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清明节》阅读练习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现代文阅读练习题阅读《父亲名“荣芳”》,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名“荣芳”贾沛文①这是父亲离开后的第一个清明节,有关父亲的一桩桩往事涌上心头。
②我家祖辈居住在京郊平谷区一个叫安固的村子。
父亲生于日寇侵华的年月,童年自然受了不少苦。
土改时因祖上留下了些田产,被划为“富农”,本就性格内向的父亲,此后更加寡言少语。
婚后,大姐出生,爷爷去世,一家人的吃喝拉撒,全压在了他的肩上。
③多挣工分,便能多分嚼谷。
青壮年男劳力一般一天记10分,因为父亲干活时从不惜力,生产队破例给他每天记15分。
农村人家建房,都是请关系好的人来帮忙,报酬是管三顿饭。
父亲是最常做帮工的人,因为他不会拒绝,也因为他实在——往往是房主人还没起床,他已经开始干活了。
④我家院里有三棵柿树,秋后柿子红了,便摘下贮存起来,除了我们姐弟偷吃几个外,都卖掉换来全,市中,这样亲近土地的机会可不多。
晚上,住在乡下,她又把插秧经历写进拼音日记,笨拙的一笔一画,记下自己的心情,说手伸进泥里很好玩,明天还想再插秧。
③好好有了小弟弟,这小子,上一次来到水稻田才刚会爬。
这次算是第一次下田,并没有像姐姐当年那样挂在爸爸身上不肯下来,而是很有点小男子汉的样子,干脆地糊了一身的泥水。
吃晚饭的时候,这小子还以为,他吃的米饭就是自己当天种出来的呢。
④现在谁还知道水稻什么时节播种,什么时节插秧,什么时节开花,什么时节收获?本来,我发起“父亲的水稻田”活动,只是想记下父亲一年当中的农事,作为一份社会人文资料。
因我从小在村庄长大,如今却一点儿都不会种田了。
一转眼,我都已经是做父亲的人了,离了故土,又如何把这些记忆传承下去。
这几年,我一年一年回到乡下,跟着父亲种田,又带着城里大小朋友一起种田,也算是与家乡、与泥土一次亲近的机会吧。
⑤从种稻的劳作里,我们知道了,很多事情不必着急。
水稻生长,一年一季,至多两季,着急也没有用。
何不放慢生活的脚步,让一切自然生长。
从种稻的劳作里,孩子们也知道了,原来大米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原来有一片自己的土地是这样愉快的事情。
三年级语文下学期课文内容填空考前专项练习及答案

三年级语文下学期课文内容填空考前专项练习及答案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时间:________一、按课文内容填空。
1.望着远处两岸的青山和那只从远方而来的小船,我想起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古诗。
2.眼前的洞庭湖水光与夜色交融,湖面十分平静,我想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古诗来描绘此情此景。
3.《富饶的西沙群岛》讲述了西沙群岛是_________上的一群岛屿,是我国的海防前哨。
那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个_____________的地方。
二、按课本内容填空。
1.迟日江山丽,____________。
___________,沙暖睡鸳鸯。
2.竹外桃花三两枝,_______________。
3.绿阴不减来时路,_______________。
4.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__________,__________。
能不忆江南?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我们不要轻易相信听来的传闻,亲眼看到的才是真实的,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明》中体现了天气情况和路人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童年是最快乐的日子。
《童年的水墨画》一文中,诗人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首小诗,展现了儿童俏皮的生活场景。
4.《肥皂泡》一文,作者先介绍对肥皂泡游戏的喜爱,然后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肥皂泡产生的美好想象”的顺序,写出了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四、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我们奇妙的世界》一课中,作者从_______和____________这两个方面来写,展现了世界的奇妙。
