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千米有多长》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千米有多长1(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下册北师大版

1千米有多长1(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下册北师大版

1千米有多长1(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下册北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始终坚信“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

在教授数学二年级下册《1千米有多长》这一课时,我将以实践活动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7页。

我们将学习千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1千米的长度。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千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千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

2. 重点:培养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长度单位模型、地图、卷尺。

2. 学具:学生手册、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校园周围的环境,找一找有哪些东西的长度接近1千米。

2. 讲解概念:通过教具模型,讲解千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地图上表示1千米的长度。

4. 实际操作:每组选取一段接近1千米的路程,用卷尺测量并标注在地图上。

5. 成果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测量成果,并解释如何得出这一结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学校到家的距离是多少千米?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主要包括千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以及实际操作的步骤和结果。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绘制一张家庭到学校的地图,并标注出距离。

2. 请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场景可以用千米作为长度单位来描述?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将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千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并能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我将学生引入实际场景,让他们观察校园周围的环境,找一找有哪些东西的长度接近1千米。

一千米有多长教学反思 《1千米有多长》反思例文

一千米有多长教学反思 《1千米有多长》反思例文

一千米有多长教学反思《1千米有多长》反思例文
在教学《一千米有多长》这个主题时,我意识到孩子们对于长度的概念理解有限。

因此,我决定以具体的实物和活动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千米的长度。

在课前,我特意带来了一个千米长的测量带,我让学生们围成一个圈,然后让他们猜
测这条测量带有多长。

学生们猜测的答案各不相同,有的说是十米,有的说是一百米。

接着,我将这条测量带展开,让学生们看到它穿过整个教室。

这时,学生们惊讶地发现,他们之前的猜测都是错的。

我问他们是否知道这条测量带有多长,大部分学生都
摇了摇头。

于是我告诉他们,这就是一千米的长度。

接下来,我组织了一个活动,让学生们亲自参与测量长度。

我带着学生们到操场上,
先让他们观察到长直线标出的100米,然后再让他们用测量带测出1000米,了解千
米更长的概念。

学生们纷纷表示惊讶和好奇,他们迫不及待地一起行走起来,尽管他
们需要走上几百米才能达到千米的距离。

通过实际的操作,学生们对于千米的长度有
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这堂课的教学反思中,我认识到让学生从具体感官经验中获得知识的重要性。

通过
操场活动和展示实物,我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了千米的长度,使他们更容易理解这个抽
象概念。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让学生参与到实际操作中,让他们通过亲身
体验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我也会更多地运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教具和实例来引
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我相信学生将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以活动为抓手,培养小学数学量感——《1千米有多长》一课教学实践与思考

以活动为抓手,培养小学数学量感——《1千米有多长》一课教学实践与思考

以活动为抓手,培养小学数学量感——《1千米有多长》一课教学实践与思考摘要:量感的学习是模糊的,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样模糊的知识是最难学习的,所以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将问题具象化,以1千米有多长这一课为例,本课中要以活动为抓手,培养学生的量感。

由此扩展开来,将此经验可以运用到后面的量感学习中。

关键词:小学长度量感培养量感指的是学生对于长度、面积、体积等大小的认识,这些知识点都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必学的要点,低段学生只有培养好量感,才能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小学低段中对于长度的认识,是学生量感学习的起始点,这一课对于学生尤为重要,这一课的学习将会对后面的面积、体积的量感认识做铺垫。

一、以活动为切入点,构建长度知识体系通观北师大版教材,本课是长度单位学习的最后一课,是学生构建长度知识体系的最后一环,千米是一般用来测量路程长度的单位,非学生常用的长度单位,所以在进行1千米有多长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对于1千米的长度的学习是有难度的,所以在具体的学习中,需要借助活动,以活动为切入点,将前面有关长度的所有知识联系起来,借助1千米与米的数量关系,体会千米、百米、米之间的联系,进而联系到更小的长度单位:分米、厘米、毫米,从而构建起长度的知识体系:从毫米、厘米、分米、米、到千米,串联各部分间的联系。

(一)旧知联系新知,初步感知1千米有多长教师提问学生:在你的印象中你认为1千米有多长?学生的答案会是多样化的:生1:我觉得1千米大约得围着学校绕一圈吧。

生2:1千米有好长好长好长【设计意图:以提问入手,摸清学生对于1千米的了解,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于1千米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知道1千米很长,但是对于1千米具体有多长,没有清晰的了解,也不能用数学语言进行叙述】师:1千米,来,读一读,你联想到了什么?生1:1千米也是1000米生2:就是1千米就是1000个1米。

