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
2019年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doc

2019年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XX》由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联合全球领先的市场调查及品牌咨询机构华通明略和lightspeed gmi于18日在北京发布,发布显示:中国形象国际认可稳步提升,海外民众看好中国未来发展。
迄今为止,这已经是中国国家形象调查平台开展的第三次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
本次调查在延续往年调查的基础上,增加了对领导人和大型活动的评价等,涵盖了中国整体形象、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和科技的国际形象与传播,更加详实、立体地呈现出国际社会对XX年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
XX年调查的主要发现如下:1. 中国形象的国际认可度稳步提升,海外民众看好中国未来发展形势。
相比XX年,中国整体形象得分高出0.8分(总分为10分)。
经济发展迅速但贫富差距较大是海外受访者对中国的主要印象。
同时,国内治理被认为是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2. 领导人形象成为新亮点,中国xxxx拥有较高的国际认知度,其治国理政能力受到广泛认可。
在对受访9国领导人的认知调查中,xx的认知度排在第四位;在处理国内和国际事务能力方面,xx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排在第二位,仅次于XX年新当选的印度总理莫迪。
3. 中国发展理念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可。
对于中国提出的一系列发展理念和国际倡议,海外受访者有较高的认知度和认可度。
其中,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和依法治国是海外受访者最为熟知的内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被海外受访者接受的比例最高。
4. 国际社会认可中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中国企业走出去对当地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海外民众最熟悉的十大中国品牌依次为:联想、华为、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海尔、阿里巴巴、中兴、海信、tcl、中国银行和中国移动。
对中国产品的整体评价相较XX年有所提升,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依然是阻碍海外消费者购买中国品牌的主要因素。
此外,售后服务也是中国产品亟待改善的方向。
2023中国形象报告

2023中国形象报告1. 引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形象和声誉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形象报告是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进行概述和评估的综合性报告。
本文将对2023年中国形象进行分析和总结,以便更好地了解当前中国的国际形象。
2. 政治形象2023年,中国的政治形象得到了不断提升。
中国继续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全球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并推动一系列国际倡议,如“一带一路”倡议。
这些举措有助于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声誉和形象。
3. 经济形象中国的经济形象在2023年也取得了飞跃。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稳定了国内市场,并在全球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经济的繁荣和稳定给外界传递了一个强大的信号,即中国是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国家。
中国积极推动全球经济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为全球经济的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
4. 文化形象中国的文化形象一直深受世界各地的关注和赞赏。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使得中国在国际上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
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和文学一直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并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另外,中国的电影、音乐和体育等领域也为世界所瞩目。
5. 社会形象中国的社会形象在2023年进一步展现了国家的魅力。
中国不断改善民生,实现了大规模的扶贫工作,并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福利。
中国人民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这也为中国的国际形象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6. 科技形象中国的科技形象在2023年呈现出新的亮点。
中国在人工智能、互联网科技、无人驾驶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并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之一。
中国的科技实力不断增强,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中国的科技成就和创新能力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认可,并进一步树立了中国的科技形象。
7. 环境形象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进展,为国际社会树立了良好的环境形象。
“一带一路”塑造国家形象

“一带一路”塑造国家形象“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提出的一个重大国际合作倡议,旨在推动沿线国家之间的经济与文化交流,加强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自提出以来,“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支持,同时也为中国塑造了新的国家形象。
本文将探讨“一带一路”倡议如何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并对中国的国家形象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中国的国际形象转型。
中国作为提出倡议的国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将其传统的国际形象中的“大国”、“民族复兴”与“和谐世界”的理念结合起来,强调了中国推动国际合作与共赢的愿景。
倡议包括互利共赢、共同繁荣在内的多元理念,使得中国的国际形象更加开放、包容,有利于改善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
“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了中国的软实力建设。
借助“一带一路”倡议,中国通过文化、教育、技术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提升了国家的软实力。
中国的传统文化、语言、教育体系等方面得以更好地向沿线国家传播,同时也帮助中国在这些领域更加深入地了解沿线国家,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
2019年发布的《全球软实力指数报告》显示,中国的软实力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不断提升,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中国的软实力提升也间接地塑造了中国的国家形象,使其在国际社会中拥有更大的影响力。
“一带一路”倡议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国际合作平台,使得中国能够更好地参与国际事务,扩大了自身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中的影响力。
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还提高了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更好地塑造了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出自己的方案,为世界提供了更多构建国际秩序的选择,树立了中国作为全球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一带一路”倡议巩固了中国的国际合作伙伴形象。
在倡议的推动下,中国积极与沿线国家开展了各领域的合作,一批合作伙伴关系得以加强,中国在国际上展现出更加务实、真诚的形象。
多元传播主体共进下的中医国际传播现状与思考

