细描述,使油田采收率在水驱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形成了砂岩稠油油藏长期高效开发的技术系列,到2008年12月,整体采收率达到了37.5%,其中主体化学驱单元采收率达到55%~60%,稳产期比预测值延长了8~9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1-1 中国各个盆地地理位置
松辽盆地跨越黑龙江、辽宁、吉林和内蒙四省。 西北、北、东及东南分别被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张 广才岭及长白山所围(图1-1)。南面与辽西山地和辽 北丘陵连接,北北东向展布,规模:长750km,宽330370km,面积约26万km2
图2-1 松辽盆地综合柱状图
第二节 盆地天然气与石油层位分布
2.1、松辽盆地天然气类型及层位分布(图2-2):
2.2、具有多套生、储、盖组合 (1)浅部含油组合 K2四方台组-明水组储层及邻近的非渗透层 (2)上部含油组合 K1嫩三四段黑帝庙油层及邻近的泥质层 (3)中部含油组合 嫩一、姚家组、青山口组的萨尔图、葡萄花、高台子油 层及邻近的非渗透层 (4)下部含油组合 泉四段扶余油层,泉三段杨大城子油层 (5)深部含油组合 泉二和泉一的农安油层
松辽盆地是一个晚中生代裂谷-坳陷型盆地[1,2]。现今 地质图上的松辽盆地并不是裂谷盆地的范围,而是经后 期反转作用改造并剥蚀后的坳陷盆地的范围。前人对松 辽盆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构造沉积和石油地质方面[3~10] ,对反转构造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的研究较少。本文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松辽盆地的基本地质资料, 综合分析了松辽盆地的反转构造特征、反转构造期次和 反转构造作用对松辽盆地的油气成藏的重要性。
图1-3 松辽盆地构造分区
(二) 深层构造单元划分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划分出7个一级构 造单元和18个次一级构造单元。 为裂陷沉积,面貌截然不同与中浅层。 分别为:西部斜坡区、北部斜坡区、西 部断陷区、东南断陷区、中央断隆区、 东南断隆区、东北断隆区。
第二章 盆地的地层格架
第一节 地层划分及岩性描述 1.1岩性描述:
型的油气藏多围绕凹陷呈环状分布。
第四节 盆地主要油气田
1.大庆油田 1959年发现,为特大型油田之一。位于中央坳陷的中 央—大庆长垣之上。走向北北东,由喇嘛甸子、萨尔图 、杏树岗、高台子、葡萄花等7个背斜组成。 储层:高台子、葡萄花、萨尔 图、扶余油层(图3-2). 具有陆相原生油藏特点。 形成原因:早期的断裂活动,中期沉积物差异压实及后 期水平挤压等多种作用的结果。其中,萨尔图油田:为 背斜圈闭油气藏。油气水重力分异清晰,有统一的压力 系统和油水界面。
1996.
小组成员分工:
讲解人员:孙天宇 搜集资料:王炎、辛良琦 制作PPT:郑东旭 PPT排版:田连辉 审 稿:杨珊珊、何思琪
新生界:表层黄土,中下部砂砾层; 白垩纪:明水组为紫红色泥岩夹灰绿色砂岩,下部见两层黑色砂层; 四方台组和嫩江组主要为灰绿紫红色泥岩夹灰色中厚砂层,底部黑色油页 岩,为主要的生油岩;姚家组为灰白色砂岩与紫红色泥岩互层,为良好的 储集条件,青山口组为灰绿灰黑色泥岩夹灰白色粉细砂岩,底部黑色泥岩 夹劣质油页岩;泉头组上部为红色泥岩夹灰白色砂岩,下部为紫红色泥岩 夹紫灰色砂岩、粉砂岩;登娄库组为灰褐及灰黑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与灰 白色厚层状砂岩互层,底部有杂色砂砾岩层; 侏罗纪:营城组和沙河子组上部为安山玄武岩流纹岩及泥质砂岩、砂砾 岩、中部灰白色砂岩、深灰色泥岩夹煤层、底部为安山玄武岩及角砾岩、 凝灰岩(图2-1)。
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
课题:松辽盆地油气藏形成条件
的分析与综述
报告人:孙天宇
目
录
第一章、盆地的地质概况 第一节 盆地概况……………………………….. 第二节 基地与深部结构……………………….. 第二章、盆地的地层格架 第一节 地层划分及岩性描述………………….. 第二节 盆地天然气与石油层位分布………….. 第三章、盆地的油气分布 第一节 盆地主要生…………………………….. 第二节 油气藏类型及分布…………………….. 第三节 盆地油气分布规律…………………….. 第四节 盆地主要油气田……………………….. 参考文献……………………………………………... 小组分工情况………………………………………...
