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倪瓒的洁癖人生_名人故事
“拒而不纳”的倪瓒

“拒而不纳”的倪瓒作者:曹玉林来源:《当代人》2010年第12期傅抱石在《壬午重庆画展自序》一文中,对中国绘画史上彪炳显赫的元季四大家说过一段别具慧眼,极有见地的话:黄大痴、王叔明两家很“欢迎朋友”,吴仲圭“选友很严”,倪云林则“拒而不纳”。
倪云林即倪瓒,字元镇,号云林子,江苏无锡人。
家豪富,筑“云林堂”“清淧阁”,收藏图书文玩,并为吟诗作画之所。
元末“忽散其资给亲故,人咸怪之。
未几兵兴,富家悉被祸,而瓒扁舟箬笠,往来震泽、三泖间,独不罹患。
”(《明史》)然入明后,却因“既散其田,而税未及推”,“被执,囚于郡狱。
”(《都公谈篡》)倪瓒诗书画皆工,尤擅水墨山水,宗法董源,用笔方折,取材多为无锡太湖一带之远山静水,疏林缓坡,意境清远,墨色简淡,绝纤弱浮薄之感。
倪瓒的画似枯乃润,似嫩实苍,展卷之间,每每令人如闻天籁,如遁尘世,能感受到一种灵魂为之震悚惊悸的凄清、纯净、寂寞、荒寒之美,故而被后人誉为“不食人间烟火气”,推为逸品的极致。
对后世一代又一代文人画家来说,倪瓒的精神和倪画的境界,不啻为永恒的情结,理想的图腾。
倪瓒在文人画史上地位之高,几乎无人能比,因此有“江东人家以有无为清浊”之说。
然而由于倪瓒之“逸”,乃筑基于无拘无束、淡泊功利的天性,清高脱俗、一尘不染的品格,故而其笔下不论是“六君子”,还是“五大夫”,皆是其人格的象征、精神的写照。
因此倪瓒的画作虽大多一河两岸,构图简单;“逸笔草草”,较少变化,但后世大量学倪者却往往只能得其形,不能得其神;只能得其貌,不能得其质。
傅抱石所谓“拒而不纳”,即属此意。
在这方面,人们所熟知的沈周学倪画的故事,堪称典型一例。
据董其昌《画旨》云:沈石田每学迂翁(倪瓒)画,其师赵同鲁见之见呼曰:“又过矣,又过矣。
”盖迂翁妙处实不可学,启南力胜于韵,故相去犹隔一尘也。
无以数计的文人画家,殚精竭虑地欲学倪画而终不逮,其最根本的原因乃在于时至明代,随着城市的繁荣,人口的剧增,社会的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兴起,倪瓒当初所置身的那种特殊的相对封闭的客体环境已经消失,人们不但已不再具备倪瓒那样高蹈绝俗的情怀和超脱尘世的品格,而且也丧失了可能产生这种情怀和品格的土壤。
倪瓒小字:哪有什么酷,只是不想流俗!

