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反应性疾病特异性免疫治疗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

合集下载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机理与治疗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机理与治疗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机理与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是指机体产生过度、不正常或者异常的免疫反应,导致免疫细胞攻击健康的组织或者受体,引起各种不适甚至生命威胁性的疾病。

这种疾病在临床上表现为过敏、自身免疫疾病、免疫缺陷病和染色体异常等。

这些疾病在病情轻重和适用的治疗方法不同,但它们都是由免疫过度反应引起的。

本文将探讨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

一、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机理当机体遭遇外来抗原或某些致病因子时,免疫系统会立即发动免疫应答以保护机体免受伤害。

这种免疫反应包括细胞免疫反应和体液免疫反应。

然而,机体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也可能会产生过度反应,导致一系列的病变。

这些疾病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和免疫缺陷性疾病等。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种机体自身攻击健康组织和器官的疾病。

这种疾病通常发生在免疫系统产生异常反应的情况下,其中自身抗体或T细胞攻击自身组织或器官或者产生混合免疫反应,导致疾病。

这些反应会导致弥漫性结缔组织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

(二)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疾病是一种机体对某些外来物质产生异常反应的疾病。

这种反应是由某些过敏原物质作用于特定生物过敏原受体导致的,产生一系列的机体反应从而导致过敏,如哮喘、鼻炎、湿疹等。

(三)免疫缺陷性疾病免疫缺陷病是一种机体免疫能力不足的疾病。

包括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病以及艾滋病等。

机体的免疫力因此受到削弱,容易感染、生病,严重时还可能激发自身疾病。

二、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治疗方法(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方法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目标是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避免疾病进展和控制疾病复发。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免疫抑制剂、激素和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以及生物制剂和免疫治疗等。

例如,利用抗体特异性靶向治疗的正常生理系统来调节疾病机制,将符合原则的生物制品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已经成为了课题热点。

(二)过敏性疾病的治疗方法过敏性疾病的治疗目标是纠正机体妨碍正常生理功能的异常代价,并减轻由此产生的症状和疾病发展。

《临床儿童变态反应学》随笔

《临床儿童变态反应学》随笔

《临床儿童变态反应学》读书笔记目录一、内容简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变态反应学的发展历程 (4)1.3 儿童变态反应的特点与重要性 (6)二、儿童变态反应基础 (7)2.1 变态反应的基本概念 (8)2.2 变态反应的病理生理机制 (9)2.3 变态反应的分类与特点 (10)三、儿童常见变态反应疾病 (11)3.1 呼吸系统变态反应 (12)3.1.1 过敏性鼻炎 (14)3.1.2 咳嗽变异性哮喘 (15)3.2 消化系统变态反应 (16)3.2.1 食物过敏 (18)3.2.2 胃肠道过敏综合征 (19)3.3 循环系统变态反应 (20)3.3.1 高血压 (21)3.3.2 心血管神经性水肿 (22)3.4 其他常见变态反应疾病 (24)3.4.1 皮肤过敏 (25)3.4.2 结膜炎 (27)四、临床诊断与治疗 (28)4.1 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 (29)4.2 治疗策略与措施 (30)4.2.1 药物治疗 (31)4.2.2 特殊治疗 (33)4.3 预防与调护 (34)五、案例分析与讨论 (35)5.1 典型病例分析 (37)5.2 讨论与展望 (38)六、总结与展望 (39)6.1 本书主要内容回顾 (41)6.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42)一、内容简述《临床儿童变态反应学》是一本专注于探讨儿童过敏性疾病诊断与治疗的医学专著。

本书详细介绍了儿童变态反应的流行病学、病因学、病理生理学以及临床诊疗技术,对于过敏体质儿童的早期识别、预防干预及长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书中首先概述了儿童变态反应的流行病学特点,指出过敏性疾病在儿童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并强调了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在疾病发生中的共同作用。

本书深入探讨了儿童变态反应的病因学问题,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感染因素等,并提出了个体易感性的概念,为理解疾病的个体差异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病理生理学方面,本书详细阐述了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包括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型超敏反应、细胞因子介导的型超敏反应等,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病理过程。

