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历史春季会考真题
2017年江苏普通高中会考历史试卷及答案

2017年江苏普通高中会考历史试卷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史书记载:周公辅佐成王,“立七十一国,姬姓(王族)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是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2.汉代科技多有创新,下图描绘了这一时期某项发明的工艺制作流程(部分)。
该发明是浸湿原料蒸煮打浆晒干A.造纸术 B.灌钢法 C.棉纺技术 D.印刷术3.扬州市古运河的交通枢纽,在唐代“雄富冠天下”,时称“扬一益二”。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A.“交子”广泛使用 B.坊市界限严格C.商业发展繁荣 D.商帮活动频繁4.理学注重人的品德修养。
某日,周敦颐问“二程”,我让你们寻找孔(丘)颜(回)乐处,他们因何而乐?此事应发生在A.西汉 B.北宋 C.元朝 D.明朝5.央视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掀起了一股全民鉴赏中国古典诗词的热潮,下图是该节目提到的古典诗词。
它属于A.汉赋B.唐诗C.宋词D.元曲6.明朝政府下令: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的桅杆帆船。
从此,船员只得在内的小船上当雇工,郑和的大船因搁置而烂掉。
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明朝鼓励民间贸易 B.明朝禁绝朝贡贸易C.明朝实行海禁政策 D.明朝造船技术落后7.据《晚清史》记载,1843年以后,广州对英国进出口贸易总值明显下降,而上海则逐年上升,并于1853年超过广州。
这一现象与下列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哪一条款直接相关A.赔款2100万银元B.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C.开放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D.开放苏州、杭州等地为商埠8.在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冯桂芬等人认为,中国必须对各种先进器物“能造、能修、能用”,“始可自立于天下”,否则利器尽在他人之手,“适足取败而已”。
这里,他们的核心主张是A.师夷长技 B.维新变法 C.民主革命 D.民主科学9.右图是吴淞铁路公司于1876年发行的“铁路火轮车”招贴画。
2017春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

2017年春期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监测七年级历史学科(考试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学校、班级用碳素笔或钢笔填写清楚。
3.必须在答题卡的对应位置上答题,写在其他地方无效。
答题方式见答题卡上的说明。
4.考试结束后,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下列各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每题2分,共48分1.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主要功绩是A.统一全国 B.开通运河C.创立殿试 D.三征辽东2.右图是《隋朝大运河示意图》,隋炀帝多次沿此河巡游江都,江都是示意图中的3.要求君王做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先后进谏200多次,被喻为君王的“镜子”。
这位名臣是A.姚崇 B.寇准 C.宋璟 D.魏征4.下列历史文物,可以实证A.唐朝对外交流广泛 B.大唐对外掠夺金银和人口C.玄奘西游带回佛经 D.日本向大唐学习政治制度5.下图的隋唐历史时间轴中①②依次是A.安史之乱贞观之治 B.贞观之治安史之乱C.澶渊之盟安史之乱 D.贞观之治澶渊之盟A.韩熙载夜宴图 B.契丹人饮马图 C.蹴鞠铜镜 D.杂剧陶俑6.王建《凉州行》:“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对诗句理解准确全面的是A.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B.“蕃人”学习汉文化C.“胡乐”在全国盛行 D.民族融合,相互学习7.培根说“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
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
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培根要强调“三种发明”A.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B.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C.推动了作战方式的革新 D.促进远洋航海技术发展8.“戎马倥偬,征战终生,统一了蒙古……”该材料评价的是A.耶律阿保机 B.阿骨打 C.成吉思汗 D.忽必烈9.下列图片中,能反映元代社会生活的是10.能反映北宋社会风貌的风俗画是A.《前门街市图》 B.《皇都积胜图》C.《清明上河图》 D.《盛世滋生图》11.“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北京奥运会颁奖礼仪服(如右图)”,“景德镇”。
2017-2018学年北京市春季普通高中高二会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年北京市春季普通高中会考历史试卷考生须知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本试卷共10页,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50个小题(共50分);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三道大题(共50分)。
3.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错误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4.考试结束后,考生应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0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
”与材料描述相关的制度是A. 禅让制B. 世袭制C. 分封制D. 郡县制【答案】C【解析】从“鲁、卫、晋、齐”可以看出这些都是西周的分封制下的封国,再根据“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看出,这是分封制的对象,因此本题涉及到的是分封制,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禅让制主要是传贤不传子;B选项是王位继承的关系问题,材料没有涉及;D选项郡县制是秦朝的政治制度,材料中只涉及到了西周。
点睛:本题涉及到的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我们首先可以将制度进行划分,可以根据时间划分几个阶段,因为材料中涉及到的是商周时期的事情,故可以排除A、D选项,再根据具体内容确定本题选择C选项。
