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知识要点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九年级语文上册讲义

第8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珐琅、眼花缭乱、瞥见、箱箧、制裁、荡然无存”等词语。
2.了解相关的历史与艺术知识点。
3.反语嘲讽的语言效果。
过程与方法1.培养速读能力、捕获筛选信息能力及思维能力。
2.透过或热情赞美或冷静嘲讽的语言,深挖文章的意蕴,感受悲剧的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朴素爱国情感及雨果伟大人格魅力的渗透。
2.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
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学重点 1.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2.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学难点 透过或赞或讽的语言,深挖文章的意蕴,感受悲剧的效果。
1、作者简介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 ,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
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
2.知识链接圆明园是一座供清朝皇帝游乐的花园,也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在北京海淀附近,始建于康熙48年(1709年)。
这座花园方圆十多公里,在这儿可以观赏到国内外四十个地方的有名风景。
园内还珍藏着许多无价的珍宝,罕见的图书,珍贵的历史文物,因此它又是一座闻名世界的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
1856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10月6日,侵略军闯进圆明园,知识精讲目标导航大肆抢掠。
他们把园里凡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
来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动的,就任意打碎、践踏。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知识点总结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知识点总结导读: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语文,我们搜集了这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知识点总结,希望给同学们的学习有很好的帮助。
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珐琅(flng)脂粉(zhī)惊骇(hi)晨曦(xī)瞥见(piē)劫掠(jilu)箱箧(qi)二辨析形似字三词语积累赞誉:称赞。
恍若:仿佛。
洞府:本义是神话传说深山中神仙所住的地方,这里是指里面藏满宝藏的地方。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名,说出。
晨曦:晨光。
剪影:比喻对事物轮廓的描写。
洗劫:把一个地方的财物抢光。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毁坏净尽或完全失去。
富丽堂皇:宏伟美丽,气势宏大。
珐琅:用石英长石硝石和碳酸钠等加上铅和锡的氧化物烧制成的像釉子的物质。
涂在铜质或银质器物上,经过烧制,能形成不同颜色的釉质表面,用来制造景泰蓝证章纪念章等。
惊骇:惊慌害怕。
骇,惊吓,震惊。
四作者简介雨果(1802~1885),19世纪前期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他生于军官家庭。
其母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和保皇主义者,对少年雨果影响颇深。
雨果学生时代就爱好文学,13岁开始写作,15岁以《读书之益》的长诗获法兰西学院奖而初露头角。
后在进步思想启发下,在文学上反对为专制制度辩护的古典主义,毅然转向积极浪漫主义。
1827年,25岁的雨果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著名的浪漫主义宣言《克伦威尔序言》,成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
3年后,创作并演出悲剧《欧那尼》,以其反封建的主题和打破古典主义创作法则的艺术手法,标志着浪漫主义文学在法国的胜利。
1831年,完成浪漫主义文学杰作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
1848年的二月革命,使雨果坚定了共和立场,开始了19年的流亡生活。
他在这19年里仍坚持文学创作,以文学为武器坚持斗争。
作品多以精细的手法描绘广阔的生活画面和丰富的内容,对专制制度和反动教会的罪恶,进行愤怒的揭发和有力的控诉,对下层贫民的悲惨遭遇寄予深切同情。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文精讲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章节划分《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可以按照不同的理解进行章节划分。
一般来说,该文可以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巴特勒上尉征求雨果对远征中国的看法。
第二部分(第2至3自然段):热情赞美圆明园,强烈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
其中,第2自然段总体评价圆明园,第3自然段具体介绍圆明园。
第三部分(第4至5自然段):一层一层地揭露英法联军烧杀抢掠的强盗行径,在强烈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的同时,指出洗劫和焚毁圆明园必将产生严重的后果。
第四部分(第6至10自然段):照应开头,重申作者的立场,表达作者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敬,并对人类未来寄予希望。
其中,第6自然段表示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敬,第7自然段指出空前劫难的意义,第8至10自然段得出结论。
以上是《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一种可能的章节划分,但不同的读者或研究者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对该文进行不同的划分。