变态反应病教学设计

变态反应病教学设计

变态反应类型
根据变态反应发生机制和临床特 点,可分为I型(速发型)、II型 (细胞毒型)、III型(免疫复合 物型)和IV型(迟发型)变态反
应。
变态反应发生条件
包括遗传因素、抗原性质、抗体 特性等。
常见变态反应类型及特点
• I型变态反应:由IgE介导,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参与,常引起过敏反应, 如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
诊断
根据症状、体征及肺功能检查等进行综合诊断。
治疗
避免过敏原,药物治疗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等。
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
症状
皮肤瘙痒、风团、水肿等。
诊断
根据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诊断。
治疗
寻找并去除病因,药物治疗如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等。
食物过敏和药物过敏
症状
皮疹、瘙痒、呼吸困难、恶心、呕吐 等。
细胞疗法和基因疗法
探索细胞疗法和基因疗法在变态反应治疗中的应用潜力,为治愈疾病提
供新途径。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个性化治疗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 变态反应病的治疗将更 加个性化,针对不同患 者的具体病情制定治疗 方案。
多学科协作
变态反应病涉及多个学 科领域,未来将有更多 跨学科合作,提高诊疗 效果。
公众教育与预防
变态反应病教学设计
汇报人:XX 2024-01-18
contents
目录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变态反应病基础知识 • 各类变态反应病临床表现与诊断 • 治疗原则与方法探讨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01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变态反应病定义及分类
变态反应病概述
变态反应病是一类由免疫系统异 常反应引起的疾病,涉及多个器 官和系统,临床表现多样。

《药物免疫原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药物免疫原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药物免疫原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药物免疫原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是根据现有的免疫学和药学研究成果,针对药物的免疫原性研究进行技术指导的文件。

该指导原则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和指导药物的免疫原性研究,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保障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1.药物免疫原性研究对象主要为新药物和生物制剂,不包含常规药物。

2.研究对象需要经过评估和确认具有潜在的免疫原性。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1.免疫原性研究的设计需要明确目标、原则和方法,并进行充分的实验和数据分析。

2.应采用多种实验方法综合评估药物的免疫原性,包括体外实验、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等。

3.体外实验主要包括体外溶血实验、细胞毒性实验和亲和力实验等。

4.动物实验主要包括小鼠或大鼠模型,使用正常组织或人类化的动物模型。

5.临床试验主要包括人群中的观察和测试,需要经过严格的伦理审查和同意。

三、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1.实验数据的收集应遵循规范操作程序,并进行详细记录和保存。

2.实验数据的分析应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包括描述性统计和推断性统计等。

3.实验结果的数据解读应结合现有的免疫学和药学研究知识进行。

四、结果和讨论1.结果应根据研究目标和方法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2.讨论部分应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并与现有的免疫学和药学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和讨论。

五、实验的伦理与安全1.实验过程应符合伦理规范,动物实验需经过伦理审查和同意。

2.实验期间应注意安全措施,避免对实验人员和动物造成伤害。

六、结论与建议1.结论部分应针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

2.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对药物开发和使用的建议,包括避免或降低免疫原性等。

综上所述,《药物免疫原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旨在提供对药物免疫原性研究的技术指导,规范研究过程和结果的报告,确保药物的免疫安全性和有效性。

同时,该指导原则仍然处于征求意见阶段,对于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和研究机构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参考文件,也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变应性鼻炎的药物治疗和特异性免疫治疗

变应性鼻炎的药物治疗和特异性免疫治疗

变应性鼻炎的药物治疗和特异性免疫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简称变应性鼻炎,又称过敏性鼻炎。

系指特应性个体接触致敏原后由IgE介导的介质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

变态反应为一类特殊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即由于反应过强而导致的组织细胞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

变应性鼻炎的主要症状有鼻痒、喷嚏、流涕和鼻塞。

不同类型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不同。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许多疾病,如营养不良、寄生虫病和各种传染病等日益减少以至消灭,而各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却日渐增多。

过去40年间,变应性鼻炎的患病率明显增长。

变应性鼻炎患者约占工业化国家人口的20%,在我国中心城市的自报患病率达12%[1]。

据世界卫生组织“变应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工作小组指出“变应性鼻炎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是一个极为常见的疾病,累及全世界10%-25%的人口”,并认为“这个数字很可能低估了该病的真正患病率”。

故变应性鼻炎的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变应性鼻炎分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和花粉症即季节性变应性鼻炎两类。

变应性鼻炎属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亦称I型超敏反应。

当特异性抗原进入特应性个体后,机体内产生相应的免疫球蛋白E(IgE),抗体,并附着于介质细胞的表面,机体即处于致敏状态。

当相同的抗原再次侵入该机体时,此抗原则与介质细胞表面的IgE“桥连”,并激发细胞膜产生一系列生化变化,破裂并脱颗粒。

从被排出的颗粒中和细胞内释放出生物活性介质,如组胺、白三烯、缓激肽等,这些介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等病理变化,机体处于发敏状态,临床上表现为喷嚏、清涕、鼻塞、鼻痒等典型症状。

