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赏析
开国大典课文解析

开国大典课文解析
《开国大典》是中国创作于1950年的一部大型纪实文学作品,
全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它记述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时的开国大典,展现出共和国诞生的庄严场面和历史意义。
该文采用了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通过多角度的叙述和真实
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
文章以文字为媒介,着力再现
大典的历史情景和重要时刻,旨在展示共和国初期的团结和喜悦。
文章开篇通过描写大典前准备工作的繁忙和紧张,引出了开国大
典的庄严氛围。
接着,作者通过直观的描写和真实感人的事例,展示
了大典所蕴含的历史底蕴和珍贵意义,体现了共和国成立的艰辛过程
和人民千磨万击的精神。
文中还通过描写群众热情高涨、队伍整齐、气氛庄重等细节,表
达了人民对新生共和国的深厚感情和对党和领导人的崇敬。
同时,通
过描绘不同群体的代表参加大典的场景,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
和共同追求。
《开国大典》这篇文章主题鲜明,以鲜活的事例、生动的描写和
真实的情感,生动地再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和历史意义。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感受到当时人民的喜悦和激动,以及他们对新生共和国
的深情厚意。
这篇文章具有很高的纪实价值、艺术感染力和现实意义,被广泛传播和研究。
开国大典画作赏析

《开国大典》所描绘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
画面主体为毛泽东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
观此画不由得耳边响起了毛泽东主席代表着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画面上,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神采奕奕,气度不凡,虽然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
毛泽东处于画面中心,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
天安门座北朝南,中央领导人本是面向南方、站在毛泽东主席后面,处于逆光中。
作者却大胆地将中央领导人的位置移到左侧一一角,并且他们的朝向也不是正南,这样就使这个领导人的集体脱离了逆光的背景,使画面显得明丽充满喜气。
另外,典礼当天是阴天有雨的天气,作者也把它改为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有天随人愿、清爽欢快之感。
为了更好地布局,作者在画面上加宽了左右两边红柱子的实际距离,并把右边的一组红柱子搬到画面之外,将栏杆、地毯、游行队伍平行舒展开,宏大的群众场面就得以充分表现了。
作者在进行严谨的写实描绘中,还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造成强烈的对比。
在写实手法的描绘中,画家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并强化画面主题和总体的需要。
可以看出,作者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
画中强调了物体的固有色。
减弱了随光线,环境而异的西方画法用色法。
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充分运用了民族化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同时,吸收了中国新年画的风格和表现手法,记录了现代中国最关键的历史时刻。
画家大胆的构图和热烈而抒情的色彩展示了艺术家的审美和修养,成为探索中国油画迈向民族风格的经典之作。
在创作的过程中,为了把握国庆典礼庄严而喜庆的整体气氛,董希文以写实主义的手法为基础,构图上打破常规,删减了天安门城楼上的柱子和宫灯,扩大了画面的空间并使毛泽东与广场上的群众产生了呼应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赏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赏析毛泽东亲手按动电钮,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广场上冉冉升起。
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28年,终于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赏析,希望你喜欢!开国大典图片人物董希文创作的原始版本,站在前排是当时的六位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自左至右分别为: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
在朱德身后,还重点描绘了两位人物周恩来和林伯渠。
1955年,高岗事件发生后,董希文奉命将画中的高岗删除,原位以一盆鲜花代替。
开国大典赏析《开国大典》是董希文的传世之作,它产生的前夜适值美术界开展新年画创作运动,因此董希文在画面中融合了当时正在流行的新年画的构图和色彩,把一个规模宏大的历史题材,以一种鲜明的民族风格表现出来。
画面的喜庆气氛是由地毯、红柱、灯笼和广场上的红旗的红色基调所形成的,同时红色也象征一种庄严与隆重的感觉,有力地烘托了开国大典的主题。
《开国大典》这种近乎纯色的色调构成与西方传统绘画的灰色调大相径庭。
地毯上的图案及灯笼、柱子和护栏等都具有典型文化符号的隐喻性,两者结合起来形成典型的中国审美趣味的油画风格。
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董希文显然苦心经营,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他只能根据现有的照片进行创制,并使得本来有较强明暗关系的照片变成处在平光中的美术造型形象,以此求得了所有人物在画面上的和谐统一。
董希文在创作《开国大典》时,人物形象还借鉴了敦煌唐代壁画的手法和人物画《步辇图》、《历代帝王图》的造型气质,以及明代肖像画的处理手法,不但将领袖们的仪表动态刻画的惟妙惟肖,而且将人物内在的气质和精神充分的体现了出来。
在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的作品当中,《开国大典》无疑是最有生命力的作品之一,它的出现正如靳尚谊所言:它与当时的政治需要、画家的精神状态以及艺术上的追求是和谐统一的。
一些知名画家看了这幅油画之后,都认为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绘画精品。
中国革命博物馆将这幅画展出后,在艺术界和社会上都引起很大的反响。
开国大典课文解析

