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成书于十八世纪中叶的清乾隆年间
九年级下册必考名著《儒林外史》《简爱》考点超全汇总

九年级下册必考名著《儒林外史》《简爱》考点超全汇总《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说,成书于乾隆⼗四年(1749年)或稍前,先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年(1803年)。
全书五⼗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真实的揭⽰⼈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热情地歌颂了少数⼈物以坚持⾃我的⽅式所作的对于⼈性的守护,从⽽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说⽩话的运⽤已趋纯熟⾃如,⼈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细腻,尤其是采⽤⾼超的讽刺⼿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学的佳作。
《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说的⾼峰,它开创了以⼩说直接评价现实⽣活的范例。
儒林外史》脱稿后即有⼿抄本传世,后⼈评价甚⾼,鲁迅认为该书思想内容“秉持公⼼,指摘时弊”,胡适认为其艺术特⾊堪称“精⼯提炼”。
在国际汉学界,该书更是影响颇⼤,早有英、法、德、俄、⽇、西班⽛等多种⽂字传世,并获汉学界盛赞,有认为《儒林外史》⾜堪跻⾝于世界⽂学杰作之林,可与薄伽丘、塞万提斯、巴尔扎克或狄更斯等⼈的作品相提并论,是对世界⽂学的卓越贡献。
作者介绍吴敬梓(1701—1754年),清⼩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秦淮寓客,安徽全椒⼈。
雍正诸⽣。
早年⽣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
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
⼯诗词散⽂,尤以长篇⼩说《儒林外史》成就最⾼。
⼜有《⽂⽊⼭房集》《⽂⽊⼭房诗说》等。
主要内容⼩说从元末明初写起(“楔⼦”),⼀直写到明万历四⼗四年(“幽榜”),前后历时约⼆百四⼗⼋年。
正⽂从第⼆回开始,故事发⽣在明代成化末年,上距“楔⼦”约⼀百⼆⼗年;结束于第五⼗五回“四客”故事,此事发⽣在万历⼆⼗三年,下距“幽榜”⼆⼗⼀年。
前后历经⼀个朝代的兴衰。
元朝末年浙江诸暨农家⼦弟王冕⾃学成才后,因不愿相与知县时仁和乡绅危素,避⾛⼭东济南卖画为⽣。
【易失分点】专练12:《儒林外史》(解析版)

九年级下册专练12《儒林外史》【易失分点解读】一、作者简介《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字敏轩,安徽全椒人。
出身于“世代书香”的名门望族,全椒吴氏在清初曾经显赫一时,“五十年中,家门鼎盛”。
到了吴敬梓生活的雍正、乾隆时期则已逐渐败落,也正是这一坠入困顿的过程让吴敬梓窥破了世间的真相,他“有瑰意与琦行,无捷径以窘步”,自三十六岁后便绝意于科举,也拒绝朝廷的征辟,不再走传统士人出仕为官、显亲扬名的道路,而是隐居于南京,将自己的才华、情感和对社会的深沉思考,贯注于《儒林外史》的写作之中。
二、内容介绍《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作品用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故事,展示了一幅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抨击了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
它的语言是准确、生动、洗练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栩栩如生,讽刺手法高超绝妙,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
鲁迅先生认为《儒林外史》的出现,“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易失分点“避雷”】【注意事项】人物介绍书中重点描绘了一群热衷于功名富贵的儒林丑类,从而揭露和讽刺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和整个封建道德的虚伪。
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正面的典型——王冕、杜少卿。
从周进的哭,范进的笑,王玉辉的笑而后哭,可以看出作者笔锋所指不是某个人,而是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因此,作者在对人物进行褒贬时,他的讽刺总是紧密地围绕着事物的本质问题而显示其分寸。
不同的人物典型体现出了不同的思想认识价值。
主题思想《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思想,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从而揭示了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艺术特色1.该书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色是速写式和剪影式的人物形象。
2.成功地运用了写实主义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简介

儒林外史简介
《儒林外史》是中国传统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现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
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不过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1。
专题11 儒林外史(解析版)-2021年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名著阅读

