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之围的战斗经过介绍

合集下载

两次涟水保卫战

两次涟水保卫战
10月19日,张灵甫率整编第74师全部和整编第28师第192旅,共3万余兵力,分3路向涟水城扑来。
涟水城西南距淮阴35公里,南距淮安30余公里,是苏北地区的重要门户,也是联系山东解放区与苏中地区的枢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整编第74师,是国民党军队的“五大主力”之一,全部美械装备,训练有素,系蒋军头等主力部队,号称蒋介石的“御林军”、“王牌军”。战争爆发以来,它攻淮南,夺两淮,连战连胜,骄横跋扈,气焰嚣张。
23日凌晨,敌人在强大炮火及空军掩护下,再度向涟水城发起猛烈攻击,我15团3营在两面受敌的情况下,浴血奋战,伤亡很大,阵地被敌突破,被迫退守第二道大堤,河边的第一道堤埂全部被敌人控制。大批敌军渡过废黄河,扑向第二道大堤。
然而,敌人很快遇上了一道钢铁屏障。原来,涟水城西有一座巍峨古老的七层宝塔,高可俯瞰全城。我军预先布置在宝塔顶上的重机枪,在这危急的时刻开火了,有力地阻止着敌人前进的脚步。敌人受不住古塔给予他们的威胁,就发疯地炮击古塔,足足用了四小时,打了八百发炮弹,古塔的前后左右都中了炮弹,但古塔依旧巍然耸立,机枪仍在怒吼。敌我双方暂时在涟水城的西南角形成了相持局面。
16旅的增援,仍然没能阻止张灵甫的攻势。战至黄昏,大关侧背大堤被突破,战况更加严峻,罗维道旅长亲自率领47团和48团,沿大堤向西全力反击,经过半夜的激战,终于将敌人击退,暂时巩固了大堤阵地。
局势已经很明显,以我军现有的两个旅,是无法阻止敌人的攻势的。因此,15日夜间,谭震林又继续调18旅回援涟水城。然而由于缺少船只,整整花了9个小时,才将18旅全部渡完。
狡诈的张灵甫吸取了上一次的失败教训,隐蔽主攻方向,采取了声东击西之策,他以74师的57旅和28师的192旅从淮安出发,虚张声势,向王家口、谢家荡、钦工方向发起正面进攻;却将其主力51旅、58旅和第7军1个师在王营、悦来集一带集结待机,伺机而动。

【史学纵横】垓下之围

【史学纵横】垓下之围

垓下之围
楚汉战争的最后决战。

公元前202年,刘邦与韩信、彭越等合兵,将项羽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南),设计令汉军士卒在夜晚高唱楚歌。

