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倪瓒的逸气说
浅析倪瓒及其山水画

发汍I t 1邶文浅析倪瓒及其山水画□周雄平摘要:作为元代绘画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文人画家,倪瓒将“逸气”发挥得淋漓尽致,使中国文人画得到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
该 文从倪瓒的绘画美学思想出发,结合其早、中、晚时期的几件山水画代表作,分析其独特的画风。
关键词:倪瓒山水画逸气三段式元代文人画家倪瓒(1301—1374),字元镇,号云林子等,无锡人。
他兼擅诗、书、画,是元代南宗山水画的代表画家之一,与黄公望、王蒙、吴镇一起被世人称为“元四家”,受到后世的赞美 与推崇,董其昌更将倪瓒推置于其他三人之上。
倪瓒擅长画山 水、竹石,画风脱俗,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
其作品 以水墨居多,少设色或施淡色,笔法简略且不失意境,然多表现 寂寥、悲哀之感触,这与他的身世背景和人生经历有着密不可分 的关系。
倪瓒出生于江南富饶之家,家中建有清閟阁、云林堂、逍闲 仙亭等楼阁别墅,蓄藏甚多珍稀古本、文物,时常招待四方文人 墨客。
倪瓒家境优越,自幼研习诗文书画,又受家人信仰的影 响,因此形成了孤傲清高的性格。
后来其长兄、母亲相继去世,加上元代晚期社会动荡,自然灾害频发,倪瓒散尽家财,浪迹于 太湖、松江一带,直到晚年才返回故里。
其长年生活在太湖一 带,山水画也多取材于此。
倪瓒的绘画作品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三段式”山水,另一类为枯木竹石图,文章仅针对前者作探讨。
究其美学理念,大致可从其画论中窥见一斑。
他在《题自画墨竹》中写道“(张)以中每爱余画竹,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
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真没奈览者何!但不知以中视为何物耳。
”®10 他在《答张仲藻书》中则道:因写景物,曲折能尽状其妙趣,盖我 所不能。
若草草点染,遗其獅黄牝牡之形色,则又非所以为图之 意。
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10 由此可见,倪瓒认为作画应追求“逸气”。
世间一“逸”

世间一“逸”作者:杨琼来源:《中国美术》2024年第02期[摘要] 倪瓒作为引领元代以后绘画风气转变的关键人物,集宋元山水画创作之大成,形式上追求“逸笔草草”,性情上重视“写胸次之磊落”,审美上崇尚“天真简淡”,彰显了清寂旷远、荒寒高逸的创作境界。
其对后世山水画创作之影响不可谓不深远。
其人绝尘去俗,磊瑰不羁,终日飘摇于“五湖三泖”间,形若仙者。
[关键词] 倪瓒山水画逸品画学画风倪瓒(1301—1374),字元镇,号云林、云林子,江苏无锡人,工诗,善山水,初师董源。
其晚年一变古法,以天真幽淡为宗,成就斐然,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并称“元四家”,为引领元代以后绘画风气转变的关键人物。
“元诗四大家”之一的虞集曾作诗题赠倪瓒,诗云:“鲍谢才情世不多,手持诗卷寄江波。
宅边东海鲸鱼窟,好看轻舟一钓蓑。
”[2]元末明初学者、诗人、教育家谢应芳亦曾“寄”诗于他,其云:“诗中有画画中诗,辋川先生伯仲之。
襟怀不着一事恼,姓名只恐多人知。
竹箨裁冠晨沐发,莲蓬洗砚晚临池。
数年同饮吴江水,明月清风有所思。
”[3]前者把倪瓒同鲍照和谢朓(或是谢灵运)相提并论,后者则把倪瓒与王维置于同一高度。
二人不仅道出了倪瓒在诗、画方面的成就,而且赞颂了倪瓒“飘摇于天地之外”的性情。
中国画的奥妙之处在于其不像画地图那样“案城域,辨方州,标镇阜,划浸流”[4],而是有感于外物,进而造化在手、表现随心。
中国画学的最大特征之一无疑是大部分画家都是文人出身。
严格意义上的文人画家多是高逸之士,在处世方面遵循儒家义理,在精神方面向往随心、率意的生活。
他们将来自现实的压抑情緒释放到绘画中,将绘画视作一种能够毫无顾忌抒写情绪的手段。
