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合集下载

中医护理原则

中医护理原则

中医护理原则一、中医护理的概述中医护理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及调整气血运行的畅通,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中医护理原则是指在中医护理实践中需要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

二、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1. 个体化护理中医护理强调个体化护理,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护理方案。

中医护理师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体质、病情、生活习惯等信息,从而针对性地进行护理,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2. 以整体观念为基础中医护理注重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强调人体的整体平衡和协调。

中医护理师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性的护理,而不仅仅是针对某一具体病症进行治疗。

3. 强调预防为主中医护理强调“未病先防”,即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护理师需要引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4. 以平衡为目标中医护理追求阴阳平衡和气血畅通,以达到人体的平衡状态。

中医护理师通过调整饮食、运动等方面的因素,协助患者恢复或维持身体的平衡状态,从而促进健康。

三、中医护理的具体方法1. 中药调理中医护理中常常采用中药调理的方法。

中医护理师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配制适合的中药方剂,通过服用中药来调理患者的身体,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目的。

2. 饮食调养中医护理强调饮食调养的重要性。

中医护理师会针对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制定相应的饮食方案,引导患者合理搭配食物,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3. 气功调理中医护理中常常采用气功调理的方法。

中医护理师会教授患者一些简单易学的气功练习,通过调节呼吸和运动,调理患者的气血运行,促进健康。

4. 推拿按摩中医护理中常常采用推拿按摩的方法。

中医护理师会通过推拿按摩的手法,刺激患者的经络和穴位,调理患者的气血运行,缓解疼痛,促进康复。

四、中医护理的应用范围中医护理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疾病治疗、康复护理、健康保健等方面。

中医护理基本原则

中医护理基本原则

中医护理基本原则1.个体化原则:中医护理注重个体差异的考虑,即针对不同个体的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护理方案。

在护理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病情等因素,从而实施个性化的护理措施。

例如,在为肾虚患者制定护理方案时,应针对不同的病情、年龄和体质特点,选择不同的中药调理,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整体性原则:中医护理强调人体的整体性,即将人体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护理过程中,要全面考虑患者的身体、心理、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寻找病因,识别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

通过综合运用中医药的治疗手段,调理患者的整个身体,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提高护理效果。

3.阴阳平衡原则:中医护理强调阴阳平衡的观念。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阴阳失衡被认为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要通过中医的方法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使身体的功能得到恢复和协调。

例如,对于阳虚的患者,护理方案应包括阳补的中药治疗和相应的调养方法,以促进患者的阳气恢复。

4.病因治疗原则:中医护理强调病因治疗的重要性。

中医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有其特定的病因。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中医诊断结果,找出病因所在,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例如,对于由于湿邪引起的疾病,护理方案应包括清热祛湿的中药治疗和相应的饮食调理,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5.患者教育原则:中医护理注重患者教育的重要性。

中医健康观念和治疗方法相对于西医有一定的特殊性,患者对此需要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要向患者介绍中医观念和治疗原则,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自我调理,提高患者的治疗参与度,增强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基本原则是个体化、整体性、阴阳平衡、病因治疗和患者教育等原则的综合体现。

遵循这些原则,可以更好地应用中医理论,提高护理效果,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健康。

同时,中医护理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护士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中医护理学中医护理基本原则

中医护理学中医护理基本原则

1、正 护
含义:采用与疾病的证候性质相反 的护理方法。
适用范围: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相 一致的病证。如热证见热象、寒证 见寒象等,故正护是临床上最常用 的原则。
2、反护
(1)含义:顺从病症的外在假象而 护理的一种原则。其采用的方法与 病症中假象的性质相同,故又称为 “从护”。
(2)适用范围:疾病的征象与其本 质相不完全符合的病证。这类情况 较少见。
不耐攻伐。
调整阴阳
含义:指纠正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 损其有余而补其不足,恢复阴阳的 相对平衡。 具体运用:损其有余 (偏盛)
补其不足 (偏虚) 阴阳格拒
损其有余 (偏盛)
泻其阳盛,治热以寒——适用于阳 盛而阴相对未虚的实热证,即“阳 盛则热”。 损其阴盛,治寒以热——适用于阴 盛而阳相 对未虚的实寒证,即“阴 盛则寒”。 即“实则泻之”
3、二者关系
相同处:都是针对疾病的本质故同 属于护病求本的范畴。 不同处:正护适用于病变本质与其 外在表现相一致的病证,而反护适 用于病变本质与临床征象不完全一 致的病证。
扶正与祛邪
含义:就是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 改变邪正双方力量的对比,使疾病 早日向好转、痊愈的方向转化。 意义:正能胜邪则病退,邪能胜正 则病进——治疗疾病的一个基本原 则。
据体质而调配
体质偏寒者,
进食宜温而
忌寒凉
2、药膳保健:具有防治疾病和保健强身的作用
(六)针灸、推拿、药物调养
1、 药物养生 2、推拿针灸
[二]防止病邪侵害
1.避其邪气 2、药物预防
1.避其邪气
含义:要谨慎躲避外邪的侵害。
夏日防暑,秋天防燥,冬天防寒。
内 避疫毒,防疠气之染易。 容 讲卫生,防止环境、水源和食物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中医护理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采用中医疗法进行的护理工作。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整体观念、个体化护理、防治结合、调节阴阳平衡、预防为主等方面。