项羽军士约10万,但已无斗志。

入夜,项羽闻四面楚歌之声,大惊,以为汉军已尽占楚地,深感大势已去。

慷慨悲歌后,项羽跨马趁夜突围,仅800原江东子弟兵跟随。

汉将灌婴率5 000精骑紧追。

项羽渡过淮河,仅剩下100多骑兵。

逃到阴陵,向老农问路,被骗走到沼泽地,被汉军追上。

项羽继续前逃,至东城时只剩28骑相随。

项羽将28骑分为四队拼杀,向四面突围。

最后,项羽逃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边,准备渡江。

乌江亭长催他上船,并告之汉军无船可追,项羽因当年率江东8000子弟西击秦军,至今无一人生还,竟不肯渡江。

他与汉军展开最后搏斗。

最后,他身负重伤,自刎江边。

宋将血战盱眙城民间传说

宋将血战盱眙城民间传说

宋将血战盱眙城民间传说宋将血战盱眙城民间传说元嘉年间,宋主刘义隆贸然北伐,却打不过北魏,引来北魏铁骑席卷江淮,一直打到长江边的瓜步山(今南京市六合区东南)。

魏主拓跋焘在瓜步山大宴群臣,宣布凯旋。

拓跋焘率兵北还,南朝无人阻击。

拓跋焘行至盱眙(今属江苏淮安)时,酒瘾突然上来,便派使者入城向宋军索要美酒。

被打败逃入盱眙城的宋将臧质见魏使求酒,先是一愣,继而诡秘一笑,满口答应,从仓库取出几坛美酒交给使者带回。

拓跋焘一见美酒,酒虫子就爬上嗓子眼,急不可耐地开坛取酒,准备痛饮。

哪知封口一开,一股尿臊味直冲鼻孔,他皱眉一看,这哪里是酒,分明是尿。

拓跋焘性情火暴,哪能受人如此戏弄,当即下令围城。

盱眙虽说是巴掌大的小城,太守却是个很有战略眼光的官员。

他战前就开始招募士卒,修缮好城池,储藏了大量粮食与箭石。

当魏军杀过来时,宋军已退入城内,做好长期固守的准备。

拓跋焘先给臧质写了一封信说:我攻城的士卒并不是我们鲜卑人,你杀了他们,算是帮了我的忙,你自己看着办吧。

臧质也不示弱,用极其阴损刻毒的语言回了一封信。

拓跋焘看完信,气得咬牙切齿,命令士兵推出一张上面布满铁钉的大铁床,指着它对将士说:“务必生擒臧质,叫他躺在铁床上。

”将士热烈响应拓跋焘号召,“活捉臧质”的呼喊声响彻云霄。

臧质为了报复拓跋焘,也在城头竖起一面白幡,上面写:斩佛狸(拓跋焘小名)首级者封万户侯。

宋军也在城上呐喊助威。

两军骂阵之后,一场极其惨烈的攻守大战开始了。

魏军连夜修筑一道土围,切断所有水陆交通,将盱眙城围得水泄不通,然后命令士卒推出钩车,想钩住城楼。

城上宋军也有应对办法,从城头扔下大铁链拴住钩车,使它不得运转。

相持到夜间,宋军组织的'敢死队乘着夜色偷袭魏军,一把火将钩车烧毁。

次日天亮,魏军改用冲车攻城,怎耐盱眙城墙坚固,任凭冲车如何撞击都纹丝不动。

由于魏军两次攻城失败,不得已开始使用人海战术。

拓跋焘亲自挥剑督战,魏军抬着云梯如潮水般涌向城墙。

城墙上宋兵早有准备,箭矢和石块如暴雨倾泻而下,魏军死伤无数。

敌后战场的抗战

敌后战场的抗战

新四军抗战洪码头包围战(1940年2月9日)1940年春节前夕,涟水城的数百名日伪军,进入淮河大队活动区的涟西,经陈师庵到梁岔一带,沿途杀人放火,抢劫财物。

2月9日上午,淮河大队在古(寨)城(涟城)公路与漳河交汇处的洪码头布下口袋阵,出敌不意,痛击回归之敌,激战数小时,共毙日伪军100余人。

第八团第四营营长王道明以下指战员15人牺牲。

这次战斗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

六塘河战斗(1940年8月15日-16日)8月,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五纵队进军苏北。

8月15日--16日,所属敌1支队强渡运河,进入苏北淮海区,对盘踞在六塘河南北两侧之顽军第7旅和徐海行署特务团及淮海地方反动武装发起全面进攻,予敌以重大杀伤,迅速打开局面,并帮助建立泗阳、淮阴、宿迁、东海等7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

开辟淮宝区的战斗(1940年8月中旬--8月下旬)1940年8月中旬,黄克诚司令员兼政委率八路军第五纵队687团渡过洪泽湖至盱眙县,于盱眙黄圩歼顽军一部。

随后,黄克诚到盱眙县莲塘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向中原局书记刘少奇汇报请示工作。

中原局命令八路军第5纵队1支队开辟淮宝地区。

经半个多月的战斗,几支部队协同作战,共歼韩德勤顽军2个团,平息了反动组织小刀会的骚乱,建立了淮宝政权。

淮宝地区的开辟,巩固了皖北根据地,造成了新四军开辟苏北地区的有利态势。

高沟、杨口战斗(1940年9月8日-17日)9月8日--9月17日止,新浦、大伊山之敌的日军700余人,两次侵犯涟水高沟、杨口。

八路军第5纵队第1支队经过激烈战斗,击溃来犯之敌,迫使日军退出新安镇南和涟水城。

在战斗中,日军100余人伤亡,日军松本司令被击毙。

1941年3月13日国民党徐继泰部集中三个团兵力,由淮安苏嘴北渡旧黄河,企图控制淮海区。

其先头部队进抵佃湖北四大门一线,新四军3师8旅22团迅速将其包围,歼敌大部,俘400余人,打破了国民党顽固军进淮海的企图,保卫了苏北根据地。

三岔伏击战(1941年4月12日)1941年3月下旬,新四军14团获悉日军强征民船,准备从淮阴向宿迁运送粮棉。

在对外战争中,中国历史上三大胜仗和三大败仗

在对外战争中,中国历史上三大胜仗和三大败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在对外战争中,中国历史上三大胜仗和三大败仗
导语: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有名的战役都是对内的王朝更替战争,以促进历史发展的。

