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物技术(2)
农业生物技术教学大纲

《农业生物技术》课程教学大纲教务科制《农业生物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种植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农业生产所必需的农业生物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植物遗传、变异和植物育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农业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从事农业生产与经营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要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培养。
(一)知识教学目标1. 了解农业生物技术的基本知识。
2. 了解植物遗传与育种的一般知识。
3. 了解农业生物技术实验室的设备,掌握实验室的一般操作技术。
4. 了解微生物的形态、特点和培养过程,掌握常用微生物的实用技术。
5.了解植物组织培养的特点和培养过程,掌握经济植物组织培养的实用技术。
6.了解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
(二)能力培养目标1. 能进行植物育种的一般操作。
2. 能使用生物技术实验室常用设备。
3. 能熟练进行生物技术实验室的一般操作。
4. 能熟练掌握当地1~2种微生物的生产工艺。
5.能熟练掌握当地2~3种经济植物脱毒、优良种苗组织培养和快繁技术。
6.初步具有获取、处理和应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新技术的能力。
(三) 思想教育目标1. 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2. 具有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意识。
四、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1.掌握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定义。
2.掌握农业生物技术的应用方面。
3.了解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史。
●教学重点1.农业生物技术概念。
2.农业生物技术的应用。
●教学难点1、农业生物技术内涵。
●教学内容§1.1 农业生物技术的内涵§1.2 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史§1.3 农业生物技术的应用§1.4 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和方法第二章植物遗传育种技术●教学目标1、理解植物遗传的基本知识;2、掌握植物品种的概念和育种目标;3、掌握种质资源的概念及利用;4、掌握引种的理论基础及进行引种分析;5、掌握选择的基本方法、选择育种的一般程序及性状鉴定技术;6、掌握杂交育种技术;7、掌握杂种优势、配合力、自交系、雄性不育系及自交不亲和系的概念;8、掌握良种繁育的概念、理解品种退化的原因、了解品种审定的程序及掌握良种繁育的程序。
农业生物技术复习题

农业生物技术复习题一、农业生物技术的概念与范畴农业生物技术是一门将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业可持续性为目标的学科。
它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等。
基因工程是农业生物技术的核心之一。
通过对生物体基因的改造和重组,我们可以赋予农作物新的特性,如抗病虫害、抗逆性、提高营养价值等。
例如,科学家们成功地将抗虫基因导入棉花中,培育出了抗虫棉,大大减少了农药的使用。
细胞工程则主要涉及植物组织培养和细胞融合技术。
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我们能够快速繁殖优良品种,保存珍稀植物资源。
细胞融合技术则可以创造出新的杂种细胞,为培育新的作物品种提供了可能。
发酵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微生物发酵可以生产出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环境。
蛋白质工程则是通过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改造,开发出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制品,如新型生物酶,用于农产品的加工和保鲜。
二、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历程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传统的农业育种方法,如选择育种和杂交育种,实际上就是一种初级的生物技术应用。
然而,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真正崛起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基因工程技术的出现。
1983 年,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植物——转基因烟草诞生,标志着农业生物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此后,越来越多的转基因作物被研发出来并投入商业化种植,如大豆、玉米、棉花等。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生物技术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展。
