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教育学学科设置及专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中国高等教育学发展历程

一、早期研究(1978年前)
清末张之洞、盛宣怀、康有为、梁启超 民国蔡元培、胡适、梅贻琦、张伯苓 高等教育部《高等教育通讯》杂志(1953)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学讲义》(1957)
二、起步(1978-1984)
(一)研究机构和组织的建立
1978年5月7日,厦门大学成立我国首个高 等教育研究室 同年,一批高校建立高等教育研究机构 1979年,八单位发起建立高等教育研究会 1983年5月27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
四、新进展(1999年以来)
(三)今年来高等教育研究的特点
质量和专业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学科建设进一步受到重视 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更加密切 高等教育研究方法有了新的突破
谢谢观赏
三、拓展(1985-1998)
(三)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研究的特点
研究规模迅速扩充 研究重点转向分支学科建设 对高等教
(一)高等教育研究事业的巩固和发展
1、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调整和充实 2、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二)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新进展
三、拓展(1985-1998)
(一)“高等教育研究大国”的形成
遍布全国的高等教育研究组织 日益壮大的高等教育研究队伍 数量众多的高等教育研究刊物 层出不穷的高等教育研究成果
三、拓展(1985-1998)
(二)高等教育学学科群的形成
1、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 分支学科、交叉学科、不同类型和层次学科 2、高等教育问题研究 基本理论、教育政策、教学工作、德育工作、 管理工作
二、起步(1978-1984)
(二)高等教育学学科的诞生
1984年,潘懋元《高等教育学》,标准中国高 等教育学学科正式建立 高等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史、比较高等教育 学科形成
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发展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发展研究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学科体系和教学体系。
高等教育学学科是一门涉及教育管理、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和教育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综合学科,是培养高等教育领域专门人才的重要学科之一。
本文将从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历程、目前的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一、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历程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当时,我国开始进行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逐渐形成了一批高等教育领域的专门人才。
198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开始正式建立并得到了国家的重视,许多高校相继设立了高等教育学学科或者研究机构。
19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革,高等教育学学科也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形成了一批在高等教育领域具有权威性的学术成果和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一方面,在学科研究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研究成果,例如一系列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这些成果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教学实践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还积极开展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实验,探索了一批适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
在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将面临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学学科将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和特点,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高等教育学学科还需要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对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和管理水平。
高等教育学学科还需要更加强调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不断改进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和体制,提高高等教育的管理效率和效益。
第三节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 陶行知先生学习杜威教育思想,但进行了彻 底的改造,立足中国社会和教育实际,进行 了创新,探索出“生活(shēnghuó)教育”理论。 给中国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留下十分丰富 的思想财富和理论财富。
共二十一页
(四)教育学的苏化与改造(1949-1965)
1949到1965年,是我国政治、经济制度发生重大变 革的时期,也是对教育学全面“苏化”并进而改造的时 期。
哲学性——探讨价值问题,表达一定的教育观 和教育方法论,以教育原理、教育原则等理论形式 表现。
经验性——教育理论中有经验成分。教育经验是教育 理论的重要来源。
科学性——教育学理论是被实验和实践证明了的,对 教育行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共二十一页
(3)教育学课程是教师教育的基础(jīchǔ)课程 教育学课程是教师教育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
共二十一页
2.教育学学科性质(xìngzhì)的再认识
(1)教育学是具有人文学科特点的社会科学 教育学既研究教育的实然状态,也研究教育的应
然问题;既研究教育理论,关注教育实践。 教育学研究既采用科学的方法,也运用(yùnyòng)人
文的方法。
共二十一页
(2)教育学是哲学性、经验性和科学性的统一(tǒngyī)
黄济和王策三主编的《现代教育论》(1996年)
共二十一页
中国教育学发展(fāzhǎn)的三大世纪问题
