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会考真题汇编必修一专题
历史必修一会考试题含答案

高中历史水平测试必修一综合检测班级姓名得分一﹑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55小题,每小题3分,共165分)1.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最早出现于()A.秦汉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2.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这样一位统治者()①他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②他首先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封建国家③他创立的王朝是中国古代比较短命的朝代④他采取法家思想,统治残暴A.秦始皇B.汉高祖C.唐太宗D.明成祖3.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4.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本的最大规模战役是()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5.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A.华兴会B.兴中会C.光复会D.同盟会6.1912年清朝寿终正寝,意味着()A.君主专制政体的结束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C.封建制度的结束D.君主立宪制的破产7.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于()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中国共产党成立8.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人是() A.毛泽东 B. 朱德 C. 陈毅 D. 贺龙9.在中国共产党的哪一次会议中提出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A.遵义会议 B.七届二中全会 C.洛川会议 D.中共七大10.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法律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宪法》C.《中华民国约法》D.《共同纲领》1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者是()A.邓小平B.毛泽东C.江泽民D.胡锦涛12.我国提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是()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求同存异”的原则C.不结盟政策D. 睦邻友好的原则13.假如你有幸游历古代希腊的城邦,你不可能看到的场景有( )A.公共场所的演讲和辩论B.奥林匹克运动会C.皇帝出行时壮观的场面D.美轮美奂的雕塑14.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是( )A.古希腊法律B.罗马法C.基督教会法D.雅典民主制度15.美国联邦政府由哪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组成()①立法②行政③司法④考试⑤监察A.①②③B.②③⑤C.②③⑤D.③④⑤16.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事件是()A.苏格兰人民起义 B.英国议会召开 C.光荣革命 D.国王解散议会17.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是()A.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的成立 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D.1848年欧洲革命的爆发18.十月革命首先取得胜利的城市是()A.莫斯科 B.基辅 C.列宁格勒 D.彼得格勒19.丘吉尔在二战结束前夕说:“我们现在的新敌人就是昨天的光荣的盟国……”这里的“新敌人”指的就是()A.美国 B.德国 C.苏联 D.法国20.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1)“冷战”局面和两极格局结束(2)当前世界局势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安宁和稳定A.(1)(2)都正确 B.(1)(2)都不正确C.(1)正确,(2)不正确 D.(1)不正确,(2)正确21.新文化运动的期刊是22.200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纪念日。
高中历史会考真题汇编 全国各地会考真题分专题汇编 含答案详解

高中历史全国各地会考真题分专题汇编含答案详解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4小题)1.(2010年春季北京会考10题)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覆灭的标志是A. 三大战役胜利B.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C. 全国大陆基本解放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2010年春季北京会考5题)下列近代文献中,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是A. 《海国图志》B. 《天朝田亩制度》C. 《资政新篇》D. 《孔子改制考》3.(2008年浙江会考4题)“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写这首诗的背景是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B.平津战役取得胜利C.渡江战役取得胜利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2010年湖南会考11题)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共150多万人、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的三大战役是①辽沈战役②淮海战役③平津战役④渡江战役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5.(2009年山东会考5题)某网站准备在2009年组织一系列的纪念或庆祝活动,其中不可能有A.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B.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C.纪念中美正式建交30周年D.庆祝香港回归15周年6.(2010年春季北京会考8题)红色旅游的宣传词中有“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的说法。
这里的“历史红”指的是A.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B.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C. 人民军队的诞生D.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7.(2010年江苏会考11题)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下列关于中共‘一大’的叙述,符合实际的是A.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农民运动B.认识到建立革命武装的重要性C.决定进行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北伐战争D.明确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党的革命任务8.(2008年江苏会考6题)“……学子激扬焚佞府,群团奋起激街巷。
2012-2018年广东高中会考真题分类历史必修一(学业水平测试)

2012—2018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说明:例如1.(2014-1)括号数字表示2014年第1道题。
