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湘安 特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的几点思考
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的探究

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的探究随著我国油气资源的逐年开发,我国发现了非常多的低渗透油藏,低渗透油藏的比例甚至占到了新发现油藏的一半比例,而这种油藏资源具有含油气多、储藏类型丰富、分布广的特点,具有非常大的开发潜力。
但是低渗透油藏又存在油储层渗透率低、丰度低、产能低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油田的安全和油田开发的经济效益。
如何提高低渗透油藏的采收率,是非常紧要的研究课题,提高低渗透油藏的采收率,对我国的能源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标签:低渗透油藏;采收率;技术;效果评价中国是世界上油气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是一个石油生产大国,同样,因为人口众多,中国也是石油消费的大国。
中国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对油气资源的消耗需求也是逐年增加。
而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石油作为一种国家战略性物资,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我国虽然是产油大国,但是对是有的需求的增长,导致供需矛盾日益严重。
而在我国新发现的油藏资源中,低渗透油藏占有了很大比例,如何利用并开发好这些油藏,对我国的石油安全将会起到重大的作用。
1 低渗透油藏的概念低渗透油藏的定义,一般是根据储油层物性来划分,多生成于中、新生代陆相盆地,具有一些基本沉积的特征,储油层一般呈现出非均质性、低渗透率、地下裂缝多切细微、液体流动阻力大、液液和液固面相互作用力大的特点,导致油藏在正常生产中出现稳产状态差、产量低、注水井吸水力差等问题。
而按照实际特征,低渗透油藏又分为三类:①一般低渗透油藏,渗透率接近正常油藏,但是产量低,需要采取压裂技术才能取得较为正常的采收率。
②特低渗透油藏;渗透率与正常油藏相比差异较大,难以开采,需要配合较多的较大型的技术措施,才可以较为有效的投产。
③超低渗透油藏,油层非常致密,渗透率和正常油藏相比差异非常明显,基本不具备开发价值,但是如果这类油藏埋藏较浅、油层较厚,在先进技术的配合下,也可以进行开发,能够取得一定得经济效益。
虽然低渗透油藏的概念在世界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是根据实际情况来看,低渗透油藏都具有相同的特点,从而出现稳产差,不压裂就无法生产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石油行业急需研究的问题。
岳湘安:提高石油采收率领域不懈的探索者

要 取 得 “ 际 领 先 ”的 成 果 , 不 会 一 国 绝 蹴 而 就 。“ 际 上 , 研 究 过 程 与 成 果 的 关 实 从
创 新 的 激 情 。 我 们 循 着 岳 湘 安 不 懈 探 索 的足 迹 走 来 , 他 这 番 话 才 有 了 更 深 当 对
作 为 提 高 采收 率 的 主导 方 向 。 过 3 多 年 经 0
的 努 力 , 国 的 化 学 驱 理 论 与 技 术 发 展 已 我
居 世 界 领 先 水平 , 其 是 聚 合 物 驱 技 术 , 尤 无
论 是 理 论 研 究 的 深 度 、 术 的 配 套 , 是 技 还 应 用 的规 模 都 是世 界之 首 , 我 国石 油产 为 量 的稳 步 增长 作 出了巨大贡 献 。 岳 湘安 自 ”
时f 工 作 坤阳
18 年 , 湘 安毕 业 于大 庆 石油 学 院 ( 东 北 石油 大学 ) 械 专 业 , 考 92 岳 现 机 后
研宽与成果关系图
取该 校 石油 开发硕 士研 究 生 , 系统 学 习了 石油炼 制 系硕 士生 的主要 课 程 , 并 获