而在中国传统审美范畴中,“逸”无疑最适合表达文人的心理诉求,逸品更是后来居上,被置于神品、妙品、能品之上。
古往今来,文人画家对“逸”的追求从未停歇。
文人画热衷于表现萧索、荒寒、寂寥、幽淡、高简、虚旷和空灵之境。
后世尊王维为文人画祖师,自有其根据。
倪瓒:清閟风度隐逸超然

倪瓒:清閟风度隐逸超然元代文人画家倪瓒的人生与书画都真正做到了“隐”和“逸”,书法既遒劲精美又率意简澹,画入“逸品”,风格萧散荒率,为中国文人山水画的代表之一。
本文从倪瓒存世的书画作品以及题跋进行解析,通过倪瓒的书法艺术并借以勾连出元代的书画交流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文中涉及的绘画题跋有倪瓒的自题,对他人书画的题跋和观款,也有他人对其绘画的题跋和观款。
中国绘画中的“文人画”在元代兴起,其显著特征就是超越了绘画以形取象的功用,强调并重视笔墨的运用,以书入画。
赵孟頫有题画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
”(见元·赵孟頫《秀石疏林图轴》自题,藏于故宫博物院)这首诗既是对唐张彦远“书画同体而未分,无以传其意,固有书;无以见其形,固有画”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这首诗既是对“书画同体”理论的很好阐释,同时也反映了元代文化书画实践中的真实情况。
元代画家们以书入画,大大地发展了文人画,甚至可以说不善书就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画家。
所以元代不仅有书画具负盛名的赵孟頫,即使是以画名世的钱选、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等著名画家,亦善书法,但却没有或少有独立存在的书法作品,甚至于以画掩其书名,但从其画上的题诗、题跋仍可见其画法的风貌和成就。
元倪瓒《清閟阁》台北故宫藏001清閟风度隐逸超然倪瓒(1301-1374年),字元镇,号云林,无锡(今属江苏)人。
元至正初,知天下将变,散尽家财,浪迹震泽三泖(今太湖、松江一带)间,终其余生。
精于绘画,尤工山水,画风天真淡远;书法高妙,推为逸品。
明徐渭说:“瓒书从隶入,辄在锺繇《荐季直表》中夺舍投胎,古而媚,密而疏。
”明书画大家文征明赞曰:“倪先生人品高轶,其翰札奕奕有晋宋风气。
”著有《清閟阁集》,其词有《清閟阁遗稿词》一卷。
倪瓒的收藏丰富,《清閟阁集》录法书、绘画琳琅满目。
如他藏有王献之的《洛神十三行》、禇遂良的《楷书千文》、张旭的《秋深帖》、吴道子的《释迦降生像》、李成的《茂林远岫》、荆浩的《秋山》、李公麟的《三清图》、米芾的《海嶽庵图》、夏圭的《千岩竞秀图》、赵孟頫的《小楷过秦论》等等书画精品。
倪瓒高逸境界探源

“逸笔草草,写胸中之逸气”——传承思想的开拓者——倪瓒

“逸笔草草,写胸中之逸气”——传承思想的开拓者——倪瓒郑伟
【期刊名称】《魅力中国》
【年(卷),期】2010(0)3X
【摘要】元代是文人士大夫画家占据画坛主导地位的时代元代绘画基本上划分为两大命脉:一为南宋的绘画传统;二为以文人画家为中心的抒发本真性情的文人画。
其中,倪瓒的"逸气"和"逸笔"思想最具代表性,以求得内心精神的寄托与消解,从而较大地推动了艺术传达中偏于"逸"的表现,崇尚自然,抒情达意。
元代画家以亲身的实践证明了笔墨表现所发生的"气韵生动"这一完善效果。
【总页数】1页(P216-216)
【关键词】文人画;倪瓒;逸笔;逸气
【作者】郑伟
【作者单位】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05
【相关文献】
1."逸笔""逸气""逸格"--蠡测倪瓒绘画中"逸"的内蕴关联 [J], 段彪
2.倪瓒"逸笔草草"实非草草——倪瓒绘画技巧探析 [J], 罗海涛
3.脱俗之笔"写胸中逸气"--浅析倪瓒山水画体现的审美趣味 [J], 黄道宾
4.逸笔草草、天真率意从《渔庄秋霁图》看倪瓒的书画特色及美学思想 [J], 宋博
文;
5.逸人·逸笔·逸气——论倪瓒诗画创作风格的互通 [J], 戴欢欢;任声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简约疏淡萧散超逸——浅谈倪瓒的艺术风格

