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瓒的绘画艺术与美学思想
浅析倪瓒及其山水画

发汍I t 1邶文浅析倪瓒及其山水画□周雄平摘要:作为元代绘画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文人画家,倪瓒将“逸气”发挥得淋漓尽致,使中国文人画得到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
该 文从倪瓒的绘画美学思想出发,结合其早、中、晚时期的几件山水画代表作,分析其独特的画风。
关键词:倪瓒山水画逸气三段式元代文人画家倪瓒(1301—1374),字元镇,号云林子等,无锡人。
他兼擅诗、书、画,是元代南宗山水画的代表画家之一,与黄公望、王蒙、吴镇一起被世人称为“元四家”,受到后世的赞美 与推崇,董其昌更将倪瓒推置于其他三人之上。
倪瓒擅长画山 水、竹石,画风脱俗,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
其作品 以水墨居多,少设色或施淡色,笔法简略且不失意境,然多表现 寂寥、悲哀之感触,这与他的身世背景和人生经历有着密不可分 的关系。
倪瓒出生于江南富饶之家,家中建有清閟阁、云林堂、逍闲 仙亭等楼阁别墅,蓄藏甚多珍稀古本、文物,时常招待四方文人 墨客。
倪瓒家境优越,自幼研习诗文书画,又受家人信仰的影 响,因此形成了孤傲清高的性格。
后来其长兄、母亲相继去世,加上元代晚期社会动荡,自然灾害频发,倪瓒散尽家财,浪迹于 太湖、松江一带,直到晚年才返回故里。
其长年生活在太湖一 带,山水画也多取材于此。
倪瓒的绘画作品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三段式”山水,另一类为枯木竹石图,文章仅针对前者作探讨。
究其美学理念,大致可从其画论中窥见一斑。
他在《题自画墨竹》中写道“(张)以中每爱余画竹,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
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真没奈览者何!但不知以中视为何物耳。
”®10 他在《答张仲藻书》中则道:因写景物,曲折能尽状其妙趣,盖我 所不能。
若草草点染,遗其獅黄牝牡之形色,则又非所以为图之 意。
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10 由此可见,倪瓒认为作画应追求“逸气”。
倪瓒的绘画美学思想

倪瓒的绘画美学思想2007年lO月第27卷第5期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JournalofYunyangTeachersCollege0Ct.2007V ol_27No.5倪瓒的绘画美学思想熊真(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倪瓒的绘画风格以简取胜,创有极富特色的一河两岸三段式的构图,表现出一种极其萧疏空灵,天真淡雅的意境,也形成了他独特的绘画美学思想.本文主要从他提出的.写胸中逸气",.不求形似"以及.平远三段式构图"来探究其绘画美学思想.[关键词]倪瓒;逸气;形似;三段式[中圈分类号]J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072(2007)O5—0035一O3倪瓒(13O6—1374),工诗文,书法,擅长山水画,与黄公望,吴镇,王蒙齐名,合称.元代四大家".常以疏淡简洁的笔调,明洁淡雅的墨色,营造出一种天真幽淡,萧瑟寂静的意境,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独创精神,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美学特征,被后世许多文人画家所推崇和追慕.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浅析其绘画美学思想.一,"写胸中逸气"倪瓒在《题白画墨竹》中说:.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叫(P3o1).在这里,倪瓒用.写胸中逸气"来简明概括出自己的一种心境和精神追求,并把这种精神追求提升到首要位置.