理论平台INTERNA TIONAL COMMUNICA TIONS作,促进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和应用”。
外交是国家利益的投射,前外交部长李肇星曾高度重视中医在国家形象构建中的作用。
④中医外交从理念到实践得以进一步提炼和升华,成为继乒乓外交、熊猫外交、奥运外交、高铁外交之后中国又一个外交王牌。
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各类双边和多边外交场合多次推介中医。
例如,在2013年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上提出,“中方愿意同各成员国合作建设中医医疗机构,充分利用传统医学资源为成员国人民健康服务”。
⑤在2017年召开的金砖国家卫生部长会议暨传统医药高级别会议上,中国与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等国共同发布了《金砖国家加强传统医药合作联合宣言》,这将为全球人类健康和卫生治理做出更大贡献。
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确定了先内后外、以外促内、先文后理、先非(即非药物疗法)后药、先易后难、先点后面、先民后“官”、以民促“官”的“六先六后”传播策略。
同时,积极推动各类中医药中心和基地建设,涵盖中医药健康服务业、中医药产品国际市场标准化体系构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等几大板块,搭建起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体系,提高了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国家领导人的外事行为具有重要的符号意义。
2010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出席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时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⑥2017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时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共同出席了中国向世界卫生李思乐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级博士生,湖北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多元传播主体共进下的中医国际传播: 现状与思考中医融医、史、文、哲于一体,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积淀,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代表。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铁企业海外形象构建路径及思考

鱼观察思考关键词:高铁企业;“一带一路”;文化;融合;建构;品牌传播;企业形象中国高铁是中国制造的一张亮丽名片,在国家“走 出去”、“一带一路”倡议中领先领跑,已成为连接世界 的纽带。
面对变幻的国际形势以及各地文化差异带来的沟通障碍,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 中车”)始终坚持增进文化交流、满足客户需求、依法合 规经营等跨文化融合路径,有效促进企业与海外业主、乘客和当地社区之间的理解与信任'助力中国高铁在 国际化经营中行稳致远,塑造受人尊敬的国际化品牌 形象,同时获得了诸多跨文化融合的经验和启示。
这对于中国高端制造业的海外形象建构工作具有一定的 积极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高铁企业海外形象发展现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为构建全方位开放新 格局3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中车视察指出,中国高铁是中国制造的一张“亮丽名片”,要继续领先领跑,带领中国装备制造业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局面。
李克 强总理在中国中车考察时说「中国装备走出去,你们的车辆可以说是代表作”。
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 中国中车自觉担当起“领头羊”的使命,抱团出海“走 出去”,带动相关产业组成联合舰队,助力我国经济发 展和转型升级,进一步展现国家科技实力,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整体形象,有力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的发展格局o1. 中国高铁成为国外民众认知度最高的中国科技成就截至目前,中国中车已累计为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提供轨道交通装备和服务,在全球26个国家设立 了 83家境外子公司,其中,有58家诞生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实现了出□产品从中低端到高端的升级, 出口市场从亚非拉到欧美澳的飞跃,出□形式从单一 的产品出口到国际化经营的转换,出口理念从产品“走出去”到企业“走进去”、品牌陡上去”的转变。
近期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9》显示,随着“一 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这一倡议成为海外认知度最髙的中国理念和主张。
做好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调研与塑造

