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油画赏析

合集下载

开国大典作品欣赏

开国大典作品欣赏

《开国大典》作品赏析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亿万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样一个难忘的历史瞬间,油画家董希文据此创作的油画《开国大典》无疑是惟一的权威之作和经典之作。

《开国大典》巨幅油画创作于一九五二年,完成于一九五三年。

画幅高二百三十三厘米、长四百厘米。

《开国大典》所展现的场面十分壮观,画面的近景是天安门城楼的一角,五根红色大柱排列在左部,按实际情况,右边还有一根柱子,被画家大胆去掉,这就给画面中心留下了充足开阔的空间,使城楼上的领袖与广场上的群众遥相呼应,即庄重神圣又热烈绝庆取得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在这样热烈而又静谧的历史时刻,共和国的领袖在开阔的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一幕:毛泽东站在麦克风前,从容庄重,神采奕奕,在他的身后,朱德一脸喜气,刘少奇正视前方,周恩来潇洒豪迈,宋庆龄的慈爱,李济深的满足,郭沫若的忆惜抚今,张澜的落拓大方,高岗的拘谨严肃,各各不同的神态风度,让我们看到了各自的阅历,性格,真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

画面上,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天安门广场红旗如海,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

整幅作品构思宏伟,气派非凡,喜庆热烈,完美地表现了新中国的辉煌气势。

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董希文也煞费了一番苦心,由于当时条件的限至,他只能根据现有的照片画些简写,并使得本来有较强明暗关系的照片变成处在平光中的美术造型形象,以此求得了所有人物在画面上的和谐统一。

他借鉴了敦煌唐代壁画的容华贵,唐代人物画的造型气质,以及明代肖像画的处理,不但将领袖们的仪表动态刻划的惟妙惟肖,而且将人物内在的气质和精神充分的体现了出来。

《开国大典》在油画艺术上的主要成就是创造了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油画新风貌,成功地继承了盛唐时期装饰壁画的风采,体现了民族绘画特色,使油画朝着民族化的方向发展。

画面的喜庆气氛是由地毯、红柱、灯笼和广场上的红旗的红色基调所形成的,同时红色也有一种庄严与隆重的感觉,有力地烘手托了开国大典的主题。

油画开国大典赏析

油画开国大典赏析

油画开国大典赏析《油画开国大典赏析》嘿,朋友们!咱今天来聊聊那幅超厉害的油画《开国大典》呀!这幅画啊,那可真是像一个时光机器,一下子就把咱带回到了那个无比重要的时刻。

你瞧,画面上那热闹的场景,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新中国成立啦!那神情,那姿态,多有气势啊!就好像毛主席真的在咱眼前一样。

再看看周围的人们,一个个脸上洋溢着喜悦和自豪。

他们的笑容是那么的灿烂,那是发自内心的高兴啊!这就像是咱过年的时候,一家人团聚在一起,那种开心是藏都藏不住的。

画家把每个人的表情都刻画得那么细腻,那么生动。

就说那些穿着盛装的人们,那衣服的颜色和纹理,多逼真啊!感觉一伸手就能摸到似的。

这可比咱平时拍照厉害多了,照片有时候还拍不出这么生动的感觉呢。

还有那天安门城楼,画得雄伟壮观,红墙黄瓦,多漂亮啊!这城楼就像是一个坚定的守护者,见证着新中国的诞生和成长。

它就像是咱们家里的顶梁柱,给咱一种稳稳的安全感。

这幅画的色彩运用也特别妙。

鲜艳的红色、黄色,还有各种明亮的色彩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了一种热烈、欢快的氛围。

这就好像是一场盛大的庆典,让咱也忍不住想要跟着一起欢呼、一起庆祝。

你说,这么一幅画,它得花费画家多少心血啊!这可不是随便涂涂抹抹就能画出来的。

这得有多么深厚的功底,多么敏锐的观察力,还有多么强烈的情感才能完成啊!每次看到这幅画,我都有一种特别的感觉。

就好像自己也穿越回了那个时候,站在天安门广场上,和大家一起见证这伟大的历史时刻。

它让我感受到了新中国成立时的那种激动和喜悦,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咱得好好感谢这幅画,它让我们这些后人能够看到当年的情景,能够感受到先辈们的奋斗和付出。

它就像是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了过去,也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

这油画《开国大典》,真的是太了不起了!它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一段历史,一种精神的象征啊!。

论董希文《开国大典》绘画作品中的油画技法

论董希文《开国大典》绘画作品中的油画技法

论董希文《开国大典》绘画作品中的油画技法董希文是中国著名的油画家,他的作品《开国大典》是一部伟大的历史画卷,记录了195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盛况。

