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倪瓒《虞山林壑图》
“元四家”绘画的艺术共性

“元四家”绘画的艺术共性05级美术学专业曲东宇在元代后期画坛上,影响最大的是活动于江浙一带的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四位画家。
其中话与诗文题跋并用,抒发情怀,最能体现元代文人画的特征。
因而被称为“元四家”。
他们主要画水墨山水及竹石,艺术上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到赵孟兆页的影响。
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大痴道人,后号峰道人,常熟人。
曾受过赵孟兆页的指点,擅长山水画,也能诗作品中时时露出遁世思想和文人情趣。
黄公望的山水画接承赵水墨山水简率的风格,并加以改造,创造了浅绛山水(一种以水墨为主略施浅赭及墨青的表现形式),以浑厚苍简的笔墨画江浙山川,并认为“画一窠一石,当一笔撇脱,有士人家风,才多便入画工之流矣”。
他的逸笔有士人家风之论正是赵的艺术主张的发挥。
但黄公望作画不忽视从生活中吸取形象,他曾长期居住在富春林之中,体验生活,遇到佳景随即摹绘,因此他所画山水林峦颇有境界。
他的名作《富春山居图卷》以苍润洗练的笔墨和优美动人的意境,画出自杭州至桐庐的富春江上的旖旎风光。
此卷画创作于正七年,画家刻意经营,每兴之所至方挥毫点染,阅数载而成。
全卷群峰竟秀,江水泱泱,近山远岸,秋树怪石,随着画卷的展开,忽而置身于富春江上,忽而进入苍山峻岭之中,忽而又豁然开朗,山脚水滨,凉亭土阜,处处可游可息,扁舟垂钓,野凫游媳,另人心旷神怡。
此图不做具体景物的刻板描绘,而着重把握富春山水的整体风貌和情趣的表达,成功的运用了淡墨皴擦画山,将长披麻皴与短条子皴交互使用,又以水墨涂出影影绰绰的远山遥岸,江中沙滩则用湿润的秃笔扫出,山峦坡陀上的苔点有圆、有长、有扁、有立,浓阴密树则施以水墨大点,疏密有致,运用的出神入化,意境盎然。
他还继承了宋代山水画“师造化”的传统。
吴镇(1280-1354),字仲圭,号梅花道士,嘉兴人。
他擅画山水、梅花、竹石。
山水在董源、巨然画法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从中表现苍茫幽静的山川景色和清高孤寂的志趣。
他最爱在山水中点缀渔父钓者,画中渔父并非劳动渔民的真实写照,而是遨游江湖不受世俗羁绊的士大夫生活理想的寄托。
2025届长郡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长郡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2024-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我们要理解中国传统的山水眼光,进而用这种眼光观看我们周围的真山真水。
什么是山水的眼光?中国画家画一座山,通常先在山脚下住一段时间,在山腰又住一段时间,山前山后来回跑,又无数次登上山岭远望,最后整座山了然于心,待要画时,和盘托出。
一画之中,山脚与山体俱见,山前和山后齐观,巅顶与群峦并立,这就是所谓的“高远、深远、平远”。
不为透视所拘,不受视域所限,山水草木一例相看,烟云山壑腾挪反转。
古人把这种方法称为饱游而饫看,游目而骋怀。
山水眼光是一种不唯一时一侧的观看,更是将观看化入胸壑,化成天地综观的感性方式。
山止川行,风禾尽起。
中国人的内心始终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山水依恋。
何谓“山”?山者,宣也。
宣气散,万物生。