其次,中医护理注重个体化护理。

中医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独特的体质和病因,因此在护理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中医护理师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病症、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个体化的护理,包括饮食调理、穴位按摩、草药熏蒸等方法,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第三,中医护理注重防治结合。

中医认为“治未病”比“治已病”更重要。

因此,在护理中,中医护理师注重通过健康教育、生活指导等方式,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能力和抵抗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同时,对于已经患病的患者,中医护理师会通过中药、针灸、艾灸等方法,结合护理措施,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第四,中医护理追求阴阳平衡。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有阴阳之分,人体也不例外。

中医护理师会通过调节患者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脏腑功能协调,达到身体的健康状态。

他们会通过中医理论对患者的脉象、舌诊等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确定患者的阴阳失衡状况,然后通过草药、针灸等方法进行调理,以达到平衡的状态。

最后,中医护理强调预防为主。

中医认为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加重要。

在护理中,中医护理师会通过对患者的体质和生活习惯的了解,提供相应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指导,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疾病的发生。

此外,中医护理师还会针对特定的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等,提供个性化的预防护理,保护他们的身体健康。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包括整体观念、个体化护理、防治结合、调节阴阳平衡、预防为主等方面。

中医护理师在实践中应当坚持这些原则,为患者提供更加科学、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
一、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中医护理学的核心原则是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即以人体脏腑功能的协同作用为核心,通过调整人体气血阴阳平衡,
达到治疗和护理的目的。

二、中医护理的诊断方法:中医护理学借鉴中医诊断方法,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听诊、闻诊等手段,对患者的脉搏、舌苔、体质等进行综合
分析,从而确定患者的病症和体质。

三、中医护理的基本技术:中医护理学中主要包含有按摩、针灸、拔罐、艾灸、贴敷等技术。

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可以调节气血、营养脏腑、
消除湿热等,以达到治疗和护理的效果。

四、中医护理的病症护理:中医护理学注重对不同病症的个体化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症状和体质,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和技术,如针灸、按摩、艾灸等,以促进患者康复。

五、中医护理的康复理念:中医护理学注重康复护理,即在患者疾病
得到控制后,通过调整患者的饮食、锻炼、休息等方法,帮助患者恢复和
改善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六、中医护理的预防保健:中医护理学也包括预防和保健的内容,通
过调整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保持身体健康。

总之,中医护理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对病症护理、康复护理和预防保健都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中医学的发
展和应用的推广,中医护理学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为促进人们健康提供
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中医护理原则

中医护理原则

中医护理原则中医护理原则中医护理是指通过中医的理论和方法,对人体进行调节和治疗,以达到保健、防病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护理原则是指在进行中医护理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中医护理的原则。

一、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各个器官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因此,在进行中医护理时,必须采取整体观念,全面分析患者的身体情况,察看其舌质、脉象等信息,从而确定治疗方案。

二、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护理的核心原则之一。

辨证就是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和表现,确定其所患的具体证候类型。

施治就是根据不同的证候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虚寒体质者可以采取温补益气的方法进行调养;对于湿热证候者可以采取清热解毒等方法进行治疗。

三、因人而异中医护理强调因人而异,即在进行护理时必须根据不同的患者个体差异,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在对于不同的体质、年龄和性别的患者进行调养时,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

四、预防为主中医护理强调预防为主,即通过调整身体机能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卫生、保持良好的心态等方面进行预防。

五、标本兼治中医护理强调标本兼治,即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并同时针对表现出来的各种症状进行相应调节。

