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谨庠序之教

D.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2.对下列加点词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A.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

谷不可胜.食也胜:尽。

B.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

直.不百步耳直:简直。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衣服。

鸡豚狗彘之畜.畜:畜养。

D.王无罪.岁罪:过错。

斯.天下之民至焉斯:那么。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树之.以桑

B. 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斧斤以.时入山林

C. 寡人之于.国也

D.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或百步而.后止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五十者可以

..衣帛矣

B.养生

..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C.兵刃

..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D.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

..东蒙主

5.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C.谨.庠序之教

D.然而不王.者

6.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非我也,兵也

B.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C.是亦走也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译文: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译文: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

(4)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

8.用“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作全句的开头和叙述的主体,重组下面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孟子,性格锐利、强悍。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树立了原始的木栅栏。

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

9.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孟子黄宗羲,著书立说,立潮头发先声,一代哲人具有鲜明的民本思想。

材料:

爱国精神科技成就文学贡献

白居易杨靖宇袁隆平

遭贬谪吟歌赋战沙场驱敌寇埋头干创新见

探物究理抵御外侮感怀时事

答: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作比喻,含蓄地说明了梁惠王“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的疑问。

(2)孟子写出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从渔业方面进行阐述,并符合当下可持续发展观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寡人之于国也》中,能体现孟子注重民众教育,通过认真兴办学校,最终达到和谐

社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庄暴见孟子

庄暴①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②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

....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

,举疾首蹙安页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

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

之美,举疾首蹙安页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

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

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注】 ①庄暴:人名,即下文提到的庄子。②庶几:差不多。这里指“差不多治理好了,

有希望了”。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

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B.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

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C.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

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D.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

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王之乐:古代贤王所制作的音乐,即清静典雅的音乐,和世俗之乐相对。

B.管籥之音:这里泛指音乐。管,籥,两种管乐器,前者跟笛子相似,后者似是排箫前身。

C.田猎:在田野里劳作。在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项带有军事训练性质的活动。

D.羽旄:古代军旗的一种,用野鸡毛、牦牛尾装饰旗杆。

13.对本文的写作特点赏析有错的一项是()

A.庄暴与孟子的谈话是一个引子,只有短短几句,由庄暴之言,提出齐王“好乐”,而

孟子的简单回答,则直接提出了本文的论题。

B.写到“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悲惨局面与“欣欣然有喜色”不同的政治局面

是对比举例论证,突出说明“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重要性,进一步升华主题。

C.作者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

话题,借题发挥,从齐王好乐切入,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

D.在下文孟子面对齐王展开论述与民同乐的观点前,引出一段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至少

有这样几个作用:正面提出论题;制造议论悬念;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说明此论题的难度,反衬孟子论辩术的高明。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译文:

(2)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译文: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1、答案 C 解析A项,“颁”同“斑”。B项,“涂”同“途”。D项,“无”同“勿”。

2、答案 A 解析B项,直:不过。C项,衣:穿。D项,罪:归罪。

3、答案 A 解析A项,均为没有意义的衬字。B项,介词,按照/介词,用。C项,介词,对于/介词,比。D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4、答案 C 解析C项,“兵刃”古今同义,都指“兵器”。A项,“可以”古义为“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能够、许可的意思。B项,“养生”古义为“供养活着的人”,今义是指保养身体。D项,“以为”古义为“把……当作”,今义是“认为”。

5、答案 C 解析C项,谨:形容词用作动词。其他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6、答案 D 解析D项,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均是判断句。

7、答案(1)不违背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吃不完。密网不进池塘捕鱼,鱼鳖就不会吃完。

(2)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都没有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3)认认真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道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4)七十岁以上的人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

8、答案(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是性格锐利、强悍的孟子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时爆发出的,它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树立了原始的木栅栏。

解析以“呐喊”为陈述主语,按逻辑关系,应先谈呐喊的特点,再说其作用。

9、答案(示例)屈原白居易,感怀时事,遭贬谪吟歌赋,一代才子具有伟大的文学贡献。岳飞杨靖宇,抵御外侮,战沙场驱敌寇,一代军人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沈括袁隆平,探物究理,埋头干创新见,一代巨匠具有杰出的科技成就。

解析结合例句内容分析,通过一系列词语总结概括中国的某种精神,因此在选词的时候需要注意选能体现同类精神的词,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和思维的严密性。

10、答案(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

知发(3)数罟不如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1、答案 D 解析原文标点应是: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12、答案 C 解析“田猎”指在野外打猎。

13、答案 C 解析C项,开门见山切入好乐话题,但没有摆出观点,观点在结尾。

14、答案(1)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得差不多(很好)了吧!