这一精神追求既与前人有一定的联系,又有自己的独特性.那么什么是倪瓒的胸中之"逸气"呢?先从其.逸"说起.《说文解字》云:.逸,失也.从走兔.兔漫池善逃也."[2]("这里的.逸"为逃失的意思.其后通常解释为隐居之意,隐居者即指逸民.何晏在《集解》中解释为:.逸民者,节行超逸也."又弓l.马曰:清,纯洁也."因此,超越,脱俗皆为逸的内容与态度.其实,.逸"一直是中国文人艺术家不断追求的境界.宋代的黄休复把它定为崇高的地位,是对.逸"的又一次推崇,他认为.逸" 是传神言志,是摆脱艺术之规矩,并超于技艺之上,无拘无束,发展到倪瓒的.高逸"之时已趋成熟.根据以上论述,.逸气"就是在对.逸"的基础之上体现出的一种超脱世俗生活的精神风貌,是一种清闲之气,一种超凡脱俗的雅逸之情,这与道家,玄学,禅宗倡导的恬淡,空灵的美学思想相一致.不过,倪瓒所谓的.逸气"虽然深受这些思想的影响,但明显与他们有很大的不同.倪瓒在《良常张先生像赞》中说道:.诵诗读书,佩先师之格言.登山临水,得旷士之乐全.非仕非隐,其几其天.云不雨而常润,玉虽工而匪镌.其据于儒.依于老,逃于禅者欤?"[]'..这正与刘钢纪教授在《倪瓒的美学思想》中说,倪瓒所谓的.逸气"就是他.据于儒,依于老,逃于禅"的人生体验与境界.倪瓒在《金粟道人小像赞》(卷9)中说道:.……逍遥户庭,名闻京师.忽白逸于尘氛之外,驾扁舟于五湖,性印朗月,身同太虚,非欲会玄觉于一致,而贯通于儒者耶?",其中.白逸于尘氛之外,驾扁舟于五湖,性印朗月,身同太虚"就是倪瓒所理解的.逸气",既吸取道家,禅宗的审美思想,又.贯通于儒",置儒家于重要地位.这种集万物,万境,万情,万趣于一身,并蕴于一胸的襟魄,才是倪瓒.逸气"的重大特征之所在.换句话说,倪瓒依据自身所需,各取儒,道,禅三家之长,以一颗博大,包容的心境去看待万事万物,使他的.逸气"显得独特而丰富..据于儒"主要是从倪瓒所处的家庭环境这一方面来讲.倪瓒从小饱读儒家的传统诗书,儒家的文化理念已经深深扎根于他的心田.受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尽管他不慕权贵,.不为谄曲以事上官,足迹不涉贵人们.与世浮沉,耻于炫暴,清而不污",但对现实生活一直还抱有一种期望的态度.儒家的修身养性,积极人世以及报国平天下的传统观念也一直影响着他的艺术审美思想.元亡后,他曾在一首诗中感叹想在新朝有一番作为,可惜已垂垂老也.倪瓒尽管一生命运波折,但他始终保持儒家仁爱,温和的秉性,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坦然面对.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平和的心境,倪瓒的绘画作品才常常呈现出一种淡雅而宁静的意境,少了一些隐逸人士的悲怯,伤感的情怀..依于老"对倪瓒来说鲜明而深刻.道家在元代由于得到统治者的推崇,有着特殊的社会地位.因此,倪家世代纷纷加入道教,以求庇护.倪瓒兄长倪文光还担任过道教上层组织的显赫领导人.明初贾仲明《录鬼薄续编》记载:.先大父为道录官,尝于常州玄妙观塑老君并七子听经之说.至文光则为迭受元朝封赠之道教头领."[3](由此可知,倪瓒从小就生活在一个信奉道教的家庭环境中,深受道家老子庄子的.无为",.逍遥自由"等艺术思想的熏陶.老庄的艺术精神讲求人的思想自由解放,追求个人的[收稿日期]2007—09—06[作者简介]熊-i5(1981一),女,湖北安陆人,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06级研究生,主要从事中西美术比较研究.YYSZXB35熊真:倪瓒的绘画美学思想逍遥之美,要求.唯我"与.忘我"的高度统一,达到虚静,无限的境界..逃于禅"使他的.逸气"更为空灵,深邃.禅宗一直强调.明心见性",要求自由洒脱,以清净的心性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与道家庄子的.法天贵真",虚静恬淡的思想一样都对倪瓒的个人思想和艺术追求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艺术上多表现为淡墨渲染,萧肃,幽静的意境.因此,倪瓒的"逸气"艺术特征深受这三种文化思想的影响,同时又以儒家贯穿始终.这使倪瓒在接受道家,禅宗这两种思想的的同时,一直保持一种积极而又平和心境,而不走向虚无,颓废,也使其在绘画艺术上更注重这种独特"逸气"的表达.