倪瓒小字:哪有什么酷,只是不想流俗!倪瓒,初名珽,字元镇,号云林子、荆蛮民、幻霞子等,江苏无锡人。
元代画家。
倪瓒的祖父,富甲一方。
父早丧,兄弟三人,长兄倪昭奎,是当时道教的上层人物,二哥为倪子瑛。
在元代,道教的上层人物地位很高。
倪瓒少时得到长兄抚养,生活优裕,并为他请来同乡“真人”王仁辅为师。
倪瓒受到这样的家庭影响和教育,养成了他不同寻常的生活态度,生性高洁,不问政治,不理生产,自称“懒瓒”,亦号“倪迂”,浸习于诗文书画之中,和儒家的入世理想迥异其趣,故而一生未仕。
家中有“清閟阁”,内藏经、史、子、集、佛经、道籍千余卷,倪瓒每日在楼上读书作诗,精研典籍。
“清阁”内还藏有历朝书法和绘画作品,有三国钟繇的《荐季直表》,有宋代米芾的《海岳庵图》等。
周南老记道:“所居有阁,名清閟,幽迥绝尘。
中有书数千卷,悉手所校定,经史诸子、释老歧黄,记胜之书,尽日成诵。
古鼎彝名琴,陈列左右;松桂兰竹香菊之属,敷行缭绕,而其外则乔木修篁,蔚然深秀。
故自号云林……平生无他好玩,惟嗜蓄古法书名画,持以售者,归其直累百金无所靳。
”款识:古木幽篁寂寞滨,班班(斑斑)藓石翠含春。
自知不入时人眼,画与皎溪古逸民。
云林生倪瓒对这些名作朝夕把玩,心摹手追,揣摹其神韵气质。
他又出外游走,观察自然,对景和物随手描绘,归后往往画卷盈笥。
倪瓒交友广泛,多为和尚、道士、诗人、画家。
如张雨、虞集、杨维桢、柯九思、顾瑛、黄公望、王蒙等。
黄公望是当时全真教中的名人,道学深邃,比他年长32岁,曾花十年时间,替倪瓒画《江山胜揽图》卷,长二丈五尺余,是黄氏浅绛山水中的杰作之一,画卷题款为至正戊子,那时倪瓒48岁。
此时,倪瓒开始信仰全真教,养成了孤僻猖介的性格,超脱尘世逃避现实的思想,这种思想也反映到他的画上,其作品呈现出苍凉古朴、静穆萧疏的意向。
张雨给他的题句:“产于荆蛮,寄于云林,青白其眼,金玉其音。
十日画水五日石而安排滴露,三步回头五步坐而消磨寸阴。
背漆园野马之尘埃,向姑射神人之冰雪。
元代画家倪瓒简介

元代画家倪瓒简介倪瓒自古是“逸品”的代表,“逸”是逃跑的兔子,倪瓒就是一只逃跑的兔子。
他之所以成为中国画家一个极端的榜样,是因为他的生活轨迹,成为后来所有“有志之士”的模仿对象,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元代画家倪瓒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元代画家倪瓒简介倪瓒(1301年~1374年),元代画家、诗人。
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子、荆蛮民、幻霞子等。
江苏无锡人。
其祖父为本乡大地主,富甲一方,赀雄乡里。
父早丧,弟兄三人,同父异母长兄倪昭奎(字文光),是当时道教的上层人物,倪瓒从小得长兄抚养,生活极为舒适,元泰定五年(1328),长兄倪昭奎突然病故。
继之,母邵氏和老师王仁辅相继去世,使倪瓒悲伤不己。
他原来依靠其长兄享受的特权,随之沦丧殆尽,倪瓒变成了一般的儒户,家庭经济日渐窘困,他怀着忧伤的情绪,自作述怀诗,详述当时自己痛苦的环境。
存世作品有《渔庄秋霁图》《六君子图》《容膝斋图》等。
著有《清閟阁集》。
元代画家倪瓒绘画成就倪瓒擅山水、竹石、枯木等,其中山水画中采用了典型的技法——折带皴,是元代南宗山水画的代表画家,其作品以纸本水墨为主。
其山水师法董源、荆浩、关仝、李成,加以发展,画法疏简,格调天真幽淡。
作品多画太湖一带山水,构图平远,景物极简,多作疏林坡岸,浅水遥岑。
用笔变中锋为侧锋,折带皴画山石,枯笔干墨,淡雅松秀,意境荒寒空寂,风格萧散超逸,简中寓繁,小中见大,外落寞而内蕴激情。
他也善画墨竹,风格“遒逸”,瘦劲开张。
画中题咏很多。
他的画由于简练,多年来伪作甚多,但不容易仿出其萧条淡泊的气质。
在倪瓒的画论中,他主张抒发主观感情,认为绘画应表现作者“胸中逸气”,不求形似(“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画史将他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四家。