2.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__________,一会儿__________,一会儿__________,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北京市上地实验小学语文六年级小升初期末复习试题(含答案)

北京市上地实验小学语文六年级小升初期末复习试题(含答案)看拼音写词语我爱读书,因为shū jí( )中有不惧jìmò( )、积极向上的鲁滨逊,有家家期盼的yuán xiāo ( )节、缅怀逝者的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有míng mèi( )的春光、无边的胜景,有极具地方特色的là bā zhōu ( ),有qīng cuì( )悦耳的音韵……下列各组带点字读音,词语字形和释义全对的一组是()A.机械.(jiè)晦暗莫名奇妙饶.有趣味(富足.多)B.依赖.(lài)布局张灯结采用之不竭.(尽,用尽)C.围歼.战(qiān)梗概迫不急待万象更.新(改变.改换)D.邯.郸学步(hán)振奋嫦娥奔月诲.人不倦(教导.劝说)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和蔼可亲兴高彩烈目瞪口呆饱经风霜B.碧空如洗微波粼粼聚精汇神阳春白雪C.雕粱画栋巧夺天工琼楼玉宇精雕细刻D.精兵简政金碧辉煌博采众长锲而不舍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雨来牺牲了吗?没有,他早就从水底游到别处去了。
②下课了,同学们有的跳绳,有的踢毽子,有的打乒乓球,玩得真开心。
③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
④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A.①反问②排比③比喻④拟人B.①设问②排比③拟人④比喻C.①设问②排比③比喻④拟人D.①反问②排比③比喻④比喻下列句中有三处语病的一句是()A.我们必须随时改正并发现工作中的优缺点。
B.止咳去痰片,它里边的成分是桔梗、贝母、氯化铵配制而成的。
C.中国人民正在努力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D.我们通过这次活动,收获了许多知识。
选择下面各句中破折号的用法。
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 )A.表示解释说明B.表示话未说完C.表示插说内容D.表示意思的递进或转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稿,从三个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于丹《清明:血脉里的眷恋》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清明:血脉里的眷恋于丹①很少有一个节日,像清明这样意蕴深厚而含混:风清景明,慎终追远,这是一个悲怆的日子;放歌踏青,追逐春天,这是一个轻盈的日子。
在我们慎终追远的时候,它就是节日;在我们放歌逐春的时候,它就是节令。
大节气和大节日就这样水乳交融。
②“清明时节雨纷纷”,每到清明,往往就有着如丝如缕的春雨绵绵,总让我想起贺铸的《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看到这样的诗句,难道你还不懂人心上缭绕的那点忧愁吗?③清明的忧和愁,不是闲愁,它是实实在在有来由的忧伤,因为我们要在这个节日去祭奠祖先。
在古代,清明是有很多习俗的,除了因为介子推而起的禁火、寒食、扫墓之外,还有踏青、植树、荡秋千、打马球、插柳条等。
这个节日生机蓬勃,在生机中去告慰心中深沉的哀思和寄托。
清明是一个清亮、明朗的日子,但是,这个日子里也有着深深的眷恋。
我总是在清明时节,自觉不自觉地想起很多人,有的时候是一个名字,有的时候是一段细节,有的时候甚至会想起一个电话号码,或者清晰而遥远的一首歌的旋律。
我的记忆关乎一些逝者,也关乎一些生者,但牵连的那些往事也已然逝去。
清明这个日子,给了人放纵感情的一个理由,尽可以让我们逐着思绪去天边飞,如同那些牵线的风筝,无论在天边、树梢,还是落进池塘,远远近近,总会有一根线,叫作清明。
④这个日子里,我确定能够想起来的人,是我的父亲。
⑤我小时候对父亲的感觉只是严厉而已,不常回家的父亲,每次带回那么多的书,要查我的诗文,要查我练字练得如何,在我的眼里他简直就是贾政。
最先教我背诗词的人是他,最先教我读古文的人是他,最先教我临字帖的人也是他。
