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欣赏《开国大典》教案

合集下载

开国大典美术教案

开国大典美术教案

开国大典美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2.能够描述开国大典的重要环节和场面;3.学习绘画开国大典的相关技法和表现手法;4.培养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内容:1.开国大典概述:介绍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新中国的诞生。

2.开国大典的重要环节和场面:通过图文结合方式,展示开国大典的重要环节和场面,包括典礼的举行地点、参与人员、各类仪式等。

3.绘画开国大典的相关技法和表现手法:介绍绘画开国大典的基本技法和表现手法,例如线条的运用、色彩的运用等,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和观察力。

4.美术创作活动: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技法,选择一个环节或场面,进行美术创作,表达对开国大典的理解和感受。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开国大典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并提问:“你们对开国大典有了解吗?你们知道开国大典的重要意义吗?”2.知识讲解:向学生介绍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展示,让学生对开国大典有更深入的了解。

3.展示环节和场面: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重要环节和场面。

4.技法和手法讲解:教师向学生介绍绘画开国大典的相关技法和表现手法,例如线条的运用、色彩的运用等,让学生了解如何绘画开国大典。

5.创作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他们感兴趣的环节或场面,进行美术创作。

可以使用铅笔、彩色笔等绘画工具,以及颜料、水彩等色彩工具。

6.作品展示和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美术作品,并请他们分享作品选择的环节或场面以及创作时的体会和感受。

四、巩固与拓展:1.学生观摩:让学生观摩其他同学的作品,并进行交流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2.深化学习:。

(初中美术教案)开国大典

(初中美术教案)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初中美术教案刘杨课型:单一课教学方法:讲述、欣赏与思考。

●一、教学目的通过对油画《开国大典》的讲述与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提高学生对油画中国民族化特点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二、教学重点作品的艺术处理及民族绘画与西洋绘画结合的特点。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大幅《开国大典》印刷品一张,[富有民族特色的工笔画和年画各一幅。

2、学具:教材,笔记本。

●四、教学步骤(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课前准备。

(二)导入新课:我们知道,中国的民族绘画-------中国画,是以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并与诗、书、画、石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

(出示中国画、年画挂历)而西洋画中的主要画种----油画,却以丰富、能表现复杂的色调层次,能绘声绘色地表现人物形象。

今天让我们来欣赏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开国大典》(出示油画《开国大典》)(三)作者介绍:(四)艺术欣赏:1、主题思想:作品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

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

2、作品欣赏:1)《开国大典》概括:画宽4.05米,高2.3米,油画。

____年至于953年作,现藏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画面主体为毛泽东主席和其它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

代表着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

这庄严的声音,响彻天安门广场,回响在祖国大地,震撼着全世界。

画面上,国家领导人虽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

毛泽东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

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

如果你到过天安门城楼上,会更加体会到作者构图的大胆与巧妙。

美术教案设计:开国大典

美术教案设计:开国大典

美术教案设计:开国大典开国大典刘杨课型:单一课教学方法:讲述欣赏与思考。

一教学目的通过对油画《开国大典》的讲述与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提高学生对油画中国民族化特点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二教学重点作品的艺术处理及民族绘画与西洋绘画结合的特点。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大幅《开国大典》印刷品一张,[富有民族特色的工笔画和年画各一幅。

学具:教材,笔记本。

四教学步骤(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课前准备。

(二)导入新课:我们知道,中国的民族绘画-------中国画,是以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并与诗书画石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

(出示中国画年画挂历)而西洋画中的主要画种----油画,却以丰富能表现复杂的色调层次,能绘声绘色地表现人物形象。

今天让我们来欣赏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开国大典》(出示油画《开国大典》)(三)作者介绍:作者:董希文(---年),我国著名的油画艺术家。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绍兴人。

年考入苏州美专,年进杭州国立艺专预科学习,后考入该校本科。

年在上海美专借读半年,后又去湖南沅陵国立艺专学习。

学校内迁贵阳后,常去苗寨写生。

年随校再迁昆明,毕业后由学校推荐去越南河内美术专科学校学习,不久回国。

年到贵州省合作委员会股任职。

年至年在国立敦煌壁画研究所临摹壁画。

年在北京艺专任教,年----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

生前曾是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委员,中国美协创作委员会委员和绘画组副组长。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研室主任。

