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高效课堂:试题完整版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段考试题 附答案及答题纸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段考试题 附答案及答题纸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资料高一段考语文试题附答案及答题纸第Ⅰ卷一.课内基础选择题(每个3分,共36分)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清楚,明白B.君子生.非异也通“性”,性格C.君子不齿..不值得一提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以……为耻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①吾尝终日而.思矣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B.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假舟济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①其.皆出于此乎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D.①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3.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与例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C.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下.圣人也亦远矣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B.顺流而东.也C.孔子师.郯子 D.是故圣.益圣5.下面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B.《劝学》中说,“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子认为:思不如学,思而无益,学才能长智明理。

C.唐宋散文八大家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D.韩愈在《师说》中针对当时士大夫阶层轻视学习,耻于从师的社会风气,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意义,批评了当时的世俗偏见。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吾未见其明.也。

C.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D.日.与其徒上高山。

7.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吾从而..而登,箕踞而遨。

..师之。

B.攀援C.然后..不如师。

..知是山之特立。

D.是故,弟子不必8.“吾尝终日而.思矣”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试题参考答案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试题参考答案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资料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普通高中模块监测高一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 B(A.“自信力开始变得真正强大”的标志是“表达力和反思力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C.“中国经济层面上的繁荣与富足使中国呈现大国自信”与“具有自身特色的意识形态话语新体系的建立”在文中是并列关系。

D.“‘抗战神剧’不必理会”错)2.A(“中国当代战争文艺作品的表达力和反思力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不是中心论点)3.C(条件关系推导错误)(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4.C(祥子为村里做善事,赢得村民赞誉,心里踏实,所以“今天特别稳当”)5.①揭示悬念,发人深省,引人深思,让读者回味无穷;②使董神医“医德惟上”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高大;③深化小说主题,突出在行医做人中良心的重要。

(第一点1分,第二、三点各2分)6.①第一次流泪,周年祭日将至,祥子仍没能求得“平安香”,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未能让父亲满意,内心愧疚;②第二次流泪,周年祭日当天,村民们送来金匾,参与祭典,场面盛大,祥子内心为父自豪,充满对大家的感激;③第三次流泪,祥子终于求得“平安香”,不负父亲的嘱托,内心激动。

(每点2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7. B(“必须遏制电商的快速发展”错)8. BC(B 3分。

C 2分。

A“引导商家与消费者尽量采用环保材料”、“在回收——循环——再利用上做文章”不是解决“平衡‘包装过度’与‘安全所需问题’”的条件;D “应由政府负责的其次”错;E“比德国的措施更好”错,文中没有比较)9. ①制定快递包装的环保标准和出台法律法规;②对于物流快递方面的包装垃圾进行有效的管理与规范;③强化人们的日常环保意识和规则意识;④借鉴国外经验(或“国家制定鼓励、提高企业回收包装的积极性的政策”,或“积极探索快递包装材料新技术”)(每点1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10.B(白遣太府丞史正志,往视之,正志与浚论辩,王十朋亦疏史正志朋比,并及浩,自是不召者十三年,起知绍兴府)11.D(“除”和“迁”也可以指降职)12.A(“对于建王要代父出征的行为”错,原文是史浩认为建王不适合率领部队担任前导)13.(1)首先是准备防御,这是良好的规划。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单元检测3 定稿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单元检测3 定稿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资料高一语文单元检测三一、课内文言知识(共8小题,24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增数.目项王屡次B.窃.为大王不取也私下C.素善.留侯张良善良D.沛公则置.车骑留下,弃置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沛公欲王.关中称王B.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C.道芷阳间.行间隔D.貌.恭而不心服在表面上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故幸.来告良幸而,幸亏B.会.其怒,不敢献会面C.目眦.尽裂眼眶D.乃辞谢.固请道歉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拜送书于庭.朝廷B.何厌.之有厌恶C.令将军与臣有郤.嫌隙D.拔剑切而啗.之吃5.下列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徒.以吾两人在也B.因.人之力而敝之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C.君安与项伯有故.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D.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约为婚姻..儿女亲家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意外之事C.而听细说..详细地说D.将军战河北..黄河以北7.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例句:君何以知燕王A.沛公安在B.大王来何操C.项王、项伯东向坐D.求人可使报秦者8.下面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一项是A.位在廉颇之右(右,上。

