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
《齐桓晋文之事》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通用6篇)

《齐桓晋文之事》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齐桓晋文之事》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齐桓晋文之事》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齐桓晋文之事》优秀的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学习时数二课时学习过程:一、关于孟子:1、孟子其人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
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2、《孟子》其书《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
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3、孟子思想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思考:为什么孟子的思想会被后世接受呢?]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
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
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1)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班级:姓名:一、文章简介:《齐桓晋文之事》在《孟子》中是一篇长文,以对话的形式表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全文以“保民而王”为核心逐层展开,既一气贯注,又收纵自如。
先从正面入手,论述“保民”的根源是“不忍之心”,进而指出“不忍之心”之所以重要就在于“推恩”保民;接下来从反面辨析“王”“霸”之别,指出“发政施仁”才能“王天下”;最后,点明“发政施仁”的关键举措是“制民之产”,又回到“保民”的主题。
二、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熟读文本,总体感知全文。
2.疏通文意,弄懂大意,学习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3.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
4.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二)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学会从语言入手读通读懂文言文。
2、思维发展与提升:整体把握文意,学会梳理文章段落大意,划分内容层次,了解孟子和齐宣王论辩的四个回合。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孟子》文章的语言特点、论辩特点,分析文章中人物形象。
4、文化传承与理解:联系孔孟所处的历史时代,理解其仁政、王道、民贵君轻等思想,并思考这些思想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三、背景知识自查1、社会背景:2、作家作品:四、文章预习1.查出下列词的读音觳觫便嬖放辟庠序褊小邪侈胡龁忖度2.预习课文,划分层次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3.思考探究:①比较孔子(及其弟子)和孟子在社会理想、治国理念方面的异同点。
②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
他对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在今天看来有什么可资借鉴之处?又有哪些不足?③结合原文,赏析孟子论辩的风格。
参考答案:背景知识自查1、社会背景介绍:战国中期,是诸侯之间争斗不息、兼并不断的时代,“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给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当是之时,秦用商鞅,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学生版)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淄博实验中学主讲人:王德水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孟子》及其他的“仁政”思想。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熟练翻译文言语句,并能背诵文章最后一节。
3、通过学习本文,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和取譬之妙。
教学重点:重点词句和翻译背诵第一学时一、引入新课。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既有《论语》。
则有《孟子》。
“孔孟之道”不仅成为儒学的代名词,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中华文化精神的旗帜。
孟子的思想和论辩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人冯友兰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对孔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再走近孟子,品味《孟子》。
二、作者及其相关背景简介。
孟子情况可参见《中华第一考》P96。
《孟子》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活动于战国中期的一位儒学大师,他也曾周游列国兜售儒家学说,但和孔子一样,他的学说也百不一售。
本文记叙的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时和齐宣王的一次关于“王道”问题的谈话。
这是一次非常成功和精彩的游说。
在孟子的层层诱导之下,齐宣王侧耳恭听了儒家“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虽然事后齐宣王并没有付诸实施,但这恐怕要归因于当时的社会发展大趋势。
在以兼并战争为主要形式的动乱社会中,只有兼并才能实现社会的统一,才能结束战乱,因此孟子所说的“王道”和“仁政”在当时是行不通的。
可文章却写得很有特色,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孟子的思想;而孟子在游说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高妙的论辩艺术,更使本文成了游说的名篇。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代,当时诸侯与诸侯之间,诸侯与大夫之间,大夫与大夫之间在政治上、经济上展开了剧烈的斗争。
由于连续不断的战争,统治者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加剧,横征暴敛,民不聊生,人民陷入长期的水深火热之中。
面对百姓的深重灾难,孟子提出“保民而王”,是有利于老百姓的。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学案(含部分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文言文的结构、表达、运用,抓住关键词语。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作者所论述的“保民而王”的思想,运用分析与思考、探究与联想等方法,体会孟子的仁者之心。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文言文的写作背景,感受论辩特色,体会艺术的魅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悟“孔孟”的儒家思想,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增加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文意的理解。
难点: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预习案【知人论世】孟子(前372—前309):名轲。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被尊称为“亚圣”。
提出“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仁”的思想,哲学上提出“性善论”。
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
【作品介绍】《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哲学思想、社会活动和个性修养。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孟子善辩,故《孟子》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背景链接】1.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了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2. 齐桓公,姓姜,名小白。
姜姓齐国第十六位国君(公元前),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
早年在鲍叔牙保护下,逃到莒国避难。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3篇)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3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篇1齐桓晋文之事●说课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活动于战国中期的一位儒学大师,他也曾周游列国兜售儒家学说,但和孔子一样,他的学说也百不一售。