2.《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默陆,而藩国自析。
”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A. 恩泽贵族B. 削弱王国势力C. 增加税收D. 实现民族交融【答案】B【解析】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没有理解“推恩令”的真正含义,他实际上是削弱王国势力;C选项增加税收的举措是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D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民族问题。
2017年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7年陕西省普通⾼中学业⽔平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2015年陕西省普通⾼中学业⽔平考试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部分(选择题共50分)⼀、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计5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是符合题⽬要求的)1.春节是中华民族阖家团聚的传统节⽇。
在“家国⼀体”的古代社会中,中华民族就已形成了重⾎缘、重亲情的观念。
这种观念的制度源头是A.禅让制 B.宗法制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2.依据右图漫画中的信息判断,它反映的历史时期最有可能是A.秦朝 B.汉朝C.唐朝 D.明朝3.1943年1⽉,中英签署新约,取消英国在华诸多特权。
⾄此,英国在中国获得的“关税协定”等特权在百年后最终消失。
与“关税协定”特权最初取得有关的事件是A.鸦⽚战争B.第⼆次鸦⽚战争C.中⽇甲午战争D.⼋国联军侵华战争4.1923年,有⽂章评价四年前发⽣在北京的⼀场运动,说其“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在此运动中最努⼒的⾰命青年,逐步接受世界的⾰命思潮,由空想⽽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命之新的⽅向。
”此⽂最有可能评价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 B.⾟亥⾰命C.五四运动D.北伐战争5.新中国成⽴之初,⽑泽东率领中国代表团出访苏联,双⽅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这⼀⾏动表明,新中国执⾏的外交政策是A.多边外交 B.“⼀边倒” C.“求同存异”D.不结盟6.右图所反映的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是A.⼈民代表⼤会制度B.民族区域⾃治制度C.村民⾃治制度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7.古罗马⼀法学家认为,罗马初建时期“没有任何固定的法律和权利”,但通过平民与贵族的⽃争,公元前5世纪古罗马第⼀部成⽂法形成。
这部成⽂法是A.习惯法 B.《⼗⼆铜表法》C.《⼤宪章》D.查⼠丁尼法典8.马克思在1848年发表的某⼀著作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个联合体,在那⾥,每个⼈的⾃由发展是⼀切⼈⾃由发展的条件。
2017年度1月14日福建地区历史会考试题(包括试卷答题卡参考材料标准答案)

^.机密★2017年1月14日启用前2017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1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会考号、姓名填写在试题卷、答题卡上。
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会考号、姓名”与考生本人会考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1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第Ⅱ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
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1卷(选择题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图1所示的分封形势出现于A.商朝B.西周C.西汉D.东汉2.明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是A.建立三公九卿制B.实行三省六部制C. 废丞相设内阁D.设立军机处图13.“条约有四项,赔款和通商;口岸有五处,广厦福宁上,”是小明同学编写的记忆中国近代某不平等条约的歌诀.该条约的影响是A.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B.列强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内地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4.“蛐蛐叫喊夜声长,茄子下来菊花黄;没到八月过中秋,小鬼便抢占沈阳。
”歌谣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九一八事变B.西安事变C. 卢沟桥事变D.华北事变5.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红军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的地点是A.瑞金B. 遵义C.会宁D.吴起镇6.图2是某教师讲授“祖国统一大业”时设计的板书其中方框的内容应是A.和平共处B.“九二共识”C.平等互利D.“一国两制”7. 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针对与会国家间的矛盾和分歧,周恩来提出的方针是A. “另起炉灶”B. “一边倒”C.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 “求同存异”^.8.图3(跨洋握手)记录了中美关系史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瞬间。
海南省2017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解析)

海南省2017年普通高中基础会考试卷历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全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在试卷和答题卡指定位置填写本人姓名和准考证号,在答题卡上粘贴条形码。
2.选择题的答题,必须使用2B铅笔将所选项方框涂黑。
如果修改答案,应使用橡皮将错选项方框涂点擦干净,并将改选项的方框涂黑。
3.非选择题的答题,使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号指定区域书写答案,在题号指定答题区域以外及草稿纸、试题卷上书写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本卷有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千百年来,这一诗句激励着多少中华几女。