• 1.政治意识形态与学科发展的关系问题
• 2.教育学发展中的“中外”关系问题
• 3.教育学的学科性质问题
共二十一页
政治意识形态与学科发展的关系问题
• 1.强国的政治需要与教育学的引进 • 2.教育学“引进”的中国范式
萌生 • 3.阶级斗争、意识形态对教育学展
教育学专业学科发展

教育学专业学科发展教育学是一门关于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和教育管理的学科,它致力于研究和推动教育的发展。
作为学科的发展与变革是教育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从教育学专业学科的历史发展、学科的内涵与目标、学科的热点与前沿以及学科的挑战与展望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教育学专业学科的历史发展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起源于19世纪,当时的教育学主要关注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改革。
在20世纪,教育学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并且与其他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形成了交叉融合的研究领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变革的驱动,教育学的研究领域逐渐扩大,并形成了多个专业方向,如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教育技术学等。
二、教育学专业学科的内涵与目标教育学的内涵主要包括对教育现象的观察和研究,对教育理论的探讨和构建,以及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和改进等。
教育学的主要目标是研究如何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学专业学科的核心任务是培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三、教育学专业学科的热点与前沿当前教育学专业学科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教育技术、教育评估、学习科学、教师教育和教育政策等方面。
教育技术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它研究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的创新和改进。
教育评估是为了评估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为改进教育实践提供依据和指导。
学习科学研究学习的本质和机制,探索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教师教育关注如何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教育政策研究探讨教育政策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影响。
四、教育学专业学科的挑战与展望教育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教育学需要与不断变化的教育实践相适应,关注教育改革的需求,与时俱进。
其次,教育学需要跨学科融合,与其他学科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共同解决复杂的教育问题。
此外,教育学还需要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发展,借鉴国际经验,加强与国际教育学界的交流与合作。
教育学专业发展史

教育学专业发展史教育学专业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的一门学科,其发展历程与教育的历史密不可分。
本文将回顾教育学专业的发展史,并探讨其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一、古代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古代文明兴起后,教育开始被系统地探讨和实践。
在古代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等文明中,有着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
例如埃及的制度化教育,强调音乐和体育的培养;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教育,强调全人教育和公民品德的培养;古罗马的实用主义教育,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
这些教育思想建立了教育学专业最早的基础。
二、现代教育学的形成18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社会变革的加速,现代教育学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约翰·洛克的教育理论、孟德斯鸠的教育论文《论教育》,以及普鲁士教育改革者威廉·冯·洪堡的观点,都对现代教育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19世纪中叶,教育学专业逐渐在欧洲和美国的大学中设立,并开始独立发展。
三、教育学专业的分支和发展随着教育学专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多个分支学科。
其中教育史、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是教育学专业中的核心分支。
教育史研究过去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制度,为教育改革提供借鉴;教育哲学探讨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为教育理论提供基础;教育心理学研究学习和发展的心理过程,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教育技术学探索教育与技术的融合,为现代教育创新提供支持。
四、中国的教育学发展在中国,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早在古代,中国古代哲学家就开始关注教育问题,形成了儒家教育思想。
现代教育学的发展始于晚清时期,当时校长严复成立了中国第一所教育学专业的学校。
20世纪初,由于西方教育理论的传入和国内教育改革的需要,中国的教育学专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学专业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教育学研究机构相继成立,教育学理论和实践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五、教育学专业对教育实践的意义教育学专业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研究教育史可以了解过去的教育经验和教育制度的演变,借鉴成功的教育实践;通过研究教育心理学可以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规律,为教师提供科学的教学方法;通过研究教育技术学可以探索现代技术与教育的结合,推动教育的创新。
教育学专业教育历史

教育学专业教育历史教育学专业的发展源远流长,其教育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的中国和希腊,教育已经开始被重视,并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制度。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探索教育学专业的发展历程。
