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是指内环境,是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
(2)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
(3)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模型演示、图片观察等方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
(2)利用数据分析、实验设计等方法,探究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及其组成。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3)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意义。
2. 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三、教学准备1. 教具:(1)细胞生活环境的模型或图片。
(2)内环境理化性质的数据资料。
(3)实验器材和试剂。
2. 学具:(1)笔记本。
(2)测量工具(如温度计、pH试纸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问题导入:什么是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如何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2)利用图片导入:展示细胞生活环境的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细胞与环境的联系。
2. 教学新课:(1)介绍内环境的组成,如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
(2)讲解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温度、pH、渗透压等。
(3)阐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意义,以及稳态的调节机制。
3. 课堂互动:(1)提问: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之间有什么关系?(2)小组讨论:内环境稳态对细胞的生活有何重要性?4. 实例分析:(1)分析疾病案例,如糖尿病、酸中毒等,引导学生了解内环境失调导致的疾病。
(2)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如饮食、运动等。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内环境的概念、组成、理化性质和稳态的笔记。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3.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内环境稳态对健康的重要性。
细胞生活的环境优秀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2. 理解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3. 掌握细胞生活环境对生物体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细胞生活的环境;2. 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3. 细胞生活环境对生物体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A. 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一节课学习到了什么内容?2. 引导思考:我们知道,人类需要在不同的环境中生存,那么细胞也是如此吗?B. 提出问题(10分钟)1. 提问:细胞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才能正常生存?2. 让学生自由讨论并记录下来。
3. 整理讨论结果,列出关键点。
C. 学习新知(20分钟)1. 介绍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温度、pH值、水分等因素。
2. 分析不同因素对细胞的影响。
3. 讲解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D. 实验探究(30分钟)1. 实验1:探究温度对细胞的影响。
a. 实验步骤:将细胞培养在不同温度下,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
b. 实验结果:记录下不同温度下的细胞生长情况,并分析原因。
2. 实验2:探究pH值对细胞的影响。
a. 实验步骤:将细胞培养在不同pH值的培养液中,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
b. 实验结果:记录下不同pH值下的细胞生长情况,并分析原因。
E. 拓展应用(10分钟)1. 分组讨论,探究其他因素对细胞的影响,如氧气浓度、营养物质等;2. 讨论各种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F. 总结归纳(5分钟)1. 综合讲解各种环境因素对细胞和人体健康的影响;2. 强调环境保护和健康生活方式。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描述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2. 学生能够正确分析各种环境因素对细胞和人体健康的影响;3. 学生能够正确提出环境保护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建议。
细胞生活的环境 第1节 示范教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目标1.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说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3.运用图示和模型等方法阐释内环境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图1图2指导学生观看图片,思考下面的问题。
1.图1和图2所示的各是什么细胞?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2.尝试说出它们生活环境的异同。
3.若将图1 所示的细胞置于图2所示细胞生活的环境中,会发生什么变化?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提示和补充:1.血细胞和草履虫;血浆和水环境;2.血细胞不能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草履虫可以;3.吸水涨破。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单细胞的草履虫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呢?提示:草履虫通过胞口吸收外界环境中的营养物质,通过胞肛把代谢废物排到外界环境之中。
过渡:组成我们身体的细胞没有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这些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呢?【新知讲解】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从简单的问题出发,《红楼梦》里有句话:“女人是水做的。
”那男人是不是水做的呢?学生容易答出男人也是水做的,因为在必修一学习过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是水。
进而展示资料:成年男性体内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60%,成年女性体内的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50%,出生一天的婴儿,体内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79%。
引出体液的概念。
1.体液: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统称为体液。
2.体液的组成教师并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或者让学生记忆和背诵,而是设置更细化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找到答案,体会学习和探索的乐趣。
学生阅读课本第2页图1-1,思考问题:①细胞内液多还是细胞外液多?②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哪里?③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哪里?提示: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外液。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掌握细胞的组成结构、功能和分类;2.认识细胞的生活环境,了解其所需的营养物质及其在细胞内的利用;3.理解细胞生活环境对细胞生长、分裂、修复等生命活动的影响;4.培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阅读、讨论、表达和写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细胞的组成结构和功能;2.细胞的分类;3.细胞生活环境的物质组成和特征;4.细胞生命活动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逐一解释讲解,使学生了解细胞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分类,以及所需的营养物质等;2.案例研讨法:通过分析实际学习案例,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并帮助学生理解细胞生命活动;3.讨论法:引导学生集体讨论,让学生自发地参与讨论和交流,帮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细胞生命活动和生活环境的关系;4.实践教学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模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细胞的生命活动和环境要素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细胞的组成结构和功能1)投影法介绍细胞及其组成结构;2)比较不同类型的细胞的相似性和差异性;3)研究不同细胞组织器官的功能;4)探究细胞内的物质传递过程。
2.细胞的分类1)根据形态、单细胞和多细胞等特征分类;2)探究不同类型细胞的生命活动和适应环境的程度。
3.细胞生活环境的物质组成和特征1)分析细胞生活环境中的物质(水、营养物、氧气、二氧化碳等)及其特征;2)研究不同环境因素(温度、光照、土壤等)对细胞生命活动的影响。
4.细胞生命活动及其与环境的关系1)借助案例分析,探究细胞的生命活动(生长、分裂、修复)的特征和要素;2)研究细胞生命活动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评估1.通过日常练习、课程作业、考试等评估方式,检测学生掌握细胞的组成结构、功能、分类,以及细胞的生活环境和生命活动。
2.分别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小组报告等方式,观察学生在探究细胞的生命活动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时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细胞的结构和生活环境。
2. 让学生掌握细胞膜的功能和作用。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细胞的生活环境介绍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如细胞外液、细胞内液等。