诗人用整个生命熔铸的作品,闪耀着伟大人格的光辉和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方式纪念他。
他是A. 屈原B. 杜甫C. 苏轼D. 陆游【答案】A【解析】材料“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的名句,故排除BCD,选A。
2.李白在《古风》中赞叹道:“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始皇,这个中国历史上千古一帝,对中华民族的最大贡献是A. 建立了皇帝制度B. 实现了国家统一C. 实行三公九卿制D. 修筑了长城【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中“秦王扫六合”中秦王是嬴政,六合指六国,据此可判断该诗主要歌颂了秦王嬴政兼并六国,完成统一的伟大功绩,故选B。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修筑了万里长城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ACD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抓住关键词“秦王扫六合”,即秦王嬴政实现了统一,这是他对中华民族的最大贡献。
3.话说明朝有个叫陆二的商人,他从苏州贩了一船灯草运往南京,灯草总共只值八两银子,但过了几个税关,商税就缴了四两,还没到南京,又遇上了税关,陆二无奈之下只好一把火烧了灯草。
这个故事的主题表明当时实行A. 重商政策B. 抑商政策C. 海禁政策D. 锁国政策【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关卡林立不利于经商,这是抑商政策的具体体现,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当时实行抑商政策而非重商政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海禁政策和锁国政策,选项C、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成都市2017年初中毕业会考历史试题(整理)

成都市2017年初中毕业会考历史(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第I 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下列各题中只有一个正确的或是符合题意的选项。
每小题2分,共48分)1.有一位圣贤,出生于春秋时期。
500年后他成为了“中国人”,又过了 500年成为了“东 亚人“现在正逐步成为“世界人”A.老子 B 孔子 C.赢政 D.铁木真2.表1反映了中国古代史上某次改革的内容,这次改革是A. 管仲改革B. 商鞅变法C. 孝文帝改革D. 王安石变法3. 隋唐时期有一大“发明”,它否定按门第选官,为布衣(平民)提供了做宰相、公卿的 机会。
这一“发明”是A.世袭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科举制4. 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
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A. 加强了边疆管理B.开凿了丝绸之路C. 传播了中国文化D.扩大了唐朝疆域5. 江南地区在汉代时“地广人稀、刀耕火种” ,发展到宋代时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 的景象。
这一变化表明了A. 康乾盛世的出现B.科学技术的突破C. 外贸易的发展D.经济重心的南移6. 图1是某同学在学习中国古代史下册时整理的部分笔记。
其学习的主题是A. 郑和下西洋B. 戚继光抗倭C. 郑成功收复台湾D. 雅克萨之战7. 1840年6月,集结在澳门沿海之外的英国舰船,出发北上,入侵中国。
此后两年中, 清政府屡战屡败,最终被迫议和,历史学家称这场战争为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8. 1896年春,谭嗣同写下《有感》一诗:“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 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之所以如此悲愤伤感是因为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C.戊戌变法失败使得维新派痛心疾首D.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9. 纪录片《复兴之路》的解说词中写到:“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
宁夏2017历史会考试题

机密★启用前2017年7月宁夏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文化课考试历史试题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市(县、区)、考点名称、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条形码不得撕下重新粘贴。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的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在答题卡规定区域内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3.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在草稿纸、答题卡规定区域外、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每题2分,共50分)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学习结束后,几位同学画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皇权地位演变趋势示意图”,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的一幅是2.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的主要作用是A.繁荣儒家文化B.防范地方割据C.削弱宰相权力D.加强中央集权3.公元前508年,雅典公民大会召开,大会投票表决威胁城邦民主的人。
公民庇特拉的名字被刻在陶片上,他的得票超过了半数。
这样,他将面临A.当选执政官B.流放国外C.进入十将军委员会D.成为公民大会轮值主席4.近代法国政局变动频繁,1789—1875年间,先后出现过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军事帝国、复辟王朝。
这反映了A.专制王朝力量强大B.启蒙思想日益深入C.民主进程历经艰难D.政治体制不断完善5.历史事件纷繁复杂,学习时要及时梳理。
图l所示知识结构的主题是A.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B.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C.国民大革命D.中华民族的奋起反抗6.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道:“课毕后阅读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已推倒,亦未可知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历史春季会考真题2017年北京市春季普通高中会考历史试卷考生须知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本试卷共10页,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50个小题(共50 分);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三道大题(共50分)。