除了转基因作物,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等也逐渐成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农业生物技术的应用(一)转基因作物转基因作物是农业生物技术最突出的应用成果之一。
通过将外源基因导入作物基因组中,赋予作物新的性状。
例如,转基因抗虫棉能够有效抵抗棉铃虫的侵害,减少棉花的损失;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可以在喷施特定除草剂的情况下不受影响,方便田间管理。
常识考点生物技术的四大工程

生物技术的四大工程是指基因工程、生物制药、农业生物技术和环境生物技术。
这些工程在当代生物科技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引言、概述、正文内容、总结等部分详细阐述这四大工程的相关知识。
引言:生物技术是指利用细胞、生物体以及生物分子进行研究和创新的技术,它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如医学、农业、环保等。
而生物技术的四大工程是在生物技术领域中应用最为广泛且影响最大的四个重要分支。
这四大工程是基因工程、生物制药、农业生物技术和环境生物技术。
概述:1.基因工程(Geneticengineering)基因工程是指通过改变和重组生物体的遗传物质来实现特定目的的技术。
它涉及到DNA分子的提取、修饰和重新组合。
基因工程的应用包括基因治疗、基因工艺和转基因技术等。
小点详述:(1)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方法;(2)基因工程在医学领域的应用;(3)基因工程在农业领域的应用;(4)基因工程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5)基因工程的伦理与社会问题。
2.生物制药(Biopharmaceuticals)生物制药是指利用生物技术生产药物的过程。
这些药物是以细胞、组织和生物分子为基础的。
生物制药工程包括生物反应器设计、工艺优化和纯化技术等。
小点详述:(1)生物制药的发展历程;(2)生物制药的原理和流程;(3)生物制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4)生物制药的质量控制;(5)生物制药的发展前景。
3.农业生物技术(Agriculturalbiotechnology)农业生物技术是指利用生物技术手段提高农作物和动物的产量和质量的技术。
这包括常见的转基因农作物、动物遗传改良以及农业生物制剂等。
小点详述:(1)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历程;(2)转基因农作物的优缺点;(3)农业生物技术在动物遗传改良中的应用;(4)农业生物技术在农作物病害防治中的应用;(5)农业生物技术对环境的影响。
4.环境生物技术(Environmentalbiotechnology)环境生物技术是指利用生物技术手段解决环境问题的技术。
《农业生物技术》课程标准

《农业生物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现代农业生产所必需的植物遗传与育种、组织培养、农业微生物、食用菌栽培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帮助学生做到基本理论与技能训练融为一体,更加科学地掌握与运用生物技术。
二、课程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遗传育种的三大定律的基本内容,引种的一般规律。
2.能够进行杂交育种及良种繁育,能够进行基本的种子生产操作。
3.了解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类型、特点基本原理及在生产事件中的应用。
4.能熟悉培养室常用仪器、设备及用具,并掌握其使用方法,熟知组织培养中的常用药品,并掌握其性质、用途及配制方法。
5.会熟练掌握组织培养中的洗涤、灭菌、培养基配制、无菌操作等环节。
6.能熟知植外体初代培养、诱导增殖、壮苗与生根及瓶苗驯化各技术环节,能掌握植物组培快繁及脱毒苗培育技术。
7.理解微生物的定义、结构形态、生活史及营养代谢;微生物分离、保藏、培养的基本依据;微生物的应用情况。
8.理解食用菌的概况和前景,食用菌的生活史,常见菇类的栽培管理。
三、参考学时126学时,其中实训课时数90四、课程学分7学分五、课程内容与要求六、教学实施建议1.教材内容的选用(1)必须结合当地特色,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和选择教材。
教材理论按照"必需、够用和深浅适度"的原则,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突出了育种技术、微生物生产技术和不同类型的组织培养技术的实践应用知识;结构安排上将基本理论与技能训练融为一体,以加强农业生物实用技术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主线,选取植物遗传育种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农业微生物技术、食用菌栽培技术四方面入手,从概述技术应用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教材应以学生为本,文字通俗、表达简练,内容展现应将植物上病虫害的图片和相关的文字描述结合,图例与案例应引起学生的兴趣,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安徽】中职农业生物技术(主编曹春英、丁雪珍第二版 高教版)教案:第二章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04

第三节植物组织培养操作技术(2)一、授课章节第三节植物组织培养操作技术(2)。
二、学时安排2学时。
三、教学目标1.掌握培养基的作用。
2.掌握培养基中生长调控物质的作用。
3.了解培养基的类型。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重点:培养基的基本成分。
难点:培养基中生长调节物质的作用。