2. 细胞膜的功能介绍细胞膜的组成、结构及功能,如物质交换、细胞识别等。
3. 细胞膜的维护讲解细胞膜的清洁和修复机制,如细胞膜的自我更新、抗氧化物质的作用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细胞膜的功能和作用。
难点:细胞膜的清洁和修复机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观察。
3. 进行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细胞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细胞的生活环境。
2. 讲解细胞的生活环境:介绍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如细胞外液、细胞内液等。
3. 讲解细胞膜的功能:介绍细胞膜的组成、结构及功能,如物质交换、细胞识别等。
4. 讲解细胞膜的维护:讲解细胞膜的清洁和修复机制,如细胞膜的自我更新、抗氧化物质的作用等。
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细胞膜功能受损时,对细胞生活的影响。
6. 课堂提问:提问学生关于细胞膜功能和维护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7. 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细胞膜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细胞生活环境。
8.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总结细胞膜的功能和作用。
六、教学活动:1. 实验观察:让学生观察细胞膜的流动性和自我修复能力,加深对细胞膜功能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细胞膜在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
七、课堂拓展:1. 介绍细胞膜在其他生物体中的相似结构和功能。
2. 探讨细胞膜研究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生物芯片、基因治疗等。
八、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细胞膜功能和作用的理解。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实验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篇一: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沈阳市第120中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流的媒介。
2. 能力目标1)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学生能认识到小组工合作的重要性,认同本小组的荣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 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属于为全书的开篇,主要介绍了体内细胞生活的细胞外液的成分,组成和理化性质,这些内容,是课标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而必修三的内容又与必修一模块的内容联系较多,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而课本中的问题探讨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围绕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的差异展开讨论,加深对内容的掌握。
四、学情分析细胞所生活的环境、血浆的基本成分等内容学生在初中虽然就已经学过,但是掌握情况不好,需要教师予以提示。
学生也会有手脚磨出泡的生活经验。
体内细胞吸收养料排出废物的过程,学生也有一定认识,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对内环境概念的认识。
五、授课类型任务驱动小组教学六、教学准备1.教师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制定本节的教学设计、学生学案及课堂讨论的问题,准备本节课的PPT与相关教学材料。
将学生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随机分为8组,每组6-7人。
每组设组长一名,组织组内讨论活动;记录人员一名,记录组内讨论过程中组员发言;纪律维持人员一名,负责控制讨论过程中的组内纪律;计时人员一名,负责控制小组内讨论时间;发言人两名,负责代表本组发言;如7人小组则再设副组长一名,帮助组长协调工作。
2.学生课前预习本节课内容,独立完成学案,并基于学案内容思考讨论问题。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是指内环境,即细胞外液。
掌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意义。
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使用模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学生对生物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内环境的概念及其组成。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意义及调节机制。
2. 教学难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细胞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教学新课:讲解内环境的概念及其组成。
讲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意义及调节机制。
利用模型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3. 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4. 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1. 绘制内环境稳态的模型图,加深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
2. 选择一个实例,分析其与内环境稳态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2. 利用模型图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意义。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内环境稳态概念和调节机制的理解。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表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八、教学资源1. 内环境稳态模型图。
2. 相关实例分析材料。
3. 小组讨论指导手册。
九、教学拓展1. 内环境稳态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 内环境稳态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细胞生活的环境+参考教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教师展示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的图片,以及人体血细胞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点?(建议播放视频:【情境视频】细胞生活的环境)【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
草履虫生活在水中。
直接与外界水进行物质交换。
而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虽与水一样都是液体,但并非外界环境。
大家知道,我们体内绝大多数细胞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因细胞对环境要求苛刻,如pH、温度、渗透压等,如红细胞放水里就会涨破而死,那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呢?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人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
二、讲授新课(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教师】贾宝玉一语成名,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
那么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吗?(展示男女体内水含量的图片)【学生】阅读图片。
【教师】成年男性含水60%,成年女性含水50%,这样看来男人更是水做的。
这表明,人体内含水量特别多。
因此我们把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称为体液。
以水为基础的液体即体内的水及溶于水的物质,主要为离子和化合物。
比如每天吃的盐中的钠离子。
提出问题:体液在体内以细胞为界,可分为哪2个部分?【学生】思考、回答。
细胞内液、细胞外液。
【教师】回答得很好。
我们画一个人体内的细胞。
体液分细胞内液、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如细胞液,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等,占体液的2/3,占比多;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占1/3。
提问:泪液、汗液、尿液等属于体液吗?【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泪腺、汗腺、消化道等结构与外界相通,因此泪液、汗液、尿液等不属于体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能力: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认同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环境
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板书设计:
细胞内液
一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内环境
淋巴
三者关系:
组织液血浆
淋巴
水
1、血浆的成分无机盐
蛋白质
二内环境的化学组成运输的其他物质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不同的是蛋白质的含量很少。
3、本质:盐溶液
三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
a.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无机盐:Na+、Cl—
主要因素
b.血浆渗透压蛋白质
大小:约770kPa
PH值:7.35——7.45
2、酸碱度:血浆
调节: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37℃左右。
四内环境作为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例如:气体(O2和CO2)的交换
O2O2O2O2
外界肺泡血浆组织液细胞CO2CO2CO2CO2
O2、养料O2、养料
所以:外界环境内环境细胞CO2、代谢废物CO2、代谢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