曾任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塑创作组长,并作《武昌起义》浮雕草图。

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及参加香港法国沙龙展出。

并多次被选中为中国军政代表团出国赠人的国礼。

《开国大典》是中国油画民族化发展历程中的代表作,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肯定。

他的艺术功底深厚,强调从整体观察对象和概括描写。

重视以情作画,画中寓情。

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深受群众喜爱。

《开国大典》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开国大典》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开国大典》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通过分析课文,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通过讨论、演讲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敬革命先烈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和平、勇于担当的责任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开国大典》(节选)2.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内容,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

3.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的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

(2)提问:什么是开国大典?它有什么意义?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结构。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主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表达技巧。

(2)重点讲解开国大典的仪式和意义。

4. 小组合作:(2)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 课堂练习:(2)挑选学生代表进行朗读练习,提高表达能力。

四、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1)是否全面达成教学目标?(2)学生对《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是否有了深刻理解?2. 反思教学过程:(1)教学方法是否得当?(2)学生参与度如何?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3. 反思教学内容:(1)课文内容是否讲透?(2)学生对开国大典的认识是否全面?4. 针对反思结果,提出改进措施:(1)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补充相关资料,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

五、课后作业2. 让学生收集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了解开国大典的更多细节。

3. 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了解祖国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小学美术《名画开国大典》教案

小学美术《名画开国大典》教案
小学美术《名画开国大典》教案
一、教学内容
小学美术《名画开国大典》教案,对应教材第五单元《走进名画》中的第二课时。本节课主要内容为欣赏与分析我国著名画家董希文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通过观察画作中的形象、色彩、构图等元素,了解画作的历史背景和大典》的创作背景,如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时刻,以及画作所表现的重大意义。
2.艺术表现:分析画作中的形象、色彩、构图等艺术手法,如人物形象的塑造、色彩的运用、画面布局等。
3.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体会画作所传递的喜庆、庄严的氛围,感受画家对新中国成立的热爱和赞美。
4.创作尝试:鼓励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幅以《开国大典》为主题的作品,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同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举例:画作中的红色、黄色等暖色调运用,传递出喜庆、热烈的气氛,体现了画家对新中国的赞美之情。
2.教学难点
(1)艺术鉴赏能力:如何引导学生分析画作中的艺术手法,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突破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分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逐步学会从形象、色彩、构图等方面欣赏名画。
(2)创作实践:如何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创作实践中,表达个人对祖国的热爱。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画作的历史背景、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开国大典》相关的艺术手法或情感表达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绘画实践。学生可以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幅以《开国大典》为主题的作品。
-突破方法:设置小组讨论、分享心得等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沟通和表达能力。

《开国大典》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开国大典》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案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开国大典》的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1.2 教学重点(1) 《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2) 《开国大典》的主要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1.3 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开国大典》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

(2) 如何分析《开国大典》的艺术特色。

1.4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讨法。

1.5 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开国大典》,了解其主要内容。

(3) 合作探讨:分析《开国大典》的艺术特色,如人物描写、情节安排等。

(4)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从《开国大典》中汲取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二、教学反思(1) 学生对《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作者和主要内容有了深入了解。

(2) 学生能够分析《开国大典》的艺术特色,并从中汲取爱国主义精神。

2.2 教学亮点(1) 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使学生更加投入地学习《开国大典》。

(2) 自主学习法和合作探讨法的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3 改进措施(1) 在教学中,加强对《开国大典》艺术特色的解读,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2) 通过更多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开国大典》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设计3.1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开国大典》的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3.2 教学重点(1) 《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2) 《开国大典》的主要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开国大典》教案设计

《开国大典》教案设计

《开国大典》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开国大典》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演讲辞和诗词。

3. 学生能够通过研究相关历史文献和资料,了解开国大典的组织筹备过程。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和图片,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提高合作和表达能力。

3. 学生通过研究历史文献和资料,培养信息搜集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能够感受和理解新中国的成立对中国人民的重要意义。

2. 学生能够培养对国家领袖和历史事件的尊重和理解。

3. 学生能够培养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重点:1. 《开国大典》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 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演讲辞和诗词。