但是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也有不少的对外战争,而这些战事中,到底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有名的战役都是对内的王朝更替战争,以促进历史发展的。

但是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也有不少的对外战争,而这些战事中,到底有哪三大胜仗和哪三大败仗呢?
其实这所谓的三大,并不是纵观历史全程跳出来的唯三,后人难以在春秋笔法的史册中进行的全面的对比。

所以这些三大战役,都是按时代挑出来的,我们就从西汉开始说起。

【西汉】
三大败仗:
1、高祖时白登山之围,三十万大军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达七天七夜,靠美人计侥幸逃生,几乎全军覆没,从此汉朝不得不以屈辱的和亲来讨好匈奴,换取了七十年的和平。

2、吕后时征讨南越赵佗之战,两万汉军在东南山地中几乎全军覆没,吕后本人也气病,不久后去世。

从此南越得以割据东南地区达三十年。

3、汉武帝时征讨匈奴的燕然山战役,汉军原本节节胜利,谁知汉武帝在后方办了前线统帅李广利的罪,导致李广利反叛,最终失利,此战后汉武帝停止了北追匈奴的步伐,停止了对外用兵,匈奴得以在漠西地带又苟延残喘了几十年。

三大胜仗:
1、汉武帝时的漠北大会战,卫青霍去病率十万铁骑与匈奴会战,消灭匈奴骑兵十万多人,几乎是匈奴人口的三分之一。

此战后匈奴由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古代战争故事-吴越之战的故事

中国古代战争故事-吴越之战的故事

中国古代战争故事-吴越之战的故事吴越两国相互征伐多年直至笠泽之战后,吴、越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越已占有绝对优势。

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越再度攻吴。

吴军无力迎战,据都城防守。

越于吴都西南郊筑城,谋长期围困。

吴数次遣使请和,均遭越拒绝。

三年,城破,吴王夫差自杀,吴国灭亡而越国通过此次吞并吴国国力大增盛极一时,而越王勾践也成为了春秋最后一位霸主。

下面小编给大家讲一讲中国古代战争故事-吴越之战的故事。

卧薪尝胆终复国吴越之战,是春秋末期位居长江下游的两个诸侯国吴和越之间进行的最后一次争霸战争。

自公元前510年开始,持续至公元前475年,历时共35年,中经吴伐越的槜李之战、越伐吴的夫椒之战、笠泽之战和姑苏围困战,最终以吴的灭亡和越的胜利而告结束。

公元前514年,阖闾登上吴国王位,即任用逃亡到吴国的原楚国贵族伍员(伍子胥)和齐国的孙武,改革内政,“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扩充军队,加强战备,并制定了“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的战略方针。

其时,定都会稽(今浙江绍兴)。

据有今浙江北部地区的越国,领土狭小,人口稀少,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

楚为联越制吴,积极扶植越王允常,从而使越力量迅速壮大。

公元前510年,吴国进攻越国,两国争战就此展开,双方你来我往,开始了长期的拉锯战。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因为攻楚时相邻的越国常来袭击骚扰,心中恼怒,便下令伐越。

越王勾践迎击,双方在欈李(今浙江嘉兴西南)爆发了一场着名决战。

勾践先以敢死之士冲击吴军,又以“罪人之行”在阵前“自刭”激励士气,乘势大破吴军。

越将灵姑浮以戈击吴王阖庐,伤其大脚趾。

阖庐退师,死于离檇李七里之遥的陉地。

他的儿子夫差继立为王,重用大臣伯嚭。

夫差为报父仇,大力整饬军旅,积极备战。

孙武和伍子胥整顿军备,以辅佐夫差完成报仇雪耻大业。

夫差派人朝夕立于庭门,每逢夫差出入,就向他发问:“夫差!你忘记越王的杀父之仇了么?”夫差即大声回答:“哼,我怎么敢忘记!”勾践见夫差励精图治,积极练兵备战以复仇,非常焦急,想先发制人,随于公元前494年春天调集军队从水上向吴国发起进攻。