【摘要】我国传统山水画,由宋入元是一大巨变。
明清两代的山水画大致是在元人的基础上演绎发展的。
元四家中,独倪瓒尚“简”,以简为逸。
他的作品简约疏淡,萧散超逸,如董其昌、石涛等巨匠均引其为鼻祖,石涛的书法题画,从精神到体式皆是以倪瓒为法的,其“一水两岸”式山水画图式更是别具一格。
倪瓒的山水画代表了元画“逸”的最高境界,所提出的“逸气”对后世影响极大。
【关键词】简约疏淡逸气我国传统山水画,由宋入元是一大巨变。
明清两代的山水画大致是在元人的基础上演绎发展的。
元四家中,独倪瓒尚“简”,以简为逸。
他的作品简约疏淡,萧散超逸,如董其昌、石涛等巨匠均引其为鼻祖,石涛的书法题画,从精神到体式皆是以倪瓒为法的,其“一水两岸”式山水画图式更是别具一格。
倪瓒的山水画代表了元画“逸”的最高境界,所提出的“逸气”对后世影响极大。
一、倪瓒生平简介倪瓒,字元镇,号云林,又署名云林子、云林生等。
他的祖先是汉朝御史倪宽的后裔。
倪瓒的家庭,经济上富裕优越,但前几代都是隐士,并没有太大的权势。
倪瓒的父亲去世后,倪瓒实际由哥哥倪昭奎教养。
倪昭奎对倪瓒的教育很是重视,请了当时著名的儒生王文友教其读书,所以,倪瓒所受的教育是儒家的传统教育。
在倪云林28岁那年,哥哥倪昭奎病逝,不久以后,母亲也相继而去。
亲人的离去,对倪瓒来说是个很大的打击,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从此以后,倪瓒必须承担起支撑家庭的责任,应付各种俗事。
过去,倪昭奎是道教的头面人物,很多地方受到保护,随着哥哥的去世,现在都必须由自己处理,倪云林就这样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不善治家的倪云林开始依仗雄厚的家产依然过着“闭户读书史,出门求友生”的闲适生活,营造了清閟阁。
这是一座方塔式的三层楼阁,期间收藏了众多的名画名帖。
倪云林的生活不是读书就是游乐,加上水灾旱情,长此以往,终于家道中落,经济拮据,陷入了内外交困之中。
加上苛政如虎,倪云林终于决定弃家远游。
漂泊的生活使得倪云林跌到了社会的底层,他的视野变得开阔,诗风也有所改变,开创了“一河两岸”式构图,用笔简洁,气象萧索,简淡的画风给人以崭新的面貌。
谈倪瓒山水画中的“形”和“逸”

谈倪瓒山水画中的“形”和“逸”
赵洪波
【期刊名称】《书画艺术》
【年(卷),期】2021()S01
【摘要】倪瓒在《答张藻仲书》中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这段话后来最常为人们引用,其中“不求形似”“逸笔”等观点成为他重要的绘画理论,影响深远。
本文拟从“不求形似”入手,分析倪瓒绘画的“形”的空间艺术,进而探讨他“逸”的绘画美学内涵。
【总页数】3页(P114-116)
【作者】赵洪波
【作者单位】光明日报摄影美术部;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0
【相关文献】
1.论倪瓒文人山水画的“逸气”与“逸笔”
2."逸笔""逸气""逸格"--蠡测倪瓒绘画中"逸"的内蕴关联
3.试析中国传统文人画中的“逸格”--以元四家倪瓒为代表
4.倪瓒山水画的逸格分析
5.倪瓒山水画的逸格精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倪瓒简远萧疏、枯淡清逸

倪瓒简远萧疏、枯淡清逸倪瓒(1301年-1374年),初名倪珽,字泰宇,别字元镇,号云林子、荆蛮民、幻霞子,江苏无锡人,元末明初画家、诗人。
倪瓒擅画山水和墨竹,早年画风清润,晚年平淡天真。
疏林坡岸,幽秀旷逸,笔简意远,惜墨如金。
以侧锋干笔作皴,名为“折带皴”。
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数笔,逸气横生。
他的画逸笔草草,就能达到简净淡远的境界,他的书法则简远萧疏、枯淡清逸,擅楷书,既遒劲、精美,又率意、简逸,无怪乎后人多称其为“倪高士”。