(2)我们的大王喜欢打猎,怎么让我们到了这种极端痛苦的地步啊?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子儿女流离失散。

解析注意关键词“之”“极”的翻译,另外注意古今异义词“至于”“妻子”。

【参考译文】

庄暴进见孟子,说:“我被大王召见,大王把喜好音乐的事告诉了我,我没有话应答。”接着问道:“喜好音乐怎么样啊?”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得差不多(很好)了吧!”

几天后,孟子在觐见宣王时问道:“大王曾经把喜好音乐的事告诉了庄子,有这回事吗?”

宣王变了脸色,说:“我并不是喜好先王的音乐,只不过喜好世俗流行的音乐罢了。”

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差不多(很好)了吧!现在的俗乐如同古代的雅乐。”

宣王说:“能让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吗?”

孟子说:“独自一人欣赏音乐快乐,与和他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

宣王说:“不如与他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孟子说:“和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与和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

宣王说:“不如与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孟子说:“那就让我来为大王讲讲音乐吧!假如现在大王在演奏音乐,百姓们听到大王

演奏音乐的声音,都愁眉苦脸地说:‘我们大王喜好音乐,怎么使我们到了这样极端痛苦的地步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子儿女分离流散。’假如现在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见到华丽的旗帜,都愁眉苦脸地诉苦说:‘我们的大王喜欢打猎,怎么让我们到了这种极端痛苦的地步啊?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子儿女流离失散。’这没有别的原因,是不和民众同乐的缘故。

“假如现在大王在演奏音乐,百姓们听到大王演奏音乐的音声,都眉开眼笑地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假如现在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见到华丽的旗帜,都眉开眼笑地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围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是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如果现在大王能和百姓们同乐,那就可以统一天下了。”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教师版】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谨庠序之教

D.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1、答案 C 解析A项,“颁”同“斑”。B项,“涂”同“途”。D项,“无”同“勿”。

2.对下列加点词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A.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

谷不可胜.食也胜:尽。

B.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

直.不百步耳直:简直。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衣服。

鸡豚狗彘之畜.畜:畜养。

D.王无罪.岁罪:过错。

斯.天下之民至焉斯:那么。

2、答案 A 解析B项,直:不过。C项,衣:穿。D项,罪:归罪。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树之.以桑

B. 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斧斤以.时入山林

C. 寡人之于.国也

D.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或百步而.后止

3、答案 A 解析A项,均为没有意义的衬字。B项,介词,按照/介词,用。C项,介词,对于/介词,比。D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五十者可以

..衣帛矣

B.养生

..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C.兵刃

..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D.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

..东蒙主

4、答案 C 解析C项,“兵刃”古今同义,都指“兵器”。A项,“可以”古义为“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能够、许可的意思。B项,“养生”古义为“供养活着的人”,今义是指保养身体。D项,“以为”古义为“把……当作”,今义是“认为”。

5.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C.谨.庠序之教

D.然而不王.者

5、答案 C 解析C项,谨:形容词用作动词。其他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6.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非我也,兵也

B.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C.是亦走也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答案 D 解析D项,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均是判断句。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译文: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译文: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

(4)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

7、答案(1)不违背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吃不完。密网不进池塘捕鱼,鱼鳖就不会吃完。

(2)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都没有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3)认认真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道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4)七十岁以上的人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

8.用“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作全句的开头和叙述的主体,重组下面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孟子,性格锐利、强悍。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树立了原始的木栅栏。

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

8、答案(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是性格锐利、强悍的孟子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时爆发出的,它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树立了原始的木栅栏。

解析以“呐喊”为陈述主语,按逻辑关系,应先谈呐喊的特点,再说其作用。

9.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孟子黄宗羲,著书立说,立潮头发先声,一代哲人具有鲜明的民本思想。

材料:

爱国精神科技成就文学贡献

白居易杨靖宇袁隆平

遭贬谪吟歌赋战沙场驱敌寇埋头干创新见

探物究理抵御外侮感怀时事

答:

9、答案(示例)屈原白居易,感怀时事,遭贬谪吟歌赋,一代才子具有伟大的文学贡献。岳飞杨靖宇,抵御外侮,战沙场驱敌寇,一代军人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沈括袁隆平,探物究理,埋头干创新见,一代巨匠具有杰出的科技成就。

解析结合例句内容分析,通过一系列词语总结概括中国的某种精神,因此在选词的时候需要注意选能体现同类精神的词,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和思维的严密性。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作比喻,含蓄地说明了梁惠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疑问。

(2)孟子写出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从渔业方面进行阐述,并符合当下可持续发展观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寡人之于国也》中,能体现孟子注重民众教育,通过认真兴办学校,最终达到和谐社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答案(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3)数罟不如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庄暴见孟子

庄暴①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②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

....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举疾首蹙安页而相告“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

..