1. 古代教育的雏形在古代中国,教育被视为治理国家、繁荣社会的基石。
孔子被尊为教育之神,他提倡“教学相长”的理念,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开创了教育学的先河,将其思想传承下来。
自此以后,中国出现了儒家、道家、墨家等各种不同的教育思想和学派。
与此同时,古希腊也在教育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提倡全面发展的教育,注重思维能力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他们的理论为西方教育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教育学专业的形成随着历史的变迁,教育学专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世纪末,德国教育学家弗雷贝尔将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他的工作被视为现代教育学的奠基石。
此后,各国纷纷设立教育学专业,开始研究和探索教育的本质和方法。
20世纪初,美国成为了教育学专业的重要研究中心。
约翰·杜威提出了进化主义教育理论,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为现代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提供了新的思路。
此后,以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为基础的教育学理论纷纷涌现,丰富了教育学专业的研究领域。
3. 教育学专业的发展取得的成就随着教育学专业的发展,其在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教育学专业提供了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学理论。
通过对教育过程的研究,教育学专业为教师提供了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教育学专业促进了教育改革的进展。
通过对不同教育模式和制度的研究,教育学专业能够发现现有教育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革建议,推动教育改革的进行。
再次,教育学专业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教育学专业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并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有针对性地提供支持和指导。
最后,教育学专业还为教育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新中国成立70年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前瞻

新中国成立70年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前瞻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经历了从起步发展到蓬勃发展的漫长历程。
本文将以7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前瞻为主线,概述该学科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趋势,旨在全面反映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变迁与发展,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从学科发展历程、学科建设现状和学科未来发展趋势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学科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长期战争和内战的影响,高等教育学学科处于停滞状态。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教育部1952年正式成立,高等教育学开始了正规化、制度化的发展。
高等教育学学科是在1953年确立的。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学科建设和学科研究上,这一时期为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8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受到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开始迅速发展起来,教育管理、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理论体系和教育经济学等方向成为该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
1990年代至今,高等教育学学科在学科交叉、深化研究等方面都迅速发展,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和远程教育成为学科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70年来,高等教育学学科在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起步发展、蓬勃发展的阶段,学科内涵逐步扩展,研究领域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创新,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优秀教育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
二、学科建设现状在70年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历程中,学科建设成就显著。
高等教育学学科本科和研究生专业数量逐年增加,专业设置更加完善,研究领域更加广泛,师资队伍更加强大,科研团队更加专业。
高等教育学学科涌现出许多知名的科研平台和高水平的学术机构,如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校重点研究中心等。
高等教育学学科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
学科建设现状的一个亮点是学科研究成果丰硕,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学术成果和学者,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新中国成立70年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前瞻

新中国成立70年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前瞻1. 引言1.1 新中国成立70年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还表现在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的过程中。