山代表着大地之气的宣散,代表着宇宙生机的根源,故而山主生,呈现为一种升势。
何谓“水”?水者,准也。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相对山,水主德,呈现为平势、和势。
正是这种山水之势在开散与聚合之中,在提按与起落之中,起承转合,趋背相异,从而演练与展现出万物的不同情态、不同气韵。
山水非一物,山水是万物,它本质上是一个世界观,是一种关于世界的综合性的“谛视”。
所谓“谛视”,就是超越一个人瞬间感受的意念,依照生命经验之总体而构成的完整世界图景。
这种图景是山水的人文世界,是山水的“谛视”者将其一生的历练与胸怀置入山水云霭的聚散之中,将现实的起落、冷暖、抑扬、明暗纳入内心的观照之中,形成“心与物游”的存在。
多年前,我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欣赏北宋郭熙的《早春图》。
我在这里看到一片奇幻的山壑被一层层的烟云包裹着,宁静而悠远,峻拔而生机勃勃。
这是早春即将来临之时的山中景象——冬去春来,大地苏醒,山间浮动着淡淡的雾气,传出春天的消息。
倪瓒《怪石丛篁图》伪讹考

倪瓒 《 石丛篁 图》伪讹考 怪
◇ 庞鸥
王伯敏先 生著 《 中国绘 画通史 》第七章 “ 元代的绘 画 中论及 倪瓒,配 有附图 《 竹
石图》0。图绘近岸平坡上置块垒伫石,石后
笔遇矜严 乌目摹仿失潇洒 残秃变化苦无
宝 贤庵 。
多清 , 湘卧 笔犷而野 渐师貌 似未云奇 余子 , 碌碌乖大雅 元代四 家黄王是. 有倪画真 独
我生 好古有 奇癖. 岁 中 万念皆 罢。 休 独留
古画伴 余年. 萧斋四壁满张挂。 虎头探微世 已稀, 荆关马夏多虚假。北苑雄奇想象间. 南 官墨戏称颠傻。 六如秀逸等闺人, 田放纵 石 类奔马 十洲工致衡山拘, 香光号似董巨者。 二王仿古得一体 瓯香墨井堪比亚。 麓台饮
竹石 目
上海有正书局出版的珂 罗版 《 中国名画集》第 三十 册、徐邦达 编著的 《 中国绘画史图录》( 上 册) 以及 《 中国古代书画图 目》 ( 二)等, 图题
收录于 倪高士清 阁全集 》②第八卷 “ t言绝 句” 第十三页, 文字有出入。
境悠远, 石 其山 用笔 迥异胜常 变化 . 莫测 云
此种 非 , 如清 人喜 作溪山 平远 之景 也 @
容氏语之不确 , 意思 模棱,结论含糊 。 然
而, 《 在 中国古代书画 图目*中, 徐邦达先生对 于此 画的意见是 “ 伪 , 启功、 傅熹年二位先生
六字中错三字, 口玄映幼霞子” 口” ,“ 为图角 破损 处不可辨识的字 , 从残存笔画 分析, 断非 “ 倪”字;“ 应为 “ ” 幼 应为 ‘ ” 怍 瑛 ,“ 幻 , 者怎会 错写自己的名款 有学者认 为是因画 幅 边缘破损颓坏重新装 裱时补笔的笔误 , 如朱 仲 岳编著的 《 倪瓒 作品编年》@中推断 幻霞子之 幻字, 后人添笔成幼字” 那么 “ 字 与 “ , 倪” 瑛” 也是舔笔之误 ! 诚如王季迁所言 “ 其画者益 得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 第23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第23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筼筜..谷(yún d ān ɡ) (2)蜩.腹蛇蚹.(ti áo fù) (3)兔起鹘.落(hú) (4)庖.丁解牛(p áo) (5)斫.轮者也(zhuó) (6)持缣.素(ji ān) (7)相蹑.(niè) (8)箨.龙(tuò) (9)曝.书画(pù) (10)畴.昔(chóu) 二、文言基础知识梳理1.解释成语(1)成竹于胸:原指画竹时心里先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后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2)兔起鹘落:兔的跃起、鹘鸟(属鹰类)的降落。
