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规范指南

合集下载

中国超声造影临床应用指南

中国超声造影临床应用指南
超声造影临床应用指南
目录
总 论 ………………………………………………………………………… 2 甲状腺 ………………………………………………………………………… 4 乳 腺 ………………………………………………………………………… 7 肝 脏 ………………………………………………………………………… 11 胆 囊 ………………………………………………………………………… 19 胰 腺 ………………………………………………………………………… 25 肾 脏 ………………………………………………………………………… 29 腹部创伤 ………………………………………………………………………… 35 前列腺 ………………………………………………………………………… 42 妇 科 ………………………………………………………………………… 44
压,MI 不宜超过 0.2。 (1)根据不同造影软件的成像效果调整 MI,直至获得最
佳的微泡 - 组织信噪比。 (2)根据目标病灶的回声、位置、深度等条件,适当调
整 MI 以获得最佳的对比增强成像。如病灶位置深在, 适当调高 MI 有助于观察病灶的对比增强情况,但会增 加微泡破坏和缩短成像时间。 (3)低 MI 与高 MI 成像配合的方法是在造影剂尚未过峰 值前自动或手动将机器的发射功率调节至 MI 大于 1.0, 把探测范围内的微泡击破,然后再恢复到原来的低 MI
者,包括正渐变为或进行性心肌梗塞的患者;过去 7 天内,安静状态下出现典型心绞痛;过去 7 天内,心 脏症状出现明显恶化;刚接手了冠脉介入手术或其它 提示临床不稳定的因素(如最近心电图、实验室或临 床所见提示的恶化);急性心衰,心功能衰竭 III/IV 级 及严重心律紊乱的患者。 3. 伴有右向左分流的心脏病患者、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肺 动脉压 >90mmHg)、未控制的系统高血压患者和成人 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 4. 孕妇和哺乳期患者。 5. 18 岁以下患者。

脑梗死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0 年版)

脑梗死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0 年版)

脑梗死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0 年版)指标一、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估率(NEU-STK-01)定义:单位时间内,入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估的脑梗死患者数,占同期住院脑梗死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脑梗死患者=入院时行神经功能缺损NIHSS 评估的脑梗死患者数 100%神经功能缺损评估率同期住院脑梗死患者总数意义:反映医疗机构收住院脑梗死患者病情评估开展情况。

说明:(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参照《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的中文翻译版本。

(2)脑梗死即缺血性卒中,采用《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定义,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指标二、发病 24 小时内脑梗死患者急诊就诊 30 分钟内完成头颅 CT 影像学检查率(NEU-STK-02)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病24小时内急诊就诊行头颅CT 影像学检查的脑梗死患者中,30 分钟内获得头颅 CT 影像学诊断信息的患者所占的比例。

计算公式:发病24 小时内急诊就诊的脑梗死患者30 分钟内发病24 小时内脑梗死患者急诊就诊30 分=获得头颅CT 影像学诊断信息的人数⨯100%同期发病24钟内完成头颅CT 影像学检查率小时内急诊就诊行头颅CT 影像学检查的脑梗死患者总数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对发病24小时内脑梗死患者及时检查评估的能力。

指标三、发病 24 小时内脑梗死患者急诊就诊 45 分钟内临床实验室检查完成率(NEU-STK-03)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病24小时内到急诊就诊行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糖、凝血、电解质、肝肾功能)的脑梗死患者中,45 分钟内获得临床实验室诊断信息的患者所占的比例。

计算公式:发病24 小时内急诊就诊脑梗死患者发病24 小时内脑梗死患者急诊就诊=45分钟内获得临床实验室诊断信息的人数⨯100%45 分内临床实验室检查完成率同期发病24小时内急诊就诊行实验室检查的脑梗死患者总数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及时评估检查的能力。

血管和浅表器官超声检查指南

血管和浅表器官超声检查指南

血管和浅表器官超声检查指南图书信息作者: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 第1版(2011年6月1日)平装: 172页正文语种:简体中文开本: 32ISBN: 9787509148358条形码: 9787509148358产品尺寸及重量: 20.8 x 14.2 x 1 cm ; 322 g内容简介《血管和浅表器官超声检查指南》由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邀请众多专家参与讨论编写而成,是国内第一部规范超声科医师检查技术、规范血管和浅表器官疾病的超声诊断和鉴别诊断标准的指南。