尽管倪瓒所处的时代为元代末年,社会动荡不安,他个人的家庭境况日趋衰落,以致中年以后还过了长达二十余年浪迹不定的漂泊生活.但是,因为心中坚守的那股"胸中逸气",使这些所谓的不幸之事并未影响到他内心的精神追求,依然以一颗平和,宽容的心境悠然自得地进行绘画创作,依托绘画作品这个载体来自由地抒发.胸中逸气,这也难怪后来模仿他画风的人很难画出他那种孤寂而又淡然的的意境.二,"不求形似".不求形似".最早是由元代着名艺术家赵孟颓正式提出.出自于他的《<人马图>跋》:"曹霸画人马,笔墨沉着, 神采生动,……余所藏《人马图》,……子昂尝题云:唐人善画马者甚众,而曹(霸),韩(干)为之最,盖其命意高古,不求形似,所以出众之右耳."['3(F'3o9'倪瓒在《答张仲藻书'提到:.因写景物,曲折能尽状其妙趣,盖我所不能.若草草点染,遗其骊黄牝牡之形色,则又非所以为图之意.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5](P3o9).其中的"不求形似"是与倪瓒创作实践是相矛盾的..不求形似"并非根本舍弃客观物象,只是不注重.形似,对物象的描绘不求形态上的逼真,只是借助于"形来表达一种意念,更着眼于主体情感的表现.明人王绂对此阐释为;"今人或寥寥数笔,自衿高简,或重床叠屋,一味颟顸,动日不求形似,岂知古人所云不求形似者,不似之似也.彼烦简均失其宜者,乌可同年语哉!'](n.其实倪瓒在其中的"若草草点染,遗其骊黄牝牡之形色,则又非所以为图之意,就已经点明了他是主张一定形似的.所以领悟倪瓒"不求形似"的真正绘画理念,需全面地理解他的艺术思想,不能断章取义.事实上,纵观倪瓒的前后期绘画作品,在描绘自然景物上基本上还是忠实的再现.倪瓒早期的绘画作品多以写实性为主,他在《为方压画山就题》中提到:.我初学挥染,见物皆画似.郊行及域游,物物归画笥."[6](附.'从这可以看出他早期的绘画非常注重写生,但是缺乏取舍,见什么画什么.这在他早中期的作品《水竹居图》和《雨后空林图'都比较明显,基本上是于客观物象真实地描绘.倪瓒山水画中的树石画得非常认真,极为严谨,表现出了高度的写实技巧,他画的树木,河岸,草亭和墨竹都栩栩如生,真实地再现了太湖一带的自然景色.所以,正因为有这段精于具体的写实锻炼,才为他艺术创作上的.不求形似的表现方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实,对.不求形似艺术真谛的探求,美术史上有很YYSZXB36多相类似的观点.东晋着名画家顾恺之提出了.以形写神",.传神写照"的传神论;唐代张彦远在其《历代名画记》中还将谢赫的.气韵"与绘画的.形似"作对比:.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并告诫画家要致力于形似之外,.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矣."还有唐末,五代时期的山水画大师荆浩在他的《笔法记》中提出的美学命题.度物象而取其真",他强调了绘画总是要以一定的对象为依据.但又不能机械地去描绘对象的形,还需准确地抓取其.真".这里的.真",不仅有.象",更是情,理,趣的综合体现,包含了丰富的精神意蕴,他进一步指出;.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具盛.凡气传于华.遗于象.象之,呆也.".齐白石老人有句名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其中所说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闯"恰与倪瓒的.不求形似"的艺术真谛很相似..似"是指客观现实中的对象本身.是对象现实真实的反映,是种"形似";所说的.不似"是与客观对象的真实外貌存在着很大差异,至少在造型上不是真实的再现..似与不似之间"就是主客观的统一,即主体精神和表现的客观对象完全融合,从而达到形神统一.这些论述都与倪瓒所追求的.不求形似"的绘画精神相一致.倪瓒与大多数传统画家一样,不再单纯追求对象的逼真.而是立足于个人情感的真实,注重抒发胸中之逸气."不求形似"往往采取.观之于目,了然于心",.目识心记,以形写神"等创作手法,从观察到领悟,从领悟到记忆,凭借记忆力来描摹对象,这和.延迟模仿"很相似..延迟模仿"是指.对象不在眼前的模仿",这种模仿是借大脑中存留的事物加以加工后,再予以表达出来,即借头脑中的记忆表象来模仿,与完全的照搬模仿是不一样的,讲求的是.重神而轻形".对艺术真实性的理解也就由.