二者都是迅疾的动作,用以形容运笔的神速。
(3)庖丁解牛:比喻掌握了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
(4)轮扁斫轮:轮扁,春秋时期齐国的造车工人;斫轮,砍木料制车轮。
比喻技艺纯熟高超。
2.通假字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通“稍”,稍微 3.古今异义(1)废.卷而哭失声 古义:废置、搁下。
今义:没有用的或失去了原来的作用的。
(2)余因而..实之 古义:因,于是;而,连词。
今义:表示结果,连词。
4.一词多义(1)遗⎩⎪⎨⎪⎧ 与可以书遗.余:给予,赠送小学而大遗.:遗失、遗漏涂不拾遗.:遗失、遗漏的东西深追先帝遗.诏:遗留(2)诸⎩⎪⎨⎪⎧投诸.地而骂曰:相当于“之于”子闻诸.:相当于“之乎” (3)间⎩⎪⎨⎪⎧ 亲厚无间.:隔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秘密地 (4)乃⎩⎪⎨⎪⎧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竟然、却,副词乃.见其所欲画者:于是、就,连词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你的,代词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仅仅,副词 (5)其⎩⎪⎨⎪⎧乃见其.所欲画者:自己的,代词岂独得其.意:他的,代词而余亦悔其.随之:自己,代词 5.词类活用 (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名词作状语,如剑从鞘中抽出一样。
元四家分别是哪四个人?元四家作品特点解析

元四家分别是哪四个人?元四家作品特点解析元四家——指元代的四位画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他们的创作集中体现了元代山水画的最高成就。
四家既有各自的鲜明个性特点,又都具有元代山水画的时代风貌。
他们强调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状物寄情,属于典型的文人画,对明、清绘画影响巨大。
黄公望(1269~1354)中国元代画家,书法家,元四家之一。
原姓名陆坚,因过继浙江永嘉黄氏,遂改姓名,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井西老人等。
关于他名与字的来历,颇有趣味。
因黄公望父亲得子后,友人来贺,说:“黄公望子久矣!”,因而黄父为其取名作“公望”,字子久。
江苏常熟人。
曾做过小吏,因受累入狱,出狱后隐居江湖,入道教全真派。
工书法,善诗词、散曲,颇有成就,50岁后始画山水,师法赵孟頫、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李成等,晚年大变其法,自成一家。
其画注重师法造化,常携带纸笔描绘虞山、三泖、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胜景。
以书法中的草籀笔法入画,有水墨、浅绛两种面貌,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
黄公望的绘画在元末明清及近代影响极大,画史将他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