第三节 盆地油气分布规律
3.1 垂向上分布特征 松辽盆地坳陷层油气分属下、中、上含油气组合,油气藏分布主要受 生、储、盖匹配关系的制约。纵向上分布规律: 下部含油气组合(泉头组);油藏数量多,分布范围广。油藏一般面积大, 油层厚度薄,油层物性差,油水关系简单,产能较低。油气藏类型主要 为断层—岩性油藏、岩性油藏,其次为构造油藏、构造——岩性油藏。 中部含油气组合(青山口组—姚家组):油气藏数量多,资源富集程度高。 生、储、盖条件较好。储层物性好,油气产能高。中部含油气组合油 气藏类型以构造油藏为主,其次是构造—岩性油藏和岩性油藏。 上部含油气组合(嫩江组—明水组):油气藏数量较少,分布局限。储层 物性好、油层厚度薄,产能较低。油气藏发现的数量少,单个油藏规模 小。油藏类型有构造油藏、岩性—构造油藏。
第三章 盆地的油气分布
第一节 盆地主要生油层 盆地主要生油层有:高台子、葡萄花、萨尔 图、扶余油层 、青山口组的青一段、嫩江组和 泉头组的部分段。都是砂泥岩互层等良好的生 储盖组合。
图3-1 大庆长垣油气分布图
第二节 油气藏类型及分布
2.1 油气藏类型 1、背斜油气藏 大庆油田有喇嘛甸子、萨尔图、杏树岗、高台子、葡萄花等7个背 斜组成;储层:高台子、葡萄花、萨尔图、扶余油层,具有陆相生 有特点;形成原因:早期的断裂活动,中期的沉积物差异性压实及 后期的水平挤压的作用的结果。 2、地层油气藏 松辽盆地地层油气藏目前发现较少,仅见于西部斜坡区的中、下部 含油组合。根据油气层与不整合面纵向分布关系,包括地层超覆油 气藏和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两类。 江桥地区的江37井为泉头组 和姚家组超覆在不整合面上形成的地层超覆油气藏。
参考文献 1.柳广弟.石油地质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年. 2.赵澄林.油区岩相古地理.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年. 3.张厚福.石油地质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年. 4.赵文智.石油地质理论与方法进展.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 5.罗志立,姚军辉,试论松辽盆地新的成因模式及其地质构造和油 气勘探的意义.科学发展与研究,1992 6.林舸 中国东部北西向线性构造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地壳形变与地震 7.王燮培.中国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的扭动构造和构造样式的叠 加 见:马杏垣.中国大陆构造论文集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 8.万天丰.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板内变形构造应力场及其应用[M].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9.胡望水,王燮培.松辽盆地北部变换构造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石油 与天然气地质,1994 10.王涛.中国东部裂谷盆地油气藏地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2 区域构造位置