例(2018-1).为了巩固统治,西周时期用血缘关系来维系统治集团内部稳定的政治制度是DA.三公九卿制 B.郡县制C.三省六部制 D.宗法制例(2018-41)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汉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
上述两项措施的共同点是CA.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标B.改变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局面C.通过分封来巩固统治D.推动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发展1.(2014-1)为巩固统治,西周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实行( ) A.宗法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2.(2012-1)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早期国家政权,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是( ) A.商夏周 B.商周夏 C.夏商周 D.夏周商3.(2015-42)中国传统四合院建筑体现了宗法观念对人们起居生活的影响。
家中长辈住在A.甲处 B.乙处C.丙处D.丁处4.(2016-1)西周时期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建立了一批诸侯国。
这在政治制度上被称为A.宗法制B.分封制C.科举制D.郡县制5.(2017-41)《礼记·大传》云:“庶子不祭,明其宗也。
”这反映了A.皇帝制 B.井田制 C.禅让制 D.宗法制考点2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例(2018-2)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定都于CA.长安 B.建康 C.咸阳 D.洛阳6.(2012-2)秦始皇统一六国,创立了( )A.分封制度 B.三省六部制C.宗法制度 D.皇帝制度7.(2015-1)秦始皇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创立了A.分封制B.宗法制C.科举制D.皇帝制8.(2017-1)秦朝有效统治广大地区的制度是A.郡县制 B.察举制C.三省六部制 D.分封制考点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例(2018-61).北宋初年,一方面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另一方面,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全国高一高中历史水平会考带答案解析

全国高一高中历史水平会考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2010年8月3日,山西洪桐大槐树景区迎来了一批由多名台湾官员和台湾媒体记者组成的“寻根祭祖”团。
洪桐大槐树景区为这个特殊的“寻根”团举行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寻根祭祖仪式。
这一现象与我国古代哪一制度有关? A.行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王位世袭制2.图“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2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升起,犹如须弥座托着太和殿的缩影。
”其中体现的政治思想是A中央集权 B.皇权至上C.为政以德D.以法治国3.假设你是唐太宗时的一名中书令,为治理黄河泛滥给百姓带来的灾害,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治理黄河的诏令,接下来你会怎样做A.交唐太宗裁定B.交门下省审议C.交兵部出兵D.交内阁处理4.“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清代宫廷戏《宰相刘罗锅》曾和它的这首主题歌一样风靡一时。
但该剧的片名却犯了历史学上的一个常识性错误。
根据你掌握的历史知识,你认为它所犯的错误应是A.“罗锅”一词有辱刘墉人格B.片名与剧情名实不符C.“宰相”称谓违背历史真实D.作品中的宰相不止刘墉一人5.西汉太中大夫东方朔撰文上书汉武帝,所用竹简需两人抬进宫,以后改变携书不方便现象得益于发明了A.造纸术B.雕版印刷C.制墨技术D.活字印刷6.中国古代创立的一种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其评价有:①发展了秦汉的郡县制度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20070120③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④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这一制度是A.三公九卿制B.行省制C.内阁制D.封国制7.在古希腊文中,“民主政治”(demokrafia)一词由“人民”(demos)和“统治”(kratos)复合而成。
这说明,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强调A.公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管理B.公民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C.民事案件均由陪审法庭判决D.全体居民均享有民主权利8.图是为纪念一部重要文献颁布、300周年而发行的纪念币,这部文献是A.英国的《权利法案》B.罗马的((十二铜表法》C.法国的《人权宣言》D.美国的1787年宪法9.“我们全都是希腊人。
高一历史会考内容标准解答(必修1-3

高一历史会考必修第一册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a b)分封臸①内容:西周周武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
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②主要诸侯国:周武王时召公之子受封于燕(深入东北最远的姬姓贵族),周公长子代表周公受封于鲁(姬姓贵族封国中位据最东)。
周成王时商朝旧贵族微子封于宋地。
③作用及影响:西周的分封臸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臺序。
周的文化形式也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
宗法臸①特点:宗法臸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臸度,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
②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
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
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b c)①神权与王权结合(史实:早期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和商代的占卜臸)。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史实:商代的宗法臸和西周的分封臸、宗法臸)。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史实:商代的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西周的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但也是政治实体,诸侯以嫡长子继承享有世袭统治权)。
▲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秦的统一 (a b)统一的过程:①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攻灭韩、赵、燕、魏、楚、齐,完成了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大业。