二、文章赏析《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文学家雨果写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对于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谴责,并对圆明园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毁灭表示了深深的痛惜。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赏析:雨果在信中以圆明园为例,对比了它的美丽与现在的残骸,以此来揭示英法联军侵略行为的卑劣。
圆明园曾经的辉煌与现在的破败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让人痛心,更让人对侵略者的行径感到愤怒。
雨果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对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的强烈谴责。
雨果在信中高度赞美了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
他详细描述了圆明园中的“大水法”等景观,以及汉白玉的精神,表达了对这座园林的深深热爱和敬仰。
这种赞美不仅是对圆明园本身的肯定,更是对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气节和威武顽强的精神的赞美。
雨果在信中对遭受空前劫难的中国人民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对中国人民表示了崇高的敬意。
他认为,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不仅是对圆明园的破坏,更是对中国人民的侮辱和伤害。
人教初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重点

人教初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重点《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作家雨果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写的文章。
本店铺准备了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重点,欢迎阅读与选择!一、生字生词赃(zāng)物制裁(cái ) 给(jǐ)予恍(huǎng)若眼花缭(liáo)乱惊骇(hài) 晨曦(xī) 瞥(piē)见劫(jié)掠解词:赃物:贪污受贿或盗窃的来的财物。
箱箧:箱子。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使不得胡作非为。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不存在。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名,说出。
二、走进作者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伟大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反对专制和教会)、《悲惨世界》(从人道主义观点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海上劳工》(歌颂浪漫主义爱情在与大自然斗争和克服人类弱点方面的巨大精神力量)、《笑面人》《九三年》等。
背景知识英法联军远征之役,我国历史教科书上通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英法联军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
清咸丰六年(1856)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进犯广州。
次年英法组成联军,12月攻陷广州。
1858年5月,英法舰队在俄国等国的支持下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
1860年英法再组织联军,扩大战争。
8月英法联军2.5万人由北塘登陆,攻陷大沽,进占天津,9月在通州击败清军后,直攻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
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
圆明园,在北京海淀附近,清代名园之一。
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
为环绕福海的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
周约十余公里。
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仿照国内外名胜四十景,有建筑物145处。
其中除具有独创形式的庭园建筑外,长春园中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
并利用长廊、墙垣、桥梁与自然景物相联系。
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优秀6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优秀6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篇一◆知识与能力1.体会文中反语的运用。
2.领会文章中语句的意蕴,分析其如何体现作者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3.掌握文中相关知识,扩大知识面。
4.文章语言精彩,细心揣摩可提高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l.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2.讨论法、问答法、诵读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l.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2.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重点1.分析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2.把握文中反语的运用。
3.引领学生回顾文中的那段历史,了解文中相关知识,丰富知识面。
◆难点1.领会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2.感受作者富有特色的语言。
◆疑点作者谴责英法联军的行径用了不少反语,这些反语有何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准备几幅圆明园的图片。
◆学生准备1.查资料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那段历史。
2.预习课文,准确认读文中的生难词语。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
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
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