做好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调研与塑造作者:王丹来源:《对外传播》2020年第11期2020年9月15日,由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9》发布会在京举行。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高岸明出席发布会并致辞,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研究员发布了调查报告。
发布会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专家学者和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负责人分别从全球民意调查、跨文化传播、国际传播研究与实践等角度对《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9》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解读,共同为后疫情时代的国家形象建设工作建言献策。
一、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建设面临新机遇新挑战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与世界的互动越来越频繁且深刻。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国际舆论格局的不平衡,中国国家形象传播面临新机遇新挑战。
着眼后疫情时代,如何做好国家形象的精准定位、塑造和传播,是摆在中国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高岸明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暴发,暴露出世界各国公共卫生体系的不足,以及全球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存在的短板,也给各国的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提出了新的课题。
做好后疫情时代的国家形象调查与研究工作,要进一步精准定位新时代的中国国家形象,鼓励国内专业机构开展自主民意调查,将民意调查纳入中外智库合作的新领域。
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教授认为,这一次疫情前所未有地把中国推向世界,是一次全面了解中国人的机会,也让外部世界重新审视中华文化,提供了展示我国形象的契机。
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不仅成为国人共识,也得到了国际社会关注。
于运全认为,疫情映射出国际传播新态势,新时代的中国国家形象处于一个重要的上升和变化阶段,中国与世界的认知不断变化,处于重要的互动磨合期。
二、中国未来应优先塑造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形象虽然国际舆论场存在杂音,但中国通过强力的举措、英勇的实践与积极的探索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与认同。
想象中国:国外年轻人对中国的认知调查

