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翻译
《钱塘湖春行》的翻译

《钱塘湖春行》的翻译 导语:白居易 的作品《钱塘湖春行 》,各位都来学习一下吧。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钱塘湖春行》翻译,供各位 参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钱塘湖春行》原文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翻译 走在西湖边。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水涨潮时刚好与堤齐平, 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 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
一些多彩缤纷的春花(野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 没马蹄。
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 欣赏得不够, 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 的断桥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注释 1、孤山寺:南朝陈文帝(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
孤山: 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
上有孤山亭,可俯 瞰西湖全景。
2、贾亭:又叫贾公亭。
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
唐贞元(公元 785~ 804 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
人称“贾亭”或“贾公亭”, 该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
初:副词,刚刚。
云脚 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 湖面景色。
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降雨或雨初停时。
4、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
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5、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6、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7、啄:衔取。
燕子衔泥筑巢。
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
侧重1 / 11禽鸟。
8、暖树:向阳的树。
9、乱花:纷繁的花。
渐:副词,渐渐的。
欲:副词,将要,就要。
迷人眼: 使人眼花缭乱。
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
才能:刚够上。
没:遮 没,盖没。
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
初中语文文言文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原文和译文(含鉴赏)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原文和译文(含鉴赏)原文: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鉴赏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诗是长庆三或四年春(823-824)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诗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读了白居易这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更加感到东坡这比喻的确切。
乐天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
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孤山寺北贾亭西”。
孤山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耸立,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览胜地,也是全湖一个特出的标志。
贾亭在当时也是西湖名胜。
有了第一句的叙述,这第二句的“水面”,自然指的是西湖湖面了。
秋冬水落,春水新涨,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太空里舒卷起重重叠叠的白云,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了一片,故曰“云脚低”。
“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
接下两句,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
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
在这里,诗人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笔,则是细致入微的。
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
《钱塘湖春行》课文翻译

中国历史上,在天堂杭州当剌史或知州的可以说是不乏名人,不过,最有名的要算是唐朝和宋朝的两位大文豪白居易和苏东坡了。他们不但在杭州任上留下了叫后人敬仰的政绩,而且也流传下来许多描写杭州及其西湖美景的诗词
文章与传闻轶事,所以又有人们称他们为“风流太守”。白居易的七律《钱塘湖春行》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这首诗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荡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和盘托出。“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诗歌
的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孤山坐落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叠翠,上有孤山寺,登山观景,美不胜收。据《唐语林》卷六载,贾公亭建于贞元年间,未五六十年后废。白居易写此诗时,其亭尚在,也算是西湖的一处名胜。白居易一开始来到了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见冬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初平”所表达的是白居易对冬日里西湖的一种特有的感受。由于连绵不断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来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着就要与视线持平了,这种水面与视线持平的感觉只有人面对广大的水域才可能有的感觉,也是一个对西湖有着深刻了解和喜爱的人才能写出的感受。此刻,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而正当诗人默默地观赏西湖那静如处子的神韵时,耳边却传来了阵阵清脆的鸟鸣声,打破了他的沉思,于是他把视线从水云交界处收了回来,从而发现了自己实际上是早已置身于一个春意盎然的美好世界中了。“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四句是白居易此诗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为抢眼的句子
《钱塘湖春行》全诗赏析

《钱塘湖春行》全诗赏析《钱塘湖春行》全诗赏析《钱塘湖春行》此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阳光温暖的树木上栖息,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观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注释1.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59~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
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
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2.贾亭:又叫贾公亭。
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
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
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平,即春水初涨。
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刚刚。
4.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
这里指低垂的云。
5.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
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6.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暖树:向阳的树。
7.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8.啄:衔取。
燕子衔泥筑巢。
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
侧重禽鸟。
9.乱花:纷繁的花。
渐:副词,渐渐地。
欲:副词,将要,就要。
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10.浅草:浅绿色的草。
才能:刚够上。
没:遮没,盖没。
《钱塘湖春行》的翻译