▲清徐璋绘《倪瓒像》倪瓒《秋林野兴图》及局部倪瓒《渔庄秋霁图》倪瓒《六君子图》倪瓒《紫芝山房图》及局部倪瓒《幽涧寒松图轴》及局部倪瓒《容膝斋图》及局部倪瓒《题安处斋图》局部倪瓒《题春柯筠石图》及局部倪瓒《秋亭嘉树图》(局部)倪瓒《梧竹秀石图轴》及局部倪瓒《桐露清琴》倪瓒《南岸双树图》倪瓒《雨后空林图》倪瓒《江亭山色图》倪瓒《枯木幽篁图》及局部倪瓒《江渚风林图》及局部倪瓒王蒙《松石望山图》倪瓒《古木竹石图》倪瓒《水竹居图》及局部倪瓒《江岸望山图》倪瓒《林亭远岫图轴》及局部图倪瓒书札倪瓒致茂实书札倪瓒《淡室诗帖》倪瓒楷书《静寄轩诗文卷》兰亭会:孙晓云:兰亭会草根书法展,贵在不忘初心!张天翼:兰亭会,就是我下半辈子要做的事情放大招:用素描的方法去临摹 | 真舍坐标法X紫金信托公开课真舍云课堂楷书班学书感悟及作品小结028杜甫《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255cm × 86cm兰亭会的故事 | 江苏综艺对话张天翼初心为书法——记张天翼的兰亭会张天翼 | 初心为书法,兰亭汇墨缘书法聚焦编辑发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倪瓒的逸气说
摘要:倪瓒的作品淡雅松秀,意境荒寒空寂,风格萧散超逸。
论画主张抒发主观感情,抒发作者“胸中逸气”。
其绘画实践和理论观点,对明清文人画家有很大影响,享誉极高,画史将他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四家。
该文在背景,内容、发展与价值三个方面简单论述了逸气说。
关键词:逸气倪瓒文人画
1 理论背景
倪瓒提出逸气说和他生活的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元代的统一促进了各民族融合但由于封建王朝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尤其是统治者把各族人民分为贵贱四等,其中汉人和南人居末,使得各民族的矛盾激烈,文化受到抵制,尤其打击了对南方的文人。
在文人最关心的仕途上,曾一度取消科举制度,虽然在元仁宗时又重新试行,但又在录取名额上限制汉人、南人。
人数众多的汉人、南人获取功名的机会几近于零。
这对汉族知识分子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大部分的文人自愿或被迫放弃“学而优则仕”的传统道路,把时间、精力和思想感情寄托在文学艺术上。
元代的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山水画这种艺术形式成为了文人感情寄托的重要方式,来发泄自己的不得志的苦闷和情绪。
倪瓒的自身经历,从某个方面来说造就了逸气说的产生。
倪瓒早
期出身豪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40岁之前过着与世无争,博览群书,风雅的名士生活。
但是由于家道中落,逼迫他不得不“屏虑释累,黄冠野服,浮游湖山间”,与渔夫野叟混迹于五湖三泖间,感觉飘浮不定,茫然悲戚,思想日渐消沉,和以往形成可鲜明的对比。
在他疏落静谧的画境里就能感觉到自身那种无可奈何的失落孤寂。
正如他自己所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生活的艰辛,让他更能理解底层人民,在思想感情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他忧国忧民,同时又逆来顺受,超然世外,悠然自得,自我慰藉,在艺术风格上则表现为萧疏简淡,宁静淡泊。
也正是倪瓒为代表的文人这种悲惨的遭遇,使得他们大多都经历了“先儒后道”。
致使道家、禅宗和儒家的思想混合在一起,为倪瓒提出“逸气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2 基本观念
什么是“逸”?早在《论语集解》和《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就有出现。
在魏晋时代里,由于玄学,导致逸气十分的盛行,当时的风气以追求逸气为时尚。
评论人物注重人的超逸的精神气度便称为“逸气”,这个时期还出现了“高逸”、“超逸”、“放逸”三者统一。
除此外,魏文帝曹丕开始以气论文,在诗歌音乐等方面也都崇尚“逸气”。
在绘画上论“逸”较多的则是谢赫的《古画品录》,“画有逸方,巧变锋出”,“意思横逸,动笔新奇”等,可见“逸气”“逸笔”与玄学有直接关系。
“逸气”“逸笔”发到唐代称为逸品,唐张怀《书断》《画断》中,把书画作品分为“神”、“妙”、“能”三品。
