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儒林外史》有感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优秀9篇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优秀9篇儒林外史读书心得篇1《儒林外史》这部小说任用诙谐幽默而又笔触尖锐的文字描述元末明初的一段考场官场趣事。
故事的主人公多为民间士林人士。
通过对许多民间正直儒士的倾赞和对腐朽政客的鞭棘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改变如此灰暗世界的期望。
小说开篇描写了浙江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
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
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接受,心甘情愿的逃往会稽山中,去过隐姓埋名的生活。
本书还揭露科举制度培养了一批庸才及贪官污吏。
如像进士王惠那样,他被任命为南昌知府后,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去询问当地的治安如何,也不是去询问百姓的生活,更不是去询问案件的冤情而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可以通融;接着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
从此,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
衙役和百姓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睡梦中都战战兢兢。
而他本人的信条却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员”。
本书中更生动地批判了科举制度造就了一批社会蛀虫,他们毒害着整个社会。
如温州府的乐清县有一农家子弟叫匡超人,他本来朴实敦厚。
为了赡养父母,他外出做小买卖,流落杭州。
后来遇上了选印八股文的马二先生。
马二先生赠给他十两银子,劝他读书上进。
匡超人回家后,一面做小买卖,一面用功读八股文,很快他就得到了李知县的赏识,被提拔考上了秀才。
为追求更高的功名利禄,他更加刻苦学写八股文。
不料知县出了事,为避免被牵累,他逃到到杭州。
在这里,他结识了冒充名士的头巾店老板景兰江和衙门里当吏员的潘三爷,学会了代人应考、包揽讼词的本领。
又因马二先生的关系,他成了八股文的“选家”,并吹嘘印出了95本八股文选本,人人争着购买,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都在书案上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
经典儒林外史阅读感悟9篇

经典儒林外史阅读感悟9篇经典儒林外史阅读感悟精选篇1在这漫长的暑假期间,在老师的规定下,我阅读了《儒林外史》一书,这本书是吴敬梓写的中国古代小说名著,它还是一篇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主要讲了在旧时代时,各类人土对功名富贵的不同现象,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现象,反映了当时不良的世俗风气。
在《儒林外史》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人就是吝啬鬼——严监生。
他是一个十分胆小而又十分有钱的人,他最令人深刻的那件事就是严监生疾终正寝。
这件事充分表现了严监生,吝啬,爱才如命。
但是我觉得像严监生这样的人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反而我们在生活中要做一个大方的人,如果不做大方的人,下场就和严监生一样。
而严监生另外一件事悼念王妻中知道,严监生吝啬到连给自己的亲人花一分钱都不愿意,从中也可以充分的表现出严监生爱才如命,而《儒林外史》开篇词中一个生于乡村的王冕,因为家里没钱所以就去放牛,但是他非常喜欢读书,所以每一天赚的钱她都不浪费,而是去买书看。
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成了县内的名人,很多人聘他去做官,他都不接受,于是他就逃到了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
说明王冕讨厌做官的生活。