开国大典课文解析开国大典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我党领导下新中国成立的标志性事件。
开国大典课文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描述和解读,对于理解中国近现代史和了解中国我党的历史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开国大典课文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背景、内容和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开国大典的背景。
开国大典是指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国庆节,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宣告仪式。
在开国大典上,等领导人向全国人民宣告新中国成立,并且进行了隆重的升国旗仪式和阅兵式。
这一仪式的举行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也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开国大典课文中,对整个开国大典的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
从仪式的准备过程,到领导人的讲话,再到升国旗仪式和阅兵式,每一个环节都被精细描绘。
通过课文,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国家欣欣向荣的氛围,以及人民对新中国的热切期盼和对未来的信心。
此外,开国大典课文还反映了当时中国国家建设的艰巨任务和领导人的胸怀。
在课文中,等领导人强调了要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努力为广大人民谋幸福,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而努力奋斗。
这些思想和精神也体现了中国我党一贯的执政理念,即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
在开国大典课文的描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领导人对中国未来的展望和对国家发展的规划。
在开国大典上,等领导人提出了“要建设更强大的国家,要建设更美好的社会”的口号,呼吁全国人民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这一口号也成为了中国我党领导下国家建设的指导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发展进程。
梳理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开国大典课文是对中国我党领导下新中国成立的记录和解读,是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珍贵文献。
通过对开国大典课文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也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我党的领导思想和执政理念。
开国大典课文解读

开国大典课文解读《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
全文共15个自然段,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
先是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是开国大典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场面描写是课文的一大特点:群众进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等众多场面都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激动万分,印象深刻,突出了开国大典喜庆、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在记叙开国大典开始前的这一部分,课文先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人员、人数,然后描述了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
虽然典礼还没开始,但从这些文字中已经感受到了典礼的盛大与隆重,也感受到了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
典礼临近开始,这种激动、兴奋、自豪的感情表现得越发强烈。
当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时,“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由此表现了人民对领袖的无比爱戴,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
当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之后,课文用“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这样的句子,表达全场三十万人以及全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欢欣鼓舞的心情。
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激动、自豪的感情溢于言表。
记叙阅兵式的部分则侧重于表达为人民军队自豪的感情。
作者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来描写这一场面。
先总体写受检阅部队缓缓入场的情景,再按照入场顺序,具体描写海军、步兵、炮兵、战车、骑兵、空军各兵种方队的特点。
这样的写法,不仅能让人感受到整个阅兵式的庄严、隆重,更突显了各个队伍的特色,也表达了对人民军队的赞美和为人民军队感到自豪的感情。
课文的一个个场面描写中,对毛主席的直接描写虽然不多,但很典型。
开国大典赏析

《开国大典》赏析
一、作品背景:《开国大典》是近现代画家董希文在1952年受中国革命博物馆委托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创作的巨型油画,于1953年完成。
二、作品内容:画面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盛大庆典。
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刻。
画面上,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的中央,正在庄严地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他背后站着刘少奇、朱德、周恩来、宋庆龄、郭沫若等各界代表。
广场上红旗招展、绚丽多彩,整齐的队伍和严肃的标兵显得庄严、隆重。
城楼上左面的一排大红柱子及大红宫灯,崭新的紫红地毯、盛开的菊花,朵朵的白云和天空中翱翔的白鸽,象征着祖国的独立、自由、繁荣、昌盛与和平。
远处升起的五星红旗,标志着中华民族数千年封建制度的结束,也是华夏古老民族的新生。
三、艺术特色:①《开国大典》采用表现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②毛泽东站立在画面正中间,其他领导人都站在左侧三分之一的画面上,形成左实右虚相差悬殊的布局;天安门城楼中间两根廊柱之间的跨度被放宽了,这样的构图处理,都是为了显出天安门广场的明朗开阔,群众场面的雄壮宏伟,从而体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的庄严宣言。
③在色彩的运用上,虽然是油画作品,但是却融合了中国工笔重彩的绘画手法,强调色彩的单纯和对比。
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与蓝天、白云、绿树和鲜花形成强烈对比,使画面热烈而明快。
四、整体评价:《开国大典》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光辉时刻,是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
开国大典的赏析