著《山水诀》,阐述画理、画法及布局、意境等。
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溪山雨意图》、《剡溪访戴图》、《富春大岭图》等传世。
黄公望的山水画,很多创作于70岁以后,在富春江畔创作的《富春山居图》,长636.9厘米,高33厘米,用水墨技法描绘中国南方富春江一带的秋天景色。
在构思时,他跑遍了春江两岸,用六、七年时间才画成,画面表现出秀润淡雅的风貌,气度不凡。
他在创作风格上主张学习前人,并提出见到好山好水就随时写生,不被动绘画创作。
作为地位显赫的富贵文人画家,王原祁更关注纯真的绘画语言,他"为艺术而艺术"的迷狂心态,值得后人学习。
吴镇一生贫寒,曾卖卜为生。
性情孤峭,尝隐居自适,少与文士缙绅往来,当时鲜有知者。
他博学多识,性情孤高,开始不轻易给人画画。
[丹青妙笔绘逸品]妙笔丹青绘千山
![[丹青妙笔绘逸品]妙笔丹青绘千山](https://img.taocdn.com/s3/m/3aae8569b14e852459fb573f.png)
[丹青妙笔绘逸品]妙笔丹青绘千山丹青妙笔绘逸品妙笔丹青绘千山丹青妙笔绘逸品妙笔丹青绘千山倪瓒,字元镇,号云林,1301年生于江苏无锡梅里祗陀村。
于1374年于11月11日逝世,葬江阴习里,后改葬无锡芙蓉山麓的祖坟。
在中国绘画史上,倪瓒以诗、书、画著名于当时,享誉于后世,其画风影响历四百余年之久。
倪瓒的山水画与唐宋时期的山水画迥然不同,倪瓒以其独特的形象和鲜明的性格将山水画发展到空前完美的形式,把山水画的高逸推到了最高峰。
倪瓒的山水画风在元四大家之中是比较复杂的。
他广泛研究前代大师,不断揣摩,集众家之长而自创新貌。
早期绘画作品基本上属于摹习阶段,以学习传统为主,同许多元代画人一样,他在赵孟烦等前辈的启示下,自北宋诸大家中寻求宗法,尤以董、巨画派为主。
从现存画迹来看,他40岁前后的画风几乎是全学董、巨,山石仿董源的长披麻皴,圆润苍秀;树亦以董巨法为之。
布局为一河两岸式,近岸一片土坡、一排杂树、一间茅屋或茅亭,偶在亭内作一隐士;远岸亦土坡一片配以低丘。
但远岸压低至与近岸之屋树重叠,如1338年的东冈草堂图和1343年的水竹居图(图1)等,可见他在1343年以前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画风。
至正五年到至正十五年(1345-1355年)之间,倪瓒的风格很不稳定,或许正处于创作的高峰期,他对于各种传统都想作一番有益的尝试,譬如1349年前后的雨后空林图(图2)便是比较特别的作品。
此时的他正尝试一种较方的石头造型,在1353年为公远茂才所作的岸南双树图(图3)已稳妥地把那较方的石块配上松秀而柔和的元人笔墨,这显示出他对李成风格的关心。
而他在1354年初冬为长卿茂异作的松林亭子图(图4)更是对李成风格追求的延续。
图中近景树木占据主要地位,近岸远丘成为一种附属,这种构图法取自李成寒林图,而树的笔法亦是如此,只是倪瓒加以变通,配合其三段式构图法,使之呈现出一番新的景象。
此时的倪瓒正在思虑融合李成派、董源派的某种方法,或许这种探寻在他看来不是十分有效,故在以后的创作中,倪瓒逐渐放弃了这种做法。
芥子园画谱释文

芥子园画谱释文芥子园画谱芥子园画传序(一)今人爱真山水与画山水无异也。
当其屏幛列前,帧册盈几,面彼峥嵘遐旷;峰翠欲流,泉声若答;时而烟云晻霭,时而景物清和,宛然置身於一丘一壑之间。
不必蜡屐扶笻而已有登临之乐。
独是观人画犹不若其自能画。
人画之妙从外人,自画之妙由心出,其所契於山水之浅深必有间矣。
余生平爱山水,但能观人画而不能自为画。
间尝舟车所至不乏摩诘、长康之流。
降心问道,多促頞曰:此道可以意会,难以形传。
予甚为不解。