根据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理,其治疗原则包括变应原回避、药物治疗、免疫治疗以及对患者的宣教。

避免暴露于变应原是其理想的防治措施,但通常难以做到。

以第2代抗组胺药物、抗白三烯药物.和鼻内皮质类固醇为主的药物治疗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对症治疗方法,总体上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变态反应性疾病诊断治疗

变态反应性疾病诊断治疗
变态反应性疾病诊断治疗
• 变态反应疾病概述 •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症状与体征 •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诊断方法 •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治疗手段
•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预防与护理 •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案例分析
01 变态反应性疾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变态反应性疾病是指机体受到某些抗 原刺激时发生的过度或异常的免疫反 应,导致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
糖皮质激素
用于治疗严重过敏反应,如过敏性 休克、喉头水肿等。但长期使用可 能带来副作用,需谨慎使用。
免疫抑制剂
用于治疗某些慢性变态反应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 节炎等。常用药物有环孢素、甲氨 蝶呤等。
免疫疗法
免疫调节剂
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增强机 体免疫力,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 。常用药物有胸腺肽、转移因子 等。
总结词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其诊断与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 果。
详细描述
支气管哮喘的诊断通常基于患者的症状,如喘息、胸闷、咳嗽等,以及体征,如肺部听诊可闻及哮鸣音。实验室 检查包括血常规、痰液检查和过敏原检测等。治疗主要包括避免过敏原、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和健康教育等。
体格检查
01
对患者的皮肤、呼吸系统、心血 管系统等进行全面检查,以发现 异常体征。
02
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荨麻疹、血 管性水肿、呼吸急促等症状,以 及是否有喉头水肿等严重过敏反 应。
实验室检查
进行血液检查,检测血常规、血沉、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等指标,以评估过 敏反应的程度和类型。
进行皮肤过敏试验,如点刺试验、斑 贴试验等,以确定致敏物质。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 潜在的过敏问题。

2021年儿科主治医师第十九章变态反应性疾病

2021年儿科主治医师第十九章变态反应性疾病

概述过敏反应(症)血清病变应性鼻炎支气管哮喘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其他变态反应性疾病第一节概述一、变态反应概念及分类变态反应亦称超敏反应或过敏反应,是一种特殊的病理免疫反应,表现为当机体通过吸入、食入、注射或接触等途径接受抗原刺激后致使其反应性发生改变,机体再次暴露于相同抗原时,出现某些组织或器官甚至全身性强烈反应,引起组织损伤或机体生理功能紊乱。

根据细胞损伤的主要病理机制及临床特点Coombs和Gell将变态反应分为四种类型: 1快2毒3复合,4型最慢是迟发。

Ⅰ型变态反应:速发型或过敏型Ⅱ型变态反应: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Ⅲ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Ⅳ型变态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Ⅰ型变态反应·速发型或过敏型,由IgE介导,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参与·特点是发生和消失迅速,反应过程中无补体参加,一般无组织细胞破坏·属于此型变态反应的疾病有过敏症、过敏性哮喘、荨麻疹、血管性水肿、食物过敏等Ⅱ型变态反应·又称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介导此型反应的抗体多为IgG、IgM,亦有少数IgA·属于Ⅱ型变态反应的常见疾病有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ABO溶血、肺出血性肾炎综合征等Ⅲ型变态反应·亦称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当存在持续性抗原或抗原量稍多于抗体时,抗原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并沉积于小血管壁,通过激活补体和细胞成分导致沉积部位发生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变化和损伤,参与的抗体主要是IgG,少数为IgM和IgA·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血清病、某些荨麻疹、血管炎及狼疮肾炎等Ⅳ型变态反应·即迟发型超敏反应,由T淋巴细胞介导·典型的Ⅳ型变态反应见于结核再感染及皮肤结核菌素试验、接触性皮炎、湿疹、移植物排斥反应等二、特应性与特应性疾病特应性是指某些个体具有对环境变应原容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并发生过敏性疾病的素质。

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血清IgE值高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对异种蛋白过敏三、变态反应性疾病的防治原则第二节过敏反应(症)一、概述过敏反应是指机体接触过敏原后出现的严重变态反应,临床表现为严重的皮肤及全身症状与体征,包括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低血压以及支气管痉挛。