五代北宋黄体复《益州名画录》中,
把逸格列入“神”、“妙”、“能”三格之上。
他提倡“笔简形具”为逸品特征,以规矩方圆为拙劣,以精研彩绘为鄙俗,显示出黄体复逸格说更加完备与成熟。
其后欧阳修指出“古画画意不画形”。
苏轼提出“无常形而有常理,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这些理论的提倡使元代画坛继承了对逸品的追求和崇尚。
元代的文人大多是在精神上“逃逸”、逸出”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周边环境而崇尚隐逸”之风,他们虽然“逃逸”、“逸出”于正常的社会秩序,但心境在自然中得以释怀,使之变得“超逸”、“安逸”。
倪瓒是元代逸气说最为典型的代表,他的逸气说有着独有的特点。
首先,在倪瓒年轻的时候深受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和进取观点的影响,多为“励志务为学,守义思居贞。
闭户读书史,出门求友生。
放笔作词赋,览时多论评。
白眼视俗物,清言屈时英。
贵富何足道,所思垂令名”。
有着远大的志向,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倪瓒,并没有在仕途上展现其才能,因为元朝统治者的民族歧视政策把汉人和南人拒之门外。
在有志不能施,在对现实的忧愤和不满中,倪瓒转向道家。
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无为”,要人从纷乱的世事中退出,进入一个无为无思的自由境界。
道家思想和行为的模式虽然包括了对传统习俗不满的反抗,个人退隐,专心研究自然,拒绝出任官职等等,但在政治方面,道家却积极的抨击现实的混乱和政治的黑暗。
对于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道家思想是服镇痛剂,所以抚慰创伤了的中国人的灵魂者。
”从佛家角度上,唐代南宗的禅学则进一步对倪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谓“诵经三千部,曹溪一句亡”,“自得曹溪法,诸经更不看”。
参禅
者追求那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
综上所述,倪瓒的逸气是集合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综合产物。
倪瓒的“逸气说”带有苏轼“士气说”的影子,更是文人画审美认识在精神上的升华,是对“明劝诫,助人伦”这种儒家的社会教化功利的说法持有强烈的反对态度。
他主张抒发个人胸中的逸气,通过绘画的手段表达情感,带有自娱性。
3 理论发展与价值
纵横中国美术史,中国绘画到了魏晋开始逐渐进入成熟,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倡用绘画艺术形式刻画对象的心理特征和精神面貌,是中国绘画史的一个巨大飞跃,由形似上升到神似。
中国绘画在宋元达到高峰,尤其是文人画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的流行和壮大,绘画成为文人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强调个人情绪的一种宣泄。
倪瓒的逸气是“超逸”的精神法度,逸气呈现为静定之气,对明清文人绘画有着极大影响。
在明清文人画中影响最大的是董其昌,他所提出的“南北宗论”把超逸的佛学哲理引入绘画,使神境——意境——禅境三者之间,是转换,更是深化,完全破除了形而上的清规戒律,将人世间的一切实相都看成是悟禅理的机缘,预示了在逸气绘画中更进一步演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刘成.论文人画审美之流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
[2] 颜敏,朱璇.倪瓒绘画美学之“逸气说”[J].艺术天地,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