一直到我上了中文系,读了研究生,几乎我写的每一篇论文,父亲都要一字一字给我修改,不仅仅改文章的层次,甚至还会改我倒插笔的笔序,所以,他改完的文章,往往比我的原文字数还要多很多。
但是直到父亲辞世,我在心里对他都是有一点点畏惧的,直到多年以后,母亲告诉了我一件事情,这是在父亲生前我从来不知道的。
关于《清明节》古诗词、现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关于《清明节》古诗词、现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关于《清明节》古诗词、现代文阅读练习一.选择题1.以下诗句分别反映了我国四种传统节日习俗,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③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④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
A.①③④②B.③①②④C.②④①③D.①③②④二.综合读写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
在国际气象界,它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月30日,中国中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植树节等。
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材料二:“清明”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不仅是人们祭莫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还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的仪式。
清明节的习俗是半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
材料三:“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清明节有祭祖扫墓的习俗,而每到此时,各地不文明祭扫现象也屡见不鲜。
不少市民在大路口、马路边、绿植旁随意焚眷烧纸、燃放鞭炮。
有的树木被熏毁,有的小草被烧灼。
人们在追念、祭奠先人的同时,却忽略了现代文明的建设。
(1)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请结合以上材料说说“清明”作为节气和节日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
(2)图是丰子恺先生的画作《清明小景》请结合材料一、二,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图中与“清明”相关的两个信息。
(3)针对材料三中的现象,市“文明办倡议书清明节是祭莫先人,缅怀先烈的传统节日在清明前夕,向广大市民发出文明祭扫的倡议。
《父亲的清明节》阅读练习及答案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父亲的清明节吴昕孺(1)父亲出生贫农,身高155公分,天生对子眼,脾气暴躁,性格内向,他讨到妈妈这样漂亮的老婆真是生对了时代。
那是一个讲究“根正苗红”的时代。
他的爱情在那个春天,因根正而苗红,因苗红而滋滋拔节,我姐是第一节,我是第二节,我妹是第三节。
(2)有年清明,他带我去上祖坟。
他买了鞭炮、香烛和纸钱,我跟在他后面,保持着距离。
紧跟着父亲是十分危险的,他会突然回转身揪住我的衣领,责怪我很久以前做的一件错事。
(3)到了坟上,他燃香点烛,放炮磕头。
然后,叫我过去磕头。
那些土堆土坑长满了灌木和杂草,据说里面住着我的祖先,我没见过他们,所以就没父亲那样老实。
我腰都没弯,点了几下头。
A父亲怒喝一声:“头点地!”我看见他的额头上果然沾着一块黑土,就把头狠狠地砸下去,砸得额头上尽是黑土。
父亲口气稍有缓和:“你不磕头,祖宗不会保佑你。
祖宗不保佑你,你不会有出息。
”(4)父亲追,我跑。
这是以前村子里经常出现的画面,每次我都被他逮住,受他一顿好打。
突然有一次,我意外发现自己长劲了,父亲竟然追不上我。
我得意地站在田埂那头,回望着他。
他没追了,扯开喉咙骂,脸涨得通红,仿佛在流血。
我突然觉得父亲好可怜,我甚至担心父亲会“流血”而死。
不由自主地垂下头,我向父亲走去,准备承受他一顿痛打。
但意外是,我越走近他,他的骂声就越小。
当我走到他身边时,他的咒骂变成了一句不太温存的关切:“快回去吃饭,饭凉了。
”(5)那次没有追上我,显然伤害到了父亲的自尊。
他从此不再追我、打我,连骂都少了。
我开始步入“自然生长”的轨道,好在深埋地下坟中的祖宗没有因为我的不虔诚而不保佑我。