例如,在治疗高血压时,可以采取降压药物治疗,并同时通过饮食控制、运动锻炼等方式调节身体机能。

六、平衡调节中医护理强调平衡调节,即通过平衡身体内部各种机能之间的关系来达到健康状态。

例如,在治疗失眠时,可以采取安神助眠的方法,同时通过调节饮食、锻炼等方面来平衡身体机能。

七、以药为辅中医护理强调以药为辅,即通过药物治疗来辅助调节身体机能。

但是,在使用药物时必须注意剂量和用法,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同时,要注意在治疗过程中加强营养补充和锻炼等方面的调节。

结语:中医护理原则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进行中医护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进行中医护理时必须遵循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因人而异、预防为主、标本兼治、平衡调节和以药为辅等原则,从而达到保健、防病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护理的基本内容

中医护理的基本内容

观察和记录患者的呼吸 频率和深度,可以反映 患者的呼吸系统状况。
血压
测量血压可以了解患者 的血液循环情况,判断 是否存在高血压或低血
压。
掌握常用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和注意事项
煎药器具
选择合适的煎药器具,如砂锅、瓦罐 等,以保证药效的充分发挥。
02
煎药用水
使用清洁的饮用水,水量要适当,一 般为药物的5-10倍。
传播中医护理文化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和传播中医护理的理念、技术和文化, 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医护理的认知和认同,增强中医护理的 国际影响力。
THANKS
谢谢
01
03
煎药火候
根据药物性质选择火候,一般先武火 后文火,以保证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
注意事项
避免使用铁器、铜器等金属器具,以 免影响药效;同时注意药物的保存, 避免受潮、发霉等。
05
04
煎药时间
根据药物性质确定煎药时间,一般为 20-30分钟,解表药煎煮时间较短,滋 补药煎煮时间较长。
熟悉常用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如拔罐、刮痧等
02
针灸推拿的方法包括针刺、艾灸 、拔罐、推拿等,可以根据患者 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疗法,以 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03
CHAPTER
中医护理的基本技能
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基本生命体征
体温
脉搏
呼吸
通过测量体温,可以了 解患者的发热情况,为 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 可以感知患者心脏的跳 动情况,判断心脏功能。
辨证施护原则要求在护理过程中,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全面了解和分析,辨别病情的 寒热、虚实、阴阳等性质,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辨证施护原则还要求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方 案,以达到最佳的护理效果。

中医护理:辨证施护基本原则

中医护理:辨证施护基本原则

-
1.扶正祛邪:是指通过各种护理⼿段达到扶助正⽓、祛除病邪的⽬的,根据不同病情采⽤扶正为主或祛邪为主等护理措施。

2.“标本同护”:“标”与“本”是相对⽽⾔,根据病情的主次轻重,护理上遵循“急则护其标,缓则护其本”的原则,在标本并重的情况下,可采⽤“标本同护”的⽅法。

3.同病异护、异病同护:同⼀种病,在病程发展的不同阶段,出现不同证候时所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为同病异护;⽽不同疾病在病程某⼀阶段出现相同证候时,采取相同的护理措施为异病同护。

4.正护与反护:正护与反护是根据临床治则(正治与反治)为依据所采取的护理措施。

5.因⼈、因时、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时令、⽓候、地理环境及病⼈年龄、性别、体质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6.预防为主:护理中以“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为原则,掌握疾病传变途径,防⽌并发症,在疾病康复期防⽌病情反复。

突出了中医在病因、观察病情、诊断、治疗、护理、预防中的整体观和现代、社会、⽣物、⼼理的医学模式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中西医结合)科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预防为主预防,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学历来十分重视预防,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

《素问.四报导神大论》中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科。

”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

1、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防止疾病的发生1)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要提高正气,关键要增强。

《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为了防止疾病的发生,必须注意精神的调摄、身体的锻炼、饮食起居护理、避免过度和适当的药物预防等方面。

① 调摄精神。

中医认为精神神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突然强烈或反复、持续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

如过喜伤心、暴努伤肝、过思伤脾、恐惧伤肾等。

在疾病过程中,情绪波动或突然的精神刺激,均可导致疾病恶化。

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使气机通畅,气血和平,有利于疾病康复。

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的:“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可见,做好情志护理,保持精神上安定清静愉快,对提高正气,预防疾病的发生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② 加强身体锻炼。