明清时代受到董其昌等人推崇,常将他置于其他三人之上。
明何良俊云:“云林书师大令,无-点尘土。
”王冕《送杨义甫访云林》说,倪瓒“牙签曜日书充屋,彩笔凌烟画满楼”。
(7)洁癖大师倪云林

(7)洁癖大师倪云林《六君子图》洁癖大师倪云林咖啡豆(搜集整理)古往今来,洁癖到极致的人,首推“元四家”之一的倪云林。
据顾元庆《云林遗事》记载:朱元璋最赏识的功臣徐达,在无锡邓尉山构筑了一座养贤楼,专以雅集天下的文人墨客,一时间,名士趋之如鹜。
倪云林算是其中名声最响亮的人物,因其所作所为常常使人不解,人叹为怪癖。
一日,倪云林来了茶瘾,派随从去挑七宝泉水。
那随从辛辛苦苦挑来两桶泉水,他上去只取了前桶水来煎茶,却倒了后桶水用来洗脚。
众人大惑不解,于是有人问他何意?倪云林道:“前桶水不会碰上不洁之物,所以用来煎茶。
后桶水怕被挑担人的屁所污秽,所以用来洗脚。
”明代王锜著《寓园杂记》中也记载说,他家仆人从远处每日挑山泉水回来,倪云林只用前桶水煎茶,后桶之水有被童子的屁气弄脏之嫌,只用来冼脚之事。
倪云林性情孤僻狷介,绘画上讲求表现胸中逸气,对“茶道”之追求亦然。
《云林遗事》记载,倪云林首创“莲花茶”。
顾元庆删校《茶谱》时,完整保留了相关内容:“莲花茶:于日未出时,将半含莲花拨开,放细茶一撮,纳满蕊中,以麻皮略絷,令其经宿。
次早摘花,倾出茶叶,用建纸包茶焙干。
再如前法,又将茶叶入别蕊中。
如次者数次,取其焙干收用,不胜香美。
”倪云林素好饮茶,曾居于天下第二泉惠山泉之畔,经常研茶鉴水。
他用核桃、松子肉和以真粉,做成园林假山叠石形状,置于茶汤之中,命名“清泉白石茶”。
当其时,倪云林的清致之名噪于一时。
赵行恕,宋之宗室,慕名访之。
坐定,童子供“清泉白石茶”,行恕连吸如常。
云林悒然不悦,曰:“吾以子为王孙,故出此品,乃略不知风味,真俗物也。
”自此绝交。
倪云林每天洗头时要换水十几次,穿上衣服,也要拂整无数次。
对于日常用品,也要求极高――“性好洁,文房拾物,两童轮转拂尘,须臾弗停”。
室内的卫生如此细致不说,就连院里的大树,也命仆人时常挑水擦洗,连每片树皮树叶都要擦洗干净。
倪云林如此好洁,但总要如厕吧?《云林遗事》记载倪云林的厕所是这样的:“其溷厕以高楼为之,下设木格,中实鹅毛。
散尽千金的画家

散尽千金的画家作者:邢晋来源:《世界文化》2011年第05期许多虔诚的宗教信徒会为了信仰而散尽家财,远离父母妻儿,背着简单的行囊云游四方,从此过着居无定所、漂泊流浪的生活,并将其视为一种修行。
而不少著名的画家同样是为了艺术追求和人生理想,千金散尽,过起返璞归真的生活。
倪瓒和高更就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位。
倪瓒(1301—1374),我国元代著名的山水画家,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为“元四家”。
元代在游牧民族皇权的统治下,许多汉族文人不再将出仕报国视为人生理想,而是选择过起归隐山林的生活。
当时的绘画艺术也受“隐逸文化”的影响,追求古淡天然,清新萧散。
倪瓒则是将这种高逸之风发展至顶峰的人。
倪瓒的前几代都是隐士,不过他的父亲和伯父善于治家,所以倪家依旧是当地出名的富户。
加之长兄倪文光是道教上层人士,享有特权,故倪家不会被地方官吏侵扰。
所以,倪瓒的青少年时期过的是衣食无忧,不问世事的富家公子生活。
虽然是纨绔子弟,倪瓒倒是没有染上什么坏习气,只是读书操琴,欣赏古玩。
要说有什么毛病,就是他有洁癖,传说一日他的一个好朋友夜宿家中,只因朋友咳嗽一声,于是担心得一宿未眠。
及至天亮,便命佣人寻找朋友吐的痰在哪里。
佣人找遍每个角落也没见痰的痕迹,又怕挨骂,只好找了一片树叶,稍微有点脏的痕迹,送到他面前,说就在这里。
他斜睨了一眼,便厌恶地闭上眼睛,捂住鼻子,叫佣人送到三里外丢掉。
其实,倪瓒生活中的洁癖只是他精神洁癖的外在表象,源于他对于高逸脱俗的生活境界的追求。
这种精神洁癖在他经历了丧兄、丧母之痛后愈发不可收拾。
于是,不善治家的倪瓒选择变卖田地,彻底地过起了隐士生活,泛舟太湖之上,寄情于书画。