师:对,你们说的很好,1千米就是1000个1米,1米的长度你们都知道了,那现在你们谁能告诉大家1千米有多长生:1千米就是1000个1米的长度合起来那么长(二)活动体验,先感知100米的长度本次活动,学生会经历从胡猜乱想1千米有多长到借助100米10米有多长使得估得较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把未知联系到已知,从1百米的经验,逐步过渡到1千米的长度,并且能利用参照长度进行估测,做到估而有度。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认识千米》这一课的知识目标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单位换算和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而言并不困难,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着重于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强调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

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1千米的概念。

当然,光靠这些要使学生能很好的建立1千米的概念还是相当困难的。

学生的想象能力有限,所以在课间我先带着学生观察操场,带着他们走一走、试一试,让他们数一数走一圈(200米)要多少步,估计花了多少时间。

让他们对200米的长度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学生认识1千米作一个铺垫。

回到课堂汇报之后,让他们通过计算知道围着操场走5圈就是1千米。

这样,学生想象的1千米和实际的1千米形成了一定的对比,学生对1千米的感知也加深了。

在之后的练习中,也明显的感到学生对1千米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

可见,学生知识的形成是________于实际生活的,与自己的生活越接近学习起来就越轻松,也越感兴趣,让知识有根,知识的种子才能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2上《千米(公里)的认识》一课有感:今天这节课上得很开心,孩子们都不愿下课了。

首先我让孩子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同学们答得很快有(米、分米、厘米、毫米);然后我再让他们用手势表示这些长度,几乎全部同学都能有手势表示这些长度;再来一个抢答有关毫米、分米的换算练习,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

这时候进入新课,让孩子们认真仔细观察第七页的主题图,在图上了解了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1千米的长度对刚上三年级的孩子而言还是很陌生的,于是我就带着孩子们到操场体验一千米,课前我已经向体育老师了解了我们学校操场一圈大约有200米。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让学生知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通常用千米作单位,感知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然后通过看、算、走等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体会和理解千米,认识1千米=1000米,体验和感悟千米的实际长度。

本节课认识的“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较为陌生,它不像之前学习的那些长度单位一样,看得见摸得着。

1千米有多长,用言语无法表述,因此让学生体验是最好的办法。

课前,我带着学生来到操场,首先告诉学生从哪里到哪里是100米,走一走需要几步,看看需要几分钟,记下你走的情况。

然后要求学生沿着学校操场跑道走4圈(一圈300米),让学生记下走完后的感觉。

帮助学生较好的在课堂体验中建立起千米的概念。

同时,给学生一个学习的参照物,增强对1千米的感性认识。

告诉学生昨天我们沿着操场跑道走了四圈,跑道一圈是300米,算一算你一共跑了多少米?学生列式计算。

告诉学生就是1千米多一点。

然后让学生说说走完1千米的感受,初步体验到1千米的长度。

接着让学生思考“如果跑道一圈是200米、400米,那么分别要走多少圈才是1千米。

再让学生回忆昨天出走100米的情况,让学生思考几个100米是1千米,根据昨天走100米所用的步子数和时间来推算走1千米需要几步、花多长时间。

这一系列的活动意在让学生在课前走一走、量一量的基础上,再通过估一估、算一算、说一说等丰富的活动中更充分、更深刻地理解1千米的长度。

整节课,我注重结合生活实际,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让学生估计1千米的路程,使学生对1千米形成鲜明的认识。

学生学习兴趣也比较浓厚。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2《认识千米》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千米这一度量单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难点是将千米这一概念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形成正确的认知观。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1千米有多长》评课稿

《1千米有多长》评课稿

《1千米有多长》评课稿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

《课标》明确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的过程。

”这是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因此教师应该把教学植于生活, 将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现结合尚苏芳老师执教的《千米的认识》,针对教学中的部分片段谈谈自己的想法。

好的方面:1、紧密联系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归于生活。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因此这一堂课着重体现新课程的这一理念:复习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从学生的日常生活认识中导出千米这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引导学生,并结合实际指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

在学习千米时,也是通过学校的运动场一圈的长度等生活材料来建立千米的概念的。

之后,让学生估计一下,从你家到学校,大概有多少距离?说一说生活中其它大约相隔1000米的地方等。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学生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后,让学生了解千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

如课件屏幕显示:汽车里程表、公路边的标志牌,这样让学生再次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最后的综合题则是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深刻体验生活。

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全面体现。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学过程中,至始至终体现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本理念。

课前让学生走走,数数,感受1千米的长度。

认识千米这一单位时,由学生从学校操场一圈的长度推导出1000米大概有多长。

在提示进率时,由他们自己组成学习小组分析讨论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及相互之间如何转化。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千米的认识》是在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的。

千米虽然在生活中学生们都见过,容易接受。

但是,千米不能用教具表示长度,所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是本课的难点。

本课我带领全班同学经历实际测量操场一圈的过程,让他们感知、了解操场十圈、2300步、走20分钟是1千米。

围绕教材训练重点,引导学生在经历中感知。

同时,注重了单位换算,算理的理解,使学生在反复说算理的`过程中进行巩固。

锻炼学生回答问题的逻辑能力。

在课堂上,我首先让同学们回顾了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进率关系,并让学生比划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