形"而转向.神"——即情感和意念的真实表达.实际上,倪瓒《题自画墨竹》中的.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已经明确得点明了他在形似上的主张.意思是说他画的竹就是抒发.胸中逸气",怎么会去反复计较画的竹与现实中竹的似与不似呢?由此可见, 倪瓒在形似问题上最终是侧重于.逸气"的表达,.不求形似"则是抒发.胸中逸气"的一种表达方式.有句话说.唐宋尚法,元尚意".宋画通过逼真,精细的描绘去传达某种情感,而元画则是超越这种逼真感的追求,更直接强烈地体现画家内心的某种情感意味.倪瓒更是借.不求形似"把这种情感体现得更为直接和自由,并传达出自己独特的.胸中逸气",使其艺术作品呈现出一种简洁天真,清远淡雅的艺术境界.三,平远"三段式"构图为了更好地表达出.写胸中逸气",把.不求形似运用自如,倪瓒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创新了一种着名的平远.三段式"构图,即一河两岸式山水结构.画面分为近,中,远三景:近景多为石坡土岸.上植三五株树木,有时添一草亭,但很少画人物,几乎不见人影;中景留出大片空白,表示一片湖光造成的广阔空间;远景多画一两脉低矮的山峦.这一图式的首创者是晚唐的逸格画家.烟波钓徒"张志和,他的真迹作品虽然没有流传下来,但从当时的文献熊真:倪瓒的绘画美学思想记载及其《渔父词》中,略可窥见其风韵,大抵平淡天真,烟水迷茫,一片化机.之后,五代时期的山水画家董源对这一图式进行了改进.其代表作品《潇湘图》就有三段式构图的影子.画面山峦连绵,山势平缓,近处用大片留白表示湖水,一派清淡,幽雅的江南景色.到了元代,.元四家"之一的吴镇又大大发展了这一图式.吴镇的《秋江渔隐图》轴,构图上融董源,巨然的平远与马远,夏硅的边角之景为一体,已有平远.三段式"的趋势.近处平坡劲松与楼阁,取平稳之势}中景为平湖小舟;远景为几处丛树.到后来的《渔父图》卷的取景,.三段式"章法已初显端倪.此画除去上端的题款,恰好是三段式的结构.近景是平缓的山丘,中景是一片湖水,几乎一片空白,远景为一片山丘和远峰.可见,三段式构图至此以成锥形.只是倪瓒在此构图基础之上,融入以上论述的.胸中逸气"和.不求形似"的真谛,把这一构图形式发挥到极致,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绘画美学.其实,倪瓒这种独特的构图形式,也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随着他绘画风格的变化也有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时期的不同构图形式.从他早中期的作品《水竹居图》和《雨后空林图》中都可以看出,这时候的构图基本上是近于客观物象的真实面貌来布置经营,构图充实饱满.而到后期,他在不断学习他人的过程中吸收了一些积极的因素,并加以灵活运用.倪瓒完整的平远三段式构图最早体现在他的《六君子图》中,他大量运用空白,把近景和远景彻底分开,距离尽量拉长,画面近,中,远各留出一片空白,其中中景空白特别宽,呈现出开阔,深远的效果.他后来的《渔庄秋霁图》不仅是其山水画的定鼎之作,也是其平远三段式构图发挥得最为淋漓之作,极富特色的.一河两岸" 的平远三段式构图,把倪瓒的古淡天真,简逸意境体现得恰到好处.全画也分近,中,远三景,近处坡石上植数株枯木,中景一片湖光,空阔平淡,不着一笔,是为湖水,远处山坡如黛,境界萧疏,空旷中含有一股孤傲之气,正是倪瓒内心的一种精神气质的反映,达到了.写胸中逸气"之目的.这种简洁的平远三段式构图不仅成了倪瓒绘画的的鲜明特征,而且从这种布局经营中,可以看出倪瓒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所表现的.留白".庄子说..虚室生白."又说:.唯道集虚."[8](空白的大胆运用,使画面有一种空灵,洁净的美,也正是倪瓒以简胜繁的高人之处.倪瓒的多数画在置陈布势上极为简括,画面常表现为大片的水,水色虚淡,广阔平远,妙在虚淡中弥漫着一股.胸中逸气",意境悠然.从倪瓒的整个绘画美学思想来看,他的绘画不仅代表了元代文人画的最高成就,而且把中国文人画的艺术形式发展到了一种空前完美的高度,创造了极富个性的审美理想情境,对山水画表现语言作出了新的发展,为元代绘画和中国传统绘画增添了奇异的光彩.其美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以后的大批文人画家,以及中国绘画的评判标准和审美思想.