②公元前215年蒙恬率秦军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次年渡河攻占阴山地区等边境军事要地;公元前220年屠睢统兵征讨岭南,于公元前214年平定岭南,臵郡实施军事、行政管理;在“西南夷”开辟“五尺道”交通路线,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含历年考试题(必修一1-3专题)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 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了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作用: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或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在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从国内来说是中国人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的完全胜利。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郡国并行制 汉初刘邦实行的是郡国并行 制(即郡县制和分封制同时实行)
唐朝三省六部制 唐代中央设三省六部。三省 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是指: 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是加强皇 权的措施,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大发展。
元朝的中书省和行书省 行中书省(行省)开 始于元朝,省制度基本上此开始。元朝的中书 省主管各省的重大民政事务。
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战役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指挥者:李宗仁。
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在华北歼敌4万人, 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了解洛川会议 1937年中共在洛川召开会议,确定全面 抗战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
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 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 爱国精神。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爱国将领: 丁汝昌、邓世昌、林永升。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台湾各族人民在爱国志士邱逢甲、徐骧 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父系家 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即嫡长子继承父亲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嫡长子 与众弟既是兄弟又是君臣。其目的在于维护贵族内部 的稳定巩固奴隶制政权。
高中历史人教版 必修1会考复习题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商朝的政治制度(1)王权特点①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
②国家大事都通过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了色彩。
(2)行政管理①中央设有等,掌管。
②地方封和。
2.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扩展周的。
(3)影响①前期: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
②后期:由于势力日益扩大,王权衰弱,分封制。
3.西周的宗法制(1)目的:加强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推行,形成相对的和小宗。
(3)特点:利用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
(4)作用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
②有利于的稳定和团结。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背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的封建王朝—秦朝的建立。
2.内容(1)皇帝制度①称号:将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
②权力:全国的、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总揽。
③特征: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2)中央政权组织①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丞相之下还有,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②御史大夫执掌,下达皇帝诏令,。
③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3)郡县制的推行①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②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直接任命。
3.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并发展完善。
第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从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1)汉初:地方、并存,导致出现王国问题。
(2)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基础上,颁布“”,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1)中期:在地方设置许多,名为朝廷,实际上发展成为割据势力。
(2)后期:安史之乱之后形成局面,严重剥削了中央集权。
3.北宋(1)措施)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行省制度(1)内容①河北、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辖。
②地方设,边远民族地区设,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
最新高考历史真题精编必修一专题1及答案

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一专题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2小题)1.(2008年高考宁夏文综25题)《旧唐书·良吏传》记载了一名叫王方翼的官员,“(高宗)永徽中累授安定令,诛大姓皇甫氏,盗贼止息,号为善政”。
当时此类的记载尚有许多。
这说明A.官府与大姓的关系是地方治的关键B.朝廷一直压制门阀.朝廷对地方缺乏影响力D.士族大姓势力膨胀导致割据【答案】A【点拨】关键是解材料的意思并且能了解时代背景,唐朝高宗时期门阀和士族都已经遭到沉重的打击,不再是政府的主要问题,所以可以排除BD。
至于项与题干无关,故而选A。
2.(2008年上海高考21题)有友发表帖子讨论举制时说:“自秦以,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子彻夜秉读。
然举追求功禄,令子神经麻木,岂真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A对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举制是片面的关于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D关于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答案】【点拨】举制最早是在隋朝设立的,八股取士是明朝才开始的,所以材料中关于举制的史实有问题。