特异性免疫治疗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特异性免疫治疗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将其疗效 及护理体 会总结如下 。


选择血清检测 阳性患 者 , 除 5岁 以下 、5岁 以上 , 去 4 2 不 良反应 6 2例进行 ST患者 中 , I 无大局部反应及全
去 除经正规 治疗 F V 和/ P F E , 或 E ≤预计值 的 7 % , 去除那 0 再 些三项 以上 多 源性 过 敏兼 对 非过 敏性 触 发 剂 敏感 者 , 6 共 7 例, 年龄 6~ 5岁 , 中 2例 因年 龄较 小 , 能坚持 而退 组 ; 4 其 不 3 例疗程未满 6个 月 ; 4例疗 程满 6个月 , 为 治疗 无效 , 认 未再 坚持注射 ; 5例疗 程未 满 1 2个月 ;6例 满 1 月但 未 满 l 3 2个 8
半年 , 1周 1次维持 1~2年。共需要 2~3年完成 ST治 每 I 疗 。其余检 测阳性患者为对照组 , 仅予 G N I A方案治疗 。 四、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 : 注射维持量不发 作或停药后偶 尔发作 , 症状较轻 , 一般平 喘药 可缓解 或 自行 缓解 。有效 : 注 射期 间仍有 发作 , 但症 状较前 减轻 , 持续 时 间缩短 , 需支 气管 扩 张剂缓解 。无 效 : 症状无 明显好转 , 长期 配合其 它药物治疗 或改用其 它方法。
五 、 良反应分类 不 风团: 于皮下注射后很 快在 局部表面
状方可离开 。治疗室 内配置抗 过敏 , 抗休 克药 品及物 品 , 以便
抢救之急用 。
3 皮 下注射时应慎防将药物注入血管 内 , 以防抗原进入
血管引起强烈反应 。注 射剂量 要准 确并做好 记 录 , 密切 观察
患者有无局部反应及全身性 反应 。 4 预 防不 良反应 , 择正确 的注射 部位及 注射 方法 , 选 观 察局部反应及全身发性反应 , 发现异常及 时处理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态反应性疾病特异性免疫治疗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Clinical development of products for specific immuno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diseases2008年11月 欧盟EMEA发布2010年3月 药审中心组织翻译比利时优时比制药有限公司翻译药审中心最终核准目录执行概要 (3)1.引言 (3)2.适用范围 (4)3.法律依据 (4)4.主要指南正文 (5)4.1 病人特征和病人选择 (5)4.2 除了变应原之外的治疗药物 (6)4.3 临床试验的策略和设计 (7)4.4 儿童人群的疗效 (13)4.5 安全性 (14)定义和缩写 (15)变态反应性疾病特异性免疫治疗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执行概要本指南旨在为变态反应疾病的特异性免疫治疗(例如鼻结膜炎与昆虫毒素变态反应的处理与长期治疗)所用变应原药物(例如以活性成份为基础的药物:变应原浸出物、重组变应原、纯化天然变应原、改良变应原)的研发过程中试验设计、产品疗效与安全性相关内容进行明确规定。

1.引言全球范围内变异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结膜炎、过敏性哮喘和食物过敏的增加与环境因素、遗传易感性变化和潜在的变应性免疫反应自然病程有关。

当暴露于变应原后受影响的患者会出现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过敏反应,随后出现不同器官或系统的相关症状。

这些变应原主要为花粉、螨虫、动物毛、霉菌、昆虫毒素和食物中的蛋白成份。

除应用药物对症治疗外,恰当的预防措施和免疫调节治疗等长期治疗策略也有重要的作用。

特异性免疫治疗是指过敏患者应用变应原制品多次重复给药,激活机体免疫调节机制,从而持续缓解患者此后暴露于自然变应原后的过敏症状以及对药物的需求,改善生活质量。

特异性免疫治疗是吸入性变应原和昆虫毒液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可靠的治疗方法,可缓解疾病相关症状 [1,2,3,5]。

IgE介导的食物过敏是造成急性过敏症和过敏相关死亡的重要病因,但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

有关食物变态反应性疾病特异性治疗的临床研究尚未结束,但有关舌下用药的初步结果已经发表[4],食物变态反应性疾病特异性治疗已经纳入欧盟第七框架研发计划。

尽管导致特异性免疫治疗临床疗效的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通过研究可能的作用机制后发现,免疫治疗可能会改变变态反应疾病的病程。