今一病经年,不能出游,坐卧斗室,屏绝人事,犹幸湖山在我几席,寝食披对,颇得卧游之乐。
因署一联云:“尽收城郭归檐下,全贮湖山在目中” 。
独狠不能为之写照。
以当枚生七发。
因语家倩因伯曰:“绘图一事,相传久矣,奈何人物、翎毛、花卉诸品皆有写生佳谱,至山水一途,独泯泯无传,岂画山水之法洵可意会,不可形传耶。
抑画家自秘其传,不以公世耶。
” 因伯遂出一册谓予曰“是先世所遗,相传已久” 。
予见而奇之,细为玩赏,委曲详尽,无体不备,如出数十人之手,其行间标释书法,多以吾家长衡手笔,及览末幅,得李氏家藏及流芳印记,益信为长衡旧物云。
但此係家藏秘本,随意点染,未有伦次,难以启示后学耳。
因伯又出一帙笑谓予曰:向居金陵芥子园时已嘱王子安节增辑编次久矣。
迄今三易寒暑,始获竣事。
”予急把玩,不禁击节,有观止之欢。
计此图原帙凡四十三页。
若为分枝,若为点叶,若为峦头,若为水口。
与夫坡石桥道宫室舟车,琐细要法。
无不毕具。
安节於读书之暇,分类仿摹,补其不逮。
广为百三十三页。
更为上穷历代,近辑名流,汇诸家所长,得全图四十页。
为初学宗式。
其间用墨先后,渲染浓淡,配合远近诸法,莫不较若列眉。
依其法以成画,则向之全贮目中者今可出之腕下矣,有是不可磨灭之奇书,而不以公世,岂非天地间一大缺陷事哉?急命付梓。
俾世之爱真山水者,皆有画山水之乐。
不必居画师之名,而已得虎头之实。
所谓咫尺应须论万里者,其为卧游不亦远乎。
时康熙十有八年,岁次己未,长至后三日,湖上笠翁李渔题於吴山之层园。
浅谈元四家的水墨山水画

浅谈元四家的水墨山水画作者:孙晓光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32期摘要:“元四家”代表着中国水墨山水画的高峰期,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无论从笔墨技法上、意境创造上、诗书画结合上都有新的发展,山水画的审美价值也有很大提高,为明清山水画的发展起了示范性的作用。
关键词:元四家;山水画;风格;特点作者简介:孙晓光,男(1976.9.22-),籍贯:通化,工作单位:通化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职称:讲师,学历:硕士。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3--01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但它是出现较迟的一个画科。
这是因为人类对自然美的认识,首先发现的是动物、植物,然后是人类自己,最后才是自然风景。
所以现存的第一幅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山水画经过唐、五代、两宋,已发展成熟,到了元代便达到绘画的高峰期,各种技法和理论都趋于完善。
其代表人物是“元四家”的黄公望、吴镇、倪瓒和王蒙。
他们都是江浙一带的文人,都擅长水墨山水,他们生活在元末社会动乱时期,虽然他们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境况不同、但都有不得意的遭遇,艺术上直接或间接受赵孟頫的影响,以绘画作品鲜明地表现心境和生活情趣为主要目的。
黄公望(1269—1354)本姓陆名坚,号一峰,又号大痴、井西老人。
原籍常熟,他幼年时聪明过人,勤于攻读,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
但是黄公望生不逢时,早年当过小吏,并信奉道教,因为生活坎坷,使黄公望看透社会的黑暗、世事的险恶,从此不问政治,放浪于江湖之间,以诗酒自娱,到五十岁之后才专心从事山水画的创作。