古人以右为尊。

)B.沛公居山东时(山东,战国时泛称六国之地为山东,以其在崤山之东,故名。

)C.做到“十思”,人君不必“劳神苦思”,而国家却可以“垂拱而治”。

这和老子的“无为而治”是一致的。

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乘,坐在车右侍卫的人,又叫陪乘。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元佑三年,范忠宣公[注]为尚书右仆射,有吴处厚者,以蔡確《题安州车盖亭》诗来,宣仁太后得之,怒曰:“蔡確以吾比武后,当重谪。

”吕汲公为左丞,不敢言。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词性基础练习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词性基础练习
高效课堂精品课件 高一语文
词性基础练习

【词性判断练习】
• (一)、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1.他昨天上午 在家里,下午在图书馆看书,现在在开会。
• 2.两块连草都不长的地连起来了。
• 3.你比我强,我比不过你。
• 4.你为什么老向着他而不向他提意见?
• 5.到了北京,我就赶快跑到医院去看病。
• C.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无论写人、 记事、绘景、状物,都可以不拘一格,不拘样式 来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兼采并用。
• D.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意大利的罗马、 土耳其的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 史名城”。
• 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A.本文既表现了作者对北平的感情之深,也表 达了对母亲的 深切怀念。 B.作者在文中把北平比作摇篮,说明北平在作 者眼中是个安全的归宿。 C.老舍的作品市民气息浓郁,北京味足,有幽 默感,本文也不例外。 D.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其中关于果子 的内容,是为了表现作者对外来果品的不屑。 E.本文结尾很有特点,既干净利落地了断了全 文,又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
• 提示:A项,“也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属 于无中生有;D项,“其中关于果子的内容,是 为了表现作者对外来果品的不 屑”理解有误。 答案:AD
• 19.写出其中三点即拿满分。
• (1)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
• (2)动中有静使人快乐安适;
• (3)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或:处处有空儿可 自由喘气);
• ( 四)、判断加点词的词性 • 1.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 ) • 2.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 • 3.月色给大地带来一片朦胧。( ) • 4.隔着云看太阳,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段考答案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段考答案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资料中学高一段考语文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B2.C 3.C 4.B 5.B 6.B 7.B 8.A 9.C 10.A 11.C 12.A二.古诗文阅读参考答案13.C 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还指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等六种才艺14.C15.B 通过“文请先发承运库,诏不许”可以看出是皇帝不许,而不是“众人非议”。

16.(1)淳安公主有三百顷皇上赏赐的田地,又想夺取任丘老百姓的土地,韩文竭力抗争才让这事停止下来。

(2)韩文立即协同各位大臣匍匐在金銮宝殿给皇帝上书,奏章递入宫中,皇帝吃惊地哭着吃不下饭,刘瑾等人十分恐惧。

17.AD(选对一项3分,选对两项5分。

)18.①漂泊思归之情。

(3分)(“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

)②忧国伤时之情。

(3分)(“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

)(情感2分,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19.(1)学不可以已(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三.语言运用20.解析:选A①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②文不加点:比喻作文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③无所不为:没有不干的事情。

指什么坏事都干或干尽了坏事。

不合语境。

④处心积虑:存心很久,费尽心机;也指千方百计地谋算。

用于贬义。

⑤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⑥万人空巷:形容轰动一时的盛况。

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的盛况或新奇事物轰动居民的情景。

21.答案:C解析:A项,“表达”缺少宾语,可在句末加上“的意图”或“的愿望”。

B项,“完成”与“进步”不搭配,“完成”宜改为“实现”。

D项,成分残缺,最后一句话缺少主语“梁振英”。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1适应性训练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1适应性训练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资料高一语文试题专项训练2017.10.14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郝质,字景纯,汾州介休人。