于此,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

..

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

之美,举疾首蹙安页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

..

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

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注】 ①庄暴:人名,即下文提到的庄子。②庶几:差不多。这里指“差不多治理好了,有希望了”。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B.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C.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D.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11、答案 D 解析 原文标点应是: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王之乐:古代贤王所制作的音乐,即清静典雅的音乐,和世俗之乐相对。

B.管籥之音:这里泛指音乐。管,籥,两种管乐器,前者跟笛子相似,后者似是排箫的前身。

C.田猎:在田野里劳作。在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项带有军事训练性质的活动。

D.羽旄:古代军旗的一种,用野鸡毛、牦牛尾装饰旗杆。

12、答案 C 解析 “田猎”指在野外打猎。

13.对本文的写作特点赏析有错的一项是( )

A.庄暴与孟子的谈话是一个引子,只有短短几句,由庄暴之言,提出齐王“好乐”,而孟子的简单回答,则直接提出了本文的论题。

B.写到“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悲惨局面与“欣欣然有喜色”不同的政治局面是对比举例论证,突出说明“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重要性,进一步升华主题。

C.作者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

借题发挥,从齐王好乐切入,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

D.在下文孟子面对齐王展开论述与民同乐的观点前,引出一段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至少有这样几个作用:正面提出论题;制造议论悬念;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说明此论题的难度,反衬孟子论辩术的高明。

13、答案 C 解析C项,开门见山切入好乐话题,但没有摆出观点,观点在结尾。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译文:

(2)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译文:

14、答案(1)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得差不多(很好)了吧!

(2)我们的大王喜欢打猎,怎么让我们到了这种极端痛苦的地步啊?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子儿女流离失散。

解析注意关键词“之”“极”的翻译,另外注意古今异义词“至于”“妻子”。

【参考译文】

庄暴进见孟子,说:“我被大王召见,大王把喜好音乐的事告诉了我,我没有话应答。”接着问道:“喜好音乐怎么样啊?”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得差不多(很好)了吧!”

几天后,孟子在觐见宣王时问道:“大王曾经把喜好音乐的事告诉了庄子,有这回事吗?”

宣王变了脸色,说:“我并不是喜好先王的音乐,只不过喜好世俗流行的音乐罢了。”

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差不多(很好)了吧!现在的俗乐如同古代的雅乐。”

宣王说:“能让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吗?”

孟子说:“独自一人欣赏音乐快乐,与和他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

宣王说:“不如与他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孟子说:“和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与和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

宣王说:“不如与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孟子说:“那就让我来为大王讲讲音乐吧!假如现在大王在演奏音乐,百姓们听到大王演奏音乐的声音,都愁眉苦脸地说:‘我们大王喜好音乐,怎么使我们到了这样极端痛苦的地步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子儿女分离流散。’假如现在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见到华丽的旗帜,都愁眉苦脸地诉苦说:‘我们的大王喜欢打猎,怎么让我们到了这种极端痛苦的地步啊?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子儿女流离失散。’这没有别的原因,是不和民众同乐的缘故。