特异性免疫治疗会伴有变应原特异性“封闭”抗体IgG(如IgG4和IgA)的增加,变应原特异性IgE反应的降低或不变,以及效应细胞(如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招募和活化减少。

这些作用均由T淋巴细胞反应的变化所致。

免疫治疗可导致免疫偏离现象,使过敏触发的以产生IL-4和IL-5为主的Th2型反应向以产生干扰素γ与IL-2为特征的Th1型反应的有利方向偏离,并诱导T调节细胞增加IL-10的产生和TGF-β的表达。

上述免疫学变化伴随着变应原诱导的T细胞依赖的皮肤/肺迟发性过敏反应的抑制,成功的特异性免疫治疗在停止治疗后可显示有明显的抑制病情的作用。

然而迄今为止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而且前述免疫应答反应的变化并不能预测疾病的临床转归。

尽管如此,我们仍建议临床研究进一步明确免疫学变化与临床转归之间的关联。

截至目前特异性免疫治疗评估研究的设计在用药剂量、研究持续时间、纳入标准、终点选择、数据分析以及环境变量的控制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2.适用范围本指南旨在为特异性免疫治疗药物临床研发提供指导意见,从而使这类研究结果的判定更具可比性。

指南适用于特异性免疫治疗相关的所有临床研究,不考虑受累器官/系统(如鼻,上/下气道,多器官/全身反应)、变应原(花粉,螨虫,动物毛或皮屑,霉菌,昆虫毒素,食物)、变应原制品类型(浸出变应原,纯化变应原,改良变应原,吸附性变应原)及给药途径(皮下给药或舌下给药)。

指南不适用于非变应原引起的异位性皮疹/皮炎或非过敏性哮喘。

3.法律依据本指南应与2001/83/EC导则(修订版)、欧盟其他适用指南及ICH指南一起解读。

这些指南包括但不限于:CPMP/EWP/2455/02 过敏性鼻结膜炎治疗药物临床研发指南CPMP/EWP/908/99 CPMP 临床研究多因素问题注意事项CPMP/EWP/1776/99 缺失数据注意事项CPMP/2330/99 Meta分析或关键研究申请注意事项CPMP/EWP/2863/99 基线协同变异校正注意事项CPMP/EWP/2922/00 哮喘治疗药物临床研究指南备忘录CPMP/ICH/2711/99, ICH Topic E11 Step 4 儿科药品临床研究指南备忘录 CPMP/ICH/363/96, ICH Topic E9 Step 4 临床研究统计学原理指南备忘录 CPMP/ICH/364/96, ICH Topic E10 Step 4 临床研究对照组选择指南备忘录 CPMP/BWP/243/96 变应原药物指南备忘录CPMP/BWP/304831/07 变应原药物生产及质量条款指南(草案)EMEA/CHMP/BMWP/101695/2006 生产过程变更后生物制品可比性指南CPMP/ICH/5721/03, ICH Topic Q5E Step 5 生产过程变更后生物制品可比性指南备忘录CPMP/ICH/377/95, ICH Topic E2A Step 4 临床安全性资料处理:加速定义与标准CPMP/ICH/137/95, ICH Topic E3 Step 5 临床研究报告格式与内容CPMP/ICH/378/95, ICH Topic E4 Step 5 药物注册支持性剂量反应资料 CPMP/ICH/135/95, ICH Topic E6 (R1) Step 5 优良临床试验规范指南4.主要指南正文4.1 病人特征和病人选择4.1.1 诊断参加特异性免疫治疗试验的病人,需详细记录进入研究之前的过敏史。

IgE介导的疾病史,例如过敏性鼻炎/鼻结膜炎或过敏性哮喘需要至少连续2年的季节性发作,或者一年常年性发作才被认可,同时这些诊断需要符合目前的国际指南[6, 7]。

昆虫毒液过敏史需要有详细的过敏症状的描述,同时需要根据评分系统对昆虫叮咬部位评分。

[8]4.1.2 病人选择患有过敏性气道疾病的受试者其对应的变应原数量存在差异。

很少病人是对单一变应原过敏,大多数病人对多组变应原过敏,多变应原可能在过敏谱的尾端出现。

因此,在特异性免疫治疗研究中,很难入选只对单一变应原过敏的患者。

但是,应当尽可能入选对有限的几种变应原过敏的患者。

总之,需要记录可能发挥作用的变应原,通过适当的检测,排除其它变应原造成的影响。

对于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变应原,以及其它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偏倚的变应原,需要进行皮试和IgE水平测定(验证过的变应原特异的IgE定量检测系统)。