高等教育学学科作为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其发展将推动各个学科之间的交流互动,促进学科之间的创新融合,使高等教育学学科在新时代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新中国成立70年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不仅体现在其对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更体现在其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必将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和实现。
1.2 本文内容介绍本文将围绕新中国成立70年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展开详细探讨,从历史回顾到未来展望,全面分析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过程和取得的成就。
通过回顾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历程,总结里程碑事件和主要成就,探讨新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对高等教育学学科未来发展的前瞻性探讨。
本文旨在揭示新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对新中国成立70年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启示进行探讨,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成果,展望新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的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全面了解和认识新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方向,为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2. 正文2.1 新中国成立70年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成就。
在建国初期,高等教育学学科起步较晚,但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高等教育学学科逐渐发展壮大。
在这70年间,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经历了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从最初的学科设置到学科体系的构建,再到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的创新,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不断调整和发展,为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此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中国高校教育学学科设置及专业发展的历史回顾中国高校教育学学科设置及专业发展的历史回顾中国高校教育学学科设置及专业发展的历史回顾教育学专业是高师院校的特色专业,曾为中国师范院校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如今专业发展囧态连连,前景甚是堪忧。
追溯我国教育学学科设置及专业发展的历史轨迹,列举教育学专业长期存在的问题,结合专业发展现状,解决当今教育学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是一件十分紧迫的现实课题。
一、教育学学科及专业的引入初创在中国,教育学的起源可追溯到《大学》和《学记》等古籍,百家争鸣的儒、法之争却将其淹没。
历史上也出现了像孔子、韩愈、朱熹、王守仁、康有为、蔡元培等著名教育思想家,但其思想并未系统化、理论化。
因此,中国在近代以前并未出现具有学科意义的教育学,教育学是从国外引入的。
[1] 1.学科引入 1894 年,中日甲午战败,激起了改良主义的维新运动。
作为运动倡导者之一的梁启超,在《论师范》一文中主张自办师范学堂。
1902 年,清政府在举办高师教育之初,借鉴日本设置教育学课程,1 / 11包括教育宗旨、教育之原理、学校管理法以及实习,还规定了每星期的课时。
1903 年,延续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宗旨,将师范分初级和优级两级,每级都设有教育学,规定包括教育史、教育原理、德育、智育、教育法令、学校管理法以及实事授业。
[2]教育学凭借甲午战争的契机,正式被中国引入了。
这一时期,教育学教材几乎都是翻译日本的著作。
如熊谷五次郎著、范迪吉译的《教育学》;牧濑五一郎著、王国维译的《教育学教科书》等等[3]。
教育学科师资也是日本留学回来的教师。
在大量翻译的过程中,我国教育研究者对外著教育学逐渐融会贯通,继而出现了中国教育学著作。
如王国维的《教育学》;刘以钟的《新制教育学》;彭清鹏的《实际教育学》等等。
[3]然而,1914 年以后,由于北洋政府的约束和对教科书编撰制度的改革,使得有关教育学的翻译和编著都处于停滞状态。
2.仿美学德 20 世纪 20 年代,在欧美各国教育新思潮的影响下,我国师范学校由仿日转向美国模式。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联盟学早在 20 世纪初期就开始传人我国了,尤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期间,杜威来华讲学,进行教育演说,发表教育著作,使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传播达到顶峰,其著作被广为翻译。
---------------------------------------------------------------最新资料推荐------------------------------------------------------ 胡适在北大还开设了杜威著作选读这门课程。
1936 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在我国正式翻译出版,对中国的影响极为重大。
他把教育学建立在实践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体系。
他的教学观点五段论也一直影响着中国广大中小学的教学实践。
[4]1939 年,教育部颁布修正师范学院共同必修科目表,添加教育统计、教育哲学、教育视导和调查、训育原理及实施、升学及就业指导、课程编撰等科目。
[5] 3.专业初创从 1923 年开始,一些名校学习西方体制,师范院校先后设立了教育系和教育学院。
1930 年,教育学专业开始在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中设立,其专业培养目标旨在为中等师范院校培养教育学、心理学师资以及教育学科研究与教育行政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
[6] 4.苏联模式新中国诞生后,教育学并未像新中国的势气一样蒸蒸日上。
这一阶段,中国试图摆脱旧的教育制度。
因社会体制等各方面的相似,中国很快就把教育改革模仿对象投向了苏联老大哥。
教育界迅速掀起了学习苏联的教育学热,尤其是学习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热。
3 / 11对其后中国的教育方针及教育计划也有所影响。
1951 年,全国第一次师范教育会议召开,不仅明确要求师范类所有专业必须开设《教育学》还规定了教育系的任务是面向中等师范学校培养教育学、心理学教师。
1952 年,颁布了《师范学院教学计划》,对学校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学制、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时数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同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明确高等师范院校根据中等学校的教育需求,设置学校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招收高级中学及师范毕业生或同等学力者,修业年限 4 年,培养中等师范学校师资。