本文记叙的是孟子晚年其次次到齐国时和齐宣王的一次关于“王道”问题的谈话。
这是一次特别胜利和精彩的游说。
在孟子的层层诱导之下,齐宣王侧耳恭听了儒家“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虽然事后齐宣王并没有付诸实施,但这唯恐要归因于当时的社会进展大趋势。
在以兼并战斗为主要形式的动乱社会中,只有兼并才能实现社会的统一,才能结束战乱,因此孟子所说的“王道”和“仁政”在当时是行不通的。
可文章却写得很有特色,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孟子的思想;而孟子在游说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高妙的论辩艺术,更使本文成了游说的名篇。
本单元的学习最好是在第一单元结束之后,这样同学学习就有了更为宽阔的背景学问。
高三同学学习古文不能再限于逐字落实翻译,还应当扩展到思想与写作的评价,甚至还要从文化的深度来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精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学习比方在文章中的运用和重要作用。
●力量目标研读、鉴赏(1)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2)擅长切分课文这样的没有明显标志的长文章。
(3)能够运用简洁的比方进行论辩。
●德育目标孟子的主见(1)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2)领悟孟子急躁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奇妙敏捷的工作方法。
(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怜悯广阔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精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体会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精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课时支配二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朗诵并疏通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其次课时,支配开展讨论性学习。
课前预备:布置同学到图书馆或网上搜集孟子及其散文的有关资料进行讨论,分析归纳,初步形成自己的某一个观点。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优秀教案材料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优秀教案材料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齐桓晋文之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技巧;(3)能够把握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词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和社会问题,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2. 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词汇;3. 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词汇的理解;2. 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孟子》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2)向学生介绍《齐桓晋文之事》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2)让学生标记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词汇,并做好笔记。
3.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词汇,帮助学生理解;(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分析。
5. 写作练习:(1)让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写一篇读后感;(2)引导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技巧,表达自己的观点。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复习课堂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2.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3. 让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和课堂提问等环节,评估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2.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重点句子和词汇的掌握程度。
《齐桓晋文之事》语文教案三篇

《齐桓晋文之事》语文教案三篇《齐桓晋文之事》语文教案篇一一.学练目标提示[情感目标]1.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2.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巧妙灵活的工作方法。
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认知目标]1.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学习比喻在文章中的利用和重要作用。
[技能目标]1.能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2.善于切分课文这样的没有明显标志的长文章。
3.能利用简单的比喻进行论辩。
二.学练方法选择1.文体切入法。
作为一部对话体的散文集中的代表篇目,自然有不同于其他文章的读法。
可以抓住对话体的特点切入课文,也可以抓住散文的特点切入课文。
1)对话的每一句或每一段都有多种功能:既要说明一个事实,一种情况,又要表明说话的目的,有时还要暗示与对话者的关系。
因此,对话不但要表现出说话人自身具体细致的思想活动和性格特征,而且还要能引发出即将发生谈话内容。
对话语体,多采用形象描绘的修辞手法,给人以直接的形象直感,利于说明问题,在词语的使用上,一般都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有时伴有具体写实的形象动词,同时,简洁、浅显而又含蓄,要求有言外之意,话中有话,所谓弦外有音,给对方以思考的空间,或者利用多义词,寄以丰富的潜在内涵。
对话还要求明白自然,易于上口,因此,较多地利用一些语气词,并且爱用形象生动的群众口语,另外,句式简短明快,多用散句和省略句,有时不够完整。
但对话体文章终究是经过加工的,它也有它匠心独运的地方。
课文中孟子与齐宣王一来一往,对答不断,基本上具备了这些特点。
2)作为散文,可以抓住课文朴素而优美的特点,从朴实无华的文字中去了解其中掩藏着的警句、妙语、比喻,去欣赏自由流利的散句中配置着的骈语俪句,例如促而严的短句和舒而缓的长句相配,匀称凝重的整句与优美洒脱的散句相配,对这些词句的理解,能帮助我们认识散文特有的韵律和风格。
这也不失为一种课文学习方法。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1第1课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2、初步了解文章大概思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保”“爱”“道”等重点词语;2、掌握宾语前置的一般规律(倒装句);3、培养学生在浅易的问题上自主学习。
三、主要教法:问题讨论法自主研读四、教具:实物投影。
五、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语设计:二)、解题: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霸主的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野心勃勃,扩置学官,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孟子这时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三)、研读课文1——14节(一)学生朗读课文1——14节;(二)指名学生翻译课文;(三)学生质疑;(四)教师点拨归纳:1、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我)闻;(2)无以,则王乎?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异,对……感到奇怪。
2、特殊句式:(1)臣未之闻也。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何由知吾可也?(4)牛何之?归纳:宾语前置的条件: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C、用“之”或“是”将宾语提前,予以强调;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惟利是图、惟命是从。
(5)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一、作者视窗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现在山东省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
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齐、宋、魏、鲁等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王道”,始终不受重用。