黄公望寄身于深山大川之间,因而他表现的题材,就来自于这些现实的风景环境中,黄公望常以虞山,富春山的景物入画,画法大致分两种:一为水墨法,皴法简单。
以苍秀雅逸胜。
二为浅绛法,山多矾头,气势雄浑,“其皴点多而墨不费,设色重而笔不没。
”总之,其技法多变,轻重得宜,无往而不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倪瓒《虞山林壑图》座落在纽约曼哈顿第五大道八十街至八十四街之间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on of Art),它占地达十八万五千多平方米,是美国,也是西半球最大的博物馆。
馆设立于1870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广泛收藏世界各大洲的艺术作品,包括从史前时期至现代的二百万件以上的艺术品,以规模宏大、内容丰富而闻名于世。
其中东方艺术中国书画陈列,因馆藏有中国绘画史上著名大家的传世佳作而引人注目。
例如馆藏有:唐人韩干《照夜白图》,五代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图》,宋人屈鼎《夏山图》、赵佶《竹雀图》、佚名《文苑图》,郭熙《秋色平远图》、米友仁《云山图》、李唐《晋文公复国图》、夏圭《山水》扇面、佚名《溪山无尽图》、元人钱选《归去来辞图》、《王羲之观鹅图》、赵孟頫《双松平远图》、倪瓒《虞山林壑图》、王蒙《溪桥玩月图》、张羽《松轩春云图》,明人李在《山水图》、董其昌《山水册》,清人石涛《十六罗汉图》、王石谷《康熙南巡泰山图》、王原祁《辋川别业图》以及龚贤、弘仁、王鉴等的作品。
在“元四家”画作中倪瓒(1301—1374)的《虞山林壑图》是代表着他最晚时期的一件精品,值得细读赏析,今见到原迹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虞山林壑图》也同倪氏其他作品那样,体现出诗、书、画相结合的长处。
对自然表现不求表象,尚脱略形迹、遗貌取神,以简逸胜,表现出文入水墨写意的较典型特色,反映了中国绘画发展至元季,绘画功能观念的变化,不再侧重于对事物的表象摹写,而趋向自我表现。
历来称“逸品”画格,首推倪云林,此轴借景抒情,以笔墨寄托表现士大夫某种气质、胸次、人品和情怀,流露出隐逸淡泊的清高处世心态。
他画中所表露的清寂、幽闲的情意,正是作者自我审美理想的形象体现。
此轴“图式规范”包含着画家长期受南方特定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一河两岸式的空间形态,以此建立画面框架秩序,寓现实于象征的艺术意味,用简单的笔墨加以概括,将自然景物抽象化,人格化,“一变古法”形成“天真幽淡”的独特格,以致倪云林的作品被认为是文化修养内涵的一种象征,“元画”的极致;观《虞山林壑图》,反映了画家对作品美学内涵的追求,颇感其墨萧淡而气浓,笔疏散而意厚。
境界清幽雅逸,笔墨细致雍容,体现出立意构思与艺术手法的协和统一,反映了画家暮年的审美趋向和艺术心态。
此轴陈列在那里,乍一接触眼帘,感到大体上是四尺宣四开略竖长一些,比我们在上海博物馆常见的倪氏《渔庄秋霁图》还稍为小一点。
①比想象中的小。
但画面完好如新,内容表现得较为充实,笔墨较早年、中年成熟凝重。
确是研究他晚期艺术面貌的珍贵存世原迹。
《虞》图(94.6X34.9cm纸本,水墨)是倪瓒辛亥(1371,71岁)去世前三年所作,上款“辛亥十二月十三日访伯琬高士,因写虞山林壑并题五言以纪来游”,故画以“虞山林壑”名之。
其所题五言为:陈蕃悬榻处,徐孺过门时。
甘冽言游井,荒凉虞仲词。
看云聊弄翰,把酒更题诗。
此日交欢意,依依立后思。
从诗中表露了虞山会友的创作意向。
图上还有乾隆乙卯(1735年)题:“把酒看云事真逸,老游写照兴犹赊。
金阊白甫斯郊岛,秀峭何妨自一家”七言一首。