少从军,挽强为第一。

充殿前行门,换供奉官,为府州驻泊都监,主管麟府军马,与田胜将兵护军须馈麟州,道遇西夏..数千骑寇钞,质先驱力战,斩首、获马数百。

又与胜行边,至柏谷,敌堑道以阻官军,质御之于寒岭下,转斗逐北,遂修复宁远诸栅,以扼贼冲。

宣抚使杜贼平,迁六宅使,历高阳关、定州、并代钤辖,驻泊副都部署,龙神卫、捧日天武都指挥使,马军殿前都虞候,加领贺州刺史、英州团练、眉州防御使。

奉诏城丰州,进步军副都指挥使、宿州观察使。

召还宿卫,改马军。

英宗立,迁武昌军节度观察留后,加安德军节度使,为殿前副指挥使。

神宗立,易节安武军,为都指挥使。

元丰元年,卒,帝亲临其丧,赠侍中,谥.曰武庄。

质御军有纪,犯者不贷,而享犒丰渥,公钱不足,出己奉助之。

平居自奉简俭,食不重肉,笃于信义。

田胜不振而死,为表揭前功,官其一孙。

在并州,与朝士董熙善,约为婚姻..。

熙死,家贫无依,质已为节度使,竟以女归董氏。

自为官,不上伐阅,从微至贵,皆以功次迁云。

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B.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C.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D.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西夏是党项人在西北地区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宋朝称为夏国,因为在中国西部,故又被称为西夏。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第一次单元过关定稿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第一次单元过关定稿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资料绝密★启用前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单元过关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2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渴望交流是人的本能,交流的形式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征。

过去的交流是鱼腹鸿雁,千里传信;现代的交流是书信电话,片语真心;网络时代的交流是面对电脑一遍遍地刷屏,等待对方的回复。

②网络丰富了人们的交流形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交流和沟通的渴望。

社交网络的出现让网络的功能有了更大的扩展。

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为中心,建立一个庞大的社交群,在动辄以万计数的好友和“粉丝”中,我们以为可以最大程度地对抗孤单、抱团取暖。

③2016年第三季度,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Facebook月活跃用户数接近18亿,我国的微博月活跃用户数已接近3亿。

一个庞大的社交网络正在慢慢张开,越来越多的人被粘到这张大网中。

④按照“六度空间”理论,我们最多通过6个人,便可以认识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

在社交网络里,你可以找到你多年不见的老友,可能被一个你喜欢的明星关注;只要你愿意,你甚至可以和一国总统成为“好友”。

社交网络这种联络的作用让很多人觉得异常温暖,人类沟通的愿望也让社交网站承担了更多情感的使命。

⑤然而,看似熟络的社交网络,却经常让人感受到刺骨的寒冷。

一个网名叫“走饭”的女孩在发表一条微博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几天后,人们知道她的名字叫马洁,是一个“90后”的南京高校学生。

翻看她的微博,你会发现她一直在网上“求救”,只是没有人听到。

⑥我们不能把一个年轻生命的终结归罪于网络,但不得不怀疑,网络到底有没有让我们的关系变得亲密,我们对网络的情感期待是不是太高?在网络上,我们有很多好友,却没有几个见过面的;加入了很多圈子,却没有几个真正有兴趣的;每天都在线上碰到,却没有几个会打招呼的。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下学期期末考前拉练试题(一)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下学期期末考前拉练试题(一)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资料高一下学期期末考前拉练语文试题(一)2018.6.12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艺术创作强调“意在笔先”,先构思,再下笔。

但实际创作中,创作可能受“鬼神”牵引而行,完全另辟蹊径,走向一个完全“另类”的逻辑。

这个牵引艺术家创作的“鬼神”,就是直觉。

直觉是人类思维的一种特殊存在形态。

它潜伏在人类意识深层,在人类自觉的意志和意识控制之外。

受到某种特殊的心理诱因或视听感觉触动、诱发,它会突然神光闪现,隐秘甚至诡异地出现在意识表层,主导人类思维。

直觉有由内而外、直接、突发、稍纵即逝、非逻辑性等特点。

历史上,有无数例证可以证明“直觉思维”的存在,在科学、艺术、生活等领域发挥着神奇的作用。

因此,有心理学家把它称为人类视、听、嗅、味和触五个基本感觉之外的“第六感觉”。

艺术直觉同样存在于书法创作中,并且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书法家临池挥毫,虽然自己事先打了腹稿,有了“运用之方”,但下笔触纸瞬间,宣纸上的黑白空间格局、关系就产生了。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画面的存在,立即生成了自己的“延伸逻辑”。