1955 年开始,各个高等师范院校根据《1955-1956 年高等师范学校院系调整有关事项的通知》,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此后教育学专业曾一度被取消。
[3] 二、教育学学科及专业的中国化 1956 年,中苏关系发生变化,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凯洛夫的《教育学》也开始受到批判,追求本土理论,迫使中国必须拿出自己的教育学。
[7]1959 年下半年,华东师大、上海师院、上海市教育局和上海教育学会等组成教育学编写组,在大跃进的鼓舞和反右倾的背景下,试图编著一部具有真正中国气派的一流的社会主义教育学,并于1960年印出了初稿。
这本囊括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全日制教育与业余教育的百科全书式的大教育学模式,几乎流行于当年各师范院校编印的所有教育---------------------------------------------------------------最新资料推荐------------------------------------------------------ 学教材中。
[3] 1961 年 4 月,教育部组织召开了高等学校文科教材选编会议,会议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共同提出的草案,修改并通过了《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教学方案》,涉及到了教育系的培养目标问题,提出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除培养师资外,还要培养教育行政工作者和教育学科研究人才。
在课程设置上,分必修课、专业课、选修课。
其公共课部分要求学生学习教育学、生理学、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中国教育论著选读。
选修课中开设了班主任工作研究、教学原理研究、教育行政、中国教育现状研究、苏联教育现状研究、外国教育现状研究、中国近百年教育史研究、小学各科教材教法专题研究等等。
这一系列设置,基本确立了当今我国教育系和教育学专业的基础。
20 世纪 60 年代到 70 年代,受文革的影响,我国教育学遭到了破坏和停滞。
当时盛行个人崇拜,有的院校干脆把教育学叫毛泽东教育思想课。
其教学纲目往往是教育要革命,无产阶级的教育方针等等,都是介绍和讲解毛泽东的语录,因而教育学变成了语录学,教育学学科及专业的独立性几乎丧失殆尽。
这一时段,学校的一切工作围绕革命运转,教育学专业可谓是满目疮痍,在成为政治牺牲品的同时,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5 / 11真正的教育学著作也寥寥无几,且都是师范学校教育系和教育学院教研组共同编写的,其内容涉及也是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党的教育方针等等。
三、教育学专业的发展现状 1.教育学专业的发展专业本科化文革结束后,教育工作者决定更新观念,矢志重振教育学。
1978 年 8 月,教育部公布了《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学士制教学方案》,对培养目标及学制、课程设置、学时分配进行较为详细的规定。
培养目标与 1961 年颁布的一致。
学制为 4 年。
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
必修课为必修公共课和教育论著选读、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中外教育史、小学教材教法等。
选修课主要围绕教育理论、外国教育、中国教育、心理学、小学教育几个方面开设。
其他还包括教育统计、教育行政与学校管理;逻辑学;数学;自然科学概论、自然辩证法等其他专业有关课程。
这一方案不仅恢复了文革前的教育学科,并进一步扩充了新的学科。
与此同时,教育学也开始探索和研究教育经济学、比较教育学等学科。
---------------------------------------------------------------最新资料推荐------------------------------------------------------ 截止 1981年,全国共有 186 所高等师范学校,设置专业 37 种,其中教育学类专业有学校教育、学前教育、电化教育技术和教育学,这 4 个专业均为本科。
[3] 专业高层化 1988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教育委员会研究生司发布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正式启动全面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其中包括教育学专业 16 个,为研究生和博士生阶段的学生提供专业选择,国家培养教育学专业的高层次人才也渐渐地落实和扩大。
专业社会化 1989 年,国家教委制定《高等学校教育系教育专业改革的意见》,强调了专业设置、办学形式必须与社会实际需要密切联系,突出教育专业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强调教育专业的课程方案,必须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合理安排,知识结构搭配要合理,理论需联系实际,加强能力培养。
相对规范了教育学专业的发展。
此后,国家教委针对教育学专业再没有新的文件问世。
2.教育学专业的现状 1990 年以后,随着基础教育教师教育由中师师专高师三级培养模式转变为专师高师的两级模式,更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直接转变为高师一级模式,使教育学专业发展陷入困境,由于中师、师专的撤销,直接堵死了高师院校学校教育专业的就业之路。
面对危机,重点和名牌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转向以培养硕士7 / 11和博士研究生为主要目标。
部分学校取消了教育学专业在本科的设立。
而新建的地方高师院校依旧固守传统教育学专业的办学宗旨,导致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不相符。
尤其在教育部实施高等师范面向 21 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使得各高师院校教育学专业必须以新的姿态思考自身的发展空间。
xx 年教育部正式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此后,一度出现了教育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热潮。
以东北师范大学和内江师范学院为例: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现有五个本科专业,按照教育学和心理学两个一级学科进行统筹规划,前一年半按一级学科统一培养,两个一级学科课程之间也互有交叉。
教育学一级学科包括 13 门基础课,作为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学生入学后一年半内学习相同的课程,一年半后再学习各自专业课程,加强通识课程比重。
学完专业课之后,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重个性发展,开设了专业选修课,如家庭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教育文化学、美学专题等 30门课程供学生选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