“假如现在大王在演奏音乐,百姓们听到大王演奏音乐的音声,都眉开眼笑地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假如现在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见到华丽的旗帜,都眉开眼笑地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围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是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如果现在大王能和百姓们同乐,那就可以统一天下了。”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小编整理了关于《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寡人之于国也》翻译,希望同学们更好的了解这篇文章和内容,也更好的了解关于孟子的事迹和思想等资料,希望《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对于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和裨益,我们一起来学习和分享吧!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翻译: 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黄河以北的地方遇到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同时把黄河以东地方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的地方。黄河以东的地方遇到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渔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一定的季节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与鱼鳖之类的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寡人之于国也》翻译仅供各位参考,希望对于同学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原文有所帮助,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txt2机会靠自己争取,命运需自己把握,生活是自己的五线谱,威慑呢们不亲自演奏好它?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算是)费尽心啦。黄河以北的地方遇到饥荒,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把黄河以东地方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的地方。黄河以东的地方遇到饥荒,也这样。比较过邻国的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的。邻国的百姓不减少,我的百姓不增加,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请允许我用战争打个比方。咚咚地敲响战鼓,枪尖刀锋已经接触,抛下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凭借跑五十步来笑跑一百步,怎么样?”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兵役徭役不妨碍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渔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一定的季节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与鱼鳖之类的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畜养鸡狗猪,不要错过繁殖的季节,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现在的魏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寡人之于国也》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小题。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①,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②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 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 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③,鱼鳖不可胜 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 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 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④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⑤有饿莩⑥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 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注】①凶:谷物收成不好,指荒年。②加:更,再。③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密网不入深池。④庠序:古代的乡学。⑤涂:通“途”,道路。⑥莩:同“殍”,饿死 的人。 8.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谷不可胜食也胜:超过 B.勿夺其时夺:违背 C.然而不王者王:称王D.王无罪岁罪:归咎 9.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A.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C.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D.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10.依据文本,下列不属于孟子的思想与主张的一项是() A.加强军备,使百姓高枕无忧。 B.让利于民,使百姓休养生息。 C.重视教化,使百姓通情达理。D.施行仁政,使百姓安居乐业。 11.将第三大题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作品原文 梁惠王(1)曰:“寡人(2)之于(3)国也,尽心焉耳矣(4)。河内(5)凶(6),则移其民于(7)河东(8),移其粟(9)于河内;河东凶亦然(10)。察(11)邻国之政(12),无如(13)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14),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15)曰:“王好(hào)战(16),请(17)以战喻(18)。填(19)然鼓之(20),兵刃既接(21),弃甲(22)曳(yè)兵而走(23),或(24)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25)何如(26)?” 曰:“不可!直(27)不百步耳,是(28)亦走也。” 曰:“王如(29)知此,则(30)无(31)望(32)民之多于(33)邻国也。”“不违(34)农时(35),谷(36)不可胜(shēng)(37)食也。数(cù)罟(gǔ)(38)不入洿(wū)(39)池,鱼鳖不可胜(shēng)食也。斧斤(40)以时(41)入山林,材木不可胜(shēng)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shēng)食,材木不可胜(shēng)用,是使民养生(42)丧(sāng)死(43)无憾(44)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45)之始(46)也。 “五亩(47)之宅,树(48)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49)矣。鸡豚(50)狗彘(zhì)(51)之(52)畜(xù)(53),无(54)失(55)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56)庠(xiáng)序(57)之教(58),申(59)之以孝悌(tì)(60)之义(6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6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63)不饥不寒,然而(64)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65)。 “狗彘食(66)人食(67)而不知检(68),涂(69)有饿莩(piǎo)(70)而不知发(71);人死,则曰:‘非我也,岁(72)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73)也。’王无(74)罪(75)岁,斯(76)天下之民至(77)焉。”[1] 字词注释 (1)梁惠王:即魏惠王,名罃(ying)。他在位时,把国都由安邑(故址在今山西运城西)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市),故魏国又称梁国,魏王又称梁王。(2)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3)于:介词,对于。 (4)尽心焉耳矣:真是费尽心力了。尽心,费尽心思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增强语气。 (5)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6)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7)于:到。 (8)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9)粟:谷子,脱壳后为小米,也泛指谷类。 (10)亦然:也是这样。 (11)察:考察。 (12)政:当权者。 (13)无如:没有像……。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寡人之于國也 原文繁體字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hào)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1]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不違農時,穀不可勝(shèng)食也。數(cù)罟(gǔ)不入洿(w ū)池[2],魚鱉不可勝(shèng)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shèng)用也。穀與魚鱉不可勝(shèng)食,材木不可勝(shèng)用,是使民 寡人之于國也插圖養生喪(sāng)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雞豚狗彘(zh ì)之畜(xù),勿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途有餓殍(piǎo)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 原文简体字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hào)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1]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shèng)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2],鱼鳖不可胜(shèng)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shèng)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sh èng)食,材木不可胜(shèng)用,是使民 寡人之于国也插图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作品背景 战国时期,列国争雄,频繁的战争导致人口大批迁徙伤亡。而当时既无国籍制度,也无移民限制,百姓可以随意地去寻找自己心目中的乐土。哪一个国家比较安定、富强、和乐就迁到那个国家为臣民。而一个国家人民的多少也是一个国家是否稳定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因此,各个诸侯为了称雄,都希望自己的国家人口增多。梁惠王也不例外。

《寡人之于国也》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翻译 孟子 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古今异义。古义: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辞。今义:孤单无伴的人。之:助词,取独。于:介词,对于。尽心:竭尽心力。焉耳矣:焉、耳、矣均为语气词,可译为“啦”。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真是竭尽心力啦。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河内:黄河以北的魏地,今河南济源一带。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则:连词,便,就。移:使动用法,使??迁移。其:代词,那里。民:百姓。于:介词,到。粟:小米。此处泛指粮食。河东:指黄河以东的魏地,今山西安邑一带。亦:也。然:这样。 黄河以北遭了饥荒,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的地方;黄河以东遭了饥荒,也是这样。 3.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察:考察。之:助词,的。政:政事,政令。无:没有。如:像。之:代词,这样。民:百姓。加:更。何:为什么。 考察邻国的政事,没有谁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更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更多,为什么呢?” 4.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对:回答,对答。好:喜好,喜欢。战:动词作名词,打仗,战争。请:请允许我。以:介词,用孟子回答说:“大王喜好打仗,请允许我用战争比喻吧。