因此要往下写,就不能按原先的腹稿,必须“信属目前”,尊重眼前“视觉反应”的呼唤。

这时候书法家不可能停笔思考,分析,判断,因为那宣纸沾上水墨,瞬间四下奔散洇发,你任何一个心理停顿,都会在笔下留下痕迹,甚至导致作品毁坏。

所以此时就必须依靠“直觉”,跨过信息输入、大脑运算和判断,直接跟着感觉走。

这时候你的心就是你的手,你的手就是你的心,“幽思入于豪间,逸气弥于宇内。

”(张怀瓘《书断》)“直觉”引导艺术家实现理性状态下无法企及的艺术创造性超越。

西方部分心理学家常常强调直觉的不可知性,认为它似乎是某些人的某种神秘本能。

笔者以为,先天的因素应该存在。

因为近现代生命科学研究已经证明,遗传基因是人类不同地区和民族生理、性格和文化出现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现代精神分析学说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也为进一步探究人类不同民族、家族的思维模式差异的成因,别开思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资料第二学期普通高中模块监测高一语文注意事项:.41.本试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来,《无问西东》等影视作品相继登上热播榜首。

这些作品故事情节生动传奇,叙事布局环环相扣,人物形象立体饱满。

然而它们最引人注意的闪光点却不是这些,而是结尾时主人公之间关于信仰、生命和爱的对白。

其作品内涵的丰富性标志着中国当代战争文艺作品的表达力和反思力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这意味着当代中国战争文艺作品的自信力开始变得真正强大,因为只有具备了足够强大的自信力,才会产生相应程度的表达力和反思力。

就战争题材而言,改革开放初期的作品对战争进行了回望性的思考,但在创作主旨、审美理念和写作手法等方面都没有取得根本性的突破。

八十年代之后,战争文艺创作开始摆脱单一性态势,出现了新历史主义和国家民族形象意识较强的重构型作品,如《红河谷》等作品。

新世纪以来至今,人们开始对历史进行更为深刻的反思,哲理反思型的战争文艺创作逐步成熟,如《集结号》等。

这类作品对生命个体的战争体验进行了存在主义式的追问,对宏大战争历史进行了本质性的探索,具有浓郁的生命哲学思考和理性精神叩问的色彩,达到了中国战争题材文艺创作的新高度。

《无问西东》等作品能做到在叙述历史、表现战争的同时,既真切再现了战争年代的惨烈风云,又在再现时拥有着足够的自信,对战争双方的个体都表现出了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达到了从容自信、包容悲悯的哲思之境。

究其原因,主要是新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既在经济层面上走向了繁荣与富足,在国际事务中呈现出底气十足的大国自信,更在文化领域建构起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意识形态话语新体系。

这一体系接续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在开放化、多元化的语境中确认了前行的思想资源。

这一种以“推己及人”“和而不同”为核心的思想,使得文艺作品具备了超越性的自我生长力,为当代中国文学艺术的哲理反思品质奠定了思想资源。

战争文艺应当表现战斗者的牺牲精神和英雄壮举,也应当探索战争的历史意义,但却不应热衷于简单地表现胜利方的欢欣之情。

战争文艺应该更加关注的是战争如何影响了人,影响了人的身体、生活、命运、灵魂,从而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更好地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质和时代特征的中国故事。

中国文艺虽然不能回避诸多不足,甚至也有过大量“抗战神剧”一哄而上的情况,但我们相信,有了立足于本土民族文化传统的底气和全球化的视阈,有了来源于强大自信的深刻反思力,中国的文学艺术就有着更加值得期待的未来。