专题01儒林外史(解析版)考点穿透《儒林外史》一览表【一、2020年山东省烟台市中考】阅读《儒林外史》节选目录,完成各题。
目录(节选)第十六回大柳庄孝子事亲乐清县贤宰爱士第十七回匡秀才重游旧地赵医生高踞诗坛第十八回约诗会名士携匡二访朋友书店会潘三第十九回匡超人幸得良朋潘自业横遭祸事第二十回匡超人高兴长安道牛布衣客死芜湖关(1)下面情节选自上述目录中的第______回。
潘三送了李四出去,回来向匡超人说道:“二相公,这个事用的着你了。
”匡超人道:“我方才听见的。
用着我,只好替考。
但是我还是坐在外面做了文章传递,还是竟进去替他考?若要进去替他考,我竟没有这样的胆子。
”潘三道:“不妨,有我哩!我怎肯害你?且等他封了银子来,我少不得同你往绍兴去。
”当晚别了回寓。
(2)根据以上五回的具体内容,说说匡超人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答案】(1)十九(2)参考答案:匡超人曾经是一个有孝心、做事勤奋、读书刻苦的人;后来逐渐变得无情无义,好吹嘘抬高自己。
【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回目和人物形象的概括。
死记名著回目是不可能的事,所以要抓住潘三和匡超人商议考场作弊方式的情节,对应分析给出回目,第十六回谈“孝子事亲”“爱士”的故事,不合适;第十七回谈“重游旧地”“诗坛”的事,也不合适;第十八回谈“约诗会名士”“书店会潘三”,有可能性;第十九回写“幸得良朋”“横遭祸事”,有可能性;第二十回写“高兴”“牛布衣客死”与考场作弊关系不大。
比较之下,《儒林外史》中匡超人为童生金跃替考成功、潘三犯事被捉拿是个大事,所对应的回目应该是第十九回,不是第十八回。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概括。
小说在匡超人的行为描写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表现质朴孝顺的匡超人,二是表现泯灭人性的匡超人。
从给出的六个回目看,涉及孝顺部分,也涉及他变质的部分。
小说最初对匡超人的行为描写是表现他纯朴孝顺的一面。
在流落他乡时,在杭州,匡超人遇到了马二先生,并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科举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熏染,以名士自居,以此作为追名逐利的手段,一步步走向堕落。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吴敬梓简介及《儒林外史》写作背景

作家作品简介及科举制相关知识一、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后来又自号秦淮寓客,晚年称文木老人。
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
曾祖辈“兄弟五人,四成进上”,“五十年中,家门鼎盛”。
到他祖父以后,家道开始衰落。
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做过江苏赣榆县的教谕,为人方正,后丢官回乡,抑郁而亡。
父亲死后不到十年,他便把家产变卖一空,受到亲族奚落,“乡里传为子弟戒”。
33岁那年春天,他离开全椒,移家南京,住在白板桥西的秦淮水亭,生计艰难,后来不得不靠卖文和亲友的周济过活,但写下“富贵非所好”、“贫贱安足悲”的诗句,始终不向贫困低头,不向高官显贵乞食。
36岁那年,安徽巡抚赵国麟推荐他上北京应“博学鸿词”科的廷试,他坚决“以病辞”。
乾隆皇帝南巡,士大夫都去夹道拜迎,只有他“企脚高卧向栩床”,表现出对封建统治者的蔑视。
吴敬样从小受家庭影响,读了很多书,想走科举做官的道路。
早年中过秀才,29岁那年还到滁州参加乡试,但他受了当时社会进步思潮的影响,对程朱理学给予鄙视,对八股文不感兴趣,喜欢在诗词曲赋小说上下工夫,思想行为与封建统治者的要求产生了深刻的矛盾。
滁州乡试落第以后,看着许多鹦鹉学舌的鄙儒一个个高中,而像他这样有真才实学的人却反被斥逐,心中越发气愤。
自此,他与统治者的距离越来越远,对社会现实也日益不满,特别是对八股取士,恨如仇敌。
大约从36岁以后至49岁以前,他写成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吴敬梓的著作没有全部流传下来,除了《儒林外史》,仅存《文木山房诗文集》四卷和《金陵景物图诗》二十三首。
二、写作背景《儒林外史》成书于乾隆年间。
作者借古讽今,用以影射清代的社会现实。
作品矛头指向封建科举制度,揭露士大夫的丑恶面貌,描绘出一幅“儒林”人物群魔乱舞的图。
由于封建思想的禁锢和功名利禄的引诱,当时的知识分子大多深受毒害,利欲熏心。
他们一旦科举得中,或把持官府,或横行乡里,而科举落第者则伪装名士,争做统治阶级的帮闲或帮凶。
九年级下册语文《儒林外史》(详细考点及好题)

