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工程概论 :第十二章 提高采收率原理与方法
国外“提高采收率原理”课程的教学经验与借鉴

-099-2019年第3期(总第151期)国外“提高采收率原理”课程的教学经验与借鉴魏兵摘 要:提高采收率原理是高等学校石油工程和油田化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在培养石油专业人才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提升教学效果,文章作者先分析了当前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共性和个性问题,然后结合作者在国外高校的教学经验,从教学理念、课程定位、课程资料、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持续改进的意见和建议,以期为提高采收率原理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中图分类号:G642.4关键词:“提高采收率原理”;教学效果;国外教学经验;教学改革;问题与建议一、“提高采收率原理”课程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问题一:基础专业知识要求高“提高采收率原理”课程是建立在多学科交叉基础上的一门“石油专业课”,课程内容实际包涵了物理、化学、数学、力学等多门学科,要求学生具有完善的专业知识体系,但实际上这点在本科阶段是很难达到的,所以必然会给学生理解和掌握提高采收率相关知识点带来阻力。
除此之外,课程讲到的化学驱、复合物、混相驱、热采等技术体系,包含了很深的理论体系,知识结构也很复杂,学习难度大[1]。
问题二:内容抽象“提高采收率原理”课程内容繁杂、综合性强,涵盖内容从储层结构、流体性质到渗流规律等。
研究对象是埋深几百到几千米的地下环境,很多模型、现象和机理是经抽提、简化得到,缺少直观的手段去探测和观察。
教学过程缺少体验教学,很难理解其中的物理含义。
问题三:教学手段受限目前,“提高采收率原理”课程教学多数采用“粉笔+黑板+讲台”的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教学。
这种方式突出表现为师生间缺少互动探讨、课堂节奏快,学生更不可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该课程学习得很肤浅,背离了工程教育的教学理念[2]。
问题四:教材欠完善国内“提高采收率原理”教材种类多、选择多,有专门针对某一类(种)技术的教材,也有覆盖全部内容的教材。
提高采收率【章节版】

绪论一、名词解释1、一次采油:完全依靠油气藏自身天然能量开采石油的方法。
2、二次采油:用人工方式向油藏注水补充油层能量来增加石油采出量的方法。
3、三次采油:为进提高油藏开发后期的石油采出量,向油藏注入化学剂或气体溶剂,继续开采剩余在油藏中的石油。
4、提高石油采收率或强化采油(EOR):自一次采油结束后对油藏所进行的所有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措施。
二、问答题1、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方法按注入工作剂种类分为哪几类?答:分为:水驱、化学驱、气驱、热力采油和微生物采油五大类。
2、提高石油采收率方法按提高石油采收率机理分为哪几类?答:分为:流度控制类、提高洗油效率类、降低原油粘度类和改变原油组分类。
3、简述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的发展方向。
答:发展方向有:进一步改善聚合物驱油效果,降低成本,加快新型聚合物的研制工作,扩大聚合物驱的应用范围;加快三元复合驱工业化生产步伐,优化三元复合驱体系配方,尽快研制出高效、廉价的表面活性剂;完善蒸汽驱配套技术,加快中深层稠油油藏蒸汽驱技术攻关,努力扩大稠油蒸汽驱规模;加快注气提高采收率配套技术的研究,争取以较快的速度使其发展成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因地制宜开展微生物采油、物理法采油等多种提高采收率方法的研究与推广。