3. 开国大典的组织筹备过程。

难点:1. 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2. 分析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演讲辞和诗词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3. 搜集和分析相关历史文献和资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开国大典》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出本课的主题。

2. 教学内容:介绍《开国大典》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分析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演讲辞和诗词,研究开国大典的组织筹备过程。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开国大典》的意义和影响,每组选择一个角度进行报告。

4. 研究历史文献和资料:学生分组研究相关历史文献和资料,分享研究成果。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开国大典》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 学生能够分析和欣赏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演讲辞和诗词。

3. 学生能够通过研究相关历史文献和资料,展示对开国大典的组织筹备过程的理解。

五、教学资源1. 相关视频和图片:《开国大典》的视频和图片。

2. 历史文献和资料:相关历史文献和资料的书籍和文章。

3. 学习工具:笔记本、笔、互联网等。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开国大典初中美术教案及反思人教版

开国大典初中美术教案及反思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庄严的场面。

2. 学习董希文创作的历史油画《开国大典》的构图、色彩和表现手法。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内容1. 介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分析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的构图、色彩和表现手法。

3. 通过对比其他画家的作品,理解董希文在创作中的独特之处。

4. 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将所学的知识和情感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如何让学生通过画面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2. 重点:董希文在创作中运用传统民间艺术和中国传统工笔重彩画法的特点。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 投影仪:用于展示《开国大典》的图片和其他相关历史图片。

2. 油画材料和画笔:用于学生创作自己的作品。

3. 教学软件:用于播放相关的视频和音频资料。

五、教学方法1.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中国历史和绘画的了解情况。

2.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创作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3. 学生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画面中的构图、色彩和表现手法,然后创作自己的作品。

六、教学过程1. 导入:用提问的方式导入,问学生对中国历史和绘画的了解情况,以此导入本课的主题《开国大典》。

2. 讲授新课:首先介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然后展示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并详细分析其构图、色彩和表现手法。

同时,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当时的场景和历史背景。

3. 巩固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画面中的构图、色彩和表现手法,然后创作自己的作品。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

4. 归纳小结: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回顾重点和难点,同时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互相评价和学习。

七、评价与反馈1. 设计评价策略: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和创作过程,以及对学生作品的评价,了解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 为学生提供反馈:在每个环节结束后,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指导他们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如何改进和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欣赏《开国大典》
课时: 1课时
课型: 欣赏类
授课对象:初中二年级
教材分析: 此课是欣赏表现造型学习领域的课程,要求学生通过欣赏感受尝试等一系列的美术活动,了解中国现代艺术作品的价值与意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通过对油画《开国大典》的讲述与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绘画
艺术的伟大成就,提高学生对油画中国民族化特点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作品的艺术处理及民族绘画与西洋绘画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设置教学深入展开的情景级方式,激发学生更深入的参与到欣赏活动中来
教学方法:讲述、欣赏与思考。

教具准备: 大幅《开国大典》印刷品一张,[富有民族特色的工笔画和年画各一幅。

学具准备:教材,笔记本。

教学过程:
时间环节教师行为学生行为
(预想)
教学手段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1-5
分钟
检查学生课前准备1、保持课堂安静
2、对所讲的内容进行
预习
起立,师生
间互相问好
培养学生
尊敬师长
的好习惯
引入新课2-5
分钟
我们知道,中国的民族绘画
-------中国画,是以线条、
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并
与诗、书、画、石相结合,
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
动”的效果。

(出示中国画、
年画挂历)而西洋画中的主
要画种----油画,却以丰富、
能表现复杂的色调层次,能
绘声绘色地表现人物形象。

今天让我们来欣赏具有中国
特色的油画------《开国大
典》
1、专心听老师讲
2、思维跟着老师走
3、回答老师提出的问
题,提出不同的意见
(出示油画
《开国大
典》)
培养学生
主动思考
问题的能

讲授新课15-25
分钟
作者:董希文(1914---1973
年),我国著名的油画艺术
家。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浙
江绍兴人。