他高度概括,抽象化的绘画艺术,给观赏者传达出的一种空灵,幽静之美,营造出了一种让后人难以企及的意境美.[参考文献]I-1]倪瓒.清泌阁全集(四库全书本:卷九)[M].[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3]钟嗣成.录鬼薄(外四种)[M].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4]俞建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c].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5]倪瓒.清泌阁全集(四库全书本:卷十)[M].[6]倪瓒.清泌阁全集(四库全书本:卷--)[M].[7]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8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编校:蔡贤富】NI—ZansAestheticConceptiononPaintingXIONG—Zhen (SchoolofFineArtstHuazhongNormalUniversity.Wuhan430079.China)Abstract:NI—ZanSPaintingischaracterizedbysimplicity.withcreativesketchesofariverandtWObankst Ocreatealonelyandintangible.naveandelegantimagetwhichformshisspecialaestheticconception onpainting.Inthispaper.theauthoristOstudyNI—Zan'saestheticconceptiononpaintingthroughhisviewpoints.suchas.describingthecarefre eeleganceinthemind.notjUStpursuingthesimilarityinthef0rmandflatsketchofthree—paragraph.Keywords:NI--Zan;carefreeelegance;similarintheform;three--paragraphYYSZXB37。
浅析倪瓒山水画艺术特色

知识文库 第13期25浅析倪瓒山水画艺术特色丁志勇倪瓒作为元代著名南宗山水画派的代表人物,创造了独特的折带皴,其绘画风格师法董巨,作品个性鲜明笔墨奇峭简拔,画面简淡,境界旷远,格调前所未有,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从倪瓒的生平开始简单的介绍了倪瓒的绘画历程,从倪瓒的绘画文脉传承再到倪瓒绘画的用笔、意境以及倪瓒绘画风格对后世绘画所产生的影响。
倪瓒作为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他温顺怪谲,被奉为名流却无意功名。
他的画无论如何私己却吸引着大批的公众。
他那特有的绘画风格的形成并不完全取决于其人生的态度、个性的怪癖和审美趣味,还包括他生平的经历有关。
作为我国文人画史上的巨子,清代的文人画家更是把它奉为难以企及的楷模,影响所至,在明末清初的江南人家甚而以有倪画作为鉴别门风清浊的标志,可见倪瓒绘画的影响深远。
一、倪瓒山水画之文脉传承你攒的绘画在学习董巨的基础上自成一派,笔法简疏情调幽寂是他的风格特色。
倪瓒早些年因为加入全真教享有特权,收集了大量的字画名帖,因尊崇董源的绘画思想,细心钻研追求其中的情调幽寂。
从倪瓒的许多作品中也可看出受董源影响深远,倪瓒师从董源,但却不拘泥于董源。
倪瓒学诸家之所长,不拘泥于一家之长,刻苦钻研学习荆、关绘画特色,深受影响。
倪瓒不拘泥一家之长,倪瓒还是北宋奇伟怪异的艺术家兼鉴赏家米芾的崇拜者,还学习宋代米氏父子的米家云山,米氏父子的 “不取工细,意似便已”,给倪瓒的启发诸多,也具有米氏般的两种秉性:洁癖与宽厚。
在艺术创作上相互影响甚密。
所以倪瓒创作风格中所表现出的高逸潇洒、情调幽寂并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对传统特点的推陈出新。
倪瓒的绘画方式和吴镇“墨戏”之说实质是一样的,两人同知同道,书画之后可以会心一笑了。
