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10课 古诗三首

千锤万凿 锤
结构:左右 音序:C 部首:钅
组词:锤打 锤炼
造句: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 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
书写指导:右边首笔是短撇, 下边四横中上下两横要短, 第二横左右两竖稍向里拉。
我会写
záo
千锤万凿 凿
结构:上下 音序:Z 部首:业
组词:凿孔 凿壁偷光
造句:经过千锤万凿,爷爷终于 在山上修了一条小路。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10课 古诗三首
马是六畜之首,是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古代战马的唐诗
走近作者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 字长吉,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
“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诗鬼”之称。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 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课堂小结
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诗人用托物言志的方 法,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 即使“粉身碎骨”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赞颂石灰 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 坚决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三、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___平__沙__覆__盖__着__大__漠__,__在__月__光__下__犹__如__无__边__的__积__雪__,__月__亮__高__悬__在__燕 ___山__上__,__恰__似__一__把__弯__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___即__使__粉__骨__碎__身__也__全__然__不__怕__,__只__要__能__把__高__尚__的__节__操__留__在__人__间__。 3.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__竹__子___牢__牢__地__咬__定__青__山__一__点__也__不__放__松__,__它__的__根__深__深__地__扎__在__岩__石 __的__缝___隙__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十课十六年前的回忆句子赏析

六年级语⽂下册第⼗课⼗六年前的回忆句⼦赏析 《⼗六年前的回忆》是六年级语⽂下册第10课,同学们在做句⼦赏析时要注意什么呢?店铺为六年级师⽣整理了《⼗六年前的回忆》课⽂句⼦赏析,希望⼤家有所收获! 六年级语⽂下册第⼗课《⼗六年前的回忆》课⽂句⼦赏析 1、⽗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
我总爱向⽗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
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地讲给我听。
这⼀次不知道为什么,⽗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作者当时年纪⼩,对⽗亲为什么烧掉书籍和⽂件不理解。
她好奇地问⽗亲,却只得到⼀个含糊的回答。
这同⽗亲平常不管⼯作多忙、不管⼥⼉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都耐⼼地回答和解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分严重,不是同孩⼦谈⼼的时候,⽽且像防⽌⾰命的书籍和⽂件落到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句话能说清楚的。
这⾥写出了李⼤钊同志对待亲⼈慈爱和善与对待⼯作认真严肃两个⽅⾯的统⼀。
2、局势越来越严重,⽗亲的⼯作也越来越紧张。
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次劝他。
⽗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的⼯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在严重的局势下,同志和亲⼈劝李⼤钊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当时李⼤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他把⾰命⼯作看得⽐什么都重要。
他完全明⽩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的⼯作岗位。
这表现了他对⾰命⾼度负责的精神。
3、在法庭上,我们跟⽗亲见了⾯。
⽗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的平静⽽慈祥的脸。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亲虽受敌⼈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对李⼤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钊对亲⼈的爱。
4、⽗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句话。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课件PPT

下半部分要写平稳、 端正,“ ”不要 多写一横。
3.观察本课会写字,把它们工整地写在田字格中, 每个字写两遍。
络络 锤锤 凿凿 焚焚
活动一:结合学法,理解古诗《石灰吟》。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意思是__吟__诵__, “石灰吟”就是__吟__诵__石__灰____的意思。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大漠
钩
广阔、荒芜
形似月牙的古代兵器
结合图片与注释,说说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有怎样 的感觉。
塞外茫茫沙漠里,黄沙在月光的照耀下像雪一样白,月 牙儿就像弯钩一样高悬在燕山上。我感到了清冷与悲凉。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读一读,想一想:你从哪里看到了怎样的马和秋天?
从“金络脑”一词中,我知道了这是一匹 戴着黄金装饰的马笼头的马,名贵、矫健、被 人器重。
jìnɡ 坚强有力
竹石
jìn 跟力量有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jìnɡ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试着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儿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 石缝中。经历千万次的磨炼仍然坚韧挺拔,任凭东西南北 风的呼啸也不动摇。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板书设计
10 古诗三首
《石灰吟》 石灰 不畏艰难、坚贞不屈
《竹 石》 竹子 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5.搜集资料,了解作者。
作者 于谦
朝代 明
雅称
其他
—— 爱国忘身,自奉俭约,为官 清正
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杭州) 人,明代大臣、 军事家。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他为官清正,不畏强暴,关心百 姓。他任监察御史及河南、山西巡抚时,曾平反冤狱,赈济灾荒。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竹石》借竹子扎根破岩,不怕狂风猛吹,抒发自己坚定顽强的精神。
五、课后习题答案
二、借助注释,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骏马啊,什么时候才能够套上镶金的笼头,在明净爽朗的秋天的辽阔原野上任意驰骋呢?
(2)即使身体粉碎变成石灰,也不畏惧敲打撞击、烈火焚烧,还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
(3)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劲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
三、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马诗》》借马渴望套上金络脑,驰骋千里,抒发了作者渴望得到重用,以便施展抱负,报效国家的志向。
《石灰吟》借石灰不怕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一心想要把清白留在人间,表达了作者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竹石》借竹子扎根破岩,不怕狂风吹袭,表现了作者坚定顽强的精神。
相同点:这三首诗都是咏物诗,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马诗》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②“千磨万击”写恶势力之甚,“东西南北”写恶势力无处不有,准确地概括了那个黑暗时代的特征,可见竹遭受的打击之大。“任尔东西南北风”,一个“任”字,多么生动、准确地写出了傲竹凛风而立,斗恶不止的英雄气概!表现出诗人无惧无畏、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源自网络
四、注解
①等闲:平常。
②浑:全,全然。
③清白:指高尚的节操。
五、鉴赏
①前两句写的是石灰从开采到烧制的过程,歌颂了一种视死如归、从容不迫的精神。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部编新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

