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油画
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开国大典》是中国画家董希文于1953年完成的著名油画,描绘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刻,为董氏最著名的代表作。
2011年6月,为庆祝建党90周年,油画真迹首度向公众开放。
目前该作品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油画简介1952年底董希文受中央美术学院交付任务绘制此画,耗费约二个月时间完成。
1953年9月27日完成图刊载于《人民日报》。
该画于1959年开国十周年时入藏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
油画《开国大典》所描绘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
场面恢宏,喜庆热烈,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神采奕栾,气度不凡。
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广场开阔,红旗如海,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
画家在进行严谨的写实描绘中,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
作者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造成强烈的对比,并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在写实手法的描绘中,画家又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如透视和光影的处理都没有严格地按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素描要求,在画面的右侧部位减去一根柱子,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并强化画面主题和总体的需要,同时也适于中国广大读者的审美情趣。
还应该提到的是,这些作品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抒情性。
有评者认为是“富有装饰意味的纪念碑性的大型历史画。
”油画作者作者董希文(1914—1973)是浙江绍兴人,曾在苏州美专、杭州美专西画系就读,1939年去法国留学,后回国。
1943年赴西北敦煌艺术研究院并投入对敦煌壁画的研究。
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他还创作过《春到西藏》、《哈萨克牧羊女》、《苗女赶场》、《百万雄师过大江》等主题性绘画。
在他的写实油画中,吸收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营养,如明快响亮的色彩、某种装饰意味等都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精神和审美理想。
创作历程《开国大典》一直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
它深入人心,也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新中国建设者的爱国情感。
油画《开国大典》赏析25页PPT

油画《开国大典》赏析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油画《开国大典》人物图片素材集

油画《开国大典》是画家董希文在1952年创作的,它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盛况。
画面能清晰辨认的人物共有十一位,其中站在正中的是毛泽东(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第一排左起是: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和高岗(六位副主席)。
朱德后面是周恩来(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后面是林伯渠(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宋庆龄后面是沈钧儒(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李济深后面是郭沫若(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
下面是一组相关图片。
毛泽东(1893-1976)
开国大典:毛泽东、董必武、沈钧儒
朱德(1886-1976)
开国大典:林伯渠、朱德、罗荣桓、陈毅、刘伯承、贺龙
刘少奇(1898-1969)
开国大典:刘少奇、毛泽东、刘伯承、陈毅、李立三
宋庆龄(1893- 1981)
开国大典:周恩来、高岗、毛泽东、朱德、宋庆龄、李济深
李济深(1885—1959)
开国大典:李济深、毛泽东、彭真、黄炎培
张澜(1872-1955)
开国大典:毛泽东、朱德、张澜、刘少奇
高岗(1905-1954)
开国大典:周恩来、高岗、毛泽东、朱德
周恩来(1898-1976)
开国大典:刘少奇、周恩来、张澜、毛泽东
沈钧儒(1875—1963)
开国大典:董必武、刘伯承、沈钧儒、毛泽东、周恩来、张澜
郭沫若(1892—1978)
开国大典:毛泽东、朱德、刘少奇、郭沫若
林伯渠(1886-1960)
开国大典:毛泽东、林伯渠、刘伯承
开国大典:周恩来
开国大典:李立三、林伯渠、毛泽东、沈钧儒、周恩来。
油画《开国大典》赏析

同时参照印刷品临摹的复制品。
董希文(1914——1973), 我国著名的油画家。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绍兴人。
画面上,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的中央,正在麦克风前庄
严地 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背后站着刘少奇、 朱德、周恩来、董必武、宋庆龄、李济深、张澜、林伯渠、郭 沫若等各界代表,他们胸前佩带着代表的红签,脸上呈现出聆 听着《公报》的激动心情。 兵显得庄 严、隆重、热烈。城楼上左面的一排大红柱子及大红宫灯,崭 新的紫红地毯、盛开的菊花,朵朵的白云和天空中翱翔的白鸽, 无不象征着我们伟大祖国的独立、自由、繁荣、昌盛与和平。 远处升起的五星红旗,标志着中华民族数千年封建制度的结束, 也是我们古老民族的新生。
两个月后,历史巨作《开国大典》油画 正式诞生...
1952年 董希文创作 油画《开国大典》
董希文精心设计的这件新颖的油画 也被艺术界人士所普遍推崇,成为他生 平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它的成名之作。 遗憾的是现在陈列在中国革命博物 馆的《开国大典》并不是董希文的原作, 而是由靳尚谊、赵域、阎振铎根据原作
至此,《开国大典》终于恢复 原貌─—这就是我们今天在中 国革命博物馆展览厅里所见到 的《开国大典》(复制品), 而原作则存放在中国革命博物 馆的画库里。
油画《开国大典》 细节欣赏
伟大的毛主席 正在宣读演讲稿
国家领导人
城楼上新红的 灯笼和柱子
蔚蓝的天空、和平鸽
人们手举领导人画像和彩旗
城楼下的方阵和标语
广场上红旗如林、绚丽多彩,整齐的队伍和严肃的标
画面上除了毛 之一的画面上,形成左实 右虚相差悬殊的布局。凸 显了天安门城楼的开阔。
周 恩 来 朱 德 刘 少 奇
宋 庆 龄
李 济 深
开国大典油画美术手法