二、倪瓒山水画用笔对于倪瓒绘画的用笔,多为干笔淡墨,以干淡笔墨层层交织,多皴擦基本没有渲染,更加疏简、简淡、单纯,吴其贞曾对倪瓒的作品做出高度评价在《虞山林壑图轴》中,倪瓒的绘画手法异常细腻,多用皴法表现,松石浑然天成,表现出倪瓒绘画手法的高超。
《倪瓒》文言文

《倪瓒》文言文原文及解析《倪瓒》原文予友倪瓒,字元镇,家资富饶,为人慷慨,乐善好施。
性好洁,室中不容尘埃。
曾言:“我若无洁癖,岂能以此污心。
”其所居之楼曰“清閟”,长廊四曲,每令童子以芸篶燎地,而后举室无纤尘之痕。
平日绘画,独爱五代宋初之画风,尤为仰慕董源之风格。
其画山水,笔墨简淡,意境深远。
倪瓒之诗文,亦如其画,清新自然,不落俗套。
其诗多写景抒怀,简洁而不做作,观之使人有超脱尘俗之感。
文如其人,行云流水,洁净而深邃。
其所撰《清閟阁集》行世甚广,受到后人的极高评价。
倪瓒之美学思想,崇尚自然,认为美在于自然之真与静。
其画作多以自然景色为题材,如山水、竹林、花鸟等,旨在表达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
其人生态度亦如其画,淡泊名利,超然物外。
交游广阔,友人众多。
倪瓒的为人与才华皆为人所仰慕,许多名士与其交游,受其影响。
其对后世影响深远,明代的画家文徵明、仇英等人皆受其画风影响。
后世对倪瓒的评价极高。
明人黄公望赞其曰:“倪君清高绝俗,人瘦如鹤,其画亦然。
”清人石涛则称:“倪瓒之画,如秋水长天,孤云远岫。
”可见其在后世画坛中的地位。
倪瓒之画作传世甚多,多为博物馆及私人收藏家所珍藏。
其《六君子图》、《秋林远岫图》等均为传世之作。
其作品的价值一直为收藏家所重视,每有拍卖,均引起轰动。
《倪瓒》解析在解析倪瓒时,我们首先注意到他是一个富有的地主和慈善家。
他的财富并没有使他变得傲慢或奢侈,反而成为了他做善事的基础。
他的慷慨大度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令人钦佩。
他对清洁的极度偏好显示了他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尊重。
在艺术方面,倪瓒的绘画风格和诗文特色都反映出他的个人品味和审美观念。
他的山水画简洁而深远,充满了诗意和哲学意味。
他的诗文同样清新自然,简洁而不做作。
他的美学思想崇尚自然和真实,这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倪瓒的交游广泛,他的朋友众多,其中包括许多当时的名士。
他的为人和才华都受到了人们的敬仰和赞誉。
他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许多画家都受到他的画风的影响。
论元代画家倪瓒山水画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思想可编辑

论元代画家倪瓒山水画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思想(可编辑)论元代画家倪瓒山水画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思想论元代画家倪瓒山水画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思想键。
徐作先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 广西柳州矾觊一一戡一一一一妣腿一一画元代由于异族统治,蒙元贵族采取民族歧视政策来强化统治阶层的既得利益,而进取无门的文士尤其容易滋长厌世和逃世的不满情绪,为求得心态上的平衡和情绪上的舒展,渐渐放弃了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心。
这反映到艺术创作上,形成了与前代不同的特色。
元四家之一的倪瓒就是在这特定的社会环境里,融入了时代的意象气息和自身的人生际遇,开创了“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等艺术主张,成为了后世文人画家难于逾越的一座高峰。
一、特定社会因素下元代山水画的形成及其特点概述元代山水画是由宋代院体画的传统发展而来的。
文人由于处于社会最底层,科举不兴,入仕无望,“当士大夫阶层的人们不容于官场仕途,又别无出路可寻,且慑于儒教的权势之时,就只好藏形骸于山川,寄情思于笔墨,让山水之美,自然之气净化胸中的块垒了”?。