内容包括:血管超声检查指南、甲状腺超声检查指南、乳腺超声检查指南、肌肉骨骼超声检查指南。

每篇指南包含检查目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检查前准备、检查方法、正常超声表现、超声观察内容,以及各种疾病的超声图像表现和报告书写要点等,适合各年资医师学习阅读,是指导超声医师临床工作的规范性文本。

编辑推荐《血管和浅表器官超声检查指南》由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起草,目的存于指导中国超声医师、超声检查技术或相关人员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血管和浅表器官的检查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将根据学科发展适时进行修改,以保障其先进性。

欢迎对此指南提出修改建议并请与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联系。

目录上篇血管超声检查指南第1章头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指南第一节经颅多普勒超声常规检查指南第二节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第三节颈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第2章腹部血管超声检查指南第一节腹主动脉瘤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第二节腹腔干(CA)、肠系膜上动脉(SMA)和肠系膜下动脉(1MA)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第三节下腔静脉(IVC)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第叫节肝门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第五节肝移植术后并发症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第六节肾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第七节移植肾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第3章四肢血管超声检查指南第一节上肢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第二节上肢静脉血栓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第三节髂动脉及下肢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第四节髂静脉及下肢静脉血栓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第五节下肢静脉反流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第六节下肢浅静脉超声评价与标记指南第七节动静脉造瘘术前上肢血管多普勒超声评价指南第八节血液透析及静脉内瘘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附录外周动脉脉冲多普勒频谱采集下篇浅表器官超声检查指南第4章甲状腺超声检查指南第5章乳腺超声检查指南第6章肌肉骨骼系统超声检查指南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肩关节及肩锁关节第三节肘关节第四节腕关节第五节膝关节第六节髋关节第七节距小腿关节(踝关节)第八节骨骼及软组织肿瘤第九节周围神经。

脑卒中人群筛查及综合干预技术方案

脑卒中人群筛查及综合干预技术方案

附件2脑卒中人群筛查及综合干预技术方案一、脑卒中人群筛查及综合干预技术概述脑卒中是严重威胁我国人群健康的慢性病之一,施行有效的筛查和综合干预是降低脑卒中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的重要手段。

脑卒中人群筛查及综合干预技术核心内容是:针对高发地区40岁以上常住居民开展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筛查和风险评估,对筛选出的低危人群进行健康宣教和定期体检,对中危人群根据个体特点进行干预指导,对高危人群进行进一步检查,并开展综合干预。

定期对中危、高危人群进行随访。

如发现颈部血管病变患者或疑似脑卒中病人,则转诊到医院进行进一步诊断与治疗。

通过有组织的开展脑卒中人群筛查及综合干预工作,提高脑卒中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逐步降低发病率增长速度,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并推动脑卒中防治工作由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的转变。

二、流程图三、脑卒中人群筛查及综合干预技术实施方案(一)筛查1、适用地区的选择由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在充分考虑地域、经济和少数民族分布等因素后,选择公共卫生工作基础好,医疗服务网络比较健全,医务人员参与积极性高,地区人群健康档案较完善,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合理,脑卒中疾病负担较重的地区开展工作。

2、医疗机构的选择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或以心脑血管病为特色的专科医院,具备神经内科、心内科、内分泌科、急诊科、康复科、超声科、影像科等诊疗科目。

具备开展脑卒中筛查与综合干预工作相应的硬件设备,并有一定数量的血管超声、放射影像、临床检验、康复、护理、健康教育等专业技术人才,接受培训后能够提供规范的脑卒中筛查及综合干预服务。

确定医疗机构后,各县(区、市)级管理机构对实施的医疗机构进行备案管理。

3、适用对象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适用对象纳入标准为:1)40岁以上成年人;2)当地常住居民(居住超过半年以上);3)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为:具有重大疾病不能配合检查者。

4、筛查方案由经培训的工作人员向参加筛查的对象介绍筛查的目的、意义以及接受服务的获益和可能的危险,宣读知情同意书,回答对象提出的问题,在自愿的原则下签署知情同意书(筛查)(附1)。