就倪瓒此幅风格形式来分析:一、从《虞》图整体看,布局是倪画追求天真淡泊境界,体现简、清、幽、逸情趣和心灵意识的重要艺术手段,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符号,虽然程式性很强,还是能感受到画家情系江南的神韵,使人有“不期而至,清风故人之感”。
倪云林早期作品(如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的1343年43岁时作的《水竹居图》等)还未形成强化布局的独特风格,即所谓“两横一竖”以疏林坡岸的方式来变易视觉世界的空间秩序。
而像他盛年所作的《渔庄秋霁》就较典型地代表了倪氏这种布局的特殊面貌。
倪瓒晚年的作品,正是这类独创布局手法的延续。
《虞》图萧散的境界,从画幅近处土坡纵深到中、远景山脚,沙渍以及约略的水纹等多以横纹结构,在不同长短,缓慢的节拍中形成统一的视觉层次感。
和《渔庄秋霁》等一类远山近坡,中间江面宽阔较单纯简约的“两横一竖”格局相比,稍有变异,显得稍为繁复,表意性的空间符号对于象征意味略有减弱。
可见倪画在负空间衬托实体形象的方式上,并不凝固以对,空间穿插较为错综,幽回曲折,丰富了布局的视觉效果,成为《虞》图的审美特点。
在绘画造型手法中,利用横直等线条,造成矛盾、对立、错综统一的视觉形式,看来是较为普遍的艺术规律。
中国画从布局到笔墨处理,也无不体现着这一艺术法则。
倪画此幅比他有的作品,更表现出善于以不同平行横线来构成画面基本秩序,然后以竖状树组为之搭配,成为他展示宁静、冷寂境界、取得画面单纯化的一种抒情方式,以使尚法和尚意取得统一。
倪画线条功能大于用墨,惯用将直觉“平远”、前景树丛、远山低矮的现实观感夸张提升强化湖面留空白的意境内涵,使山脚水际线与近处横坡等远近相映,在《虞》图中更配合着湖面平横结构的穿插,丘壑相对繁复。
此图不仅交织着对传统章法形式的延续和更新,同时也可见倪氏中年以来形成的独特空间格局视觉基调的发展轨迹。
他山水空间形态似乎以超然的态度来对待自然,但实际上贵气韵而轻表象,不在形式而在于内在精神。
清人阮元仑石渠随笔》中讲到:“倪画寓清瞍于枯淡,元人中别开蹊径者,予尝谓他人画山水,使真有其地,皆可游赏,倪画枯树一二枝、矮屋一二楹,残山剩水,写入纸幅,固极萧疏淡远之致,设自入其境,则索然意尽矣”。
这是对云林画格的主体精神世界确切概括,也是对他空间景物题材选择的评语。
二、《虞》图近处水岸荒渚以五柯为伍来构成前景,是画中树组的主体,但又和中景左方土坡杂树数枝遥相呼应,这种画树分主次处理手法,在倪画中是少见的。
倪画主体树木以竖态为惯用结体,似融注着静穆的观念,与整幅横向线条相辅相成,构成画幅的韵律。
倪瓒此图取鉴宋人传统,保持着笔筒意繁的笔墨长处,笔意疏松中见凝炼,所谓无一笔不繁,一笔中绝无平划过去之弊,有提按、转折、轻重、快慢的笔势变化;扎实的功力从树法讲,主要表现在树干上,用笔取涩势,侧重寓正时见苍秀,和他的石法“由干入润,由润入干”的浓淡墨套墨法的顺序稍有不同。
在笔线中均体现出书法文化的审美内涵。
从细部看,此轴树先以淡湿墨勾勒,然后以枯浓墨复笔,浓干淡湿的交叠相互配合,而苍秀总体效果在浓加的一次作用上,若即若离的复加笔道极为疏松,似勾似擦,又似皴,所以能达到笔简意繁的审美效果,“形苦草草”,实则还是很讲究法度的。
相比宋人树法湿笔中锋宽阔笔道,更能显示其具骨力内含的耐人寻味处。
五树叶法各异,见园点、横点、介字点、垂笔点和圆形夹叶,院画中一般树叶叶丛多点法,且各有变化.绝不以一种类型的叶丛法,惟少以夹叶法,此图这一点属例外,但勾法约略而含蓄,与点叶树配合融和协调,勾而似点又是其笔意的一个特点。
历来称倪瓒树木“兼师李成”,黄宾虹讲他“杂树最有法度”,在《虞》图中同样可以体会得到。