汉代医家华佗根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创造了“五禽戏”。

说明经常进行身体锻炼,能增强体质,减少疾病的发生。

对慢性疾病,通过太极拳、八段锦等锻炼,也有助于关节流利、气机通畅,达到早日康复。

③ 生活起居护理。

要保持身体,精神充沛,益寿延年,就应懂得自然变化规律,适应自然环境的的变化,对饮食起居、劳逸等有适当的节制和安排。

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的:“亡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④ 药物预防。

《素问.遗篇.刺法论》中有“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预防疾病的记载。

早在明清时代,人痘接种法已得到推广。

还有用苍术、雄黄等烟熏以消毒防病等。

近年来中草药预防疾病有了很大发展,取得很好效果。

如用贯众、板蓝根或大青叶预防,用茵陈、栀子等预防,马齿苋预防痢疾等。

(2)防止病邪的侵害:要做好未病先防除了采用以上四方面措施外,还应防止病邪的侵害,因病邪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如讲究卫生,防止水源、和环境的污染;对“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对“五疫之至,皆相染易”应“避其毒气”;对生活起居方面,应起居有常、饮食有节、不妄作劳等,都是防止病邪侵害的有效方法。

2、既病防变做好未病先防是预防疾病积极而理想的措施。

但如果疾病已经发生,则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处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及时、果断采取一切护理措施,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

(1)在疾病尚未明确诊断时,护理人员要加强观察,通过病员出现的症状、体征及期有关情况的综合分析,为医生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防止疾病的发展。

(2)捕捉并发症的先兆,防止疾病传变。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可出现病情突变或并发症发生。

如高热病人出现热极动风或邪热内陷心包的抽风或昏迷等。

若护理人员能及早发现,并采取适当措施,可挽回逆势,使病员转危为安。

(3)掌握疾病的传变规则和途径,及早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医学源流论》中说:“……是故传经之邪,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之要道也,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我之岩疆也,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则敌之资粮已焚……。

”《金匮要略》中首先提出:“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说明对传经的病变,要掌握其规律和途径,在治疗和护理上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未受邪之地被病邪侵害。

如肝病未及脾时,护理上要注意调理脾胃,给以一些健脾之品,以振中土,这样,不但可杜邪传脾,防患于未然,而且可通过实脾以制肝木之横逆。

扶正祛邪疾病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正气与邪气相争的过程,邪胜于正病进,正胜于邪病退。

因此,为促进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化,护理的重点应放在邪正双方力理的对比上,通过扶正祛邪,使疾病向痊愈转化。

所谓扶正,即是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扶正多用补虚的方法。

1、食补与药补根据气虚、阳虚、阴虚、血虚的病人,分别采用补气、补阳、滋阴、补血的护理方法。

如气虚可给人参、黄芪、山药、大枣等补气之品;血虚可给阿胶、猪肝、桂圆、大枣等补血之品;阴虚可给枸杞子、甲鱼、银耳等滋阴清补之物;阳虚可给牛肉、羊肉、狗肉、鸡等温补之品。

2、调摄精神情志精神情志的波动,常可使病情加重或恶化,护理上应加强精神护理,做好开导劝慰和鼓励工作,使病员情志舒畅愉快、气机调畅、气血和平,有利扶植正气、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3、动静相宜动和静应视病情轻重而定。

如急性病期,应静卧休息,以培育正气和减少气血的耗损。

随着病情的好转或慢性病期,可根据体力逐渐增加活动量,以调节气机、通利关节,增强体质和抗病的能力。

所谓祛邪,即是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

祛邪多用泻实的方法。

如外感表证者,宜用发汗解表;宿食停滞或食物等,宜用消食导滞或吐法等。

扶正祛邪原则在护理上具体运用时,要注意扶正不留邪和祛邪不伤正。

如急性病期病员,应有忌食补养之食品或,以防留邪;表证病人在用汗法祛邪时,应以周身汗出表荽为度,切忌大汗淋漓而伤正;阳明腑实证病人采用通里攻下法时,应以腑通热退汗止为宜,不可腹泻频数而伤正等。

总之,在临床运用扶正祛邪的护理原则时,应根据疾病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运用。

通过扶正使正气加强,通过祛邪能排除病邪的侵害和干扰,达到邪去正安之目的。

正护与正护: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护的一种常用护理原则,又称逆护法。

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均为正护法。

如寒证病人在护理上应采用保暖,室温宜高,最好住向阳病室,使病人感到温暖舒适有生机。

应温热服。

饮食可给性温的牛、羊之品,切忌生冷性凉食品等寒者热之的护法。

而热证病人,则应采取与上述护法相反的原则。

对虚证病人的应根据阴虚、阳虚之别,分别给以清补或温补的护法。

反护: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护的一种护理方法,大多在特殊情况下使用。

如“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脾虚不运所致的脘腹胀满或食积所致的腹泻等,分别采用“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和“通因通用”的护理方法。