然而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有些做官员的人,为了钱和权利,根本不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上,而去做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最终和严监生一样的下场。
读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做人不能贪小便宜,要大方。
经典儒林外史阅读感悟精选篇2这本书被视为我国讽刺文学的经典之作,因为这本书是用一则则平实又深刻的故事,让我们知道科举制度对中华民族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着多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在对知识的追求上,造成了多么严重的伤害。
十八世纪,吴敬梓在南京完成这部杰作,留下他对懦弱学子的感叹。
在这本书中,有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比如:勤学苦读的王冕、爱财胜命的严大育、骗吃骗喝的张铁臂、坐吃山空的权勿用、还有知情达理的戏子鲍文卿……作家吴敬梓将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仿佛就发生在我身边一样。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戏子鲍文卿,他帮助了一位知县,保住了知县的乌纱帽,知县感谢他,让他在身旁坐下,但鲍文卿不肯,知县请他吃饭,鲍文卿还却直摇头,直到管家陪他吃饭,他才欢欢喜喜地说笑起来。
儒林外史读后感(精选19篇)

儒林外史读后感(精选19篇)儒林外史篇1《儒林外史》主要说了在旧时代时,各类人士对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
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不良的世俗风气。
在《儒林外史》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吝啬鬼-严监生。
他是一个胆小而有钱的人。
他最令人深刻的那件事是严监生疾终正寝。
这件事充分表现严监生吝啬,爱钱如命,我觉得这样的人不值得我们去学习。
相反,我们在生活中学会大方,如果不大方,下场是和严监生一样。
而严监生的另外一件事--悼念亡妻中明白,严监生吝啬到连给亲人花一点钱都不肯,充分得体现出严监生爱钱如命。
而《儒林外史》开篇词中一个生于乡村的王冕,因家里没钱,就去放牛。
但他喜欢读书,所以每天赚的钱都去买书看。
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成了县内的名人,许多人聘他做官,他都不接受,他逃到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
说明他讨厌做官的昏晦的生活。
《儒林外史》教会了我要大方,不能贪小便宜。
儒林外史读后感篇2刚开始看《儒林外史》的时候,不太懂里面的意思,后来听了爸爸的讲解才明白。
就拿范进中举来说吧。
古时后,人们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说的是范进这一类的书生吧。
你看他没中举人以前,除了死读书,啥也不会,连卖个鸡都不会,全靠他岳父接济,一点生存的能力都没有。
其实读书是人在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
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力量。
这与我们的三顿饭是一样的:吃饭,吸收营养,再促进自身生长。
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食”,即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却忽视了吸收。
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
一旦达到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
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吸收转化成自身力量。
这些书,除了造成他们的“营养不良”,别无他用。
从此可看出当时的书生为做官而不惜一切代价读书,他们真正的目的是当官后贪污受贿,剥削老百姓,只有极少部分是为了老百姓着想。
现在社会这种情形已经大大改善,但还是有不法分子贪污受贿,危害百姓,但他们最终将受到法律惩治。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通用11篇)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儒林外史》的读后感(通用11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儒林外史》的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儒林外史》的读后感篇1读儒林外史,品世态炎凉。
