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产业发展规划方案

蔬菜产业发展规划方案
蔬菜产业发展规划方案

蔬菜产业发展规划方案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太原市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2012-2020年)

二〇一二年四月六日

目录

太原市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2012-2020年)

蔬菜产业是我市农业主导产业之一,是促进我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的亮点,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城乡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任务。蔬菜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城乡人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副食品,是“菜篮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产供应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为加快蔬菜发展步伐,全面提升蔬菜产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蔬菜生产水平,增强产业竞争能力,促进蔬菜生产现代化建设,根据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西省农业厅《关于转发<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晋发改农经发〔2012〕227号)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1、种植面积和产量稳步发展。2011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41.83万亩,总产量136.53万吨,位居全省第六位。近十年来,我市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基本保持平稳,2006年种植面积达到43.50万亩,产量达到144.63万吨,为历年之最(见附图3)。设施蔬菜面积逐年增加,由2005年的1万

亩发展到2011年的4.08万亩,主要集中在清徐县、晋源区、小店区和阳曲县,百亩以上的设施蔬菜基地近30个。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城镇建设规模及交通运输线路的扩展,大量城镇及交通线周边的优质土地被占用,我市近郊地区蔬菜种植面积不断减少,逐渐向远郊地区发展,2011年太原市各县(市、区)蔬菜种植分布情况见附图4,清徐县是太原最大的蔬菜产区,种植面积占全市的43%,依次是:小店区19%、阳曲县13%、晋源区9%、尖草坪区6%、古交市3%、娄烦县2%,万柏林区1%。近年我市蔬菜种植面积增加的县(市、区)有:清徐县、阳曲县、古交市及娄烦县,面积减少的县(市、区)有:小店区、晋源区及万柏林区。

2、品种、品质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我市蔬菜品种更新换代步伐不断加快,良种应用率达到90%以上,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南北品种齐备,国内外品种兼有,精细菜、大路菜、保健菜搭配,常规品种、反季节品种互补,种类齐全,花色繁多,基本满足市场多方位需求,极大地丰富了城乡居民餐桌膳食供应。2011年,全市无公害蔬菜认证面积24.62万亩,占蔬菜总面积的58.9%,产量57.99万吨,占蔬菜产量的42.5%。

太原市蔬菜供求状况可概括为“总量有余、旺淡不均,有出有进,余缺调剂”。由于地理位置、气候、交通等客观

条件的制约,困扰多年的蔬菜均衡生产和供应问题至今尚未解决,冬春鲜细菜缺口较大,品种单调,自给率只占

23.2%,但7~9月份蔬菜总量有余,除部分蔬菜外销外,仍旧存在卖难的问题,6~11月份这几个月外销蔬菜可达60万吨左右。我市蔬菜播种面积前十位的品种有:番茄、甘蓝、大白菜、菜豆、大葱、黄瓜、茄子、西葫芦、辣椒、胡萝卜(见附图5所示)。主要外销品种有:甘蓝、胡萝卜、青椒、尖椒、茄子、番茄、菜豆、西芹、红皮葱头等,销往内蒙、太原、深圳、兰州、天津、北京、甘肃、河北、甚至远销日本等地。

3、优势区域逐步形成。目前,在我市已形成多个具备一定规模的蔬菜集中产区:如清徐县东于镇、集义乡的大白菜基地,年产量14万吨;清徐县集义乡、徐沟镇、孟封镇,小店区小店街办、刘家堡乡、北格镇、西温庄乡,晋源区晋源街办、晋祠镇等地区的茴子白、青椒、小红辣椒、西红柿、茄子、热白菜、白萝卜、西芹生产基地,年产量30万吨;小店区、晋源区大葱生产基地,年产量4万吨;清徐县汾河以西的河西地区、小店区、晋源区的大中棚蔬菜生产基地,年产量10万吨;大运路沿线日光节能温室冬、春鲜细菜生产基地,年产量11万吨;阳曲县旱地西红柿、茴子白、菜豆等夏秋菜生产基地;娄烦县、古交市红胡萝卜、红皮葱头外销蔬菜生产基地,年产量15万吨左右。全市“一