工学 硕 士学 位 。 校任 教 年后 , 考取 中国科 学技 术 大 学 流体力 学专 业博 士 留 又
豪 地 介 绍 , 他 随 后 话 锋 一 转 ,“ 我 们 不 但 但 应 满 足 于前 辈 创 造 的 成 绩 , 不 能 只是 坐 更
享 前 辈 的 成 果 。 对 油 田开 发 中 的 新 问题 , 面 面 对 更 加 复 杂 的 油 藏 条 件 , 们 有 责 任 去 我
创 造 新 的 ‘ 际领 先 ’ ” 国 。
注水开发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的途径与对策探讨

注水开发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的途径与对策探讨作者:安颐斐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第03期【摘要】我国低渗透油藏的储量很大,随着以中、高渗透层为主的老油田逐渐进入中高含水期开采,低渗透油藏的重要性将日益更加突出。
针对低渗透油田开发中面临的主要矛盾与技术难点,提出提高采收率的有效途径及对策,对今后进一步提高油藏采收率有的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低渗透;采收率;途径;对策探讨一、低渗透油藏的基本特征与注采效果该低渗透油藏层主要是以砂泥岩互层为主,各个砂层之间呈现稳定泥岩夹层分布的特征,并且油藏层之间孔隙的连通性相对比较差,油储层亲水特征比较明显,有利于使用驱水开发,油藏层在渗流方面具有束缚水饱和度比较高、驱油效率低等特征。
其次,该低渗透油藏层中,开采原油的密度情况在0.8443g/cm3到0.8626g/cm3范围之间,原油密度平均值为0.8495g/cm3,而油藏地下原油的密度值为0.7134g/cm3,油粘度值范围为4.76Pa.s到9.49Pa.s 之间。
另外,低渗透油藏层中原油体积系数为1.3414,原油饱和压力值为13.18MPa。
最后,该油藏层中的地层水不仅具有一定的矿化特征,并且含有一定的氯离子成分,地层温度通常在90度到106度之间,属于常温常压低粘低饱和层的断块低渗透油藏层。
在进行油田资源开采过程中,该油田低渗透储藏层主要采用的是注水开采工艺,根据油井注采情况,注采过程中油层油井的水驱油效率为59.277%。
二、低渗透油藏开发中存在问题(一)平面上:油井注水见效快,见水后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快,控水稳油难度大由于低渗透油藏投产初期一般都采取压裂改造,油水井间裂缝发育,注水后油井见效快,但见效后油井含水上升比较快,无因次采液、采油指数大幅度下降,产量递减较快,年递减率达到15%以上,且油水井间容易形成窜流,造成注水利用率低,注采调配效果不明显,给控水稳油带来很大的难度。
(二)储量动用程度低,层内、层间动用不均衡由于油层厚度大,含油砂体个数多,投产时仅射开部分小层,而后期补孔压裂挖潜易压窜,措施效果差,导致部分储量得不到有效动用,如:某区块有42、43、44、45含油小层,投产初期多数井仅射开43、44层,42层未动,但后期补孔压裂挖潜效果差,因此导致42层100万吨储量到目前仍旧得不到有效动用。
深层异常高压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及认识

深层异常高压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及认识摘要: W油田油藏区域构造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文留构造南部,是文南地堑的西北部分,西以大断层为界,东以文70断层与文72断块区分隔,沿北北东呈条带状展布。
油藏埋深-2900--3400m,平均孔隙度为15.4%,平均渗透率为15.6×10-3μm2,分10个砂层组开发,含油面积4.7km2,石油地质储量464×104吨,标定可采储量183.94×104吨,标定采收率39.63%。
但是经过多次的开发与调整,受储层低渗透、油水井损坏严重、工艺技术局限性等因素影响,油藏整体注水困难,在逐层上返过程中油井见效不同步、局部注采井网不完善。
针对油田特点,重点从如何提高多油层严重非均质油藏水驱采收率角度,先后开展细分层系、逐层上返、井网重组以及攻克与注采相匹配的配套工艺等技术,提高了油藏采收率,实现了高效注水开发。