《儒林外史》【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汉族,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人。
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滁州全椒县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官学”。
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作者生平吴敬梓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享年五十四岁。
幼即颖异,善记诵。
稍长,补官学弟子员。
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
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
雍正十三年,巡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
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
又建先贤祠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
资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贫。
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
一、出生于豪门官宦家族吴敬梓的嗣父吴霖起是家里的独子,最高职位为赣榆县教谕,大致相当于现在县教育局局长。
吴敬梓的祖父吴旦的最高官职为州同知,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县级市副市长。
吴敬梓的曾祖父吴国对的科举等级就非常高了,他在殿试上一举夺得了第一甲第三名(探花),被授翰林院编修(从五品),深得顺治皇帝器重。
最高职位为国子监司业、提督顺天学政,虽无品级,但为朝廷的钦差大臣,一省最高科举长官,地位与巡抚(正二品)平级。
吴国对的孪生兄弟吴国龙这一支后代更是厉害,吴国龙本身就是进士出身,其有五子(两进士一举人三秀才),其中吴昺(bǐng)官至翰林学士(正三品)。
吴昺的孙子吴檠(qíng)(比吴敬梓大5岁的堂兄)也是个进士。
二、科举之路异常艰辛吴敬梓从小就聪颖过人,过目不忘,如同神童一般。
18岁时吴敬梓就顺利考取了秀才。
然而,命运却在处处与这位才子开玩笑。
公元1723年,23岁的吴敬梓第一次赴安庆参加乡试,满怀信心的他高兴而去,却铩羽而归。
公元1726年,再次赴安庆参加乡试,结果还是失败而归。
公元前1729年,吴敬梓人生中的第三次乡试即将来临,这时的吴敬梓已经29岁了,即将步入而立之年,正期待这一次科考能够考中。
部编九年级上册小说素材|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18世纪中叶,我国文坛出现了两部影响深远的伟大作品——《儒林外史》和《红楼梦》。
两部书的作者吴敬梓和曹雪芹有着相近似的生活经历,又都不约而同地用白话小说的形式,把自己大半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或直接或间接地写了出来。
最终二人皆死于穷困潦倒之中。
当吴敬梓的灵榇运往南京时,金兆燕曾题诗说:“著书寿千秋,岂在骨与肌。
”(《甲戌仲冬送吴文木先生旅榇于扬州城外登舟归金陵》《棕亭诗钞》卷五)的确,《儒林外史》一书为吴敬梓赢得了不朽的身后名,它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作,标志着我国古代讽刺小说艺术发展的新阶段。
第一节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科第兴盛的家族科举失意与觉醒取材于现实士林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
安徽全椒人。
移家南京后自号秦淮寓客,因其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
吴敬梓出身于一个“科第家声从来美”的科举世家。
曾祖一辈,兄弟五人,四人中进士,曾祖父吴国对是顺治十五年(1658)殿试第三名,俗称探花,官至翰林院侍读,提督顺天学政。
祖父一辈,族祖父吴晟是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吴。
但到了父辈逐步中落,父吴霖起,拔贡,曾为赣榆县教谕,是个清贫的学官。
吴敬梓从小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教育。
前辈对科举的热衷追求,对经史特别是《诗经》的备加推崇,都对吴敬梓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从小就读经习文,准备走科举仕进之路。
但是,他并没有完全受封建教育的束缚,对诗词歌赋以至野史杂书都饶有兴趣,这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吴敬梓在少年时代过了几年安逸的读书生活,13岁“丧母失所恃”,14岁随父到赣榆任所。
到了康熙六十一年(1722),规矩方正的吴霖起被罢除了县学教谕,吴敬梓随父回到全椒。
第二年,吴霖起抑郁而死。
父亲一死,族人欺他两代单传,近族亲戚、豪奴狎客相互勾结,纷纷来侵夺祖遗财产。
正如他在《移家赋》中所追述的:“兄弟参商,宗族诟谇。
”他的族兄吴檠也说:“他人入室考钟鼓,怪恶声封狼贪。
《儒林外史》鉴赏及影响

《儒林外史》鉴赏及影响《儒林外史》足堪跻身于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可与薄伽丘、塞万提斯、巴尔扎克或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并论,是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儒林外史》鉴赏及影响,希望能帮到您!《儒林外史》,长篇小说,清代吴敬梓作。
五十六回。
成书于年(乾隆十四年)或稍前,先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年(嘉庆八年)。
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x、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该书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儒林外史》脱稿后即有手抄本传世,后人评价甚高,鲁迅认为该书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胡适认为其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
在国际汉学界,该书更是影响颇大,早有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种文字传世,并获汉学界盛赞,有认为《儒林外史》足堪跻身于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可与薄伽丘、塞万提斯、巴尔扎克或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并论,是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
儒林外史.清代.吴敬梓.长篇小说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年),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
雍正诸生。
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
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
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
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创作背景《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出身望族。
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科第仕宦多显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共有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
而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
吴敬梓年(康熙六十一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
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林外史》成书于十八世纪中叶的清乾隆
年间
《儒林外史》成书于十八世纪中叶的清乾隆年间。
封建史家称这时为“乾嘉盛世”,其实当时正是这个末代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
由于官僚地主剧烈地兼并土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清政府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在严厉镇压农民起义的同时,在意识形态方面也加强了控制,采用软硬兼施的办法来对付知识分了。
一方面大兴文字狱,压制思想上的反抗;另一方面沿袭明代以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诱使知识分子走科举做官的道路,并特设“博学鸿词”科,笼络名儒学者做官。
同时还大力提倡程朱理学,禁锢人们的思想,造成“非朱子之传义不敢言,非朱子之家礼不敢行”(朱彝尊《曝书亭集·传道录序》)的文化专制局面。
清政府的这些政策,虽然部分地达到了目的,但也激起了有骨气的知识分子的更强烈的反抗。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戴震等具有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奋起从不同方面批判,抗议清政府的一系列政策。
顾炎武痛斥八股文,认为它毁灭文化、败坏人才,比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还要厉害。
戴震抨击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是“以理杀人”。
这些都对吴敬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吴敬梓为了避开“文字狱”的迫害,把《儒林外史》反映的时代假托为明成化年间,用小说的形式,通过鲜明生动的形象,从揭露讽刺醉心于科举制度的知识分子入
手,抨击那个腐朽丑恶的封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