头颈部CT血管成像扫描方案与注射方案专家共识

头颈部CT血管成像扫描方案与注射方案专家共识

头颈部CT血管成像扫描方案与注射方案专家共识摘要CTA具有无创、费用低及可重复性强等优点。

头颈部CTA是目前诊断头颈部血管病变、观察血管解剖和血管病变以外疾病血供来源的重要影像方法,已经成为头颈部血管病变诊断及长期随访的首选无创影像检查方法,制定头颈部CTA专家共识对指导日常临床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组织专家在参照2015年美国放射学院、美国神经放射学会、儿科放射学会最新版本头颈部CTA应用指南的基础上,参阅大量中、英文文献,并结合我国实际,形成了国内头颈部CTA扫描方案与对比剂注射方案专家共识,旨在为放射科及相关临床科室医师、技师及护士提供参考,制定合理的检查方案。

共识包括头颈部CTA检查前准备、头颈部CTA扫描方案、头颈部CTA对比剂注射方案、头颈部CTA图像后处理及临床应用、头颈部CTA图像质量评估等主要内容。

CTA与介入性血管造影相比,具有无创、费用低及可重复性强等优点。

头颈部CTA是目前诊断头颈部血管病变、观察血管解剖和血管病变以外疾病血供来源的重要影像方法。

随着多层螺旋CT特别是64层CT在全国的普及,头颈部CTA技术已经成为头颈部血管病变诊断及长期随访的首选无创影像检查方法。

因此,制定头颈部CTA专家共识对日常临床工作至关重要。

2015年美国放射学院(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ACR)、美国神经放射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Neuroradiology,ASNR)、儿科放射学会(Societyof Pediatrics Radiology,SPR)联合发布了最新版本的头颈部CTA应用指南,这一指南的不断修订和完善,对CT从业人员起到了规范化作用。

在参阅大量中、英文文献及相关专家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国内头颈部CTA 扫描方案与对比剂注射方案专家共识,旨在为放射科及相关临床科室医师、技师及护士提供参考,制定合理的检查方案。

浙江省超声医学规范指南(2015增刊)

浙江省超声医学规范指南(2015增刊)

目录腹部超声检查技术规范(腹部学组范小明等执笔) (1)甲状腺超声检查报告规范(浅表学组洪玉蓉执笔) (42)甲状腺超声检查技术规范(浅表学组洪玉蓉执笔) (54)乳腺超声检查技术规范(浅表学组包凌云执笔) (65)腹部超声检查指南第一节肝脏超声检查指南一、检查前准备1、为保证图像质量,检查前需禁食8小时以上。

(急诊例外)。

2、了解病史(肝炎史、服药史、手术史、肝外肿瘤史、白细胞及分类、乙肝三系、AFP。

3、其他影像学检查及前次超声检查情况。

二、检查方法1、探头的选择:成人选择探头频率为3、5MHz,肥胖体型选择2-3MHz,体型较瘦、位置较表浅的病变或小儿选择探头频率为5MHz。

2、受检者体位:仰卧位是最常用体位,结合检查的需要,左侧卧位、半卧位、坐位或站立位。

三、肝脏标准切面、存图共分三组:剑突下、右肋间、右肋缘下。

1、剑突下切面在剑突下从左至右连续进行矢状面扫查,显示肝左叶及其与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胰腺等组织的关系。

显示切面:(1)经腹主动脉左肝纵切面:显示腹主动脉长轴的左肝纵切,此切面可测量肝左叶上下径和前后径。

(2)经下腔静脉左肝纵切面:显示下腔静脉长轴的左肝纵切。

(3)剑突下左肝横切面:显示门静脉左支横部、矢状部、左外叶下段支、左外叶上段支、左內支;尾状叶、肝圆韧带及静脉韧带;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横断面。

2、右肋间斜切面:(1)肋间斜切1(显示门脉右前与右后的分支)。

(2)肋间斜切2(显示门脉右前支的右前后、右前前分支)。

3、右肋缘下切面:(1)平行肋缘下斜切面:显示三支肝静脉及肝静脉汇入下腔静脉(第二肝门)、膈顶区。

当肝右静脉显示最完整时,是测量肝右叶最大斜径的切面。

(2)垂直肋缘下斜切面:显示胆囊、第一肝门(肝动脉、胆总管、门静脉)、下腔静脉。

四、肝脏超声分叶与分段国际比较通用的分段法是肝脏库氏(Couinand)分段法:以肝裂、门静脉及肝静脉为指示标志,将肝脏分为左、右半肝、5叶和8段,其中门静脉是叶和段的“示标”,肝静脉是叶和段的“界标”。