在对南宋绘画接受和继承的过程中,入仕无望的文人自觉摒弃了南宋画家对国家忧患意识的激烈情绪,把南宋画家的强硬笔意渐渐过渡到较为柔和的温润笔法;把南宋院体画脱离自然的匠气过渡到亲近自然的质朴;一些士元的文人出于政治上的明哲保身,主动放弃对南宋绘画技法的探究,只臌在形式上在宋人既有成就的基础上使之达到更加完善成熟的地步。
在此过程中,“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元四家”皆为文人,元代文化政策的松弛,给了文人充分的空间进行自由的创作,个体的精神意趣状态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山水画遣怀抒情特征相当明显。
受赵孟烦作画要有“古意”的影响,他们山水画直追“董巨”,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总结道:“元季诸君子画惟两派,一为董源,一为李成,成画镞有郭河阳为之佐,已犹源有僧巨然副之也。
然黄、倪、吴、王四大家,皆为董、巨起家成名,至今双行海内”。
倪瓒山水画艺术风格的审美意蕴

倪瓒山水画艺术风格的审美意蕴文◎朱铁生元代山水画家倪瓒的作品构图舒朗,绝少设色,以笔墨为之,意境简远萧寒,是元代文人画的主要代表,倪瓒提出“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绘画主张,其艺术作品和艺术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研究倪瓒山水画的艺术风格中的审美意蕴,对于当代艺术的发展及人生境界的行程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倪瓒《林亭远岫图》尚简的艺术形式倪瓒的山水画开一代新风,具有极简的艺术形式和精妙的笔墨,将中国文人画的发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倪瓒在山水画的构图上独创了一河两岸的三段平远构图法,近处喜画杂树数株,远景为淡淡云山,中隔一汪湖水,以小楷题字连接上下景,全图浑然一体,意境简远萧寒、辽远空旷。
倪瓒的作品具有简约之美,将老子、庄子关于“无”的美学思想运用到山水画的创作之中。
老子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指出了有与无之间的辩证关系,同时提出了“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美学观念,庄子提出了“天下有大美而不言”的艺术主张,这些艺术思想都十分重视“无”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所谓“无”,就是“空”,表现在山水画的创作中就是留白,空白能给人以无尽深远悠长的感受。
倪瓒的山水画利用大量的留白,减少了画面表现的物象,给人更多想象的空间,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倪瓒是元代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文人画家,他将文人画中疏淡、简约的审美理想发挥到极致,呈现出独特的简约、空疏之美。
倪瓒山水画中所体现出的简约、空疏之美在当代山水画创作乃至艺术设计中仍有很高的实践意义和实用价值。
20世纪初期,伴随着现代艺术的兴起,艺术设计领域悄然兴起一股“尚简”之风,德国包豪斯作为现代设计的开端,首开简约设计之先河,德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范德罗坚持“less ismore(少就是多)”的建筑设计理念,将简约设计推向高潮,之后兴起的国际主义风格在建筑、视觉传达设计、家具设计等各个领域展开,简约而不简单,使简约设计成为一种时尚,简约成为一种新的审美风尚。
浅析倪瓒山水画中的艺术风格

艺苑星空Art Space浅析倪瓒山水画中的艺术风格孙宁妍(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一、倪瓒的生平经历倪瓒(1301—1374年),元末明初画家,诗人,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元四家”。