3.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4.考试结束后,考生应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0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右图是北京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中青铜器克罍(léi)的铭文拓片,其大意为:周王对太保说,我非常满意你的供奉,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
该铭文拓片可直接用于研究A.禅让制 B.分封制C. 礼乐制 D.郡县制2.右图中的四个数字分别代表中国古代的重要都城,其中发生在①处的历史事件是A.赢政创立皇帝制度 B.元世祖设置中书省C.明太祖废除丞相制 D.雍正帝设立军机处3.宋朝“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令,以佐邦治”的机构是A.三司 B.政事堂 C.门下省 D.枢密院4.史学家陈旭麓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足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
”这场战争是指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甲午战争 D.义和团运动5. 下面资料出自中国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该条约是A. 《南京条约》B. 《天津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6. 史学家杰里·本特利说:“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
”其方案中对农民最具吸引力的是A.平均分配土地 B.产品上交国库 C.奖励技术发明 D.开设新式学堂7. 《2011 - 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进一步建设重点“红色旅游区”。
下列各项主题中,符合“湘赣红色旅游区”的是A.党的创立,开天辟地 B.打倒军阀,国民革命C. 秋收起义,瑞金建都 D.陕甘会师,长征胜利8. 抗战初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共同点是A. 发动大规模会战B.进行积极抗战C.建立敌后根据地D.坚持游击战争9. 右图所示的战役是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10. 1997年6月,赵朴初在《自度曲》中写道:“紫荆花长伴五星旗,教重洋翘首观吾土。
”他赞美的是A.开国大典 B.“九二共识”C.香港回归 D.澳门回归11.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重大成就是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D.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12.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
在下图空白处应该填写的机构是A.四百人议事会B.元老院C.参议院D.公民大会13.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提供法律依据的文献是A.1215年《大宪章》 B.1689年《权利法案》C.1776年《独立宣言》 D.1791年《人权宣言》14.依据美国1787年宪法,总统拥有A.立法权 B.财政预算权 C.司法权 D.行政权15. 下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实践的示意图。
空白处应为A.《共产党宣言》发表 C.法国大革命的爆发B.巴黎公社成立 D.新中国的成立16.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17.与右图所示相关的史事是A.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B.日内瓦会议的召开C.万隆会议的召开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8.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正式确立,成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元代王祯在《农书》中强调农事应包括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活动。
这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①注重农时②精耕细作③自给自足④男耕女织A.①② B.①③ C.②③D.③④19.右图所示的古代农业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A.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曹魏时期D.隋唐时期20.清朝唐英《陶冶图说》记载景德镇“商贩毕集,民窑二三百区,终岁烟火相望。
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余万,靡不借瓷资生”。
这反映了当时A.景德镇开始成为瓷都 B.瓷器出口量大幅增长C.手工业分工日益细密 D.私营制瓷业发展迅速21. 19世纪中期,中国经济结构的主要变化是①自然经济开始解体③资本主义萌芽产生②近代工业开始出现④小农经济完全破产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22.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的发展,其直接原因是A.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B.沿海通商口岸的开放C.利用了列强对华输出的资本 D.各种实业团体的推动23.中国近代史上“断发易服”的主张始于A.鸦片战争期间 B.洋务运动期间C.戊戌变法期间 D.辛亥革命期间24. 1881年12月25日《申报》有诗云:“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
雁帛鱼书应共妒,声气相通快胜箭。
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
”该诗赞颂的文明成果是A.电灯 B.火车 C.电报 D.电影25. 1949年中国钢铁产量只有15.8万吨,1957年达到535万吨。
这一成就的取得是由于A.推行土地改革政策 B.完成三大改造的任务C.实施“一五”计划 D.开展“大跃进”运动26.右图是某一时期经济建设的宣传画,上面有“玉米千斤社”字样。