如何规范TCD诊断报告

如何规范TCD诊断报告

如何规范T C D诊断报告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规范T C D诊断报告北京协和神经内科高山----转自叩诊锤论坛一直以来,很多人呼吁应该规范TCD诊断报告。

现在各医院的TCD诊断报告不尽相同,我个人觉得有差别是的,只要这份TCD报告能反应真实的TCD检查发现以及能为临床提供有用的信息即可。

也就是说,既不要抹杀了TCD的真正价值,也不要夸大TCD的作用,想当然为所欲为写报告是不行的。

一、TCD报告中存在的题目TCD报告中存在的题目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毫无依据的报告,要尽对摈弃;第二类是缺乏证据的报告,要严格把握指证;第三类是有争议的报告,需要大家充分讨论和更多的研究。

(一)第一类:毫无依据的报告这类毫无依据报告的典型是:根据TCD正常值标准,假如某一条脑动脉血流速度低于正常值的下限:1)直接诊断为该动脉供血区脑供血不足;2)不诊断为脑供血不足,但想当然地解释血流速度减慢的。

第一种直接诊断为该动脉供血区脑供血不足是由于混淆了两个不同的概念即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在前面的不同章节中都已经很透彻地谈到这个问题,相信大家参加这次学习班以后,不会再写这样的诊断报告。

第二种报告错误的严峻性比第一种要轻一些,但仍旧是错误的,也应杜尽。

有些操纵者可能会担心,以前我们那里的神经科医生习惯了这样的诊断报告,我们改了以后他们能接受吗我很了解这种现状,也理解你们的担心和困惑,但必须纠正,下面我给大家讲讲理由。

第一,阻碍了医学发展和真正病因的寻找先举个例子,譬如一个病人左侧肢体发作性无力,每次持续数分钟能完全缓解,临床医生开了TCD检查单子,TCD操纵者发现病人右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比正常值低,诊断了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不足。

假如碰到这个临床医生的水平又差一些,一看到TCD诊断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不足就很兴奋,觉得病人诊断很明确,病人一过性左侧肢体无力就是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给病人输输液,病人短时间内也没再犯病,皆大欢喜。

2021年CT、MR检查指南

2021年CT、MR检查指南

CT、MR检查指南MR检查临床禁忌症及注意事项一、绝对禁忌症1、心脏起博器者2、人工瓣膜置换术后患者3、体内有铁磁性血管夹者4、眼球内有金属异物者5、高烧患者二、相对禁忌症1、扫描野内或附近含有铁磁性物品(1)有金属假牙者不能做鼻咽、口腔检查(2)体内有金属药泵者忌行相应部位检查(3)有宫内节育器者不能做盆腔检查2、幽闭恐惧症病人3、不能平卧30分钟以上、神志不清、严重缺氧、烦躁不安需要抢救的病人三、不可带磁体(MR扫描室)的物品1、一切铁磁性物品如钢笔、铁钉、平台车、发夹、钥匙、文胸、皮带等2、电子器械如银行磁卡、手机、手表、电子监护仪、抢救设备。

四、检查者的合作1、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2、检查所需时间根据不同的检查部位、所需的时间亦有长短故难以准确估计等待的时间。

每个部位扫描时间最短30分钟,最长3个小时不等,预约所需求的时间,只是报到时间,而不是确切的扫描时间。

如遇等待时间较长而给患者带来不便,请予谅解。

3、根据不同检查部位,取平卧,身体各部位保持不动状态;医生、技术人员会根据不同扫描序列,通过对讲机要求您注意与配合的事项。

4、检查时间超过40分钟以上者(如腹、胸、腰椎、四肢等)检查前20分钟,请排空小便;盆腔检查者,宜保留适当尿液,以充盈膀胱利于诊断。

5、MR增强如有怀疑占位性病变,一般采用增强检查(即注射MR造影剂)以使病变显示得更清晰诊断更明确。

6、检查的病人请提前30分钟,进入候诊检查大厅,做好扫描前的准备,如更换衣服,鞋,戴帽,称体重,静脉注射等;能自己行走,语言交通方便的病人,家属陪至候诊大厅等候即可,以保持检查候诊大厅内的空气清晰、安静、保洁、安全。