看着插图,举步其中,步履沉重;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
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把特勒上尉的信》。
二、介绍作家及背景资料1、雨果2、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3、圆明园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章。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细细体味。
3.齐读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提问:1)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理清第三段的思路。
2)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知识要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知识要点《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文豪雨果针对英法联军侵华战争所写的一篇论述性的文章。
这篇文章不仅反映了雨果高尚的品格和崇高的境界,还展现了作者精湛的写作技巧和广博的知识储备。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文章结构本文开篇即点明主题,开门见山地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和立场。
作者以一种嘲讽的语气谴责了英法联军的侵略行径,并指出这场战争的本质是强盗行径。
接着,作者通过对比圆明园的美景与战争的惨状,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荒诞。
最后,作者以一种庄严的语气呼吁人类要珍惜和平,反对战争,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二、语言特点本文的语言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辛辣而讽刺的语气:雨果在文章中运用辛辣而讽刺的语气来谴责英法联军的侵略行径。
这种语气贯穿全文,使读者深刻感受到作者的愤怒和不满。
2.对比手法:作者通过对比圆明园的美景与战争的惨状,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荒诞。
这种对比手法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3.庄严而崇高的语气:在文章的结尾部分,雨果以一种庄严而崇高的语气呼吁人类要珍惜和平,反对战争,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这种语气体现了作者高尚的品格和崇高的境界。
三、修辞手法本文的修辞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排比句式:作者在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如“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分别是法兰西和英吉利”。
这些排比句式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2.反问句式:作者在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反问句式,如“最后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这些反问句式的运用突出了作者的愤怒和不满情绪。
3.比喻手法:作者在文章中运用了比喻手法来形容圆明园的美景和战争的惨状。
例如,“请你想象一下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吧”,“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知识要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知识要点一、文学常识1.作者介绍。
雨果(1802-1885),是十九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生于军官家庭。
代表作有小说《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九三年》、《笑面人》、《“诺曼底”号遇难记》等。
《悲惨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他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现实。
2.修辞方法。
反语,就是说反话,或反话正说,或正话反说,运用实际上的意义跟字面意思正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意思的修辞方法。
反语一般是用来批判、揭露坏人坏事,在文章中可以取得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增强文章的战斗力。
二、背景资料圆明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部,是清代名园之一,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被誉为“万园之园”。
原为清代皇家御苑。
汇集了天下胜景及江南名园的精华,园内收藏了极为丰富的文物、珍宝、字画、典籍,堪称东方文化的艺术宝库。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又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由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
1860年,英法联军大举进犯北京,无能的咸丰皇帝匆匆忙忙逃出了北京,逃到了热河避难,而英法联军跑到位于海淀的圆明园,进行了震惊中外的抢劫和焚烧。
三、基础字词归纳晨曦(chénxī)惊骇(jīnghài)瞥见(piējiàn)弊端(bìduān)憋闷(biēmen)给予(jǐyǔ)送给(sònggěi)琉璃(liúlí) 箱箧(xiāngqiè)赃物(zāngwù)肮脏(āngzāng)树桩(shùzhuāng)珐琅(fàláng) 砝码(fǎmǎ)法律(fǎlǜ)劫掠(jiéluè) 却步(quèbù) 朱鹭(zhūlù)角落(jiǎoluò)角色(juésè) 缭乱(liáoluàn) 嘹亮(liáoliàng) 绸缎(chóuduàn) 野蛮(yěmán)缀满(zhuìmǎn)啜泣(chuòqì) 撺掇(cuānduō)辍学(chuòxué) 制裁(zhìcái) 运载(yùnzài)栽树(zāishù)四、词语解释1.赃物:贪污、受贿或盗窃得来的财物。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知识点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雨果(1802~1885),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之一。
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之久。