五十六话故事,道尽万千辛愁。
才子风流,千古佳话。
腐儒恶绅,粉墨登场。
百年之后,归为黄土,不胜唏嘘。
这是一部漫长的白话文小说,以王冕不愿入仕为开端引出一出出或风流或心酸或快意恩仇的精彩故事,最后又以万历封儒为结尾,一笔亲封这儒林佳话。
整部小说,登场人物千百人,乡绅纷争仕途坎坷接踵而来。
如周进范进一生求举业,晚来如愿以偿的心酸。
再如严监生视财如命却又恩情并重的可爱。
又或如凤四老爷武艺高强打抱不平堪称游侠典范。
再或如王老爹迂腐不堪鼓励女儿以死殉节而后伤心不已追悔不及。
每一个人物的形象都跃然纸上,使读者犹如身临其时一般感受冷暖人情。
而这其中又以萧云仙和杜少卿实数笔者最爱。
萧采,字云仙,以字行,四川人。
自幼随父学艺,出场便救助了甘露僧打瞎恶僧双眼,使人在习惯劳民才子的琐事之后眼前一亮,忍不住大喊一声,好一个英雄少年郎。
后得郭孝子点悟,随军出征平定边城,青衫赤马一战成名。
功成后招流民定居,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大办学堂。
花三年之久重新修固青枫边城,堪称武能提枪戮金甲,文能挥笔定天下。
就着这么一位令人着迷的人物却得了个“任意浮开”的罪名,并追银七千五百二十五两有零。
实在让人愤愤不平!可是如果单单这样,萧云仙充其量是个能人,在这儒林林立的外史中也不甚突出。
然则,萧云仙在功劳赫赫时候被追罪非但没有自艾自怜,反倒被父亲开导变卖产业,一总呈出。
这一对父子的深明大义一身正气使多少通读四书五经将忠孝礼仪长挂嘴边的文人官宦羞愧!此等人,佩服!杜仪,字少卿。
天长杜家共是七大房,五房的太老爷是礼部尚书,七房的太老爷中过状元。
杜仪的父亲,做过江西赣州府知府,为官清廉,所以做了一辈子官,只是守着祖宗留下的田产。
《儒林外史》读后感精选8篇

《儒林外史》读后感精选8篇《儒林外史》是吴敬梓的成名之作。
全文主要讲了对科举制度的严厉批判。
作者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扭曲、腐蚀文人灵魂的罪恶,并用许多事例来证明了这一观点。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儒林外史》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儒林外史》读后感篇1利用暑假的时间我去买了一本《儒林外史》来读,以前我听过这本书,是一本讽刺小说。
书中描写的是作者吴敬梓的所见所闻。
反应了封建社会中人性被腐蚀的现象。
书中我们最熟悉的人物,没过严监生了。
他在我们的课本中出现过他是一个胆小而有钱的人。
他最令人深刻的那件事就是严监生在临终前,还在看两个竹心,反应出他的爱财如命的性格。
不过,此人也有一点也令我十分反感,就是他追悼他妻子时,连一枝花也不肯买,更反应了他的视财如命的家伙。
小说在一开始就讲王冕的故事,作者从这里入手,是有很大的深意的。
通过在后面的各位书生故事的阅读,与王冕的一生对比就会显示出作者的讽刺。
这正好回应主题,讽刺封建社会。
不过,王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一生苦读,干成了许多事情。
在文中,有以为考生用钱买来监生,那就是周进。
他在生活中不好好学习,在外头风流潇洒,专门靠父亲的地位来欺负别人。
我最看不起这种人了,这本书中,也有不少这样的人物,无非是为了讽刺社会。
其实,从辛辣的讽刺中,我还读到了欣慰的一点,就是已经有人开始意识到危害,并且想要革命去改变现状,这是思想的升华。
《儒林外史》读后感篇2刚开始看《儒林外史》的时候,不太懂里面的意思,后来听了爸爸的讲解才明白。
就拿范进中举来说吧。
古时后,人们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说的就是范进这一类的书生吧。
你看他没中举人以前,除了死读书,啥也不会,连卖个鸡都不会,全靠他岳父接济,一点生存的能力都没有。
其实读书就是人在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
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力量。
这与咱们的三顿饭是一样的:吃饭,吸收营养,再促进自身生长。
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食”,即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却忽视了吸收。
读《儒林外史》有感10篇_《儒林外史》读书心得