五、教具电化教学设备。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七、教学过程Ⅰ.导入培养基是进行植物组织培养的基质,进行植物组织培养必须掌握培养基的基本知识,今天我们就学习培养基的种类和基本成分。
II.新课三、培养基制备技术(一)配制培养基的目的配制培养基的目的是人为提供离体培养材料的营养源。
配制的不同培养基,是为满足不同类型植物材料对营养的不同需要。
没有一种培养基能够适合一切类型的植物组织或器官,在建立一项新的培养系统时,首先必须找到一种合适的培养基,培养才有可能成功。
(二)培养基的种类1.培养基的种类划分2.常用培养基的配方和特点 目前已公开报道的基本培养基有许多种类,各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在植物组织培养生产中应根据不同的植物种类和培养部位及不同的培养目的选用不同的培养基。
常用的培养基配方:表1 常用培养基配方只含有无机盐、蔗糖、维生素和水等最基本成分的合继代培养中促进培养物快速增殖的培养基,也称扩繁培养基。
培养基主要有水、无机盐、有机物、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培养基的支持材料五大类组成。
1.水水是植物原生质体的组成成分,也是一切代谢过程的介质和溶媒。
它是生命活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
配制培养基母液时要用蒸馏水,以确保母液及培养基成分的精确性,防止贮藏过程发霉变质,大规模生产时可用自来水。
但在少量研究上尽量用蒸馏水,以防成分的变化引起不良效果。
2.无机元素(1)大量元素指浓度大于0.5 mmol/L的元素,有N,P,K,Ca,Mg,S等。
常由KN03、NH4NO3、KH2P04、NaH2P04、KCl、MgS04·7H20、CaCl2·2H20等化合物来提供。
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农业生物技术也在日益发展和应用。
农业生物技术是指利用生物技术手段来改良农作物和家畜、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一种技术。
随着农业生物技术不断发展,农作物的抗病、抗旱、抗虫能力越来越强,农业生产的效益也越来越高。
一、基因改良农作物基因改良技术是农业生物技术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科学家们可以从其他物种中筛选出对某个致病因子具有抵抗力的基因,并将其导入到目标作物中,使得作物的抵抗能力得以提升。
比如,利用基因改良技术改变玉米的基因序列,可以让玉米具有一定的抗旱能力,从而保证玉米在旱季也能正常生长发育。
此外,基因改良还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比如,利用基因改良技术增强番茄的番茄红素含量,可以使得番茄更加美味健康,也更受消费者的欢迎。
二、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指利用有益生物来控制害虫和病害的一种技术。
常用的有益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线虫、寄生植物等。
这些有益生物能够与害虫和病菌相互作用,从而控制害虫和病害的发生,保护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例如,使用一种名为“拟南芥”的植物,通过引入一种名为“NPR1”的基因,可以让拟南芥产生一种特殊的蛋白质,从而增强拟南芥的抵抗力,防止其受到病菌的侵袭。
三、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是指将一个或多个不同物种的基因插入到目标物种中,从而产生新的生物体的一种技术。
通过转基因技术,科学家们可以改变农作物的性状,例如改变农作物的抗草甘膦能力,从而提高作物的耐除草剂能力。
转基因技术也可以用于改善动物的生长性能。
例如,在猪的基因中引入一种叫做“生长激素”的基因,可以使得猪的体型变大,肉质更加可口。
同时,利用转基因技术还可以研发出更多新型的生物药品和医用材料,有益于人类的健康。
四、农业生物技术的前景和挑战虽然农业生物技术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风险。
例如,基因改良农作物虽然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但也可能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一些影响。
农业生物技术

农业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是一种应用生物学和科学原理于农业领域的技术,通过改变植物和动物的基因,以提高作物的产量、耐病能力和抗虫能力等,从而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农业生物技术的概念、应用以及影响进行探讨。
概念介绍农业生物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涵盖了基因工程、组织培养、转基因技术等内容。
通过应用这些技术,可以对植物和动物的基因进行修改,使其具备更强的生长能力和抗病能力,为农业生产带来革命性变革。
农业生物技术的应用1. 转基因作物的开发转基因作物是农业生物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
通过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使其具备抗虫、抗草甘膦等特性,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例如,转基因玉米和大豆的种植量在全球范围内逐年增加,这些作物对抗虫害的能力显著增强。
2. 动物遗传改良农业生物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动物遗传改良领域。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对动物的基因进行修改,使其具备更好的生产性能和抗病能力。
例如,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编辑让猪拥有更好的抗传染病能力,从而提高了猪的养殖效益。