作品包括诗歌、小说、剧本、哲理论著,给法国文坛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
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二、故事背景1856年~1860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打开中国大门后,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园林,眼花缭乱的侵略军马上开始了疯狂的劫掠。
接着,联军司令部下达了可以“自由抢劫”的通知,一万多名英法官兵争相入园,个个满载而归。
连续多天的抢劫之后,英国人额尔金又提出:“只有烧毁圆明园一事,最为可行……此举能使中国皇帝产生最大的震动。
”英国首相巴麦尊对此不仅同意,还说:“如果北京皇宫遭受同样对待,我将十分高兴。
”1860年10月18日,3500名英军手持火把再度进入圆明园,到处点火。
园内300多名太监、宫女和工匠葬身火海,这座巨大宫苑烈焰腾起三天,余烟月余不息。
真可谓“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
而作为强盗之一的巴特勒上尉,却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的“胜利”捧场。
但是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以人类的良知,于1861年11月25日写了这封回信,痛斥了英法联军的罪恶,同时对中国遭受的空前劫难寄予了深切同情。
三、理解词义1.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2.晨曦:晨光。
3.瞥见:一眼看见。
4.赃物:贪污受贿或盗窃得来的财物。
5.箱箧:箱子。
6.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使不得胡作非为。
7.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不存在。
8.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名,说出。
9.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宏伟美丽。
10.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11.箱箧:箱子。
12.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
四、课文分段第一段:(1)交代写作缘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知识要点一、文学常识1.作者介绍。
雨果(1802-1885),是十九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生于军官家庭。
代表作有小说《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九三年》、《笑面人》、《“诺曼底”号遇难记》等。
《悲惨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他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现实。
2.修辞方法。
反语,就是说反话,或反话正说,或正话反说,运用实际上的意义跟字面意思正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意思的修辞方法。
反语一般是用来批判、揭露坏人坏事,在文章中可以取得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增强文章的战斗力。
二、背景资料圆明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部,是清代名园之一,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被誉为“万园之园”。
原为清代皇家御苑。
汇集了天下胜景及江南名园的精华,园内收藏了极为丰富的文物、珍宝、字画、典籍,堪称东方文化的艺术宝库。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又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由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
1860年,英法联军大举进犯北京,无能的咸丰皇帝匆匆忙忙逃出了北京,逃到了热河避难,而英法联军跑到位于海淀的圆明园,进行了震惊中外的抢劫和焚烧。
三、基础字词归纳晨曦(chénxī)惊骇(jīnghài)瞥见(piējiàn)弊端(bìduān)憋闷(biēmen)给予(jǐyǔ)送给(sònggěi)琉璃(liúlí)箱箧(xiāngqiè)赃物(zāngwù)肮脏(āngzāng)树桩(shùzhuāng)珐琅(fàláng)砝码(fǎmǎ)法律(fǎlǜ)劫掠(jiéluè)却步(quèbù)朱鹭(zhūlù)角落(jiǎoluò)角色(juésè)缭乱(liáoluàn)嘹亮(liáoliàng)绸缎(chóuduàn)野蛮(yěmán)缀满(zhuìmǎn)啜泣(chuòqì)撺掇(cuānduō)辍学(chuòxué)制裁(zhìcái)运载(yùnzài)栽树(zāishù)四、词语解释1.赃物:贪污、受贿或盗窃得来的财物。
2.箧:小箱子。
3.制裁:用强力管束并处罚有不法行为的人,使不得胡作非为。
4.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
5.远征:远道出征或长途行军。
6.体面:光荣;光彩。
7.给予:给,书面用语。
8.奇迹: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
9.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
10.典范: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
11.琉璃:用铝和钠的硅酸化合物烧制成的釉料,常见的有绿色和金黄色两种,多加在黏土的外层,烧制成缸、盆、砖、瓦等。
12.珐琅:用石英、长石、硝石和碳酸钠等加上铅和锡的氧化物烧制成的像釉子的物资。
涂在铜质或银质器物上,经过烧制,能形成不同颜色的釉质表面,用来制造景泰蓝、证章、纪念章等。
13.朱鹭:红色的鹭鸶。
嘴直而尖,颈长,飞翔时缩着颈。
14.惊骇:惊慌害怕,文中指惊奇。
15.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名,说出。
16.晨曦:晨光。
17.瞥见:一眼看见。
18.洗劫:把一个地方或一户人家的财物抢光。
19.行窃:盗窃。
20.劫掠:抢劫;掠夺。
21.富丽堂皇:宏伟美丽,气势宏大。
22.丰功伟绩:伟大的功劳和业绩。
丰,多;伟,大。
23.赞誉:称赞。
24.恍若:仿佛。
25.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26.战利品:作战时从敌方缴获的武器、装备等。
五、文章中心归纳英法联军焚烧、洗劫圆明园后,巴特勒上尉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给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