村一品”初见成效,涌现出了一批特色明显、效益较高并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专业村、专业乡,同时还催生了一批知名品牌,成为特色农业的名片。清徐县集义乡蔬菜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娄烦县马铃薯、胡萝卜获得德国国际生态组织有机产品认证,并打造尹家窑村蔬菜、张家庄村大蒜、大圣堂村设施蔬菜等一村一品基地;小店区孙家寨村注册的“并州绿”牌蔬菜已叫响龙城,晋源区打造东庄营设施蔬菜、新庄韭菜等一村一品基地,古交的龙子村紫球葱头,统一注册了“净苑”商标,销路很好;阳曲县思西村注册了“思西蔬菜”,在农博会上大受欢迎;太原市本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阳曲县东黄水镇致力于有机蔬菜、野菜的生产,是沃尔玛友好农业合作伙伴及生鲜直采基地。

4、科技推广不断普及。近年来,太原市加快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型农业转变。蔬菜生产技术集成组装和科技综合水平明显提高,制订了适合太原地区的DB140100/T036—2010《太原市绿色日光温室建造技术规范》和DB140100/T037—2010《塑料大棚建造技术规范》两个标准。日光温室结构及其主要蔬菜的配套栽培技术、配方施肥、膜下暗灌、穴盘育苗、生物液肥施用等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5、带动农民增收作用增强。2011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41.83万亩)占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165.06万亩)的

25.3%,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3万亩)的34%,而蔬菜产值(13.78亿元)却占整个农业产值(37.94亿元)的

36.3%。2011年全市蔬菜纯收入10.29亿元,对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为988元,占当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888元的11.1%,蔬菜种植已成为全市种植业中效益最好的产业之一,蔬菜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二、存在问题

1、人多地少的矛盾较为突出。同全国省会城市一样,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扩展,近郊蔬菜主产区的种植面积大幅减少,人多地少、土地紧缺的矛盾逐步凸现出来,对蔬菜生产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设施化比例不高。蔬菜产业是我市农业的一大支柱产业,由于投入不足,基地水、电、路、沟渠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设施蔬菜栽培设施发展缓慢,虽然供给总量有余,但冬春季自给不足,难以形成满季节供应,难以捕捉上市时间差,难以寻找市场价格波峰,蔬菜生产受市场的约束依然严重。

3、整体科技水平不高,技术推广难度大。一是蔬菜生产技术力量薄弱,与规模生产发展不相适应,其技术力量明显不足,难以开展蔬菜生产新技术、新品种引进的技术指导,与技术要求高、面广量大的蔬菜生产发展要求很不相适

应;二是生产技术参差不齐,新老菜区差别较大,特别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的现象日趋明显,留守农村的劳动力素质不断下降,许多蔬菜新产区既缺少掌握一技之长的菜农又缺少懂蔬菜生产管理的技术人员,成为蔬菜生产发展的“瓶颈”。

4、分散经营占主体,质量安全难管理。我市的蔬菜生产绝大多数还是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规模小,产值低,规模化、设施化水平不高,蔬菜质量安全监管难,难以适应大市场的需求,产品安全优质化水平与居民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5、蔬菜市场建设比较缓慢。庞大的生产基地与较弱的市场布局不相适应,大量蔬菜销售仍停留在原始堆积和马路地头的初级阶段,价格低,损耗大,不利于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而且蔬菜加工企业数量偏少,规模较小,龙头带动能力不强,精深加工比重低,品牌优势不明显,难以形成优质、优价。

6、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滞后。长期以来,由于对蔬菜采后处理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我市蔬菜物流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采后贮运预冷库、冷藏周转库、可移动真空预冷库、冷藏保温车、分级包装机械设备及分级包装加工中心建设等缺乏,在采摘、运

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高达20%~30%,而发达国家不足5%;与蔬菜冷链物流相适应的金融结算、物流配送、信息服务等配套服务严重滞后。

第二章市场前景与产业优势分析

一、市场前景分析

1、国际市场前景分析。据世界粮农组织(FAO)统计,进入本世纪,世界蔬菜消费量年均增长5%以上。而由于劳动力成本的原因,发达国家蔬菜生产不断萎缩,自给率下降,今后还将减产,这为我市蔬菜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市蔬菜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采后处理设施和技术的改进,我市蔬菜生产的低成本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蔬菜出口空间较大。