7、检查病人要更换衣服,为安全、防盗起见,请把贵重物品、现金等交家人保管,以免丢失。

检查完毕,休息片刻,身体无不适,拔针并按压针口510分钟,确定无出血后方可更衣离开。

8、MR报告请在检查完后的两个工作日之后到预约台领取(节假日顺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厦门市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规范指南(2016年版)一、颈部血管超声(―)颈动脉超声检测1. 常规检测动脉双侧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椎动脉(VA)、锁骨下动脉(SA)及无名动脉(INA)。

2. 常规检测参数动脉管径、内 - 中膜厚度(IMT)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血管阻力指数(RI)。

3. 常规检查流程(1)二维灰阶显像首先以横断切面,右侧自无名动脉起始、左侧从 CCA 自主动脉弓分支开始,连续观察 CCA 全程、ICA-ECA 分叉、ICA 起始段及分叉以远 4-6cm 范围、ECA 主干及其分支血管壁三层结构及血管腔内回声、有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再以纵切面测量 CCA 远段(分叉水平下方 1.0-1.5cm 范围)、颈动脉球部(颈内动脉起始段管径相对膨大处)管径及 CCA 远段及颈动脉球部的 IMT。

测量 IMT 与管径应避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管径测量是血管后壁内膜上缘至前壁内膜下缘之间的垂直距离。

当出现血管狭窄时应测量血管的残余与原始内径。

IMT 的测量是血管后壁内膜上缘与外膜上缘的垂直距离,即血管壁内膜与中膜的联合厚度。

图1 颈动脉管径测量(左图)及IMT测量(右图)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形态、表面纤维帽的完整性及斑块内声学特征,测量斑块的大小,以长× 厚(cm)表述大小,多发性斑块测量最大的责任斑块。

(2)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通过 CDFI 模式观察检测动脉管腔的血流充盈状态,在二维超声基础上,对溃疡性斑块的进一步评估。

对于极重度狭窄管腔的检查,通过 CDFI 血流成像调节可以提高病变检出率。

|(3)脉冲多普勒超声(PW)通过 PW 测量 CCA 远段、ICA 球部、ICA 近-远段、ECA 的 PSV、EDV。

对≥50%ICA 狭窄,应计算 PSVICA /PSVCCA比值、或狭窄段(PSVICA1)与远段(PSVICA2)比值(PSVICA1/ PSVICA2),记录 RI 值。

(二)椎动脉超声检测椎动脉自锁骨下动脉分支后,在颈部穿行于横凸孔上行,出环枢椎经枕骨大孔进入颅内。

1. 椎动脉解剖根据颈部椎动脉的走行分为入横突孔前段称颈段(VI 段)、走行于横突孔内段为椎间隙段(V2 段)、出横突孔入枕骨大孔前段为枕段(V3 段),进入枕骨大孔后为颅内段(V4 段)。

2. 常规检测流程(1)二维灰阶显像通过灰阶显像观察椎动脉血管壁、管腔内结构与回声,测量血管内径,V1-V2 段均可以,选择清晰的管腔与管壁结构测量。

(2)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以 CDFI 或能量多普勒显像模式观察椎动脉从 VI-V3 全程血流充盈状态及动脉走形,注意椎动脉管径对称性比较、血管走行、起源与起点异常等生理性变异的判断。