3. 病害检测和预防农业生物技术还可用于病害检测和预防。
通过检测植物和动物的基因序列,可以提前发现潜在的病害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减少农业生产中的损失。
农业生物技术的影响农业生物技术的应用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影响。
1. 提高生产效率农业生物技术改良了农作物的基因,使其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提高了产量和质量。
这不仅满足了人们对食品的需求,还提供了更多的农产品供应,平衡了市场供求关系。
2. 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转基因作物具备抗虫、抗草甘膦等特性,可以减少农民在农作物保护过程中对农药的依赖。
由于农药可能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农业生物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从而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的健康。
3.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生物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耐逆性,减少受灾风险,从而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此外,农业生物技术的应用还可以改良动物的品种,提高饲养效益,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农业科技的农业生物技术

农业科技的农业生物技术在21世纪,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环境问题的加剧,农业科技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农业生物技术作为农业科技的一个重要分支,已经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它不仅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提高了农业的可持续性和抗逆性。
本文将探讨农业生物技术的概念、主要应用及未来发展前景。
什么是农业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是指通过生物学方法,如基因工程、细胞培养技术、分子标记技术等,改良和提高农作物、畜禽及其生产过程的技术。
__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作物的产量、增加抗病性、提高营养价值、节省资源等。
__这项技术充分利用了生物科学的最新成果,能够直接改变生物的遗传特性,从根本上改善农作物的特性。
农业生物技术的主要应用1.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是农业生物技术最广为人知的应用之一。
__通过将特定基因引入植物中,可以使其获得新的特性,例如抗虫害、抗旱能力、提高营养价值等。
__例如,转基因Bt玉米通过引入抗虫基因,提高了对主要害虫的抵抗力,减少了农药的使用。
2.细胞培养技术细胞培养技术可以在实验室中培育植物细胞和组织,__使其生长出完整的植物。
__这项技术尤其适用于快速繁殖优良品种和生产无病毒的植物。
这对于农作物的品质提升和资源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3.分子标记技术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逐渐增多。
__这种技术通过识别与特定性状相关的DNA标记,来帮助育种者选择优秀的亲本,提高育种效率。
_例如,在小麦育种中,通过分子标记可以快速筛选出抗病性强的品种,进而加速育种进程。
4.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是农业生物技术的另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__这些产品利用微生物的活性来改善土壤质量和控制病虫害,具有环境友好、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的优点。
__如,利用某些根瘤菌,可以提高豆科植物的氮素固持能力,降低化肥的需求。
未来发展前景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资源匮乏及环境污染问题,农业生物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理论上,它能够创造出更加高产、抗逆、耐病的食品作物,以保证人类在未来的粮食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遗传物质
一、名词解释
1.染色质
2.染色体
3.遗传
4.变异
5.基因型
6.表现型
7.同源染色体
8.基因
9.可遗传变异
10.非遗传变异
二、填空
1. 子代能表现和亲代一样的特征特性,主要是由决定的。
2. 变异分为和两种类型,
称为可遗传变异,它是由于
改变引起的。
不遗传的变异是由引起的,这种变异仅在表现,并不遗传给后代。
1
3. 和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4. 是性状发育的基础,是遗传物质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是性状表现的内因,
是外因。
5. 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主要在的染色体上,除此之外,细胞质中的、也具有遗传功能。
6. 染色体是由、、
构成。
7. 各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是的,他们在体细胞中一般是,在性细胞中一般是,体细胞的染色体数是性细胞的,分别以和