2、国内市场前景分析。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副食品,是维持人体健康所必需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市场需求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出于营养保健需要,人们的膳食结构将发生较大变化,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特别是广大农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化步伐加快,蔬菜消费将不断增加。

3、省城市场前景分析。2011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太原市常住人口为420.2万人,占全省比重的11.77%,同2000年11月1日零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34.4万人相比,10年间,太原市人口增加了85.7199万人,增长25.63%,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31%,人口数量增幅位居全省首位。到2020年全市总人口将达到500万人左右,按每天人均消费0.5公斤蔬菜计算,蔬菜消费近100吨。加上蔬菜加工,日需量约1万吨,全年约需360万吨以上,目前仅为140万吨,生产潜力和市场空间巨大。

二、发展蔬菜产业优势分析

1、省城地域优势。太原市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商贸中心,在全省农业发展中,发挥着示范、引导和“领跑”的重要作用。全市整体经济基础较好,区位优势明显,科技实力较强,但农业资源禀赋不占优势,人均耕地少,资源环境压力大,农业发展不能靠数量取胜,必须以质量谋发展。必须立足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集约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形成融产、加、销、游于一体的新型产业体系,走出一条兼具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等多种功能,为城乡提供鲜活农产品、涵养生态、休闲观光产品的都市现代农业路子。

2、政策环境优势。国家连续出台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1号文件,完善的强农惠农政策为“三农”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尤其是我省被确立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大太原城市圈的发展进入国家战略,太原必将得到国家和省里前所未有的政策、资金支持,在众多方面进行“先行先试”,能够率先突破现有体制机制的束缚,激发出转型跨越发展的内在活力。随着产业转型的引导,农业农村较强的资源集约利用潜力和广大农民积极的创业热情,极大地吸引了从事煤焦、建材等领域的能人志士在转型发展中投身农业,为进一步推动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奠定了基础。蔬菜生产比较效益高,对农民增收作用大,带动就业能力强,对蔬菜生产驱动作用突出,蔬菜发展潜力大。

3、生产潜力优势。我市露地夏秋蔬菜已规划在国家的四大优势产业带,即黄土高原夏秋蔬菜优势产业带中。同时,发展设施蔬菜潜力巨大,可以提高本地冬春淡季蔬菜自给率。太原市冬季蔬菜生产能力严重不足,本市生产能力仅为需求量的23.2%,能为冬季和早春、晚秋提供商品菜的日光节能温室和塑料大棚的产量仅为总产量的18.0%和5.1%。因此,露地夏秋蔬菜和设施蔬菜发展是我市蔬菜业的最大优势。

第三章总体要求

一、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立足省会城市的鲜明特征,背靠省会城市这个巨大市场,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后方保障基地的战略地位和发展优势,打破原有“近郊为主、远郊为辅”的生产布局,蔬菜生产基地不断向中远郊区转移,优化品种和区域布局,实现内涵式发展,加快形成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的产业格局,促进蔬菜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二、基本原则

1、保障市场供给的原则。提高自给保障能力,以满足和丰富城市供应为基础,调整优化品种结构。

2、产品质量安全的原则。以发展无公害、有机、绿色食品基地为保障,实现产量、质量和效益的统一。

3、产业提质增效的原则。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设施化生产,坚持以优质、高效为主体,提高产品档次,促进效益持续增长。

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大力培育地方名优特产,有利于促进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为首要条件。

三、发展目标

1、到2012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42万亩,总产量137万吨以上,产值13.7亿元,蔬菜对全市农民人均

纯收入贡献额达到1050元;设施蔬菜播种面积发展到5万亩,占全市蔬菜种植面积的11.9%,设施蔬菜产量达到22.3万吨,11月到翌年4月本地蔬菜占有份额为23.2%。

2、到2015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43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145.3万吨,产值18.9亿元,蔬菜对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额达到1370元;设施蔬菜生产面积发展到10万亩,占全市蔬菜种植面积的23.2%,设施蔬菜产量达到46万吨,占全市蔬菜总产量的46%,11月到翌年4月本地蔬菜占有份额为35%。