关键词:W油田;深层;低渗油藏;细分层系;注水开发;采收率W油田是一个典型的深层异常高温高压非均质复杂断块油藏,储层胶结致密,渗透率低,孔隙度小,渗流阻力大,特殊的地质特点以及严重的非均质性导致油藏水驱动用程度不均衡,分层工艺适应性差,注水开发中难度大。
1提高采收率技术及主要做法1.1开展精细地质研究、长岩心多层水驱油试验以及层系细分试验针对W油藏复杂的地质特点,多年来一直坚持开展精细地质研究,储层研究,沉积微相以及剩余油分布了规律研究,采用大比例尺、密等高线等方法精细刻画微构造形态,深化油藏认识,同时结合该地长岩心多层水驱油试验以及层系细分试验,为精细调整、井网细分重组以及非主力层的有效动用打下良好基础。
1.2细分加密调整针对W油藏层系划分较粗,储量动用程度低等问题,进行了细分加密调整,将原来两套层系分为三套层系开发,即5-7、8和9。
调整细分前,8砂组采出程度22.4%,9砂组采出程度28.6%,采收率提高了6.2个百分点8-9层系钻调整井14口,其中油井8口,水井6口,利用老井10口。
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潜力和发展方向

一、低渗透油田基本特征
2、流体性质
长庆低渗透油田由于储层的特殊性,一般原油性质较好。具有低比重、 低粘度、低含硫、较高含蜡和较高凝固点的特点
• 地面原油相对密度~ • 原油地下粘度~,原油地面粘度~ • 含蜡~20.5%,含硫~0.23% • 凝固点~23℃,初馏点40~68℃ • 饱和压力~,气油比为~107m3/t
①、试验区块概况 试验区块南一区直3油藏,含油面积2,地质储量265×104t,油层物性好且均
匀,平均有效孔隙度18.7%,空气渗透率448×10-3um2,地层原油粘度·s,1997年 投入开发,由于采油强度大,注水开发仅5年油藏采出程度就高达25.0%,含水 77.0%,开发矛盾突出。
2002 年 5 月 开 始 对 直 3 油 藏 5 口 注 水 井 进 行 稠 化 水 试 注 , 半 年 共 注 稠 化 水 21190m3,平均单井注4238m3,平均段塞半径为,注入稠化水粘度10~28 mPa·s。2002年11月到2004年1月为正式注入阶段,选定3口井连续注入,阶 段累计注稠化水66266m3,平均单井累计16566m3,注入稠化水浓度800~ 1250mg/L。
含水率(%)
于其它井网,而井排与裂缝夹角 20
45°开发指标优于夹角0°,而且合
0
理井距为500m左右,排距130-
0
5
10
15
20
采出程度(%)
180m。
二、低渗透油田提高采收率的途径
1、提高水驱储量动用程度的技术途径
(1)井网优化 菱形反九点是长庆油田在特低渗油
藏中应用较广的一种注水井网。靖安、 安塞等油田使用菱形反九点井网开采的 油井比邻区正方形反九点井网同期的见 效程度高出10.4%,单井产量高出, 水驱储量动用程度达70%以上,井网 优化效果较好。
低渗储层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低渗储层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低渗储层是指渗透率低于0.1mD的油气储层,其特点是流动性差,采收率低。
为了提高低渗储层的采收率,需要结合储层的特点和运行机制,开展相关的技术研究与实践。
本文将重点介绍低渗储层提高采收率的技术研究。
首先,针对低渗储层的特点,可以考虑通过增加有效采收面积来提高采收率。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增加水平井和水平井侧钻井数量,在储层中打开更多的裂缝或裂缝网,增加地层储量的排采通道,提高采收率。
此外,还可以采用地层压裂技术,通过高压泵将压裂液注入储层中,形成更多的裂缝,增大渗流面积,提高渗透率和采收率。
其次,可以考虑通过改变储层流动性来提高采收率。
一种方法是通过注入低聚物、表面活性剂等化学物质来改变储层流动性,减小储层孔隙和喉道的毛细力,增加油气流动的效率。
另一种方法是通过注入气体或者低能量水驱来改变储层流动性,减小水相和油相的相对渗透率差异,提高油气的排采效率。
第三,可以通过增加地层能量来提高采收率。
一种方法是利用CO2驱油技术,通过注入CO2气体来增加地层能量,改变原油的饱和度和流动性,提高采收率。
另一种方法是利用地热能,通过注入热水或者热工质来增加地层温度,改变原油的流动性,提高采收率。