它反映了当时A.农业生产的真实情况B.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C.农业科技的巨大进步D.不切实际的浮夸之风27.改革开放以来,一批新型城市兴起,其中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的是A.珠海B.厦门C.深圳D.汕头28.新航路开辟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这一“转折”主要是指A.欧洲贸易中心转到地中海沿岸B.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C.人类由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确立29.下图中,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的航海路线是A.①B.②C.③D.④30.17世纪具有“海上马车夫”称号的贸易强国是A.西班牙B.葡萄牙C.英国D.荷兰31.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历史推进到一个新时代。
下列成就能体现新时代特征的是A B C D32.1921年春,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苏俄开始实施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 D.工业化政策33.右图所示情景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某项措施,该措施是A.整顿财政金融B.调整工业生产C.调节农业生产D.实行以工代赈34. 2009年,国际某金融机构宣布向巴西长期贷款13亿美元,以资助其保护亚马孙雨林和其他生态系统,从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这一机构是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B.世界银行C.世界贸易组织D.亚太经合组织35. 2016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六尺巷》歌曲中唱道:“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
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
”这体现的思想是A.儒家的“仁爱” B.道家的“无为” C.法家的“法治” D.墨家的“非攻”36. “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提出这一主张的思想家是A.董仲舒 B.朱熹 C.陆九渊D.李贽37.全面系统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的是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齐民要术》 D.《本草纲目》38.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下列字体按出现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楷书→篆书→隶书 C.篆书→隶书→楷书B.隶→篆书→楷书D.篆书→楷书→隶书39.右图描绘的是清朝同治、光绪年间的13位戏曲名家。
作为史料,该图片可用于研究A. 京剧 B.越剧C.粤剧 D.黄梅戏40.蔡元培提出“苟其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由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
这反映的思想是A.格物致知 B.中体西用 C.托古改制 D.兼容并包41. 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其中“民生主义”是指A.平均地权 B.反对帝国主义C.建立民国D.反对满洲贵族42.研究杂交水稻,对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增产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是A.袁隆平 B.邓稼先 C.李四光 D.钱学森43. 1977年,邓小平在《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中说:“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
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为此采取的举措是A.开展识字教育 B.恢复高考制度C.颁布《义务教育法》 D.提出“科教兴国”战略44.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这一哲学命题的背景是A.古代雅典出现道德危机 B.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C.罗马教会严重贪婪腐化 D.专制王权的日益强大45.罗马城内有架“圣梯”,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赎罪。
一天,有人爬到中间,又突然退了下来,旁人问其原因,他说:“只要心中有了信仰,就能赎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礼仪。
”下列主张与此情境相符的是A.因信称义 B.社会契约 C.因行称义D.天赋人权46.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想更深入地了解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他需要阅读的著作是A.《九十五条论纲》 B.《论法的精神》C.《社会契约论》 D.《纯粹理性批判》47. 1889年,上海格致书院春季考试的一份答卷中写道:“(某人)一千八百五十九年,特著一书论万物分种类之根源,并论万物强存弱灭之理……此谓天道自然之理。
”文中的“天道自然之理”指的是A.经典力学 B.进化论 C.量子论 D.相对论48.有学者在评价牛顿某部著作的意义时指出:“中世纪那幅封闭的、仅限于地面并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图景被淘汰了,代之而起的是无限的,受普遍法则制约的新宇宙,地球现在被看作其中的又一颗行星。
”这一著作应是A.《理想国》 B.《物种起源》 C.《天演论》 D.《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49. 在美术创作上有画家提倡用“物理般的眼睛”观察和描绘光,坚持户外创作,力争画出真实的光的效果。
该画家所属的流派是A.浪漫主义 B.古典主义 C.印象主义 D.现代主义50. 19世纪末电影开始出现,起初是无声电影,也称默片。
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电影喜剧大师是A.卓别林 B.卢米埃尔兄弟 C.格里菲斯D.贝克特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0分)一、政治制度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变化,要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不同的政治制度。
回答下列问题。
(本题共18分)宰相、丞相或相国之成为官名,始于春秋战国时代。
齐国、秦国都有此官职作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辅佐君主治理国家政事。
秦汉时期的宰相,位高权重,相权与皇权的矛盾冲突,导致两汉皇帝不断调整、削弱宰相职权,结果就是以尚书台为代表的中朝官的崛起,国家行政权力的中心从三公逐渐转至三省。
——王成等《中国政治制度史》1.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说明从秦汉到隋唐中央机构的主要变化,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