5.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填然鼓之:咚咚咚地击鼓进军。填:拟声词,咚咚咚。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击鼓为进军的信号。之:助词,用在动词后面补 足音节。兵:兵器。刃:刀锋。既:已经。接:接触。弃:抛弃,扔掉。甲:铠 甲。曳:拖着。兵:兵器。而:连词,表修饰。走:逃跑。或:有的人。而:连词,表修饰。止:停止,停下脚步,不跑。 咚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的兵器刀锋已经接触,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后停下来,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后停下来。 6.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以:介词,凭。笑:嘲笑,耻笑。则:那,那么。何如:怎么样。 凭自己只逃跑了五十步而嘲笑别人逃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7.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只是,不过。耳:语气词,而已,罢了。是:代词,这。走:逃跑。(梁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呀。” 8.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如:如果。知:知道,懂得。此:代词,这个道理。则:那么。无望:古今异义。古义:两个词。无:同“勿” ,不要。望:希望,奢望,指望。今义:是一个词,“没有希望”的意思。民:百姓。之:助词,取独。于:介词,比。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指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寡人之于国也》 通假字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夹杂。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多义词辨析 【王】然而不王者:读 wàng,名作,动称王; 梁惠王曰:读 wáng,名词,君王; 【食】谷不可胜食也:动词,吃 狗彘食人食:名词,食物 【时】不违农时:名词,季节 无失其时:名词,机会、时机 【以】请以战喻:介词,用 可以无饥矣:介词,凭借 以时入山林:介词,按照 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动词,认为 【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 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介词,在 【之】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无义 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独立性;无义 五亩之宅:结构助词,的 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百姓 【然】河内凶亦然:代词,这样 填然鼓之: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连词,然而、但是 赵太后曰:“然”:形容词,对的、认为…对的 【则】则移其民于河东:顺接连词,就、那么 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转接连词,却 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鼓】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 【七十者衣帛食肉】 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一般“王”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树之以桑】 一般“树”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种植 【王无罪岁】 一般“罪”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 【请以战喻】

一般“战”是战斗(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战争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一般“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 一般“死”是死去(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死去的人【谨庠序之教】 一般“谨”是谨慎(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一般“移”是移动,在此是使动用法:使……迁移 词语古今异义 【河内凶】 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今义:常指人或运动暴躁,心肠狠 【邻国之民不加少】 古义:更,再,副词 今义:常指增加 【或百步而后止】 古义:有人,有时 今义:选择连词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今义:兵器 古义:战士,士兵;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古义:逃跑 今义:行 【谷不可胜食也】 古义:尽 今义:胜利 【数罟不入洿池】 古义:细、密 今义:数字或者数数 【树之以桑】 古义:种植,动词 今义:常指较高大的林木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同意认可 固定句式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耳,是…也:只是……罢了,那还是……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或……或……:有的……有的……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情景默写