另外,材料中对举制的评价也有问题,只看到了它的消极方面,没有看到它在历史上的积极方面。
答案选项。
3.(2007年高考广东文强化训练强化训练20题)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
”这段话说明宋朝()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政治和思想紧密结合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答案】A【点拨】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削弱地方的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故选A。
4.(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13题)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举制的推行【答案】D【点拨】本题以唐朝举制为切入点,考查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分析解能力,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规律①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②选拔方式从推荐到考试,渐趋严密;③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④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主要起到强化训练强化训练统治的积极作用,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07-10年全国各地会考真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一专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5小题,共0分)1.(2009年山东会考2题)清朝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是A.察举制的创立 B.内阁的设立C.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D.军机处的设立2.(2010年春季北京会考4题)清朝雍正时期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的措施是A. 设内阁,置六部B. 设议政王大臣会议C. 设军机处D. 设总理衙门3.(2007年广州会考 3题)丞相制度被废除是在A.唐朝 B.北宋 C.明朝 D.清朝4.(2009年湖南会考2 题)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
这一制度形成于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5.(2009年广东会考41题)“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此令出自A.汉武帝 B.宋太祖 C.明太祖 D.清雍正帝6.(2008年8月福建会考2题)图1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7.(2007年海南会考1 题)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祭祖的习俗。
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于古代的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井田制8.(2010年1月福建会考 3题)《清史稿》记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设置军机处最主要的意图是A.处理民族事务 B.提高行政效率C.强化君主专制 D.加强特务统治9.(2009年福建会考2题)清朝皇权日益强化。
其主要表现是A.设立三省六部B.废除丞相C.设立军机处D.设立内阁10.(2008年江苏会考2题)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①太尉②御史大夫③刺史④军机大臣A.①④B.①③C.②③D.③④11.(2010年浙江会考1题)《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这句话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①皇帝制②分封制③宗法制④郡县制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2.(2009年湖南会考 1题)中国人以祖先的封地、封国为姓氏的,在汉字中占有很大比重。
这与下列哪一政治制度密切相关?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13.(2010年6月广东会考1题)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A.奴隶制 B.分封制C.中央集权制 D.嫡长子继承制14.(2009年浙江会考2题)下列各项中,反映中国古代君权加强、相权削弱的是A.州刺史的设立B.分封制的创设C.三省六部制的完善D.行省制度的创立15.(2008年1月福建会考1题)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祭祖的习俗。
有助于形成这种认祖归宗情结的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世袭制 D.等级制16.(2010年1月福建会考1题)西周维系嫡长子继承制的纽带是A.血缘 B.地域C.财产 D.宗教17.(2008年江苏会考1题)《史记·齐太公世家》:“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
东就国……”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18.(2008年7月宁夏会考2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学习结束后,几位同学画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皇权地位演变趋势示意图”,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的一幅是19.(2008年山东会考2题)“自秦始设丞相,不旋踵而亡。
……今我朝罢主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
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这里的“我朝”指的是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20.(2009年广东会考1题)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 B.郡县制 C.城邦制 D.皇帝制21.(2008年海南会考4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所呈现出的特点是A.皇权逐渐削弱B.相权逐渐加强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逐渐缓和D.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逐渐加强22.(2010年6月广东会考41题)某机构不设专官,其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
凡入选该机构的大臣,虽然参与军国大政,但决定权在皇帝,他们不过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而已。