第四,可以通过提高油气的扩散速度和移动能力来提高采收率。
一种方法是通过注入表面活性剂或者聚合物等物质,增加原油的溶解度和扩散速度,促进原油在储层中的运移。
另一种方法是通过注入纳米流体,利用纳米尺度效应,提高原油在储层中的扩散速度和移动能力。
最后,可以考虑通过优化注采工艺来提高低渗储层的采收率。
一种方法是合理安排注采井距和井网密度,避免因井网密度不合理导致的油气排采不畅。
另一种方法是合理控制注采压力,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注采压力对储层的损害。
综上所述,提高低渗储层的采收率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工程问题,需要结合储层特点和采收机制,采用多种技术手段进行研究和实践。
只有在不断总结经验和不断创新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解决低渗储层开发中的问题,提高采收率。
提高油藏原油采收率的方法思考

提高油藏原油采收率的方法思考摘要:正因为发现大型的油田已经成为了一种历史,更多的人开始重视老油田内部的残余油量。
随着有众多学者已经开始研究提升开采效率的方法,但是都没有能够取得好的效果。
为此,本文就提高油藏原油采收率进行思考。
关键词:油藏量;原油采收率;开采方法引言:我国的石油储藏量非常丰富,这也意味着如果原油采收率增加了一个百分点,其采储量就会增加上亿吨。
因此,只有借助勘探手段和科技的进步才能够实现国内石油长期稳定的发展。
此外,更可以借助科技奖已经发现的石油储量尽可能地开采出来。
这表面我国确实能够采用合适的手段来提升石油的采收率。
1.传统油藏内流体流动模型在传统的模型认为:在常规的水湿岩石中,如果连续的油会被水所驱动时,油相的连续性会在某一个饱和度就直接被打破。
这时,油浆以水滴的形状滞留在三围孔隙网络内部,最终会让油量残余的更多。
为了让这些存在孔隙内部的油可以流动的更好,我们需要对内部物质做出大量的调整,通常需要将注水的速度提升多个数量级。
这和传统油藏的理论人为的“通过使用合适的表面活性剂可以直接开采出残余的油量。
只要注入合适的活性剂更可以形成残余饱和浓度较高的原油富集带”内容不谋而合。
2.地质分析2.1沉积韵律和润湿性的影响从采水消锥机理来看:如果要想更好地控制底水,则需要在第一时间控制底水的控制流量,其也会展现出较强的经济效益。
此外,油层毛管力的方向会逐步向下,并更好地控制底水。
众多毛管力的方向和沉积韵律以及润湿性有直接的关系。
如果毛管力方向不断向下,则不利于底水锥进。
如果遇到了复合律油层,则需要分析具体的情况。
如果油层内部的差油层更好存在于油水层界面附近时,则可以借助天然的差油层封堵性来融合“上部采油”和“下部采水”,最终实现有效地消锥。
2.2水平渗透率和垂直渗透率的影响通常而言,如果垂直渗透率越小,底水锥推进的速度也越慢,自然会不断地提升油田开发的效率。
另外,如果垂直渗透率和水平渗透率的比值越小,采水消锥的效果越高。
岳湘安-低渗、致密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方向

岳湘安
13621210958 yxa@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6年11月3日
引言
主题 ——特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
●水驱后油藏 ●常规技术无法动用油藏
与中高渗油藏的本质差异?
引言
特低渗油藏
基质致密
异常的驱油和渗流现象
裂缝发育
开发中的突出矛盾: ●注水困难 ●致密基质中油难以驱替 ●产能产量低 ●水窜严重、油井暴性水淹 亟待解决的问题:适宜的开采技术? ★窜流通道的治理——治水 ★致密基质中原油的启动——驱油
提高驱油效率的主要潜力
高速开采后提高驱油效率的主攻目标是提高微观波及效率。
不同类型的残余油,驱替机理和方法不同
高速水驱后的微观非均质残余油驱替对驱油剂性质要求与其他几类残余油不同 高速水驱后提高微观驱油效率的技术思路与常规水驱油藏不同
一、低渗油藏提高微观驱油效率的技术方向
1. 不同类型残余油对驱油剂性能要求不同
60
1m/D 5m/D 10m/D
驱油效率 /%
40 20 0 0 2 注入量/PV 4
v NC
毛管数理论? 实验结果?