第一章油气层地质基础一、名词解释:1、石油地质学:是应用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这是一门应石油工业发展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学科。
是一门观察地球的各种现象,并研究这些现象之间的联系、成因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地壳运动:引起地壳结构和构造发生大规模改变的运动。
3、平行不整合:它是指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要素基本一致,但二者之间缺失了一些时代的地层,表明当时曾有沉积间断,这两套地层之间的接触面即为不整合面,它代表没有沉积的侵蚀时期。
4、角度不整合:即狭义的不整合,它是指上下两套地层之间不仅缺失部分地层,而且上下地层产状也不相同。
5、褶皱:层状岩石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系列连续的波状弯曲现象称为褶皱,它是在地壳中广泛发育的一种构造变动,也是岩石塑性变形的变化形式。
提高采收率原理

提高采收率原理1.一次采油:依靠天然能量开采原油的方法2、二次采油:继一次采油之后,向地层中注入液体或气体补充能量采油的方法。
3、三次采油:采用向地层注入其他工作剂或引入其它能量的方法。
4、原油采收率:采出地下原油原始储量的百分数,即采出原油量与地下原始储量的比值。
5、波及效率:一个井网为注入剂所波及的面积占井网面积的百分数。
6、排驱效率:已被水从孔隙中排出的那部分原油饱和度占原始含油饱和度的百分数。
7、注水采收率:从开始注水到达到经济极限时期所获得的累计采油量与注水前原始储量之比。
8、毛管数:粘滞力与毛管力的比值称为毛管数。
9、剩余油:水未波及的区域内所剩下的油称为剩余油。
10、残余油:注入水波及区内水洗后所剩下的油为残余油。
11、流度:是指流体流动的能力。
12、流度比:表示驱替相流度与被驱替相流度的比值。
13、油水前缘:分隔油区和油水两相区的界面称为油水前缘。
14、一次驱油效率:是指排驱前缘的驱油效率。
15、无水采收率:是指油水前缘突破时总产油量与地质储量之比。
16、注水极限采收率:是指注水达到经济极限时,即产水率达95%-98%时,总产油量与地质储量之比。
17、井网:是指按一定几何形状布置的生产井和注水井系统。
18、微观驱替效率E D:是指在水波及区,水洗油的程度。
19、宏观扫油效率E V:水在油藏中的波及程度。
20、粘性指进:是指在排驱过程中由于油水粘度差异引起的微观排驱前缘不规则地呈指状穿入油区的现象。
21、舌进:是指油水前缘沿高渗透层凸进的现象。
22、水驱油藏中毛管准数:是指水驱油藏驱油的动力与阻力的比值。
23、水驱特征曲线:即累计产水量于累计产油量的关系曲线。
24、原始油带:油水界面前方的原始油水饱和区称为原始油带。
25、两相流动区:油水界面后方的水波及区称为两相流动区。
26、前缘突破:当前缘到达生产井井底时称为前缘突破。
1、聚和物:由大量简单分子(单体)化合而成的高分子量的大分子所组成的天然或合成的物质。
《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讲义

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石油是世界主要的能源之一,然而在石油开采过程中始终存在采收率低的问题。
因此,研究和开发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技术,并拟给出相关的理论分析和实践应用,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该领域的知识。
一、常见的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1. 增加采油井数量增加采油井的数量是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常见方法。