开国大典的赏析开国大典啊,那可真是咱新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就好像是夜空中突然绽放的绚丽烟花,照亮了整个国家的未来。
你想想,那一天,天安门广场上人山人海,那场面,那热闹劲儿,真的没法形容。
大家都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期盼着那个伟大时刻的到来。
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那声音,仿佛有魔力一般,让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涌起一股暖流,眼眶都湿润了。
这可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仪式,这是咱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标志啊!就好比是一个沉睡已久的巨人终于苏醒了,要开始大踏步地向前走了。
以前咱受欺负,被压迫,现在可不一样了,咱们有了自己的国家,自己当家作主了!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啊。
那些参加开国大典的人们,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那是发自内心的喜悦啊。
他们见证了历史,他们是幸运的。
而我们,虽然没有亲身经历那一刻,但通过各种资料、影像,也能感受到那份激动和自豪。
开国大典的意义,怎么说都不为过。
它就像是一座灯塔,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又像是一把火炬,传递给了我们无尽的力量。
它让我们知道,我们的国家有着辉煌的过去,也必将有着更加灿烂的未来。
我们的先辈们用他们的热血和汗水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繁荣,我们可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啊。
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一切,努力奋斗,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强大。
想想看,如果没有开国大典,我们现在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呢?会不会还在黑暗中摸索?会不会还在被别人欺负?幸好,这一切都没有发生,因为我们有了开国大典,有了新中国的诞生。
所以啊,开国大典绝对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时刻,它是我们国家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我们要永远怀念那一刻,永远为我们是中国人而骄傲!。
《开国大典》[1]分析
![《开国大典》[1]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4cd658d76eeaeaad1f3308b.png)
• 简答题: •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
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 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 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 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 2、“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的是什 么地方?
答:“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的是全 中国。
问:从这两句话中,
• 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比 “朝着”主席台更能反映人
们热爱盼望见到毛主席的心 情。
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
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 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
雄伟的声音,使全
场三十万人一齐欢
呼起来。 这庄严
的宣告,这雄伟的
声音,经过无线电
“中华人民共和 的广播,传到长城
国中央人民政府在 内外,传到大江南
两支游行队伍分头向 东城西城的街道走去,光 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 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 满了整个北京城。
•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 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场。
• 因为“直奔”会场比“走向” 会场更能反映人民参加开国 大典的急迫、喜悦的心情。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 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 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 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 像海上的波浪。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 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 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 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 心一齐欢跃起来。
•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 音”指的是什么?
• 答: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 的声音”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 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这是对整个会场的俯瞰图, 写出了特定场合的整体情景, 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展现出此 时人山人海,红旗翻动的壮观 景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赏析
毛泽东亲手按动电钮,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广场上冉冉升起。
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28年,终于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赏析,希望你喜欢!
开国大典图片人物
董希文创作的原始版本,站在前排是当时的六位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自左至右分别为: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
在朱德身后,还重点描绘了两位人物周恩来和林伯渠。
1955年,高岗事件发生后,董希文奉命将画中的高岗删除,原位以一盆鲜花代替。
开国大典赏析
《开国大典》是董希文的传世之作,它产生的前夜适值美术界开展新年画创作运动,因此董希文在画面中融合了当时正在流行的
新年画的构图和色彩,把一个规模宏大的历史题材,以一种鲜明的民族风格表现出来。
画面的喜庆气氛是由地毯、红柱、灯笼和广场上的红旗的红色基调所形成的,同时红色也象征一种庄严与隆重的感觉,有力地烘托了开国大典的主题。
《开国大典》这种近乎纯色的色调构成与西方传统绘画的灰色调大相径庭。
地毯上的图案及灯笼、柱子和护栏等都具有典型文化符号的隐喻性,两者结合起来形成典型的中国审美趣味的油画风格。
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董希文显然苦心经营,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他只能根据现有的照片进行创制,并使得本来有较强明暗关系的照片变成处在平光中的美术造型形象,以此求得了所有人物在画面上的和谐统一。
董希文在创作《开国大典》时,人物形象还借鉴了敦煌唐代壁画的手法和人物画《步辇图》、《历代帝王图》的造型气质,以及明代肖像画的处理手法,不但将领袖们的仪表动态刻画的惟妙惟肖,而且将人物内在的气质和精神充分的体现了出来。
在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的作品当中,《开国大典》无疑是最有生命力的作品之一,它的出现正如靳尚谊所言:它与当时的政治需要、画家的精神状态以及艺术上的追求是和谐统一的。
一些知名画家看了这幅油画之后,都认为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绘画精品。
中国革命博物馆将这幅画展出后,在艺术界和社会上都
引起很大的反响。
徐悲鸿看了《开国大典》之后非常兴奋,对此做出了很高的评价。
他说:“董希文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应得一百分。
”但他同时也以西洋油画的传统标准做了后半句评价:“也应扣掉五分,因为缺少一点油画特色。
”
这里所说的“缺少一点油画特色”,是指这幅画在很大程度上运用了中国传统画的手法和风格。
但这恰恰被很多画家认为正是《开国大典》的成功之处;如果按传统油画用光和设色的手法去创作,这幅画就不会有这种热烈的气氛。
艾中信说:“《开国大典》在油画艺术上的主要成就是创造了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油画新风貌。
这是一个新型的油画,成功地继承了盛唐时期装饰壁画的风采,体现了民族绘画特色,使油画朝着民族化的方向发展。
”
至此,绘画界掀起了董希文所一直倡导的“油画中国风”。
《开国大典》无疑成为这一理论的典范之作,而这种思潮一直影响至今……
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赏析的人还看
1.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时毛主席说的话
2.开国大典的详细介绍
3.1949开国大典记录
4.开国大典观后感3篇
5.1949年开国大典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