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孟子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其为“亚圣”。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并有所发展,他主张人性本善;他宣传仁政,抨击暴政,提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
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他反对一切不义战争和剥削人民、危害人民利益的人与事。
他提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成为封建时代士大夫入世出世的准则。
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孟子是孤独高傲的。
他认为“人皆可成尧舜”。
他高举“民贵君轻”的旗帜,他强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无不闪烁着朴素的民本色彩。
只要大家肯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人人都有可能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
他还把人民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他尊重人,把人从神权思想和血统论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对后世影响深远。
当前,我们倡导的“以人为本”,大概也发端于此,可见其思想的超前性。
孟子又是一个热爱和平的人。
他反对战争,但并不是反对所有的战争。
他将战争分为正义和非正义,他反对的恰是那种以兼并、掠夺来统一天下的非正义战争。
他用“得道”与“失道”,“天时、地利、人和”来论述战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出一兵一卒,就能威慑敌人,那是何等自信,对于现代治国方略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在用人方面,他主张,君主应先听民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这种用人观,不论在古代,还是当下,不失为一条良策。
若此,干部选拔中的买官卖官、贪污受贿、裙带风、任人唯亲等皆可杜绝,我们深为孟子的远见卓识叹服。
《孟子》共七篇,各篇又都分为上下两篇。
《孟子》散文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露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充分反映了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
《孟子》散文善于运用比喻。
用比喻说理,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进行论辩,不仅增加了形象性,富有情趣,引人入胜,而且显得简洁、明白,更有说明力。
二、写作背景从春秋时代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历史性的变革时期,即由领主封建制向地主封建制转化。
到了战国中期,各国互相攻伐,强者称霸,列国分立开始趋向统一。
这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动,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儒、道、墨、法、兵、名、纵横诸家都竭力宣扬自己的一套政治主张。
孟子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
他多次到过齐国,尽管他先后受到齐威王和齐宣王的礼遇,但齐宣王倾心于春秋时期的霸主地位,一心想建立霸业。
即位后任用名将田忌、孙膑等,伐魏大胜,后又攻伐燕国等弱小国家,最终未能采纳孟子的政治主张。
三、基础梳理1.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 通____________(2)王说. 通____________(3)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通____________(4)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通____________(5)盖.亦反其本矣 通____________(6)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通____________(7)赴愬.于王 通____________(8)刑.于寡妻 通____________(9)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通____________(10)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通____________(11)是罔.民也 通____________2.一词多义(1)抑⎩⎪⎨⎪⎧ 抑.王兴甲兵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2)若⎩⎪⎨⎪⎧ 以若.所为若.是其甚与其若.是(3)诸⎩⎪⎨⎪⎧ 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不识有诸.(4)之⎩⎪⎨⎪⎧ 未之.有也王之.诸臣以羊易之.舆薪之.不见(5)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6)幼⎩⎪⎨⎪⎧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7)王⎩⎪⎨⎪⎧ 王.之所大欲然而不王.者(8)为⎩⎪⎨⎪⎧ 为.长者折枝是不为.也(9)是⎩⎪⎨⎪⎧ 是.不为也吾不为是.也(10)爱⎩⎪⎨⎪⎧ 我非爱.其财吴广素爱.人3.古今异义(1)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诚.有百姓者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抑.王兴甲兵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莅中国..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吾不为是.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词类活用(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2)五十者可以衣.帛矣(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朝.秦楚(5)危.士臣(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5.特殊句式(1)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2)未之有也(3)吾何快于是(4)不见保(5)曰:“有之。
”(6)欲辟土地6.文学常识填空《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________。
它的主要内容是写________劝说________放弃______,采纳“________”的主张发政施仁的经过。
四、文本助读本文记录了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孟子通过这次谈话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从而宣扬他“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
【结构图示】五、小组合作1.说说孟子是怎样一步步说服齐宣王“保民而王”的。
答:2.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你怎样理解孟子的回答在文中的作用?答:3.翻译下面这段文字,说一说孟子说此话想表达什么观点。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答:4本文论辩一波三折,迂回曲折,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考点链接宾语前置①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③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④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惟命是听(成语) 惟利是图(成语) 惟你是问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
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齐桓晋文之事答案1答案(1)“已”,读yǐ(2)“悦”,读yuè(3)“肢”,读zhī(4)“彩”,读cǎi(5)“盍”,读hé(6)“途”,读tú(7)“诉”,读sù(8)“型”,读xínɡ(9)“矣”,读yǐ(10)“斑”,读bān(11)“网”,读wǎnɡ2答案(1)副词,难道,岂/连词,还是(2)这样/像/如果(3)各位/之乎,兼词(4)代词,代“事”/助词,“的”/代词,代“牛”/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5)动词,以……为老人/名词,老人(6)动词,以……为幼儿/名词,幼儿(7)名词“君王”/动词,“称王”(8)介词,替/动词,“做”(9)动词,肯定判断词/代词,“这些”(10)动词,“吝啬”/动词,“爱护”3答案(1)古义:吝啬,舍不得。
今义:爱护、喜爱。
(2)古义:的确,确实。
今义:(心意)真实;实在;的确。
(3)古义:怜悯,痛惜。
今义:隐藏不露;潜伏的;隐秘的事。
(4)古义:难道,岂,副词,表示反诘。
今义:向下按;压制。
(5)古义:中原。
今义: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
(6)古义:代词,“这些”。
今义:常作判断词。
4答案(1)“树”,名词带宾语“之”活用动词,种植(2)“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着(3)名词“王”受副词“不”的修饰,做动词,“称王”(4)朝,使动用法,“使……朝见”(5)危,使动用法,使……受到危害(6)第一个“老”字及下句第一个“幼”字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是“以……为老人”、“以……为幼儿”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