通过增加采油井数量和提高井产能,在短时间内能够快速提高采油效率。
但在长期开发中,挖掘更多的采油井难免会减少油井的寿命,所以该方法在实践中有一定的局限性。
2. 水驱油技术水驱油技术是通过注入水到含油层,将油逼出来,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该技术采用了物理方法,在提高采收率的同时,也能抑制火灾等事故的发生。
但是,该技术使用中需要注意注入水的质量和量,以及操作水平等因素,否则可能会对水质和地下水资源造成污染。
3. 人工捞取技术人工捞取技术是通过使用工具和机器将含油层内的油挖掘出来。
该技术在开采较深的油井时比较常见,它可以更直接和有效地挖掘油井内的油。
但在实践中,也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成本方面的问题。
4. 酸化注入技术酸化注入技术是通过向含油层注入一些化学酸性物质,使松散的岩土变紧,新的裂隙和孔道就会被创造出来,以增加岩石和石油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石油采收率。
但使用该技术也可能会对地下水和环境构成一定的风险,需要特别注意操作。
5. 气驱油技术气驱油技术是通过注入气体到含油层内,使油逐渐被推到井口并提升到地面,从而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该技术在实践中需要注意对气体的类型、压力、温度等因素的控制,以及操作控制方案,以减少气体浪费、污染等问题。
二、底部泵抽油机原理解析底部泵抽油机是在采油井井筒底部安装一种借助动力驱动的泵机,以抽吸油井内含油层的油,并将油位于井口的反应器中。
该技术具有经济效益显著、方案适用性强等优点。
底部泵抽油机一般分为两大类,即节流运动方式和机器辅助运动方式。
其中,机器辅助运动方式最为常见。
提高采收率原理

《提高采收率原理》综合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润湿现象:固体界面上一种流体被另一种流体取代的现象。
2、润湿滞后:固体表面润湿性分布不均匀的现象叫做润湿滞后。
3、调剖:从注水井封堵高渗透层,调整注水层段的吸水剖面。
4、双液法调剖剂:封堵高渗透层时,向地层注入的两种工作液叫做双液法调剖剂。
5、聚合物驱:以聚合物溶液作为驱油剂的驱油法。
6、波及系数:指驱油剂波及到的油层容积与整个含油容积的比值。
7、泡沫特征值:泡沫中气体体积对泡沫总体积的比值,其范围为0.52~0.99。
8、流度:是指流体通过孔隙介质能力的一种量度,等于流体的渗透率与粘度之比。
9、流度比:指驱油时驱动液流度对被驱动液流度的比值。
10、色谱分离现象:组合的驱油成分以不同的速度流过地层的的现象。
11、蒸汽吞吐:稠油的开采方式中,在一定的时间内注入一定数量的水蒸气,关井一定时间,开井投产一段时间,然后再做下一个循环。
12、牺牲剂:在驱油过程中为了减少驱油剂在地层中的损耗而首先注入的廉价化学剂。
13、Jamin效应:液珠或气泡经过喉孔时由于界面变形而对液流产生的阻力效应。
14、最低混相压力:指气驱中气驱采收率超过90%的驱替压力。
15、稠油:在地层温度和脱气条件下,粘度超过100mPa·s或密度超过0.934的原油。
16、酸值:将1g原油中和到pH值产生突跃时,所需KOH的质量,单位是mg/g。
17.混相注入剂:在一定条件下注入地层,能与地下原油混相的物质叫混相注入剂。
18、Jennings碱系数:碱系数是指双对数坐标内油水界面张力对碱质量分数的关系曲线和0.01~1.0 mN.m-1所包的面积与0.01~1.0 mN.m-1和0.001%~1.0%碱质量分数所包的面积之比乘6。
19、.水油流度比:水的流度与油的流度的比值。
20、复合驱-复合驱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驱油成分组合起来的驱动。
21.残余阻力系数:残余阻力系数是指聚合物溶液通过岩心前后的盐水渗透率比值。
提高采收率原理

石油工业的对策
发展西部 稳定东部
寻找新区块,找到接替储量 油田挖潜改造(调剖、堵水) 综合措施提高采收率
EOR分类
化学驱 包括: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碱水驱,及其二元、 三元复合驱。