(摘编自赵启鹏《战争文艺的新时代品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无问西东》等战争文艺作品相继登上热播榜首,表明战争文艺作品的自信力开始变得真正强大。

B.改革开放初期战争题材的作品在一些方面虽没有取得根本性的突破,但其回望性的思考不能否定。

C.中国经济层面上的繁荣与富足以及表现出的大国自信,使得具有自身特色的意识形态话语新体系建立。

D.中国的文学艺术只要有来源于强大自信的深刻反思力,就有很好的未来,“抗战神剧”可不必理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根据当前影视作品的特点,提出了“中国当代战争文艺作品的表达力和反思力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这心论点。

B.文章第二段总结不同阶段战争文艺创作的特点,意在说明战争题材作品的反思力越来越强的观点。

C.文章第三段既从现实的角度阐明文化领域的变化,也从历史角度说明了文艺自我生长力具备的原因。

D.文章由现象阐明观点,再回顾战争文艺的发展,分析了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最后展望未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无问西东》等影视作品的情节、叙事、人物形象等特点以及关于信仰、生命和爱的对白都是引人注意的闪光点。

B.战争文艺作品的反思性方面,《无问西东》要比《红河谷》更深刻,《无问西东》已达到包容悲悯的哲思之境。

C.有了“推己及人”“和而不同”为核心的思想资源,当代中国文学艺术的哲理反思就一定会深入。

D.战争对人的身体、生活、命运、灵魂的影响,比牺牲精神、英雄壮举、战争的历史意义更值得战争文艺关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神医胡同安晓斯祥子跪在爹的遗像前,捧着香炉的手不停地抖动。

香炉里插着三炷香,燃过的香灰不住地掉下来。

因为香炉不停地在动,三炷香燃过后的长度就不一样。

在沁水湾求得“平安香”是人们的美好愿望。

那三根香燃着的长度得一样。

要不,咋还能叫“平安香”。

祥子爹去世前,叫来了全家人,要把祖宗传下的“舒筋神丹”秘方的最后五味中药告诉祥子。

祥子打开一看,却只有四味中药。

就问爹。

爹指指身边的一个小箱子,我走后,你捧着香炉跪在祖宗的牌位前,啥时三柱香一起着完,才能打开。

那箱子里还有一味中药。

祥子的爹就是我们这里的董神医。

董神医家世代行医,到董神医这一代更是声名显赫。

他家门前原是一条窄窄的小胡同,世代被称为“神医胡同”。

董家行医,家教很严。

医德惟上,药价低廉。

自家种的草药不收费,乡邻捐赠的草药不收费,不管多远的路,从不收出诊费。

遇上特别困难的家庭,一律免费。

在胡同两边居住的乡邻还主动拆除了院墙,将“神医胡同”变成了一条宽宽的通道。

车来人往,更加方便。

祥子是董神医的独子,从老爹那里得到了许多真传,医术也广为称道。

每次祥子在祖宗的牌位前跪着,娘总会在旁边站着,从不说话。

董家最有名的中药丸就是“舒筋神丹”。

爹去世前配好的“舒筋神丹”,是一包包的中药,还得再进行认真的研制加工,至少够祥子使用一年以上。

听爹说,“舒筋神丹”由50味名贵中药研制而成,可平常祥子只知道45味,加上爹去世前说的4味才49味,还有一味,听爹说是最重要的,差了这一味,“舒筋神丹”的功效就会大减。