开国大典油画美术手法
开国大典是中国历史上一件极为重要的事件,而《开国大典油画》则是一件油画艺术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该作品采用了油画艺术手法,运用光影、色彩等技巧,生动地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和氛围。
首先,该作品在色彩方面运用了高度饱和度的色彩,营造了热烈喜庆的氛围。
红色、黄色、金色等色彩充满了整幅画面,给人以温暖、欢乐的感觉。
同时,通过运用明暗对比的手法,使画面更加丰富有层次感。
其次,光影的运用也是该作品的特色之一。
画面中,人物、建筑等都有光影的投射和反射,使画面更加真实自然。
此外,画面中的光影还有助于突出画面中的主体,使其更加突出。
最后,该作品的构图也是其成功之处。
画面中的建筑、人物、旗帜等元素都被布置在画面中心,形成了一个层次分明、协调和谐的画面。
这种构图方式不仅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且对于表现画面中的主题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总之,油画艺术手法在《开国大典油画》中得到了巧妙的运用,使这件作品成为了油画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其色彩、光影和构图,该作品成功地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和氛围。
- 1 -。
两幅历经修改的《开国大典》油画在北京展出

两幅历经修改的《开国大典》油画在北京展出
上图为50年代初创作的作品,先后经历了两次大的修改,第一次是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决议》,董希文受命去掉了画中第一排最右边的原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高岗;“文革”中,因国家副主席刘少奇被打倒,身患癌症的董希文又于1972年受命将画中的刘少奇改为董必武。
画面第一排左起为朱德、董必武、宋庆龄、李济深和张澜。
下图为1979年作品,为纠正“文革”中的“左”的错误,本着实事求是、还历史本来面目的原则,原中国革命博物馆征得上级同意,决定将《开国大典》恢复原貌。
在复制品上恢复了刘少奇和高岗,此后在所有重大展览中的作品均为这幅复制品,画中第一排中的领导人均为国家副主席,左起为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和高岗。
据介绍,此次《开国大典》的原作还是“文革”后首次公开展出。
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表示,“展出两个版本的《开国大典》,就是希望通过这些历史图像,展现党的历史,以及其对新中国成立的重要意义。
开国大典油画鉴赏200字

开国大典油画鉴赏200字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开国大典油画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油画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3.开国大典油画的价值和影响
正文
【开国大典油画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开国大典油画,是指为了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而创作的一系列油画作品。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
盛大的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这一历史时刻不仅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同时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为了纪念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我国的油画家们纷纷挥洒丹青,创作出一批批描绘开国大典盛况的油画作品。
【油画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开国大典油画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油画家们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了丰富的表现手法和精湛的技艺,生动地再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
这些油画作品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天安门广场上的盛大场面,同时又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细腻刻画,表现了新中国领导人的伟大气度和人民群众的欢欣鼓舞。
在色彩运用上,油画家们巧妙地运用了光影对比,使画面更加生动、立体。
这些艺术特点使得开国大典油画成为了中国油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开国大典油画的价值和影响】
开国大典油画作为新中国成立的纪念,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这些作品不仅成为了我国油画艺术的瑰宝,同时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不仅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也记录了那个时代的伟大风貌。
对于今天的人们,开国大典油画是一种宝贵的历史记忆,让我们更好地了
解和感受新中国成立时的壮丽景象。
论董希文《开国大典》绘画作品中的油画技法