所以我们看到的倪瓒作品多是描绘太湖风光,并且构图基本上是一河两岸,前岸几块堆垒的坡石,几株枯树。
河中无水纹,一片空明。
对岸几道汀渚,一两个平缓山丘。
而且总是近景低,远景高。
如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渔庄秋霁图》,就是倪瓒的典型作品。
全画分近、中、远三景:近景画一土坡,上面六株树,高低不一;中景是一片湖光,实则一笔未画;远景和近景墨色一致,并无近浓远淡之分,但远近效果很强。
倪瓒-元代著名书画家,元四家之一倪云林简介,艺术特点成就和代表作品

倪瓒-元代著名书画家,元四家之一倪云林简介,艺术特点成就和代表作品倪瓒简介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诗人。
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子、荆蛮民、幻霞子等。
江苏无锡人。
家富,博学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门。
元顺帝至正初忽散尽家财,浪迹太湖一带。
擅画山水、墨竹,师法董源,受赵孟頫影响。
早年画风清润,晚年变法,平淡天真。
疏林坡岸,幽秀旷逸,笔简意远,惜墨如金。
以侧锋干笔作皴,名为“折带皴”。
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数笔,逸气横生。
书法从隶入,有晋人风度,亦擅诗文。
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元四家”。
存世作品有《渔庄秋霁图》《六君子图》《容膝斋图》等。
著有《清閟阁集》。
倪瓒 -艺术特点倪瓒擅山水、竹石、枯木等,其中山水画中采用了典型的技法——折带皴,是元代南宗山水画的代表画家,其作品以纸本水墨为主。
其山水师法董源、荆浩、关仝、李成,加以发展,画法疏简,格调天真幽淡。
作品多画太湖一带山水,构图平远,景物极简,多作疏林坡岸,浅水遥岑。
用笔变中锋为侧锋,折带皴画山石,枯笔干墨,淡雅松秀,意境荒寒空寂,风格萧散超逸,简中寓繁,小中见大,外落寞而内蕴激情。
他也善画墨竹,风格“遒逸”,瘦劲开张。
画中题咏很多。
他的画由于简练,多年来伪作甚多,但不容易仿出其萧条淡泊的气质。
在倪瓒的画论中,他主张抒发主观感情,认为绘画应表现作者“胸中逸气”,不求形似。
画史将他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四家。
明清时代受到董其昌等人推崇,常将他置于其他三人之上。
明何良俊云:“云林书师大令,无-点尘土。
”王冕《送杨义甫访云林》说,倪瓒“牙签曜日书充屋,彩笔凌烟画满楼”。
倪瓒工书法,擅楷书,他的书法作为在野的高人韵士,参禅学道,浪迹天涯,以一注冰雪之韵,写出了他简远萧疏,枯淡清逸的特有风格。
徐渭云:“瓒书从隶入,辄在钟繇《荐季直表》中夺舍投胎,古而媚,密而疏。
” 倪瓒真正做到了既“隐”且“逸”,其书既遒劲、精美,又率意、简逸,无怪乎后人多称其为“倪高士”。
倪瓒:劣币驱逐良币

倪瓒:劣币驱逐良币他被评为“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其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他对中国绘画历史影响深远,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并称'元四家',他就是元末明初画家、诗人倪瓒。
倪瓒,江苏无锡人。
倪瓒属于富三代,祖父为大地主,富甲一方,赀(zī)雄乡里,家中四方名士川流不息。
父亲早丧,兄弟三人,同父异母的长兄倪昭奎是当时道教的上层人物。
在元代,道教的上层人物地位很高,属特权阶级,既无劳役租税之苦,又无官场倾轧之累,反而有额外的生财之道。
倪瓒从小得长兄抚养,生活自是无忧无虑。
长兄又为他请来同乡“真人”王仁辅作私教,1对1精英小班。
