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刷直流电动机控制系统设计
电动摩托车用无刷直流电动机控制器设计

罩
2 2
De i n fBr s e s DC o o n r l r f r El c rc M o o c ce sg o u hls M t r Co t ol o e t i e t r y l
WA G C n, u — ig L i N a MAR i qn , I n j£ T N B L g— um,A o
维普资讯
触 持电棚 27 第 期 0年 3 O
… 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 / /
驱 控
! 争 … 一
电动摩 托 车 用 无 刷 直 流 电动 机 控 制器 设 计
车连续 调速的要求 。
( 西北工业大学 , 陕西西安 7 0 7 ) 10 2
吾
童 童
关键词 : 开关 电源 ; 无刷直 流电动机 ; 电流截止 负反馈 ;WM P 中图分类号 : M3 T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4— 08 2 0 )3一 0 5— 3 10 7 1 (0 7 0 o2 0
暑
( otw s r o t h i l nv r t, in7 0 7 ,C ia N r et nP l e nc i sy X h 1 0 2 hn ) h e yc aU ei
Ab t a t A B DCM o t l rwh c S c mp s d o w th p w r s p l , W M d lt g c i s ta d h r w r sr c : L c n r l ih Wa o o e f s i o e u p y P oe c mo u ai hp e n a d a e n lgc g ts cr u t wee i t d c d, n h t rc n r l rwa s d t o t lee t c mo oc ce w t ih —p w ro t o i a e i i r n r u e a d t e mo o o t l s u e o c nr lcr tr y l i h g c s o oe o i h o e u・ p t . h y tm d p s d s me o e us T es s e a o te o v r—c r n ,o e —v l g r tc in a d c re tc t—o e b c i ut o i r v u r t v r ot e p oe t n u n u e a o f f d a k cr i t mp o e e c s
无刷直流电动机及驱动系统设计

无刷直流电动机及驱动系统设计无刷直流电动机是一种能够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电机,它不仅具有高效率、高功率密度、大扭矩和高转速等优点,同时还能在宽范围内调整转速和控制扭矩。
因此,无刷直流电动机及其驱动系统设计成为了工业应用和个人消费电子产品中常见的一种电机类型。
无刷直流电动机驱动系统由电机本体、功率器件、传感器、微控制器和控制算法等组成。
首先,电机本体是电机的核心部分,包括转子、定子、磁铁和绕组等。
转子是电机的运动部分,由永磁体和轴承支撑。
定子是电机的静止部分,由铁芯和绕组组成。
磁铁是电机的永磁体,产生磁场以与永磁体上的磁场相互作用。
绕组是由导线绕制的线圈,通过流过电流产生磁场。
其次,功率器件是驱动系统的关键部分,用于将电能从电源转化为机械能。
一般采用MOSFET或IGBT等功率器件,以实现高速开关和较高电流能力。
它们能够承受高电压和大电流,并快速切换,使得电机能够根据控制信号调整转速和扭矩。
传感器是驱动系统中用于检测电机位置和转速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见的传感器有霍尔传感器、反电动势传感器和编码器等。
霍尔传感器通过检测磁场强度变化来确定转子的位置,反电动势传感器通过测量绕组中电流变化产生的反电动势来确定电机的转速,编码器则能够提供更准确的位置和速度信息。
微控制器是驱动系统中负责控制电机运行的核心部件。
它包含了控制算法、控制逻辑和通信接口等功能,通过与传感器和功率器件进行交互来实现对电机转速、扭矩和方向的精确控制。
微控制器能够根据输入的控制信号,通过调节电流和电压来控制电机的运行状态。
最后,控制算法是驱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应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常见的控制算法包括PID控制、电流环控制、速度环控制和位置环控制等。
