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五年级(全册)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教科版 五年级 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教科版 五年级 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五年级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将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重量变(重),体积变(大),放在水中是(沉),沉浮状况(没有)改变。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在日常生活中,(萝卜)(木块)(泡沫塑料)等物体放入水中一般是浮的,(小石子)(橡皮)(铁块)等物体放入水中一般是沉的。

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体积)(材料)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上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而且方向(相反)。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16、(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7、(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全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全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五年级下册的科学包括4个单元共12个章节,具体的科学知识点整理如下:第一单元:动力与能量1.动力的概念:力是物体运动或改变形状的原因;功是力对物体做的功;机能是将物体移动或改变物体形状的动力。

2.力的作用方式:直接作用力、间接作用力、弹力、摩擦力、重力。

3.动力的传递:力的传递通过物体的接触或力的传递介质实现。

4.动力的转化:机械能的转化(动能和势能)、电能的转化(电能与动能、电能与热能)。

5.能量的守恒:能量可以转化,但是总能量守恒。

第二单元:物质的四态变化1.物质的四态: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

2.物质的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可以通过降温或增加压力实现。

3.物质的沸腾: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可以通过升温或减少压力实现。

4.物质的蒸发: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可以通过加热或增加表面积实现。

5.物质的熔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可以通过升温或减少压力实现。

6.物质的溶解:溶质在溶剂中均匀分散,形成溶液。

第三单元:暖和和生命1.温度和测温:温度是物体热量的度量,可以通过温度计测量。

2.温度的传递:热量可以通过导热、对流和辐射的方式传递。

3.温度与物体热胀冷缩:物体在加热时热胀,退热时冷缩。

4.生命体的特点:生物的结构、组成和功能。

5.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生物与其他生物和非生物的相互依存关系。

第四单元:保护环境1.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环境污染对生态平衡的破坏,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垃圾的分类和处理:垃圾的分类和回收利用。

4.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节约能源、水资源、食物等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教科版五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五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五上科学知识点总结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一种子发芽实验(一)(二)2.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自身条件:种子结构完整。

要研究“绿豆种子发芽是否必须要阳光”的实验中,要改变的条件是光照即让一组种子得到光照,保持阳光照射,叫做对照组;让另一组种子得不到光照,保持黑暗,叫做实验组。

不改变的条件为绿豆种子大小和数量、水分、温度、空气等。

6.绿豆种子发芽的过程:种子膨大、种皮裂开、胚根长出(始终向下)、胚芽钻出、新叶长出、新叶张开。

二观察绿豆芽的生长1. 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植物生长的环境包括:(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2. 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阳光下的绿豆芽茎绿、直且粗壮,黑暗中的绿豆芽茎黄,弯曲且细)3.在做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实验时,观察发现种子的根都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但是靠近水分的种子长的最快最好,离水分最远的种子长的最缓慢,这说明了绿豆芽的生长需要水分。

4.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请举例说明动、植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植物生长有向光性,会往阳光充足的方向生长;仙人掌的刺适应沙漠干旱缺水的环境;大雁适应环境变化向南迁徙;蛇、青蛙会冬眠适应寒冷的天气。

5.香蕉树、松树、仙人掌三种植物生活在什么地方?它们的叶同它们生存的环境有什么关系?香蕉树生活在炎热潮湿的热带,长着宽叶,可以蒸发更多的水来适应炎热。

松树生活在降水稍多、寒冷的高山,叶子是针状,这样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适应寒冷、缺水。

仙人掌生活在干燥炎热沙漠,叶子刺状,为了减少水分蒸发,适应干旱。

三蚯蚓的选择1.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2.同学们研究“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还是明亮的环境中?”时,找一个长方形的盒子,把盒子的里面涂成黑色,盒子的盖子的一端剪掉一块,在盒子底部铺上吸水纸,将捉来的蚯蚓5条一组放在盒子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以后,观察到大多数蚯蚓待在盒子的盖子没有剪下的部分。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一种子发芽实验(一)(二)1.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