高一语文必修三情景默写之《寡人之于国也》 1.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作比喻,含蓄地解答了梁惠王的什么疑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对比手法写出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对王道的开端描写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孟子从渔业方面进行阐述,并符合当下可持续发展观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寡人之于国也》中,能体现孟子注重民众教育,通过认真兴办学校,最终达到和谐社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孟子提出的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孟子进一步提出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是:,,; ,,; ,,。” 8.孟子形象地论证民饥而死,民不加多的根源不在荒年,并提出什么看法? ,。 9.梁惠王认为自己对老百姓已经尽心尽力的原因:, ,;。10.《寡人之于国也》中,形象生动的描写士兵败走的情形的句子是:。 11.《寡人之于国也》中,描写战争交战时情形的句子是: ,。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作品原文 梁惠王(1)曰: “寡人(2)之于(3)国也,尽心焉耳矣(4)。河内(5)凶(6),则移其民于(7)河东(8),移其粟(9)于河内;河东凶亦然(10)。察(11)邻国之政(12),无如(13)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14),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15)曰:“王好(hα0)战(6),请(17)以战喻(18)。填(19) 然鼓之(20),兵刃既接(21),弃甲(22)曳(ya)兵而走(23),或(24)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25)何如(26)?” 曰:“不可! 直(27)不百步耳,是(28)亦走也。” 曰:“王如(29)知此,J则(30)无(31)望(32)民之多于(33)邻国也。” “不违(34)农时(35),谷(36)不可胜(Sh e ng) 37)食也。数(C U)罟 (g u)38)不入洿(W U) 39)池,鱼鳖不可胜(Sh e ng)食也。斧斤40)以时(41)入山林,材木不可胜(Sh e g)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Sh e ng)食,材木不可胜Sh e ng)用,是使民养生(42)丧(S a ng)死(43)无憾(44)也。养生丧死 无憾,王道(45)之始(46)也。 “五亩(47)之宅,树(48)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 i)帛49)矣。鸡豚(50)狗彘(Zh 1 )(51)之(52)畜(X U)(53),无(54)失(55)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56)庠(Xi αng)序(57)之教(58),申(59)之以孝悌(t 1 ) 60)之义(6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6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63)不饥不寒,然而(64)不王(W d ng) 者,未之有也(65)。 “狗彘食(66)人食(67)而不知检(68),涂(69)有饿莩(Pi αo)(70)而不知发(71);人死,则曰:‘非我也,岁(72)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曰:’非我也,兵(73)也。'王无(74)罪(75)岁,斯(76)天下之民至(77) [1] 丿焉。 字词注释 1)梁惠王:即魏惠王,名罃(ying )。他在位时,把国都由安邑(故址在今山西运城西)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市),故魏国又称梁国,魏王又称梁王。 (2)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3)于:介词,对于。 4)尽心焉耳矣:真是费尽心力了。尽心,费尽心思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增强语气。 (5)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6)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7)于:到。 8)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 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9)粟:谷子,脱壳后为小米,也泛指谷类。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 自实施高中新课改以来,我们高一语文集备组在校领导帮助和督促下,进行“学会学习,习惯学习,乐于学习”教与学模式的实验。实验的构想是以系统而长期的量化评价带动学生自主积累,自我检测,自我探究;以小组合作,探讨等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把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做到对不同体裁的文本运用不同的方法深入理解,把握,逐步养成自我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感受学习的快乐,进而乐于主动地学习。 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但让学生自主、探究并不等于教师作用的降低,而是对教师相关教学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只有教师具体深入地研读文本,并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特点,合理设计教学程序,才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求,激活学生的思维状态,自主、探究才能成为实实在在的行为过程。所以教师备课的密度或曰含金量其实是加大了。现在有一个词很热,叫“煮课”,很形象地概括了教师课前活动的特点。把文本琢磨透,选准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才能满堂皆活。我选择文中三个关键短语作为切入点,以此步步推进,是个很好的设想。当然,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对教学“切入点”的选择往往是不尽相同的,这里面没有固定一律的标准,只要能引领学生迅速进入文本并把握其精华,只要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就是最佳的选择。既是探究,总要有所收获(亦即生成)。课堂生成的质量高低与教师的设问、引导、点拨是分不开的。这节课有几个地方很让人为之眼睛一亮。比如,该章最后孟子列举当时的虐政并批评惠王的罪岁,我的启发使学生能想象出孟子说话时的语气及表情,进而对孟子的刚正与浩然之气有了初步的感知;再如对孟子仁政思想作评价,我的启发使学生能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与今天的视角做较为合理的评析。这样的生成多了,课堂也就有了张力与活力。 对于这节课,我认为我还是非常重视诵读的。曾经有人批评过,现在的语文课越来越不像语文课了,课堂上居然没有读书声。我一直主张,让语文课回荡着琅琅书声,是语文教学返朴归真的基本途径。尤其是诗歌、散文的教学,就更离不开这“琅琅书声”。个读、齐读、分角色读、背诵,诵读方式多样,这是很值得大家借鉴的。当然,如何让诵读更合理、更精到,还里面还有很多需要斟酌的地方。肯定如上几点并不是说这节课就已经完美无缺了。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本着打造精品课堂的愿望,我想提两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1、教师的阅读视野与文本素质 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即教师独立解读文本的素质如何提高。教师解读文本要突破两点:一是深度,一是宽度。让学生自主、探究地学习,而教师自身若不具备高于学生若干倍的自主、探究能力,恐怕是不敢也不能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的,因为,一旦学生思维的闸门洞开,课堂将呈现很大的开放性,此时教师如果在广度与深度两方面没有充足的准备,那么往往就会捉襟见肘,就只能用左一个很好右一个不错等鼓励性的词语来润滑课堂。鼓励性原则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原则,但绝不是逢人伸拇指,你好我好大家好,毕竟是吹牛式的广告。学生的知识积累与思维特征,决定了他们的“探究”并不不能都是正确的,所以需要教师明确的时候,教师还须“终极裁度”。教师的阅读视野宽阔,会为教师独立解读文本提供一个自如的平台。道理很简单,“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江面浩瀚,才能任舰船逍遥飞渡。由于种种原因,为数不少的教师阅读视野是不够开阔的,有的甚至远远下于优秀的学生。单就“新课程标准”所推荐的学生课外应读书目(30本)而言,别说学生,究竟有多少教师全部读过?能读过内容简介或压缩本的可能就算很不错了。