(3)脉冲波多普勒超声以脉冲多普勒超声测量记录 VI 或 V2 或 V3 的 PSV、EDV 及 RI。

(4)探头的多选择性由于椎动脉解剖位置较深,特别是体型肥胖颈部短粗的患者,单纯线阵探头检査深度达不到,椎动脉起始段检查困难时可以选择低频凸阵探头。

图2 颈部动脉超声检查时探头的多选择性(三)锁骨下动脉超声检测1. 锁骨下动脉解剖右侧锁骨下动脉从无名动脉分支向右上肢及右椎动脉供血。

左侧从主动脉弓分支向左上肢及左椎动脉供血。

2. 常规检查流程(1)二维灰阶显像通过锁骨上窝检査双侧锁骨下动脉(SA)。

右侧无名动脉、右锁骨下动脉及右颈总动脉形成典型的横向“Y”字型结构。

通过二维成像观察双侧锁骨下动脉(SA)血管结构,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血管狭窄时,应测量记录斑块形态、声学特征、血管残余内径与原始内径。

(2)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以 CDFI 进一步观察锁骨下动脉血流充盈情况,注意血管狭窄或闭塞病变。

(3)脉冲波多普勒超声以脉冲多普勒超声检测 SA 的 PSV、EDV,血管狭窄时要注意狭窄的位置与椎动脉起始段之间的距离。

诊断 SA 狭窄≥70% 时,应测量狭窄远段 SA(VA 分支以远)PSV 与 EDV,计算并记录流速比值。

(4)探头的多选择性由于 SA 解剖位置较深,特别是左侧 SA 检査较右侧难度大,需要线阵与凸阵探头联合选择应用,提高病变检出率与准确性。

(四)无名动脉超声检测1. 无名动脉解剖正常人无名动脉(也称头臂干)直接起自主动脉弓,与左侧 CCA 及 SA 组成三支脑血流供应的重要动脉,其长度约 5cm,分出右侧 CCA 与右侧 SA。

2. 常规检查流程(1)二维灰阶显像以灰阶显像显示无名动脉血管壁、管腔结构。

注意 SA 与 CCA 分支结构特征。

(2)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以 CDFI 观察无名动脉血流充盈情况。

(3)脉冲波多普勒超声存在无名动脉狭窄病变时测量病变处原始与残余管径及 PSV 与 EDV。

(五)颈部动脉超声检测注意事项1. 注意检测手法是病变诊断准确性的第一要素。

2. 注意仪器的调节,包括聚焦、灰阶及彩色多普勒增益、脉冲重复频率、滤波等。

频谱多普勒超声检测血流动力学参数时一定要注意声束与血流之间的角度≤60°。

3. 注意诊断狭窄≥70% 时,一定要获得远段 PSV 与 EDV,综合评估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4. 注意次全闭塞与完全性闭塞的鉴别,要通过仪器调节釆用 CDFI 与能量多普勒超声联合以提高检测灵敏性。

二、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检测(一)内膜病变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早期表现分为局限性或弥漫性颈动脉内-中膜(IMT)融合,导致 IMT 增厚。

二维灰阶超声检测显示内-中膜融合,伴回声不均匀改变,当测量 IMT> 1.0mm 界定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

(二)粥样硬化性斑块检测1. 斑块的界定当 IMT> 1.5mm,凸出于血管腔内,或局限性内膜增厚高于周边 IMT 的50%,可定义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灰阶超声可以观察斑块表面纤维帽的完整性(连续性)。

2. 斑块的形态学评估(1)规则形斑块:灰阶超声显示斑块为扁平形,表面纤维帽完整。

(2)不规则形斑块:灰阶超声显示斑块表面不光滑,纤维帽显示不完整。

CDFI 显示斑块所在的管腔血流充盈不全。

(3)溃疡性斑块:斑块表面纤维帽破裂不连续,形成“火山口”征,“火山口”长度≥1.0mm。

CDFI 显示血流向斑块内灌注。

3. 斑块声学特征评估由于斑块内组成结构不同,对声波的吸收及反射不同,斑块显像特征也不同。

正常血管壁三层结构回声分别为中等回声(内膜层)、低回声(中膜层)、髙回声(外膜层)。

斑块回声评估可以与血管壁结构进行比较。

(1)均质性回声二维灰阶显像图显示斑块内回声均匀一致。

根据斑块回声与血管壁回声强弱的差异分类:①低回声斑块:斑块内回声低于内膜层。

②中等回声斑块:斑块内回声与内膜层相等。

③强回声斑块:斑块内回声等于或略高于外膜层。

(2)不均质回声斑块斑块内有20% 以上的回声不一致即可确定为不均质回声斑块。

图3 左图非复杂斑块镜下所见:纤维帽(FC)完整,斑块内容物(P)均匀, P斑块内容物。

右图复杂斑块镜下所见:纤维帽断裂,局部有缺损(箭头),斑块内容物(P)不均匀。

4. 斑块的易损性斑块的易损性是通过对斑块的形态学、内部回声、表面纤维帽的完整性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另外与患者脑血管病变危险因素的治疗有效性密切相关。