2.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3. 种子发芽实验采用的是(对比)实验的方法,要能够控制实验的条件,例如:要看水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不控制的条件为(光、温度、空气、养分),要控制的条件为(一组种子加适量的水,另一组种子保持干燥);要看光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不控制的条件为(温度、水、空气、养分),要控制的条件为(一组种子受到光照,另一组种子不受到光照,放在黑暗的地方);要看温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不控制的条件为(光、水、空气、养分),要控制的条件为(一组种子放在常温下,另一组种子放在低温下)。

4. 种子发芽阶段需要的养料由(子叶)提供,不需要施肥。

二观察绿豆芽的生长1. 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植物生长的环境包括:(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2. 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香蕉树、松树、仙人掌三种植物生活在什么地方?它们的叶同它们生存的环境有什么关系?香蕉树生活在热带,长着宽叶,可以更多的蒸发水来适应炎热。

松树生活在高山上少水,叶子是针状叶,这样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适应缺水,仙人掌生活在沙漠等干旱的地方,叶子是刺状叶,减少水分蒸发,适应干旱。

三蚯蚓的选择1.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2.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要。

3.动植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生存环境)进行选择。

4.请你说出企鹅、青蛙这两种动物各是怎样适应环境的?企鹅生活在寒冷的南极,它们混身长满了厚厚的毛,身上有厚厚的脂肪,这样可以适应寒冷的气候。

青蛙,生活在水里和陆地上,到了秋天,它就会钻到泥土里冬眠,这样它就可以安全的过冬了,来年春天它就会回到地面上来。

四食物链和食物网1.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复习资料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复习资料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复习资料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知识总结一、种子发芽实验、观察绿豆芽的生长1. 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空气、水分和温度等条件。

2. 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光、温度和水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

3. 在设计种子发芽实验时,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应该保持一致。

4. 在做水是否会影响绿豆种子发芽实验时,需要改变的条件是水分,两个组相同的条件是温度、空气、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

5. 做种子发芽实验时,为了减少实验的偶然性,一般在每个盒子里放三粒种子。

6. 水是否会影响种子发芽实验的具体实验步骤。

(1)准备两个不漏水的盒子(2)在盒内垫纸巾并按三个洞(3)在纸巾上各放三粒绿豆(4)往一个盒子里的纸巾上滴水,另一个不滴7. 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8. 在绿豆种子发芽的实验中,发生的第一个变化是种子膨大。

9. 对比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在实验中我们需要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

10. 绿豆种子发芽不需要阳光,绿豆幼苗的生长需要阳光。

11. 在做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实验时,观察发现靠近水源、水分充足的生长得最快最好,离水源最远的生长的最缓慢。

12. 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二、蚯蚓的选择1.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潮湿的环境中。

2. 同学们设计的“蚯蚓适宜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实验中,一个长方形的盒子,把盒子的里面涂成黑色,盒子的盖子的一端剪掉一块,在盒子底部铺上吸水纸,将捉来的蚯蚓5条一组放在盒子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以后,观察到大多数蚯蚓待在盒子的盖子没有剪下的部分。

3. 在做“把蚯蚓放在干土和湿土之间,观察蚯蚓往哪边爬”实验时,在盒子的两端分别铺上一层泥土,一端铺湿润的,一端铺干燥的,将捉来的蚯蚓10条组放在盒子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到大多数蚯蚓都爬向湿润的土壤一端。

4. 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复习整理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复习整理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复习整理2.光照射纸和书,会发现光无法穿透,只能照亮纸或书的表面,这是因为纸和书是(不透明物体)。

3.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当光遇到(不透明物体)时,就会被(反射或吸收)。

4.反射是指光遇到物体表面后,改变方向,向外反弹。

例如:镜子能反射光,使我们看到自己的影像。

5.吸收是指光遇到物体表面后,被物体吸收,不再向外传播。

例如:黑色的物体能吸收大部分光,所以看起来很暗。

6.透明物体能够让光穿过,但是在光的传播过程中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反射和折射),例如:玻璃可以让光穿过,但是玻璃的表面也会反射部分光线。