6
一、低渗油藏提高微观驱油效率的技术方向
1. 不同类型残余油对驱油剂性能要求不同
●毛管数理论的适应性问题
高
75 72 69 66 63 60 57 54 51 48 45 42 39 36 33 30 27 24 21 18 15 12 9 6
中高渗油藏封窜(深调)后
★ 水驱的临界驱动压力梯度低 ★ 水驱方向容易改变
★ 水驱的临界驱动压力梯度过高 ★ 除了原水窜方向,在其他方向上
难以建立起有效驱动压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岳湘安—特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几点思考
1 如何理解低渗油藏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和应力敏感性?
答:(1)针对低渗透油藏,只有在作用压力梯度大于某一临界值时,流体才会流动,这个临界值称为启动压力梯度,启动压力梯度与渗透率成反比,渗透率越低,启动压力梯度越大。
当压力梯度达到临界启动压力梯度时,流体开始流动;当压力梯度达到最高启动压力梯度时,才呈现达西线性渗流。
(2)随着开发过程的进行, 储集层压力下降使储层有效压力( 上覆岩层压力与岩层内孔隙压力之差) 增加。
有效压力增大时, 对储层岩石产生压实作用, 迫使储层中的一些微孔隙被压缩, 使岩心的渗透率产生明显下降。
储集层渗透率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储集层的地下渗流能力, 进而影响油井产能。
这种随压力的变化渗透率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渗透率的压力敏感性, 因渗透率的压力敏感而影响油气藏的开发称为压敏效应。
低渗储层一般具有较强的应力敏感性,储层岩石渗透率越低,储层应力敏感性越强,但由于岩性、矿物组成和孔隙结构的差异,即使物性相同的储层,岩石的应力敏感性也很不相同;低渗储层的应力敏感性对储层流体的流动能力具有一定的影响, 应力敏感性越强, 影响越大。
由于低渗透油田自身特有的低渗透率、低孔隙度、喉道细小等不利的储层条件, 使得低渗透油田开发投入大、开采难度大、产能低、效益差. 若开采方式选择不当、开发不合理等都会对低渗透油田开发造成较大的影响. 开发过程中因油藏压力的降低所诱发的渗透率的压力敏感性伤害将不可避免, 压敏效应的存在给合理开发低渗透油田提出了条件, 要求在开发低渗透油田时更应注意选择合理的生产压差、合理的注水时机, 控制好井底流压, 密切注意地层压力的下降并保持合理的地层压力。
2、如何理解低渗油藏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和应力敏感性?
储层颗粒细小、胶结物含量高、孔喉细微、启动压力梯度和介质变形是超低渗透储层最显著的渗流特征,其对油田开发效果影响明显。
超低渗透储层特征决定了超低渗透储层渗流能力差,开发中存在明显的启动压力梯度和应力敏感特征。
应力敏感性:超低渗透油藏大多属于应力敏感性油藏,随着注入水的进入或地层流体的采出,地层岩石的有效覆压将会发生变化,岩石发生形变,从而引起地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不可逆的过程,最终影响油气藏的产能和开发效果。
启动压力梯度:低渗透油田储层渗透率低,孔隙吼道半径小,从而相对于中高渗透油田其孔道内的毛管压力及单位表面上的界面张力要大,流体流动时要克服的渗流阻力主要以毛管压力为主;而中高渗透油藏中流体的流动渗流阻力以粘滞力为主,两者的渗流主要作用阻力不同,从而在油田开发中显示为低渗透油田存在启动压力梯度。
3 与中高渗油藏相比,特低渗油藏中的孔隙结构和水驱油效率有何主要差异?