《钱塘湖春行》的翻译导语:白居易的作品《钱塘湖春行》,各位都来学习一下吧。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钱塘湖春行》翻译,供各位参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钱塘湖春行》原文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翻译走在西湖边。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水涨潮时刚好与堤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
一些多彩缤纷的春花(野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欣赏得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注释1、孤山寺:南朝陈文帝(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
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
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2、贾亭:又叫贾公亭。
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
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
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
初:副词,刚刚。
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降雨或雨初停时。
4、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
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5、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6、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7、啄:衔取。
燕子衔泥筑巢。
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
侧重1 / 11。
《钱塘湖春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钱塘湖春行》原文翻译及赏析关键信息项1、诗作名称:《钱塘湖春行》2、作者:白居易3、原文内容4、翻译内容5、赏析要点11 《钱塘湖春行》原文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11 翻译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
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112 赏析1121 诗歌结构与布局这首诗结构巧妙,以诗人的行踪为线索,移步换景,生动地描绘了西湖早春的风光。
首联点明了诗人的观景地点,中间两联分别从动物和植物的角度细致地刻画了早春的生机与活力,尾联则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湖东景色的喜爱之情。
整首诗层次分明,过渡自然,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
1122 早春景色的描绘诗中对早春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通过“早莺”和“新燕”的活动,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则描绘了花朵的缤纷和青草的嫩绿,“渐欲”和“才能”两个词用得精妙,形象地表现出春天万物生长的渐进过程。
1123 诗人的情感表达诗人在诗中抒发了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和陶醉之情。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流连忘返的感受。
这种情感的抒发既真挚又自然,让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1124 语言特色白居易的诗歌语言向来通俗易懂,这首诗也不例外。
语言简洁明快,清新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生动地描绘出西湖早春的迷人景色,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同时,诗句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1125 意境营造全诗营造了一种优美、和谐、充满生机的意境。
通过对西湖早春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情感的融入,使读者能够在诗中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大自然的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
中考文言文《钱塘湖春行》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钱塘湖春行》全文详细翻译原文: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鉴赏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诗是长庆三或四年春(823-824)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诗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读了白居易这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更加感到东坡这比喻的确切。
乐天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
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孤山寺北贾亭西”。
孤山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耸立,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览胜地,也是全湖一个特出的标志。
贾亭在当时也是西湖名胜。
有了第一句的叙述,这第二句的“水面”,自然指的是西湖湖面了。
秋冬水落,春水新涨,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太空里舒卷起重重叠叠的白云,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了一片,故曰“云脚低”。
“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
接下两句,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
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
在这里,诗人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笔,则是细致入微的。
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
《钱塘湖春行》唐代白居易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古诗

《钱塘湖春行》唐代白居易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古诗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生于河南新郑,祖籍山西太原。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分享一首关于诗人欧阳修书写的古诗鉴赏吧。
【钱塘湖春行】唐代: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
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注释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22~565)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华。
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
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贾亭:又叫贾公亭。
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
唐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
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
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不久。
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的时候。
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
这里指低垂的云。
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
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暖树:向阳的树。
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啄:衔取。
燕子衔泥筑巢。
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
侧重禽鸟。
乱花:纷繁的花。
渐:副词,渐渐地。
欲:副词,将要,就要。
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浅草:浅浅的青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翻译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是在公元 822 年(长庆二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剌史的时候创作的。
下面 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翻译 ,欢迎阅读。
题解: 选自《白氏长庆集》。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全诗作者以“行”字为线索, 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
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 喜悦之情。
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美景给予人的感 受。
原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 1、孤山寺:南朝陈文帝(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
孤山: 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
上有孤山亭,可俯 瞰西湖全景。
2、贾亭:又叫贾公亭。
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
唐贞元(公元 785~ 804 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
人称“贾亭”或“贾公亭”, 该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
初:副词,刚刚。
云脚 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 湖面景色。
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降雨或雨初停时。
4、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
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5、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6、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7、啄:衔取。
燕子衔泥筑巢。
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
侧重
禽鸟。
8、暖树:向阳的树。
9、乱花:纷繁的花。
渐:副词,渐渐的。
欲:副词,将要,就要。
迷人眼: 使人眼花缭乱。
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
才能:刚够上。
没:遮 没,盖没。
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
侧重花草。
10、行不足:百游不厌。
11、阴:同“荫”,指树阴。
12、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
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
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 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
13、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14、没(mò):隐没。
15、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
16、不足:不够。
译文 走在西湖边。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水涨潮时刚好与堤齐平, 白云重重叠叠, 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 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
一些多彩缤纷的春花(野花)渐渐要迷 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 欣赏得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
赏析 《钱塘湖春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 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
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 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
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
而春草 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
这一 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 欣赏的感受和判断, 这就使客观的自 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 使读者受到感染。
前代诗人谢灵 运“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 《登池上楼》 )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 受到激赏, 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
中国历史上,在天堂杭州当剌史的可以说是不乏名人,不过,最有名的要算 是唐朝和宋朝的两位大文豪白居易和苏东坡了。
他们不但在杭州任上留下了叫后 人缅怀的政绩,而且也流传下来许多描写杭州及其西湖美景的诗词 文章与传闻轶事,所以又有人们称他们为“风流太守”。
白居易的七律《钱 塘湖春行》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这首诗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荡的春光, 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 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
的心态和盘托出, 使人在欣赏了西湖的醉人风光的同时, 也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 被作者那对春天、对生命的满腔热情所感染和打动了。
白居易就是因为有着这样一副难得的美学家的欣赏眼光, 才能在无数西湖的 游客中, 独具慧眼地发现它的动人之处, 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这一 人间天堂。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 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 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 舍地离去了。
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心中便不由自主 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钱塘湖春行》的优美诗歌 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