想象中国:国外年轻人对中国的认知调查作者:左灿来源:《对外传播》2019年第05期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我国大力加强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加入各类国际组织,主动推进各项国际合作,以提升国际形象和影响力。
“一带一路”、孔子学院等系统性的实践也不断试图传播中国文化,提升中国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从更为宏观的视角构想未来的世界发展,展现大国风范。
在这些持续的对外传播活动中,国外受众如何理解和想象中国成为日益受到关注的问题。
深度访谈,细说中国认识目前已有的研究多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中华文化在国外民众中的影响力,或是国外受众对具体的中国文化符号的认知度和喜爱度。
如有研究指出,各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符号的喜爱度在近五年得到了大幅提升,尤其是熊猫、茶、中餐、长城等文化符号的知名度和受喜爱度都日益提高。
也有研究指出,中国整体形象好感度稳中有升,经济影响力和“一带一路”的倡议普遍受到好评。
还有研究聚焦国外民众对中国文化的接触渠道和意愿,指出影视文化和网络在对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多种传播渠道并举的重要性。
这些研究多集中探讨对外传播的既有内容和渠道,侧重调查国外民众对中国文化符号和政策信息的认知层面。
通过此类研究,可以从宏观上了解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成效,明晰已有对外传播的优势和问题。
但是,受制于问卷的框架,这些研究往往难以更细致地观察和描述国外受众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因而难以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对外传播建议。
随着对外文化传播的深入,我们的传播诉求和传播内容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那么,我们对国外民众的了解,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他们对中国的认知度和喜爱度,需要的是更深入的对话和交流。
笔者认为,采用深度访谈的方式,可以更细致地了解国外受众对中国的想象和认识,在数据呈现的“是什么”背后,更多地去了解“为什么”,从他们的讲述中,理解中国在他们心中的形象,从而提供更好的讲述中国故事的框架。
为此,在英国留学期间,笔者于2017年5月到7月对身边的同学进行了一系列访谈,了解来自各个国家的年轻人对中国的认识和评价,以期为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提供一些反思和建议。
翻译传播学视域下的黄河文化译介研究——以“翻译河南”工程之《黄河文化》为例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12月 第22卷第6期JOURNALOFZHENGZHOUUNIVERSITYOFLIGHTINDUSTRY(SOCIALSCIENCEEDITION) Vol.22No.6Dec.2021 [收稿日期]2021-09-06[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9BFX019);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重大课题(2020ZAC3);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项目(HNYJS2021AL010);郑州大学研究生教改与质量提升工程及优质课程建设项目(YJSJY201972)[作者简介]李晓静(1973—),女,河南省商丘市人,郑州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应用翻译、英汉文化对比与跨文化交际;徐慧敏(1998—),女,河南省开封市人,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应用翻译。
引用格式:李晓静,徐慧敏,张莹,等.翻译传播学视域下的黄河文化译介研究:以“翻译河南”工程之《黄河文化》为例[J].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6):70-77.中图分类号:G206;G125 文献标识码:ADOI:10.12186/2021.06.009文章编号:2096-9864(2021)06-0070-08翻译传播学视域下的黄河文化译介研究———以“翻译河南”工程之《黄河文化》为例StudyontranslationandintroductionoftheYellowRiverculturefromtheperspectiveofcommunicationtheoryoftranslation—TakeTheYellowRiverCulturein“TranslatingHenan”projectasanexample关键词:黄河文化;翻译传播学;译介;传播效果李晓静,徐慧敏,张莹,张小雪LIXiaojing,XUHuimin,ZHANGYing,ZHANGXiaoxue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要: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其对外传播有助于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XX》由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联合全球领先的市场调查及品牌咨询机构华通明略和
lightspeed gmi于18日在北京发布,发布显示:中国形象国际认可稳步提升,海外民众看好中国未来发展。
迄今为止,这已经是中国国家形象调查平台开展的第三次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
本次调查在延续往年调查的基础上,增加了对领导人和大型活动的评价等,涵盖了中国整体形象、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和科技的国际形象与传播,更加详实、立体地呈现出国际社会对XX年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
XX
年调查的主要发现如下:
1.中国形象的国际认可度稳步提升,海外民众看好中国未来发展形势。
相比XX年,中国整体形象得分高出0.8分(总分为10分)。
经济发展迅速但贫富差距较大是海外受访者对中国的主要印象。
同时,国内治理被认为是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2.领导人形象成为新亮点,中国xxxx拥有较高的国际认知度,其治国理政能力受到广泛认可。
在对受访9国领导人的认知调查中,xx的认知度排在第四位;在处理国内和国际事务能力方面,xx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排在第二位,仅次于XX年新当选的印度总理莫迪。
3.中国发展理念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可。
对于中国提出的一系列发展理念和国际倡议,海外受访者有较高的认知度和认可度。
其中,“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和“依法治国”是海外受访者最为熟知的
内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被海外受访者接受的比例最高。
4.国际社会认可中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中国企业“走出去”对当地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海外民众最熟悉的十大中国品牌依次为:联想、华为、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海尔、阿里巴巴、中兴、海信、tcl、中国银行和中国移动。
对中国产品的整体评价相较XX年有所提升,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依然是阻碍
海外消费者购买中国品牌的主要因素。
此外,售后服务也是中国产品亟待改善的方向。
5.各国普遍看重与中国的外交关系且期待更好发展。
平均65%的海外受访者很看重与中国的外交关系并对此抱以更好的期待,这一数字比XX年有所提升。
“亚洲新安全观”议题受到关注,多数海外受访者认为中国应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
同时,“中国军事威胁论”在西方国家仍有一定市场。
6.主办大型国际活动有助于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
海外受访者对XX年中国成功举办上海亚信峰会和apec北京峰会给予了积极评价,并表示进一步增进了对中国的了解。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王刚毅在致辞中指出,国家形象是一国软实力的重要指标。
中国国家形象调查为科学评估国际传播效果提供了重要参考,具有较高的实践和学术价值,这是打造新型国际传播智库的重要内容,也是取得国际传播话语权的重要载体。
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于运全对此次调查的主要发现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华通明略客户群总监董光华和lightspeed gmi项目经理李行分别就中国企业品牌
形象和调查方法进行说明。
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察哈尔学会秘书长柯银斌也出席会议并对本次调查进行点评。
据悉,由国家级专业智库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和全球著名调查咨询公司华通明略共同打造的中国国家形象调查平台,自XX年起连续开展针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调查研究及成果发布,是国内首个定期发布大型中国国家形象调研报告的自主调研平台,目前已逐渐形成中国国家形象自主调研品牌,有助于为我国国家形象传播提供更富有针对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的建议。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