松辽盆地具有两隆三坳一斜坡的构造格局,总体表 现为中隆侧坳、隆坳相间的特征6个一级构造单元,西 南隆起区、东南隆起区、东北隆起区、北部倾没区、西 部斜坡区和中央坳陷区(图1-2)。
图1-2 松辽盆地6个一级构造单元
1.3勘探历程
1、1955-1964石油普查阶段1959年9月26日,大庆长 垣高台子构造带上的松基3井喷油,28日,扶余3号构 造上的扶27井或工业油流。如:大庆油田,扶余油田。 2、1965-1975 油田开发及外围勘探阶段开发为主的阶 段,隐蔽油藏进行了勘探。扶余油层、萨尔图油层、黑 帝庙油层等工业油流,红岗、新立、木头和新北油田。 3、1976-1990 新层系、新领域勘探阶段深部层系、外 围盆地 “二次勘探”。现已发现37个油田,10个气田, 1996年产量达5600万吨,天然气23亿立方米。
1.4 地质构造特征
(一) 中浅层构造单元:6个一级,36个次一级构造单元 (图1-3)。 西部斜坡区:基底埋藏浅,为区域东倾大单斜。 西南隆起区:基底埋藏浅,近南北向断裂发育。 中央坳陷区:多期沉积、沉降中心,盆地主要产油区, 大庆长垣。 东北隆起区:基底起伏大,地层发育不全。 东南隆起区:基底起伏大,断裂发育。
图3-2 大庆长垣油田分布
2. 扶余-新立油气聚集带 包括扶余、木头、新立三个油田。形成条件:由扶余基岩隆起控制 的区域性鼻状构造带和西南、东南两个沉积体系相叠合而形成,具 有区域性圈闭和储集条件(K1q三、四段-“扶余油层”)。为背斜 层状油气藏。 3. 宋方屯油田 位于大庆长垣的东坡上,为低幅的隐蔽油藏。北部为自西向东倾的 鼻状构造;南部为自南向北倾没的鼻状构造。断裂发育,北北东走 向。储层为姚家组下部葡萄花油层。 4. 龙虎泡油田 位于古龙凹陷西侧,泰康隆起向东南倾没的斜坡上,为轴向近南北 的背斜构造。储集层为萨尔图(嫩一段)和葡萄花油层(姚一段) 。
3.2 平面上分布特征 松辽盆地属于坳陷型裂谷盆地,松辽盆地地下白垩统坳 陷型沉积层系是该盆地的主要生储油层系,在断陷阶段 的沉积中也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大型三角洲围绕湖盆, 向中心伸展,提供了广泛分布的储集层条件;多旋回沉 积使盆地形成多套生储盖组合。在裂谷发育期经历多次 构造运动,形成了多种构造带或局部构造,圈闭规模较 大,背斜形态宽缓,面积大,为油气聚集提供了大型圈 闭条件。松辽盆地主要生烃区域为中央坳陷区,各种类
3、构造裂缝油气藏 松辽盆地泥岩裂缝油气藏主要发育于嫩江组一、 二段和姚家组、青山口组地层中,主要分布区是古 龙凹陷南部地区。 4、岩性油气藏 松辽盆地目前发现的岩性油藏从形态上看,包括上 倾尖灭及砂岩透镜体岩性油藏。 松辽盆地扶、杨油层和葡萄花油层均见到了岩性 油气藏,两者在圈闭的形成机理上不进相同 5、复合油气藏 松辽盆地复合油气藏可以分为2类:一类以构造因 素为主导的称为岩性—构造油气藏,另一类以岩性 为主控因素的称为构造—岩性油气藏。
2.2 深部地质结构 (1)地壳厚度 松辽盆地总体位于地壳厚度减薄区,深部上地幔发生隆升。盆地 地壳厚度一般在34km之内,33km莫霍面埋深线大体与现今盆地边 界吻合。中央坳陷区地壳厚度仅为29km。盆地中部存在一条北北东 -近南北向的地壳厚度减薄带,向东西两侧增厚,西部增厚快,东部 慢。 (2)地热场 今地热场:高地温梯度、高大地热流值。盆地中央高,周边低; 地温梯度与莫霍面形态相似。主要生(产)油区平均地温梯度3.84.2℃/100m,大地热流值平均为1.70HFU。 古地温场:古地温梯度高于现今地温梯度。为5.6 ℃/100m。在盆 地演化的不同阶段,古地温有明显的变化。K1d/K1q间变化较大; 有两次热高潮期J2-3-K1d、K1q-K2n;随时间变新,显示热衰减的 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