有的语文教师缺乏汲水充电的意识与动力,课外阅读量小得可怜,基本是守着上大学或进修时的那点老本儿在“勉强支撑”。不知王小波,没读过周国平,与米兰·昆德拉更是无缘,与其谈尼采、谈康德、谈荣格、谈海德格尔、谈罗伯·格里耶、谈陈寅恪、谈弘一法师,统统没兴趣,因为“从没听说过这些人”。如果不是教材选了卡夫卡、贝奈特、清冈卓行、海子等人的作品,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和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河东凶亦然。或百步而后止,弃甲曳兵而走,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孟子对曰:“王好战,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翻译总算尽心了。河内—带遇到饥荒,我就迁移那梁惠王对孟子说:“我对于我的国家呀, 我也用同样的办河东遇到饥荒,里的老百姓到河东一带居住,又搬运那里的粮食到河内来;我国的百法。我看邻国的政府,都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但相邻各国的百姓没见减少,姓没见增多,为什么呢?”请允许我用打仗来打个比方吧。战鼓咚咚地一敲响,两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 有的跑了军士兵的刀枪—接触,丢盔卸甲,拖着兵器就逃跑,有的跑了—百步之后停下来,五十步之后停下来。那些跑五十步的人耻笑跑一百步的人,这怎么样?”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 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国也翻译:梁惠王说:“不应该,只不过没有跑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嘛!”孟子说:“大王如果知道这个道理,那就不要盼望您的百姓比邻国增多。”细密的鱼网只要不到大的池塘里去捕粮食就吃不完。“种庄稼不耽误农业的时令节气,捞,鱼鳖就吃不完。砍伐树木按照一定的时间有计划地进入大山森林,木材就会用不完啦。安葬死者没有顾虑了。老百姓木材用不完,这就会使老百姓供养活人、粮食和鱼类吃不完,对自己终身的生养死葬不担忧,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 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日:‘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 ?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剌人而杀之:寡人之于国也翻译鸡、五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品衣服了。“在一家五亩住宅的场地上栽种桑树,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以上的人就能够吃上肉了。—家百亩的耕狗、猪的饲养,足以不受饥饿之苦了;认真地办好学校的地,不要去妨碍他们按时耕种的时机,几口之家,头发花白的老人不再背着或者顶着沉拿孝愤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地给老百姓讲,教育,老百吃着香味可口的肉,七十岁以上的老人穿着丝织衣服、重的东西艰难地步行在道路上。姓不再忍饥不再受冻,照这样为王如果还不能使天下人归顺的,是没有的。1 / 2 “诸侯贵族家的猪和狗吃掉老百姓的粮食却不知道加以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 ‘这不是我的过错呀,是由于年成不好懂得去打开粮仓赈济百姓。百姓饿死了,国王却说:'‘这不是我的过错呀,而是刀的过错啊。和拿刀杀人有什么不同?再说:啊。'这种说法,国王不要归罪于年成好坏,这样,天下的老百姓都会来归顺你了。”内容分析都苦于劳动力当时各国为了要增产粮食和扩充兵员,这篇文章写孟子同梁惠王的谈话。可是目的并没有达到。采取了自以为“尽心”的措施,不足,所以梁惠王要同邻国争夺百姓,只同时提出自己的主张,孟子抓住了这个矛盾,指出梁惠王的“尽心”并不能使百姓归顺,有“行王道,施仁政”,才是治国的根本办法。文章有破有立,笔锋犀利,极富说服力。文章在写法上颇具特色:.善于运用比喻加强驳论的力量。用同样是临阵脱逃,只是跑五十步和一百步之差, 1这个问题让对方自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整理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整理 一、字音 移其粟(sù)于河内王好( hào)战弃甲曳(ya)兵衣(yì)帛(bó)数(cù)罟(ɡǔ)不入洿(wū)池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庠(xiánɡ)序申之以孝悌(tì)然而不王(wànɡ)者饿殍(piǎo) 二、通假字 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斑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俭(俭,通“敛”,制止) 三、古今异义词 1、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2、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凶,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 3、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 4、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5、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7、王无罪岁(无罪,不要归咎;今常用义是没有犯罪) 四、重点词语 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焉耳矣:语气词连用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凶年,谷物收成不好 3、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然:代词,这样 4、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加 5、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既:……以后走:逃跑 6、数罟 ..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数罟:细密的渔网数:细密的 7、斧斤以 ..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斤:斧头以:按照 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活着的人死:死去的人 9、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蓄:蓄养 10、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夺:改变 1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打开(粮仓赈济灾民) 1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咎,怪罪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整理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整理 通假字: 无失其时。【“无”通“毋”】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 古今异义: 直:直不百步耳。【只不过】 加: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更加】 请:王好战,请以战喻。【请允许我】 凶:河内凶。【饥荒】 走:弃甲曳兵而走。【逃跑】 养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供养活着的人】 无望: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要指望】 无罪:王无罪岁。【不要归罪于】 词类活用: 鼓:填然鼓之。【击鼓,名作动】 生、死:养生丧死。【活着的人,死去的人,动作名】 丧:养生丧死无憾。【办丧事,名作动】 树:树之以桑。【种植,名作动】 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名作动】 罪:王无罪岁。【归罪于,名作动】 谨:谨庠序之教。【认真地从事。形作动】 王:然而不王者。【称王,名作动】 一词多义: 之 ①寡人之于国也。【助词,取独】 ②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助词,取独】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助词,取独】 ④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无意义】 ⑤王道之始也。【助词,的】 ⑥五亩之宅、百亩之田、数口之家、庠序之教【助词,的】 ⑦树之以桑。【代词,代“五亩之宅”】 ⑧申之以孝悌之义。【前一个“之”指百姓,代词;后一个“之”是助词,的】 ⑨鸡豚狗彘之畜。【助词,宾语前置的标致】 ⑩未之有也。【代词,代“然而不王者”】 然 ①填然鼓之。【“……的样子”,形容词词尾】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转折,连词】