PID控制通过调整比例、积分和微分控制器的系数来达到稳定控制的效果。
电流环控制通过直接或间接测量电机电流,以控制电机的转矩和速度。
速度环控制通过测量电机转速,并根据所需转速和实际转速之间的差异来调整控制信号。
第5章无刷直流电动机控制系统

图5-4 霍尔传感器的三相波形(120度)
三、三相直流无刷电动机的换相原理
图5-4表明,三相永磁无刷直流电 动机转子位置传感器输出信号Ha、 Hb、Hc在每360°电角度内给出了6 个代码,按其顺序排列,6个代码 是101、100、110、010、011、001。 当然,这一顺序与电动机的转动方 向有关,如果转向反了,代码出现 的顺序也将倒过来。 图5-5是三相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 的电子换向器主回路,也就是由6 只功率开关元件组成的三相H转子是由永磁材料制成的,是具有一定磁极对数的永磁体。 无刷直流电动机为了去掉电刷,将电枢放到定子上去,但是这样定 子上的电枢通过直流电后,只能产生恒定的磁场,电动机依然转不起来。 为了使电动机转起来,必须使定子电枢各相绕组不断地换相通电,这样 才能使定子磁场随着转子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使定子磁场与转子永磁 磁场始终保持90°左右的空间角,产生转矩推动转子旋转。
B
Z
2 3 1 A 4 6
X
5
C
Y
图5-6 三相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 绕组结构图
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途径来分析无刷电动机的换相过程:
Ø 第一条途径是:利用“定子空间的扇区图” 来分析换相过程(6个扇 区对应6个代码) (p148), ; Ø 第二条途径是:通过分析电动机的三相反电动势来理解换相过程。
运用“定子空间扇区图”可以分析三相无刷直流电动机在360º 电角度内的换 相过程,从分析可以看出,定子的磁场是步进地、跨越地前进的,每步跨越60º 电角度,而转子当然是连续地运行的。 从分析三相无刷直流电动机的三相反电势的角度,同样也可以理解其换相 过程。基本思路是这样的:为了获得最大的转矩,应当使每相的反电势与该相的 电流的相位相同。 无论是从“定子空间扇区图”还是从电动机定子绕组的反电势来分析三相 无刷电动机的换相过程,所得出的开关管的导通和关断状态与转子位置的关系都 是相同的。
基于AVR无刷直流电动机控制器的设计

【 关键词 】 无刷直 流电动机 ;V A R单片机 ;WM P
中 图 分 类 号 :M3 T 3 文献标识码 : A
De i n o u h e sDC o o n r l r Ba e o sg fBr s ls M t r Co t ol s d n AVR e
a d mo ua ig t e d t —ai fP M a e h o t l i u to r s l s i c u rn t rman y f u e n t e d sg o n d l t h uy rt o W n o w v .T e c n r r i fb h e s dr t r tmo o il o cc R e c e c o s so h e in fr
tema i ut die i u n eps i ga dtcn i ut, n vs h o epn ig a w ec ciadte o h i c ci r nc ciadt oio s l e t gc ci adg e ecr s dn r a i u w n r , v r t h tn i e i n r i t ro h dr r t n hf l
计 了一款 基 于 A R单 片 机 的无 刷 直 流 电动 机 驱 动 系 V 统, 对其 中 的转 子位 置 检 测 电路 、 动 电路 、 流 保护 驱 过 电路等 内容进 行 了介绍 , 并给 出了相 应 的软件 流程 图 。
运行可靠 、 维护方便 , 又具备直流 电动机 的运行效率 高、 无励磁损耗 、 调速性 能好等优点 , 目前广泛应用于 家用 电器 , 电动 助 力 车 , 空 航 天 等 领 域 ¨ 。 而 A R 航 J V
ii g t e fn t n fb — i cin o ai n a d v lct d lt n c nr lt r u h c a gn h o t lw r r n miso r e zn h u ci so i r t a rt t n e o i mo ua i o t h o g h n i g t e c nr o d t s s in od r o d e ol o y o o o a
无刷直流电动机的自抗扰控制设计

蕊
,、 1
: 机
:的
!
±! ± !