7.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但是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来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例如:用手指捂住眼睛,就能够看到手指的影像,这是因为手指阻挡了部分光线,使得眼睛只能看到手指的影像。

2.光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方式光能够穿过半透明物体,但无法看清物体的细节,如纸张。

而像书这样的不透明物体则无法让光线穿透,看不到书前方的物体。

探索光在烟雾中的传播在水槽中放入点燃的线香,可以通过激光笔发现光线会沿直线传播。

由于烟气阻挡了部分光线并将一些光线反射到人眼中,当烟气越多时,反射的光线越多,能够看到的光束也越清晰。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用激光笔直接照射眼睛。

3.光在不同物体中的穿透性透明或半透明物体可以让光线穿透,但不透明物体无法让光线穿透。

4.日食和月食的发生当月球转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者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挡住了射向地球的太阳光,形成日食。

同理,当地球转到月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者在同一直线上时,地球挡住了射向月球的太阳光,形成月食。

5.光的传播方向是否改变观察光线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和斜射入水中的情况,可以发现前者光线传播路线不会改变,而后者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在实验中,铅笔在水面处发生折射,而观察鱼缸和水槽中的物体也会因为光的折射而产生视觉上的变化。

生活中还有其他光的折射现象,如潭水看上去比实际深,海市蜃楼等。

2023年秋新改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精编知识点(后附问答题)

2023年秋新改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精编知识点(后附问答题)

2023年秋新改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精编知识点(后附问答题)一、第一单元:认识生物1.生物的分类-生物可以分为动物和植物两大类。

-动物根据其身体结构特征,可以进一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植物可以分为种子植物和非种子植物。

2.动物的饮食习性-食肉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物,如老虎、狼等。

-食草动物:以植物为食物,如牛、羊等。

-杂食动物:既吃植物又吃其他动物,如猪、猴子等。

-腐食动物:以死去的植物和动物尸体为食物,如蚯蚓、蟑螂等。

3.植物的不同部位及功能-根:吸收水分和养分,固定植物在土壤中。

-茎:支持植物体,将水分和养分从根部传输到其他部位。

-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

-花:进行有性繁殖,结出果实。

-果实:保护种子,帮助种子传播。

4.动物的生长和发育-动物从幼体逐渐长大成为成体,这个过程叫做生长。

-不同动物有不同的生长方式,如昆虫经历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

-动物还可以通过繁殖产生后代,如鸟类的卵孵化成雏鸟。

二、第二单元:认识植物1.植物的生长条件-光照:植物需要充足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温度:不同植物对温度有不同的要求。

-水分:植物需要适量的水分来吸收养分。

-二氧化碳: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2.植物的繁殖方式-有性繁殖:两个不同的植物结合,通过花粉传递进行受精。

-无性繁殖:植物通过茎、根、叶等部位进行繁殖,如匍匐茎、扦插等。

3.植物的生活习性-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呼吸作用: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将养分分解释放能量。

-蓄水作用:有些植物可以在干旱时蓄积大量水分。

4.植物的适应性特征-根系的不同:有些植物的根系发达,可以吸收更多的水分和养分。

-叶子的形状:有些植物的叶子表面较小,可以减少水分蒸发。

-种子的传播方式:植物通过风、动物、水等方式传播种子。

三、第三单元:认识物质1.物质的分类-固体: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如石头、木头等。

-液体: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体积的物质,如水、饮料等。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第一单元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第二单元1.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

5.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6.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小明发现大树的影子朝西,那太阳在东边。

9.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30万千米。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

12.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千多万摄氏度。

13.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14.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

15.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16、(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7、(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9、(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第二单元热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3、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4、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5、(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6、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7、(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8、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

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

9、(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0、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例如(锑)和(铋)这两种金属就是热缩冷胀的。

11、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12、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

13、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14、(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15、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16、(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17、(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