然后提出新问题,引入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接着,让学生感知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与现实生活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然后,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在这里我让学生通过想象和实践两种方法,建立1千米的观念。

分别是估计:“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和实际测量操场一圈。

从想象到实践,使学生逐步解决了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最后,让学生通过绕操场走5圈是1千米这个例子,自己发现米与千米之间的关系。

真正将“变教为学”这个教学理念落实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

紧接着,通过练习,巩固换算算理。

教学总结:1、学生方面,参与面不是很广泛,个别生注意力不集中。

老师应多关注,并帮助养成好习惯!2、教师教学方面(1)研读教材、教参不细致,例如:10__100=1000米,不能与1000米=1千米连写。

(2)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如果不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可留做思考题。

老师应灵活应变课堂上的各种问题,明确教学目标。

(3)在总结概念性的知识时,让学生了解一下书中是怎么说的,加深印象。

并画下来,提醒学生注意,作为以后做题的参考。

(4)不要重复学生的话,不仅浪费时间,还会养成学生不注意听讲的习惯。

希望自己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快速成长!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2“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1千米有多长》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1千米有多长》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1千米有多长》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一、说教材《1千米有多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千米。

通过对这一内容的讲授,可以使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通过对实际长度的感受,增强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估测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知道1千米有多长,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2. 能力目标:通过具体活动,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3. 情感目标: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知道1千米有多长,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四、说教法和学法本节课我采用了直观操作法、讲解演示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

对于学法我着重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比较、估测等方法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五、说教学过程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1. 复习导入。

首先我让学生回忆一下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然后我让学生用手势比划一下这些单位所表示的长度,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

2.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我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老师要你们把100米、1000米、10000米比划在教室里,应该比划多长呢?通过这个问题来帮助学生进一步感知长度单位。

然后我告诉学生1000米就是1千米,那么1千米有多长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内容。

这样引入新课。

3. 探究新知。

首先我让学生回忆一下刚才比划的100米大约有多长?那么1千米大约有多长呢?然后我让学生小组合作,用卷尺量一量教室的长度和宽度,算一算多少个这样的教室大约是1千米?最后我让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这样通过具体操作和交流使学生对1千米有初步的感知。

然后我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千米?这样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封面)
《1千米有多长》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基础上学习的,但千米这个长度单位太大了,学生很难形成对一千米有多长的感性认识。

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借助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针对这一重点,在设计本课时,我想通过实践活动完成本课教学活动。

于是在课前做设计课时,我计划让学生在操场上走一走一百米大约有多少步,步行一百米大约需多长时间,体验一百米大约有多长,从而让学生推理一千米大约有多少步,步行大约用多长时间,实际生活中从哪到哪大约有一千米。

再实际走一走,感受实际长度。

我感觉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生活中体验,才能更好地感知我们的数学,运用好我们的数学。

因此,我在本课中分成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复习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并用手势比划,接着提问如果要表示从你家到学校的距离需要选用什么单位呢?那么如果从学校这里到青泥洼桥需要选用什么单位呢?学生思考着好像选用这些长度单位都不行,于是引入新课。

第二阶段:在室内进行,让学生代表实际走一走10米的距离,其他同学记录时间,学生代表说一说走完后的感受。

为突破重点做好铺垫布置室外实践的主题与任务。

第三阶段:室外体验。

体验〈1千米有多长〉。

先组内交流,想象出一千米有多长,再实际走完一千米要用多少时间,同时说出自己的
感受,大部分同学的感受不错:“因为我们学校操场跑道只有200米,1千米要跑5圈,要我们走5圈。

有意思的是,我们一边走老师让我们一边数数,数一个数大约用一秒。

”孩子刚开始还兴致浓厚,后来就没有耐心了。

而且走完一圈还轻松,两圈后有点累,三圈就喘不过气了,走完5圈已筋疲力尽了。

这时候他们不由自主的感叹:一千米真长啊!
这里学生通过体验,在原有知识概念的基础之上充分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实践经验,使学生形成对一千米有多长的感性认识,同时对生活中米与千米的运用才会灵活。

第四阶段:单位互换。

千米这个长度单位是学生生活中常常要用到的,但他们往往停留在有关单位的互化上,不能够理解千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千米的度量意义,注重了所提供的材料都是真实的。

这样学生走出教室,感受到千米的意义。

这些活生生的材料,必能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通过这节课让我感受到有些数学知识必须让学生感受、体验不能嫌麻烦,学生没有理解的知识强加给学生,学生在做题就不能灵活运用好知识。

为什么有的学生小小年纪就厌学,是我们的课堂没有感染学生,让学生参与进来。

从这里,我也得到启发,运用新教材教学,要注意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让学生感受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才能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