正是这样一种先天独厚的条件,培养出了一位清高孤傲、洁身自好,又特爱干净的文人雅士。
少时的倪瓒虽家境富裕,但未染纨绔子弟习气。
他爱读书,每日必去家中藏书楼'清秘阁'中孜孜不倦地学习。
藏书楼一共分三层,内藏经、史、子、集、佛经、道籍千余卷。
倪瓒除精心研读典籍之外,对佛道书籍也多有涉猎。
'清秘阁'内还藏有历朝书法名画,远有三国钟繇的《荐季直表》,近有米芾的《海岳庵图》等。
倪瓒对这些名作朝夕把玩,心摹手追。
他还经常外出实地写生,仔细观察自然界的种种现象。
青年倪瓒博采众长、学习勤奋,为他后来在绘画上的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他在绘画上开创出水墨山水的一代画风,他擅长绘山水、竹石、枯木等,其中山水画中采用了典型的技法——折带皴。
在“元四家”中,倪瓒在士大夫的心目中享誉极高,明代江南人以有无收藏他的画而分雅俗。
他的粉丝中不乏一些有名的画家,以后可以单独写一篇,今天的题目是“劣币驱逐良币”,就言归正传吧。
首先解释一下何为劣币驱逐良币?所谓良币就是指成色高的钱币。
不良铸币商为了谋利,经常会融掉成色高的铸币,再把它们分成若干份后,铸作成色低的铸币流通于市。
最早发现这个规律的人据记载是英国人托马斯·格雷欣,所以该规律被称为“格雷欣定律”。
倪瓒的山水人生

第39卷第2期2018年2月哈尔滨学院学报JO U R N A L O F H A R B IN U N IV ER SIT YV ol .39 N o . 2F e b .2018[文章编号]1004 —5856 (2018 ) 02 —0065 —06倪瓒的山水人生梁秀敏(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倪瓒,元季四大家之一,诗书画三绝,其绘画实践及理论观点对明清画坛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他好洁成癖,以为与庸人多言一句便俗,与故交则可以笑语留连,千金散尽不以为意。
他的山水画 风格天真淡简,善用留白表现幽远空灵的意境;简笔淡墨勾勒出来的竹石亭柯生动传神,气韵不凡。
他 的题画诗作为山水画的补充,将他澄明隐逸之心更好的传达出来,同时有助于了解那个时代的文人心 态。
倪瓒开辟的明清一代山水画画风,不断被后人借鉴学习,终不可得。
在传统文人画失落的当下,重 新挖掘研究倪瓒的价值,可以更好地反思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关键词]倪瓒;山水画;天真;简笔淡墨;隐逸[中图分类号]K 825.7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 . issn . 1004 -5856.2018.02.013租膏血尽,役官忧病婴。
抑郁事污俗,纷攘心独 惊”。
[2](卷—故而散尽家财,云游于五湖三泖之 间,过着隐逸的生活。
到了晚年,经历了长子丧 次子不肖的不幸现实,他的境遇穷困潦倒,故而 全然寄情山水,用清水淡墨来构建一片属于自 己的艺术天地。
倪瓒的洁癖被后人反复转述辑录,标榜着 他高洁的心性、不俗的品行。
这种近乎荒诞的 “怪癖”一如他禀赋的特质,似乎暗示着他很难 与人交往。
但从他的《述怀》诗“励志务为学, 守义思居贞。
闭户读书史,出门求友生” [2](卷^ 来看,事实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
从周南老 为他撰写的墓志铭可一窥究竟:每雨止风收, 杖履自随,逍遥荣与,咏歌以娱,望之者识其为 世外人,客至,则笑语留连,竟夕乃已……” [1](P 40) 倪瓒平日确是喜欢清静独处,但当友朋来访,又 欢娱备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4 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画家倪瓒的洁癖人生
人爱干净不是问题,就怕爱干净到了要命的程度。要谁的命?元代大
画家倪瓒就爱干净得差,最要了自己的命!