2、钟表以(时、分、秒)计量时间,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1秒钟),秒针转动(一圈)则表示时间流逝了(1分钟)。

3、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相同时间)(时长)的主观感受会不一样,但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延伸的。

4、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

5、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

6、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7、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日晷”)与(“圭表”)是根据(日影长度)制成的(计时器)。

8、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9、通过一定的装置,流水能够用来(计时),因为(滴漏)能够保持水在一定的时间内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

10、我们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11、滴水计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水漏完的时间(泄水型);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接满(受水型)。

12、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精确的计时方法,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制作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

13、计时工具准确性的提高要靠(设计、材料)等的改进。

14、虽然像(日晷)、(水钟)以及(燃油钟)、(沙漏)等一些简易的时钟,已经可以让我们知道大概的时间,但是人们总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钟。

(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15、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

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16、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

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17、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

18、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19、注意摆绳的长度不等于摆的长度,(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20、(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3、(“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4、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5、(“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6、(傅科摆)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7、(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8、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9、(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10、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11、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

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

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

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

12、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3、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

14、公转就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是(一年)。

15、(恒星的周年视差)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

其他的证据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16、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17、(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18、(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19、(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20、地球确实在(自转和公转),证据不仅有来自(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还有来自(观察或实验)的多种现象。

2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自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是(倾斜)的。

22、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有:(昼夜现象),(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看上去(北极星不动)等。

23、(恒星周年视差)是历史上证明地球公转的关键性证据。

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形成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五年级《科学》下册科学概念、知识点(一)一、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生活中的许多物体如回形针、橡皮、小石块在水中是沉的,泡沫、带盖的塑料空瓶在水中是浮的。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自身的大小、轻重无关。

如一个回形针是沉的,两个串在一起还是沉的。

一块木块是浮的,分成一半还是浮的。

二、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对于不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我们在判断在水中的沉浮时,往往采取改变一个因素、控制其它因到素不变的的方法来研究。

对于不同种材料制成的物体,大小相同判断轻重,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

轻重相同看大小,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小瓶子和潜水艇都是在体积不变下通过加减水改变轻重来实现沉浮的。

三、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各种形状的实心橡皮泥在水中是沉的,要让橡皮泥浮起来,可以在大小不变下改变重量,如挖空成船或碗形。

重量不变的下改变大小,如做成空心的各种形状。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所排开的水量有关。

排开的水量指物体在水中排开的水的体积,也指物体与水相接触的体积。

全部沉入水里的物体排开的水量就是物体自己的体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排开的水量指物体在水下面部分的体积。

铁制的大轮船能浮在水面上,因为它排开的水量特别的大。

四、造一艘小船要用橡皮泥造一只装载量比较大的船,一是重量不变的前提下造得尽量大,使船排开的水量大,二是做些船舱,放物品时使船身保持平稳。

五、浮力用手将一块泡沫向下压时,会感到有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是浮力。

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力小于重力。

测量泡沫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用测力计拉住绳子通过底部滑轮让泡沫沉入水底,浮力=拉力+重力泡沫全部浸入水中时,与水接触的体积最大,排开的水量最大,受的浮力最大,所以上浮物体受到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体积大的泡沫受到的浮力大于体积小的泡沫。

六、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先用测力计测出空气中的重力,再放入水中测得重力,浮力=空气中的重力-水中的重力。

当将物体全部浸入水中时,排开的水量最大,受到的浮力最大,所以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也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体积大的石块受到的受力大于体积小的。

七、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当液体中溶解了足够量的其它物质时(如盐、糖、味精等),有可能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死海淹不死人就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

八、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钩码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不同的,说明不同的液体对于相同的物体所产生的浮力大小是不同的。

我们在判断物体在某种液体里的沉浮时,往往利用相同的体积比较轻重。

如铜能浮在水银上,是因为相同体积的铜和水银,水银重于铜,马铃薯在浓盐水中是浮而在清水中沉,因为相同体积的马铃薯轻于浓盐水而重于清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