但他树法承前贤家规自求变异在何处?从用笔上讲,最为关键,董其昌概括得好,他认为云林画树“亦出自郭熙,李成,稍加柔隽耳”(《画说》),此图树于、点叶枯毛疏秀,正体现出元人重书意和倪氏变宋人画法“柔隽”的一些特点,恽南田则指出“云林树法,分明如指上螺,四面俱有苔法皴法,多于人所不见处着意”,也是从用笔变化上加以分析的。
倪瓒点叶似山石破醒的画法,确似苔法,枯笔干点又近皴擦,故树石相协,韵致极为统一。
树法、石法均表现出:“作云林画需用侧笔,有轻有重,不得用圆笔,其佳处在笔法秀峭耳”(董其昌)。
特殊的用笔技巧,在此图中能明显感受到。
倪瓒画树以疏朗形态为其组合的特点,童书业在《南画研究》中分析大家树法,“多能打破规格,随笔挥写,以生拙见奇,以自然见妙”。
董、巨的远树。
黄子久的杂树,倪云林的疏林,王叔明的密林,董其昌的杂林、枯林,恽南田的枯树、秀柳和芦草,都是妙极自然生动,很近真景的。
三、《虞》图中石法,峦头面积较倪氏一般简略的构图大,更能充分欣赏其局部笔墨变化。
一般认为云林画格总要提到他的折带皱法②,实际上大抵他五十岁之前基本筑基于董、巨,是董、巨画法的干笔化格局(如他四十五岁所作的《六君子图》),均用披麻皴法。
《虞》图作为暮岁之作,更多地体现出其“晚年师荆、关”的师法渊源,披麻中兼以横纹折带。
皴法在山水画技法中,较树法更能显示各家风格。
所以董其昌讲:“画中位置皴法,皆各有门庭,不可相通,惟树木则不然”。
后人称倪氏“一变董巨,自立门庭”,从山石画法皴法特征方面看,当是以折带笔法为明显,所谓“横介索”,但纵观倪氏现存山水作品,均是和披麻相结合的画法,此图也刁二例处。
但其横纹皴笔和整体长、短平划状布局构架似有意陪衬着。
画法较其早年、盛年秀峭见长之作,更显拙实、凝重,干笔皴擦反复层加,于松秀中见浑厚。
清人蒋骥称:“折带可用锐颖”,就是用较尖的不太旧秃的笔道。
图中尖笔横拖,着力与不着力之间,干笔中兼有湿笔,苍中带润,大体上先以枯松线骨勾定外廓,同时结合内廓,勾皴交替进行,内外笔道墨色甚为接近。
大面积峦头皴笔,墨色淡逸为焦墨点苔留有余地,故整体土坡山石稍现微茫飘渺情趣,如董其昌所渭“古淡天然”的韵致主要表现在石法上。
《虞》轴石法在“元四家”中,很接近子久《富春大岭图》一类画法,乎淡的笔法发挥得较充分,勾法似书写,自然意趣跃然纸上,笔笔气势相贯,处处勾搭有情。
如果讲大痴画法“于浑厚中仍饶逋峭,苍莽中转见娟妍,纤细而气益闳,填塞而境愈阔”(王时敏)的话,那末,倪画更见笔中藏墨,简淡松灵中显内涵的深邃功候,用笔在“轻而松”外在形态下,表现出独特艺术个性:正如宾虹画师以元画变易宋格,“实处转松,奇中有淡,以意为之”,这在倪氏作品中尤其能够明显感受到,凭书意视觉经验来渗入绘画审美观念,可谓“元画”的共性。
从上对少虞山林壑图石法分析,可见倪氏宗董源,参以荆浩、关仝画法法,创造形成体格的“折带皴”的一类.和他早期(大抵五十岁之前)披麻皴系笔法有所不同,倪瓒早期另有淡墨阔笔石法,像安岐《墨缘汇观》中称:“秀石平坡。
苍润淋漓之妙。
全以泼墨为之”的《梧竹秀石图》(创作年代据考在1336—1341间,倪三十多岁时),基本上石法是这几种类型,成为揭示倪氏特殊风格的重要评判标准。
③四、《虞》图中点法,其惜墨如金的手法和王蒙繁线密点方式,可谓两个极端。
此幅以疏朗的焦墨横点,三五成群,形成节奏,疏简着笔和幽寂的整体形成了“协和音”。
也正如王蒙多重山复水稠密章法,配合实苔点那样。
倪画相反,图中点苔在山脉峦头起伏关键处及土坡石面交接阴阳向背处,用同一类型的点子来统一整体。
笪重光在《画筌》中曾分析苔法电笔“圆多用攒,侧多用叠,秃笔用衄,破笔用松”。
在“元四家”中吴镇以圆笔中锋打点毫聚才能奏效。
以求浑厚意趣,王蒙以破笔渴笔取蓬松苍秀气格.而倪瓒则以侧笔横卧以复叠方式,错落的笔道,聚而随散,迹散气连来构成抽象意味的画面装饰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