要得到精确 的数学模型有些困难。为了提高无刷直 刷直流电动机采用 自抗扰控制策略 , 设计一 阶 自抗 扰 控制 器实 现对 电机 的控 制 。 自抗 扰控 制 技 术 3 1] -
是在 分析 经典 PD技 术 优 缺 点 的基 础 上 , 为 了 克 I 并
0引 言
无 刷直 流 电动机 具有 结构 简单 、 行可 靠 、 护 运 维
服 PD的先 天不 足 , 提 出 的新 的控 制 技术 。该 控 I 而 制 策 略不需 要 精 确 的数 学 模 型 就 可 以实 现 干 扰 补 偿, 自抗 扰 控制 器能 自动 检 测 系统 模 型 和 内外 扰 动
tra cs i ot l b c w r atm t aydtc dadcm estd Iisibet cn o sc pei dl a ubn e wt cnr j t e uo a cl eet n o p nae.ts ut l o ot l uhi rcs moe s h oo e e i l e a r m e s
而 采用 经典 PD控制 虽 然算法 简单 、 于实 现 , 存 I 易 但 在 超调 、 矩波 动大 , 以得 到满 意 的控 制效 果 。 转 难 无 刷直 流 电动机 是 一种 多变 量 、 线性 的系统 , 非
路和位置传感器三部分组成。以三相星型连接无刷 i 型
直流电动机为例, 电机的转矩方程:
李运德 , 张 淼
( 广东工业大学 , 广东广州 5 00 ) 10 6 摘 要: 针对无刷直 流电动机控制系统存在速度和转矩脉动等 因素的影响 , 出利 用 自抗扰技 术设计一 阶 自抗 提
无刷直流电动机控制

8)体积弹性大:实际比异步电机尺寸小,可以做成各种形状; 9)可设计成外转子电机(定子旋转); 10)转速弹性大; 11)制动特性良好,可以选用四象限运转; 12)可设计成全密闭型,ip-54,ip-65,防爆型等均可; 13)允许高频度快速激活,电机不发烫; 14)通用型产品安装尺寸与一般异步电机相同,易于技术改造。
【引例】 无刷直流电动机在中小功率传动场合应用日益普及,如图7.1 衣车无刷节能电机系统
7.1无刷直流电机的发展及分类
7.1.1 无刷直流电机的发展历史 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奠定了现代电机的
基本理论基础。从19世纪40年代研制成功第一台直流电机。 1955年,美国人Harrison首次提出了用晶体管换相线路代 替电机电刷接触的思想,这就是无刷直流电机的雏形。 1962年试制成功了借助霍尔元件(霍尔效应转子位置传感器) 来实现换相的无刷直流电机。
图7.4 直流无刷电动机的组成框图
7.2.2 基本工作原理
用图7.2 的三相直流无刷电动机半控桥电路原理图说明。此处采用光 电器件作为位置传感器,以3个功率晶体管Vl 、V2 、V3 构成功率逻辑 单元。3个光电器件VP1 、VP2 、VP3 的安装位置各相差120。 ,均匀分 布在电动机一端。 假定此时光电器件VP1 被照射,从而使功率晶体管V1呈导通状态,电 流流入绕组A-A,,该绕组电流同转子磁极作用后所产生的转矩使转子 的磁极按照顺时针方向转动。当转子极转过120。以后,直接装在转子 轴上的旋转遮光板也跟着同时转动,并遮住VP1 而使VP2 受光照射,从 而使晶体管V1 截止,晶体管V2导通,电流从绕组A-A,断开而流入绕组 B-B,,使得转子磁极继续朝着箭头方向转动,并带动遮光板同时朝顺 时针方向旋转。当转子磁机再次转过120。以后,此时旋转遮光板已经 遮住VP2而使VP3 受光照射,从而使晶体管V2截止,晶体管V3 导通,电 流流入绕组C-C, ,于是驱动转子磁极继续朝着顺时针方向旋转过120。 以后,重新开始下次的360。旋转。
直流无刷电动机工作原理与控制方法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直流无刷电动机工作原理与控制方法序言由于直流无刷电动机既具有交流电动机的结构简单、运行可靠、维护方便等一系列优点,又具备直流电动机的运行效率高、无励磁损耗以及调速性能好等诸多优点,故在当今国民经济各领域应用日益普及。
一个多世纪以来,电动机作为机电能量转换装置,其应用范围已遍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其主要类型有同步电动机、异步电动机和直流电动机三种。
由于传统的直流电动机均采用电刷以机械方法进行换向,因而存在相对的机械摩擦,由此带来了噪声、火化、无线电干扰以及寿命短等弱点,再加上制造成本高及维修困难等缺点,从而大大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致使目前工农业生产上大多数均采用三相异步电动机。
针对上述传统直流电动机的弊病,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有人开始研制以电子换向代替电刷机械换向的直流无刷电动机。
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直至上世纪60年代初终于实现了这一愿望。
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电力电子工业的飞速发展,许多高性能半导体功率器件,如GTR、MOSFET、IGBT、IPM等相继出现,以及高性能永磁材料的问世,均为直流无刷电动机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相直流无刷电动机的基本组成直流无刷永磁电动机主要由电动机本体、位置传感器和电子开关线路三部分组成。