表示。
8. 称为同源染色体,
称为非同源染色体。
9. 1953年,和提出了著名的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
10. DNA又称,由聚合而成。
每种
2
脱氧核苷酸由、、组成。
四种脱氧核苷酸的差异在于的不同,分别是、、、。
11. DNA分子由条多核苷酸链构成。
其上的碱基对遵循,即和。
分别由和组成。
三、选择题
1.子代能表现和亲代一样的特征特性,主要是由()决定的A.遗传物质 B.环境 C.自我繁殖 D.基因重组
2.下列()是可遗传的变异。
A.肥水条件对植株高矮 B.红色菊花变异成粉色菊花
C.肥水条件对植株长势 D.干早后植株变矮
3.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称为()
A.基因型 B.表现型 C.单位性状 D.相对性状
4.细胞内遗传物质聚集的主要场所是()
A.细胞膜 B.细胞质 C.细胞核 D.细胞壁
5.人类的染色体数目是()
3
A.42
B.46
C.24
D.30
6.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
A.核苷酸 B.核小体 C.核糖体 D.脱氧核苷酸7.DNA分子两条链的盘旋方式是()
A.同向平行 B.反向平行 C.同向交叉 D.反向交叉8.DNA的4种含氮碱基分别是()
A.A、C、G、U B.A、T、C、U
C.A、T、G、C D.G、C、T、U
9.DNA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鸟嘌呤与腺嘌呤配对,构成二个氢键
B.腺嘌呤与胸腺嘧啶配对,构成二个氢键
C.胞嘧啶与胸腺嘧啶配对,构成三个氢键
D.腺嘌呤与胞嘧啶配对,构成三个氢键
10.在某DNA分子中,含胞嘧啶27.1%,则该分子嘌呤碱占全部碱基的()。
A.54.2%
B.45.8%
C.27.1%
D.50%
11.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明了亲代与子代之间存在()现象。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说明了亲代与子代之间存在
4
()现象。
A遗传 B变异
12. 红色菊花变异成粉色菊花,并在后代中继续保持粉色性状属于(),肥水条件对植株高矮和长势的影响属于()。
A可遗传的变异 B 不可遗传的变异
13. ()是性状表现的内因,()是性状表现的外因。
A基因型 B 表现型 C 环境
14. 性细胞中的染色体是体细胞中的()倍
A 2
B 1/2
C 3
15. 人类成熟细胞染色体数目为()
A.n=21
B.2n=46
C.2n=30
D.n=24
16. DNA又称()
A染色体 B 基因 C脱氧核糖核酸 D 磷酸
17. 4种脱氧核苷酸的差异在于他们()的不同。
A磷酸 B含氮碱基 C 脱氧核糖
18. 腺嘌呤与胸腺嘧啶配对,形成()个氢键。
鸟嘌呤与胞嘧啶配对,形成()个氢键。
A 2 B3 C 4 D 6
5
19. DNA分子中碱基配对规律是()
A.腺嘌呤和胸腺嘧啶配对;鸟嘌呤和胞嘧啶配对
B.腺嘌呤和胞嘧啶配对:鸟嘌呤和胸腺嘧啶配对
C.腺嘌呤和鸟嘌呤配对;胸腺嘧啶和胞嘧啶配对
D.以上都不是
四、判断
()1.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明的是亲代与子代之间存在的遗传现象。
()2. 子代能表现和亲代一样的特征特性,主要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3. 生物体具有的各种性状都是由遗传物质控制的。
()4. 肥水条件对植株高矮和长势的影响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5.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6. 生物性状能够遗传,保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生物不断的出现变异,促进了生物的进化。
()7. 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外因,环境是内因。
()8. 基因型变了,可引起表型的改变,环境变了,可引起表型的改变。
6
()9. 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主要在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
()10. 各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是恒定的。
()11. 同源染色体是指来源相同的一对染色体。
()12. 1953年,阿委瑞等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研究,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13. DNA又称脱氧核糖核酸,由四种脱氧核苷酸组成。
()14. DNA分子中嘌呤和嘧啶的成分含量相同。
()15. 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
()16. 同源染色体指来源相同的染色体。
()17. 玉米的一个配子中有5对同源染色体。
()18. DNA分子是由两条螺旋状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
()19. DNA分子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
()20. 生物的变异都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
()21. 一个DNA分子上含有两条染色单体。
()22. 染色体在体细胞中成双存在,在性细胞中成单存在。
()23. 生物体细胞中有多少条染色单体,就有多少条染色体。
五、简答
1.基因型、表现型、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7
2. 简述DNA的双螺旋结构。
3.简述染色体数目特点。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