何时将要。 承上启下,希望能为国家做贡献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用黄金装饰的 马笼头。
明写骏马在沙漠中奔跑,实写自 己何时能被重用,报效国家
“金络脑”属贵重鞍具, 象征马受重用。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译文:什么时候才能给马配上用黄金装饰的马笼 头,让它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纵横驰骋,杀敌报 国,建功立业呢?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 锤,锤打。凿,击打、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谁能说一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石灰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 它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烈火焚烧”与 “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 灰的顽强。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人把自己想象成战马,将自己的 感情寄托在马身上。
总结写法
03 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他的感情的?
将某个人之“志”依托 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 是这个“物”便有了某种象 征意义,成为诗人的志趣、 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托物言志
课堂小结
李贺的《马诗》让我们领略了诗 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感受到诗人 报效国家的爱国热情。
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 这首诗呢?
他要做个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的 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 灰,将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 清白留在人间的,却是诗人——于谦。透过 那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的石灰,我们 分明看到了一个立志清白做人的于谦。这就 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书写指导
注意右边“垂” 的第三笔是竖。最后 一横要短一些。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精品课件(共108张PPT)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互动课堂
自由朗读古诗,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注意停顿。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jìnɡ 任尔/东西/南北/风。
齐读诗的前两句,这两句诗中 有两个动词很生动形象,你能找出 来吗?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拟人 的修辞手法,很生动形象,写出了竹子坚 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借助注释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 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
把竹拟人化
实写竹子,暗喻人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实写竹子扎根, 暗喻人立场坚定
诗意:竹子抓住青 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 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突出边疆战场的辽阔,马有驰骋之地,暗指英雄 有用武之地。
齐读三四句古诗,借助注释理 解诗句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 怀?
何时将要。
承上启下,希望能为国家做贡献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用黄金装饰 的马笼头。
明写骏马在沙漠中奔跑,实写 何时自己能被重用,报效国家
“金络 脑”属 贵重鞍 具,象 征马受 重用。
请你鉴赏一下!
后两句借马抒情,为自己 渴望建功立业而又得不到 赏识发出呼喊,表达了一 种愤慨之情。
文章结构
马 诗
写景 抒情
月光下大漠如雪
燕山上弯月如钩 佩戴金络脑
驰骋沙场
主题归纳
《马诗》借马的形象 ,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 不被赏识,但又热切期望 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为 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石 灰 吟 【明】
读第一二句古诗,借助注释理解 诗句意思,说说:石灰是怎样开采的?
“千、万”是虚指,形容很多次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第10课 古诗三首 生字教学课件