其定子绕组一般制成多相(三相、四相、五相不等),转子由永久磁钢按一定极对数(2p=2,4,…)组成。
图1所示为三相两极直流无刷电机结构,图1 三相两极直流无刷电机组成三相定子绕组分别与电子开关线路中相应的功率开关器件联结,A、B、C相绕组分别与功率开关管V1、V2、V3相接。
位置传感器的跟踪转子与电动机转轴相联结。
当定子绕组的某一相通电时,该电流与转子永久磁钢的磁极所产生的磁场相互作用而产生转矩,驱动转子旋转,再由位置传感器将转子磁钢位置变换成电信号,去控制电子开关线路,从而使定子各项绕组按一定次序导通,定子相电流随转子位置的变化而按一定的次序换相。
基于单片机的无刷直流电动机控制系统研究 的文献综述2000字左右

基于单片机的无刷直流电动机控制系统研究的文献综述2000字左右研究无刷直流电动机控制系统是电气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涉及到控制理论、电机原理、嵌入式系统等多个学科领域。
以下是一个关于基于单片机的无刷直流电动机控制系统研究的文献综述,大约2000字左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献综述:基于单片机的无刷直流电动机控制系统研究1. 引言无刷直流电动机(BLDC)以其高效率、低噪音和长寿命等优点在工业和家用电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而基于单片机的无刷直流电动机控制系统,作为一种先进的电机控制技术,具有成本低、响应快、可靠性高等特点,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
2. 无刷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无刷直流电动机是一种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的装置,其工作原理基于电磁感应和电流的相互作用。
通过在电动机中的定子和转子上安装恰当的磁铁,配合适当的控制电路,可以实现对电机转速和转矩的精确控制。
3. 基于单片机的无刷直流电动机控制系统设计基于单片机的无刷直流电动机控制系统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传感器模块、控制算法和功率放大模块。
传感器模块用于获取电机的运行状态,包括转速、位置等信息;控制算法根据传感器获取的信息计算出适当的电机控制信号;功率放大模块将控制信号放大驱动电机。
4. 常用的控制算法常用的无刷直流电动机控制算法包括电枢电流控制、感应电动机模型控制、空间矢量调制控制等。
这些控制算法在实际应用中各有优缺点,研究者们通常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算法。
5. 实验与应用基于单片机的无刷直流电动机控制系统已经在工业自动化、电动汽车、无人机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研究者们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控制系统的稳定性、精度和可靠性,并不断改进和优化控制算法,以适应不同的应用需求。
6. 结论与展望基于单片机的无刷直流电动机控制系统是电机控制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其在提高电机性能、降低能耗、推动电动化技术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无刷直流电动机控制系统设计方案第1章概述 (1)1.1 无刷直流电动机的发展概况 (1)1.2 无刷直流永磁电动机与有刷直流永磁电动机的比较 (2)1.3 无刷直流电动机的结构及基本工作原理 (3)1.4 无刷直流电动机的运行特性 (6)1.4.1 机械特性 (6)1.4.2 调节特性 (6)1.4.3 工作特性 (7)1.5 无刷直流电动机的应用与研究动向 (8)第2章无刷直流电动机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10)2.1 无刷直流电动机系统的组成 (10)2.2 无刷直流电动机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12)2.2.1 设计方案比较 (12)2.2.2 无刷直流电动机控制系统组成框图 (13)第3章无刷直流电动机硬件设计 (15)3.1 逆变主电路设计 (15)3.1.1 功率开关主电路图 (15)3.1.2 逆变开关元件选择和计算 (15)3.2 逆变开关管驱动电路设计 (17)3.2.1 IR2110功能介绍 (17)3.2.2 自举电路原理 (19)3.3 单片机的选择 (20)3.3.1 PIC单片机特点 (20)3.3.2 PIC16F72单片机管脚排列及功能定义 (22)3.3.3 PIC16F72单片机的功能特性 (22)3.3.4 PWM信号在PIC单片机中的处理 (23)3.3.5 时钟电路 (23)3.3.6 复位电路 (24)3.4 人机接口电路 (24)3.4.1 转把和刹车 (24)3.4.2 显示电路 (25)3.5 门阵列可编程器件GAL16V8 (27)3.5.1 GAL16V8图及引脚功能 (27)3.6 传感器选择 (28)3.7 周边保护电路 (30)3.7.1 电流采样及过电流保护 (30)3.7.2 LM358双运放大电路 (31)3.7.3 欠电压保护 (32)3.8 电源电路 (32)第4章无刷直流电动机软件设计 (33)4.1 直流无刷电机控制器程序的设计概况 (33)4.2 系统各部分功能在软件中的实现 (33)4.3 软件流程图 (34)结束语 (36)致谢 (37)参考文献 (38)附录1 (39)附录2 (51)第1章概述1.1 无刷直流电动机的发展概况无刷直流电动机是在有刷直流电动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渊源关系从其名称中就可以看出来。