有人这么数落那些爱干净的人:“这干净还能怎么干净,总不能天天
给桌子洗澡吧?”元代就有一位画家先生,虽没天天给桌子椅子洗澡,
却天天给院里的一棵树洗澡。不知这树是受宠若惊了还是咋的,后来
竟“自杀”了,很青春的身体迅速干枯,最后成了一株不长叶子的标
本。
还有书房里的物件,画家要求两个僮仆不停地打扫尘土,就差没让人
将画笔拿来一根根清洗笔毫了。
有一个朋友来串门,可能酒喝得有点高了,晚上就在倪瓒家住下了。
2 / 4 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这下,画家寝食难安,半夜光着脚丫子下床。到客人住的房子窗下偷
听,听到朋友咳了几声,画家只觉得心里翻江倒海,差点没吐了。早
上朋友去茅房,画家赶紧让僮仆去屋里找痰渍,竟然没有找到。憧仆
怕换打,随手捡了一片枯叶,说上面有痰渍。再看画家先生,捂着鼻
子闭着眼,让僮仆把那片无辜的叶子一直扔到了三里以外。
这还好,还有更另类的。有一次他去别人家,晚了就住下了,那家的
一个女婿听说名人来了,就欢天喜地地来拜见,没想到只说了几句话,
画家就恼了,右手举起来,就给人一个大耳刮子。那声音显然没有音
乐好听,但还是把朋友引了过来,奇怪他为什么打自己女婿。画家去
仔细洗了遍手,才慢条斯理地说:“脸不干净,说出的话也不干净,
打他脏了我的手!”
接下来画家有一次被抓进了大牢,见狱卒给他送饭,就要求狱卒把装
饭的案子高举过眉眼。狱卒就笑了,说你想干吗,还让我举案齐眉?
3 / 4 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其实画家是怕狱卒的唾沫掉到饭碗里。狱卒不知怎么知道了,当然火
大,要把画家用铁链子拴到厕所旁边去吃饭。幸得众人说情,画家才
躲过此劫。不然,就他那干净劲,非被恶心死不可。
又过了N天,画家的母亲病了,他就请葛仙翁来诊治。当时正下着雨,
葛仙翁心说机会来了。别人服了你,我可不服。我就不信改不了你这
爱干净的穷毛病!当时画家养着一匹白马,也是天天洗澡,就差没打
摩丝了。葛仙翁非要让画家用白马接他去。你想啊,那么白的马,在
泥水里走一趟,明天还不得用十大缸水洗啊?洗就洗吧,反正僮仆是
花钱雇来的。但到了倪家,老头子又要求先登清秘阁再给老太太看病。
这清秘阁可是从不让人随便上去的,但今天情况不同,还是母亲的病
要紧,没办法,画家只得同意。老头背着手,昂首挺胸登上了清秘阁,
把古玩书籍扔得遍地都是,边翻边往地板上吐痰。老头想。这个屋子
你总不能不上采了吧?我让你再穷干净!
4 / 4 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老头这次还真看走眼了。倪瓒当时啥也没说,待他驾鹤西游,外人才
知道。那座他一直珍爱的清秘阁,从葛仙翁登上去那一刻起,就在画
家心里永远地死去了。一直到死,画家都把清秘阁当成了海市蜃楼,
偶尔远远地看上一眼,但从此再没有踏进过半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