靖难之役:朱棣是如何打进南京的

靖难之役:朱棣是如何打进南京的

靖难之役:朱棣是如何打进南京的靖难之役后期,战争的局势对建文朝廷越来越不利,没少丧师失地,而朱棣的燕军则势如破竹。

建文四年五月,朱棣已经开始进军泗州(今江苏盱眙),建文朝廷赶紧命令大将盛庸整兵南下,屯军盱眙城边上的淮河南岸,当时总共汇集骑兵与步兵数万人,另外还有战船数千只,“恭候”燕军的到来。

朱棣赶到淮河北岸看到这等架势,马上意识到,硬攻肯定不行,他眼珠子一转,来了鬼主意。

朱棣找来一些小船,叫人编了一些竹筏子,扬旗鼓噪,装作要强渡淮河的样子,暗中派手下的丘福和朱能率领一些轻骑西行20里,在盛庸军队见不到的地方秘密渡过淮河,然后偷偷绕到盛庸军队的背后,突然发起袭击。

盛庸将士正在全神贯注看着淮河北岸的燕军,不想这边“飞”来一支燕军,顿时大乱,纷纷丢盔弃甲,四处逃窜。

大将军盛庸居然被吓得一时马背都上不去,幸好他的部下“掖之登舟,单舸脱去”,逃得一命,但他的所有战船全部“奉送”给了朱棣,朱棣就用盛庸的这几千只战船将数万燕军一一运抵了淮河南岸。