1933年考入苏州
美专,1934年进杭州国立艺
专预科学习,后考入该校本
科。

1938年在上海美专借读
半年,后又去湖南沅陵国立
艺专学习。

学校内迁贵阳后,
常去苗寨写生。

1939年随校
再迁昆明,毕业后由学校推
荐去越南河内美术专科学校
学习,不久回国。

1940年到
贵州省合作委员会编辑股任
职。

1943年至1945年在国立
敦煌壁画研究所临摹壁画。

1、争着举手回答问题
2、踊跃的讨论
3、认真地思考老师提
出的问题然后回答有
不同意见
引导,解说
提问
统一答案
培养学生
主动寻找
答案的能
力和同学
间相互学
习相互帮
助的爱心
1946年在北京艺专任教,1949年----1973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

生前曾是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委员,中国美协创作委员会委员和绘画组副组长。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研室主任。

曾任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塑创作组长,并作《武昌起义》浮雕草图。

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及参加香港、法国沙龙展出。

并多次被选中为中国军、政代表团出国赠人的国礼。

《开国大典》是中国油画民族化发展历程中的代表作,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肯定。

他的艺术功底深厚,强调从整体观察对象和概括描写。

重视以情作画,画中寓情。

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深受群众喜爱。

主题思想:作品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

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

作品欣赏:
1)《开国大典》概括:画宽4.05米,高2.3米,油画。

1952年至于953年作,现藏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画面主体为毛泽东主席和其它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

代表着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

这庄严的声音,响彻天安门广场,回响在祖国大地,震撼着全世界。

画面上,国家领导人虽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

毛泽东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

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

如果你到过天安门城楼上,会更加体会到作者构图的大胆与巧妙。

画家在画面上加宽了左右两边红柱子的
实际距离,并把右边的一组
红柱子搬到画面之外;将栏杆、地毯、游行队伍平行舒
展开去使宏大的群众场面得
以充分表现。

天安门座北朝南,中央领导
人本是面向南方站在毛泽东
主席后面,处于逆光之中并
背向观众。

画家大胆地将中
央领导人的位置移至左侧一角,从而消除了逆光与背向
观众的现象,使画面显得更
加明丽而喜气洋洋。

再细看,毛主席的集团也不是面向正
南方。

另外,典礼当天是阴
天有雨的天气,画家却把它
改为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
使人有天随人愿、清爽欢快
之感。

所有这些大胆的改动,一般人看画时都并不会察觉,不会去分析这些情况给
人的印象是,该画真实地、
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开国大典
的盛况。

非如此不可。

这就
是艺术家大胆而高超的构图
技巧,从而体现了一个深刻
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
走样的“复制”,艺术的真实,不是生活的真实。

艺术的表
现,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

画家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
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
观相适应,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
强烈。

红地毯、红灯笼、红
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使
画面热烈而明快的;金黄色
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对比。

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
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
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
欢庆气氛。

总之,画中强调
了物体的固有色,减弱了随
光线、环境而异的西方画法
用色法。

柔进了中国画法的
工笔重彩绘画技巧和敦煌壁
画用色的特点。

画家在描绘
红地毯时,还独具匠心地在
颜料中加入砂粒而收到意想
不到的艺术效果。

画家深厚
的艺术功底,使这幅画成为
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
作品。

课堂练习5-15
分钟
1、在黑板上画出其中人物的
速写。

2、指导学生在画纸上画。

1、向老师提出问题。

2、在纸上自己画。

引导
互动
培养学生
的动手能

总结2-5
分钟
《开国大典》体现了中国历
史的转折------中华人民共
和国诞生的历史性画卷。


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新起点
-------是西方的油画技法
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相结合
的典范。

体现了文学艺术既
高于生活,又忠于生活。


史画,既要尊重历史的真实,
又要进行艺术的提炼。

《开国
大典》是划时代的历史画卷,
是西洋画(油画)与中国传
统绘画技法相结合的杰作
同学们的表现很好很
配合老师教学的各个
环节
从头到尾的
回忆总结
提出建议
回忆整个
课堂使学
生再次巩
固这节课
所学知识
作业布置1.查阅资料通过这张油画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与
历史现象?
2.有意识的可以画一张素
描稿。

细心认真地完成老师
布置的作业
提问法
布置作业
提高学生
的观察与
欣赏能力
板书设计
开国大典 4.05米高2.3米董希文
形神兼备查阅资料通过这张油画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与历史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