这对于由花粉或者霉菌引起的季节性过敏性鼻炎/鼻结膜炎,以及通常由尘螨或毛皮动物引起的常年性过敏性鼻炎/鼻结膜炎很重要。

患者可以同时对季节性和常年性的变应原都过敏,这使得研究的复杂程度增加。

但是,不是所有的敏感性都有临床有关性。

为了避免临床研究结果的偏倚,针对季节性变应原的特异性免疫治疗的试验,应当除外在发病季节方面有重叠的对其它季节性变应原过敏的患者,同时,如果患者对常年性变应原过敏,如果数据采集的时段相关,那么这些患者也应除外。

研究常年性变应原的实验应当除外临床上对其它过敏原过敏的常年性过敏病人。

对于临床上有季节性过敏的病人,常年性变应原有效数据的采集时间,不能与季节性变应原的季节有重叠。

特异性免疫治疗研究中,由于吸入变应原造成过敏性疾病的患者,在入选之前,症状应当处于相应最轻的水平,并且症状持续了足够长的时间。

建议在基线的时候研究症状的水平,而不是回顾性的给症状评分。

过去5年中针对于检测到的变应原或者交叉反应变应原接受过特异性免疫治疗,或者正在使用任何一种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病人不适宜入选研究。

昆虫毒液免疫治疗临床研究的病人,需要筛查是否有肥大细胞增多症。

由于昆虫毒液免疫治疗和昆虫叮咬过敏反应具有较高的风险,入选病人以及评估有效性和安全性时,应当考虑肥大细胞增多症的可能。

入选标准还需要规定年龄、性别、疾病严重性、并发症、之前的免疫学治疗等等。

排除标准需进行规定,例如,同时使用的药物、其它疾病等。

在研究方案中要对合格标准准确定义,以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4.1.3 并发症鼻炎/鼻结膜炎和哮喘通常在同一个病人中发生。

在评估特异性免疫治疗有效性的研究中,可以入选同时患有过敏性鼻炎/鼻结膜炎和过敏性哮喘的过敏性鼻炎/鼻结膜炎病人,通过所得到的安全性数据来探索其对哮喘的作用。

但是,如果要验证在哮喘中的有效性,应当进行独立的研究,并且遵循专门的哮喘治疗的指南。

4.2 除变应原之外的治疗药物4.2.1 同时使用的药物所有药物(包括非处方药物)的使用都需要记录,那些可能影响试验结果的药物需要预先规定并排除。

但是,应对急救药物进行规定(见急救药物)。

4.2.2 急救药物一般情况下需要提供急救药物。

急救药物的种类需要申请者进行标准化和验证。

使用特定的急救药物的标准(也就是症状的种类和严重程度)需要在研究方案中预先制定。

如在病人哮喘需要使用药物控制,那么可以将其作为急救药物。

任何急救药物的使用,都需要在病人的病程中记录。

为避免停药后的任何后续作用,应首选药代动力学作用短的急救性药物。

由于使用急救药物可能会影响到研究结果,疗效分析中需要注意到研究药物使用的量和时间。

4.3 临床试验的策略和设计4.3.1 早期研究经典的I期临床研究对象是健康受试者,不适用于变应原药物研究,因为他们不能提供有用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数据。

未患病者不会出现像过敏个体那样的超敏反应,也不会像目标患者人群一样具有风险因素。

因此,特异的免疫治疗药物只能在过敏个体中检测。

但是,为了测试刺激性,需要健康受试者参与。

研究的产品,需要在不同剂量水平上检测,以提供关于安全性和耐受性的前期数据,以及最大耐受剂量和一个合适的剂量递增方案。

根据产品的特征,有或无必要进行剂量递增以达到维持剂量。

这些需要进行适当的试验显示。

4.3.2 剂量探索研究在剂量耐受范围确立好之后,需要进行研究以确立临床疗效与剂量间的反应关系。

这些研究可能涵盖一个短程治疗(例如,2-4个月),不同的研究组采用不同的剂量。

激发试验(例如,结膜、鼻或气管激发试验,或者暴露于充满变应原的空间)和/或临床终点可以作为主要研究终点。

由于实验室指标,例如变应原特异性抗体、T细胞反应性或细胞因子未被验证并且和临床结局不相关,他们仅能提供支持性的信息,不适用于合适治疗剂量的确定。

4.3.3 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不适用于特异性免疫治疗的产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