该机构是A.军机处 B.内阁 C.参议院 D.中朝23.(2010年7月新疆会考1题)用父亲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是A.郡县制 B.宗法制 C.科举制 D.分封制24.(2010年1月山东会考2题)下列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秦朝建立三省六部制B.汉代废除宰相制C.唐代开始建立监察制度D.清朝设立军机处25.(2009年浙江会考1题)中国古代出现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是和某项重要政治制度密切相关的,该项政治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始于A.西周 B.秦朝 C.唐朝 D.宋朝26.(2008年天津会考4 题)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基于此种认识,秦朝采取的地方行政制度是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27.(2010年1月新疆会考2题)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元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重大变革是实行了A.郡县制B.郡国并行制C.行省制D.三省六部制28.(2009年6月福建会考1题)长期以来,海外炎黄子孙返乡寻根祭祖,这种情结源于A.郡县制B.宗法制C.科举制D.分封制29.(2010年1月福建会考2 题)图1 所示的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出现于A.秦代B.汉代C.唐代D.明代30.(2010年1月黑龙江会考1 题)历史发展证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有助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执政能力。
下列我国古代的选官标准中能体现这一认识的是A.按军功选官 B.按门第选官C.科举考试选官 D.按品德选官31.(2010年春季北京会考2题)毛泽东说:“百代都行秦政制”。
这个“制”指A. 禅让制B. 宗法制C. 中央集权制D. 世袭制32.(2010年湖南会考2题)风俗画是两宋时期画坛的最大亮点,著名的代表有《清明上河图》,其作者是A.顾恺之 B.展子虔 C.吴道子 D.张择端33.(2010年浙江会考21题)汉武帝统治时期,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
当时刺史的主要职责是A.监察地方政治 B.管理地方行政 C.征收地方赋税 D.掌管地方军事34.(2006年广州会考2题)由明初废丞相设内阁到清初设军机处,其本质反映了A.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激化B.官僚体制的创新C.君主专制制度的日益加强D.中央机构的精简35.(2009年6月福建会考2题)图1所示的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在历史上称为A.三省六部制B.三公九卿制C.行省制D.内阁制36.(2009年福建会考1题)图1所示的政治制度在历史上称为A.分封制B.行省制C.郡县制D.科举制37.(2007年广州会考2 题)961年,宋太祖对石守信等人说:“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
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
”这段话的真实意图是要石守信等人A.积累财富 B.安享晚年 C.交出兵权 D.享受生活38.(2010年广东会考41 题)清朝军机处起草的谕旨,往往不经过内阁,由军机处封缄严密,经驿马传递直达地方督抚。
这种做法A.加强了内阁的权力B.加强了皇帝的权力C.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D.削弱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39.(2007年广州会考 1题)周王朝历时近八百年,“盛时的势力,南方跨过长江,东北至今辽宁省,西至今甘肃省,东到今山东省。
”为了有效统治,西周实行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40.(2008年天津会考5 题)下列哪一机构的设置,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A.议政王大臣会议 B.南书房 C.内阁 D.军机处41.(2006年广州会考1题)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A.嫡长子继承制B.父系家长制C.分封制D.等级制42.(2008年7月宁夏会考1题)“宗,尊祖庙也”,意思是说,宗法的“宗”本义是宗庙。
这说明宗法制A.以宗教信仰为纽带B.以血缘家族为纽带C.以活动地域为纽带D.以土地财产为纽带43.(2009年广东会考2题)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A.削弱皇权 B.缩小地方权限 C.加强皇权 D.扩大地方权限44.(2010年1月山东会考1题)山东又称齐鲁,这个简称应该源于A.商朝宗战制B.西周分封制C.秦代郡县制D.隋唐科举制45.(2009年江苏会考3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A.参加科举考试 B.等待朝廷察举 C.投笔从戎戍边 D.投作官吏幕僚46.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在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是A.分封制B.郡县制C.宗法制D.世袭制47.(2009年山东会考1题)下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西周实行的是①禅让制②宗法制③分封制④郡县制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48.(2010年春季北京会考1题)下图所示封国林立的现象出现在A. 西周B. 秦朝C. 西汉D. 隋朝49.(2010年春季北京会考3题)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A. 增加税收B. 恩泽贵族C. 实现民族融合D. 削弱王国势力50.(2010年浙江会考3题)中国古代某地发生洪灾,内阁大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送工郡、户部执行赈灾。
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情境最有可能出现于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51.(2008年山东会考1题)下列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体现了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关系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C.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行政关系D.体现了官僚机构与人民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52.(2009年江苏会考1题)在历史学习中,图表往往隐含着大量的有效信息。
从下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准确信息是①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国完成统一②秦统一期间的都城为咸阳③秦统一总体采用了先近后远的攻击策略④秦统一后的疆域未达东部沿海地区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53.(2010年夏季山东会考1题)从秦汉到明清中央机构的变化反映了A.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消除 B.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C.地方机构权力的加强 D.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弥合54.(2008年浙江会考1题)实行郡县制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中国古代政治形成了长久的影响。
下列有关秦朝郡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由皇帝任免调动 B.是郡的最高地方行政长官C.在其辖区内没有自己的封国 D.职位世袭并有权直接任免县令55.(2010年江苏会考1题)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④秦朝统一了文字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0分)56.(2008年1月福建会考31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