气体混相驱 包括:干气驱,富气驱,CO2驱,烟道气驱。
热力采油 包括:蒸汽吞吐,蒸汽驱,火烧油层,SAGD法。
表面力即表面抗张力。用表面张力σ来确定表面力的 大小,表面力指表平面的单位表面长度上的作用力。表 面张力可如图1.2那样形象化。F是对长度为L的液体表面 作用的法向力,单位长度上的法向力(F/L)就是表面张 力,通常用dynes/cm表示。
表面张力与产生新的表面所要作的功有
关。假定,图1.2中的力F移动了dx距离,产
pA-pw — 水相中由粘滞力引起的压力降; pw-po—由毛细管力引起的界面两边的压力变化; po-pB —由粘滞力引起的油相中的压力降。
对于孔隙1将方程式(1.22)和(1.23)代入方程式(1.24)中,即可 得到方程式(1.25):
p1
8L1v1
r12
(1.22)
式中L1为被某一特定相充填的孔隙长度。由于孔隙被水优先润湿, 就会在油水界面两边的水和油之间形成压差。方程式(1.23)表明油相 压力大于水相的力:
2cos
Pcpopw r
(1.23 )
如果我们考虑水进入孔隙1后A、B两点间的压力分布,即:
式中,
p A p B p A p w p w p o p o p B
h pw
水
g:是重力加速度,980cm/s2。
图1。6 界面力导致的毛管压力图
水的压力可以通过穿过油的总压头减去水头计算得到。容器中油水 界面处的压 力 ,采用与 毛管中相同 高度水的压 力值 ,用方 程(1.6)(1.7) ,则:
提高采收率方法概述

提高采收率方法概述提高采收率方法概述提高采收率的定义为除了一次采油和保持地层能量开采石油方法之外的其他任何能增加油井产量,提高油藏最终采收率的采油方法。
EOR 方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注入的流体改变了油藏岩石和(或)流体性质,提高了油藏的最终采收率。
EOR 方法可分为四大类,即化学驱、气体混相驱、热力采油和微生物采油。
其中化学驱进一步分为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碱驱和复合驱(聚合物一表面活性剂驱,聚合物一表面活性剂一碱三元复合驱,表面活性剂一气体泡沫驱,聚合物一泡沫驱等)。
气体混相驱可分为二氧化碳驱、氮气驱、烃类气体驱(干气驱和富气驱)以及烟道气驱;热力采油方法可分为蒸汽吞吐、蒸汽驱、火烧油层等;微生物采油方法可分为微生物驱、微生物调堵及微生物降解原油等方法。
一、气体混相驱气体混相驱的目的是利用注入气怵能与原油达到混相的特性,使注入流体与原油之间的界面消失,即界面张力降低至零,从而驱替出油藏的残余油。
气体混相驱按混相机理可分为一次接触混相驱和多次接触混相驱。
按注入气体类型可分为烃类气体混相驱(如LPG 段塞驱、富气驱、贫气驱)和非烃类气体混相驱(如CO2驱和N2驱)。
(一)LPG 段塞混相驱液化石油气(简称LPG)段塞混相驱是指首先注入与地下原油能一次接触达到混相的溶剂段塞,如LPG、丙烷等,然后注入天然气、惰性气体或水。
LPG 段塞混相驱工艺中水段塞是用来控制流度、提高波及效率的)。
一般来说,LPG 段塞尺寸约为10%~15%孔隙体积,而后续的天然气或水的段塞尺寸就非常大。
LPG 段塞混相驱非常有效。
注入的LPG 段塞与原油达到混相后,残余的油滴及可动油都可能被采出,因此这种方法的采收率较高。
此外,混相压力低、适应性强等都是LPG 段塞混相驱的优点。
但是,LPG 段塞混相驱的成本高以及波及效率低等因素限制了该方法的应用。
(二)富气混相驱富气是富含丙烷、丁烷和戊烷的烃类气体。
富气混相驱是指往油层中注入富含C2—C6中间组分的烃类气体段塞,然后再注入干气段塞,通过富气与原油多次接触达到混相来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提高采收率原理》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室 , 于 1 7 年 被 石 油 工 业部 批 准 为部 级 术 、 合 驱 油 技 术 、 并 99 复 泡沫 复 合 驱 油 技 术 、 混 基 本 理 论 和 应 用 条 件 的 讲 授 , 同 时 加 强 并 研 究 室 , 依 托 于 大 庆 石 油 学 院 油 气 田 开 相 和 非 混 相 驱 油 技 术 、 力 驱 油 技 术 及 微 学 生 动 手 能 力 和 观 察 分 析 能 力的 培 养 , 现 热 我 发 工 程 国 家 熏 点 学 科 、 油 与 天 然 气 工 程 生 物 驱 油 技 术 的基 本 原 理 和 适 用 条 件 讲 解 校 正 是 适 应 油 田生 产 的 实 际 需 求 , 仅 增 石 不