读《儒林外史》有感10篇_《儒林外史》读书心得读《儒林外史》有感1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清代的吴敬梓,他用了很长时间才完成了这部讽刺小说,书中介绍了王冕、范进、杜少卿、周进、沈琼枝等人物形象,同时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黑暗与腐朽。
《儒林外史》中最令人叹息的人物是匡超人(匡迥),他本是一个事亲孝顺、勤奋好学的人,马二先生也尽心尽力地帮助他,而匡超人却掉进了世俗的漩涡,又结识了潘三这样的坏人,他还帮着潘三干了两件坏事,当潘三被抓时,他马上和潘三断了联系,害怕官府查出自己来,这也是不正义之举。
之后,他不但不学好,反而变得爱吹牛,对事不懂装懂,匡超人最终得到的是名士牛布衣歧视的一笑。
匡超人本来很好,可深受八股文的毒害,又交了坏朋友,落得如此下场。
令人感到可惜!《儒林外史》中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是郭孝子,他不怕艰苦,历尽重重困难千里寻找被迫出家的父亲,可父亲却不认他,而他却默默无闻的供养着父亲,最终拿到了父亲的遗骨,完成了自己应该做的一桩心事。
郭孝子是天下难得的孝子。
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儒林外史》中最令我敬佩的是奇女子沈琼枝,她被宋盐商骗去当妾,自己用了妙计出逃了。
在当时的传统观念中,女子始终与“弱”子联系在一起,但沈琼枝却恰恰相反,她不畏权贵,出逃后,她凭自己的满腹才情,写诗文出售,最终讨回了自己的清白,和宋家解除了婚约。
《儒林外史》中描写了很多人物,读了之后,我感触万千,知道了什么是近墨者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孝子,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敢。
读《儒林外史》有感2初识吴敬梓写的《儒林外史》是我们上学期学得课文《少年王冕》。
学这篇课文时,我就很好奇:《儒林外史》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寒假时,我在电脑上搜索了《儒林外史》这本书有滋有味地看了起来。
这本书开头有一首词,其中:“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
浊酒三杯沉醉去。
水流花谢知何处。
”可以说是整本书的灵魂。
这本书给我印象深刻的有两个人:第一位就是我们课本上的王冕了。
《儒林外史》阅读心得(精品10篇)

《儒林外史》阅读心得(精品10篇)《儒林外史》阅读心得篇1在一篇篇辛辣的讽刺话语中,我仿佛看到了旧时被科举毒害的怀才不遇的人们对封建顽固礼教的不满、愤怒的呐喊。
《儒林外史》,中的周进令我印象很深。
刚出场时,周进已经六十多岁的老童生。
在汶上县做了三年西席,学生顾小舍人都进学成了秀才,他再无资格继续教下去,沦落到薛家集观音庵私塾中来坐馆糊口,饱受秀才梅玖和举人王进的嘲弄和冷遇。
不久,他被生活所迫替一群商人当账房,路过贡院,触景生情。
大半生追求功名利禄却求之不得与所受过的凌辱夹杂着悲愤的心情一下子全部发泄出来,化作一厢老泪纵横,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
读到这里,我不禁心感酸楚,周进只是一个代表,世上曾经有多少人被封建礼教毒害,又有多少人去钻令人费解的深奥古经而耽误青春,使得人性荡然无存,尊富鄙贫,社会不得安宁!周进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几个头。
可见他已深陷科举毒害中,不得自拔。
这是一种社会“浓厚”的风气。
自此,周进的人生陡然发生了喜剧性变化。
如果说从前沉沦落魄受尽冷眼,此后可谓春风得意一帆风顺。
中举人,中进士,做御史,做学道,一路升到国子监司业。
他节节高升的仕途更加显现出世态丑陋,这是对整个士人阶层和市民社会的批判。
周进用钱买来了监生,读一个叫范进的老童生的*。
因为无事可做,便多读了几遍,这才领悟到*玄机多,变化妙,加上遭遇与自己甚是相似,马上产生共鸣。
从字里行间也体现出对考场监生的讽刺:他们囫囵吞枣,漫不经心,不识人才。
其实,从辛辣的讽刺中,我还读到了欣慰的一点,就是已经有人开始意识到危害,并且想要革命去改变现状,这是思想的升华。
《儒林外史》阅读心得篇2我喜欢读书,有些书是写得很美,但是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做《儒林外史》,它没有社么美丽的词藻,但是一个个的故事却深入人心。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其作者吴敬梓。
吴敬梓出生在康乾盛世的官宦人家,世代为地方旺族,家世显赫,祖父吴旦是个监生,伯叔祖吴晟、吴昺皆进士及第。
经典文学《儒林外史》读后感7篇