有刷直流电动机从19世纪40年代出现以来,以其优良的转矩控制特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在运动控制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但是,有机械接触电刷-换向器一直是电流电机的一个致命弱点,它降低了系统的可靠性,限制了其在很多场合中的使用。
为了取代有刷直流电动机的机械换向装置,人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
早在1917年,Bolgior就提出了用整流管代替有刷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电刷,从而诞生了无刷直流电机的基本思想。
1955年美国的D.Harrison等首次申请了用晶体管换相线路代替有刷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电刷的专利,标志着现代无刷直流电动机的诞生。
无刷直流电动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力电子技术的进步,在无刷直流电动机发展的早期,由于当时大功率开关器件仅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可靠性差,价格昂贵,加上永磁材料和驱动控制技术水平的制约,使得无刷直流电动机自发明以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性能都不理想,只能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无法推广使用,1970年以后,随着电力半导体工业的飞速发展,许多新型的全控型半导体功率器件(如GTR、MOSFET、IGBT等)相继问世,加之高磁能积永磁材料(如SmCo、NsFeB)陆续出现,这些均为无刷直流电动机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无刷直流电动机系统因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在1978年汉诺威贸易博览会上,前联邦德国的MANNESMANN公司正式推出了 MAC无刷直流电动机及其驱动器,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随即在国际上掀起了研制和生产无刷直流系统的热潮,这业标志着无刷直流电动机走向实用阶段。
随着人们对无刷直流电动机特性了解的日益深入,无刷直流电动机的理论也逐渐得到了完善。
1986年,H.R.Bolton对无刷直流电动机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指出了无刷直流电动机的研究领域,成为无刷直流电动机的经典文献,标志着无刷直流电动机在理论上走向成熟。
我国对无刷直流电动机的研究起步较晚。
1987年,在北京举办的联邦德国金属加工设备展览会上,SIEMENS和BOSCH两公司展出了永磁自同步伺服系统和驱动器,引起了国内有关学者的广泛注意,自此国内掀起了研制开发和技术引进的热潮。
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国内已有无刷直流电动机的系列产品,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
1.2无刷直流永磁电动机与有刷直流永磁电动机的比较表1-1无刷直流永磁电动机与有刷直流永磁电动机的比较1.3 无刷直流电动机的结构及基本工作原理1.无刷直流电动机转矩分析电机本体的电枢绕组为三相星型连接,位置传感器与电机转子同轴,控制电路对位置信号进行逻辑变换后产生控制信号,控制动信号经驱动电路隔离放大后控制逆变器的功率开关管,使电机的各相绕组按一定的顺序工作。
图1-1 无刷直流电动机工作原理示意图如图1-1所示,当转子旋转(顺时针)到图a所示的位置时,转子位置传感器输出的信号经控制电路逻辑变换后驱动逆变器,使T1、T6 导通,即A、B两相绕组通电,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流出,经T1流入A相绕组,再从B相绕组流出,经T6回到电源的负极,此时定转子磁场相互作用,使电机的转子顺时针转动。
当转子在空间转过60电角度,到达图b所示位置时,转子位置传感器输出的信号经控制电路逻辑变换后驱动逆变器,使T1、T2导通,A、C两相绕组通电,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流出,经T1流入A相绕组,再从C相绕组流出,经T2回到电源负极。