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
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 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 能离开呢?”
父亲的坚决无私和大无畏精神。
我哪能离开呢? 谁能把这句话换种说法,保持意思不变。
➢ 快速阅读“被捕时”部分,找出描写 人物神态的句子,从中领悟人物的思 想感情。
通过这样的对比描写,我认识了一 个__沉__着__镇__定__、__为__了__革__命__无__私__无__畏__的李 大钊。
➢ 结合前两部分的内容进行学习,小组合作 探究,自主学习“法庭上”“被害后”两 部分的内容。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
平静而慈祥的脸。 从“乱蓬蓬”看出了李大钊遭受了非人的
对待,但他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然面色“平 静”,“慈祥”一词更是写出了李大钊对亲人 那深切的爱。这强烈的对比将他对革命事业的 坚贞不屈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展露无遗。
➢ 齐读第1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说说 这是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首尾呼应
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 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 深深的怀念。
不要忘写里面的撇折和点。
第2课时
复习导入
➢ 听写本课词语。对照课本,检查改错。 ➢ 默读课文,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品词析句
➢ 快速阅读“被捕前”部分,找出李大钊 说的两句话,反复读,在读中品味词语 所包含的意思。
对“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中“知道
什么”正确的理解是( C )。
A.小孩你什么都不知道 B.小孩子你知道的不多 C.小孩子你不应该知道
品忠 质于 高革 尚命
忆
被害后:家人悲痛,永远缅怀—激励后人
➢ 齐读李大钊墓碑上的评价。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是学习古诗三首,这是一堂富有文学情怀的课程。
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三首古代诗歌,分别是《鹿柴》、《登鹳雀楼》和《静夜思》。
这些古诗既富有意境又具有深刻的内涵,让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其中的美感,也能够深思其中的哲理。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鹿柴》这首诗。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通过描绘一幅农民劳作的场景,表现出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在这首诗中,王维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描述了农民在劳作中的勤劳和奉献精神。
他们用力砍柴,把一株株充满生机的小树砍伐下来,为生活劳作。
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劳作精神,让人感到无比敬佩。
通过这首诗,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勤劳的力量和生活的真谛。
接下来是《登鹳雀楼》这首诗。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他通过登鹳雀楼这个高处,俯瞰大千世界,感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在这首诗中,王之涣用壮美的笔触,描绘了群山连绵起伏,白鹳飞翔的壮丽景象,意喻了人生的浮生若梦,转瞬即逝。
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表明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让人不禁感叹时光匆匆,生命如白驹过隙,应珍惜当下,不负韶华。
最后是《静夜思》这首诗。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通过描绘一个深夜孤独思念远方亲人的场景,表现出了诗人对亲情的挚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在这首诗中,李白用清新的语言,描述了宁静的夜晚和孤寂的心情。
诗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句,展现了诗人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慨。
这首诗让人感受到人间情愫,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和珍贵。
第二篇示例:古诗三首是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的重要内容,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三首古诗吧。
这三首古诗分别是《长恨歌》、《江雪》和《春夜喜雨》,每首古诗都有其独特的意境和美感,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了这三首古诗,并且做了详细的课堂笔记。
首先是《长恨歌》,这首古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绕所说提示精读课文第一段。
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
(1)轻声读课文,自己复述故事。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同学评议。
(4)讨论: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他的故事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讨论后各小组派成员汇报讨论结果)
学习第一段
学习第二、三段
三、复述练习。
指名复述,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和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生动。
学生质疑,结合质疑小结课文。
复述课文
四、作业
1、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说话。
2、课后练习
学习课文后我能举出生活中相关的例子,从中我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总结课文
板书设计
10螳螂捕蝉
鸣蝉图螳螂图黄雀图
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危险。
少年图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是教师上课的依据,是教师课堂的体现,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3、 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大意。
学生自读课文
分段课文,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解释相关词语并用“自由自在”、“恍然大悟”造句。朗读出示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理清文章脉络
三、分析课文
1、 默读课文,看看故事的哪些自然段,写起因、经过、结果。
2、 组成小组想到交流讨论。
(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么方法劝阻?
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
出示: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诸侯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你认为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
相机出示: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3、划去不正确的读音
完成作业
练习
一、复习
1、 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 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1、朗读课文,思考:
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2、指名回答。
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提示:
(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的话。
(2)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
(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太周全?
3、 集体交流,讨论。
4、 分段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集体讨论。
各小组汇报结果。
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大意。
五、指名书写生字。
1、 出示生字。
2、 指名读。
3、 师生评价。
4、 学生描红,临写。
6、指名读出示的生字。
7、学生描红,临写。
六、作业
1、看拼音写词语。
2、组词
钟鸣镇中心学校
课堂教学设计表
小学设计人/执教人
课题
10 螳螂捕蝉
教材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实施课时
两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读写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清课文脉络。
3、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5、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能举出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的例子。
重点难点
1、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并能复述课文。
2、联系实际,阐述的道理。
教学材料
黑板粉笔课本多媒体
教学产出
1、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2、联系实际,阐述的道理。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内容
一、揭示课题
1、 同学们, 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
2、板书课题
回答老师的问题
齐读课题
质疑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1、投影出示:
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