经典文学《儒林外史》读后感7篇经典文学《儒林外史》读后感7篇模板有读过《儒林外史》这本名著吗?这是以描写明朝书生的故事,来描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也借此来讽刺清朝时期的科举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经典文学《儒林外史》读后感,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经典文学《儒林外史》读后感【篇1】翻开《儒林外史》读完之后感觉在当今社会中,依然有着古代社会的剪影。
只是人、事、物、时代变了,但人有的丑恶本质依然没有变,不禁让我感叹古人的智慧和思想,吴敬梓是清代小说家,晚年自号“文木老人”,而他也是小说中的人物杜少卿的原型,是反对当代八股取士的先锋,也是世界级讽刺大师,每个人物在他笔下栩栩如生,简直就是现代社会的翻版。
小说痛批了见钱眼开的士人群体,如今社会也确实如作者笔下的文字生动形象,让我读后深有感触。
这本书的每一个字,每一句,甚至连每一个标点符号,都带着与众不同的意味,几乎在每一回合,都有着社会生活的重影。
的确,当王氏病重以后,严监生想“扶正”小妾,王氏家的两位“舅姥爷”王蓉和王德,起初“把脸木丧者不哼一声”,结果等严监生拿出来二百两银子,一人一百两收了之后,立刻喜形于色,义正言辞地拍着桌子道:“我们念书的人全在纲常上做功夫,就是做文章。
代孔子说话,也不过是这个理”,说完就走,一点也不记得他们的妹妹,这一段情节,活生生地写出了这两位见钱眼开,虚伪嘴脸的丑恶灵魂。
因为吴敬梓笔下的人物,让我又重新去了解和领悟社会中的“士人群体”,我认为社会中的“士人群体”腐败无能,嫌贫爱富的形象太多,太多。
如范进中举,胡屠夫在范进中举前骂他,说他考试中了是因为别人可怜他,而不是自己凭借真本事得到的这千古一骂,紧接着戏剧般的,故事一转折,范进中举了,胡屠夫马上转变态度,对范进说好话,全然不顾丈人的.脸面。
接了范进的钱,嘴上还说不要不要,结果又抓得紧紧的,范进执意要给,胡屠夫如蒙大赦,赶紧把银子放到自己的腰包里,边塞边说范进的好话,说完之后笑眯眯的走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儒林外史》有感
《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是一幅活生生的社会面貌图。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儒林外史》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儒林外史》读后感一】
第一次接触《儒林外史》还是在中学课本上,一篇《范进中举》被我当成笑话一笑而过,直到前两天整理书籍看到这篇课文才去找到原书开始钻研。
《儒林外史》没有核心人物,它是一本古典长篇讽刺小说,吸引我津津有味读完的是作者吴敬梓用诙谐幽默的笔法将封建社会各个阶层的丑态毫无隐瞒的暴露出来,这部书勘称经典。
书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两个色彩鲜明的人物,一个是范进,另一个是王冕。
先说范进吧!众所周知,当时的明朝推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
范进当时就是一个穷书生,在生活中经常遭到邻里的嘲讽奚落,他的老丈人胡屠户更是对他恶语相加,甚至说他“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不得已,他决定进京赶考改变命运,由于家里十分贫困,甚至连他上路都盘缠都没有,不得已他的母亲把家里的鸡卖了换成米,才使他顺利进京赶考,幸运的是,他考中了。
当同乡人告诉他这个好消息的时候,他竟然高兴的疯了,后来,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才把他扇醒,这时他时来运转,衣锦还乡,这时老丈人一改之前的言辞,说他是“文曲星下凡”。
人性的丑陋毫无疑问的暴露出来。
还好,“众人皆睡而我独醒”这朵淤泥生长出来的白莲就是王冕,和范进殊途同归的是他们都家境贫寒,当时的王冕为了生计给邻人放牛,可他却没有放弃读书,在中举后他也没有从官摄政,无论谁请他,他也从不动容,依然选择隐居继续读书。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陷入了思考,我们每天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到底是因为知识的魅力感化着我们还是读书背后的附加利益诱惑着我们?
我的回答是前者。
相信很多大学生都有这样的经历,去图书馆看书基本阅读的是与本专业有关的书籍或者英语四级六级之类的考证需要阅读的书籍,那我们究竟有多久没有根据自己的意愿、喜好去看过一本书了。
我们多久没有用心去感受知识的魅力了……
合上这本书后,我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日子里,对任何事情都少一分功利,多一分真诚,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带给我们的触感,也用心的感动这个世界!