(1)孔隙结构差异:特低渗油藏渗透率1×10-3μm2≤K <10×10-3μm2 , 中高渗油藏渗透率50×10-3μm2≤K <2000×10-3μm2。
特低渗油藏相对于中高渗油藏存在启动压力,注水困难,致密基质中的油难以驱替,产能产量低,水窜严重,油中暴性水淹,不能应用达西公式。
特低渗油藏孔喉比大(100以上),对驱油效率影响起着决定性作用;中高渗油藏
孔喉比小(2~5),对驱油效率影响相对较小。
(2)水驱油效率差异:特低渗油藏水驱后残余油饱和度大约为36.5%,相对于中高渗油藏,特低渗油藏水驱后微观残余油的潜力很大。
中高渗油藏驱油效率与渗透率有很好的相关性,特低渗油藏中则无明显相关性。
4特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几点思考(岳湘安)
特低渗特点:1. 基质致密:异常的驱油和渗流现象。
理论上争议焦点:(1)启动压力;(2)驱油机理(基质中油—驱动?)。
亟待解决难点:储层物性表征?渗流能力,驱油特征。
2. 裂缝发育:开发中的突出矛盾:注水困难,致密基质中油难以驱替,产能产量低,水窜严重,油中暴性水淹。
亟待解决的问题:适宜的开采技术?窜流通道的治理——治水;致密基质中原油的启动——驱油。
低渗油藏驱油机理与常规油藏的完全不同,(储层表征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达西公式不能用。
渗流的本质机理——微尺度流动和界面效应。
1. 与中高渗油藏具有本质的差异:(1)液体渗流能力的评价;(2)气体渗流能力的评价;(3)驱油特性的评价。
2. 测定:(1)“渗透率”的实验测试方法;(2)“相渗透率”的本质与表征测试方法。
3. (1)非常规技术适应性评价方法;(2)非常规的技术思路。
二、特低渗油藏水窜治理:1. 油藏深部调剖原理:提高波及系数的技术原理(1)增大阻力系数,如:聚合物溶液、若凝胶(2)降低窜流通道渗透率,如:滞留、颗粒固相沉积(3)封堵窜流通道,如:地下聚合交联的冻胶 2. 调剖技术对油藏条件的特点(1)中高渗油藏封窜(调剖)后,水驱的临界驱动压力梯度低水驱方向易改变(2)特低渗油藏封窜(深调)后水驱临界驱动压力过高。
3. 低渗深调技术适应性:关键问题:(1)“堵得住”(油藏深部)——封堵的成败(2)“驱得动”(启动致密基质)——封堵效果。
低渗:水难以进入致密的超低渗层,启动其中的剩余油。
4. 低渗深调要求:注得进——良好的注入性(尤其是特低渗);堵得住——对水窜通道足够封堵强度;堵得准——封堵选择性;用得起;驱得动5. 低(特低)渗油藏水窜治理技术思路:堵通结合——油藏深部封堵窜流通道与油井解堵,提高产能结合;调堵结合——油藏深部调剖与油井(深部)堵水结合;调驱结合——深调+驱油;整体与个性结合——区块整体综合措施与油水井个性化结合
四、特低渗油藏化学驱的可行性:1. 聚合物驱(×)(1)聚合物驱原理在特低渗油藏中的适应性特低渗油藏中指进不是影响波及效率的主要因素原油粘度低,流度控制不是主要矛盾(2)聚合物溶液提高特低渗油藏中波及效率的能力有限:窜流通道与致密基质中流动能力差异大,聚合物溶液调控能力不足(3)注入性问题4)剪切溶解:K↓,剪切降解↑(5)对油藏中致密基质的局部和整体污染
1. 主要矛盾,驱替机理不同于中高渗油藏,技术思路的转变——另辟蹊径
2. 化学驱——客观评价(评价指标、实验方法),谨慎实施
3. 治好水——治水方法、治水后的驱动方法
4. 用好气——非常规气驱(气驱部位、气驱注采方式、深部吞吐、驱吐结合)
5 简述低渗透致密气藏的储层特征?
储层特征:具有孔喉细小、强亲水、裂缝发育,覆压基质渗透率小于或等于0.1mD的砂岩气层,单井一般无自然产能或自然产能低于工业气流下限,但在一定经济条件和技术措施下可以获得工业天然气产量。
通常情况下,这些措施包括压裂、水平井、多分支井等。
6、画出低渗油藏常用井网形式
(1)直井布井,采用菱形反九点,中间一口注水井,若存在天然裂缝,菱形的长对角线与裂缝方向平行,其优点是垂直裂缝走向的排间距最小,可提高侧向井的产油量,延缓井排方向的见水时间,后期裂缝线上油井含水上升到一定程度,对其实施转注,形成五点井网排状注水;
(2)水平井与直井联合布井,交错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