当天下午燕军攻下了盱眙。

攻下盱眙后,朱棣召集诸将,讨论进军南京的路线。

有人提出了打凤阳走,有人说经淮安上南京更为便捷,但都被朱棣一一否决了,因为虽说当时建文朝屡屡败北,陷入了消极防守的状态,但还是拥有相当的实力来抵御凶狠的燕军。

除了刚刚吃了败仗逃走的盛庸外,建文帝在南京附近至少还有两支可以信赖和依靠的主要军事力量,一支就是镇守凤阳的都督同知孙岳,另一支就是固守淮安的驸马都尉梅殷。

这两位都是铮铮铁汉英雄,孙岳听到朱棣流窜“作案”,他就及早开始防御,“撤寺材为战舰,楼橹戈甲咸有法”,且“列寨淮西,水路有备”。

而驻守在淮安的梅殷更是了不得,他是朱元璋女儿宁国公主的丈夫,在所有的女婿中,岳父皇帝最喜欢梅殷。

朱元璋临终还曾将誓书、遗诏等交给梅殷,嘱咐他好好保护朱允炆,因此说梅殷是建文朝名正言顺的顾命大臣,但不知为什么朱允炆登基后没有马上重用梅殷。

一直等到建文三年十一月,北伐军队连连失利,河北地区被朱棣折腾得不可收拾了,可能是从军事安全角度考虑,建文帝似乎突然想起了老成忠心的姑父梅殷,就派他去镇守淮安。

两次涟水保卫战

两次涟水保卫战
我淮南6旅16团全力阻击,但是根本挡不住占据绝对优势的敌人的进攻,只经过一天的战斗,第一道防线就被敌人突破,新渡口、带河镇失守,16团败退至城西南第二道防线。
入夜,张灵甫一改白日进攻,夜晚休息的常规,连夜向我第二道防线大关、南张庄等地猛攻。淮南6旅16团和18团,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与数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阵地多处被突破,涟水城万分紧急!
6师是华中野战军的主力部队,师长兼政委是谭震林,但日常工作,主要是由副师长王必成和副政委江渭清主持的。王必成是新四军中勇冠三军的骁将,抗战期间,他率部驰骋于大江南北,痛击日伪军,被民众敬称为“王老虎”。在此前的苏中战役中,王必成率领6师参加了七战中的五战,仗仗皆胜,所向披靡,歼敌1.6万余人,威名远扬。
10月19日,张灵甫率整编第74师全部和整编第28师第192旅,共3万余兵力,分3路向涟水城扑来。
涟水城西南距淮阴35公里,南距淮安30余公里,是苏北地区的重要门户,也是联系山东解放区与苏中地区的枢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整编第74师,是国民党军队的“五大主力”之一,全部美械装备,训练有素,系蒋军头等主力部队,号称蒋介石的“御林军”、“王牌军”。战争爆发以来,它攻淮南,夺两淮,连战连胜,骄横跋扈,气焰嚣张。
二战涟水
1946年11月底12月初,蒋介石为配合“国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拟定了一个以12个整编师(军)28个旅,分四路向华东解放区进攻的计划,妄想切断我山东与华中的联系,聚歼我华中主力,在年底以前“结束苏北战事”。
我华东战场首长在侦知和判明敌人进攻部署的情况下,决定集中24个团,以三倍于敌兵力,首歼敌整编第69师于宿迁、沭阳、新安镇三角地区,乘胜再歼整编第11师,同时以28个团的兵力分别监视和阻击其他3路国民党军。其中6师和淮南6旅共10个团,由6师师长兼政委谭震林率领,在涟水地区组织防御,保障并策应我军在宿北地区的战略展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盱眙之围的战斗经过介绍
盱眙之围是南北朝之间进行的一次罕见的大战,那么你了解盱眙之围是在怎么回事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盱眙之围的战斗经过,希望能帮到你。

臧质在进入盱眙之前,先在颍川之战惨败,后臧质又率万余人北救。

至盱眙(今江苏盱眙东北)附近时,魏帝已过淮河,臧质令胡崇之、臧澄之营于东山,建威将军毛熙祚据前浦,臧质营于城南。

魏军攻胡崇之、臧澄之二营,胡崇之等力战不敌,军散,皆为魏军所杀。

魏军又攻毛熙祚,毛熙祚受重伤而死,宋军遂乱。

臧质见魏军兵盛,按兵不敢救。

当晚,臧质军也溃败,弃辎重器械,仅率700人退入盱眙城。

盱眙太守沈璞是个人才,早在王玄谟攻滑台时,他便修城墙,挖壕沟,积蓄器械钱粮,募集两千精兵准备御敌。

魏军南下,周边郡县大多撤回江南,唯独他坚持守城。

事后,还将功劳全部让给了臧质。

魏太武帝遣使送书函与盱眙城守将臧质,言及交战时将令非拓跋氏的丁零、氐、羌等别族部众冲在阵前,他们若为宋军所杀,于魏国无所不利;并说其兵斗死正可减国中之贼。

臧质即将魏太武帝书函送与魏军士卒,晓谕他们不要为之卖命,并出赏格购魏太武帝的首级,以瓦解魏军。

魏军以钩车钩城楼,城内宋军系以大索,数百人呼喊着一起牵拉,车不能退。

至夜晚,用大桶垂卒出城,截其钩,获得钩车。

魏军又以冲车攻城,因城坚固,冲车难以奏效。

魏军遂肉搏而上,轮番登城,杀伤以万计。

连攻3旬未能克。

时魏军又多染疾疫,五十万大军伤亡过半,又闻宋遣水军从东海入淮水,并令彭城守军断魏军归路,魏太武帝遂率部于二月燃烧攻具退走。

宋军因兵力少,不敢追击,仅出动若干船只,佯欲北渡淮水截其后,以促魏军速撤。

盱眙之围的起因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军反击宋的大举进攻,越过黄河、淮河,向南挺进至瓜步山(今江苏六合东南),饮马长江。

后因,宋军沿江严备,己方缺乏船只,更因为北方人不适应南方气候,军中流行瘟病。

只得于次年正月北撤。

经过盱眙时,拓跋焘驱使丁零、匈奴、氐羌等族士兵筑长围攻盱眙,运东山土石以填堑,造浮桥于君山(在盱眙城北6里处)之川,切断了盱眙的水陆通道。

盱眙之围的简介北魏太平真君十二年(宋元嘉二十八年,451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亲征,兵分五路。

魏军先后在滑台之战、东平之战、东阳之战、颍川之战、马头合围战等众多战场击败南朝宋后,纷纷南征至长江北岸。

但是由于军中开始染病,并且没有船只渡江,只好北归。

在北归途中围攻盱眙(今江苏盱眙东北)遭宋守军顽强抵抗而失败的作战。

这是南北朝之间进行的一次罕见的大战,也是历史上华夏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以少胜多的一次成功的城市防守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