【《儒林外史》读后感二】
我读了一本讽刺小说,那就是在清代远近闻名的《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主要说了在旧时代时,各类人士对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
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不良的世俗风气。
在《儒林外史》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吝啬鬼—严监生。
他是一个胆小而有钱的人。
他最令人深刻的那件事就是严监生疾终正寝。
这件事充分表现严监生吝啬,爱钱如命,我觉得这样的人不值得我们去学习。
相反,我们在生活中学会大方,如果不大方,下场就是和严监生一样。
而严监生的另外一件事——悼念亡妻中知道,严监生吝啬到连给亲人花一点钱都不肯,充分得体现出严监生爱钱如命。
而《儒林外史》开篇词中一个生于乡村的王冕,因家里没钱,就去放牛。
但他喜欢读书,所以每天赚的钱都去买书看。
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成了县内的名人,许多人聘他做官,他都不接受,他逃到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
说明他讨厌做官的昏晦的生活。
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
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一些官员为了钱和权力,不顾人民利益,而做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最终和严监生的下场一样。
这些现实的事情告诉我们做人不能贪小便宜,要大方,不能爱钱如命。
《儒林外史》教会了我要大方,不能贪小便宜。
【《儒林外史》读后感三】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阅读经典,可以提高自身知识储备,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增强自己的精神力量,陶冶自己的高尚情操。
《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贯穿全文,全书的思想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科举制度及儒林人士的严峻批判和辛辣讽刺;一是对理想社会和道德楷模的热切渴求。
就如书中写道:蘧公孙由“名”的驱动来拜会马二先生,马二先生听说蘧公孙不曾致力于举业,便把举业与做官的紧密联系不加掩饰的揭示出来,充满讽刺之意。
古人致力于举业来取得功名富贵,今朝很多人不也是如此吗?
很多人都认为搞科研十分辛苦,不仅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想出名也十分困难。
就如《黄晓明的两个亿婚礼和屠呦呦的半个客厅》这篇文章所述一样,科研人员所得收入还不如一个戏子收入高。
屠呦呦毕生致力于科研,饱受艰苦,可所得奖金却只够在北京买半个客厅,于是就有些人本想从事科研行业,但却因为诸多困难而放弃了。
可是,如果人人因此而放弃为国贡献的机会,那我们的国家还有什么发展;如果人人都因为功名富贵才致力于举业,那我们的国家还有什么希望。
《儒林外史》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反腐反俗,提倡理想社会,保持优秀的道德品质。
我国近几年的反腐活动提倡“老虎苍蝇一起打”也是为了抵制某些人为了功名富贵而做出有损他人利益的行为。
还有曾
热播的《人民的名义》中讲到的一连串利益集团一网打尽的故事一样,反腐反俗一直是国家工作的重点。
的却,作为一名学生,我们不应该为了功名富贵才致力于学习当中,应保持自己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修养,像屠呦呦一样热爱自己所从事的科研行业,不应为外在的困难使得内心有所动摇。
现今众多的“拜金族”都以“金钱至上”为原则,用物质享受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里。
有的明星也是为了提高知名度,恶意炒作,在社会上造成不良风气。
这些人,他们在物质上是得到了满足,可精神生活却如此的迂腐,这些令人嘲讽的行为不应该早日杜绝吗?
唐朝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不搜刮人民钱财,他的住宅和家里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当官以后,纵使身份高贵,但妻子和儿女仍然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他也不会为此而贪污国家的一分钱。
海瑞一生清贫,抑制豪强,安抚穷困百姓,打击奸臣污吏,深得人民爱戴。
陶渊明看透官场迂腐,离官归隐,向往山水田园的生活。
他们不曾渴望功名富贵,但求世人幸福安康,其事件才为世世代代所流传。
所以,功名富贵又如何,都不及高尚的道德情操。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愿世人少为功名富贵而忙碌,静下心来保持职业操守。
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共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祖国发展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