这幅画布高5米,长20米,是中国油画史上最大的一幅作品之一。

本文将着重探讨该作品中所运用的油画技法。

首先,董希文在色彩运用上,采用了广泛的明、暗、冷、暖色调,营造出热烈、庄严、神圣的氛围。

他使用了鲜明对比的明暗,塑造出人物的肌肉和衣服的褶皱,更能突出画面的立体感。

而使用的冷、暖色调,则是通过色彩的变奏,使画面呈现出更加生动的细节。

例如,他将工人和群众描绘成灰、土黄色调,强调出他们的纯朴劳动,而将领导人描绘成正红色调,则体现出他们的威严和权威。

其次,董希文在人物塑造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他通过充分地利用线条的粗细、长度和方向,呈现出明显的个性特征。

例如,他描绘毛泽东时,将颈部的肌肉和脖子的纵向线条描绘得比较突出,突显出毛泽东的气势;而在描绘周恩来时,则更注重周身的自然流畅感,充分展现出周恩来的温润风度。

在塑造场景时,董希文也能把出自然的景观,如天空与云朵、土地与房屋等,刻画得细致、充满感受力。

通过这样精湛的绘画技法,董希文成功地将《开国大典》描述得更加真实、精致而具有感染力。

最后,董希文还充分地发挥了造型语言的艺术魅力。

他 skillfully 出泻用线条、色块等元素构成和谐平衡的画面,在人物和场景之间加入了许多细节,丰富了图像。

由此,画面不单呈现视觉感受,更具有审美价值。

综上所述,《开国大典》是董希文的杰作之一,它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作品,更是一部油画艺术中的经典之作,展现了董希文卓越的绘画技法,更体现了他对中国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艺术的独特见解。

开国大典油画艺术鉴赏100字

开国大典油画艺术鉴赏100字

开国大典油画艺术鉴赏100字摘要:一、油画《开国大典》简介1.油画作者简介2.创作背景二、油画内容鉴赏1.开国大典场景描绘2.人物形象刻画3.色彩与构图分析三、油画艺术价值1.历史价值2.艺术价值3.社会影响四、结论正文:一、油画《开国大典》简介《开国大典》是新中国第一幅油画,由我国著名画家董希文创作于1952 年。

这幅画描绘了1949 年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的盛况,具有极高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二、油画内容鉴赏1.开国大典场景描绘《开国大典》油画展现了新中国成立时天安门广场的盛况。

画面中央是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背景是鲜艳的五星红旗。

广场上人山人海,人们欢呼雀跃,共同庆祝新中国的诞生。

2.人物形象刻画在画中,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的形象栩栩如生,展现出了他们在这一伟大历史时刻的豪情壮志。

画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各具特点,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现场的氛围。

3.色彩与构图分析整幅画色彩鲜明,红、黄、蓝等色彩的运用,强化了画面的庄重感和热烈气氛。

构图上,画面以天安门为中心,左右对称,呈现出一种稳定感,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崭新气象。

三、油画艺术价值1.历史价值《开国大典》油画见证了新中国成立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成为记录历史的生动画卷。

它让人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回顾新中国诞生的辉煌历程。

2.艺术价值在艺术上,《开国大典》展示了董希文卓越的绘画技巧。

画面细腻丰富,富有层次感,将历史与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这幅画作为中国油画的代表作之一,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艺术瑰宝。

3.社会影响《开国大典》油画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它不仅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上的典范之作,还多次作为邮票、纸币等印刷品的设计图案,充分展示了国家的文化底蕴。

油画《开国大典》赏析25页PPT

油画《开国大典》赏析25页PPT

油画《开国大典》赏析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论董希文《开国大典》绘画作品中的油画技法

论董希文《开国大典》绘画作品中的油画技法

论董希文《开国大典》绘画作品中的油画技法董希文是中国现代杰出的绘画家、美术教育家和美术理论家之一。

他的绘画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著称。

《开国大典》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幕,也充分展示了他在油画技法上的精湛功力。

本文将就董希文《开国大典》绘画作品中的油画技法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这幅伟大的艺术作品。