3、到2020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45万亩,总产量157.5万吨以上,产值23.6亿元,蔬菜对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额达到1780元;设施蔬菜生产面积发展到15万亩,占全市蔬菜种植面积的比例达到44.4%,设施蔬菜产量达到72万吨,占全市蔬菜总产量的45.7%以上,11月到翌年4月本地蔬菜占有份额为50%(见附表1)。

第四章规划布局及发展重点

一、功能定位

太原市农业的立地条件决定其农业具有强烈的区域差异性和鲜明的地域特色。辖区内南部土地平整,水肥条件较好,是太原最主要的农业产区;北部和西部山岭沟壑纵横,夏季凉爽。根据省“十二五”规划中关于建设五大农业产业

板块和“突出优势、扩大规模、区域集中、发展特色”的布局要求,要充分发挥三大优势,突出三种功能。

1、发挥三大优势:一是充分挖掘我市冬春季节光照充足的优势,发展设施蔬菜,就地生产,就地供应,提高自给能力和应急供应能力;二是充分发挥我市露地夏秋蔬菜的优势,区域生产,全国供应,全力增加菜农收入。三是走具有省会城市特色的现代都市农业之路,发展壮大“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基本建成产业成块、基地成片、辐射成圈、互为融合的现代都市农业新格局,促进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协调推进,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突出三种功能:一是生产保障功能。农业在保障全市人口农副产品尤其是鲜活农产品需求同时,又是农民转移就业和收入的主要渠道和来源,具有极其重要的生产服务功能;二是休闲观光功能。以多样性的农业生态和特色化的农业园区,打造了都市现代休闲观光农业,让城乡居民体验都市农业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三是带动示范功能。省会城市是区域经济的中心,发挥省会城市科技、信息、人才等优势,加强农业科技与管理创新,通过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装备技术等建立现代农业,辐射带动全省农业的发展,使太原成为全省现代农业的示范中心。

二、区域布局

根据自然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在已初步形成的优势区域内,建设设施蔬菜优势区、露地夏秋蔬菜优势区、多功能都市农业区和地方名优特色蔬菜区等四个优势区域(见附表2、附图6),通过重点建设,抓大带小,促进蔬菜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1、设施蔬菜优势区。选择清徐县、小店区、晋源区、阳曲县和娄烦县等9个县(市、区)43个蔬菜种植乡(镇),发展设施蔬菜生产,合理确定大城市郊区“菜篮子”产品生产用地保有数量,大力发展蔬菜高效园艺产业,提高大城市“菜篮子”产品的自给率。大力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业,设施蔬菜耕地面积不减少,加快发展高效农业、精品农业和生态休闲农业,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提高信息化、优质化和品牌化水平,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2、露地夏秋蔬菜优势区。选择清徐县、阳曲县、尖草坪区、娄烦县、古交市等9个县(市、区)40个乡(镇)发展露地夏秋蔬菜生产,主要指,加快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一村一品,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示范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并在农业“走出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多功能都市农业区。选择杏花岭、万柏林、晋源区、娄烦县等8个县(市、区)20个乡(镇)发展多功能都

市农业区,主要指。在进一步挖掘农业的生态涵养、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重点发展蔬菜市场、物流、加工区。

4、地方名优特色蔬菜区。选择清徐县、阳曲县、小店区、娄烦县等6个县(市、区)选择11个乡镇发展地方名优特色蔬菜生产,根据市场需求,发挥地方特色和优势,挖掘提升地方名产蔬菜。

三、发展重点

重点建设“四大功能区、五大体系”。四大功能区包括:设施蔬菜区、露地夏秋蔬菜优势区、“一村一品”地方名优特蔬菜区和多功能都市农业区;五大体系包括:技术支撑体系、安全生产体系、市场体系、冷链物流体系、蔬菜精深加工体系。

(一)四大功能区建设

1、设施蔬菜生产区建设

到2015年设施蔬菜生产面积发展到10万亩,到2020年发展到15万亩,形成品种齐全、各具特色、质量过硬、规模效益较大的冬春设施蔬菜生产供应基地。清徐县、小店区、晋源区和阳曲县、娄烦县5个县(市、区)为核心建设设施蔬菜,重点抓好“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建设,打造优势蔬菜区域板块,提高优势蔬菜的聚集度,形成若干个以百亩村、千亩乡、万亩县为片区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