临床医务人员无论是超声专业或非超声专业人员应通过超声检査所见描述并结合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估与治疗随访,客观评估斑块的易损性。

单纯以“软斑块”或“硬斑块”提示为易损或非易损斑块是不客观的,并且斑块受血流剪切应力的影响,易损性不是一成不变的,检查结果的解释应科学客观,应告知患者针对危险因素的治疗控制。

5. 斑块检测评估注意事项(1)注意不同角度纵横切面联合对斑块连续性检测观察评估。

(2)注意检测仪器的调节,使斑块的声像图显示最清晰。

(3)注意斑块表面纤维帽结构连续性观察,对于不规则形斑块表面回声异常的鉴别,溃疡性斑块典型“火山口”征声像图的判断标准。

(三)颈动脉狭窄闭塞检测1. 颈内动脉狭窄评估标准根据 2003 年北美放射年会超声会议 16 个专业及相关专业委员会发布的标准,颈内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程度分类为四级:狭窄<50%(0- 49%,轻度);50% -69%(中度),70%-99% (重度);血管闭塞(表 1)。

表 1 颈内动脉狭窄诊断标准(2003)(1)<50% 狭窄(轻度狭窄):二维灰阶显像显示斑块形成,管径相对减小,CDFI 血流充盈不全,但血流速正常或相对高于对侧,通常 PSV<125cm/s,EDV<40cm/s,血流频谱正常。

(2)50% - 69% 狭窄(中度狭窄):血流速度相升高,125cm/s≤PSV≤ 230cm/s,40cm/s≤EDV≤ 100cm/s,狭窄远段血流速度下降,但狭窄段与狭窄以远段流速比值或狭窄段与狭窄以近段流速比值 <4.0(2.0<PSVICA1/PSVICA2<4.0/ 或PSVICA /PSVCCA<4.0),无典型低搏动性血流动力学改变。

(3)70%-99% 狹窄(重度狭窄):狭窄段流速PSV≥230cm/s、EDV≥100cm/s,PSVICA1/PSVICA2≥4.0 或 PSVICA/PSVCCA<4.0。

狭窄以近段动脉血流 RI 值升高,狭窄以远段动脉 RI 值明显减低,血流频谱呈低搏动性改变。

2. 颈内动脉闭塞动脉血管腔内充填均质或不均质回声(斑块或血栓 CDFI 或能量多普勒显像提示血流信号消失。

(1)完全闭塞颈内动脉颅外段或颈总动脉或颈总动脉至颈内动脉颅外段血管腔内从近段至远段均无血流信号。

(2)次全闭塞颈内动脉颅外段(颈动脉超声科视范围内)血管腔内无异常回声,但 CDFI 显示血流充盈“细线征”。

多普勒频谱呈收缩期单峰型或低流速高阻力性特征。

(3)远段闭塞病变位于颅内段,需要根据颈内动脉血流频谱特征改变进行初步判断。

当血流频谱出现无舒张期单纯收缩期低速血流信号一“单峰型”改变者,应考虑为颈内动脉于眼动脉分支前闭塞;若舒张期血流存在,但出现低流速高阻力型血流频谱特征者,应考虑为颈内动脉于眼动脉分支以远闭塞。

3. 颈总动脉狭窄颈总动脉狭窄:根据颈总动脉狭窄的位置可以分类为近段狭窄(起始端至甲状腺下极水平)、中段狭窄(甲状腺上下极之间短段)、远段狭窄(甲状腺上极至分叉水平)。

CCA 狭窄< 50%、50%-69% 对于远端脑血流灌注无明显影响。

但是当 CCA 狭窄≥ 70% 时,不同阶段 CCA 狭窄产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1)近段 CCA 狭窄≥70%:狭窄段PSV≥230cm/s,EDV≥100cm/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