(6)我长大了,按照自然规律成长为一名男人,按照社会需要成长为一名公民,按照自身理想成长为一个诗人。
而我的父亲,随之而老去。
老年痴呆症让他变成一个淘气的孩子。
他强行将蒸菜的垫架放进炊壶里,并用炊壶煮饭。
他深夜醒来,质问我妈为何睡在他家里,并命令她“回自己家去”……(7)有年清明,我带他去祖坟上扫墓。
广西桂林市中华小学小学语文六年级小升初期末试题(含答案)

广西桂林市中华小学小学语文六年级小升初期末试题(含答案)看拼音,写词语。
tián nìróu cuōyī wēi kǒng bùxī shēng( ) ( ) ( ) ( ) ( )qīng fùnuó yípái huáiāi sīqiū yǐn( ) ( ) ( ) ( ) ( )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参.差(cān)翘.首(qiáo)装模.作样(mó)B.细菌.(jūn)魁梧.(wú)扣人心弦.(xián)C.储.藏(zhù)允.许(yǔn)谆.谆教诲(chún)D.享.受(xiǎng)卓.(zhuō)越毛遂.自荐(suì)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语重心长惊心动魄张灯结彩见微知著B.万象更新峰拥而至司空见惯游手好闲C.精兵减政独出心裁革故鼎新落荒而逃D.实事求是发愤图强坚持不懈无独有偶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
B.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C.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D.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能否在这次小升初测试中取得好成绩,关键是在考试时要认真审题、答题。
B.实外西区对我很熟悉,我能一一说出佳处来。
C.他的年龄不大,最多二十岁以下。
D.习习凉风在树叶间演奏着优美动人的小夜曲。
下列省略号的用法分析有误的是()A.同学们有节奏地喊着:“一二一,一二一……”(表示重复的省略)B.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
……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表示语意的跳跃)C.我盯着桌上的十元钱自言自语地说:“拿吧!反正又没人知道……爸爸回来了……不,是风声……!我这是在干什么呢?”(表示省略同类词句)D.“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
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记叙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记叙文阅读练习题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父亲的肖像迟子建我记忆中最寒冷的冬日,是1986年的腊月,年仅49岁的父亲突发疾病,与亲人永别在年关。
父亲走了三十二年,他的影子却从未从我们心底和梦里消失。
父亲盛年离世,他留给我们的形象,也就儒雅潇洒,从无老态。
我还记得父亲过世后,我初来哈尔滨工作,去探望抚养过父亲几年的四爷爷,他见了我,也不顾我是女孩家,扯着一条白毛巾,失望地擦着泪说:“你不随你爸啊,你爸小时那个好看!你爸找的你妈,是一般人啊!”四爷爷是第一次见我,那时我二十多岁,不算漂亮,但也不丑吧。
而父亲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因贫穷不能继续求学,自愿报名去了大兴安岭参加开发建设,再没回过哈尔滨。
四爷爷记忆中父亲最后的形象,是他不到二十岁的模样。
记得我将四爷爷的话转给孀居的母亲时,她直撇嘴,要知她年轻时算是美人呢。
而姐姐弟弟不无调侃地对我说:“咱家还数你好看呢,四爷爷要是见了我们,不得哭迷糊啊。
”只能说四爷爷为了强调父亲的英俊,不惜嘲讽他的骨肉。
但不久前我突然接到故乡一封来信,说明父亲在别人眼里是其貌不扬的。
写信者是父亲的生前同事,说是见到了父亲的几位学生,他们忆起父亲的几段往事,觉得很有意义,所以整理给我。
其中一位回忆说,他10岁随父亲来到大兴安岭永安时,这里还没学校,所以他过了上学年龄却无书可读。
1966年,新学校在永安东头开建了,他满心欢喜,每天都跑过去看。
领着工人建校的校长姓迟,一个瘦弱的小伙子,个子不高,面貌寻常,和工人一起光着膀子举着土坯垒墙,满脸流汗,灰头土脸的。
而最终落成的茅草苫顶的土教室,课桌也是土坯垒的,粗糙不堪,椅子则是用原木锯成的木墩。
那时没有本子,他们每人发一块石板,用粉笔写字,而身为校长的父亲,一个人承担好几门课的教学。