1861年11月25日,雨果写下了这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代表世界的正义、人类的良知,勇敢地和被侮辱、被损害的中国人民站在一起。
他热情赞颂了代表东方艺术和亚洲文明的圆明园,愤怒谴责了英法殖民主义者洗劫、焚烧圆明园的野蛮行经,表现了他不畏强暴、仗义执言的伟大气魄。
不朽的雨果永远是中国人民伟大的朋友。
六、课外阅读第一部分:圆明园祭冯峥①那天很冷,我却刻意要到圆明园去。
朋友们都劝说,圆明园没有什么可看的,只是几块烂石头,我说,你们不懂我的心。
②北风凄厉,草木萧疏,断壁残垣(音“圆”),一览无余。
③然而,在凄厉的风雨声中,我却分明听到悠悠钟声百鸟唱啁(音“周”);透过萧疏草木,我看见了圆明之娇,长春之美,万春之秀,300亩园林春意正浓;断壁中,我看见了乾隆的题诗;残垣中似见文渊阁的浩瀚藏书……④我听见了来自法国130年前的一个深情的声音……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汇集于圆明园;……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假如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灿烂宝库,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⑤啊,一个惜墨如金的世界文豪,用了无所不极的文字来称赞她!以至100多年后仍引起人们振颤的新的共鸣。
⑥然而,对于玉焚香陨了的美人,祭奠者越是抒以赞美,痴情者越是悲伤,正如白居易写《长恨歌》、汤显祖写《还魂》……引得多少痴情男女欲悲欲死!此刻面对圆明园,我就是这种心情。
⑦我的心在哭,悲哀着美的逝去。
⑧我听见圆明园在哭泣,哭了100多年:以至我在遥远的南方也时常听见。
⑨圆明园在哭,哭护花无力;圆明园在泣,泣其悲惨遭遇渐被忘怀。
⑩我和圆明园在同声一哭!⑾有好心人曾慷慨施舍,要把圆明园重修建。
⑿不管好心人如何慈悲,可我总要与刽子手杀死杨虎城后,在他英骸上建筑花圃这残酷的事实联想;我甚至联想到有人要把杨玉环的玉骨支起来,再披上半透明的比基尼。
⒀这是历史的悲哀!⒁他们看不见圆明园的额头上“耻辱”两个黑字,他们听不到一个在屈辱中哭泣的母亲对她儿孙的声声嘱托以及希望着争气的未来。
⒂站在这写满血字的废墟上,我面对现实,拼搏未来!⒃我见到了萧疏草木之上有苍郁的青松,冲天傲雪;我见到了熏烟的巨石峥磷屹立,傲骨常在!⒄100多年前,方才唱赞诗的雨果先生坚信:总有这样一天——解放了的而且把身上的污浊洗刷干净了的法兰西,将会把自己的赃物交还给被劫夺的中国。
⒅而我永远相信:有志气的炎黄子孙,决不会让那屈辱的历史重演!一定会在这古老的土地上巍然屹立,奔向辉煌的未来!1.从全文看,“我”刻意要去圆明园而朋友们劝“我”别去的理由个是什么?2.请回答圆明园哭泣的原因。
3.从全文看,第⒁段中的“他们”是指?4.就是否重新修建圆明园这个问题,作者持什么态度?5.残破的圆明园作为历史的写照,对我们炎黄子孙有何作用?请用一句名言回答。
第二部分:邂逅霍金葛剑雄①自从《时间简史》在中国翻译出版后,知道霍金的人越来越多。
青年人争相阅读《时间简史》,一时颇有洛阳纸贵之势。
我没有看过这本书,但我对霍金以高度残疾之身写出如此经典著作的精神和业绩,却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②我知道霍金是剑桥大学的,想不到在来剑桥的第二周就见到了他。
③那天下午,当我们经过剑桥河边的时候,忽然我见到前面缓缓驶来一辆轮椅车,上面坐的正是霍金——和以前在照片上见到的完全一样。
④车驶进了,我却呆滞了,是敬仰,是震惊,是凝视,是沉思?都是,或许都不是。
在他经过我身边的那段时间,我什么都没有做,只是目送他静静地过去。
⑤这是一个弱小的身躯,稍向右侧倾斜地靠在——或者说是被安放在——轮椅车背上。
除了他的目光,似乎见不到他有其他动作。
他的目光显得异乎寻常,显示着超常的魅力:我想走上前去,又下意识地摸着相机。
但我既没有移步,也没有拍照,连拍一下他的背影的念头也很快被自己否定了。
⑥或许是霍金独特的形象震撼了我。
对于这样一位随时面对逼近的死神却依然像超人那样奋斗的人,对他的任何一种干扰都是一种罪恶,更不用说任何好奇的举动或过分热情的表现。
⑦或许是周围的人感染了我。
当霍金经过时,一切都是那么平静,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人都毫无异样,就连照料他的老护士也不靠近他的轮椅,只是默默地跟着,人们都尊重他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
⑧霍金的轮椅渐渐消失了,就像路上无数过往的行人一样。
⑨霍金是不幸的,当风华正茂时遭遇了罕见的疾病。
他要用很大的努力才能举起头来;他不能写字;看书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一页平摊在一张大办公桌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
⑩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疾病固定在轮椅上三十多年的人,却坚持说自己是个快乐的人。
他的思维穿越时间和空间,追寻着宇宙的尽头、黑洞的隐秘。
他凭着敏锐的直觉和严密的推理,直接挑战被人广泛认同的传统量子力学、大爆炸理论甚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⑾霍金是幸运的。
他生活在一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尊重的时代,他也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
要不,他如何能完成他的著作,如何能继续他的生命和工作?他的轮椅上装满了大大小小的机械和电脑,他的身前就有显示屏和特殊的键盘,这是IBM公司专为他设计制造的,所以他才能自如地操纵轮椅,才能传达自己的思维,才能延续他的生命。
⑿我更庆幸霍金生活在剑桥,他完全可以像常人一样生活,不必随时面对镜头、鲜花、握手和掌声,不用应付集会、宴请、报告和表彰,因为大家都懂得个人的价值和时间的宝贵。
⒀愿霍金在平静中度过他不平凡的一生。
[注]霍金,英国理论物理学家,主要致力于黑洞量子力学的研究,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1.结合全文回答,霍金“超常的魅力”除目光以外,还表现在哪些方面?(不少于三点)2.第⑤段中,作者为什么“既没有移步,也没有拍照,连拍一下他的背影的念头也很快被自己否定了”?3.作者说“霍金是幸运的”,其理由是什么?请分条陈述。
4.第⒀段中,作者为什么希望霍金在“平静”中度过他的一生?5.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回答问题。
有一次,在学术报告结束之际,一位女记者问:“霍金先生,卢伽雷病已将你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太多了吗?”霍金的脸庞充满恬静的微笑,他艰难地扣击键盘,于是,随着合成器发出的标准伦敦音,宽大的投影幕上缓慢而醒目地显示出如下一段文字:“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因为罕见的疾病而瘫痪的霍金始终坚持说“自己是一个快乐的人”,联系材料中他的精彩回答,你认为他具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你从中得到什么启迪?“课外阅读”答案:第一部分:1.“我”是想去祭圆明园,所以“我”要去;而朋友们以为“我”是看风景,而那没什么可看的,故劝“我”别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