术 的发 展 , 教 学 方 面进 行 了较 大 幅 度 改 革 。 用 了三 所 院 校 联 合 鳊 写 的新 的 优 秀 教 材 , 适 时 把 授 课 学 时 由 3 增 加 到 6 加 深 了成 熟 技 在 采 还 2 4, 术 的授课 深度 , 并拓 宽 了授课 内容 。 另外还开设 了8 学时的 实验课 程 , 强 了学生的 实践动手能 力, 增 学生毕业后 能尽快 满足 油田实际生 产 的 需要 , 祖 国 的 石 油 事 业 培 养 出更 多优 秀 的 油 藏 工 程 师 为 关键词 : 高油气采收率 教 学改革 授课 学时 实验教 学 提 中 图分 类号 : 2O G4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7 —9 9 ( o ) ( ) 0 6 1 1 3 7 5 2 1 0 b-0 3 —0 6 0 2
大庆石油学院足在油藏工程和采油 _ _ = 【 _ 用 , 且还 要讲 解 聚 合 物 在堵 水 、 : 而 凋剖 技 术 参 考 文 献 程 本 科 生 中开 设 《 高采 收 率 原 理 》 程 讲 方 面的 应 用 。 时 , 着 聚 合物 驱 油 技 术 的 []刘 永 建 , 玉 学 , 克 亮 , . 油 工 程 提 课 同 随 1 孙 王 等 石 授 较 早 的 石 油 高 校 , 9 1 为 油 藏 ¨程 8 发 展 , 强 了 高 浓 度 聚 合 物 驱 油 机 理 的 讲 1 9年 I 8 加 特 色 专 业 建 设 与 思 考 【 ] 高 校 教 育 研 J.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中:Βιβλιοθήκη EVVsw VED
So
Sor So
采收率是注入工作剂的体积波及系数与驱油效率的乘积
(一)波及系数
影响因素: 流度比、岩石的宏观非均质性、注采井网 对非均质性的适应程度等
⒈流度比 指注入工作剂的流度与被驱原油在未波及区 的流度之比。
流度:流体的渗透率与其粘度之比。
= K
水油流度比:
M
驱动液流度 被驱动液流度
存在问题 碱耗;流度控制。
4、化学复合驱
化学复合驱是由聚合物、活性剂、碱以各种形式组合驱动。 包括:二元驱和三元驱。
降低界面张力:碱与原油中的酸性成份反应就地产生表面
活性剂,降低相间界面张力和残余油饱和度,添加的表面活
驱 性剂与聚合物间的协同效应产生超低界面张力,并扩大低界
面张力的碱浓度范围;
油 聚合物的流度控制作用:聚合物可以使水相粘度增加,
渗透率降低,扩大驱替相的波及体积;
机 降低化学剂的吸附损失:碱的存在可降低注入的表面活
性剂、聚合物等的吸附,提高洗油效率;
理 另外:复合驱还具有碱驱所具有的乳化携带、捕集、聚并、
润湿反转等机理。
二、混相驱油法
混相驱:指向油藏中注入一种能与原油在地层条件下完全 或部分混相的流体驱替原油的开发方法。 包括:注液化石油气驱油法、富气驱油法、高压干气驱油 法和二氧化碳驱油法。 驱油机理:气体与原油之间建立混相带,消除界面张力, 提高驱油效率。
★油藏岩石及流体性质; 岩石的非均质性、流体组成、岩石润湿性、 流体与岩石间的作用关系。
(二) 油田开发和采油技术因素
主观因素
★油气藏开发层系划分; ★布井方式与井网密度的选择; ★油井工作制度的选择和地层压力的保持程度; ★完井方法; ★开采工艺技术水平和增产措施; ★提高采收率方法的应用规模。
第二,通过减小界面张力或者消除工作剂与原油间的 界面效应以提高驱油效率。
第二节 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一、化学驱油法
原 理
通过向油藏注入化学剂,以改善流体和 岩石间的物化特征,如降低界面张力、
改善流度比等,从而提高采收率。
包括:聚合物驱、活性剂驱、碱驱和复合驱。
1、聚合物驱