论董希文《开国大典》绘画作品中的油画技法
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一幅重要作品,该作品刻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盛况。
董希文在绘制《开国大典》时运用了多种油画技法,以展现出作品的独特风格和艺术特点。
董希文在《开国大典》中运用了光影的处理技巧。
他善于运用明暗的对比,通过明暗的变化来塑造人物形象和场景。
在作品中,他巧妙地利用光线聚焦出一个个人物的面部特征,凸显人物的神情和个性。
他也运用了明亮的色彩来表现阳光的照射,让作品整体更加富有明快和生动感。
董希文在《开国大典》中运用了笔触的技巧。
他的画笔技法多样,可以精细地描绘人物的面部和服饰细节,同时也能够流畅地勾勒出人物的整体轮廓和场景的气氛。
他的笔触既有沉稳的力度,又有轻盈的激情,使得作品显得生动而有力量。
董希文在《开国大典》中还运用了细节描绘的技巧。
他对人物的面部和服饰等细节进行了精心塑造,力求真实地刻画每一个人物的形象。
通过细腻的描绘,他展现了每一个人物的个性和特点,使得整个作品更加生动和传神。
董希文在《开国大典》中运用了多种油画技法,展现出了他的独特艺术风格和才华。
他通过光影的处理、笔触的运用、色彩的表现和细节的描绘等技巧,使得作品更加生动、立体和具有感染力。
这些技法的运用不仅使画面更加具有艺术性,也使观者更加能够感受到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开国大典》因此成为了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一幅经典之作,也为董希文赢得了深厚的艺术声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国大典油画简介
《开国大典》是中国画家董希文创作的油画作品,原作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画库,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是《开国大典》画作的复制品。
该作品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刻。
《开国大典》油画原作于1953年创作。
《开国大典》草图于2014年12月首次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面世。
画作内容
《开国大典》油画(纵:405cm;横:230cm),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盛大庆典。
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刻。
场面气势恢宏,喜庆气氛热烈。
时任中国领导人,11位入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副总理董必武、郭沫若,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
时代背景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刚刚就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等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
大会司仪、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开会。
毛泽东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毛泽东在义勇军进行曲声中,亲自揿下电钮,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创作过程
1951年初,中国中宣部、文化部开始筹备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纪念活动,其中之一就是举办党庆画展。
中国革命博物馆,作为参展地,迅速组织中国几十位知名画家,进行突击创作。
短短几个月,便创作出近百件革命历史题材的绘画作品。
美中不足的是,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经典时刻——开国大典的作品没有。
1952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决定,委托中央美术学院,组织完成一幅巨型命题油画“开国大典”。
中央美院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37岁的青年画家、教授董希文。
董希文接到任务后,通过对开国大典的电影、摄影、图片资料的研究,认为资料里的领导人和广场上的群众不在一个图景中,不合乎自己的想法。
在他的想像中,这幅画应该是新中国开国领导集体与广场群众同在一个画面的构图。
他决定打破写实的限制,采用一种表现派和现实派相结合的大胆的艺术处理手法,去选择画面构图。
画作草图构思:董希文先画了一张草图,并征求美术界及文艺界人士的意见。
草图上,董希文创造性的突破有两个:一个是除毛主席侧身站在靠近中间位置外,其他领导人都站在左边三分之一的画面里,而右边是广场群众,这样左实右虚相差悬殊的布局按一般构图规律来看有失平衡,但却能更好地突出节日气氛;另外一个是按正常规律,在毛主席的右前侧应有一根大红柱子,但草图中被抽掉了,广场显得更为开阔。
第一版创作:为了节省时间,董希文常在画室的椅子上过夜。
由于房间太小,画幅上接房顶,下贴地板。
作画时,他一会儿爬上房顶,一会儿躺在地上。
当《开国大典》已完成七、八成时,董希文的老友、油画家艾中信等人去他的画室参观。
讨论中他们发现,原本身材高大的毛泽东,由于站立的位置居中靠前,在画面上显得不够高。
大家一致认为,毛泽东的形象不应受立足点造成的透视缩小的限制,有必要加高几分。
虽然加高不到一寸,但工程不小,为了使画面不留痕迹,董希文用稀料谨慎地把原画部分洗去,重新画了一遍。
从开始创作到局部修改完毕,董希文用了不到三个月时间,长4米、宽2.3米的巨型油画《开国大典》便创作完成了。
1953年4月,中南海怀仁堂里布置了一场特殊的展览,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第一次参观《开国大典》油画作品。
毛泽东称赞:“是大国,是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