初名珽,字元镇,又字玄瑛,号云林、云林生、云林子等,别号很多,有萧闲仙卿、风月主人、幻霞子、幻霞生……有时还自书懒瓒。
他的诗画中题名最多的就是云林。
他出生于无锡,前几代均为隐士。
他的家庭可以说是当地的富户,父亲倪炳很善治家,但是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倪云林靠其兄抚养长大。
倪云林在23岁之前生活富裕,衣食无忧,不问世事,但是他没有一丝纨绔子弟的气息,勤于读书,专心绘画写诗。
23岁其兄去世后,他开始经营清閟阁。
由于之前不问世事的生活状态,他并不善于经营治家,很多“俗人”“俗事”使他不得不与之打交道,他一直向往的是清幽、远离世俗的生活。
他曾写诗:“奸任忠诛转缪悠,鄂王固岂为身谋?中兴可望隳成业,南渡何心报敌仇。
”可见他曾有过很强的政治责任心,但只是一瞬间。
他高尚清幽的个性与当时元代的政治制度不相适应,他的汉人身份在元代是下等人,他在元代统治者的统治下被差别对待,科举的中止使他有才无处发,终生隐逸。
48岁的倪瓒由于心中的苦闷、忧愁,开始信仰全真教,养成了超脱尘世、逃避现实的思想,这种思想也在他的绘画中表现出来,作品呈现出苍凉古朴、笔简意幽的逸气之感。
从53岁到去世,散尽家财,弃家游走于太湖一带是他生命中,也是他绘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虽然他远离尘世纷扰,远离世间凡尘俗世,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但是终究是苦闷孤寂的。
他把这样的心境融汇到他的绘画创作之中,使画面有了独具一格的风貌。
他说“写图以闲咏,不在象与声”,即作画如作诗,不必在形式上下功夫,重点在于自己诗画中心境经历的表达,这对倪瓒形成自己的山水画风格有着摘要:倪瓒,元代四大家之一,精通诗书画。
绘画方式以简胜繁,强调画面当中的气韵,他的绘画实践及美学思想不仅受当代人推崇,对明清画坛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倪瓒美学思想

倪瓒美学思想摘要:倪瓒深受儒、释、道三家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风格。
但是从其“写胸中逸气”、“不求形似”的绘画观点中,我们从中看出了与海德格尔相通的“气息”。
本文试图以西方的理论分析一下海德格尔与倪瓒理论的相通处,并进一步展示倪瓒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老子;庄子;海德格尔;存在;主体;自由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0085-01倪瓒自幼习儒,但是从其诗文中有体现了老庄思想,这种思想进而影响到他对于绘画的看法。
海德格尔是西方传统哲学的反叛者和变革者,他对于“存在”的追问动摇和颠覆了西方的哲学传统。
但是海德格尔和几千年的老子和庄子在许多对于世界、人生等诸多看法上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因此本文主要探讨老庄思想对于倪瓒的绘画理论的影响,进而形成了怎样的一种美学观;老庄思想与海德格尔理论的一致性在哪里;第三,就是用海德格尔的”存在理论“分析倪瓒的美学思想。
1依于老的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虽然期间曾一度动摇,但是儒家思想仍然以强有力的生命力,兼收了道、释两家思想。
倪瓒作为生活在元朝的绘画大家,同样以儒为主,但是,仍然体现了依于老庄的思想内涵。
倪瓒自幼习儒,是个儒者,但就他的诗来看,他与其友玄中真师在无锡所立玄文馆中“研道”并写了《玄文馆读书》一诗(卷一),叙述了他对于道的体验,实际上是一种对道家最求人生境界的一种体验。
另外,倪瓒还曾经写过《康素子杂言一首》,表达了他对于老庄思想的独到见解:道德五千言,玄之而又玄……凡夫皆具仙真体,一扇仁风病即苏。
这首诗能够充分的证明倪瓒对于道教有很深的了解。
其中几句“蝴蝶栩栩观物化,濠鱼洋洋乐何似。
壶丘弟子御风游,游仍有待曷足恃”都体现其追求自由逍遥的境界。
道教主张炼丹修仙,但是倪瓒本人却从不从事此种。
既然“凡夫皆然具仙体,一扇仁风病即苏”,又何需炼丹成仙呢?其实,倪瓒的“依于老”是依于庄子拜托人世烦恼,逍遥无为的人生境界,以求得精神的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