董希文《开国大典》作品选材雄伟史诗题材,展现了新中国成立时的盛大场面,颇具历史厚重感。

在绘画技法上,董希文巧妙地运用了油画技法,通过色彩、线条、质感等方面的处理,使整幅作品充满了生气和活力。

作品的色彩运用十分丰富多彩,从画面的整体色调到细节的色彩变化都非常精细。

董希文运用了大量的暖色调,如红色、黄色等,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热烈的气氛。

尤其是在人物服饰和场景布置上的色彩运用上,更是充分展现了绘画技法的高超之处。

董希文在绘画作品中对线条的处理十分细腻。

无论是人物的轮廓还是建筑的线条,都显得非常清晰流畅,给人一种稳重和厚重的感觉。

这些细腻的线条处理不仅提高了画面的质感和立体感,更是展现了董希文在油画技法上的高超造诣。

董希文在《开国大典》作品中对光影和质感的处理也十分出色。

在画面中,通过对光源和光线的合理运用,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态的韵味。

在细节处理上,他对于人物的肤色、服饰的细节、建筑的纹理等都进行了精心描绘,使得整个画面显得栩栩如生、栩栩如生。

这些都充分展现了董希文在油画技法上的独特见解和精湛技艺。

在绘画作品中,董希文还采用了多种绘画技法,如写实主义、象征主义等,使得整个画面更加丰富多彩。

他还利用了油画特有的可塑性和延展性,创造出了很多独特的效果。

他在绘画人物的表情和动作上十分传神,丰富了画面的情感表达。

在绘画场景的布置和氛围的营造上也做到了恰到好处,使整个画面更有层次感和氛围感。

董希文在《开国大典》绘画作品中充分发挥了油画技法的优势,通过色彩、线条、质感、光影等方面的处理,创造出了一幅气势磅礴、生动鲜活的艺术作品。

油画《开国大典》赏析

油画《开国大典》赏析

同时参照印刷品临摹的复制品。
董希文(1914——1973), 我国著名的油画家。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绍兴人。
画面上,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的中央,正在麦克风前庄
严地 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背后站着刘少奇、 朱德、周恩来、董必武、宋庆龄、李济深、张澜、林伯渠、郭 沫若等各界代表,他们胸前佩带着代表的红签,脸上呈现出聆 听着《公报》的激动心情。 兵显得庄 严、隆重、热烈。城楼上左面的一排大红柱子及大红宫灯,崭 新的紫红地毯、盛开的菊花,朵朵的白云和天空中翱翔的白鸽, 无不象征着我们伟大祖国的独立、自由、繁荣、昌盛与和平。 远处升起的五星红旗,标志着中华民族数千年封建制度的结束, 也是我们古老民族的新生。
两个月后,历史巨作《开国大典》油画 正式诞生...
1952年 董希文创作 油画《开国大典》
董希文精心设计的这件新颖的油画 也被艺术界人士所普遍推崇,成为他生 平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它的成名之作。 遗憾的是现在陈列在中国革命博物 馆的《开国大典》并不是董希文的原作, 而是由靳尚谊、赵域、阎振铎根据原作
至此,《开国大典》终于恢复 原貌─—这就是我们今天在中 国革命博物馆展览厅里所见到 的《开国大典》(复制品), 而原作则存放在中国革命博物 馆的画库里。
油画《开国大典》 细节欣赏
伟大的毛主席 正在宣读演讲稿
国家领导人
城楼上新红的 灯笼和柱子
蔚蓝的天空、和平鸽
人们手举领导人画像和彩旗
城楼下的方阵和标语
广场上红旗如林、绚丽多彩,整齐的队伍和严肃的标
画面上除了毛 之一的画面上,形成左实 右虚相差悬殊的布局。凸 显了天安门城楼的开阔。
周 恩 来 朱 德 刘 少 奇
宋 庆 龄
李 济 深

开国大典油画艺术鉴赏100字

开国大典油画艺术鉴赏100字

开国大典油画艺术鉴赏100字
摘要:
一、油画《开国大典》简介
1.油画创作背景
2.作者简介
3.作品主题
二、油画《开国大典》艺术特点
1.构图与布局
2.色彩运用
3.人物形象刻画
三、油画《开国大典》鉴赏要点
1.历史意义
2.艺术价值
3.社会影响
四、结论
1.对后世的影响
2.作品在艺术史上的地位
正文:
油画《开国大典》是中国现代著名画家董希文于1952年创作的一幅具有历史意义的艺术作品。

这幅画以新中国成立的盛况为背景,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盛况。

这幅画采用横向构图,将天安门广场的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画面中央是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他们正站在天安门城楼上,与人民群众一起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画面的上部是蓝天白云,寓意着新中国的成立给中国带来了光明的未来。

画面下部则是欢腾的人群,他们挥舞着国旗,欢呼雀跃,表现出新中国成立时人民的喜悦心情。

在色彩方面,作者运用了鲜明的红色作为画面的主色调,既象征着革命,又表现了新中国成立的喜庆气氛。

同时,画面中还运用了丰富的灰色调,使得画面更加和谐统一。

在人物形象刻画方面,作者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通过生动的表情和姿态,展现了新中国成立时领导人和人民群众的喜悦心情。

油画《开国大典》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它不仅记录了新中国成立的盛况,还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

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

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会场在天安门广场。

广场呈丁字形。

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

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不给予中华门。

三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

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

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

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

进入会场后,按照规定的地点排列。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

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接着,升国旗。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

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

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

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毛主席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

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任检阅司令员,聂荣臻将军任阅兵总指挥,朱总司令和聂将军同乘汽车,先检阅部队,然后朱总司令回到主席台,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命令。

受检阅的部队就由聂将军率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的乐曲声中,由东往西,缓缓进场。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

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

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山炮、榴弹炮、火箭炮,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了一字形的横列前进。

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

以上这些部队,全部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

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

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

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

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流动。

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

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

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群众游行一在这时候开始。

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过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一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