于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 ②寡人之于国也。【对】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 ④则移其民于河东。【到】 ⑤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同、和】 以 ①请以战喻。【用】 ②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 ③树之以桑。【把】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把】 ⑤以五十步笑百步。【凭借】 ⑥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用】 而 ①弃甲曳兵而走。【表修饰】 ②或百步而后止。【表顺承】 ③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表转折】 特殊句式: 非我也,岁也。【判断句】 是亦走也。【判断句】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判断句】 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 树之以桑。【状语后置】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鸡豚狗彘之畜。【宾语前置】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省略句】 (注意:“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不是判断句,因为翻译过来不是“……是……”的句式) 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算是尽了心了。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丢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怎么样呢?” 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理解性默写训练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理解性默写训练 一、《寡人之于国也》: 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梁惠王的疑问是:寡人 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则强调: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告诉梁惠王当君王实行王道仁政的保 民教民之后必然会出现:斯天下之民至焉。 2、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找出孟子实行“王道”或者说“仁政”的七种措施的句子:初步措施: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农业不违农时方面的);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渔业方面 的);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林业方面的);根本措施: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纺织方面的);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牧业方面的); 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农业生产粮食方面的);⑦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 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兴办教育)。前面的1——6是属于从保民角度提出了六条措施,7是属于从教民角度提出了一条措施。 3、在《寡人之于国也》中⑴孟子认为刚开始时实行王道的措施有哪些,⑵有何结果呢?⑴“不违 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 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⑵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4、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实行王道以后又有哪些措施?效果如何?措施:“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效果: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措施: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效果: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措 施: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效果: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措施: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效果: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在最后一段旨在说明什么(即目的)?(用原文来回答)并概括段意。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这也应该是君王的态度。最后一段旨在阐述统治者想使“民加多”应有的 态度:不找客观原因,而应反省自己,清除虐政,施行仁政。 6、在《寡人之于国也》说明君王的态度用了对比的说理方法的语句:“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诸侯贵族的奢侈浪费行为)与“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待下层百姓没有仁慈之行为)的对比强调要施 仁政。 7、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与“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比喻,一 方面写出了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梁惠王仍然不爱民。孟子借此要强调要除暴虐,那么才会 出现“天下之民至焉”的大好局面。 8、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也就是数量不同,实质相 同的流传至今的成语为:五十步笑百步。 二、《劝学》: 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 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2、《荀子·劝学》强调人要广泛学习而且经常反省自己才会智慧明达的名句是:“君子博学而日 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在荀子的《劝学》中用“朽木”“金石”为喻体阐明学习贵在坚持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在《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 是:“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5、《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 是:“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6、《荀子·劝学》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表明人与人的天资差异本不大,关键在于 后天的学习,君子要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7、《荀子·劝学》中指出人要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就会达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 备焉”的境界。 8、后人常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一熟语出自《荀子·劝学》中“青,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9、《荀子?劝学》中,荀子以亲身的体验,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 臾之所学也”。 10、《荀子?劝学》中“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两句是说水的不断积聚就会变成潭,之后龙就会在 这里出现。 11、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性恶论”是荀子 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劝学》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在 文中对应的语句是:学不可以已。 12、在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 水为之,而寒于水。 13、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 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14、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 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5、《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6、《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 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7、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8、《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 《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9、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 20、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 会有所成的句子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1、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 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 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3、“君子生非异也”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 因为“善假于物也”。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24、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 2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 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