此时定转子磁场相互作用,使电机的转子继续顺时针转动。
转子在空间每转过60电角度,逆变器开关就发生一次切换,功率开关管的导通逻辑为T1、T6—T1、T2—T3、T2—T3、T4—T5、T4—T5、T6—T1、T6。
在次期间,转子始终受到顺时针方向的电磁转矩作用,沿顺时针方向连续旋转。
转子在空间每转过60电角度,定子绕组就进行一次换流,定子合成磁场的磁状态就发生一次跃变。
可见,电机有6种磁状态,每一状态有两相导通,每相绕组的导通时间对应于转子旋转120电角度。
无刷直流电动机的这种工作方式叫两相导通星型三相六状态,这是无刷直流电动机最常用的一种工作方式。
2.无刷直流电动机与输出开关管换流信号无刷直流电动机的位置一般采用三个在空间上相隔120电角度的霍尔位置传感器进行检测,当位于霍尔传感器位置处的磁场极性发生变化时,传感器的输出电平将发生改变,由于三个霍尔传感器位检测元件的位置在空间上各差120电角度,因此从这三个检测元件输出端可以获得三个在时间上互差120度、宽度为180度的电平信号,分别用A、B、C来表示,如图1-2所示,以信号A为例,A相位置宽度为180电导角:在0-60度,T1必须导通,故T1状态为1,而C相还剩下60度通电宽度,所以此段时间为T1和T6等于1,(此时下部可供导通的管子为T4、 T6和T2,而为避免桥臂直通,T4不能导通;T2的导通时间未到,故只能是T6导通);而在60度—120度,此时只有A相通电,B和C相处于非导电期,故导通的开关管为T1和T2(T1和T2等于1),其中T2是为B相导电作准备;而在120度—180度时,由于每一相只有120电导角导电时间,故此时T1关断(T1=0),T2仍然导通(B相开始进入导电期),此时可知,T1关断,T5不能开通(防止桥臂直通),则此时只能开通T3,所以T3信号此时间段为1。
其他时间段的开关管导通情况与此类似。
理论上,只要保证三个位置传感器在空间上互差120度,开关管的换流时刻总是可以推算出来的。
然而,为了简化控制电路,每个霍尔传感器的起始安装位置在各自相绕组的基准点(r0=00)上.那么在r0=00的控制条件下,A相绕组开始通电的时刻(即该相反电势相位30度位置)恰好与A相位置传感器输出信号A的电平跳变时刻重合,此时应将T1开关管驱动导通。
同理,其他开关管的导通时刻也可以按同样方法确定。
本设计选用的是三相无刷永磁直流电动机,其额定电压UH=36V,电枢额定电流IaH =8.5A,电枢峰值电流IaP15A,额定转速nH=350r/min,额定功率PH=250W。
图1-2 无刷电动机位置检测及开关管驱动信号表1-2 无刷电动机直流通电控制方式开关切换表1.4 无刷直流电动机的运行特性1.4.1 机械特性无刷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特性为:22222S T a s Te e e e t U U rI U U r n T C C C C δδδφφφ---==- (1-1) U T -开关器件的管压降I a -电枢电流Ce-电机的电动势常数-每级磁通量可见无刷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特性与一般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特性表达式相同,机械特性较硬。
在不同的供电电压驱动下,可以得到如1-3图所示机械特性曲线簇。
图1-3 机械特性曲线簇当转矩较大、转速较低时,流过开关管和电枢绕组的电流很大,这时,管压降随着电流增大而增加较快,使在电枢绕组上的电压有所减小,因而图所示的机械特性曲线会偏离直线,向下弯曲。
1.4.2 调节特性无刷直流电动机的调节特性如图1-4所示。
图1-4 调节特性调节特性的始动电压和斜率分别为:(1-2)(1-3)从机械特性和调节特性可以看出,无刷直流电动机与一般直流电动机一样,具有良好的调速控制性能,可以通过调节电源电压实现无级调速。
但不能通过调节励磁调速,因为永磁体的励磁磁场不可调。
1.4.3 工作特性电枢电流与输出转矩的关系、效率输出转矩的关系如图1-5所示。
图1-5 工作特性在输出额定转矩时,电机效率高、损耗低是无刷直流电动机的重要特点之一。
1.5 无刷直流电动机的应用与研究动向现阶段,虽然各种交流电动机和直流电动机在传动应用中占主导地位,但无刷直流电动机正受到普遍的关注。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化生产、办公自动化的发展,家用电器、工业机器人等设备都越来越趋向于高效率化、小型化及高智能化,作为执行元件的重要组成部分,电机必须具有精度高、速度快、效率高等特点,无刷直流电机的应用也因此而迅速增长。
尤其在节能已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无刷直流电机高效率的特点更显示了其巨大的应用价值。
无刷直流电机转子采用永久磁铁,其产生的气隙磁通保持为常值,因而特别适用于恒转矩运行;对于恒功率运行,无刷直流电机虽然不能直接改变磁通实现弱磁控制,但通过控制方法的改进也可以获得弱磁控制的效果。
由于稀土永磁材料的矫顽力高、剩磁大,可产生很大的气隙磁通,这样可以大大缩小转子半径,减小转子的转动惯量,因而在要求有良好的静态特性和高动态响应的伺服驱动系统中,如数控机床、机器人等应用中,无刷直流电机比交流伺服电机和直流伺服电机显示了更多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