驱油机理 在注入水中加入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增加水的 粘度,降低水相渗透率,减小流度比M,提高波及 系数。此外可以减小粘度指进,提高驱油效率。
降低M的措施: 增大μw;减小μo;增大Ko;降低Kw。
⒉油层岩石宏观非均质的影响
实际油层是在水流冲刷过程中沉积形成的
顺水流方向与垂直水流方向的渗透率必然有差异 流体沿渗透率好的方向流动快
形成不轨则驱动前缘 注采井网安排不当
油井会过早水淹,油藏留下一些“死油区”
(二)驱油效率
影响因素: 岩石性质及其微观结构和流体性质
图12-7 混相流体驱油过程的相段分布图
1.液化石油气驱动法
向油藏注入以丙烷为主的液化石油气,与原油形成混相 段塞,然后用天然气驱动段塞。液化石油气段塞前缘可 与地层油混相,后面与天然气混溶,形成良好的混相带。
图12-8 注液化石油气混相驱油过程
2.富气驱油法
对于地层油中轻质组分(C2-6)较少的油藏,可注入适量加 入乙烷、丙烷和丁烷的天然气,富气中的较重组分不断凝析 到原油中,最终使注入气与原油混相的驱油方法。 驱油过程是先注一段富气,再注一段干气,然后用水驱动。
w o
Krw Sor o Kro Swc w
M<1:有较规则的流动前缘, 见水波及系数可达70%左右;
M>2:出现明显的粘滞指进 现象,波及系数降低。
图12-4 五点法注采单元
流度比对波及状况的影响
M
驱动液流度 被驱动液流度
w o
K rw K ro
Sor S wc
o w
结论
波及系数随水油流度比的增大而减小。
二、波及系数与驱油效率
采收率可以表示为:
ER
VswSo VswSor VSo
Vsw V
So Sor So
EV ED
VESswov---原体工始积作含波剂油及的饱系驱波的和数替及体度;体系积;积数与;:油洗驱指藏SEVoD油替r总工---油效出体作洗残的藏油余率的积剂波总效油:原之驱体及率饱油指比到积。和体体在;度积积波;之与及比工范作围剂内
水驱油藏残余油的分布: 亲水岩藏: 大多以珠状形式被捕集在流通孔道中。 亲油岩藏: 存在于注入水未进入的较小的流通孔
道中,而在充满水的大孔隙中,残余 油呈膜状粘附在孔壁上。
残余油的分布状况及数量直接与岩石的润湿性、 界面张力、岩石的微观结构等有关。
二、提高采收率的方向
第一,通过降低流度比以提高波及系数,同时尽可能 适应油层的非均质性,以减少非均质性对驱油过程的 不利影响;
主观因素体现了人们对驱油过程的影响能力; 主观因素的实现取决于人们对客观因素的认识程度。
主观因素对油藏开采的作用程度在逐渐增加:
依靠
一次采油
天然能量
人工注水 注气
化学驱 混相驱 热力采油 微生物采油
立足
二次采油
物理、机械和力学 等宏观作用
三次采油 应用 化学、物理、热力、生物
(强化采油)
或联合微观驱油作用
药剂 聚丙烯酰胺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
黄原胶
存在问题
聚合物:热降解、盐降解、剪切降解、地层吸附
2.活性剂驱
类型 微乳状液驱、活性水驱、胶束溶液驱和泡沫驱等。
⑴降低油水界面张力;
驱 油
⑵改变亲油岩石表面的润湿性;
机 ⑶使原油乳化,产生迭加的液阻系数(贾敏效应),
理 增加高渗层的流动阻力,减小粘度指进现象。
活性剂驱主要以提高驱油效率为主。
药剂 磺酸盐型
羧酸盐型
聚醚型
非离子-阴离子型
存在问题 活性剂在岩石表面大量吸附;活性水与普通水的粘度差很小。
3、碱驱
在注入水中加入碱,与原油中的有机酸反应,
驱 油
生成表面活性剂,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形成
机 乳状液和改变岩石润湿性,提高波及系数和
理 驱油效率。
药剂 氢氧化钠(NaOH) 硅酸钠(Na2SiO3) 碳酸钠(NaCO3 ) 原硅酸钠(由NaOH和水玻璃配置而成)
第十二章 提高采收率原理与方法
第一节 采收率及其影响因素
一、影响采收率的因素
最终采收率=
可采储量 地质储量
100%
可采储量综合体现了油藏岩石和流体 性质与所采取的技术措施的影响
油藏采收率的高低与油藏地质条件和开采技术有关
(一)油藏地质因素
客观因素
★油气藏的地质构造形态;
★天然驱动能量的大小及类型; 水驱采收率最大,溶解气驱采收率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