例如里热盛极,阳盛格阴的执厥证,出现四肢厥冷、脉沉的假寒证时,除做好四肢保暖外,护理时应以清热降温为主,才能使热退假寒象方消。

而对阴寒内盛,格阳于外的真寒假热证,应以温热的护法护其真寒。

如给温热性食物、汤药温服,室温偏高而湿度宜低,注意保暖等护理措施。

这就是以寒护寒、以热护热的反护原则。

对脘腹胀满、纳呆、舌淡、脉虚无力的真虚假实证,就得用健脾益气,以补开塞的护法。

如给山药粥、茯苓粥、大枣粥等补中气,并配合针灸、推拿等疗法,以加强药效和振奋脾气,脾气健运则脘腹胀满自消,这叫做“塞因塞用”。

对食积所致的腹涫,护理时应消导下泻的护理措施,如控制食量、给消导通便的山楂、核桃仁、香蕉、蜂蜜等食品,以达“通因通用”之功效。

标本缓急本和标是一个相对概念,主要说明病证各种矛盾的主次关系。

从正邪关系来说,正气是本,邪气是标;从病因与症状说,病因是本,症状是标;从疾病先后来说,旧病、原发病是本,新病、继发病为标。

在复杂多变的病证中,常有标本主次的不同。

护理上应了解疾病的全过程,综合进行分析,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然后配合治疗,采取急则护其标,缓则护其本的护理原则。

急则护其标:当标病甚急,可危及病人生命或影响本病治疗时,护理上应采取应急措施,解决其标的问题。

如病人,当出现胃火上炎的牙痛,病人表现坐卧不安、、烦躁时,护理上应采取针刺合谷穴,以降火止痛的措施。

若不解决标的问题,不但病人疼痛难受,而且影响本的治疗,造成血压更高。

又如溃疡病患者,当出现呕血、便血时,护理上应积极配合治疗,做好止血或血脱的抢救准备。

患者一旦哮喘发作,护理上应给端坐位、给氧和其它止喘的护理。

缓则护基本:对慢性病或恢复期病人,在标证不甚明显时,护理工作重点应护基本。

如做好精神情志的调摄、加强锻炼以增强体质、适当的食补等。

总之,标本缓急的护则,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

临床应用时应视病情变化适当掌握。

三因制宜三因制宜是指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要求护理疾病时要根据季节、地区及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而制定相宜的护理原则和措施。

因时制宜:根据四时气候变化特点,制定护理原则。

如同属外感风寒证,在春夏和秋冬季节发病,其护理原则不尽相同。

春夏季节,阳气升发,人体腠理开泄,服解表药后不宜覆盖衣服或啜热饮料,以免开泄太过,耗伤津液。

且夏天暑多挟湿,应考虑给些解暑化湿之品。

秋冬季节,人体腠理致密,阳气内敛,感受风寒证时,解表药应温热服,还可给热弱以助药力。

可见,不同季节情况下应采用相宜之护理。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特点,制定其护理原则。

由于地区不同,气候和生活习惯各异,在护理上也有所别。

如西北高原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少雨应多食肉食、酥油茶及牛、羊乳品及生津止渴透表的水果和饮料,并注意保暖,防止冻伤、东南地区,温热潮湿多雨,病多痈疡疖肿,护理上做好防暑降温和祛湿等工作,并讲究个人卫生,多食扁豆、绿豆、苦瓜、冬瓜、西瓜等祛暑利湿之品。

因人制宜:是指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和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考虑其护理原则。

如性别,由于有男女之别,妇女又有经、带、胎、产等情况,护理上应有所异。

在年龄方面,老人生机减退、气血亏虚,行动不便和咀嚼不利,病多虚证等特点,护理上重在补虚扶正,搞好生活护理为原则。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机体功能均较脆弱,且易饥易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对疾病抵抗能力较差,加上寒暖不能自调,乳食不能自节,故护理上重在调护其饮食起居,应以薄衣淡食为宜,并加强病情观察。

体质方面,有强弱和寒热之偏,阳虚、阴虚之体。

要求护理上在安排病室,调节温、湿度,饮食、起居等方面均应有别。

总之,三因制宜充分体现了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在实践应用中的原则性灵活性。

只有从整体观念出发,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运用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