我向母亲求证这些细节,她说的确如此。
父亲从哈尔滨高中毕业,是当年大兴安岭的人才了,所以一个人得兼多门课。
而他建学校的时候,我才两岁,正是流着涎水傻呆呆啃手指的年龄,记忆还没发芽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父亲的清明节》
父亲出生贫农,身高155公分,天生对子眼,脾气暴躁,性格内向,他讨到妈妈这样漂亮的老婆真是生对了时代。
那是一个讲究“根正苗红”的时代。
他的爱情在那个春天,因根正而苗红,因苗红而滋滋拔节,我姐是第一节,我是第二节,我妹是第三节。
有年清明,他带我去上祖坟。
他买了鞭炮、香烛和纸钱,我跟在他后面,保持着距离。
紧跟着父亲是十分危险的,他会突然回转身揪住我的衣领,责怪我很久以前做的一件错事。
到了坟上,他燃香点烛,放炮磕头。
然后,叫我过去磕头。
那些土堆土坑长满了灌木和杂草,据说里面住着我的祖先,我没见过他们,所以就没父亲那样老实。
我腰都没弯,点了几下头。
A父亲怒喝一声:“头点地!”我看见他的额头上果然沾着一块黑土,就把头狠狠地砸下去,砸得额头上尽是黑土。
父亲口气稍有缓和:“你不磕头,祖宗不会保佑你。
祖宗不保佑你,你不会有出息。
”
父亲追,我跑。
这是以前村子里经常出现的画面,每次我都被他逮住,受他一顿好打。
突然有一次,我意外发现自己长劲了,父亲竟然追不上我。
我得意地站在田埂那头,回望着他。
他没追了,扯开喉咙骂,脸涨得通红,仿佛在流血。
我突然觉得父亲好可怜,我甚至担心父亲会“流血”而死。
不由自主地垂下头,我向父亲走去,准备承受他一顿痛打。
但意外是,我越走近他,他的骂声就越小。
当我走到他身边时,他的咒骂变成了一句不太温存的关切:“快回去吃饭,饭凉了。
”
那次没有追上我,显然伤害到了父亲的自尊。
他从此不再追我、打我,连骂都少了。
我开始步入“自然生长”的轨道,好在深埋地下坟中的祖宗没有因为我的不虔诚而不保佑我。
我长大了,按照自然规律成长为一名男人,按照社会需要成长为一名公民,按照自身理想成长为一个诗人。
而我的父亲,随之而老去。
老年痴呆症让他变成一个淘气的孩子。
他强行将蒸菜的垫架放进炊壶里,并用炊壶煮饭。
他深夜醒来,质问我妈为何睡在他家里,并命令她“回自己家去”……
有年清明,我带他去祖坟上扫墓。
我买了鞭炮、香烛和纸钱,牵着他的手。
现在他不会揪住我的衣领责怪我了。
他缩头弓背,两只脚机械地走着,他比以前
更加矮瘦,像捏在我掌心的一个揉皱的小小纸团。
到了坟上,我燃香点烛,放炮磕头。
父亲突然望着我傻笑。
我沿着他的视线摸摸自己的额角,原来那里沾了一块黑土。
我也笑了,想起多年前,他对我一声怒喝“头点地”,我把额头使劲往地上磕,不禁笑出泪来。
俄顷,我感到一股异乎寻常的灼热,抬头一看,呆住了。
父亲拿着我插在坟头的香烛,点燃了附近一片茶林。
风吹火猛,一忽儿,半边天都是红的了。
我狂喊“救火”,幸而山下田里的乡亲看到山火,冲上来群起而救之,才未酿成大祸。
我当场赔付了八百块钱。
乡亲们走了。
我疲惫地坐在地上,看着满山焦土,B气愤地对父亲喝道:“头点地!”父亲站在那里,像认错的孩子,头差不多缩到脖子里去了。
又过了些年。
那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仿佛要特意来看看父亲。
在妈妈的看护和春天的抚慰下,父亲安详地去世了。
他的遗体躺在床上,就像一片薄薄的叶子。
每年清明,我都要去父亲的坟头坐坐。
点烛,燃炮。
更多的是静默。
悲伤像草一样被除掉了,尘世的喧嚣在烛火炮声里灰飞烟灭,剩下的只能是无边地静默。
116.文章主要记叙了父亲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述。
117.试分析文中A、B两处人物“怒喝‘头点地!”的原因。
A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8.文章描写笔法细腻而有生活气息,请分析下列两个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1)他缩头弓背,两只脚机械地走着,他比以前更加矮瘦,像捏在我掌心的一个揉皱的小小纸团。
(2)悲伤像草一样被除掉了,尘世的喧嚣在烛火炮声里灰飞烟灭,剩下的只能是无边地静默。
【答案】
116.(1)清明带儿子去上坟,教育儿子对祖先要恭敬。
(2)一次追打已渐长大的儿子未果。
(3)年老后一次随儿子清明上坟,因老年痴呆病纵火惹祸。
117.A:父亲发现儿子为祖先上坟行礼时态度漫不经心。
B:患老年痴呆的父亲闯祸,不慎燃烧了山上茶林,我和乡亲一起救火,并赔钱打招呼。
118.(1)将瘦小年迈的父亲喻为“我”掌心的一个揉皱的小小纸团,生动形象写出了“我”对从身体到精神已经衰老的父亲的怜惜。
(2)把“我”对父亲去世的无穷悲伤之情喻为有形的坟上草,表达了“我”对父亲深切的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