祥子知道,中药讲究配伍,别说差了一味,哪怕是“药引子”也是断然不能缺少的。

看祥子跪得很久了,娘终于说话了。

孩子,再有一月就是你爹的周年祭日。

到那天,你再和你爹好好说说。

祥子听了,泪流满面。

娘,一定是孩子做得还不够,爹还不满意。

这一月,祥子就没好好睡过觉。

祥子是最理解爹的心思的。

从小在中医世家长大的祥子,如愿考上了医科大学。

毕业后,祥子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

毅然回到家乡,和爹一起传承着这个世代有名的中医世家。

在世时爹常说广做善事。

会不会是自己善事做得不够?于是,祥子出资修缮了学校,修整硬化了村里的道路,村民们人见人夸。

董神医的周年祭日到了。

那天一大早,祥子就听到外面一阵阵锣鼓声。

开门一看,神医胡同里已经挤满了人。

村民们敲锣打鼓地将一面做工精致、精美大方的崭新的“神医胡同”金匾送了过来。

这一天,祥子的泪水就没有断过。

村里参与了董神医的周年祭典,那场面不亚于董神医下葬那天的情景。

入夜,万籁俱寂。

祥子又一次跪在祖宗的牌位前。

祥子捧着香炉的手,今天特别地稳当。

祥子亲手点燃的三炷香静静地燃着,直到三炷香燃尽,始终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娘,我求得平安香了,我求得平安香了。

大把大把的泪从祥子的眼眶涌出。

孩子,快去打开那个小箱子吧。

你爹同意了。

站在一旁的娘早已泣不成声。

祥子双手捧着那个精致的小箱子,虔诚地跪在爹的遗像前,好一会,才轻轻地慢慢地打开。

祥子终于看到那一味中药了。

一片洁白的宣纸上,是爹用工工正正的小楷写的两个字:良心。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祥子求取平安香的情节开头,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也与下文祥子最终求得平安香的情节相照应。

B.文中插叙董神医行医“医德唯上”的情节,既彰显了其医者仁心的品格,又使结尾处最后一味中药的揭晓合情合理。

C.“祥子捧着香炉的手,今天特别稳当”,这是因为在董神医周年祭典上,村民们送来了“神医胡同”的金匾。

D.小说重视细节描写,祥子娘从开始“从不说话”,到“终于说话了”,再到“泣不成声”,见证了祥子的成长。

5.小说以最后一味药“良心”的揭晓结束全篇,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5分)6.文中三次写到了祥子的泪水,每次流泪的原因和心情都不同,请结合小说内容做简要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经常网购的消费者会发现,拆包裹时都会有“很费力”的感受。

但是,为了防止商品在运输过程中被损坏,卖家和快递公司只好在包装上下功夫。

为什么不少扎点胶纸或胶带呢?某快递网点负责人说:“我们也想节约成本,但如果因为包装问题,在物流过程中商品损坏,造成损失,就得不偿失了。

”市邮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中国200万个快递员运送了350亿个包裹。

包裹多了,肯定会产生垃圾。

快递只是使用环节,而且我们国家没有关于快递包装的环保标准。

记者了解到,我国现行的多为推荐性指标,约束力不强,执行有难度。

快递带来的包装垃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包装过度”与“安全所需”,如何在两者之间获取平衡,如何使商家与消费者尽量采用环保材料,如何实现回收——循环——再利用,这些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选自2017年3月2日《深圳特区报》) 材料二:(选自《中国快递领域绿色包装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材料三:在对待快递包装问题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烦恼。

买家既想让“宝贝”拥有“金钟罩”,又为家里堆积如山的快递包装物烦恼;店家担心快递途中物品受损便“里三层外三层”地包个严严实实,成本自然就高出许多;快递公司面对五花八门的包装只好望“包”兴叹,回收与不回收也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在我国大力推动绿色经济的背景下,对“两高一剩”(高污染、高能耗、产能过剩)企业的规范和整治是重点,而由于电商蓬勃发展所催生的物流行业所带来的环保问题,目前还看不到有效的管理与规范方式。

绿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整个社会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大到国家的产业政策,小到人们的日常环保意识,缺一不可。

而这些日常细节需要从人们很小的时候进行教育和规范,知识和规则需要不断地在人们头脑中强化,因此,真正推动环保和绿色事业,需要从基础的教育工作抓起。

(选自《快递包装的“纠结”与绿色金融》) 材料四:20世纪90年代,德国出台《包装废弃物管理办法》,提出包装废弃物管理应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最终处置”的顺序进行,并设定了不同包装废弃物的回收目标和时限,强制要求包装生产商、销售商对包装回收共同负责。

该办法还制定了包装废弃物从收集到最终处置的量化标准,比如规定80%的包装废弃物和100%的运输包装必须回收利用,使包装处理的每个环节都有具体标准可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